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热法研究心得
“甘温除大热”理论发微与临证体会
“甘温除大热”理论发微与临证体会张万年;文艺;郑昕;樊冬梅【摘要】“甘温除大热”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彰于李东垣,是中医学认识、治疗热病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之一.故分析“甘温除热”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进一步剖析元气与阴火的内在联系,提出元气亏虚是内伤发热之关键,而阴火是一种内生的病理性虚火,其产生根源在于元气亏虚,并认为阴火为“元气之贼”.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甘温除热理论的临床本义,总结并指出临床运用甘温除热法应抓住发热病机,在配伍用药上强调“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对于阴虚发热及实热证则当忌用,“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发热提供了分析思路,具有理论和临床的双重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0【总页数】2页(P1475-1476)【关键词】甘温除大热;元气;阴火;临证应用【作者】张万年;文艺;郑昕;樊冬梅【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甘温除热”法是以性味甘温的药物为主药,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致的内伤热证及虚人外感发热的一种方法[1]。
早在《内经》时期已有内伤发热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说明烦劳过甚可伤气,气不内敛、浮越于外而发热,隐含因虚发热之理。
在李东垣的论著中同样引用并阐述了大量的《内经》原文,如《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曰:“《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甘温能除大热”,表明“甘温除热”理论虽为李东垣所创,但究其根可追溯至《内经》[2]。
李东垣所处金元时期正值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之时,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记载: “京师戒严……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
甘温除热的理解
甘温除热的理解
《我对甘温除热的理解》
哎呀呀,要说甘温除热啊,我就想起了我那次感冒发烧的事儿。
那时候啊,我整个人就像被火烧了一样,难受得要命。
脑袋晕乎乎的,浑身都没劲儿。
我就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的,心想这可咋办呀。
我妈见我这样,着急得不行,又是给我量体温,又是给我找药。
后来她听人说可以试试用甘温的东西来调理。
于是呢,她就给我煮了一大锅红枣姜水。
那红枣啊,一个个又大又饱满,看着就诱人。
姜呢,切得薄薄的,那股辛辣味儿直往鼻子里钻。
我妈就慢慢地熬啊熬,把那红枣姜水熬得浓浓的。
等端到我面前的时候,我闻着那味儿,其实心里有点打怵。
但看着我妈那期待的眼神,我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哇,那味道,甜甜的带着点辣,一口下去,感觉从喉咙一直热到了肚子里。
然后我就盖着厚厚的被子发汗。
刚开始还觉得热得难受,但是慢慢地,我就感觉身上的热气好像在一点点散掉。
过了一段时间,嘿,还真别说,烧居然真的退了一些。
经过这次之后,我对甘温除热就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
原来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东西,用对了地方,还真能发挥大作用呢。
就像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也许看似平常简单,但只要用对了方法,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呀。
现在每次想到甘温除热,我就会想起那锅红枣姜水和妈妈焦急又关切的样子呢。
哈哈,这就是我对甘温除热的理解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
甘温除热法研究心得
甘温除热法研究心得李东垣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制定补中益气方、治疗饮食劳伤,脾胃气弱,内伤寒热之证。
李氏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因而立此甘温除热方剂,后世所谓“甘温除大热”。
李氏又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
精神少而生大热……,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大便塘泻”。
可以理解,脾胃为营卫气血之源,饮食劳倦伤及脾胃,中气虚损,脾气不升,清阳下陷。
便泻、脱肛等皆因气血虚损,不能托邪外达。
柯琴曰:“昔东垣以此三味(所指黄芪汤:人参三分,黄蔑一钱,甘草五分)能泻火,补金培土除烦热之圣药”,加升麻三分,柴胡三分,当归二分,白术三分,陈皮三分组成。
综合上述所论,先祖东垣所立“甘温除热”方机理大概是所治之证应是脾胃内伤,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者。
方药组成:“以此三味,即黄芪汤(后世亦有说保元汤,药味加肉桂五七分,黄芪、人参各三钱,甘草一钱)为方剂主体。
黄茂为君,人参、甘草为臣,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共为佐药。
清阳的升麻、柴胡以为引使,整体方药性味甘温。
李氏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这是他制定本方的指导思想。
补中益气汤乃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亦不是不可以加减。
李氏本人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便是调中,或加麦冬、五味子清暑,这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
除方药加减外,所治之证亦有变通。
益胃升阳汤即补中益气加黄芩、神曲而来。
腹痛者加白芍,有热用黄芩,佐桂三五分以调之,肺热咳嗽减人参。
现代我们应用甘温除热法也比较灵活,有加荆芥、防风标本兼治,有加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有加玄参,生地滋阴退热等。
加减灵活应以不超越制方范围为本,药方组成或药量比例、整体汤液性味应以甘温为妥。
李氏制定本方治劳倦形衰,后来发展为治崩漏。
近代临床发挥广泛,如配合肿瘤化疗、产后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白血病等随证加减以补气升阳。
甘温除热法应用
甘温除热法应用甘温除热法为金元时期李杲所创,旨在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现笔者结合临床,浅议其应用病证如下。
1 用于脾虚气陷、中焦虚寒、虚阳外越之发热症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热势或高或低、头晕乏力、畏寒自汗、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等。
脾胃位居中州,为升降之枢纽,清升浊降才能体健无病,若脾胃损伤,中虚寒生,虚阳浮越,发热之症就会藉此而生,此时治宜大剂参、芪补气升阳,甘温除热。
症甚者,合肾气丸、四逆汤等。
2 用于脾胃虚衰、谷气下流蕴为湿热,致使下焦阴火上冲之发热症见低热反复、疲倦乏力、纳差口苦、或有胸腹热感、苔薄黄腻、脉濡或稍数等。
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湿,脾运健则水谷化而无湿患,脾运失健则水谷不化而湿浊内聚,湿蕴化热,故有阴火发热之证。
正如李杲所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
此时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适佐除湿清热之品,慎勿大苦大寒,以免再伤脾胃、益损中阳。
3 用于气虚卫外不固,复感邪气,正邪相搏所致之发热症见低热不退、畏寒自汗、易于感冒、或有咳嗽咽痛、苔薄、脉浮紧或浮数无力等。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虚之人,卫气不足,故有是证。
此时,治宜视其标本,邪正兼治,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使正气复而卫外固,邪气祛而病恙平。
方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合银翘、荆防、桂枝之类解表散邪即可。
4 用于脾胃气虚,健运失职,不能生化气血,血虚引起之发热症见反复发热、气短懒言、食少便溏、面白无华、心悸不宁、唇舌色淡等。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中虚脾弱,生化不及,血虚于内,阴不配阳,故发热。
如《成方便读》云:“脱血之后……以阳无所附,浮散于外也”。
治宜补气生血,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之类,血足阳敛,其热可除。
5 用于阳气不足,不能熟磨水谷,从而生化无常,阴虚而致之发热症见反复低热,或骨蒸颧红、心烦盗汗、手中烦热、口干咽燥、头晕乏力、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
【附例:甘温除热之中医智慧】就着前面中医...
【附例:甘温除热之中医智慧】就着前面中医...【附例:甘温除热之中医智慧】就着前面中医治疗高热不退案例,我们再来谈个中医“甘温除热法”之智慧之法。
在谈“甘温除热法”之前,我们针对大众还是要简单脑补一下:临床上常规常用的除热祛寒的方法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就是说,热病的时候,一般都是用的是寒性凉性的药,而不用温性热性的药。
如中药中清热解毒泻热通下类药物、包括西药中抗菌消炎退热及激素类药物,都多是苦寒、寒凉类药物。
中医甘温除热法,说的就是在人体有积热要清除时,反用的是味甘性温类药物以除其热,用的是补法而不是清法、泻法。
甘温除热法是中医补法之一。
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
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
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
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
内经有种叫“厥阳独行”,张仲景说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人体阴阳是互相交合支援、相辅相成的,如果哪一天阴没有了,只剩下纯阳就是很危险的症状。
曹颖甫就此有形容为“油灯将灭,火必大明”,他说“故昔人有甘温清大热之法。
内经所谓劳者温之也,然补血养阴正不可少。
”倪海厦老师指出,像这种“我们看到外表显现的是纯阳症”的情形,而事实上病人多可能是“因为体内的阴严重不足才看到了纯阳症”。
北派中医就要利用甘温之法来治。
病人吃了甘温的药反而真正能够清除此大热,这就是用甘温清大热的正确时机。
你如果说:“老师,此人是壮热,我们应该用苦寒的药才对。
”此时如果开苦寒的药给病人,想去除病家的燥热,结果药吃下去后病人却死了,因为苦寒或寒凉的药会把阴降得更低。
故而在此,我们要开宗明义的是,我们就想以一种最通俗的语言、最简洁的语言、最易懂的方式去一起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实践中医并享受中医,且一起去分析并求证中西医之间一些观念、一些思维方式、一些行为取向及由此而的临床相关应用与疗效的观察。
对“甘温除热法”的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总结
【摘要】 甘温除热理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用于治疗由气虚引起的内伤发热,其中,脾胃虚弱和 阴火上冲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关键,补中益气汤类方是甘温除热法遣方用药的代表方,能够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 能。李东垣首倡阴火理论,通过补中焦,升清阳,复元气来泻阴火。创立的甘温除热大法,实为治疗真寒假热证的 反治法,当属于中医“热因热用”的范畴,为后世医家治疗内伤发热另辟蹊径。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甘温除热法治 疗发热疗效显著,现多将其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治疗癌症晚期发热、外科术后发热、血液疾病及免疫疾病发热 等其他非感染性、不明原因的发热,能明显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和辨 证论治的灵活性,亦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DOI:10.13935/j.cnki.sjzx.20013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167384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 益性行业专项(201207009) 作者单位: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 药大学,北京 100029 通信作者:王阶,Email:wangjie0103@126.com
【Keywords】 relievingfeverwithsweetandwarm-natureddrugs;internaldamageheat;deficiencyofspleenand stomach;yinfire
甘温除大热的临床体会
李东垣在《 胃论 》 脾 中说 : 胃病 则气短 精神 少而 生大热 …… ” 芩 1 g泽 泻 1 g 上方 连服 1 , 已退 , 泻 减 至 日 3—4 “ 。 2, 2。 5剂 热 腹
血虚高热案 : 患者 , ,7岁 ,二 ,0 6年 4月 2 女 2 1部 2 0 7日会 诊。 患者 1 0天前产后大 出血继而高热 , 用抗 生、 白腻 、 苔 脉弦滑等。肿瘤患者 主要有 痰湿瘀滞
证 、 湿流 注 证 、 湿 阻 咽 证 、 湿 阻 肺 证 、 虚 痰 湿 痰 痰 痰 肺
证 、 湿 中阻证 等 。 痰 52 燥 证 . 肿瘤 患者 多 因放 疗 过度 , 造成 人体 阴津 亏 虚, 出现 口鼻 干燥 、 干 咽 干 、 唇 口渴 、 干少 津 、 肤 干 舌 皮 燥、 毛发不 荣 、 大便 干 结 等症 , 别 是 鼻 咽 癌 、 癌 、 特 肺 脑
・
36 ・ 2
W ORLD CHI NESE M EDI NE No e CI v mbe . 0 r 2 08, 13, Vo . No. 6
瘤病 以内燥 为主 , 且大 多 因放疗 致使 肺 肾 阳液 亏虚 、 精
5 1 3 痰 湿证 ..
本 证 由于化 疗后 , 胃 亏虚 、 湿 内 脾 痰
湿 瘀滞 证 、 湿 困脾证 。 寒
瘤等放疗后 , 燥火易耗气伤津 、 迫津外泄 、 消灼 阴液, 使 人体 阴津 耗 伤 , 出现肺 阴亏虚 证 、 热伤 津证 等 。 燥
5 2 1 肺 阴亏 虚证 .. 证 见 口咽干 燥 、 燥 而裂 、 肤 唇 皮
干枯无泽 、 小便短少 、 大便干结 、 红少津 、 舌 脉细数等。 此型多由食道癌 、 肺癌及肿瘤患者放疗后灼伤阴津所致。 5 22 燥 热伤 津 证 证 见 干 咳 少 痰 或 胶 痰 难 咯 、 .. 气
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显神效
JK GEO 健康月报 I AYB A NUAl N
热这—学术主张。 由于李东垣的倡导和实践, 才逐渐被广大医家所 亦阴虚也。 指出了劳倦虚热既可由单纯元气虚弱而 采用, 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 , 李东垣无疑是甘温除热法的 则热生于肌肉, 发热 , 也由热势不退 , 而同时存在阴气不足或热气耗伤阴液的因 创立者。
使气血充足, 虚热自消 , 以上医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甘温 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了甘温除热法的理论和方药。如金元四大 资化源 , 而且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 甘温 家之一朱丹溪在《 格致余论》 记载, 对于气血俱虚之虚热, 升阳 除热的理论 , 应“
热法在 临床上 始终占 一席 有 之地, 说明了 确有 基础。 此法 科学 滋阴”, 用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治之。 ・ 元 王安道认为李氏饮食 除 经脉 日: 饮人 游 上输于 脾气 脾, 散精, 劳倦伤脾所生之热 , 其病机与( 素问・ 调经论》阴虚生内热” ‘ ‘ 相似。 《 素问- 别论》 “ 于胃, 溢精气,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 下输膀胱 ,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 合于四时五 明代王肯堂 《 证治准绳》
底开始实施的城乡医疗救助“ 一站式 ” 结算服务。 自这一服务实 体力, 还浪费了大量路费 , 引起困难患者的不满。 施至今 , 蛟河市医疗救助人数已达 47 9 人次 , 救助金额达 16余万 0 为解决这一问题, 蛟河市民政局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争取改 元, 而去年全年只有 12 2万多元 。 6 人、4 进这一办理程序, 终于在去年底得到批准实施“ 一站式” 医疗救助 ,
甘温除大热
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邓铁涛内伤发热以及甘温可以除大热,这个问题我曾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及,但读了一些书刊报导的文章。
总觉得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再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贾得道先生之《中国医学史略》对李东垣评价说:“概括说来,李氏强调脾胃的作用,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影响很大。
但他喜用升发温补之品,特别是倡导‘甘温除热’的说法,其流弊也很不小。
后世医家虽有许多人以曲说为其辨解,但他的这种一偏之见,是很难加以讳饰的。
”贾得道先生这一批判似乎有点武断,他不但反对甘温除热法,连李东垣的升发温补之创新成就也顺带给予贬低了。
这一事实启发了我,作为一个中医史学家,必须参加中医临床,经过一定的临床锻炼,对古往今来的各家学说,才能作出比较中肯的评价,因此我培养的中医史研究生,都要他参加临床,哪怕毕业以后,争取机会到附院参加临证工作也好。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把古往今来的学说一一加以验证,但通过临床工作,会巩固对中医药学术的信心,能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去思考问题、去指导实践,不会随便用西医的理论去对号入座,把能对上号的视为科学,对不上号的便以为非科学。
这在今天对中青年一代中医是一个很紧要的问题啊! 甘温除太热乃李东垣先生一大发明。
《内外伤辨惑论》是东垣先生第一本专着,他有感于当时医家以外感法治一切发热之证,认为流弊很不小,为了补偏救弊乃着书以活人。
东垣自序说:“《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陵谷变迁,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懒于语言,此论束之高阁16年矣。
昆仑范尊师,曲相奖借,屡以活人为言……就令着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仅力疾就成之。
”读其序如见其人。
一位医德高尚的老学者俨然就在我们的面前,使人肃然起敬。
《内外伤辨惑论》完成之后,他接着写出不朽之作《脾胃论》。
在此论中,内伤发热之论更臻完善。
东垣脾胃之论(包括“甘温除大热”之论)是其毕生科学研究之成果,今天如果未经验证,便挥动史家之笔,一予勾销,这比之700多年前之李东垣先生,谁是真正的科学家呢?!贾先生说:“后世医家虽有许多人以曲说为其辩解”,足以证明李东垣先生甘温除大热法,已后继有人,估计700多年来,后世运用此法已活人无算了,其功岂小哉? 当然对李东垣先生此说未能充分理解者亦不少,近年在杂志与报刊上,偶或见之。
甘温除大热----朱良春经验
甘温除大热----朱良春经验【朱良春应用甘温除大热临床经验选析】1、高热痰嗽,形似伤寒,上实中虚,六君加味退大热朱师指出:“甘温除大热法,应托宽用方范围,尤对上实中虚,痰饮内伏,高热痰嗽之治,不宜用升清有余而降浊不足之补中益气汤加减”。
临证中朱师常用六君子汤为主,选加桔梗、麦冬、怀牛膝、桑白皮、苡米、泽泻等,疗效确切,历年来笔者仿朱师之法颇为应手,曾治郑某,男,58岁,99年仲夏就诊,2 个月前因外感未能及时治疗,迁延旬日,突发恶寒,高热不退而住某医院治疗(体温上午39.5℃,下午38.7℃)咳嗽痰多稀薄,喷嚏频频,清涕奇多,头痛,怠惰嗜卧,上楼喘乏,四肢困倦,小便短而不黄不赤,大便不畅,食量大减,夜间盗汗,言语声低,四肢(末)端发凉较甚,虽发高热而恶寒盖被,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象虚大而数,因长期大热不退,形体日趋瘦弱,2个月体重减轻5公斤,住院后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入院诊断①急性支气管炎,②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③发热待查。
2月来叠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症状不见缓解,急请院内中医会诊,先后用过“参苏饮、葱豉汤、麻黄汤加味、小青龙汤加减、荆防败毒散、柴葛解肌汤”及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薄荷、连翘等方,高热、恶寒、喷嚏、咳嗽、头痛、不思纳食、盗汗等诸证不减,反致晚间咳嗽加剧不能平卧,患者对医院治疗失去信心,执意出院由亲戚陪同就诊于笔者,笔者据四诊合参,证属上实中虚。
原本中焦脾胃素亏,健运失职而停湿成痰,今发热、咳嗽、减食是中虚上实之候,治宜补土清金,而不离甘温除大热之法,方用六君子汤加味,药用党参20g、茯苓、炒白术各12g、灸甘草3g、生旱半夏、麦冬各10g、生姜、桑白皮各15g、怀牛膝30g、桔梗、陈皮各6g,每日1~2剂水煎服,药服3剂,诸证大减,体温降至37.5℃,咳嗽偶发,晚间已能平卧,再服5剂,热退咳止,诸证基本消失,原方出入,嘱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
翌年仲冬,因劳倦过甚,复(感)风寒失治,旧病复发,体温升至40℃且恶寒咳嗽甚剧,因笔者外出2旬未回,遂就诊他医,遍用甘寒退热,养阴清热,解肌退热,温阳退热及西药抗生素、激素等,高热依旧不退,反致咳嗽加剧,其间一医亦用过补中益气汤加味罔效,笔者返回家中后,病家即至索方,问明病情后,复授去年原方,投剂即效,守服10剂诸证均平,热退咳止,嘱守服香砂六君丸一段时间,以善其后。
岐黄之悟—甘温除大热
岐黄之悟—甘温除大热应粉丝要求,讲下甘温除大热的原理甘温除热是李东垣提出的,所以他创立了补中益气汤,就是专门针对这种气虚发热的,而其它的发热,就不能用这个方呀如何知道气虚?短气,爱出汗(一阵一阵的),出汗后怕风,起床头晕,说话多头晕,如果懂脉象就更简单了,脉洪大,重按无力就是气虚呀如何证明重按无力就是气虚?西医看到的是血,所以叫做血管,中医看到的气,所以叫做脉搏,中医通过脉搏的跳动强弱,就知道身体里面气血的情况,这就是把脉看诊,如果你把气想象成一个气球,那重按时没有反弹之力,不就是气不足吗?气不足为何会发热?是气虚阳浮于外,就会皮肤表面热,热则汗出,但这种是一阵一阵的,往往劳累时就加重,为啥?气本身就不足,你劳累就会加重气虚呀比如有位患者,找我看诊,就是早起头晕,起床后缓解,但是干活出汗后就加重,所以我用补中益气汤5剂就调好了,那么这种就是阳气不升,气虚不足。
为啥起床会头晕?刚起来阳气上升慢呀,活动一下阳气上去后就好了,但劳累后气更虚了,阳气上不去就又头晕了,明白这意思没?正所谓虚症就要补,内经讲“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也说明甘温除热的道理,而虚热的原因也不单单是气虚,血虚发热也很多,比如更年期女性,遇到不少,也要用甘温补益之法,所以你看补中益气汤也有当归,说明他老人家早就考虑到了也有人讲会肺有热而汗出,要降肺气,用知母,黄柏等,却不知只要左升,而右(肺气)自降呀,这就是方中用柴胡,升麻,一个是升肝气,一个是升脾气,这就是左升(脾肝)而右自降(肺胃)呀,如果左边不升,光降肺气,肺气降则火降,肾水就寒,咳嗽头晕就加重了,所以中医说,遇到出血就止血,遇到咳嗽就化痰,遇到气逆就降气,这不是真医生呀听老师科普甘温除热原理,有收获。
1,甘温除热针对【气虚发热】说的。
2,气虚发热症状:短气,爱出汗,汗是一阵一阵的,出汗后怕风,起床后头晕,说话多头晕,劳累后加剧。
脉象,洪大,重按无力。
也适用更年期血虚发热的女性,潮热,3,讲了肺热有汗的调法,升降连用,让气机动起来,左升肝气(柴胡)脾气(升麻),右降肺气(知母)。
“甘温除热法”治疗持续性高热的体会
米粥 、 蒸蛋羹、 菜泥等 , 既有营养又容易消化 。忌食 生冷、 油腻 、 辛辣之品。临证 中只有药物治疗与饮食
调 理 双管齐 下 , 方可 收全 功 。
( 稿 日期 :0 80 -3 收 20 .70 )
黄芩 、 生地 、 炙甘草各 l , 0g 升麻 、 柴胡各 6g 每 日 1 , 剂, 水煎 , 2次服。并 嘱家属 注意病人 的饮 食调 分
江西 中医药 20 0 8年 1 O月第ຫໍສະໝຸດ 1 总 3 O期 9卷第 3 0期 1
“ 甘温除热 法” 治疗持续性高热 的体 会
★ 陈本川 ( 江西 南 昌陆军学 院 门诊部 南 昌 30 0 ) 3 13
摘要 : 临床上 因为内伤脾 胃, 元气亏虚 , 阴火上乘所致 的高烧 不退 , 运用李杲创立的“ 温除热法” 甘 治疗 , 用之得 当, 确有奇效。 关键词 : 温除热 法; 甘 高热不退 ; 体会
中 图 分 类 号 : 5 . R2 5 1 文 献 标 识 码 : B
“ 甘温除热法 ”是李杲 首创 的治疗内伤气虚发
制, 降至 3 . 7 5℃。原方去黄芩 , 加淮山药 1 g莲肉 5 、 l 、 0g继服 3剂 , 体温降至 3 7℃, 精神好转 , 纳增 , 大 便每 日1 , 次 成形 。病人欣喜之余 , 贪食粽子、 鸭汤, 病情 出现反 复 , 温又 上升 至 3 . 并伴 腹胀 , 体 76o C, 舌 苔厚 腻 , 为脾虚 食 滞 , 用 保 和 丸 消食 化 滞 , 药 此 改 服 4剂 , 腹胀消 , 厚腻苔褪去 , 体温逐 步恢 复正常。继 以补 中益气 汤加 减 调 理 1周 , 者病 愈 出院 。随 访 患
浅谈甘温除热法及其运用
浅谈甘温除热法及其运用甘温除热法者,乃用甘温之药来治疗虚劳发热之谓也。
此法是后世医家从《内经》“劳者温之”并结合临床实践领悟出来的。
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虚劳病用甘温之药,说明虚在气。
当然,也有血虚而累及气虚的,但必以气虚为主。
基于上述,笔者以甘温除热法来治疗气虚为主引起的发热证,计有18 例,且均获治愈。
如张某某,男,42岁,已婚,农民。
1990年8月11日来诊。
述身热(体温正常)烦渴欲饮不多已半年。
发病1周后,先求西医诊治,医者考虑系糖尿病,但经反复检查血糖、尿糖,均未发现异常。
因为如此,故西医建议患者请中医诊治。
患者先后服过中药竹叶石膏汤、生脉散、白虎加人参汤、百合固金汤、五苓散、补中益气汤等20余个方剂加减,皆未见显著之效。
今诊,除上述外,尚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饮食纳少,大便溏薄,日2-3次,5天前出现腹中微有冷感,苔白、舌质淡,脉沉弱等。
遂用食糖30克(兑入汤药内服),桂枝、生姜各9克,白芍18克,山药15克,大枣4枚,砂仁、炙甘草各6克,日1剂,水煎服,2剂而食增泻止,5 剂而自觉身热已退,它证均减,10剂而愈。
又如刘某某,女,32岁,已婚,商人。
1992年2月 18日来诊。
述产后发热(体温.波动在37.5度—38.2度之间)已40余日。
曾用中西药治之,未效。
今诊,尚见五更之时发热,顷刻即退,且伴嗜卧,短气不足以息,苔薄舌淡,脉洪大而弱等。
药用:黄芪60克,当归15 克,大枣5枚,炙甘草6 克,日1剂,水煎服,3 剂而热退,15剂而诸证除。
再如高某某,男,56 岁,已婚,农民。
1994年 10月14日来诊。
述两周前因过于劳累而发病,其证全身乏力、微痛,休息数日后,前证略有好转,但却又见但热不寒(体温在37度- 38度)之间,烦渴短气,消瘦,头晕耳鸣,苔薄白,脉数无力等。
遂用黄芪30克,党参、白术各 15克,山药18克,当归、陈皮、桔梗各9克,升麻、柴胡各6克,炙甘草3克,日1剂,水煎服,并连服5剂而愈。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
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及应用哎呀,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甘温除热法”这玩意儿。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个很实用的中医理论。
咱们先从字面上说起。
“甘温”就是甜甜的、温和的意思,想象一下那种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的感觉。
而“除热”,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身体里的那些火气给去掉。
说白了,这个方法就是帮咱们降降温,消消火,挺贴心的吧?想象一下,你一到夏天就开始流汗,心情也变得烦躁,恨不得泡在冰水里。
这个时候,如果你知道甘温除热法,那可是救星啊!它强调用温和的食材,比如一些糖分适中的东西,来调和你身体里的热气。
就像朋友们聚会时,大家围坐一起,温暖的氛围让人觉得舒服,心情也好。
吃点甜的,比如红枣、蜜枣、冰糖这些,不仅好吃,还能让你的身体放松,火气自然就消了。
咱们再深入点,讲讲怎么用这个法子。
比方说,遇到大热天,或者吃了些上火的东西,嘴巴起了泡,脸上冒了痘。
这时候,找点甘温的食材,熬个汤,简直是个绝招!可以用些桂圆、冰糖加点莲子,慢慢煮,等那香气四溢,满屋飘散,吃上一碗,简直美滋滋。
这个汤就像妈妈的怀抱,温暖又甜美,瞬间让人感觉清凉舒服,火气也被驱赶得无影无踪。
再说说中医里常用的药材。
桂圆这个小家伙可是个宝,能养心安神,还能帮你去火。
再加点莲子,补益的效果可不容小觑。
想想看,喝一碗汤,火气不光消了,心情也跟着好了。
生活中不就该这样吗?追求舒适,享受生活!这个方法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小朋友容易上火,给他们煮点桂圆汤,他们可乐得像个小兔子。
老人家身体虚弱,喝点加了冰糖的粥,甜得恰到好处,谁还会记得那些烦心事儿呢?说真的,甘温除热法的普适性真是无敌了!可别小看这法子,很多时候上火都是因为饮食不当、情绪不佳,搞得身体有点不舒服。
用甘温的食材调理,像是给身体做了个大保健,火气被驱走了,整个人也轻松多了。
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简直是生活的小秘诀。
再说说,除了汤,大家还可以试试水果!夏天的时候,西瓜、梨子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特别是西瓜,水分十足,又甜又脆,简直是天然的甘温。
甘温除大热机理及临床应用体会
从生化之源来说 ,脾胃虚弱便如藩篱被卸 ,势同多米 上 ,又能祛除病邪 ,故阴火灭 ,则热自消 。
诺骨牌效应 。而诸气一虚 ,外邪不仅长驱直入 ,且因 3 体会
气虚无力外托而虎踞不出 。所以 ,气虚之热与邪之
对于脾胃气虚生大热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有
外侵及久居不能绝然分开 。对于阴火之源及性质 , 三种主要共识 :一是脾胃气虚导致清气不升 ,浊阴不
干 。”而脾胃气虚 ,诸气推动 、温煦 、防御 、固摄和气化 时伴有周身关节酸痛 、腰痛 、倦怠乏力 、头晕 、纳差 、
功能就会减弱 ,或导致人体生长发育迟缓 ,或发生血 大便干 。观其貌 ,体瘦面黄 ,两目无神 ,手心及鼻尖
行瘀滞 ,或造成水液内停等疾患 。但单纯气虚证能 汗出 ,肌肤无热 ,舌边尖红而苔薄白 ,右脉虚弦而滑 ,
否发热 ? 有实验表明[1 ] , 在动物的气虚造模过程 左脉弦细无力 。思忖体瘦面黄 、疲倦乏力 、鼻尖汗
中 ,气虚组动物的体温渐趋下降 ,且蜷卧 、少动或挤 出 、右脉弦虚当为脾胃气虚 ;头晕 、腰痛 、发热 、舌边
堆取暖等 ,与《素问·刺志论》的“气虚者 ,寒也”的观 尖红 、左脉弦细无力为肾精不足之象 。脉症合参 ,拟
巩固 。 分析 :此例患者因慢性胃病日久 ,禀赋较差 ,罹
益气汤”之法 ,病得以除 。
患感染性疾病虽经治疗而不愈 ,是因气虚无力不能
2 气盛不能御邪是因 ,外邪入侵郁内是果
抗邪 ,邪毒内侵而生热 。改用补脾胃之法 ,辅以小量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也是防御外邪之本 。 清热解毒之药后 ,在强内鼓动诸气托邪外出的基础
气衰为何阴火会内生 ? 历代医家是众说纷纭 ,见仁 无别 。初起自认为感冒 ,但无畏寒 、鼻塞 、流涕等症
甘温除热的理解
甘温除热的理解1. “甘温除热?我一开始也迷糊呢。
就像我生病发烧,奶奶说不是啥病都得吃凉药降火。
”有一次我感冒后一直低热不退,妈妈要带我去看西医打针,奶奶却拉着我说:“娃呀,这不是大炎症,咱用老法子试试。
”奶奶给我熬了一碗黄芪建中汤,里面有甜甜的大枣,还有黄芪那些药。
我喝着有点甜滋滋的。
当时我还不相信呢,嘟囔着:“这甜汤能治病?”结果喝了几天,真的就不低热了。
这就像是小火苗,不用冷水浇,用温暖的风慢慢吹,火就灭了。
2. “我觉得甘温除热就像给花浇水。
”有一回,隔壁家爷爷种的花焉儿了,看着没精打采的。
他的小孙子说:“爷爷,花肯定是晒多了,给它浇点凉水吧。
”爷爷却笑着说:“傻孩子,这花呀,就像人虚了发热一样,不能光用凉的。
”爷爷给花松了土,还浇了点温温的淘米水。
我好奇地问爷爷:“为啥呀?”爷爷说:“花缺的不是凉,是温和的滋养,就像人有时候虚弱发热,得用甘温的药补补身子,热自然就退了。
”后来那花果然慢慢精神起来了。
这让我明白,有时候对待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的热,得从内里补起来。
3. “你们知道吗?甘温除热就像给冷屋子升温。
”冬天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一个老房子里玩。
那屋子可冷了,有个小伙伴说:“咱们找个风扇吹吹,让空气流动起来就不冷了。
”我却说:“这不对呀,屋子冷是因为本身没热量。
”就像人如果是因为虚才发热,光用凉的东西去退热是不行的。
我想起爷爷说过的甘温除热。
这时候爷爷过来了,他说:“孩子们,咱们生个小火炉吧。
”小火炉一生起来,屋子慢慢暖和了。
爷爷笑着说:“人要是身子虚了发热,就得像这屋子一样,用甘温的法子来调理,热就没了。
”4. “甘温除热啊,就像给饿肚子的人吃饭。
”有一天,我在街边看到一个叔叔,他看起来脸色苍白,还一直说热得难受。
旁边有人说:“肯定是上火了,吃点冰的降降温。
”这时候一位老中医路过,他摇摇头说:“这人看着是虚热。
”他问了叔叔一些问题后说:“你这身体虚,就像没吃饱饭没力气一样,要补。
”老中医给叔叔开了个甘温的方子。
甘温除热法治疗产后发热56例体会
甘温除热法治疗产后发热56例体会
刘庆芬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1(032)001
【摘要】@@产后发热,常见的有感染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亦有气虚发热者.本文主要论述产后气虚发热.笔者从1988~1999年用甘温除热法治疗产后发热56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rn1一般资料rn56例患者均属门诊病人,其中因产程过长者1 9例,剖腹产者11例,产后出血过多者24例,人工流产术后者2例;发热出现于产后3 d者18例,出现于产后5 d者22例,出现于产后1周者12例,出现于产后10 d以上者4例;就诊时发热时间最短3 d,最长1个月;发热伴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乳汁稀少者28例,伴见气短自汗者16例,伴见恶露淋漓不净者12例.
【总页数】1页(P29)
【作者】刘庆芬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43
【相关文献】
1.甘温除热法治疗虚劳伴发热的临床体会 [J], 朱千赜;于志峰
2."甘温除热法"治疗持续性高热的体会 [J], 陈本川
3.甘温除热法在产后发热中的应用体会 [J], 李渭阳;赵亚宁
4.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发热52例 [J], 江涵
5.甘温除热法治疗奶牛产后发热病例 [J], 戴从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温除热法运用体会
甘温除热法运用体会
齐凯春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3(012)015
【摘要】@@ 甘温除热法, 顾名思义, 就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证. 这种治疗法则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及其加味方和升阳散火汤.
【总页数】2页(P1633-1634)
【作者】齐凯春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江县中医院,四川,南江,63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
【相关文献】
1.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体会 [J], 游志红
2.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应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J], 李玲玲;程丹;李鑫洁;苏磊;鲁艺
3.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J], 林如琦;王文荣
4.论甘温除热法在虚热肺痿证治中的应用 [J], 蒋於琨;杨帆;张伟
5.甘温除热法在慢性湿疹的应用及机制探讨 [J], 刘辉;李骊;刘忠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温除热法治疗虚劳伴发热的临床体会
甘温除热法治疗虚劳伴发热的临床体会朱千赜;于志峰【摘要】虚劳为临床迁延难愈的疾患,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是中医归属于虚劳的现代疾病,笔者在跟师临证过程中认识到对于虚劳气阴两虚证以及脾肾亏虚证,甘温除热法收效不俗.现代人群生活方式可致脾胃多有损伤,虚劳患者气虚发热者亦不在少数.脾气健运是滋肾填精的桥梁,虚劳为病伴有发热辨明发热病机,气虚发热证时采取甘温除热法治疗往往有所成效.【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1【总页数】3页(P1630-1632)【关键词】虚劳;贫血;甘温除热;补中益气【作者】朱千赜;于志峰【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院,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医案医话】虚劳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饮食劳倦及情志不调所引起的脏腑机能减退,气血阴阳亏虚为病理变化的疾病。
古代医家在很早就认识到此病理变化,《黄帝内经》即有“精气夺则虚”的理论;故治疗本病应以滋补精气为主,但对于脾气虚患者,过于滋腻的药物往往吸收不佳,而虚劳患者发热症状颇为常见,治疗较难。
笔者在跟师门诊时,通过二则病例认识到甘温之药对于血液系统中医归属于虚劳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故现将体会试述如下。
某,女,47岁,患者于2014年1月21日初诊,患者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月余,平素口服环孢素75mg,po,Bid,抑制免疫及间断输血治疗。
为求中医中药治疗,故就诊于我门诊。
症见:神疲,全身乏力,头晕心悸,牙龈出血,五心烦热,有汗,纳差,寐欠安,二便调。
查体可见:贫血貌,呼吸20次/分,心率:87次/分,律齐,全身淋巴结未及肿大,牙龈出血,皮肤黏膜未见出血及瘀斑,双肺呼吸音清,心音可,舌红形胖,苔薄白,脉沉细。
血常规示:白细胞:2.8×109/L,血红蛋白:47 g/L,血小板:55×109/L。
西医诊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温除热法研究心得
李东垣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制定补中益气方、治疗饮食劳伤,脾胃气弱,内伤寒热之证。
李氏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因而立此甘温除热方剂,后世所谓“甘温除大热”。
李氏又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
精神少而生大热……,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大便塘泻”。
可以理解,脾胃为营卫气血之源,饮食劳倦伤及脾胃,中气虚损,脾气不升,清阳下陷。
便泻、脱肛等皆因气血虚损,不能托邪外达。
柯琴曰:“昔东垣以此三味(所指黄芪汤:人参三分,黄蔑一钱,甘草五分)能泻火,补金培土除烦热之圣药”,加升麻三分,柴胡三分,当归二分,白术三分,陈皮三分组成。
综合上述所论,先祖东垣所立“甘温除热”方机理大概是所治之证应是脾胃内伤,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者。
方药组成:“以此三味,即黄芪汤(后世亦有说保元汤,药味加肉桂五七分,黄芪、人参各三钱,甘草一钱)为方剂主体。
黄茂为君,人参、甘草为臣,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共为佐药。
清阳的升麻、柴胡以为引使,整体方药性味甘温。
李氏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这是他制定本方的指导思想。
补中益气汤乃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亦不是不可以加减。
李氏本人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便是调中,或加麦冬、五味子清暑,这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
除方药加减外,所治之证亦有变通。
益胃升阳汤即补中益气加黄芩、神曲而来。
腹痛者加白芍,有热用黄芩,佐桂三五分以调之,肺热咳嗽减人参。
现代我们应用甘温除热法也比较灵活,有加荆芥、防风标本兼治,有加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有加玄参,生地滋阴退热等。
加减灵活应以不超越制方范围为本,药方组成或药量比例、整体汤液性味应以甘温为妥。
李氏制定本方治劳倦形衰,后来发展为治崩漏。
近代临床发挥广泛,如配合肿瘤化疗、产后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白血病等随证加减以补气升阳。
四君子汤以参术苓草甘阴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盖人之一生,以胃气为本,胃气存则生,胃气败则亡。
古人治气虚以四君子,治血虚以四物,气血俱虚者以八珍加黄茂、肉桂名十全大补。
去川芍行血之味而补血,因以奏其
功;以远志之苦入心以安神定志,使甘温得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又心性苦缓,必得五味之酸,收敛神明,使营行脉中而流于四脏,名曰养荣,治脾肺俱虚。
补中益气与归脾虽同出保元,却有升举胃气和滋养心脾之异。
归脾用酸枣仁、龙眼肉、远志、茯神宁心安神,佐木香少许,调顺诸气,畅和心脾。
建中治风木内干中气,甘草、饴糖、大枣培土以御木,姜、桂、赤芍平木驱风,故名建中。
生脉即人参、麦冬、五味子3味组成,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日生脉。
人参蛤蚧散补气清肺,止咳平喘,治肺痿咳嗽。
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自内生,补其虚,行其滞,调其气。
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和甘温除热方有相近之处,亦各有所别,各有所长。
甘温除大热,原旨是除大热,而不是清热泻火。
所指大热不比外感无汗之热,也不比白虎汤证大汗、大渴、脉大、身大热,更不比阳明腑实热结之热,而是气虚身热、内伤之热,是烦热。
笔者不认为将所有补益之剂均作为甘温除热之剂是正确的。
临床心得有治气虚发热,有治血虚发热,有气血并治;有治阴虚发热,有治阳虚发热,有‘阴阳兼治。
一概说成甘温除热是欠妥的。
甚至将东垣所告诫的:“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将辛温解表也说成甘温除热,这就远离了先祖东垣制定本方的宗旨,超越了东垣所论涉及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