浅谈甘温除大热

合集下载

刍议甘温除大热

刍议甘温除大热

刍议甘温除大热中医治疗发热证,首分外感、内伤、表里、里热差异。

外感发热,因属多见,内伤发热,亦属不少,是临床各科常见的症状。

就内伤发热,其病机性质,也不外虚、实两类,虚者有阴阳气血之分;实者有肝郁、痰瘀、食积等。

临床表现有发热骤急,有的倏忽来去;有的高热不退,有的低热迁延;有的状如外感;有的虚象显象。

在辨证求因、治病求本上,应掌握扶正清热,对功能低下而致的内伤发热(非感染性),或虚人外感发热,使用甘温除热之剂,确有一定疗效,这就是李东恒创立的“甘温除大热”理论。

根据临床验证,有狭义之见,局限在虚,实发热不主证。

除大热,需广义认识,应改为甘温除热法,较符合实际,多种热性病,只要辨明热证性质,把握病因、病机,治疗均可中肯,也是古方新用认识新飞跃。

1甘温除热法甘温除热法,是用辛甘性温之类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阴火。

中气不足的人,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以及夹痰、饮、食、瘀等有形之邪,而致火热病症,实是固正之法,温补其中气,谓之甘温除热法,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根据《内经》“有所劳倦,形气寒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蒸肠中故内热”、“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以甘温除大热的诣意而创立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内经》“热因热用”的治法之一。

2甘温除大热的探原李东垣说:“惟当辛甘之剂补中而升阳,甘寒以泻火,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今立治始得之证”的治法。

因脾胃失运,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两者相扰,令谷气不化,混郁于中洲,乃生大热,或中气下陷,致营血失运而失和,则不任外邪侵扰,寒热乃生,素体元阳不足,致阴火上冲,生火之气乃伤,致阴血虚损,气无所附,则虚阳浮越,而致发热。

李师创立了补中益气汤治发热,以参、芪、术大补中气,健益脾胃,升柴以升阳散热,甘草泻阴火,陈皮醒脾胃,消滞化湿除满,当归补血养血,佐参、芪、术之力,使阳气得升,元气得振,则营血自调,故热能除,可见甘温之剂,是治疗热性病的大法。

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

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

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光明中医2011年1O月第26卷第1O期CJGMCMOctober2011.V ol26.10?2131? 金方》蒺藜散)③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本经逢原》:自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人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人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②《本草便读》:白蒺藜,善行善破,专人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症.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功也.综上所述,沙苑子与刺蒺藜,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功效,药理作用等等上的不同,可见在中药处方调剂时若有白蒺藜的药方,应严格审方,对症施药,才能起到辩证论治的目的,以免延误病情.(本文校对:林一梅收稿日期:2011一O1—16)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朱建丰关键词: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虚损;劳倦;内伤发热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113文章编号:1003—8914(2011)-010—2131?02甘温除热是运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甘温除热法是治疗内伤发热的重要方法之一,由金元时期李东垣首创,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后世治疗内伤热病开辟了广阔思路.1甘温除热法的由来甘温除热法最早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大法.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开创了甘温除热法的先河.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提出"甘温除热",方臻完善.2甘温除热法的创立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指出:"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尔.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根据这一观点,创制甘温除热法及其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3甘温除热法的病因病机李东垣的《脾胃论》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阴火内生.病机主要为内热伤中,多由气火关系失调及气机升降失常所致.3.1气火失调《内经》日:"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内科(郑州450044) 火生气,壮火散气."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导致平衡失调,出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之病理现象.正如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耗伤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可见阴火为内伤引起的火热邪气,为元气之贼.3.2脾胃升降失常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健运,升降正常,人体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生理活动.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阳气郁而生热上冲,阴火上乘,引起发热之证.4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佐使.诸药合用,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可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本方中黄芪,人参,甘草为甘温益气之上品,能益元气而散火邪.此三味,为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伍少量柴胡,升麻,《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脾胃引经最要药2132?光明中医2011年10月第26卷第10期CJGMCMOctober2011.V ol26.10 也."《古今名医方论》云:"用升麻,柴胡之轻而味薄者,引胃气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方中用芪参术草等甘温之品补中,升柴升举阳气,围绕补气升阳中心而设,脾胃健,清阳升,元气足,则热可除,起到甘温除热作用.5甘温除热法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甘温除热法自提出以来在临床广为推广应用.汉代以后,创立了一些"甘温除热"的方剂,如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人参养荣汤,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治疗气虚发热或气血两虚发热.明代薛己在甘温补中的基础上加以六味,八味补肾之品,以脾肾并重而着称.张景岳在前代基础上,主张阴阳并补,化裁左归丸,右归丸,完善了温补学说.甘温除热法现代临床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种急慢性发热疾病,凡属内伤虚热者.笔者结合临床, 总结治疗病症如下:①治疗脾虚气陷,中焦虚寒,虚阳外越之发热,治宜大剂参芪,补气升阳,症甚者,合肾气丸,四逆汤等.②治疗脾胃虚衰,谷气下流蕴为湿热,致使下焦阴火上冲之发热,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适佐除湿清热之品,慎勿大苦大寒.③气虚卫外不固, 复感邪气,正邪相搏所致之发热,治宜标本兼治,驱邪兼扶正,方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合银翘之类解表散邪.④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气血致引起发热,治宜补气生血,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之类.⑤阳气不足而致阴虚发热,属阳虚阴弱发热,治当阴阳兼顾,补气温阳同时,伍滋肾益肾之品,切忌过滋过腻, 过用寒凉.综上所述,甘温除热治疗气虚发热,临症应随气虚之后之演变或兼挟,如阳虚,湿热,血虚,阴虚等,园机应用,方能得心应手,以凑奇功.6典型病例张某,男,18岁,学生.患者以"间断发热一月,纳差,恶心一周"为主诉人院.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7℃~38℃之间,伴头晕,四肢无力,服药效差.二十天前气温升至38℃~39oC之间,本村诊所给以退热剂应用和静脉点滴阿奇霉素针治疗五天, 体温下降.一周前再次发热,体温在38.2~C~39.5℃之间,伴头晕,纳差,恶心,咳嗽,咯白痰,全身无力,前往省级医院门诊给以中药苦寒清热祛湿之剂口服五天,效差,今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诊断考虑(1)发热待查(2)扁桃腺炎(3)消化不良,给以抗病毒,退热及补充水和电解质治疗.入院第一天晚体温升至39.4~C,对症给以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针和赖氨匹林针应用效差,第二日晨体温仍37.8℃.追问病史,患者平素体质差,经常VI腔溃疡和低热发作.近一月来饮食差,体重下降约5千克.细查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稍腻,脉细滑,考虑属中医脾虚气虚发热,给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适佐除湿清热之品,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成如下:黄芪30g,桂枝12g,当归12g, 党参15g,白术12g,柴胡log,升麻8g,陈皮15g,藿香lOg,枳壳12g,半夏6g,青蒿15g,白芍15g,川芎15g, 防风lOg,知母lOg,甘草5g.每El一付,水煎分两次服用.第二日晚体温再次升至39.2℃,经口服中药200ml,夜晚有汗出,未用退热剂,次日晨体温降至37.1℃,服一剂后第三日未发热,三剂后神清,精神好转,饮食增加,住院一周治愈出院.出院带五付巩固治疗,随访三月未发.7结论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发病因脾胃气虚,阴火内生,升降失常,阴火上乘,而出现发热之症.治疗上宜甘温益气之品,补气升阳,俟脾胃升降复常,元气充足,则大热可除.方选补中益气汤.东垣所言"甘温"实指"补中益气汤","大热"实指"气虚发热",可以说是比较局限和狭义的"甘温除热".继东垣之后,各种理论相继而出,凡是能够运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性疾病者皆称为"甘温除热",此为后世扩大和广义的"甘温除热".其发热因气虚,血虚,血瘀,痰湿等诸邪而各不同,其病因之根本为脾胃之气亏虚.采用甘温除热法的依据,关键在于抓住气虚或阳虚本质,治疗上抓住补脾胃,益气血,调脏腑之本,则热象自除.治疗上补中益气汤不可一味拘泥,要根据病情兼挟园机而用.甘温除热理论为后世内伤发热提供了广阔的分析思路,发热的病机理论更加完善.后世在甘温除热理论启发下,临床应用组成方剂以治疗机体因虚而发热的病例,每获奇效而屡见不鲜.临床实践表明,补中益气汤不仅能除热,而且能除大热;不仅可治疗自觉发热或低热,还可治疗高热.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在内伤热病治疗中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李东垣的甘温除热法不仅能补脾气,退虚热,还有益气生血,扶正祛邪,增加机体抗感染,抗病毒,调整植物神经的功能,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思想.甘温除热理论在实践证明下显示了无限生命力,其深入研究和发展必将更能助益世人,造福百姓.参考文献[1]王洪图.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53.150.[2]陈大舜.中医各家学说[tV1].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9:120. 123.[3]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4.156.(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El期:2011—04—03)。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甘温除大热自我知道之日起,就一直困绕着我,因为创始人李东垣的这一理论始终没有搞懂,因为它与平时所学原理背道而驰,寒能除热,最易理解,这种对抗性原理,是人所共知,而温能除热,则脑筋转不过弯子.寒,凉,平,温,热,乃至大热.是一条线路的逐步升级,因此温能除大热似乎理论上是错误的,加温就能增热,而并没有听说过温能除热的道理.那么甘温为什么能除大热呢?原理是甘味能补,温性能生,甘能补阴阳,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温性能生是无论什么生都需要有适宜的温度,体内的再生资源离不开甘温.大热实际上是一种虚热,是因气虚而引起的内热,体内气虚,流通不畅,郁而生热,这是体内机制缺陷造成的,是能量转换出了毛病,能量分为动能和热能,动能维持生命运动,热能维持体温平衡,动能和热能可以相互转化,叫能量转换,动能形成困难或动力受阻时,会转变成热量,中医称为虚而致郁,郁而生热,这种热主要是内热,并不一定表现在体温上,严重者五内具焚,难以忍受,同时出现体能下降,这就是气虚发热.气虚发热可用甘温除热法,是用补中益气汤,人参甘温补中气,是甘温的代表,中气不足是本病的根源.白术健脾运,使水湿运行开,陈皮化痰浊,使通路清浊阻,三味药最关键,中气补足,道路畅通,斡旋气机,形成自然,这叫郁热不清热,开通自然平.当归黄芪,是当归补血汤,先前的补气,这里的补血,气无形,血有形,无形为虚,有形为实,补气不补血,气难落实处,极易流失掉,补气又补血,血可加固气,加固用黄芪,黄芪能维系,补血要活化,活化能再生,补中益气汤每一味药都是通活的,没有一味滞腻药.甘草能缓冲,补药不可急,甘草能安中,内热必不宁.柴胡升麻,两味药都是引经药,柴胡少阳厥阴,升麻阳明太阴,一管肝胆,一管脾胃,升降斡旋枢转主要靠这两味药.它们有转气之能,转气是枢转,也是逆转,通过流通枢转,上下升降,使能量运转起来,运转的过程使热量疏散,同时吸收热量,使热能随着动能走,实现热能转换为动能,转换不完的剩余热量,也由这两味药驱散,因为它们还是解表药.。

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

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

之先 锋 。② 《 草便 读 》 白蒺 藜 , 行 善 破 , 人 肺 、 本 : 善 专
肝, 宣肺 之滞 , 疏肝 之瘀 , 故能 治风痹 目疾 , 痈积 聚等 乳 症 。温苦 辛散 之 品 , 以祛 逐 为用 , 补药 之功也 。 无
《 本经逢 原 》 自蒺 藜 为 治风 明 目要 药 , : 风人 少 阴、
厥 阴经者 为响 导 。 目病 为风木 之邪 , 盛则 目病 , 风 风去
综上 所 述 , 沙苑 子 与 刺蒺 藜 , 植 物形 态 , 材性 从 药
状, 功效 , 药理 作用 等 等上 的不 同 , 见在 中药 处 方调 可 剂 时若有 白蒺 藜 的药 方 , 应严 格 审方 , 症 施 药 , 能 对 才 起 到辩证 论治 的 目的 , 以免延 误病情 。
病 理现 象 。正如 东 垣 《 内外 伤 辨 惑 论 》 : 苟 饮 食 失 云 “
节 , 温不适 , 脾 胃乃伤 , 寒 则 喜怒忧 恐 , 劳役过 度而耗 伤 元 气 。既脾 胃虚 衰 , 气 不 足 , 心 火独 盛 。心 火 者 , 元 而 阴火也 , 于下焦 , 系 系于 心 , 不 主令 , 起 其 心 相火 代 之 。
3 甘 温 除 热 法 的 病 因病 机
补 中益气 汤 为甘温 除热 的代表 方剂 。方 中重用 黄
芪 , 中益气 , 阳 固表 为君药 。配 人参 、 补 升 炙甘 草 、 白术 补气 健脾 为 臣。 当归养血 和 营 , 人参 、 协 黄芪 以补气 养 血, 陈皮 理气 和 胃 , 诸 药 补 而不 滞 , 为 佐 药 。并 以 使 共 少量 升麻 、 柴胡 升 阳举 陷 , 君 药 以升提 下 陷之 中气 , 协 为佐 使 , 甘草 调 和诸 药 亦 为 佐 使 。诸 药 合 用 , 虚 得 气 补 , 陷得 升 , 诸 症 可 愈 。气 虚 发热 者 , 借 甘 温 益 气 则 亦

如何理解“甘温除热”

如何理解“甘温除热”

如何理解“甘温除热”金代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李杲对于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口渴、头痛、脉洪大的“内伤热中证”,认为要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的方法治疗,从而提出了“甘温除热法”,创制了补中益气汤。

历代医家对李杲“甘温除热法”机理的理解尚有分歧。

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甘温”所除之“热”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李杲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此证的论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热”的形成机理。

一是脾气亏虚,正气不足,复感外邪,引起发热。

此乃脾虚为本,发热为标。

治病必求于本,李杲用补中益气汤扶正以祛邪,是为“求本”之治。

故明代赵献可《医贯·补中益气汤》说:“世人一见发热,便以外感风寒暑湿之邪,非发散,邪从何处解?又不能的见风寒暑湿对证施治,乃通用解表之剂,如九味羌活汤、败毒散、十神汤之类,甚则凉膈、白虎,杂然并进,因而致毙者多矣。

东垣深痛其害,创立此方(补中益气汤),以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伤者多,外感者间有之,纵有外邪,亦是乘虚而入,但补其中、益其气而邪自退。

”如若外邪较盛者,也可表里同治,治以益气解表法,可用败毒散治疗。

二是脾虚不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而见发热。

李杲《脾胃论·用药宜禁论》说:“湿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热。

”劳倦伤脾,脾气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职,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停,郁而化热,变生发热。

此亦脾虚为本,发热为标。

治病必求于本,李杲用补中益气汤益气以祛湿,是为“求本”之治。

如若湿邪较盛者,也可扶正祛邪兼顾,治以益气祛湿法,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

三是脾气亏虚,中阳不足,虚阳外越,而见发热。

近代名医蒲辅周认为气虚发热是虚阳外越所致,“烦劳则张’,实为阳虚,这个阳是指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甘温除大热,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利湿、调和阴阳等方面。

这种方法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独特的疗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及其应用。

首先,甘温除大热的原理是基于中医药理论中的“辛凉甘苦咸酸”五味归经的理论。

其中,甘味属于五味之一,具有滋润肌肤、生津止渴、调和药性的作用。

而大热则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就是通过运用甘味药物的滋润作用,来调和大热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次,甘温除大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中医临床中,甘温药物常常被用于治疗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例如,黄连、知母、麦冬等药物都具有甘味,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此外,在中医药理论中,甘温药物还常常被用于治疗湿热、痰热等病理状态,具有祛湿利湿、化痰止咳的作用。

最后,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和应用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热病,还可以用于调和阴阳,平衡人体的阴阳失调状态。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了解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及其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理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总之,甘温除大热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原理基于中医药理论中的五味归经理论。

甘温除大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热病、湿热病、痰热病等病理状态。

了解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及其应用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理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希望本文对大家对甘温除大热有更深入的了解。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甘温除大热”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甘温除大热”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是指应用味甘性温药治疗身大热,这一治疗方法的提出,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

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气虚身热者,不可用甘凉,更不可用寒凉,从而开创了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益气除热的治疗方法。

《素问.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伤寒论》第337条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第278条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经络循行阳经与阴经交汇于四末,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太阴又名至阴,为三阴之始,乃接受运化阳的所在,故手足四末属太阴地界。

太阴病阳入阴有碍为本,其标证有二:一是阳不得阴润则燥、阳入阴有碍郁而化热,其外证可大热(《难经》“子能令母实”)。

二是太阴不得阳温,其外证手足逆冷。

桂枝汤调和阴阳,引阳入阴。

四逆汤温煦太阴、少阴,引火归元(引火归元的说法属标本混为一谈,解除了阻碍阳升降出入的因素,阳升降出入自然恢复正常,引火归元的说法是拿现象当本质),阳得阴润而不燥,阳郁得以解除,则热除身安。

关键在脉,桂枝汤证脉浮缓长阳浮阴弱,无紧短细滑之像。

四逆汤格阳证脉浮迟短微。

在脏腑辨证中,脾主运化,含运阳入阴之意,故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补脾可退热。

李东垣虽明其理,却因没有完整的理论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后世医者不得其法,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甘温除大热之热为阳不得阴润而燥、阳郁化热,故虽大热,四末必不热,甚至逆冷(必须触诊),必欲近衣,必舌淡苔白!这也是整体观念、阴阳虚实之理的具体体现!证有真假从其标,脉无真假从其本,有雷同之证有雷同之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皆失之偏不可从,须坚持整体观念、脉证合参,厘清标本,识得脉证几微之差。

不明其理,不敢用甘温除大热之法,不识甘温方舌脉证几微之差,则应用甘温除大热之法时易犯虚虚实实之戒。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甘温除大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之一。

甘温除大热原理主要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通过药物的温和作用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

这一原理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从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和药物选择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中医药的阴阳学说。

中医药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基础,而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阴阳失衡所致。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调节阴阳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而甘温除大热正是以调节阴阳平衡为核心原则。

甘温具有温和的作用,可以温补人体阳气,而除大热则是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来调节人体的阳气,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其次,甘温除大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甘温除大热常常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

此外,甘温除大热还常用于治疗热毒病疾病,如痈疽肿毒、疮疖肿毒等。

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甘温除大热可以有效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病症,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的目的。

最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是甘温除大热的关键。

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常用的甘温除大热的药物包括石膏、知母、麦冬、甘草等。

这些药物大多具有温和的性质,能够温补人体阳气,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综上所述,甘温除大热原理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源自于中医药的阴阳学说,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选择合适的药物是关键。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甘温除大热原理,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能够对甘温除大热原理有所了解,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甘温除大热

甘温除大热

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邓铁涛内伤发热以及甘温可以除大热,这个问题我曾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及,但读了一些书刊报导的文章。

总觉得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再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贾得道先生之《中国医学史略》对李东垣评价说:“概括说来,李氏强调脾胃的作用,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影响很大。

但他喜用升发温补之品,特别是倡导‘甘温除热’的说法,其流弊也很不小。

后世医家虽有许多人以曲说为其辨解,但他的这种一偏之见,是很难加以讳饰的。

”贾得道先生这一批判似乎有点武断,他不但反对甘温除热法,连李东垣的升发温补之创新成就也顺带给予贬低了。

这一事实启发了我,作为一个中医史学家,必须参加中医临床,经过一定的临床锻炼,对古往今来的各家学说,才能作出比较中肯的评价,因此我培养的中医史研究生,都要他参加临床,哪怕毕业以后,争取机会到附院参加临证工作也好。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把古往今来的学说一一加以验证,但通过临床工作,会巩固对中医药学术的信心,能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去思考问题、去指导实践,不会随便用西医的理论去对号入座,把能对上号的视为科学,对不上号的便以为非科学。

这在今天对中青年一代中医是一个很紧要的问题啊! 甘温除太热乃李东垣先生一大发明。

《内外伤辨惑论》是东垣先生第一本专着,他有感于当时医家以外感法治一切发热之证,认为流弊很不小,为了补偏救弊乃着书以活人。

东垣自序说:“《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陵谷变迁,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懒于语言,此论束之高阁16年矣。

昆仑范尊师,曲相奖借,屡以活人为言……就令着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仅力疾就成之。

”读其序如见其人。

一位医德高尚的老学者俨然就在我们的面前,使人肃然起敬。

《内外伤辨惑论》完成之后,他接着写出不朽之作《脾胃论》。

在此论中,内伤发热之论更臻完善。

东垣脾胃之论(包括“甘温除大热”之论)是其毕生科学研究之成果,今天如果未经验证,便挥动史家之笔,一予勾销,这比之700多年前之李东垣先生,谁是真正的科学家呢?!贾先生说:“后世医家虽有许多人以曲说为其辩解”,足以证明李东垣先生甘温除大热法,已后继有人,估计700多年来,后世运用此法已活人无算了,其功岂小哉? 当然对李东垣先生此说未能充分理解者亦不少,近年在杂志与报刊上,偶或见之。

甘温除大热----朱良春经验

甘温除大热----朱良春经验

甘温除大热----朱良春经验【朱良春应用甘温除大热临床经验选析】1、高热痰嗽,形似伤寒,上实中虚,六君加味退大热朱师指出:“甘温除大热法,应托宽用方范围,尤对上实中虚,痰饮内伏,高热痰嗽之治,不宜用升清有余而降浊不足之补中益气汤加减”。

临证中朱师常用六君子汤为主,选加桔梗、麦冬、怀牛膝、桑白皮、苡米、泽泻等,疗效确切,历年来笔者仿朱师之法颇为应手,曾治郑某,男,58岁,99年仲夏就诊,2 个月前因外感未能及时治疗,迁延旬日,突发恶寒,高热不退而住某医院治疗(体温上午39.5℃,下午38.7℃)咳嗽痰多稀薄,喷嚏频频,清涕奇多,头痛,怠惰嗜卧,上楼喘乏,四肢困倦,小便短而不黄不赤,大便不畅,食量大减,夜间盗汗,言语声低,四肢(末)端发凉较甚,虽发高热而恶寒盖被,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象虚大而数,因长期大热不退,形体日趋瘦弱,2个月体重减轻5公斤,住院后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入院诊断①急性支气管炎,②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③发热待查。

2月来叠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症状不见缓解,急请院内中医会诊,先后用过“参苏饮、葱豉汤、麻黄汤加味、小青龙汤加减、荆防败毒散、柴葛解肌汤”及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薄荷、连翘等方,高热、恶寒、喷嚏、咳嗽、头痛、不思纳食、盗汗等诸证不减,反致晚间咳嗽加剧不能平卧,患者对医院治疗失去信心,执意出院由亲戚陪同就诊于笔者,笔者据四诊合参,证属上实中虚。

原本中焦脾胃素亏,健运失职而停湿成痰,今发热、咳嗽、减食是中虚上实之候,治宜补土清金,而不离甘温除大热之法,方用六君子汤加味,药用党参20g、茯苓、炒白术各12g、灸甘草3g、生旱半夏、麦冬各10g、生姜、桑白皮各15g、怀牛膝30g、桔梗、陈皮各6g,每日1~2剂水煎服,药服3剂,诸证大减,体温降至37.5℃,咳嗽偶发,晚间已能平卧,再服5剂,热退咳止,诸证基本消失,原方出入,嘱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

翌年仲冬,因劳倦过甚,复(感)风寒失治,旧病复发,体温升至40℃且恶寒咳嗽甚剧,因笔者外出2旬未回,遂就诊他医,遍用甘寒退热,养阴清热,解肌退热,温阳退热及西药抗生素、激素等,高热依旧不退,反致咳嗽加剧,其间一医亦用过补中益气汤加味罔效,笔者返回家中后,病家即至索方,问明病情后,复授去年原方,投剂即效,守服10剂诸证均平,热退咳止,嘱守服香砂六君丸一段时间,以善其后。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中医补法之一。

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

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

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

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补中益气汤,5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6主治①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方义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8配伍特点黄芪、升麻、柴胡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

9运用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为辨证要点。

10加减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岐黄之悟—甘温除大热

岐黄之悟—甘温除大热

岐黄之悟—甘温除大热应粉丝要求,讲下甘温除大热的原理甘温除热是李东垣提出的,所以他创立了补中益气汤,就是专门针对这种气虚发热的,而其它的发热,就不能用这个方呀如何知道气虚?短气,爱出汗(一阵一阵的),出汗后怕风,起床头晕,说话多头晕,如果懂脉象就更简单了,脉洪大,重按无力就是气虚呀如何证明重按无力就是气虚?西医看到的是血,所以叫做血管,中医看到的气,所以叫做脉搏,中医通过脉搏的跳动强弱,就知道身体里面气血的情况,这就是把脉看诊,如果你把气想象成一个气球,那重按时没有反弹之力,不就是气不足吗?气不足为何会发热?是气虚阳浮于外,就会皮肤表面热,热则汗出,但这种是一阵一阵的,往往劳累时就加重,为啥?气本身就不足,你劳累就会加重气虚呀比如有位患者,找我看诊,就是早起头晕,起床后缓解,但是干活出汗后就加重,所以我用补中益气汤5剂就调好了,那么这种就是阳气不升,气虚不足。

为啥起床会头晕?刚起来阳气上升慢呀,活动一下阳气上去后就好了,但劳累后气更虚了,阳气上不去就又头晕了,明白这意思没?正所谓虚症就要补,内经讲“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也说明甘温除热的道理,而虚热的原因也不单单是气虚,血虚发热也很多,比如更年期女性,遇到不少,也要用甘温补益之法,所以你看补中益气汤也有当归,说明他老人家早就考虑到了也有人讲会肺有热而汗出,要降肺气,用知母,黄柏等,却不知只要左升,而右(肺气)自降呀,这就是方中用柴胡,升麻,一个是升肝气,一个是升脾气,这就是左升(脾肝)而右自降(肺胃)呀,如果左边不升,光降肺气,肺气降则火降,肾水就寒,咳嗽头晕就加重了,所以中医说,遇到出血就止血,遇到咳嗽就化痰,遇到气逆就降气,这不是真医生呀听老师科普甘温除热原理,有收获。

1,甘温除热针对【气虚发热】说的。

2,气虚发热症状:短气,爱出汗,汗是一阵一阵的,出汗后怕风,起床后头晕,说话多头晕,劳累后加剧。

脉象,洪大,重按无力。

也适用更年期血虚发热的女性,潮热,3,讲了肺热有汗的调法,升降连用,让气机动起来,左升肝气(柴胡)脾气(升麻),右降肺气(知母)。

浅谈甘温除热法及其运用

浅谈甘温除热法及其运用

浅谈甘温除热法及其运用甘温除热法者,乃用甘温之药来治疗虚劳发热之谓也。

此法是后世医家从《内经》“劳者温之”并结合临床实践领悟出来的。

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虚劳病用甘温之药,说明虚在气。

当然,也有血虚而累及气虚的,但必以气虚为主。

基于上述,笔者以甘温除热法来治疗气虚为主引起的发热证,计有18 例,且均获治愈。

如张某某,男,42岁,已婚,农民。

1990年8月11日来诊。

述身热(体温正常)烦渴欲饮不多已半年。

发病1周后,先求西医诊治,医者考虑系糖尿病,但经反复检查血糖、尿糖,均未发现异常。

因为如此,故西医建议患者请中医诊治。

患者先后服过中药竹叶石膏汤、生脉散、白虎加人参汤、百合固金汤、五苓散、补中益气汤等20余个方剂加减,皆未见显著之效。

今诊,除上述外,尚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饮食纳少,大便溏薄,日2-3次,5天前出现腹中微有冷感,苔白、舌质淡,脉沉弱等。

遂用食糖30克(兑入汤药内服),桂枝、生姜各9克,白芍18克,山药15克,大枣4枚,砂仁、炙甘草各6克,日1剂,水煎服,2剂而食增泻止,5 剂而自觉身热已退,它证均减,10剂而愈。

又如刘某某,女,32岁,已婚,商人。

1992年2月 18日来诊。

述产后发热(体温.波动在37.5度—38.2度之间)已40余日。

曾用中西药治之,未效。

今诊,尚见五更之时发热,顷刻即退,且伴嗜卧,短气不足以息,苔薄舌淡,脉洪大而弱等。

药用:黄芪60克,当归15 克,大枣5枚,炙甘草6 克,日1剂,水煎服,3 剂而热退,15剂而诸证除。

再如高某某,男,56 岁,已婚,农民。

1994年 10月14日来诊。

述两周前因过于劳累而发病,其证全身乏力、微痛,休息数日后,前证略有好转,但却又见但热不寒(体温在37度- 38度)之间,烦渴短气,消瘦,头晕耳鸣,苔薄白,脉数无力等。

遂用黄芪30克,党参、白术各 15克,山药18克,当归、陈皮、桔梗各9克,升麻、柴胡各6克,炙甘草3克,日1剂,水煎服,并连服5剂而愈。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

浅析“甘温除热”法及其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2010s070 刘奇“甘温除热”说最早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温能除大热”之言。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载有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说开创了甘温除热法的先河。

至金·李东垣《内外伤辩惑论》提出“甘温除热”方臻完善。

此法是以性味甘温的补益中气药物为主,治疗脾胃损伤、元气虚弱为主的发热证,东垣又称“热中”证。

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每伴有发热,至疾病后期,容易导致机体元气亏虚,正虚邪恋,见低热之症,此与东垣所言“甘温除热”法所适之病症机理颇多相似,因而临床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拟此法参变治疗。

1、甘温除热法的组方原则与功用主治2、1.1 立法依据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脾胃损伤,元气虚弱,邪毒(东垣又称阴火)内生或邪气内侵,邪正相争所致热证而设的治法。

东垣非常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

李氏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历观诸篇(指《内经》各篇经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东垣认为,元气有赖中气—脾胃之气所充养。

中气健旺,受纳、腐熟、消化、吸收正常,则水谷精微、气血阴精源源不断滋生,元气亦旺,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同时,中气健旺,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则水湿输布、代谢正常,痰湿不生,气血调和,脉络通畅,邪难滋生,人体健康。

若脾胃受伤,中气虚弱,则元气不充,卫外无能,病邪内侵,脏腑失常,气血失调,百病丛生。

1.2 组方原则治疗本证,东垣以补益中气为主,适当佐以祛邪清热,以扶正祛邪。

他援引《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以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李氏甘温除热法的组方原则是:以甘温补中益气之品为主,以辛苦寒凉、升阳解毒、祛邪清热之味为辅。

如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就是以甘温的参、芪、术、甘、陈、归补益中气为主,佐以辛苦寒凉的升麻、柴胡升阳解毒、祛邪清热,使中气变旺,清阳得升,邪毒能清,郁热可解。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哎呀,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甘温除热法”这玩意儿。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个很实用的中医理论。

咱们先从字面上说起。

“甘温”就是甜甜的、温和的意思,想象一下那种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的感觉。

而“除热”,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身体里的那些火气给去掉。

说白了,这个方法就是帮咱们降降温,消消火,挺贴心的吧?想象一下,你一到夏天就开始流汗,心情也变得烦躁,恨不得泡在冰水里。

这个时候,如果你知道甘温除热法,那可是救星啊!它强调用温和的食材,比如一些糖分适中的东西,来调和你身体里的热气。

就像朋友们聚会时,大家围坐一起,温暖的氛围让人觉得舒服,心情也好。

吃点甜的,比如红枣、蜜枣、冰糖这些,不仅好吃,还能让你的身体放松,火气自然就消了。

咱们再深入点,讲讲怎么用这个法子。

比方说,遇到大热天,或者吃了些上火的东西,嘴巴起了泡,脸上冒了痘。

这时候,找点甘温的食材,熬个汤,简直是个绝招!可以用些桂圆、冰糖加点莲子,慢慢煮,等那香气四溢,满屋飘散,吃上一碗,简直美滋滋。

这个汤就像妈妈的怀抱,温暖又甜美,瞬间让人感觉清凉舒服,火气也被驱赶得无影无踪。

再说说中医里常用的药材。

桂圆这个小家伙可是个宝,能养心安神,还能帮你去火。

再加点莲子,补益的效果可不容小觑。

想想看,喝一碗汤,火气不光消了,心情也跟着好了。

生活中不就该这样吗?追求舒适,享受生活!这个方法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小朋友容易上火,给他们煮点桂圆汤,他们可乐得像个小兔子。

老人家身体虚弱,喝点加了冰糖的粥,甜得恰到好处,谁还会记得那些烦心事儿呢?说真的,甘温除热法的普适性真是无敌了!可别小看这法子,很多时候上火都是因为饮食不当、情绪不佳,搞得身体有点不舒服。

用甘温的食材调理,像是给身体做了个大保健,火气被驱走了,整个人也轻松多了。

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简直是生活的小秘诀。

再说说,除了汤,大家还可以试试水果!夏天的时候,西瓜、梨子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特别是西瓜,水分十足,又甜又脆,简直是天然的甘温。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甘温除大热,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甘温除大热原理主要是指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效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病症大多是由于体内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其中,大热是指体内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所致的一种病症。

这种情况下,人体会出现口干、口渴、尿黄、大便干燥、甚至发热等症状。

而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就是通过服用一些甘凉的药物,来平衡体内的阴阳,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在中医药中,有很多药物都具有甘温除大热的功效。

比如黄芩、知母、生地黄等药物,都属于甘凉药性,可以清热解毒,滋阴降火。

这些药物在治疗热性病症时,常常被用来配制中药方剂,以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药理论中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实现甘温除大热的效果。

比如针灸疗法中的一些穴位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艾灸疗法中的艾条也可以通过温热作用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

除了治疗热性病症外,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在中医理论中还有很多其他应用。

比如在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预防疾病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中,很多人因为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出现各种亚健康状况,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可以帮助人们调理身体,改善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甘温除大热原理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效果,对治疗热性病症、改善体质、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良好作息、适当运动等方式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甘温除大热的效果,保持身体健康。

甘温除热的理解

甘温除热的理解

甘温除热的理解1. “甘温除热?我一开始也迷糊呢。

就像我生病发烧,奶奶说不是啥病都得吃凉药降火。

”有一次我感冒后一直低热不退,妈妈要带我去看西医打针,奶奶却拉着我说:“娃呀,这不是大炎症,咱用老法子试试。

”奶奶给我熬了一碗黄芪建中汤,里面有甜甜的大枣,还有黄芪那些药。

我喝着有点甜滋滋的。

当时我还不相信呢,嘟囔着:“这甜汤能治病?”结果喝了几天,真的就不低热了。

这就像是小火苗,不用冷水浇,用温暖的风慢慢吹,火就灭了。

2. “我觉得甘温除热就像给花浇水。

”有一回,隔壁家爷爷种的花焉儿了,看着没精打采的。

他的小孙子说:“爷爷,花肯定是晒多了,给它浇点凉水吧。

”爷爷却笑着说:“傻孩子,这花呀,就像人虚了发热一样,不能光用凉的。

”爷爷给花松了土,还浇了点温温的淘米水。

我好奇地问爷爷:“为啥呀?”爷爷说:“花缺的不是凉,是温和的滋养,就像人有时候虚弱发热,得用甘温的药补补身子,热自然就退了。

”后来那花果然慢慢精神起来了。

这让我明白,有时候对待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的热,得从内里补起来。

3. “你们知道吗?甘温除热就像给冷屋子升温。

”冬天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一个老房子里玩。

那屋子可冷了,有个小伙伴说:“咱们找个风扇吹吹,让空气流动起来就不冷了。

”我却说:“这不对呀,屋子冷是因为本身没热量。

”就像人如果是因为虚才发热,光用凉的东西去退热是不行的。

我想起爷爷说过的甘温除热。

这时候爷爷过来了,他说:“孩子们,咱们生个小火炉吧。

”小火炉一生起来,屋子慢慢暖和了。

爷爷笑着说:“人要是身子虚了发热,就得像这屋子一样,用甘温的法子来调理,热就没了。

”4. “甘温除热啊,就像给饿肚子的人吃饭。

”有一天,我在街边看到一个叔叔,他看起来脸色苍白,还一直说热得难受。

旁边有人说:“肯定是上火了,吃点冰的降降温。

”这时候一位老中医路过,他摇摇头说:“这人看着是虚热。

”他问了叔叔一些问题后说:“你这身体虚,就像没吃饱饭没力气一样,要补。

”老中医给叔叔开了个甘温的方子。

甘温除热的理解

甘温除热的理解

甘温除热的理解
《我对甘温除热的理解》
哎呀呀,要说甘温除热啊,我就想起了我那次感冒发烧的事儿。

那时候啊,我整个人就像被火烧了一样,难受得要命。

脑袋晕乎乎的,浑身都没劲儿。

我就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的,心想这可咋办呀。

我妈见我这样,着急得不行,又是给我量体温,又是给我找药。

后来她听人说可以试试用甘温的东西来调理。

于是呢,她就给我煮了一大锅红枣姜水。

那红枣啊,一个个又大又饱满,看着就诱人。

姜呢,切得薄薄的,那股辛辣味儿直往鼻子里钻。

我妈就慢慢地熬啊熬,把那红枣姜水熬得浓浓的。

等端到我面前的时候,我闻着那味儿,其实心里有点打怵。

但看着我妈那期待的眼神,我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哇,那味道,甜甜的带着点辣,一口下去,感觉从喉咙一直热到了肚子里。

然后我就盖着厚厚的被子发汗。

刚开始还觉得热得难受,但是慢慢地,我就感觉身上的热气好像在一点点散掉。

过了一段时间,嘿,还真别说,烧居然真的退了一些。

经过这次之后,我对甘温除热就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

原来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东西,用对了地方,还真能发挥大作用呢。

就像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也许看似平常简单,但只要用对了方法,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呀。

现在每次想到甘温除热,我就会想起那锅红枣姜水和妈妈焦急又关切的样子呢。

哈哈,这就是我对甘温除热的理解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甘温除大热
以《补中益气汤》为例
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院13中医文(1)张博琳
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脾胃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组成: 黄芪 人参 白术 陈皮 升麻 柴胡 甘草 当归 •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主治:
•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 面色晄白,大便稀薄,舌淡,脉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气短 乏力,舌淡,脉虚。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 脉虚大无力。
李东垣 1180——1251 金 1115——1234
【益气敛阳除热】
气不 内敛 虚阳 外越
黄芪人参+当归

补气药+柴胡升麻
清阳 不升 内郁 化火 湿郁 日久
补气药+白术陈皮 +柴胡升麻
【益气升清除热】
【益气祛湿除热】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