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例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容易受到现代观念的影响,对古代农业的认识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视角,全面、客观地看待古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尊重农民的观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古代农业作物的分布情况;
3.结合地理、经济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4.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农业发展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理解;
2.农田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小组讨论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古代农业发展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小组观点,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此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访身边的农民业进行比较,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此类作业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结合课堂所学,确保作业内容与学科、课本相关联。
2.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描述古代农业的分布特点;
3.能够通过文献资料、实物考察等方法,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4.能够撰写简明扼要的历史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感知、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历史文献、实物资料的研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教案本次说课将分五个部分向大家介绍:第一,说教材,第二,说教法,第三,说学法,第四,说教学程序,第五,说特色。

一、说教材(一)、说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1课的内容,也是本册书的开篇章。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古代农业的发展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后来学习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所以,把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二、说教法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讲神话故事设置问题法2. 多媒体演示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3.引导讨论法4.阶梯设疑法。

三、说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2分钟)用2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讲述关于神农氏的传说,然后说明神话传说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完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完美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设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

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整体设计本课概述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枣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七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丛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尘塞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在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向学生解释一些农业生产现象,阐释一些农业生产名词,剖析一些农业生产问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古代农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强调古代农业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发展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视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意识。
3.通过分析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4.教育学生从古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师评,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反思与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一幅古代农业场景的图片或一段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同时,我还结合教材内容,引入了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现场,感受古代农业的魅力。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本案例将重点探讨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农田制度、农作物种植以及农业经济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了解古代农业发展的同时,认识到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深刻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例说明古代农作物种植的成就,如:宋代江南地区的稻米种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古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古代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启示”等。
2.学生分组讨论,搜集资料、整理观点、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成就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故事导入、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
2.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农业博物馆、实地考察农田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农业的智慧,提高实践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4.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农业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本教学案例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为教材,针对高二年级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丰富的史料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古代农业的发展脉络,理解农业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劳动的情感,使其认识到农业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技术||。

2、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

3、知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4、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色||。

【重难点】要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主学习】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 1)发源:距今左右 ||。

( 2)发达:距今||。

( 3)表现A 、培养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养和的国家 ||。

B、耕作方式:||。

( 4)影响:常常||。

2.商周期间( 1)概略工具农具以及木制的和和石锄等技术开沟排水、||,沤制肥料与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2)影响A 、人们的生活从屡次开始走向||。

B、中国农业独立发展||,||,确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预习检测】1.下传记说中的人物||,以前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的是()A. 蚩尤B.黄帝C.大禹D. 神农氏2.中国形成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是在()A. 五六千年前B.七八千年前C.六七千年前D. 八九千年前3.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A. 石斧、石锛B.骨耜、石耜C.钱、钹D. 铁铲、铁犁4.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A. 农业B.手工业C.商业D. 工业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和并将其渐渐推行 ||。

( 2)西汉:赵过推行||,此后又出现||。

( 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行到||。

( 4)隋唐:江东地域出现||,安装了||。

2.耕作方式:汉朝此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出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 2)西汉:赵过实行||。

(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技术形成 ||,南方的水田也采纳技术 ||。

4.耕作制度( 1)西汉:以为主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发达的古代农业”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掌握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演变,以及农业制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古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气候、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如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以及农业经济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通过图片、实物、文献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但需要激发他们对古代农业知识的兴趣,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驱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存在局限性,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古代农业的发展。
4.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有待加强,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比较古代农业制度中的井田制和均田制,阐述它们的异同。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古代农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梳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耕作方式、农业制度等方面的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复习和拓展。
3.提醒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意识。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设计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概述1、课名:《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②的一堂历史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90分钟;3、《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章的核心课程,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三个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知道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三种基本类型(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3)知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4)知道精耕细作技术提高的突出成就;(5)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和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片,描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培养阅读历史图片的基本方法;(2)通过观察视频和动画,分析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初步形成观察和解读历史影像资料的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独立研究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2)体会到我国传统农业曾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我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3)通过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法的改进,感受到我国古代先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初中采取的是通史体例,经济史的内容散布于各章节,学生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的知识贮备中主要是一些具体而零散的史实。

(2)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步倾向于理性思维方式。

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社会生产活动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3)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原始的农耕生产,学生缺乏现实的联想素材。

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差异非常大,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学生理解与自身环境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需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
2.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
3.学生对农业劳动的体验不足,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4.学生对于现实农业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
5.设计一份关于古代农业的调查问卷,包括至少10个问题,旨在了解同学们对古代农业的认识和看法。完成后,可邀请同学或家人填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体现对古代农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2.作业要注重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3.作业格式规范,字迹清晰,表述准确,注意查阅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注重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农业博物馆、农业实践基地等,加深学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2)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就古代农业发展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3)举办农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2.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点的整合,将古代农业发展与历史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案例、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古代农业的发展。
2.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使他们对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针对每个时期的农业特点,详细介绍主要的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如耦耕、铁犁牛耕、曲辕犁等。
3.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土地制度等,并阐述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贡献。
4.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农业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农耕图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学生们观察图片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这是古代农耕的场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农业的发展。
2.制作一份关于古代农业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体现出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例如:可以分析古代农业技术革新的原因和影响,或者探讨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4.结合实际,思考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撰写一篇时事评论,字数在500字左右。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纵向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地理素养。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古代农业发展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策略:
(1)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成就感。
(3)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3.教学评价:
(1)设计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古代农业发展的认知可能较为片面,容易产生距离感。教师应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古代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可能较为内向,不善于主动参与讨论。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代农民勤劳、智慧的尊重,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
二、教学内容
1.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从原始农业到封建农业的发展,介绍各个时期的农业特点和重要事件。
2.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演变:介绍铁犁牛耕、水稻栽培等耕作方式,以及曲辕犁、耕牛等农具的发明和使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讲授法,系统介绍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耕作方式、农具演变等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作物种植、水利工程及经济特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
4.布置课后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的背景,如地理环境、人口增长等。
2.讲解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耦耕、牛耕等,以及曲辕犁等农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3.分析古代农业的主要作物和栽培技术,如粟、稻、麦等作物的种植,以及轮作、间作等栽培方法。
4.阐述水利工程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灌溉、防洪等。
3.设计一份关于古代农业发展的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中,能够有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古代农业的手抄报,内容包括耕作方式、作物种植、水利工程、经济特点等。要求版面设计美观,内容丰富,能充分展示古代农业的繁荣景象。
5.观看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纪录片,如《大国农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少于600字。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思考性文章。
1.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查阅相关资料,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7.创新评价,激励进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如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古代农业,提升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
3.采用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我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我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有哪些改进的空间?”等,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设计课堂评价表,让学生对彼此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公正客观的态度。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古代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掌握农业工具的演变、耕作制度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化等知识,从而深入理解古代农业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案例背景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实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代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历史的深远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三)情感来自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3.通过分析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农业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案例背景中,我们以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线索,分别从耕作工具、农业技术、土地制度、农业生产组织等方面展开。首先,从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到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再到战国秦汉时期的铁犁牛耕,让学生感受农业工具的演变过程。其次,通过讲解甲骨文中的农业技术记载,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再次,从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到均田制,让学生掌握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最后,通过介绍古代农业生产组织的演变,如家族农业、地主庄园农业、农民个体农业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农业的发展。

2.掌握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内容和技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农业的起源及发展成果;2.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三、教学内容1. 农业起源与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已开始通过狩猎、采集和渔捞等方式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长,这种方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人们便开始尝试种植一些口感好、易于保存的作物,最初的种植方式是将种子撒在土地上,后来人们发现雨水会冲走种子,于是就开始在地面上挖坑,把种子放进去,这就是最早的农业种植方式。

随着农业发展,人们渐渐摸索出了更好的种植方式,比如引漓灌溉、耕种除草、农耕轮作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粮食和能源。

2. 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气候特点:古代人们非常注重气象变化,根据不同季节种植不同作物。

2.掌握耕种技巧:古代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逐渐总结出种植作物的最佳时间和方法,比如农耕轮作、间作等。

3.熟悉施肥技术:古代人们非常注意施肥,他们通过排水、晒干等方式使粪便变成菌肥,更适合作物生长需要。

4.了解病虫害防治:古代人们通过种植不同植物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

古代农业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适应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力支持。

四、教学方法1.采用示范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和技术。

2.采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3.采用自主学习法,教师宜组织学生结合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自主掌握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五、教学体会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古代农业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了解到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具备了抽象理论结合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史识能力得到了激发。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业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古代农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时间为线索,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农业、青铜时代农业、铁器时代农业等。
2.针对不同阶段的农业特点,教师详细介绍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耦耕、犁耕等,并讲解农业技术的进步,如耕作技术、灌溉技术、肥料使用等。
3.教师结合实例,分析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粮食产量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城市繁荣等。
4.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挖掘古代农业的内涵。
4.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4.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巧妙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古代农业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的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6.观看一部与古代农业相关的纪录片,如《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并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600字。观后感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纪录片中展示的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及其对历史的贡献。
5.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如自给自足、家庭为单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古代农业的特点。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古代农业的认识,提高合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古代农业场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互动探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古代农业的认识。
3.比较学习: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比较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代农业的定义,了解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农具的使用以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
3.了解古代农业的主要作物及其分布,认识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利工程、肥料使用、农作物种植技术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农业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培养勤劳、朴实的品质。

高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2第一篇:高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原因:①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的发现——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在今浙江宁波市以西25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河姆渡口北面被发现。

用碳-14法测定,该文化距今约7000年。

该遗址属于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河姆渡先民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民间传说※神农氏是我国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

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

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

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又称炎帝、是当时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部落首领之一。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分析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课型新课课时一课时(45分钟)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让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一:歌词中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问题二:这段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概括,指出这段歌词不能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详情,还需要大家一起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3分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农业的起源:(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表现:①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言”)——民间传说②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参见教材P4“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2、原始农业:(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补充资料】了解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本课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

第一目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二目从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三个方面加以介绍;第三目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遍较差,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借鉴浅显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

★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农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古代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的进步【讲述内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资料回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

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有了农耕。

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

那么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

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

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

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果实。

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

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资料回放】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通有》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4)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2、商周时期的农业(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

有木耜、骨耜和石耜(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第二部分1.耕作工具的进步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备课资料】筒车亦称“水转筒车”。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

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

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

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

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

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

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

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

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

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輓金水河注邸中为池。

”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

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

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

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2.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的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过渡设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不知哪位男同学和女同学能否对唱这段戏曲,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一下?欢迎这两位同学对唱《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

男女对唱: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完毕)师:两位同学的歌声确实好听,我看到下面有许多同学在小声地跟着唱。

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分析】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