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甘温除热”应该是:甘温 除热

合集下载

探验甘温除热

探验甘温除热

探验甘温除热
冯一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09(029)010
【摘要】甘温除热,就是运用甘温性质的方药治疗发热,它隶属于热因热用之反治,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剂.其时,病人正气已虚,扶正是治疗的主要手段,祛邪则处于从属地位.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脾胃之气无所伤,方能元气充足.甘温之剂通过对脾胃阳气的补养,对升降出入的调整,使人体元气充沛,增强抵抗力,即所谓"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温药有一定抗菌消炎功能.
【总页数】2页(P834-835)
【作者】冯一
【作者单位】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南阳,47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甘温除大热治验1例 [J], 周志军
2.张文灿主任医师甘温除大热治验 [J], 郭连澍;张秀玲;李杰
3.甘温除大热治验 [J], 李群;吴昌林;谢士军
4.甘温除热治验4则 [J], 刘政;潘振海
5.甘温除热临床治验举隅 [J], 杨騄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温除热法小议

甘温除热法小议

4 3 胃肠 热 结 型 ( ) 法 : 热 泻 下 , 胃止 痛 。( ) 方 : . 1治 清 和 2经 小 承气 汤 加 减 ( 黄 1 g 枳 实 1g 厚 朴 1g 白芍 1g 栀 子 1g 大 0, 5, 5, 5, 5, 甘 草 5 , 母 10 , 芩 1g 煅 瓦 楞 子 1g 甘 草 5 ) g知 5g黄 0, 5, g。 4 4 胃肠 痈 疡 型 ( ) 法 : 热 消 痈 , 毒 和 胃 。( ) 方 : . 1治 清 解 2经 大 黄牡 丹 汤 加 减 ( 黄 1g 丹 皮 1g 冬 瓜 子 1 g金 银 花 1g 蒲 公 大 0, 5, 5, 0, 英 1g 黄连 5 , 贝母 1g 白及 1g 乌 贼 骨 1g 白芍 1g 甘 0, g浙 5, 5, 0, 5,
中国中医急症 20 09年 4 月第 l 卷 第 4 8 期 JT M A EC .p
! 1 , . , l

6 45 ・
2 6 气滞 血 瘀 型 . 27 寒热错杂型 .
细。
症 见 胃脘 胀 痛 或 刺 痛 , 下 胃脘 有 压 痛 , 心 拒 症 见 脘 腹 胀 满 , 吐肠 鸣 ,嗳 气 , 逆 ,泛 呕 呕
4 1 肝 胃 气滞 型 ( ) 法 : 肝 理 气 , 胃止 痛 。( ) 方 : . 1治 舒 和 2经 小
柴胡汤加减 ( 柴胡 1 g 黄芩 1 g 半夏 1g 川楝子 1 g 郁金 5, 5, 0, 5,
1g 木 香 1g 陈 皮 1 g 白芍 1g 生 姜 3 , 枣 3枚 ) 5, 0, 5, 5, g大 。 4 2 脾 胃虚 寒 型 ( ) 法 : 中 健 脾 , 胃止 痛 。2 经 方 : . 1治 温 和 () 黄 芪建 中 汤加 减 ( 芪 2 g 黄 0 ,白芍 2 g 0 ,党 参 1 g 5 ,白术 1 g 5 ,茯 苓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中医补法之一。

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

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

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

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

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李东垣生活时代战乱纷繁,内伤脾胃病颇多,他根据《内经》“阴虚则内热”的理论,认为脾胃虚弱,元气衰惫,则阴火内生,变证百出。

李东垣立足脾胃,治病求本,创“甘温除热”之法。

其具体运用非由甘温之品机械堆积,而是根据阴火所伤脏腑、病机之不同,施以相应配伍,合用风药,以升清助阳,散火除湿;合用养血药,则阳生而阴长;合用甘寒药,益气阴而除虚热;合用苦寒药,泻火邪而安脏腑。

松李东垣甘温除热思想浅析作者:高金金泥虎林山东中医药大学李东垣开创补土派,临证善用甘温之品补脾胃,养后天,对后世影响巨大。

其甘温除热思想历来为人称道,所创相应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名方至今为临床应用。

本文就甘温除热思想建立的相关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等问题试作分析。

时代背景李东垣生活时代战乱纷繁,百姓流离失所,饥饱无时,因而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导致的脾胃病颇多。

《内外伤辨惑论》曰:“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胃气亏之久矣。

”此时治当固护脾胃。

然医不辨察,妄用攻伐之药,致脾胃愈伤,正气耗竭,“有表发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汤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

针对临床脾胃虚证居多,而医者妄用攻伐的时弊,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致病说,重视固护脾胃,临证以温补为要。

理论依据东垣根据《内经》“阴虚则内热”的理论,认为内伤脾胃所致诸病,多见热象。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甘温除大热自我知道之日起,就一直困绕着我,因为创始人李东垣的这一理论始终没有搞懂,因为它与平时所学原理背道而驰,寒能除热,最易理解,这种对抗性原理,是人所共知,而温能除热,则脑筋转不过弯子.寒,凉,平,温,热,乃至大热.是一条线路的逐步升级,因此温能除大热似乎理论上是错误的,加温就能增热,而并没有听说过温能除热的道理.那么甘温为什么能除大热呢?原理是甘味能补,温性能生,甘能补阴阳,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温性能生是无论什么生都需要有适宜的温度,体内的再生资源离不开甘温.大热实际上是一种虚热,是因气虚而引起的内热,体内气虚,流通不畅,郁而生热,这是体内机制缺陷造成的,是能量转换出了毛病,能量分为动能和热能,动能维持生命运动,热能维持体温平衡,动能和热能可以相互转化,叫能量转换,动能形成困难或动力受阻时,会转变成热量,中医称为虚而致郁,郁而生热,这种热主要是内热,并不一定表现在体温上,严重者五内具焚,难以忍受,同时出现体能下降,这就是气虚发热.气虚发热可用甘温除热法,是用补中益气汤,人参甘温补中气,是甘温的代表,中气不足是本病的根源.白术健脾运,使水湿运行开,陈皮化痰浊,使通路清浊阻,三味药最关键,中气补足,道路畅通,斡旋气机,形成自然,这叫郁热不清热,开通自然平.当归黄芪,是当归补血汤,先前的补气,这里的补血,气无形,血有形,无形为虚,有形为实,补气不补血,气难落实处,极易流失掉,补气又补血,血可加固气,加固用黄芪,黄芪能维系,补血要活化,活化能再生,补中益气汤每一味药都是通活的,没有一味滞腻药.甘草能缓冲,补药不可急,甘草能安中,内热必不宁.柴胡升麻,两味药都是引经药,柴胡少阳厥阴,升麻阳明太阴,一管肝胆,一管脾胃,升降斡旋枢转主要靠这两味药.它们有转气之能,转气是枢转,也是逆转,通过流通枢转,上下升降,使能量运转起来,运转的过程使热量疏散,同时吸收热量,使热能随着动能走,实现热能转换为动能,转换不完的剩余热量,也由这两味药驱散,因为它们还是解表药.。

如何理解“甘温除热”

如何理解“甘温除热”

如何理解“甘温除热”金代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李杲对于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口渴、头痛、脉洪大的“内伤热中证”,认为要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的方法治疗,从而提出了“甘温除热法”,创制了补中益气汤。

历代医家对李杲“甘温除热法”机理的理解尚有分歧。

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甘温”所除之“热”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李杲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此证的论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热”的形成机理。

一是脾气亏虚,正气不足,复感外邪,引起发热。

此乃脾虚为本,发热为标。

治病必求于本,李杲用补中益气汤扶正以祛邪,是为“求本”之治。

故明代赵献可《医贯·补中益气汤》说:“世人一见发热,便以外感风寒暑湿之邪,非发散,邪从何处解?又不能的见风寒暑湿对证施治,乃通用解表之剂,如九味羌活汤、败毒散、十神汤之类,甚则凉膈、白虎,杂然并进,因而致毙者多矣。

东垣深痛其害,创立此方(补中益气汤),以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伤者多,外感者间有之,纵有外邪,亦是乘虚而入,但补其中、益其气而邪自退。

”如若外邪较盛者,也可表里同治,治以益气解表法,可用败毒散治疗。

二是脾虚不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而见发热。

李杲《脾胃论·用药宜禁论》说:“湿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热。

”劳倦伤脾,脾气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职,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停,郁而化热,变生发热。

此亦脾虚为本,发热为标。

治病必求于本,李杲用补中益气汤益气以祛湿,是为“求本”之治。

如若湿邪较盛者,也可扶正祛邪兼顾,治以益气祛湿法,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

三是脾气亏虚,中阳不足,虚阳外越,而见发热。

近代名医蒲辅周认为气虚发热是虚阳外越所致,“烦劳则张’,实为阳虚,这个阳是指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甘温除大热”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甘温除大热”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是指应用味甘性温药治疗身大热,这一治疗方法的提出,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

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气虚身热者,不可用甘凉,更不可用寒凉,从而开创了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益气除热的治疗方法。

《素问.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伤寒论》第337条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第278条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经络循行阳经与阴经交汇于四末,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太阴又名至阴,为三阴之始,乃接受运化阳的所在,故手足四末属太阴地界。

太阴病阳入阴有碍为本,其标证有二:一是阳不得阴润则燥、阳入阴有碍郁而化热,其外证可大热(《难经》“子能令母实”)。

二是太阴不得阳温,其外证手足逆冷。

桂枝汤调和阴阳,引阳入阴。

四逆汤温煦太阴、少阴,引火归元(引火归元的说法属标本混为一谈,解除了阻碍阳升降出入的因素,阳升降出入自然恢复正常,引火归元的说法是拿现象当本质),阳得阴润而不燥,阳郁得以解除,则热除身安。

关键在脉,桂枝汤证脉浮缓长阳浮阴弱,无紧短细滑之像。

四逆汤格阳证脉浮迟短微。

在脏腑辨证中,脾主运化,含运阳入阴之意,故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补脾可退热。

李东垣虽明其理,却因没有完整的理论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后世医者不得其法,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甘温除大热之热为阳不得阴润而燥、阳郁化热,故虽大热,四末必不热,甚至逆冷(必须触诊),必欲近衣,必舌淡苔白!这也是整体观念、阴阳虚实之理的具体体现!证有真假从其标,脉无真假从其本,有雷同之证有雷同之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皆失之偏不可从,须坚持整体观念、脉证合参,厘清标本,识得脉证几微之差。

不明其理,不敢用甘温除大热之法,不识甘温方舌脉证几微之差,则应用甘温除大热之法时易犯虚虚实实之戒。

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显神效

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显神效
揆度以为常也” 灵枢》 “ 。《 曰:人受气于谷, 谷人于胃, 以归 是: 发言壮厉 , 先轻后重为外感邪气发热 . 发言懒怯。 先重后轻为 脏阴阳, 于肺 , 五脏六府皆以受气”指出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 李东垣在 元气不足而发热。 张景岳在《 类经附翼・ 大宝论》 对劳倦发热发表了 脾胃论》中还说 饮食不节则胃痛,胃痛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 “ 自己的见解, 认为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 乃脾阴不足, 故易于伤, 伤 《
JK GEO 健康月报 I AYB A NUAl N
热这—学术主张。 由于李东垣的倡导和实践, 才逐渐被广大医家所 亦阴虚也。 指出了劳倦虚热既可由单纯元气虚弱而 采用, 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 , 李东垣无疑是甘温除热法的 则热生于肌肉, 发热 , 也由热势不退 , 而同时存在阴气不足或热气耗伤阴液的因 创立者。
使气血充足, 虚热自消 , 以上医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甘温 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了甘温除热法的理论和方药。如金元四大 资化源 , 而且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 甘温 家之一朱丹溪在《 格致余论》 记载, 对于气血俱虚之虚热, 升阳 除热的理论 , 应“
热法在 临床上 始终占 一席 有 之地, 说明了 确有 基础。 此法 科学 滋阴”, 用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治之。 ・ 元 王安道认为李氏饮食 除 经脉 日: 饮人 游 上输于 脾气 脾, 散精, 劳倦伤脾所生之热 , 其病机与( 素问・ 调经论》阴虚生内热” ‘ ‘ 相似。 《 素问- 别论》 “ 于胃, 溢精气,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 下输膀胱 ,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 合于四时五 明代王肯堂 《 证治准绳》
底开始实施的城乡医疗救助“ 一站式 ” 结算服务。 自这一服务实 体力, 还浪费了大量路费 , 引起困难患者的不满。 施至今 , 蛟河市医疗救助人数已达 47 9 人次 , 救助金额达 16余万 0 为解决这一问题, 蛟河市民政局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争取改 元, 而去年全年只有 12 2万多元 。 6 人、4 进这一办理程序, 终于在去年底得到批准实施“ 一站式” 医疗救助 ,

甘温除大热

甘温除大热

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邓铁涛内伤发热以及甘温可以除大热,这个问题我曾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及,但读了一些书刊报导的文章。

总觉得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再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贾得道先生之《中国医学史略》对李东垣评价说:“概括说来,李氏强调脾胃的作用,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影响很大。

但他喜用升发温补之品,特别是倡导‘甘温除热’的说法,其流弊也很不小。

后世医家虽有许多人以曲说为其辨解,但他的这种一偏之见,是很难加以讳饰的。

”贾得道先生这一批判似乎有点武断,他不但反对甘温除热法,连李东垣的升发温补之创新成就也顺带给予贬低了。

这一事实启发了我,作为一个中医史学家,必须参加中医临床,经过一定的临床锻炼,对古往今来的各家学说,才能作出比较中肯的评价,因此我培养的中医史研究生,都要他参加临床,哪怕毕业以后,争取机会到附院参加临证工作也好。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把古往今来的学说一一加以验证,但通过临床工作,会巩固对中医药学术的信心,能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去思考问题、去指导实践,不会随便用西医的理论去对号入座,把能对上号的视为科学,对不上号的便以为非科学。

这在今天对中青年一代中医是一个很紧要的问题啊! 甘温除太热乃李东垣先生一大发明。

《内外伤辨惑论》是东垣先生第一本专着,他有感于当时医家以外感法治一切发热之证,认为流弊很不小,为了补偏救弊乃着书以活人。

东垣自序说:“《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陵谷变迁,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懒于语言,此论束之高阁16年矣。

昆仑范尊师,曲相奖借,屡以活人为言……就令着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仅力疾就成之。

”读其序如见其人。

一位医德高尚的老学者俨然就在我们的面前,使人肃然起敬。

《内外伤辨惑论》完成之后,他接着写出不朽之作《脾胃论》。

在此论中,内伤发热之论更臻完善。

东垣脾胃之论(包括“甘温除大热”之论)是其毕生科学研究之成果,今天如果未经验证,便挥动史家之笔,一予勾销,这比之700多年前之李东垣先生,谁是真正的科学家呢?!贾先生说:“后世医家虽有许多人以曲说为其辩解”,足以证明李东垣先生甘温除大热法,已后继有人,估计700多年来,后世运用此法已活人无算了,其功岂小哉? 当然对李东垣先生此说未能充分理解者亦不少,近年在杂志与报刊上,偶或见之。

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

其实”的错误,但对虚人感冒,呈现虚多邪少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玉屏风散治疗。所以甘温除热法,首先要辨别是实热还是虚热,在虚热中是阳虚为主还是阴虚为主。
甘温除热
1、中医补法之一。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甘温补中独重
因内伤不足,宜甘温补气。肺为气之本,故重用黄芪,甘温补肺气、益皮毛、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脾胃虚,则肺气竭绝,故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脾胃中气”,白术苦温燥,当归辛润以除湿和阴;升麻、柴胡辛温以升清阳之气。东垣云:“大抵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以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是其本法也”,“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实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
2) 用于脾胃虚衰、谷气下流蕴为湿热,致使下焦阴火上冲之发热
症见低热反复、疲倦乏力、纳差口苦、或有胸腹热感、苔薄黄腻、脉濡或稍数等。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湿,脾运健则水谷化而无湿患,脾运失健则水谷不化而湿浊内聚,湿蕴化热,故有阴火发热之证。正如李杲所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此时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适佐除湿清热之品,慎勿大苦大寒,以免再伤脾胃、益损中阳。
■善用辛温升阳
所谓升阳,就是使脾胃之气升发,元气旺则阴火消,燥热亦随之而去。升阳药物多采用质地空疏、气轻味薄、辛温上升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独活、蔓荆子、葛根之类,使阳升而阴自熄。《脾胃论》中有63方,其中升阳的方药达一半,升麻用于23方,柴胡用于19方,羌活用于12方,其中有升阳除湿汤、升阳散火汤等。

甘温除热法现代临床运用

甘温除热法现代临床运用

甘温除热法现代临床运用【摘要】“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内伤发热的基本治法,李杲首次在《脾胃论》中阐述甘温除热法与补中益气之方。

然而在中医学历史长河中,“甘温除热法”并不仅如此,其不断被医者所开拓,使其活跃于各种不同疾病的论治中,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临床实践的指导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甘温除热;临床运用;治法“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之药来治疗脏腑不足所产生阴火而发热的病症,即热因热用。

现多认为该法起源于《素问》;发展于仲景;成形于李东垣的《脾胃论》,对于由“阴火”所导致的脾胃气虚发热,在治疗上首创补中益气汤”盖温能除大热”来治疗脾胃损伤之热中。

众多医者在临床各科中活用甘温除热法,不断继承与发展。

1、内科“甘温除热法”在内科中使用最为广泛。

王行宽教授认为治疗内伤发热时,当师甘温除热之法而活其用,不必局限于补中益气汤。

而对于病机复杂的难治性发热,治法当须兼顾气血、营卫、肝胆、气机等的调节。

[1]郭会卿教授[2]认为成人still病迁延期正气亏虚当以“甘温除热法”兼以清热、化痰治疗,方可达到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

周绍华[3]应用补中益气汤联合参附汤治神经科疾病中疑难重症疗多系统萎缩顽固性高热,效果显著。

此外,周期性发热,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后期高热,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也大都治病求本,从甘温治疗。

在痛风风湿性疾病中,甘温除热法明显的提高了疗效。

朱丰林[4]认为部分痛风性关节炎之“热”为阳郁湿浊瘀积而成,常因饮食劳倦所伤而诱发。

施治时可用甘温来除其热,处方择四神煎及四妙汤加减。

黄莉华等[5]发现用甘温除热法治疗长期使用激素、非甾体类西药治疗后引起气虚或气血两虚发热的风湿性疾病疗效显著。

在消化系统的疾病中,马长平[6]指出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理想。

王尧等[7]认为糖尿病非低血糖状态下饥饿症的消谷善饥的根本病机虽为胃腑燥热标于实,但内因为中焦气虚、阴火内生、上乘土位所致,当补气升阳,截断病势。

心肺与血液性疾病,孙萍等[8]研究指出黄芪“甘温除大热”,并通过抑制炎性因子,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中医补法之一。

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

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

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

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补中益气汤,5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6主治①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方义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8配伍特点黄芪、升麻、柴胡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

9运用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为辨证要点。

10加减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第五节甘温除热法

第五节甘温除热法

第五节甘温除热法第五节甘温除热法 [概述] 甘温除热法,是应用甘温补脾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大枣、炙甘草、桂枝等组成方剂,以治疗气虚发热的一种方法。

《内经》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因此,凡劳倦内伤,中气虚弱,化源不足,营卫失和,阴阳失调,而致气(阳)虚发热,口渴而不欲饮,纳食不香,少气懒言;舌质淡嫩,脉大而虚者,均可使用甘温除热法治疗。

[常用方剂] ].补中益气汤(见补中益气法) 2.升阳散火汤(《脾胃论净) 本方由党参、柴胡各l5克,升麻,葛根,羌活、独活、白芍、防风、炙甘草,生甘草各9克组成。

为粗末,每服15克,水煎服。

功能升阳散火,甘温除热。

主治四肢发热,神疲乏力,或骨蒸劳热。

经云:“少火生气”,人非此火不能生,脾气虚弱,胃腑不足,抑遏阳气于中土,以至升发之气几息,故方用党参以补中州之元气,炙甘草健脾和胃,生甘草泻郁火于脾,升麻、柴胡、羌活、独活,葛根鼓动少阳生气,白芍泻土中之木。

诸药合用,共奏升阳散火,甘温除热之功。

[主治病证] 1。

气虚发热气虚发热,乃人体生理功能低下,阳气外越所致的一种病证。

睥胃虚弱,气血阴阳错乱,临床可见偏热偏寒之不同。

偏于寒者,因化源匮乏,营卫不足,卫阳不固,而见恶寒,这是阳虚生寒的病理变化。

另一方面.元气不足,又可导致“阴火”上乘而发热。

关于“阴火”上乘发热,李东垣阐述甚详。

他说:“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重也。

”所谓“阴火” 者,“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是也。

元气,指脾胃元气不足,火指“阴火”。

阴火与元气不两立,仍指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耗损元气,由于脾胃元气不足,清气下流,谷气不升,上则心肺失养,心肺无所禀受,则营卫不足,卫虚则卫外失能,形成“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之病态,下焦乘于肾,,下焦乃阴气所主,肾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

『名医经验』甘温益气升降透发除大热

『名医经验』甘温益气升降透发除大热

『名医经验』甘温益气升降透发除大热崔某某,男,27岁,工人,1995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于1月1日因娱乐过度而夜发高烧,体温39℃,微恶寒,身痛肢痠,无汗。

自服银翘解毒片、速效感冒胶囊,未见缓解。

遂住院治疗,各项理化检查正常,使用青霉素钠、螺旋霉素、先锋霉素Ⅳ号等多种抗生素和辛凉清热解毒中药,治疗15天,收效甚微。

体温持续在38℃~39℃。

患者现体温39℃,神情痛苦,神疲乏力,身热面赤,微恶寒,面色少华,心慌气短,不思饮食,二便通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为阴火发热,治以甘温除热为法。

药用:黄芪20克,丹参15克,青蒿20克,麦冬20克,黄芩12克,橘红12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桂枝10克,太子参10克,生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2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5年3月23日):服药2剂后则高热退,体温降至37.2℃,为巩固疗效,续自服原方。

体温正常(37℃),精神好转,面色润泽,纳食佳。

仍气短心慌,夜寐欠佳。

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原方去桔梗、橘红,加炒酸枣仁、夜交藤各30克。

续服7剂而痊愈。

按《黄帝内经》云:“喜怒伤气……暴喜伤阳。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心为火藏,主血脉,藏神,神能驭气;肾主水而藏精,内寄相火;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上升而济心火,则水火既济,寒热不生。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为气机升降之枢。

劳累过度,损伤脾胃,则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阳郁生热,浊阴不降则浊蕴化热。

情志过度,则暗耗阴血,损伤心神,神不驭气,气机逆乱,心火亢盛不降,相火妄动上炎,从而火热内生。

外为阳、内为阴,故李东垣称此内生之热为阴火,说:“心火者,阴火也”。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

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

浅析“甘温除热”法及其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2010s070 刘奇“甘温除热”说最早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温能除大热”之言。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载有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说开创了甘温除热法的先河。

至金·李东垣《内外伤辩惑论》提出“甘温除热”方臻完善。

此法是以性味甘温的补益中气药物为主,治疗脾胃损伤、元气虚弱为主的发热证,东垣又称“热中”证。

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每伴有发热,至疾病后期,容易导致机体元气亏虚,正虚邪恋,见低热之症,此与东垣所言“甘温除热”法所适之病症机理颇多相似,因而临床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拟此法参变治疗。

1、甘温除热法的组方原则与功用主治2、1.1 立法依据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脾胃损伤,元气虚弱,邪毒(东垣又称阴火)内生或邪气内侵,邪正相争所致热证而设的治法。

东垣非常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

李氏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历观诸篇(指《内经》各篇经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东垣认为,元气有赖中气—脾胃之气所充养。

中气健旺,受纳、腐熟、消化、吸收正常,则水谷精微、气血阴精源源不断滋生,元气亦旺,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同时,中气健旺,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则水湿输布、代谢正常,痰湿不生,气血调和,脉络通畅,邪难滋生,人体健康。

若脾胃受伤,中气虚弱,则元气不充,卫外无能,病邪内侵,脏腑失常,气血失调,百病丛生。

1.2 组方原则治疗本证,东垣以补益中气为主,适当佐以祛邪清热,以扶正祛邪。

他援引《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以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李氏甘温除热法的组方原则是:以甘温补中益气之品为主,以辛苦寒凉、升阳解毒、祛邪清热之味为辅。

如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就是以甘温的参、芪、术、甘、陈、归补益中气为主,佐以辛苦寒凉的升麻、柴胡升阳解毒、祛邪清热,使中气变旺,清阳得升,邪毒能清,郁热可解。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哎呀,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甘温除热法”这玩意儿。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个很实用的中医理论。

咱们先从字面上说起。

“甘温”就是甜甜的、温和的意思,想象一下那种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的感觉。

而“除热”,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身体里的那些火气给去掉。

说白了,这个方法就是帮咱们降降温,消消火,挺贴心的吧?想象一下,你一到夏天就开始流汗,心情也变得烦躁,恨不得泡在冰水里。

这个时候,如果你知道甘温除热法,那可是救星啊!它强调用温和的食材,比如一些糖分适中的东西,来调和你身体里的热气。

就像朋友们聚会时,大家围坐一起,温暖的氛围让人觉得舒服,心情也好。

吃点甜的,比如红枣、蜜枣、冰糖这些,不仅好吃,还能让你的身体放松,火气自然就消了。

咱们再深入点,讲讲怎么用这个法子。

比方说,遇到大热天,或者吃了些上火的东西,嘴巴起了泡,脸上冒了痘。

这时候,找点甘温的食材,熬个汤,简直是个绝招!可以用些桂圆、冰糖加点莲子,慢慢煮,等那香气四溢,满屋飘散,吃上一碗,简直美滋滋。

这个汤就像妈妈的怀抱,温暖又甜美,瞬间让人感觉清凉舒服,火气也被驱赶得无影无踪。

再说说中医里常用的药材。

桂圆这个小家伙可是个宝,能养心安神,还能帮你去火。

再加点莲子,补益的效果可不容小觑。

想想看,喝一碗汤,火气不光消了,心情也跟着好了。

生活中不就该这样吗?追求舒适,享受生活!这个方法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小朋友容易上火,给他们煮点桂圆汤,他们可乐得像个小兔子。

老人家身体虚弱,喝点加了冰糖的粥,甜得恰到好处,谁还会记得那些烦心事儿呢?说真的,甘温除热法的普适性真是无敌了!可别小看这法子,很多时候上火都是因为饮食不当、情绪不佳,搞得身体有点不舒服。

用甘温的食材调理,像是给身体做了个大保健,火气被驱走了,整个人也轻松多了。

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简直是生活的小秘诀。

再说说,除了汤,大家还可以试试水果!夏天的时候,西瓜、梨子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特别是西瓜,水分十足,又甜又脆,简直是天然的甘温。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