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热

合集下载

“甘温除大热”理论发微与临证体会

“甘温除大热”理论发微与临证体会

“甘温除大热”理论发微与临证体会张万年;文艺;郑昕;樊冬梅【摘要】“甘温除大热”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彰于李东垣,是中医学认识、治疗热病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之一.故分析“甘温除热”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进一步剖析元气与阴火的内在联系,提出元气亏虚是内伤发热之关键,而阴火是一种内生的病理性虚火,其产生根源在于元气亏虚,并认为阴火为“元气之贼”.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甘温除热理论的临床本义,总结并指出临床运用甘温除热法应抓住发热病机,在配伍用药上强调“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对于阴虚发热及实热证则当忌用,“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发热提供了分析思路,具有理论和临床的双重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0【总页数】2页(P1475-1476)【关键词】甘温除大热;元气;阴火;临证应用【作者】张万年;文艺;郑昕;樊冬梅【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甘温除热”法是以性味甘温的药物为主药,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致的内伤热证及虚人外感发热的一种方法[1]。

早在《内经》时期已有内伤发热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说明烦劳过甚可伤气,气不内敛、浮越于外而发热,隐含因虚发热之理。

在李东垣的论著中同样引用并阐述了大量的《内经》原文,如《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曰:“《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甘温能除大热”,表明“甘温除热”理论虽为李东垣所创,但究其根可追溯至《内经》[2]。

李东垣所处金元时期正值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之时,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记载: “京师戒严……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

甘温除热法小议

甘温除热法小议

4 3 胃肠 热 结 型 ( ) 法 : 热 泻 下 , 胃止 痛 。( ) 方 : . 1治 清 和 2经 小 承气 汤 加 减 ( 黄 1 g 枳 实 1g 厚 朴 1g 白芍 1g 栀 子 1g 大 0, 5, 5, 5, 5, 甘 草 5 , 母 10 , 芩 1g 煅 瓦 楞 子 1g 甘 草 5 ) g知 5g黄 0, 5, g。 4 4 胃肠 痈 疡 型 ( ) 法 : 热 消 痈 , 毒 和 胃 。( ) 方 : . 1治 清 解 2经 大 黄牡 丹 汤 加 减 ( 黄 1g 丹 皮 1g 冬 瓜 子 1 g金 银 花 1g 蒲 公 大 0, 5, 5, 0, 英 1g 黄连 5 , 贝母 1g 白及 1g 乌 贼 骨 1g 白芍 1g 甘 0, g浙 5, 5, 0, 5,
中国中医急症 20 09年 4 月第 l 卷 第 4 8 期 JT M A EC .p
! 1 , . , l

6 45 ・
2 6 气滞 血 瘀 型 . 27 寒热错杂型 .
细。
症 见 胃脘 胀 痛 或 刺 痛 , 下 胃脘 有 压 痛 , 心 拒 症 见 脘 腹 胀 满 , 吐肠 鸣 ,嗳 气 , 逆 ,泛 呕 呕
4 1 肝 胃 气滞 型 ( ) 法 : 肝 理 气 , 胃止 痛 。( ) 方 : . 1治 舒 和 2经 小
柴胡汤加减 ( 柴胡 1 g 黄芩 1 g 半夏 1g 川楝子 1 g 郁金 5, 5, 0, 5,
1g 木 香 1g 陈 皮 1 g 白芍 1g 生 姜 3 , 枣 3枚 ) 5, 0, 5, 5, g大 。 4 2 脾 胃虚 寒 型 ( ) 法 : 中 健 脾 , 胃止 痛 。2 经 方 : . 1治 温 和 () 黄 芪建 中 汤加 减 ( 芪 2 g 黄 0 ,白芍 2 g 0 ,党 参 1 g 5 ,白术 1 g 5 ,茯 苓

甘温除热法治疗奶牛产后发热病例

甘温除热法治疗奶牛产后发热病例

疗本病有很强疗效 , 孕畜可放心使用 , 对症用药 促进康复 , 无治疗价值要检疫淘汰 , 净化畜群。 5 . 4 采用绵羊传染性 胸膜肺炎疫苗购。对新购进的羊
应严格地 检疫 , 并 隔离饲 养半月以上 , 确认健 康
后方可合群饲养。发现病羊和可疑病羊应与健康
羊分 群隔离 饲养 , 对 全群 羊逐头检查 , 假定健 康
羊 进行紧急预 防接种 , 对病羊 、 病羊 和可 疑病羊 及时隔离治疗 ,对病羊尸体作深埋或焚烧处理 。
用3 %的氢 氧化 钠溶 液 或 l %的百 毒杀 对羊 舍 、 运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对 肉用羊危害极 其严重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 传染性强 , 治疗费用 造成羔羊死亡率高 , 在肉用 羊场应制定合理羊 群免疫接种程序, 本小区采用新疆畜牧科学院研制
羊及 时隔离治疗等措施 , 出现流产羊及时确诊治
免后 3 0天再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每次肌 肉注射
3 m l , 6 月龄以上肌肉注射 5 m l , 疫病得以控制。
热, 大忌苦寒之药。《 中医大辞典》 甘温除热条例
所说 , 除 了气 虚 发 热 宜 用 补 中益 气 汤 之 外 , 又补 充 了产 后 劳 倦 内伤 之 发 热 , 用 当 归 补 血汤 , 治 疗 本病 , 笔者根据前辈教导 , 用 补 中益 气 汤 与 当归 补 血 汤 随症 加 减 , 采用气血双补 , 立 补 脾 摄 血 之
临 症 资 科
治疗 : 本 病 属气 血 俱 虚 , 气 虚过 甚 而 发 热 , 治 以补 血益 气 , 补脾健 胃, 温 经活 络 , 扶 正 驱邪 为 治 则 。方药 : 党参 9 0 黄芪 1 0 0 白术 8 0 茯 苓 6 0 g 、 当归 8 0 g 、 川芎 6 0 g 、 熟地 6 0 g 、 白芍 7 0 g , 通 草 l O O g 、 王 不 留行 l O O g 、 陈皮 9 0 g 、 防风 7 0 g 、 柴 胡

甘温除大热的临床应用

甘温除大热的临床应用

甘溫除大熱的臨床應用甘溫除大熱淵源於《內經》理論和《傷寒論》的辨證論治基礎上,尤繼李東垣之後,對內寒waited有更多的發展,臨床常見於危急重症,脈症不合病者的應用。

案例1.風濕腦高熱不退(高熱):楊某,女,22歲,農民,1985年8月,因忙拾田間秋收和婚前購物,初見咽痛、發熱、頭痛、自汗、關節腫痛、納減身瘦、神疲乏力、沒及時診治,漸發高熱、倦臥於床,喜夜被,輾轉月餘才住入某大醫院,診為罕見“風濕腦”高熱,用多種西藥無效,請某老中醫給予大劑苦寒清熱之劑,症未減輕,高熱40度不退,半昏迷,院方通知病危準備後事,急請吾前往診治,望診神態昏倦、舌淡苔白。

切診脈沉細,重按無力。

症同上述,身熱,四肢冷,便秘,厭食。

辯證因勞役過度,加上暑氣未盡,耗氣傷津,損傷脾胃,運化失常,元氣下陷,致肝腎相火離經,上乘脾胃,干擾心包,而致陰火勝身熱,更傷元氣,陽氣不外泄則四肢冷、脾氣虛,化源貧乏則難以生化精微,故乏力消瘦。

氣虛不通調助運則便秘。

舌淡苔白脈沉細為期許,脾運市場,證屬內傷發熱。

吾以升陽補氣,甘溫除大熱,方用黨參30g、生芪30g、白術10g、炙甘草15g、陳皮10g、當歸10g、升麻6g、柴胡6g、幹薑4g、蒼術10g、茯苓15g、桂枝6g。

藥後當天夜晚,患者熱推,二便通,食欲恢復,精神好轉,後隨症加減半月,痊癒出院。

案例 2.高血壓、中風腦出血(內囊出血):洪某,男,62歲,工人,素常高血壓頭痛眩暈、六天前猝然昏僕,不省人事,口眼喁斜,舌蹇言舌澀,半身不遂,二便失禁,在外抑制無效。

就診時,神志深昏迷,面赤氣粗,牙關緊閉,鼾聲粗,咬牙握拳,抽搐,身汗出,口眼右斜,左半身不遂,時時嘔吐,驚厥發作,小便失禁,大便秘結,舌紅苔黃濁膩,脈弦滑結代,BP:212/140mmHg,心尖收縮期Ⅲ級雜音、心律不齊、CT見腦出血(內囊出血)。

中醫辨證、稟賦陰虛陽亢,痰熱內蘊,今因娶媳煩忙,肝陽暴盛,陽亢風動,氣血上逆,痰火壅塞,風邪橫竄經絡,閉塞清竅、擾亂神明,證屬陽閉。

小议甘温除热

小议甘温除热

中 药 组 方 紫 芩 口 腔 护 理 液 治 疗 恶 , 肿 瘤 口 腔 溃 疡 的 陡 护 理 观 察 与 临 床 效 果
Nu sn n l ia b e v t n o e t gm ai n n r l le s t eTCD r i g a d ci c l s r ai f r ai l a t a c r h t n o o t n g o u wi h p r l a c ln i r l a el u d u p eb i a e sso a r q i c i
[】 . 4冯鑫 李赛美 . 内分 泌疾病 经验 [ . 中医杂 志,033()69 辨治 J 辽宁 ] 20 , 9 : 0 9
[] 5白鹤 玲, 来 . 胡伟 甲状腺 功能减 退症 中 医药 治疗[ . 明中 医, 0,69) J光 】 2 11(6 : 0
1—6 51
[O赵立 明. 药 结合 治 疗 甲状 腺机 能 减 退症 疗 效观 察 f . 宁 中医 学 院学 1] 针 J辽 1 报 , 0, () 73 2 351: —8 0 3
..
6. 2.
Cl i a o r a f i e eM e i i e2 2 V 1 4 i c l u n l Ch n s d cn 01 o () n J o

No4 .
20 , 2 : 6 0 01 ) 5 9( -
医, 0 , 9() 69 2 7 3 6 : —7 0 9
75 8
[】 苹 茂 , 红 垣, 学 文, . 发 性 甲状 腺 功 能 减退 症 辨 治 体 会 [ . 中 8梁 甄 王 等原 J新 1
编号:E 112 3 修回:2 1 .22 ) A 112 8( 0 20 .3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CHINA'S NATUROPATHY,Man2021,Vol29No.6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林如琦1,王文荣2(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摘要】甘温除热法是由李东垣所创,指采用甘温之晶治疗由脾胃虚弱引起发热的一种方法,属于热因热用反治法的一种,治疗内伤发热有明显优势,得到众多医家的重视及研究,并加以推广发挥,不断指导临床治疗。

迄今为止,该法已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皮肤、口腔等各科,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理论特色。

【关键词】甘温除热法;脾胃虚弱;李东垣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21/ki.11-3555/r.2021.0605甘温除热法肇始于《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基于《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发展而来,并应用于临床。

甘温除热法是运用味甘性温之品疗脾胃虚弱引起发热的,属于、温法的范。

从明清至今,历分视该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该法在中医学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现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

现将近年来“甘温除”的应用现状概下。

1立论依据是“补土派”创始人,十分重视脾胃,其认为脾胃是之本,脾胃伤则衰,元气衰则疾病生[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或脾胃虚弱,致气血生化无权,无法滋养元气,营卫失调,卫气不固,则外邪容易侵犯。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饮食脾胃,致脾胃亏虚,清阳下陷,阴火上冲则发热。

阴火理论乃李东垣首创,其认为“火与不,一胜则一负”,又言“阴火……元气之贼也”。

阴火是与元气相对而言的,阴火是脾胃虚衰、元气不足,乘虚而之火[]。

不同于,甘温除热所“除”的不是阳明腑实热结的大热,也不是无汗外感之热,而是之热,脾胃虚损而发之热。

所以治疗时必须以甘温之品温补脾胃元气,使清阳上升,阴火下降,则大热方除3。

甘温除热法之管窥

甘温除热法之管窥

甘温除热法之管窥李国强;吉学群【摘要】甘温除热法是采用温补法治疗发热症的一种方法,与使用寒凉药物清热的一般方法不同,属于热因热用反治法。

其理论雏形见于《黄帝内经》,至汉之《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始有成方,金元时李东垣著《脾胃论》方建立完整理论。

此法主要用于因为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乏源,阳浮于外而发热,或脾不升清,湿浊下流,生热上冲之发热。

其用药以黄芪、白术等甘温药物为主,典型成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针灸取穴以关元、气海、足三里等具有温补作用的穴位为主。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6(048)007【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甘温除热;补中益气;关远穴;气海穴;足三里穴;历史;治疗应用【作者】李国强;吉学群【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3甘温除热法,即应用性温味甘的方药,治疗由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谷以生气血,阳气浮越于外或中气下陷,酿湿生热,或谷气下流,阴火上冲之发热,为热因热用的反治法[1]。

甘温除热理论初现于《黄帝内经》,传承于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大成于东垣之《脾胃论》。

《素问》曰:“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热淫于内,以甘泻之”,等等。

阐释了甘温除热法的基本病机及其治则。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又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延伸。

《伤寒论》中作为群方之首的桂枝汤,主治由营卫不调所致的“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之证,其机理正是使用甘温之药调理脾胃,退营卫不和所致之发热,堪称是甘温除热法的第一方。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中又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为主要表现的虚劳发热。

仲景可谓首次确立了甘温除热法的具体方药。

甘温除大热的临床体会

甘温除大热的临床体会

李东垣在《 胃论 》 脾 中说 : 胃病 则气短 精神 少而 生大热 …… ” 芩 1 g泽 泻 1 g 上方 连服 1 , 已退 , 泻 减 至 日 3—4 “ 。 2, 2。 5剂 热 腹
血虚高热案 : 患者 , ,7岁 ,二 ,0 6年 4月 2 女 2 1部 2 0 7日会 诊。 患者 1 0天前产后大 出血继而高热 , 用抗 生、 白腻 、 苔 脉弦滑等。肿瘤患者 主要有 痰湿瘀滞
证 、 湿流 注 证 、 湿 阻 咽 证 、 湿 阻 肺 证 、 虚 痰 湿 痰 痰 痰 肺
证 、 湿 中阻证 等 。 痰 52 燥 证 . 肿瘤 患者 多 因放 疗 过度 , 造成 人体 阴津 亏 虚, 出现 口鼻 干燥 、 干 咽 干 、 唇 口渴 、 干少 津 、 肤 干 舌 皮 燥、 毛发不 荣 、 大便 干 结 等症 , 别 是 鼻 咽 癌 、 癌 、 特 肺 脑

36 ・ 2
W ORLD CHI NESE M EDI NE No e CI v mbe . 0 r 2 08, 13, Vo . No. 6
瘤病 以内燥 为主 , 且大 多 因放疗 致使 肺 肾 阳液 亏虚 、 精
5 1 3 痰 湿证 ..
本 证 由于化 疗后 , 胃 亏虚 、 湿 内 脾 痰
湿 瘀滞 证 、 湿 困脾证 。 寒
瘤等放疗后 , 燥火易耗气伤津 、 迫津外泄 、 消灼 阴液, 使 人体 阴津 耗 伤 , 出现肺 阴亏虚 证 、 热伤 津证 等 。 燥
5 2 1 肺 阴亏 虚证 .. 证 见 口咽干 燥 、 燥 而裂 、 肤 唇 皮
干枯无泽 、 小便短少 、 大便干结 、 红少津 、 舌 脉细数等。 此型多由食道癌 、 肺癌及肿瘤患者放疗后灼伤阴津所致。 5 22 燥 热伤 津 证 证 见 干 咳 少 痰 或 胶 痰 难 咯 、 .. 气

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显神效

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显神效
揆度以为常也” 灵枢》 “ 。《 曰:人受气于谷, 谷人于胃, 以归 是: 发言壮厉 , 先轻后重为外感邪气发热 . 发言懒怯。 先重后轻为 脏阴阳, 于肺 , 五脏六府皆以受气”指出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 李东垣在 元气不足而发热。 张景岳在《 类经附翼・ 大宝论》 对劳倦发热发表了 脾胃论》中还说 饮食不节则胃痛,胃痛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 “ 自己的见解, 认为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 乃脾阴不足, 故易于伤, 伤 《
JK GEO 健康月报 I AYB A NUAl N
热这—学术主张。 由于李东垣的倡导和实践, 才逐渐被广大医家所 亦阴虚也。 指出了劳倦虚热既可由单纯元气虚弱而 采用, 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 , 李东垣无疑是甘温除热法的 则热生于肌肉, 发热 , 也由热势不退 , 而同时存在阴气不足或热气耗伤阴液的因 创立者。
使气血充足, 虚热自消 , 以上医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甘温 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了甘温除热法的理论和方药。如金元四大 资化源 , 而且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 甘温 家之一朱丹溪在《 格致余论》 记载, 对于气血俱虚之虚热, 升阳 除热的理论 , 应“
热法在 临床上 始终占 一席 有 之地, 说明了 确有 基础。 此法 科学 滋阴”, 用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治之。 ・ 元 王安道认为李氏饮食 除 经脉 日: 饮人 游 上输于 脾气 脾, 散精, 劳倦伤脾所生之热 , 其病机与( 素问・ 调经论》阴虚生内热” ‘ ‘ 相似。 《 素问- 别论》 “ 于胃, 溢精气,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 下输膀胱 ,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 合于四时五 明代王肯堂 《 证治准绳》
底开始实施的城乡医疗救助“ 一站式 ” 结算服务。 自这一服务实 体力, 还浪费了大量路费 , 引起困难患者的不满。 施至今 , 蛟河市医疗救助人数已达 47 9 人次 , 救助金额达 16余万 0 为解决这一问题, 蛟河市民政局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争取改 元, 而去年全年只有 12 2万多元 。 6 人、4 进这一办理程序, 终于在去年底得到批准实施“ 一站式” 医疗救助 ,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中医补法之一。

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

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

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

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补中益气汤,5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6主治①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方义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8配伍特点黄芪、升麻、柴胡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

9运用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为辨证要点。

10加减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甘温除热法”治疗持续性高热的体会

“甘温除热法”治疗持续性高热的体会
饮 食 调理尤 为重要 。病人 的饮 食 宜清淡 、 温食 , 如粳
米粥 、 蒸蛋羹、 菜泥等 , 既有营养又容易消化 。忌食 生冷、 油腻 、 辛辣之品。临证 中只有药物治疗与饮食
调 理 双管齐 下 , 方可 收全 功 。
( 稿 日期 :0 80 -3 收 20 .70 )
黄芩 、 生地 、 炙甘草各 l , 0g 升麻 、 柴胡各 6g 每 日 1 , 剂, 水煎 , 2次服。并 嘱家属 注意病人 的饮 食调 分
江西 中医药 20 0 8年 1 O月第ຫໍສະໝຸດ 1 总 3 O期 9卷第 3 0期 1
“ 甘温除热 法” 治疗持续性高热 的体 会
★ 陈本川 ( 江西 南 昌陆军学 院 门诊部 南 昌 30 0 ) 3 13
摘要 : 临床上 因为内伤脾 胃, 元气亏虚 , 阴火上乘所致 的高烧 不退 , 运用李杲创立的“ 温除热法” 甘 治疗 , 用之得 当, 确有奇效。 关键词 : 温除热 法; 甘 高热不退 ; 体会
中 图 分 类 号 : 5 . R2 5 1 文 献 标 识 码 : B
“ 甘温除热法 ”是李杲 首创 的治疗内伤气虚发
制, 降至 3 . 7 5℃。原方去黄芩 , 加淮山药 1 g莲肉 5 、 l 、 0g继服 3剂 , 体温降至 3 7℃, 精神好转 , 纳增 , 大 便每 日1 , 次 成形 。病人欣喜之余 , 贪食粽子、 鸭汤, 病情 出现反 复 , 温又 上升 至 3 . 并伴 腹胀 , 体 76o C, 舌 苔厚 腻 , 为脾虚 食 滞 , 用 保 和 丸 消食 化 滞 , 药 此 改 服 4剂 , 腹胀消 , 厚腻苔褪去 , 体温逐 步恢 复正常。继 以补 中益气 汤加 减 调 理 1周 , 者病 愈 出院 。随 访 患

甘温除大热的机理

甘温除大热的机理

甘温除大热的机理嘿,咱今儿个来唠唠“甘温除大热”这神奇的事儿。

你就把人体想象成一个小王国,这大热呢,就像是小王国里突然来了一群调皮捣蛋的小恶魔,到处搞破坏,让这个小王国热得不行。

这甘温啊,就像是一群超级英雄。

它们进入人体这个小王国,可不是横冲直撞的。

它们就像温和的使者,带着满满的正能量。

比如说,人参这味甘温的药,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族长。

它慢悠悠地走进来,先给身体的各个细胞都打打气,告诉它们:“嘿,咱可不能被这些小恶魔打败啊。

”它会给那些虚弱的细胞补充力量,让它们重新振作起来。

为啥甘温能除大热呢?这就好比在炎热的夏天,有一个小火炉在房间里一直烧着,让屋子又闷又热。

你要是直接用冷水去泼这个小火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灾难,就像身体里如果用一些大寒的药去扑灭这大热,可能会把身体的正常秩序搞得一团糟。

而甘温就聪明啦,它像是带来了一场温和的春风。

它先把身体这个小王国里那些被大热搞得疲惫不堪的士兵(免疫系统的细胞们)都召集起来,给它们发粮食(补充能量),然后让它们自己去赶走那些小恶魔。

黄芪也是甘温大军里的一员猛将呢。

它就像一个充满干劲的建筑工人,拿着工具,把身体里那些被大热破坏的城墙(防御系统)重新修建起来。

等城墙坚固了,那些小恶魔自然就难以入侵,身体也就慢慢凉快下来啦。

再想象一下,大热在身体里就像一群调皮的猴子在果园里肆意折腾,把果树都弄得乱七八糟。

甘温呢,就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果农,他们先把果园的环境改善了,给果树浇水施肥(补充营养),让果树自身变得强壮,然后那些调皮猴子就没辙了,只能灰溜溜地跑掉。

甘温除大热还像是一场温暖的救援行动。

身体在大热的折磨下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小船。

甘温就像是一群经验丰富的水手,他们带着食物、工具,登上小船,先把小船的破损处修补好,再给船员们补充体力,然后齐心协力让小船重新平稳地航行在大海上,也就是让身体恢复正常的体温和状态。

甘草这个甘温的小天使,就像是一个万能的协调员。

甘温除大热治疗小孩高烧抽搐

甘温除大热治疗小孩高烧抽搐

甘温除大热治疗小孩高烧抽搐广东省中医院王新民昨天下午4点,接到朋友的紧急求诊电话,说她的女儿高烧2天,前天烧到39度,昨天上午烧到41度,下午继续高烧不退,不吃不喝,并出现抽搐,她的岳母急得打了几次电话给他,下班后晚上八点见到孩子,才2岁6个月大,一脸的疲劳感,脸上两颊的小脸蛋红彤彤的,嘴唇四周略带青色,用手摸孩子的额头,烫手,孩子的背部也烫手,无汗,问孩子是否喜欢喝水,母亲说孩子不喜欢喝水。

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细数。

高热,嘴唇四周带青黑色,不喜欢喝水,不出汗,凭着这些望诊和问诊的结果,我的诊断出来了,孩子是外热内寒,是真寒假热。

分析:1 高热,却不喜欢喝水。

这提示不是实热,是一种虚火,如果是实火,肯定会出现口干舌燥,胃口好,大便硬,喜欢饮冷水,可孩子不喜欢喝水,几乎不吃东西,这提示孩子体内有寒湿。

2 嘴唇四周带青色。

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而青色主寒,所以嘴唇四周带青色,提示孩子体内有寒,寒的主要脏腑在脾胃。

3 高热,不出汗.。

《黄帝内经》云:肺通于天。

怎样理解呢?肺主皮毛,肺通于天,人体的皮肤毛孔直接与自然界(天)的大气接触,互相沟通,所以皮肤毛窍通于天,也可以理解为肺通于天。

人体皮肤的毛孔闭塞了,与大自然(天)同呼吸,共振的频率被破坏了,人与自然不相协调了,人体当然就会出现疾病。

经详细询问病史,得出以下结论:孩子的病因缘于天气太热,吃了一些寒凉的西瓜和冷饮,导致体内寒湿内生,家里又开着空调,感受了寒气,寒邪闭表,内外合邪,郁而发热。

其实这是人体阳气振奋抵御寒气的一种正常的反应,是人体清理身体病邪的一种表现,通熟的讲,这是人体在排寒气,在排毒,在清理人体内的垃圾。

在这个时候,作为医师,尤其是中医师,只要明白了这样的孩子患病的自然道理,治病救人只需顺势而为。

我的治疗原则解表寒,健脾温肾。

处方:炙麻黄3 熟附子5 细辛3 干姜10 五味子10 3剂,晚上9点30分喝完第一剂中药后,出汗了,体温明显下降,但汗出不畅,我告诉孩子的父母,再煎一剂中药备用,晚上3点左右可能还会出现高热,如果再次出现发热,继续喝完第二剂中药。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

浅析“甘温除热”法及其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2010s070 刘奇“甘温除热”说最早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温能除大热”之言。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载有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说开创了甘温除热法的先河。

至金·李东垣《内外伤辩惑论》提出“甘温除热”方臻完善。

此法是以性味甘温的补益中气药物为主,治疗脾胃损伤、元气虚弱为主的发热证,东垣又称“热中”证。

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每伴有发热,至疾病后期,容易导致机体元气亏虚,正虚邪恋,见低热之症,此与东垣所言“甘温除热”法所适之病症机理颇多相似,因而临床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拟此法参变治疗。

1、甘温除热法的组方原则与功用主治2、1.1 立法依据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脾胃损伤,元气虚弱,邪毒(东垣又称阴火)内生或邪气内侵,邪正相争所致热证而设的治法。

东垣非常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

李氏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历观诸篇(指《内经》各篇经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东垣认为,元气有赖中气—脾胃之气所充养。

中气健旺,受纳、腐熟、消化、吸收正常,则水谷精微、气血阴精源源不断滋生,元气亦旺,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同时,中气健旺,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则水湿输布、代谢正常,痰湿不生,气血调和,脉络通畅,邪难滋生,人体健康。

若脾胃受伤,中气虚弱,则元气不充,卫外无能,病邪内侵,脏腑失常,气血失调,百病丛生。

1.2 组方原则治疗本证,东垣以补益中气为主,适当佐以祛邪清热,以扶正祛邪。

他援引《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以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李氏甘温除热法的组方原则是:以甘温补中益气之品为主,以辛苦寒凉、升阳解毒、祛邪清热之味为辅。

如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就是以甘温的参、芪、术、甘、陈、归补益中气为主,佐以辛苦寒凉的升麻、柴胡升阳解毒、祛邪清热,使中气变旺,清阳得升,邪毒能清,郁热可解。

袁红霞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反复发热验案1则

袁红霞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反复发热验案1则

( 天津 中医药 大学 , 天津 , 3 0 0 1 9 3 )
甘温 除热法乃 金元时期患 者 发 热 多 发 于上 午 , 结 合 舌 质 暗红 , 舌体 胖 , 苔 黄根 部 厚 腻 , 左脉弦细, 右 脉 弦滑 。 四诊 合参诊 为 脾 胃气 衰 , 中气 下 陷 , 阴火 上乘 , 郁 而
发热 。又 因舌 苔偏腻 , 故选 用 升 阳 除湿 之 升 阳 益 胃
法继 承 于 《 黄 帝 内经 》 所 述“ 劳者 温 之 ” 之说。《 脾 胃论 ・ 饮食劳倦所 伤始为热 中论》 有“ 脾 胃气 衰 , 元 气 不 足 … … 阴火 得 以乘 其 土 位 ” 之记载 , 治 疗 时
多 年饮 食不 节 , 起居无常 , 而脾 胃为 后 天之 本 , 饥 饱
袁 红 霞 运 用 甘 温 除 热 法 治 疗 反 复 发 热 验 案 1则
戚经天 指导 袁 红 霞
劳役 , 食无定 时, 必 伤 脾 胃之 气 。此 外 , 《内经 》 有
载: “ 平 旦至 日中 , 天之 阳 , 阳 中之 阳也 。 ” 人 体 阳气
同治 , 善 于应用 经方 , 并 在 经 方 基 础 上 随症 加 减 。
如 纳差 , 胃部 不 适 者 加 茯 苓 、 石菖蒲 、 白豆 蔻 ; 汗 多 者加 浮小 麦 、 糯稻根 、 倒 提壶、 炙麻根 ; 眠 差 者 加 炙 远志、 炒枣仁、 首乌藤 ; 痛在 上 肢 者 加 秦 艽 、 羌活 ; 痛
需用 甘 温 方 剂 补 益 中 焦 , 调 和 中州 。导 师 袁 红 霞 教授 从 事 临 床 工作 多 年 , 经验丰 富, 主 张 辨 证 须 与 辨 病 紧密 结 合 , 谨守病机之所 在 , 每 获 奇 效 。笔 者 有幸 跟 随 袁 师学 习 , 获 益 良多 , 今 将 其 运 用 甘 温 除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哎呀,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甘温除热法”这玩意儿。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个很实用的中医理论。

咱们先从字面上说起。

“甘温”就是甜甜的、温和的意思,想象一下那种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的感觉。

而“除热”,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身体里的那些火气给去掉。

说白了,这个方法就是帮咱们降降温,消消火,挺贴心的吧?想象一下,你一到夏天就开始流汗,心情也变得烦躁,恨不得泡在冰水里。

这个时候,如果你知道甘温除热法,那可是救星啊!它强调用温和的食材,比如一些糖分适中的东西,来调和你身体里的热气。

就像朋友们聚会时,大家围坐一起,温暖的氛围让人觉得舒服,心情也好。

吃点甜的,比如红枣、蜜枣、冰糖这些,不仅好吃,还能让你的身体放松,火气自然就消了。

咱们再深入点,讲讲怎么用这个法子。

比方说,遇到大热天,或者吃了些上火的东西,嘴巴起了泡,脸上冒了痘。

这时候,找点甘温的食材,熬个汤,简直是个绝招!可以用些桂圆、冰糖加点莲子,慢慢煮,等那香气四溢,满屋飘散,吃上一碗,简直美滋滋。

这个汤就像妈妈的怀抱,温暖又甜美,瞬间让人感觉清凉舒服,火气也被驱赶得无影无踪。

再说说中医里常用的药材。

桂圆这个小家伙可是个宝,能养心安神,还能帮你去火。

再加点莲子,补益的效果可不容小觑。

想想看,喝一碗汤,火气不光消了,心情也跟着好了。

生活中不就该这样吗?追求舒适,享受生活!这个方法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小朋友容易上火,给他们煮点桂圆汤,他们可乐得像个小兔子。

老人家身体虚弱,喝点加了冰糖的粥,甜得恰到好处,谁还会记得那些烦心事儿呢?说真的,甘温除热法的普适性真是无敌了!可别小看这法子,很多时候上火都是因为饮食不当、情绪不佳,搞得身体有点不舒服。

用甘温的食材调理,像是给身体做了个大保健,火气被驱走了,整个人也轻松多了。

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简直是生活的小秘诀。

再说说,除了汤,大家还可以试试水果!夏天的时候,西瓜、梨子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特别是西瓜,水分十足,又甜又脆,简直是天然的甘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的错误,但对虚人感冒,呈现虚多邪少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玉屏风散治疗。所以甘温除热法,首先要辨别是实热还是虚热,在虚热中是阳虚为主还是阴虚为主。
甘温除热
1、中医补法之一。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甘温补中独重
因内伤不足,宜甘温补气。肺为气之本,故重用黄芪,甘温补肺气、益皮毛、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脾胃虚,则肺气竭绝,故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脾胃中气”,白术苦温燥,当归辛润以除湿和阴;升麻、柴胡辛温以升清阳之气。东垣云:“大抵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以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是其本法也”,“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实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
2) 用于脾胃虚衰、谷气下流蕴为湿热,致使下焦阴火上冲之发热
症见低热反复、疲倦乏力、纳差口苦、或有胸腹热感、苔薄黄腻、脉濡或稍数等。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湿,脾运健则水谷化而无湿患,脾运失健则水谷不化而湿浊内聚,湿蕴化热,故有阴火发热之证。正如李杲所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此时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适佐除湿清热之品,慎勿大苦大寒,以免再伤脾胃、益损中阳。
■善用辛温升阳
所谓升阳,就是使脾胃之气升发,元气旺则阴火消,燥热亦随之而去。升阳药物多采用质地空疏、气轻味薄、辛温上升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独活、蔓荆子、葛根之类,使阳升而阴自熄。《脾胃论》中有63方,其中升阳的方药达一半,升麻用于23方,柴胡用于19方,羌活用于12方,其中有升阳除湿汤、升阳散火汤等。
5) 用于阳气不足,不能

熟磨水谷,从而生化无常,阴虚而致之发热
症见反复低热,或骨蒸颧红、心烦盗汗、手中烦热、口干咽燥、头晕乏力、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人身阴阳,互根互用,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今阳衰阴弱而致发热,故治当阴阳兼顾,补气益阳同时,伍佐滋阴益肾之品,切忌过滋过腻,过用寒凉。若经以“壮水”之治,恐益损其阳,于症不利。综上所述,甘温除热之法为脾胃虚衰,元气不足之证而设,其理论依据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以温能除热也”。临证之时,尚应随气虚之后之演变或兼挟,如阳虚、湿热、外感、血虚、阴虚等,圆机应用,方能得心应手以奏奇功。
3) 用于气虚卫外不固,复感邪气,正邪相搏所致之发热
症见低热不退、畏寒自汗、易于感冒、或有咳嗽咽痛、苔薄、脉浮紧或浮数无力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虚之人,卫气不足,故有是证。此时,治宜视其标本,邪正兼治,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使正气复而卫外固,邪气祛而病恙平。方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合银翘、荆防、桂枝之类解表散邪即可。
引苦寒药至顶,复入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沉浮,自偶(阴)而奇(阳),奇而至偶者也。”
此外,辛温升阳,解表之中常达散火的目的,因为升发胃气以后常可达散火
的目的,如升阳散火汤即是其例。
4、内伤虚证发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包括气虚、脾肾二经阳虚的发热。症见:朝热暮凉,以下半夜和上午发热为常见,伴有形寒恶风,神疲懒言,面白气短,饮食少味,脉大无力等症,在治疗上采用甘温除热法。对阳虚发热,误予以发散则汗出不止,误予以清凉则伤脾胃,误予以滋阴则神疲便溏加重。阳虚发热是虚热,以病在中焦为主,所以补益中焦,热会自退。阳虚发热,前人多根据李东恒提出的“火与元气不两立”学说来作解释的。由于“元气”不旺,“阴水”则上升;元气有赖于胃气的滋养,胃气旺,元气也旺,这样就能与“阴水”平衡,发热自退。临床上,为什么用甘温之药能退热呢?这要从李东恒的补中益气汤作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说起。补中益气汤可调补脾胃,升阳益气。脾胃属土,喜甘,脾胃虚弱,宜用甘温补之;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主药益气,参、术、草补中为辅,从而补益脾胃之气。脾胃之气应包括卫气、营气,卫气和营气不同的运行于脉外,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固卫气,而参、术、草以生营气,以升提之品助其开发。这样,脾胃之气旺盛,“元气”也旺盛起来,与“阴火”相平衡,从而达到阴阳协调,虚热自退。甘温除热法,虽然以治疗脾阳虚、气虚发热为重点,但笔者认为阳虚为主的虚证发热都可灵活运用,在临床上,气虚、阳虚或是血虚、阴虚都会相互转化,所谓“阴阳互根”、“阴损及阳”,不过在某一阶段有所偏重,气虚、阳虚发热大多血分也虚,反之,阴虚发热也会促使阳虚。不能见阳虚就补阳,见阴虚就补阴,见血虚就补血,在治疗上既有重点,有时也要兼顾他证。例如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治疗邪少虚多的温病中气阴两虚用复脉汤或加味治疗,以滋阴增液,就是益气生津以除热。气血两虚发热也可以用益气补血的方法治疗。以气虚为主,往往用补中益气汤或四物汤治疗,一般情况下可以养血益气同用,如八珍汤、归脾汤。李东恒用当归补血汤,药只有两味,黄芪和当归,而重用黄芪达到阳生而阴长,气旺而血生,则阴平阳秘,血虚发热自退。肾阳虚发热,也可以用甘温的参、术等,加用附子、肉桂、鹿茸等温阳补火之品。如果不是阳虚偏重,而是阴虚火旺,甘温除热就不能用,实热证也不能用,以免犯“实
3、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李东垣重视脾胃,十分强调胃气升发的一面,而在治疗上更着重于对脾胃升阳益气药物的应用。他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被后世称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其立方在于补气升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元气充足则肌表固密而腠理坚,恶寒发热诸症得以蠲除,故被称为“甘温除热法”,其偶尔也用苦降药法,但主旨仍在补脾胃中气。程昭寰、王永炎研究认为,东垣甘温除热法的气味配伍规律有如下几点。
2、甘温除热法为金元时期李杲所创,旨在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现笔者结合临床,浅议其应用病证如下。
1) 用于脾虚气陷、中焦虚寒、虚阳外越之发热
症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热势或高或低、头晕乏力、畏寒自汗、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等。脾胃位居中州,为升降之枢纽,清升浊降才能体健无病,若脾胃损伤,中虚寒生,虚阳浮越,发热之症就会藉此而生,此时治宜大剂参、芪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症甚者,合肾气丸、四逆汤等。
■巧用苦寒泻火
补其中,升其阳,偶用苦寒或甘寒以泻其火,多采用黄柏、黄连、黄芩,有时配生地黄、石膏、知母。每用苦寒泻火,用量极轻,多加酒制或炒,意在泻火,免伤脾胃。正如东垣所说:“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之使,
4) 用于脾胃气虚,健运失职,不能生化气血,血虚引起之发热
症见反复发热、气短懒言、食少便溏、面白无华、心悸不宁、唇舌色淡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中虚脾弱,生化不及,血虚于内,阴不配阳,故发热。如《成方便读》云:“脱血之后……以阳无所附,浮散于外也”。治宜补气生血,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之类,血足阳敛,其热可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