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热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温除热法,中医补法之一。
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
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
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
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
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补中益气汤,5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6主治
①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方义
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8配伍特点
黄芪、升麻、柴胡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
9运用
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为辨证要点。
10加减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11禁忌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12附注附方升麻益胃汤
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白术、泽泻、柴胡、黄连、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
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附方升陷汤组成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下陷证。
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
附方举元煎
组成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
功用益气升提。
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证。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①《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2]
②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
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
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
[3]当归补血汤,中医方剂名。
为补益剂,具有补血之功效。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瘀阻者;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血虚阳浮者;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血虚有热者。
功用补气生血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分类补益剂-补血剂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当归。
功用
补气生血。
6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7方义
本证多由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治疗以补气生血为主。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用意有二:一是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一是有形之血
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虚热自退。
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
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用本方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8配伍特点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应当急固,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补气生血,故黄芪用量倍于当归(黄芪与当归用量5:1);黄芪大补肺脾之气,以滋生化之源;当归养血合营。
9运用
本方用于血虚阳虚发热证,临床应用以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11禁忌
阴虚内热证禁用。
12重要文献摘要
1、吴昆《医方考》卷3:“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
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
此证纯象伤寒白虎汤之证,但脉大而虚,非大而长,为可辨尔。
《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
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芪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芪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
《内经》曰:‘阳生阴长’,是之谓尔。
”
[2]
2、《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治肌热,燥热,口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