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熔化和凝固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1.2 熔化和凝固(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1.2 熔化和凝固(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6e7238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c.png)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物理观念:(1)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物态变化。
(2)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4)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凝固是放热过程。
2.科学思维: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科学探究: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关物理规律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关注自然现象,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酒精灯、铁架台、陶土网、两支温度计、秒表、海波、蜂蜡、水、烧杯、试管、搅拌器、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新课引入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工厂在铸造金属零件时,先将块状金属原料进行高温熔炼,再浇注到模具中冷却定型。
在铸造金属零件的过程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你能举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例子吗?组织学生讨论。
知识点一熔化、凝固让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回答问题:什么叫熔化?什么叫凝固?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提出问题】(1)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2)熔化的过程有什么特点?(3)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提出不同看法和这样猜想的依据,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猜想。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请观察教材图1.2-4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后回答。
(1)在做海波熔化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隔着陶土网加热?学生:通过“水浴法”对试管进行加热,使海波受热均匀。
(2)温度计的液泡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泡要插入物体中间,但是不能碰到试管壁和试管底,不然温度测得不准确。
1.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北师大版)
![1.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a0cc6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8.png)
1.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本课通过生活场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复习上课时知识,导入本课时研究的关于熔化与凝固的问题。
[提出问题]你能描述出此过程中钢/水(冰)物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观看视频,思考PPT中的问题导入新知,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
二、新课教学(一). 熔化、凝固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知识,回顾一下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导入本课实验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学习实验操作,学会实验原理。
学生通过知识整合和复习,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
(二).熔点和凝固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数据记录对图像进行细致分析,归纳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
联系生活: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
培养以小见大的能力,提高对知识点的认知新课讲解内容Part1 课堂导入师: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知识,想一想:以下生活中的场景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呢?学生(参考回答):1.固态→液态(熔化时)、液态→固态(凝固时)2.固态→液态(冰熔化时)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师: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Part2 熔化、凝固师:请同学们回归1.1的水的三态变化知识学生: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师:提出问题:熔化需要什么条件呢?探究不同物质熔化的特点实验探究:探究不同物质熔化的特点实验器材:加热部分停表海波蜂蜡进行实验:(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421f76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d.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上,我先给学生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季道路结冰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状态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启发:我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冰雪为什么会融化吗?冰棍又是如何凝固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讨论交流: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四)总结归纳
1.小组汇报: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合作成果,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明确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2.教师点评:我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补充和完善他们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知识梳理:我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加深记忆。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4.总结提升:在学生探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明确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
1.小组分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和责任,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我还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他们在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使评价更加全面、公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熔化和凝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2cae84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6.png)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置知识,如对物质状态的基本理解,温度和热量概念的认知等。然而,由于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前置知识掌握不足,这将成为他们学习本节课的障碍。此外,对于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以及熔点和凝固点的理解可能也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这些学生,通过复习和巩固前置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同时也是对课堂讲解的一种补充和概括。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事先进行精心设计和演练,确保板书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不熟悉,对温度、热量与内能关系的理解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提前准备充分的辅导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实验设备,并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课后,我将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效果。对于那些学生普遍反映困难的知识点,我将考虑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重复讲解和强化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定期审视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然后,我会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点。最后,我会给出一些建议,指导学生在课后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我计划布置以下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2.复习课堂讲解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3.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这些作业,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后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1.2熔化和凝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1.2熔化和凝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教学设计(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3a685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0a.png)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2节“熔化和凝固”。本节主要讲述了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具体内容包括:
4. 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季道路结冰时的除冰剂、制作冰淇淋的原理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探究、科学解释、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四个方面。具体目标如下:
1.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 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的过程
- 凝固:液体冷却到一定温度变为固体的过程
2.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 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
-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3. 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 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总计用时:40分钟
教学创新:在师生互动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巩固练习环节,采用发放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知识点梳理
1.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
1. 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展示冬季道路结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除冰剂的作用原理。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除冰剂能快速融化结冰的道路吗?”
1.2 融化和凝固 教案 物理北师大把八年级上 (4)
![1.2 融化和凝固 教案 物理北师大把八年级上 (4)](https://img.taocdn.com/s3/m/53518d0c59eef8c75fbfb346.png)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固体熔化过程,概括总结出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熔化、凝固的含义,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总结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简述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4)说出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5)会查熔点表。
(6)简述物质熔化、凝固过程中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2.过程与方法:(1)培养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的和谐统一及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培养热爱自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2.晶体的熔化现象。
3.运用图像揭示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的本质和内涵。
教学难点:1.冰的熔化实验。
2.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但在教学学习中,学生还未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因此建立温度轴与时间轴的对应关系,理解曲线所表达的物理意义较为困难。
3.用晶体熔化条件解释物理现象和问题。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具:1.冰、松香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冰、温度计、松香。
2.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计算机、教学软件(包括8年级配套光盘)、录像、实物投影及大屏幕、。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前面学过了哪两种状态之间的变化?生:液态和气态师:物质由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为了让同学们能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的和谐美,请同学们看一段VCD: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及正在消融的冰凌。
请同学们观察雪山和冰凌的变化。
生:雪山、冰凌变小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二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二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fa8b5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10.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冰块:用于演示冰熔化的实验。
-温度计:用于测量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加热设备:如热水、热水浴等,用于提供热量以促进熔化过程。
-计时器:用于记录熔化过程的时间。
-实验记录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如下布置:
-座位安排: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以便于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④熔化和凝固应用:生活中的冰雪融化、水结冰等现象。
⑤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⑥熔化和凝固实验操作:如何进行冰熔化实验,如何测量温度变化,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⑦熔化和凝固在工业中的应用:如金属的熔化铸造、塑料的熔化成型等。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而凝固则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这两种状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冰雪融化供我们饮用,水结冰则可以让我们的道路变得光滑。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熔化和凝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题目:请解释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答案:熔化过程中,物质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内能增加;凝固过程中,物质向周围环境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熔化和凝固-教案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熔化和凝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433d245acfa1c7aa00cc6c.png)
二、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做但是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
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学习方法;熔化和凝固是物态变化和温度之后的一节课,也是承前启后的一节课,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这节课的难度很多。
在课堂上利用白板的互动和生成功能顺利的突破了这一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使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单元格放大、图片翻转、多媒体播放、遮盖、拖动、隐藏要点、魔术笔、书写等功能来完成教学互动。
交互式电子白板使老师和学生从“鼠标的点击者”和“录音机”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师生可以通过电子白板自由的进行讨论研究,课堂教学方式也不再是投影+幕布下的预设式,变的更加开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本节课的引入中,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单元格放大功能,让学生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呢?并提出本节课实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熔化的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2.是不是每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都相同?然后让学生作出假设并实验探究,最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在电子白板上作出熔化曲线图,进行对比研究,师生一起总结熔化的规律。
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我将教材中海波和蜂蜡的熔化实验改为了生活中常见的冰和蜡的熔化实验,更加贴近生活,实验效果也更加明显。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06ef5ab4daa58da0114a9f.png)
二、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6.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
3.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
4.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哪些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最常见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表现的物态变化,例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还有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
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熔化和凝固教案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熔化和凝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9435d60740be1e640e9a6c.png)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一、课前准备
1、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2、
3、海波和蜂蜡的熔化过程有什么不同?
4、
二、课堂导学
问题1: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这3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海波在熔化前温度____________,熔化中温度____________,熔化后温度继续__________。
问题5:阅读课本17页标准大气压下物质的熔点,了解常见晶体熔点。
三、畅谈收获
四、作业
石蜡在熔化前温度____________,熔化中温度____________,熔化后温度____________。
根据以上实验海波和蜡熔化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
我们可以把固体分为_____和____晶体的定义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晶体。
非晶体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非晶体。
问题2:晶体在____________时的温度叫做____________。晶体__________熔点(选填“有”或“没有”),非晶体__________熔点。
问题3: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的温度,在凝固时也有一定的温度,晶体在____________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熔化时有没有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
教学难点
熔化时有没有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
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导学方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二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二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50752ab7360b4c2e3f64df.png)
二、熔化和凝固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探究冰、石蜡的熔化特点”是本节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是本节难点之一,了解晶体熔化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是又一难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
受初中学生知识冰平的限制,学生较难理解。
另外,还应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像法【教具】:铁架台、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碎冰块、松香、温度计、蜡烛、冰棒、秒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问题:(1)回答汽化、液化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2)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2、活动一(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冰。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二、新课教学:(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学生举例: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冰;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冰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冰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冰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北师大版八上物理 1.2熔化和凝固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上物理 1.2熔化和凝固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ea205ac281e53a5902ff06.png)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播放动画:海波的熔化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4.2—2和图4.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四、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1.熔化和凝固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熔化和凝固同步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熔化和凝固同步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bba6270b4c2e3f572763b0.png)
熔化和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一定升高吗?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吗?答案:物体吸热时,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的熔化过程中;物体放热时,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晶体的凝固过程中。
熔化和凝固图像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伴随着吸热和放热、温度变化两个物理过程的变化,用图像能直观地表达它们的变化过程。
如图甲所示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AB 段为固态,吸热温度升高;BC 段表示熔化过程,此过程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CD 段表示全部熔化为液态,吸热温度继续上升。
如图乙所示是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在加热过程中,固态物质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最后全部变为液态。
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如图丙是晶体的凝固时的温度变化图线,EF 段为液态,放热温度下降;FG 段表示凝固过程,固液共存态,放热温度不变;GH 段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
如图丁所示是非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图线,它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为固体。
【例题】(2010·长沙中考)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得到许多信息,请你写出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物质的熔化图像可以看出,在10 min到25 min这段时间内,物质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一定是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点)是80 ℃,同时也可以知道物质在10 min之前是固体,在10 min到25 min这段时间内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在25 min之后变为液体等信息。
答案:(1)该物质是晶体(2)该物质的熔点是80 ℃(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时间大约为15 min)。
1.2 融化和凝固 教案 物理北师大把八年级上 (5)
![1.2 融化和凝固 教案 物理北师大把八年级上 (5)](https://img.taocdn.com/s3/m/a511a970ddccda38376baf46.png)
熔化和凝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的三种形态。
2.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图象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熔化的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像与所学到的知识如物质的熔点等联系起来。
2.要逐步养成关心自然现像的态度,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像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四、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烧杯、液态酒精、钟表、冰块、铁块,五、教学步骤分析、思考、总结:海波在熔化前温度不断升高为固态,熔化时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温度升高为液态:三三三三、、、、教学课题教学课题教学课题教学课题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二、熔化和凝固本章题目是《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又有很大的不同,这出乎学生意料且是一个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的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四四四四、、、、教案设计理念教案设计理念教案设计理念教案设计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ec90db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0.png)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及意义。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特性,能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并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形成积极的学科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他们明白物理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述,从而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3.通过介绍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冬季路面结冰和夏季冰淇淋融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冬季为什么路面会结冰吗?冰淇淋在夏天为什么会融化?”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发他们对熔化和凝固的思考。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b29194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6.png)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特点。2.能够描述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时间和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3.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熔化和凝固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2.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熔化和凝固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4.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启发式教学: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验演示与数据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直观地展示熔化和凝固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自主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
2.通过用图象处理记录数据,探究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记录,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描绘和理解熔化、凝固图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1:实验引入点燃一支蜡烛,过一会儿,将其倒过来倾斜放置往下滴蜡,下面用一块玻璃板收集蜡滴,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蜡烛受热后由固态变为液态,滴到玻璃板上由于冷却又由液态变为固态。
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方案2:故事引入两千多年以前,秦王建造了一座非常豪华的宫殿,里面有许多空心的铜柱子,当盛夏来临时,秦王就下令把冬天收藏在冰窖里的天然冰块装进铜柱。
这样,走进宫殿就会感到冷气沁人。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推进新课师生共同总结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像水变成冰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像冰变成水那样,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提出问题】固体在什么情况下熔化成液体?液体在什么情况下凝固成固体?有什么温度条件,是吸热还是放热?请大家根据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想一想,然后大胆地说出你的猜想和你这样猜想的依据。
【根据猜想,设计实验过程】提供粉末状的海波和蜂蜡这两种固体物质。
我们要使它们熔化并研究其规律,根据你们刚才的猜想内容,应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装置?因为这是第一次涉及设计实验,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需要帮助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
实验仪器为:铁架台、试管、大烧杯、酒精灯、海波、蜂蜡、水、水银温度计、石棉网、火柴。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观察实验装置图,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部分问题老师要讲解):1.在做海波熔化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呢?烧杯中的水量多少恰当?2.温度计液泡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将温度计液泡放入合适位置?3.要记录什么数据?怎样记录数据?4.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5.怎样保证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1)按照上图组装实验仪器。
(注意:顺序是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要位置适中。
酒精灯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在使用时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灯焰必须用灯帽盖灭)(2)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观察海波和蜂蜡的变化情况。
实验记录表格:固体加热时间(min)0 0.5 1 1.5 2 2.5 3 3.5 4 4.5蜂蜡温度(℃)]状态固海波温度(℃)状态固(3)根据数据绘制熔化图象。
在坐标纸上描出蜂蜡与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图象(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标上刻度值。
根据记录表格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值在方格纸上描点)。
【根据图象分析与论证】认识图象:(图象法:把实验数据在坐标上描绘出来的一种方法。
)认识图象时,首先要从横、纵坐标轴开始,弄清两个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
组织学生描述和解释:蜂蜡在熔化时,需要不断地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它是逐渐变得越来越软,直至完全变为液态。
固态和液态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而海波完全是固态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一旦开始熔化,虽继续加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直到它完全变成液态,温度才继续上升。
同样是固体,为什么蜂蜡与海波却这样不同呢?原来,固体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
固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例如:海波、冰、水晶、金属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例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小组讨论:海波的自白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48 ℃既是海波的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
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
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
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达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
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
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
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吸热。
凝固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凝固点,同时放热。
本课小结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熔化和凝固的异同点。
3.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中的异同点。
板书设计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