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易经》如是说

合集下载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引言概述: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养生之书”。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蕴含着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正文内容:
一、阴阳平衡
1.1 阐述阴阳概念及其重要性
1.2 介绍阴阳平衡对养生的影响
1.3 分析阴阳失衡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二、五行调理
2.1 介绍五行理论及其与身体器官的对应关系
2.2 阐述五行调理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2.3 分析五行不调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三、循环变化
3.1 解释《易经》中的循环变化理论
3.2 阐述循环变化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3.3 分析不顺应循环变化对养生的危害
四、顺应自然
4.1 引述《易经》中的“顺天应人”思想
4.2 阐述顺应自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4.3 分析违背自然规律对养生的不利影响
五、心态调整
5.1 介绍《易经》中的心态调整方法
5.2 阐述良好心态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5.3 分析负面心态对养生的不良影响
总结:
综上所述,《易经》作为一部养生之书,蕴含着丰富的智慧。

通过阴阳平衡、五行调理、循环变化、顺应自然和心态调整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易经》对养生的指导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良好的心态,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惟独通过学习和应用《易经》中的智慧,我们才干更好地养生,提升生活质量。

《易经》:最高级的养生,不是睡觉,不是锻炼,就一个字!

《易经》:最高级的养生,不是睡觉,不是锻炼,就一个字!

《易经》:最高级的养生,不是睡觉,不是锻炼,就一个字!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预约直播作者:儒风君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易经》有云:“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意思是说,凡事以少为贵,少才能得到更多。

杨绛也曾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道至简,以简驭繁。

多不如少,少的力量,让生活更有质量。

少,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也是最高级的养生。

1少食,则少疾常听老人说:“能吃是福。

”但是少有人知道下一句是:善吃是智。

不挑食、吃得下是福气,但懂饮食之道才是智慧。

《素问·瘦论》中有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长期饮食过饱,肠胃负担过重,也很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如三高、心血管疾病等。

远离疾病的秘诀就是少食,准时限量,七分饱,才是刚刚好。

106岁高龄的宋美龄,就格外注意饮食之道。

一天之内,她要吃五餐,但每顿只吃五分饱,浅尝辄止,绝不多吃。

甚至每天都要称体重,一旦超重,她就会将正餐改成蔬菜水果沙拉,偶尔吃些牛排。

正是如此自律节制,食不过饱,宋美龄才能无病无痛,长命百岁。

民间有句老话:“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无论是盲目节食敷衍了事,还是胡吃海喝无所顾忌,都是不可取的。

七分饱,三分饥,节食安胃,恰到好处,才守得住健康,无病无痛。

2少欲,则少忧《易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欲易失命。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欲望,那忧愁祸患也会随之而来。

你想要的越多,麻烦也就越多;反之,减少自己的欲望,才能洞见幸福的真谛。

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蝜蝂》。

蝜蝂(fù bǎn),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无论遇到什么,就拿过来放在背上,渐渐地东西越来越重,但筋疲力竭也不肯停下,直到跌倒摔死。

很多人活得不幸福,便是像蝜蝂一样,欲望过多,但却忘了能背负的东西是有限的。

人们常说,年龄越大,忧烦越多,但其实和年龄并无关系,而是欲望过多。

对外物的渴求,是我们的本能,但人心有限,欲望无穷,过多的索求,只会是人一生悲剧的开始。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引言概述:《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古代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仅是一本占卜书籍,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养生指南。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一、坚持平衡的原则1.1 阴阳平衡:《易经》中的阴阳哲学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

1.2 阴阳互补:《易经》中的阴阳互补原则告诉我们,惟独在相互补充中才干达到平衡。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注重饮食的阴阳平衡,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来补充阴气,适量摄入肉类来补充阳气。

1.3 阴阳调和:《易经》中的阴阳调和原则告诉我们,惟独在阴阳相互调和的状态下,才干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注重调整身心的阴阳平衡,如通过冥想、太极等练习来调和身心,保持健康的状态。

二、顺应自然的法则2.1 顺应四时:《易经》中的四象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遵循着四季轮回的规律。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自然的四时变化,如春季宜清肝利胆,夏季宜清热解暑,秋季宜润燥养肺,冬季宜温补肾气。

2.2 顺应五行:《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相互影响。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五行的相互关系,如通过食物的五味搭配来调理身体,如咸味补肾、酸味收敛、苦味清热等。

2.3 顺应阴阳:《易经》中的阴阳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阴阳的变化,如根据个人体质的阴阳属性来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

三、修炼身心的方法3.1 内观修炼:《易经》中的内观修炼法告诉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在养生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冥想、静坐等方法进行内观修炼,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3.2 调节呼吸:《易经》中的呼吸调节法告诉我们,通过调节呼吸可以调整身心的状态。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引言概述:《易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养生的智慧之书。

通过研读《易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从而提升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一、调整身心状态1.1 静心养神:《易经》中提到了“守静笃志”的原则,通过静心养神,可以调整身心状态,舒缓压力,提高免疫力。

1.2 知行合一:《易经》强调行动与思想的统一,通过实践行动,使身心得到平衡,增强反抗力,预防疾病。

1.3 心态调整:《易经》中的“和为贵”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功利,从而减少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

二、调整饮食习惯2.1 饮食养生:《易经》中提到了五行八卦的理论,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效果。

2.2 调整饮食时间:《易经》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建议根据自然规律调整饮食时间,如早餐要在早晨阳光浮现后食用,晚餐要在日落前完成。

2.3 忌口忌嗜:《易经》中提到了“有嗜欲者不可以为长久计”的观点,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嗜食某些食物,如辛辣、油腻等,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三、调整运动方式3.1 适度运动:《易经》中提到了“中和”之道,强调要适度运动,既无非度消耗体力,也无非度歇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2 循序渐进:《易经》中的“渐”思想告诉我们,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3.3 多样化运动:《易经》中的“八卦”理论提醒我们要进行多样化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全面锻炼身体各个部位。

四、调整作息习惯4.1 规律作息:《易经》中提到了“乾坤之道,守其盈虚,以定其概”的原则,建议人们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整。

4.2 合理歇息:《易经》中的“休”思想告诉我们,适当歇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疲劳,保持身心的健康。

4.3 睡眠质量:《易经》中强调了“肃静”和“守常”的原则,提醒我们要创造一个肃静的睡眠环境,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恢复。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从易经中学习养生在易经中有哪些养生之道呢?易经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而天人合一有助于人体的机能与大自然变化保持一致,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易经之养生,欢迎阅读!今天,随着经济腾飞迅猛发展,人们已经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向多元方面的需求转变。

关注“健康生活”在当下已经成为全社会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经》里就已经有了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

只有我们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当中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享尽天年。

养生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在易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易经》倡导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健康的本质,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只有整体的阴阳保持平衡的状态,身体才是健康的。

“人活一口气,”。

体内之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寿命就会延长。

身体不健康就是阴阳不平衡,表现为病态。

这就是《周易》与中医养生的五行平衡身体就健康的道理。

《易经》一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古人的养生方法,这些都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养生智慧。

《易经》中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

人和天地,“同呼吸,共命运”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是相互对应的。

这就是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经》中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

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得变化,科学地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来实现强身健康,延年益寿。

《易经》是以一阴一阳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也是中医保健养生的根基。

而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易经》与中医养生就是要把握阴阳平衡的运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的人体保健和养生。

《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就是明确阐述了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

才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调理养生,古人很重视对环境卫生的维护。

自然界与生态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的状况。

《周易》的易理中,关于家庭装饰,室内摆设,人与自然环境的磁场和气场,风水选址等,都有诠释。

《易经》告诉我们养生的真谛(第五篇)

《易经》告诉我们养生的真谛(第五篇)

《易经》告诉我们养生的真谛(第五篇)根据《易经》的阴阳理论,我们受到启发,阳气才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

我们要想永葆健康,必须坚持不懈地保养与延长我们的阳气,对抗阴气的生长,从而使阳气始终处于旺盛的状态。

气为阳之始,阳为气之末。

意思是:如果我们没有保护好阳气,就会发生阳虚,阳虚最大的表现就是气虚。

气虚-----气弱,脉弱,怕冷,身体发凉,说明已经阳虚。

气虚最长见的是脾气虚(中气虚),脾气虚最长见的表现是不想吃东西,吃下去不消化。

中医叫食少膨胀。

阳虚还有心阳虚。

心阳虚的表现就是胸部发凉,心脏部位发凉,怕凉,而且稍微劳累一点就心慌,脸色不好,气短。

肾阳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神疲乏力,另外,伴有腰以下发凉。

腰部是藏肾的地方,肾阳虚了,火种减少了,火力减少了,所以腰以下发凉,最典型一个症状是小便多,晚尿尤其多。

肝阳虚的表现为生命萎靡不振,没有生机。

因为生气是主肝,肝气是属木,主生发,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不能划等号的,它是一种肝气。

肺阳虚为肺部的阳气虚。

特点是气喘,所以动一点就气喘,气短,甚至咳嗽。

阳虚会导致多种疾病,所以我们一生中都要保养阳气。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早发现,早治疗,不能让气虚发展到阳虚。

阳气对生命而言是至关重要,我们如何保养阳气?一:我们应该和天时相应,学会四季养生,四季中春夏是阳气最多的季节,我们春夏应该养阳。

养阳要和四时阴阳相结合。

我们要借助天之阳气,长阳我们人之阳气,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多晒太阳。

现代女性为了保养皮肤,往往怕晒太阳,这是有违养生之道。

我们身上的阳气与天上的阳气息息相通。

因此,保养阳气就要多晒太阳。

《易经》中最简单的道理转化为我们最简单,最有效的养生方法。

三:结合阴阳的消长来做运动,一天中,早上的太阳就要出来了,当太阳逐渐升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阴阳是阳长阴消,阳气增加的时候,这时候的运动以动养为主,要多做运动。

《易经》讲“动则生阳”,特别是阳气虚的人,在这个时间养阳气比其它时间的效果要好。

名着“易经”里的养生之道

名着“易经”里的养生之道

名着“易经”里的养生之道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说文解字》里曰:“日月为易”,篆体里的“易”字就是上日下月书写的,所谓易,变易也,表示日月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而所谓经者;是指易经64卦的卦形符号与卦辞。

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所涉及的领域极广,涵盖哲学、数学、天文、地理、人文、医学等等,无所不包。

作为中医理论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也只是《易经》的支流和诠释,或者说,《易经》才是中医各类医学典籍的源头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易经》中仅仅选取与中医养生有关的一个小小的层面,但就是这一点点零金碎玉也已经够人们受用无穷了。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中,按照《易经》的理论就是要淳朴、简单、万元归一。

在烹调时,要求我们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不要进行太复杂的加工过程,以免破坏它的原始营养,另外,尽量不要将多种不同的食物合煮,如果一定要合煮的话,最好弄清它们的各自属性后再加热,以防止相克以及化学变化。

《易经》与我们的家常饮食业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江浙一带很普通的家常菜:青豆炒虾仁就很好地体现了易经在饮食中的哲学。

这一味儿菜里有三种主料:青豆、虾仁和茭白,按照《易经》的推理;青豆、虾仁和茭白都具有坎水之气,青豆性平、茭白性凉、虾仁性热,三者组合在一起,不仅色、香、味、型俱佳,还能大补,而且性情平和,口感滑嫩,从营养角度说,就像一剂完美的中医营养处方!
可见,在日常生活里处处都可以运用和借鉴《易经》的原理啊!。

易经中的养生

易经中的养生

易经中的养生
很多人都认为易经是关于玄学之术的一部著作,其实易经里面也有养生。

我们现代人有一个观念,生命在于运动,并且把这个观念无限放大,认为只要运动,就会有健康。

在易经里面,讲究动与静的结合,静中之动,才是最符合养生之道的。

在《内经》中提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因此我们一提到养生养命,就一定要讲究天人合一。

天长地久,以其静也。

天地之所以能亿万年而刚健如初,就是因
为天地保持寂然不动,无思无虑。

在恒静之中,又存在着四季的轮回之动,所以能生万物之气。

人也要效法天地的静中之动,这里的静,是指人要有充足的休息。

在充足的休息后再去追求适当的运动之法。

这一点在我国传统功夫里有着最充分的表现。

人在修炼外功时,一定要重视内功的练习,不然必定会有损元气,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可惜现在的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只要运动就会有健康,在忙碌一天后,晚上还要去健身房健身,可能当时会感觉到精力充沛,实际上是元气的一种透支,是硬把体内的精力又熬了出来,这就是竭泽而渔。

没有了充分的休息,再多的运动只能事得其反。

现代人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先要保证一个充足的睡眠,得到充足的休息。

我给很多人通过易经调理过睡眠,其实有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失眠,晚上少些应酬,少些娱乐,9点多就上床,此时正是养肾之时,肾中藏元。

不要看电脑、电视、手机,可以手捧一本书,能看则看,困了就闭目养神,保持无思无虑,寂然放松,很快就会安然入睡。

《易经》养生大法,学会了这个就可以长命百岁了!

《易经》养生大法,学会了这个就可以长命百岁了!

《易经》养生大法,学会了这个就可以长命百岁了!《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我们熟知的《黄帝内经》其理论体系和中医方证瓣治体系,都是在易经思想方法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易经》也成为医家必读之书,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医“,充分说明了《易经》对中医学重要影响。

《易经》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是从阴阳来的,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

太极图就是阴阳运动的缩影。

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都是来自于这张太极图。

在养生学方面,《易经》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易经》的养生思想: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易经》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

就象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人和天的和谐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顺其自然,因天而序。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

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

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

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

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包括脏腑平衡、寒热平衡、气血平衡。

阴阳平衡要做到气血足、五脏安好。

《易经》与养生之道(全文)

《易经》与养生之道(全文)

《易经》与养生之道(全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卦》《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位居十三经之首,有“冠绝群经”之称。

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理奇书。

实则旷世杰作,博大精深。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智慧的先人就发出了刚健的、向上的声音。

天的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而君子的作为,就应该像天一样,铿锵有力,奋发向上,永不止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而君子就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易经》以乾坤二卦为纲,乾为日光普照,坤为地气充盈,用它最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济而生变化。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生礼仪。

古今养生大家,发掘《易经》中蕴藏的生命的奥秘和养生之道,并著书立说,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医学经典,均得到《易经》的启发,《易经》也是一部最古老的中医理论经典,是指引人们防病治病的万宝全书。

《易经》虽是一部旷世奇书,历代有多少人用一生的时间,皓首穷经,亦不能掌握其精髓。

按照传统说法,《易经》成书是“人更三圣,历世三古”,也就是说《易经》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经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三个古圣先贤相继完成了《易经》。

上古时代,伏羲就是人们所说的包牺氏,他是一个神话人物,为创世之神。

在中国古代传说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为“三皇之首”“万王之先”,其地位十分显赫。

据说,在远古时代,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这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他带领着部落先民辛勤劳作,而他们的生存环境却是极其恶劣,伏羲茫然不知所措。

在劳碌之余,他时常盘坐卦台山巅,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泽壑的法则,冥思苦想宇宙自然的奥秘,终年不息。

忽有一日,伏羲眼前一亮,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岸龙马山洞开,有龙马自河中跃出,背负的太极图闪闪发光,凭着他超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体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密码,唯天地阴阳和合而已,他飞快地记下了龙马背上的图形,这就是被后人称颂的“河图”,他又根据“河图”的指引推演创立了八卦图。

《易经》养生:易而易之,乐而乐之,自然之至

《易经》养生:易而易之,乐而乐之,自然之至

《易经》养生:易而易之,乐而乐之,自然之至《易经》养生:易而易之,乐而乐之,自然之至。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都从其中汲取营养。

易道广大,洁静精微。

而这一部中国人最重要的经典,将人的修养和修行以及人的命运讲到了极致。

人的命毕竟不是全靠天定,《周易》的伟大不在于创造了或者间接产生了一系列的“算命之法”,而在于它启发我们明了人间的“贞正之道”,如果我们能沿着《周易》指明的这条“贞正之道”,人生道路必然能够元亨利贞。

《周易》告诉我们,下面这些人才会拥有好的命运:一、善良宽容的人《周易》强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良与厚德、厚道的内涵基本相同。

《周易》说厚德载物,其实厚德载物的本质就是善良宽容。

厚德是善良,用善良的心地去承载万物,待人接物,包纳万物,就是宽容。

懂得厚德载物的人,懂得善良宽容的人,其实就拿到了人间最好的通行证,为自己乃至子孙后代种下了福田。

二、自强不息的人《周易》上说,人要效法大地的品德,用厚德承载万物;要效法上天的品德,以刚健的精神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是在大地之上种下福田,而自强不息则是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天空。

自强不息的本质,就是众多经典中所说的:日新其德。

阴阳相摩,八卦相荡。

世界时时都在变化,万事万物在下一刻都是新的。

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在进步,永远不满足。

有智慧的人应当效法阴阳变化日新,不断改掉过错,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在岁月的流逝中修养自我,升华自我。

三、迁善改过的人《周易》64卦中有一个益卦: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益卦重点讲的就是改过迁善。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不断积累自己的错误,这些错误形成一个“势”或者说“气场”,这些恶“势”不断蚕食人的好运。

但事实上人们都明白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勇气,没有决心去改正,这也正是层次越低的人越容易放纵自己的原因,他们无力控制自己错误的习惯。

《孟子》中记载,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的做法。

易经一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古人的养生方法

易经一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古人的养生方法

易经一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古人的养生方法,这些都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养生智慧。

其中,最简便且最有用的当属吞津功,吞津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讲了吞气,《黄帝内经》早有记载,它说:“天地和气,命之曰人。

”意思即为人是受天地之气来养生的。

吞津也是一种养气的方法。

那么吞津法怎么练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有肾病或肾亏的人,就可以静心呼吸,然后用舌头搅拌舌下的唾液,并徐徐下咽,这就是吞津法,中医上也叫做“饵舌”。

吞下舌头下边的津液,每天数十次,就可以养生长寿。

很多人感觉奇怪,这可是唾液啊?吞下又有什么用呢?但中医上讲,舌头下面的液体是肾液分泌的,吞下去可以养肾、助消化、抗癌、增加抵抗力,还可以长寿。

所以我们人体充满了宝贝,普普通通的唾液竟然也是宝。

我们很多人在锻炼的时候,把唾液一口一口地吐掉了,这就很可惜。

所以,以后我们在锻炼的时候,可以随时搅拌我们舌下的唾液,把它咽下去。

这种养生方法在古书上是有记载的,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个闺阁小姐生病了,越来越瘦。

她的老父亲很着急,就把老中医请来。

老中医来看了一下,发现门后有一大堆瓜子壳。

就问小丫鬟说:“小姐是不是爱嗑瓜子?”丫鬟说:“对啊,一天要嗑一大碗。

”老中医说:“肯定是用嘴嗑的吧!”丫鬟点头称是。

于是老中医告诉她父亲说小姐的病根就在这瓜子上,就是因为她的唾液随着瓜子壳都被吐出去了。

老中医告诉丫鬟把这些瓜子壳通通地收集起来熬成水,让她小姐一天喝一点,几天以后就好了。

瓜子是很好的食品。

向日葵是天阳的骄子,太阳转到哪儿它跟到哪儿,它吸收太阳的精气最多。

我们看南瓜、石榴、柿子等,凡是向阳的东西、高处能够得到阳光的东西,都补阳气。

瓜子是很好的补阳的食品,但是你不要老用嘴嗑,用手剥最好。

吞津法在有些时候还是救命的方法。

比如说有一个人,他掉到一个枯井里面去,他就想起古书上这个吞津的记载,于是就举起双手,让天之阳气从百会穴进来。

然后就用舌头搅拌舌下的唾液,让口中充满津液,然后徐徐地咽下。

养生先养心,《易经》这一卦道破正确的养生之道

养生先养心,《易经》这一卦道破正确的养生之道

养生先养心,《易经》这一卦道破正确的养生之道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养生,已经成了现在很多人经常谈论的话题。

在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今天,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都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身体保养了。

但在养生的问题上,可能有些人走入了误区,或者是把自己交给了一些养生机构,或者是大吃补品。

这样做法是否正确?其实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易经》这本书上提到了这个事。

请看《易经》第二十七卦:颐卦颐。

贞吉。

观颐,自求口实。

象曰:山下有雷,颐。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看《易经·颐卦》的卦象,是不是象人的嘴巴?上下两个阳爻,看起来象上下两片嘴唇,中间的阴爻就象是牙齿。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一语道破天机,养生之道全在于嘴上,一不乱说话,二不乱吃东西。

关心养生问题的朋友,你是否注意过这个问题?其实《易经》告诉我们养生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养心和养身。

养心第一、何谓养心?心就是一个人的心境、心情、情绪等等。

保持良好的心境、舒畅的心情,没必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动不动就跟别人或者跟自己闹情绪,到头来伤到的只有你自己的身体。

所以养生必须先养心。

如今,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你觉得心理负担重,看着很多人很多事都不顺眼,有时候还会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背后发牢骚,说别人坏话,或者直接跟人发生言语冲突。

无论你觉得自己有多在理,也不管你跟别人吵架是赢是输,最终你都得不偿失。

你不可能在发牢骚吵架的时候,还能保持平静的心态。

只要你的心态不平静,你心里的阴阳之气就失去了平衡,《易经》的核心就是阴阳平衡。

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平衡则生生不息,阴阳失衡则必衰退。

所以,你还以为只要每天吃好东西就能让你的身体保持健康吗?养好你的心比养好你的身体更重要。

不会养心就勿谈养生。

养身第二、当然,身体作为人的躯壳,是心所安置的地方,也是需要养的。

人的身体也遵循万物生老病死之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功能会逐渐衰退,为了减慢衰退的速度,大家都想找到合理的办法。

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人都比较健康,而今,条件好了,却普遍身体健康程度大不如以前。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易经》的智慧与养生《易经》原理告诉我们,形神之养其实就是动静之养,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万物生。

《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万物茂盛,心神之气处于内应状态,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并使得气发散开泄。

夏天属阳,阳主外散,如果夏季人们不能大量排汗就极易损伤心神。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夏三月要夜卧早起,不要怕阳光,心情要愉快,不要闭汗,经常到户外活动。

立夏一过,就意味着炎夏即将来临,清热消暑自是重中之重,但同时按照中医养生学理论之说要注意饮食,以免伤了脾肺之气。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

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

由于心火能够克肺经,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食物,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人与天地相应。

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天人归一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养生上做到防补自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互补养生的方法。

一防环境刺激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易经》养生奥秘

《易经》养生奥秘

《易经》养生奥秘万物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联系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这种联系和作用归纳总结,形成了一部古老的典籍——《易经》。

《易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也是一本关于养生的宝典。

本文将从《易经》的养生观念、养生要义以及养生实践等方面探讨其中的养生奥秘。

一、《易经》的养生观念《易经》强调一种动静相生的思想,即“阴阳相合”。

阴与阳并非对立的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

在养生方面,一般认为人体也具有阴阳之分。

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需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易经》中的养生观念还包括五行学说。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人体也与五行相应,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偏向。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了解五行的特点,可以帮助人们调整自身的体质,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易经》养生的要义《易经》养生的要义可以概括为:保持身心平衡、顺应自然规律、调节饮食起居、修炼内功。

首先,保持身心平衡是养生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因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身心失衡。

《易经》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同时又能够尊重差异和变化。

只有身心平衡,人们才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清晰的心智。

其次,顺应自然规律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易经》中有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应该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以天地之道为准则来养生。

譬如,《易经》中天地二字,天代表阳,地代表阴,人们要像天地一样运行自然规律,保持正常的生物节律,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

调节饮食起居也是养生的关键。

《易经》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首要条件。

根据五行学说,不同的食物属于不同的属性,通过合理地搭配食材,可以达到调节阴阳的目的。

此外,《易经》还强调养生者应该遵循饮食的节律,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最后,修炼内功是达到养生目的的关键。

《易经》中有很多关于修炼内功的方法和技巧,如静坐养神、调息养息、行气养气等。

《易经》养生大法

《易经》养生大法
导读
《》是中华第一经,是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 《》既是一部揭示宇宙奥秘的书,更是开启生命密码的金钥匙。 《》的阴阳哲理开创了宇宙阴阳气化,奠定了天人合一养生的物质基础。 《》的太极阴阳启示了“阴阳平衡、健康一生”的养生大道。 在《》理论指导下的《》养生大法,主要涉及: 一、《》是部什么书? 二、生命源起之秘 三、阴阳平衡健康一生之秘 四、天人合一养生之秘——《》日养生、《》 五、八卦体质养生之秘 六、《》揭秘衰老 七、《》护阳抗阴长寿之秘 八、《》象数与疾病早发现之秘 九、《》全息与疾病预测之秘 十、《》风水养生之秘

七、《易经》护阳抗阴长寿之秘
(一)、阳气的强弱决定着我们生命的盛衰 (二)、一生当中都要保养好我们的阳气 (三)、保养人体真阳的三个要领 (四)、抗阴保养就是防止衰老 (五)、排毒十法
八、脑养生之秘
• (一)、养脑必先养肾 • (二)、讲究用脑卫生 • (三)、脑不衰则全身不衰
百会 风府 大椎
(四)、肾与心神的关系 “肾藏志” 肾藏精,精生脑髓,精足则脑髓充而神旺,故
意志坚强 “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神》) 《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
神内守,病安从来。” (五)、肾与五脏的密切关系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膀胱者,州都 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素问·逆调论》)
寿命偏短
4、离卦人体质:离质——火型——太阳之人
此型人阳气旺,热盛,火气通于心,故易患心系病如冠心 病、动脉硬化,火能动风伤血又易得脑出血等,还易患火 热灼津实证如疮疡、火证,以及躁狂症及眼科疾病等。
暴死
5、坎卦人体质:坎质——水型——少阴之人
坎属水,水性寒,寒气通于肾,所以此型人易患肾系统疾 病,如水肿、腰痛、不孕症、五更泻、肾阳虚衰、命火不 足等,还易患抑郁症(水性下沉)。

《易经》健康养生大智慧:养正则吉←中华养生智慧←智慧身心健康网

《易经》健康养生大智慧:养正则吉←中华养生智慧←智慧身心健康网

《易经》健康养生大智慧:养正则吉←中华养生智慧←智慧身心健康网我国现已发现的古籍中关于养生的论述,大概《易经》算是比较早的了。

《易经》第廿七卦就叫“颐卦”。

颐,就是颐养。

我们现在常说颐养天年,就是通过养生活到应该活到的岁数。

颐卦的卦象是“艮上雷下”。

艮代表山,山象征稳定静止;雷是自然现象,经常突然在空中炸响,所以象征激荡起动。

《易经》健康养生大智慧:养正则吉上面静,下面动,又象征人吃东西时的嘴,上颚不动,下颚上下活动。

有个成语叫大快朵颐,就是从《易经·颐卦》演绎来的。

在这卦的“初九”爻里说:“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舍弃你神龟般的聪明,看我鼓动腮帮子进食,必然导致凶险。

这里不仅讲了养生的一般规律,也讲了养生与饮食的关系。

在《易经》“彖传”里进一步解释说:“颐,贞吉,养正则吉也。

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养正则吉”这句话对于中国历代养生家影响很大。

养生的“正”是指什么?怎样才算“正”?各家却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答案。

其实,只要结合本卦上下文和《易经》的其他“大过卦”、“小过卦”以及“益损卦”等,不难推断出作者的原意思想。

“正”,就是一种阴阳平衡的自然状态。

这种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体现,这里静止的山和震动的雷达到了阴阳和谐,所以就吉。

《易经》认为“正”就是卦象中“爻”的阴阳性质与所处的位置的阴阳相符。

就是说事物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则为“中正”。

孔子对于什么是“正”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宥坐之器”又叫“欹器”,古代一种倾斜的盛水的器皿。

欹器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当水注满欹器时,欹器会倾覆;只有水至欹器一半时,欹器是正的。

古人把欹器放在桌子上,以此来警示自己做事要“正”。

中医养生的基本思想就是“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它的原始哲学渊源就是《易经》的“养正”思想。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任何养生保健措施、方法都应该和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相适应,任何“过”和“不及”都不利于健康。

藏在《易经》里的养生秘方之一

藏在《易经》里的养生秘方之一

藏在《易经》里的养生秘方之一搜狐健康博客: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搜狐健康博客精品访谈。

今天我们请到了《易经养生法》的作者,中医科学院教授著名的中医学家和易学家杨力教授。

杨力教授您好,和网友们打一声招呼吧。

杨力:搜狐的网友们大家好。

搜狐健康博客:我们今天主要来聊一聊您这本《易经养生法》里面提到的养生观点。

首先能不能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易经和养生之间的关系。

杨力:我们的养生主要来源于中医学,中医学本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是本源于《易经》。

所以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血缘关系。

五种卦相体质的养生要点你属于哪种卦相体质?乾卦体质易患肠道疾病适合做领导者搜狐健康博客:您的书里面提到了八卦体质的概念,认为五种不同卦相体质的人各有特点,不同体质有各自容易患的疾病,能否为网友介绍一下。

杨力:八卦是八个卦,但是这里我们把它综合为五个卦相体质,其中有三个卦是合并成一种。

第一个是乾卦,乾卦是非常重要的,在《易经》里面乾为金、乾为首,它是每天的精气。

乾代表了天空,天空是非常宽广的,乾卦就像天空的造金之气。

《易经》说乾卦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像天,和天空相应,最大的特点就是刚健,这一卦相体质的人最大的特点是自强不息。

搜狐健康博客:那么身体上会有什么表现?杨力:一个人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身体就应该是相应的。

所以乾卦的人骨骼比较魁伟,额头比较宽,面是方的,面色比较白,有一些是浓眉大眼的,有一种能够承担着重任的一种印象。

搜狐健康博客:感觉应该是当领导的人比较多一些。

杨力:对。

所以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

看人的外形,就说他将来肯定可以成为一个高人。

搜狐健康博客:您刚才提到乾为金,这五种不同的卦相体质是不是跟金木水火土有联系?杨力:是。

乾卦对应的就是五行中的金,身体比较燥,这部分的人容易得肺病,便秘、糖尿病等,和水分干燥有关系。

搜狐健康博客:我们在了解了相对应的疾病的同时,是不是也给出适合这个卦相人的养生方法?杨力:对。

《易经》养生大法

《易经》养生大法

《易经》养生大法古人云:“天地与我并生,大道共通。

”在古代中国,人们一直将天地万物与人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体的健康和身体的疾病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息息相关。

而《易经》作为一部古代经典,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养生宝典。

本文将从《易经》的角度出发,探讨《易经》养生大法,带领读者领略其中的奥秘。

首先,《易经》作为一部古代哲学经典,注重阴阳平衡的理念在养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易经》中,阴阳五行是维系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元素,人体同样受着阴阳五行的影响。

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因此,传统养生中常提到“阴阳调和”、“五行平衡”的概念,即通过调理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使身体内外的阴阳五行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易经》中的“德行”、“仁义”等思想也为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易经》中对于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有着深刻的探讨,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的健康,更包括心灵的平和与道德的高尚。

因此,身体的健康也需要在心灵的阳光下茁壮成长,需要通过修身养性、修心养德来提升自己的养生水平。

再者,《易经》中的“易”和“变”思想对于养生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易经》所强调的“变通”、“随机应变”、“顺势而为”等原则,都可以帮助人们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人体的养生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随时调整饮食、作息和运动等方面,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到事事顺应自然规律。

最后,《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养生观念。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不能孤立看待身体的健康。

因此,传统养生不仅仅是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手段来维持身体的健康,更需要通过与自然交融、与社会和谐、与自己和衷共济,达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综上所述,《易经》养生大法融合了古代哲学思想、中医养生之道和现代生活方式,提出了一套全面、健康、科学的养生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养生:《易经》如是说
作者:鲁湾
来源:《科学养生》2012年第09期
我国现已发现的古籍中关于养生的论述,大概《易经》算是比较早的了。

《易经》第27
卦就叫“颐卦”。

颐,就是颐养。

我们现在常说颐养天年,就是通过养生活到应该活到的岁数。

颐卦的卦象是“艮上雷下”。

艮代表山,山象征稳定静止;雷是自然现象,经常突然在空中炸响,所以象征激荡起动。

上面静,下面动,又象征人吃东西时的嘴,上颚不动,下颚上下活动。

有个成语叫大快朵颐,就是从《易经·颐卦》演绎来的。

在这卦的“初九”爻里说:“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舍弃你神龟般的聪明,看我鼓动腮帮子进食,必然导致凶险。

这里不仅讲了养生的一般规律,也讲了养生与饮食的关系。

在《易经》“彖传”里进一步解释说:“颐,贞吉,养正则吉也。

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养正则吉”这句话对于中国历代养生家影响很大。

养生的“正”是指什
么?怎样才算“正”?各家却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答案。

其实,只要结合本卦上下文和《易经》的其他“大过卦”、“小过卦”以及“益损卦”等,不难推断出作者的原意思想。

“正”,就是一种阴阳平衡的自然状态。

这种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体现,这里静止的山和震动的雷达到了阴阳和谐,所以就吉。

《易经》认为“正”就是卦象中“爻”的阴阳性质与所处的位置的阴阳相符。

就是说事物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则为“中正”。

孔子对于什么是“正”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宥坐之器”又叫“欹器”,古代一种倾斜的盛水的器皿。

欹器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当水注满欹器时,欹器会倾覆;只有水至欹器一半时,欹器是正的。

古人把欹器放在桌子上,以此来警示自己做事要“正” 。

中医养生的基本思想就是“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它的原始哲学渊源就是《易经》的“养正”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