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细菌》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细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992ba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d.png)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⑴知道细菌发现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谁?⑵通过观察并能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大小。
⑶能够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并知道不同细菌其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方面⑴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解,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不仅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有毅力、自信心的考验。
⑵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⑶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放大镜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产杆菌螺旋菌球菌2.细菌的结构: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DNA)b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3.细菌的营养:异养(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检测案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C)A.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B•细菌没有成行的细胞核,就是没有细胞核C.细菌在自然界中帆布广泛,无处不有,不出不在D.细菌可以通过产生芽抱繁殖后代。
2、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什么为标准?(D)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抱3、对细菌芽抱的描述,正确的是(C)A芽抱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B细菌以形成芽抱的形式进行繁殖C芽抱从结构上看实质还是细菌D芽抱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4、细菌的发现得益于(A)A科学家的勤奋观察B观察者的细C显微镜的出D细菌分布十分广泛其营养方式为只能是_异养__。
细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细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1b558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c.png)
细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课时设计1.1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形态;2.了解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内容1.细菌的基本特征:–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大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分裂进行繁殖。
2.细菌的形态:–分类标准:形状、大小、运动方式等;–常见形态: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3.细菌对人类的影响:–有益作用:如制药、工业发酵等;–有害作用:如导致感染、引起疾病等。
教学重点1.细菌的基本特征;2.细菌的形态。
教学难点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问答互动。
1.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长条件;2.了解常见的细菌疾病和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1.细菌的营养方式:–自养营养方式:光合作用、化能作用等;–寄生营养方式:依托于宿主细胞进行繁殖;–腐生营养方式:从死亡物质中获取营养。
2.细菌的生长条件:–温度、湿度、氧气、营养物质等;–不同类型的细菌有不同的生长条件。
3.常见的细菌疾病和预防方法:–肺结核、炭疽病、霍乱等;–注意个人卫生、打疫苗等。
教学重点1.细菌的营养方式;2.常见的细菌疾病和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细菌的生长条件。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讨论、小组展示。
1.3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生产中的生物工程技术;2.掌握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生产中的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发酵法等;–以微生物为工具进行重要物质的生产。
2.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制取抗生素、生产食品酶、制取植物激素等;–借助细菌来生产重要的生物制品。
教学重点生产中的生物工程技术。
教学难点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讨论。
二、教学思路本教材重点讲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形态、生长条件及对人类的影响,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些微生物普及性的、突出的特征。
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细菌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培养学生防病意识,全面了解细菌的可利用性,重点讲解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细菌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08cf2f1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5.png)
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殖方式。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关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喜马拉雅旱懒的图片,讲解:喜马拉雅旱獭憨态可掬、惹人喜爱,许多游客想方设法去接近它们。
然而,旱獭身上可能携带可引起鼠疫的细菌。
想一想:接近旱獭的行为有哪些风险?【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新知探究一、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教师活动】展示小米的图片,讲解: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引导学生想象细菌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想象细菌的大小。
【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都有哪些形态呢?【学生活动】思考,并尝试回答:球状、杆状、螺旋状。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进行补充: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的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细菌形态的图片,并进行讲解: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聚集成团或连接成长链,但是每个细菌都能独立生活,因此细菌是单细胞的。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是否一样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尝试说出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尝试回答细菌各部分结构的名称:1是DNA;2是鞭毛;3菌毛;4是细胞膜;5是细胞壁;6是荚膜;7是细胞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结构及功能。
【教师活动】展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4.2《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4.2《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c7b615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e.png)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瓶酸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酸奶是如何制作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教师总结:酸奶是通过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的,而乳酸菌正是一种细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细菌的知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特点及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难点:细菌的繁殖方式、生长条件和防治方法。
(二)教学设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内容,突破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6.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关注个体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介绍有关细菌的前沿研究,如细菌发电、细菌治疗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如发酵食品、细菌感染等,引出细菌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2.知识传授,直观教学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2)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难点。
3.实践操作,强化技能
(1)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形态。
4.作业完成后,请及时上交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5.4.2 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5.4.2 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78109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d.png)
5.4.2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它可以作为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能进行正确分类。
(2)掌握细菌的结构,通过细菌的细胞结构推测其营养类型;(3)了解芽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将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进行推测的科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史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难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重点)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以破伤风杆菌为背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细菌的结构和生殖。
(二)细菌的发现——明确教学目标1.列文虎克(教师简介)通过资料展示列文虎克,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
一次,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吃惊的发现了许多小生物。
这些小生物呈杆状、螺旋状或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
他把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的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引导学生对鹅颈瓶实验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分析: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1.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细菌的认识,引起大家的共鸣。
细菌的个体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5.4.2细菌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4.2细菌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e99daf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5.png)
二、细菌的形态
分析:通过下面的描述,说明细菌的个体有什么特点?
描述1: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1颗小米粒大→个体微小(单细胞)描述2: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观察与归纳:结合教材与下图细菌的形态,归纳细菌的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都是_,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每个细菌都是。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
三、细菌的结构
观察与辨认:
结合教材与下图,辨认细菌的结构,并说说这些结构的作用。
补充:部分细菌有鞭毛和荚膜
观察与思考,分组讨论:结合细菌的结构,思考以下问题。
1.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比较,细菌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细菌能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有机物吗?为什么?
不能制造有机物。
因为细菌没有叶绿体,它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营养方式:大多数是异养)
四、细菌的生殖
观察与思考:
观察下面细菌的生殖过程图,思考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分裂生殖
算一算:假如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若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进行小组讨论)
知识延伸:不良环境中细菌的特殊现象
观察与思考:结合教材和下图,观察细菌的特殊现象并思考。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2. 第二节 细菌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2. 第二节 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570b06d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3.png)
细菌课时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学习重点:1.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学习难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课时活动设计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肉汤放久了,就会变质,这是细菌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肉汤里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提出问题:表面干净的图钉上,真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吗?出示电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图钉“面貌”的图片,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起初“干净”的图钉已“面目全非”。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肉眼下“干净” 的图钉与电镜下“肮脏”的图钉,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让学生在惊讶中感知细菌的大小。
出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①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②不同形态的细菌在结构组成上是否一样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出示细菌细胞结构示意图,提出问题:①观察细菌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②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对比分析。
教师讲述故事:国王和棋手对决,协议输方向赢方提供大米。
数量如下:第一个棋盘格放一粒大米,第二个棋盘格放两粒大米,以此类推,后一个棋盘格的大米数量是前一个棋盘格的两倍,让学生计算最后一个棋盘格的大米数量是多少。
细菌的分裂生殖方式就如上述故事。
出示细菌分裂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分裂生殖,若按每30分钟分裂一次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认识细菌的繁殖特点,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出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呢?出示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细菌教学设计人教版一等奖
![细菌教学设计人教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d03b873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9.png)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三章微生物第二节细菌课题细菌授课人学情分析已经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的内容,这为接下来学习细菌的结构做了相关的知识上的铺垫。
但由于细菌形态非常微小,对于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简单易行的学具、图片、录像、动画等,提高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素养目标生命观念:理解细菌作为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地位,认识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态度责任: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细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细菌的菌落,菌落是细菌群体。
单个的细菌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结构?是怎样进行繁殖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学生查阅资料,回答。
新课展开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7,多媒体展示不同细菌的基本形态模式图,请同学们对细菌进行分类。
总结: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细菌都是单细胞的。
不同细菌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观察思考: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细菌结构示意图,对其结构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1.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从上图所示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能够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吗?说说你的理由。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b2cdb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3.png)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瓶酸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酸奶中的有益菌是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酸奶中的有益菌就是乳酸菌,它是一种细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细菌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学生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认识较为模糊,容易混淆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因此,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细菌知识体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想: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细菌知识,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认识。
4.适时反馈,关注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总结反思,提升素养
在课堂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细菌形态微小,不易观察,学生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认识较为模糊;细菌的分类和命名较为复杂,学生容易混淆;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方面,学生的认识有待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帮助学生建立细菌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细菌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a587bb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5.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细菌的相关知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交流经验。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细菌在生活中的应用、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
(1)学生分享自己对细菌的了解和疑问;
(2)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要求。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讲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繁殖特点。
2.教学目标:
(2)关注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细菌研究的新进展,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
4.小组合作: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细菌知识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展示细菌的相关知识;
(2)组织一次小组内的细菌知识竞赛,互相提问、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生物学素养。
5.家庭作业:
(1)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介绍细菌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
使学生全面掌握细菌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
3.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3)教师强调细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3.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3.2《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3.2《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09a81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9.png)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3.2《细菌》教学设计课题:《细菌》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细菌》教学设计一、学生情况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生物学,对生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细菌有一定的耳闻,但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了解较少,且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喜欢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
同时,他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新教材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三章《微生物》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营养方式、呼吸方式、繁殖方式)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细菌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呼吸方式和繁殖方式。
列举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有益和有害方面。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和显微镜下的细菌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尝试通过分析资料、讨论等活动,总结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与探究细菌分布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细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细菌,增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呼吸方式和繁殖方式。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3.2 细菌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3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3.2 细菌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3](https://img.taocdn.com/s3/m/ff7e256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9.png)
第二单元第三章微生物第二节细菌一、本节聚焦1.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并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类。
2.结合细菌的结构特点,横向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理解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芽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合细菌生殖的特点,理解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回顾旧知:1.细菌有什么特点?2.细菌生存的条件有哪些?出示脚丫被铁钉扎伤、破伤风杆菌的图片。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在缺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细菌,人体感染后会使人患破伤风。
想一想(1):当伤口较深时容易得破伤风,而皮肤表面划破,伤口浅,一般不会得破伤风,这是为什么?(2):怎样预防破伤风?1.学生根据问题引导,思考并自由回答。
2.学生课堂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破伤风杆菌生存条件,破伤风杆菌适于在无氧条件下生存,所以当伤口较深时(如被铁钉扎伤)氧气不足,适于破伤风杆菌生1.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顺利过渡到新课学习。
2.学以致用,巧妙的将生活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1、出示细菌结构示意图,说说细菌有哪些结构?2.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域等结构,。
3.细菌的特殊结构(有些细菌有,有些细菌没有):有些细菌有荚膜,在细胞壁外侧,有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
4.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三)细菌的营养方式小组交流:细菌没有叶绿体,细菌如何获得营养呢?营养方式是什么?与植物细胞相比的不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营养方式为异养大多数细菌是腐生或寄生生活,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少部分细菌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如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
《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13b92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2.png)
《细菌》教学设计《细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开展思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内容,这课内容包括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三部分。
由于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平铺直叙的讲解恐怕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根据他们喜欢上网、动手实践强的特点,对教材作认真的解读和适当的重组后,教学内容重新分为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六个小内容,层层推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力求通过互联网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菌的生殖。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接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肤佳的广告视频、“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芽孢形成和萌发视频、细菌生殖图片、细菌生殖过程视频。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82fbd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c.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生存方式。
2. 了解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包括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 掌握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细菌的分类和特征。
2. 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细菌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细菌的基本特征,例如微小、单细胞、无真核器官等。
3. 活动:在课堂上进行细菌分类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形状、结构等特征将细菌进行分类。
4. 总结:让学生总结不同细菌的分类特征,引导他们思考细菌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细菌对人类的影响1. 复:回顾上节课研究的细菌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包括益生菌、致病菌和腐败菌等。
3. 活动:分组进行小研究,让学生选择一种细菌,了解其对人类的影响,并展示给全班。
4. 总结:总结各组展示的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细菌的传播与预防1. 复:回顾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以及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细菌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等。
3. 活动:进行细菌传播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了解细菌传播的方式。
4. 总结:总结细菌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 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情况,例如温度、光照和营养等。
2.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细菌生长的影响因素。
3. 结论: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与贡献。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总结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菌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生物)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be0b56f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13.png)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家中或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寻找可能的细菌生活迹象,如腐烂的植物、水体富营养化等,并记录下来。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
2.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细菌培养实验,如利用废旧酸奶机培养益生菌,观察其生长情况。此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繁殖过程,增强他们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细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已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细菌的了解可能局限于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食物变质、生病等,但对其深入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5.掌握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细在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细菌的共性和特性。
3.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细菌的繁殖和生长过程。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难点:
(1)细菌的形态多样性及分类;
(2)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包括有益和有害方面。
《细菌》教学设计(精选4篇)
![《细菌》教学设计(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3a795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5.png)
《细菌》教学设计(精选4篇)《细菌》教学设计篇1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其次节细菌(1课时)老师寄语:科学上宏大的发觉,都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学习目标:1、学问目标:知道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想出细菌的养分方式。
2、力量目标:通过推想细菌的养分方式,提高规律推理力量。
3、情感目标:了解细菌发觉过程和巴斯德的试验,认同科学进展与技术的进步亲密相关。
重难点:重点是“细菌的形态和结构”,难点是细菌的生殖。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由于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微小的细菌又是如何被发觉的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阅读列文虎克发觉细菌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仔细阅读课本整节内容,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噢,10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1、细菌的发觉:(1)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是谁?被称作“微生物学之父”的又是谁?(2)巴斯德通过闻名的“曲颈瓶试验”向世人证明白什么?2、细菌的形态、结构:(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它们是群居生活的吗?(2)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有哪些特别结构?(3)细菌结构与植物细胞相比有哪些区分?(4)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及作用是什么?3、细菌的生殖:(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方式?(2)细菌无处不在的缘由是什么?三、拓展创新1、植物的养分方式是什么?试推想细菌的养分方式与植物有什么区分?2、细菌的芽孢是生殖细胞吗?为什么?四、归航拾贝(清点今日的收获!)五、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a 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b 细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它的细胞核中c 在相宜的条件下,细菌会快速分裂大量繁殖d 细菌含有叶绿体,营自养生活2、没有真正细胞核而又有其他细胞结构的生物是()a 噬菌体b 乳酸菌c 酵母菌 d草履虫3、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什么为标准?()a 球菌b 杆菌c 螺旋菌d 芽孢4、对细菌芽孢的描述,正确的是()a 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b 细菌以形成芽孢的形式进行繁殖c 芽孢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d 芽孢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5、细菌的发觉得益于()a 科学家的勤奋观看b 观看者的细心c 显微镜的消失d 细菌分布非常广泛6、细菌的发觉者是()a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b 荷兰人列文虎克c 中国人李时珍d 英国人珍妮左多(二)非选择题1、下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 细菌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2.3.2 细菌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bb8c4a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3.png)
辩证地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构建“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概念,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提供资料】
资料一细菌分裂生殖的视频。
资料二有机物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关键因素;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细菌繁殖速度加快;细菌往往适合在湿度高的地方生存。
资料三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大肠杆菌平均约20分钟繁殖一代,1个大肠杆菌12小时后可繁殖出上亿个后代。
【提出问题】
1.细菌通过什么方式繁殖?
2.细菌的繁殖有什么特点?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三章 微生物
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细菌的电镜图,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构建“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的概念,并尝试运用概念对细菌进行分类。
2.通过分析资料,了解细菌的繁殖特点,发展科学思维。
探究酸奶制作方案,思维训练“作出假设,验证假设”
【科学探究】
酸奶制作方案(“√”表示有此操作,“×”表示无此操作)
方案
步骤
将新鲜牛奶和糖混合
煮沸
冷却至42~43℃
加入酸奶
密封,放在温暖的环境下数小时
方案一
√
√
√
×
√
方案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一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细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课前教师应准备有关细菌的相关资料,以介绍细菌的发现史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
在讲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要引导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同时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存繁殖方式。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进一步使学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三 1. 教学重点: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细菌的生殖方式上来理解为什么细菌能够广泛分布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理解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2用到了,有玻片标本、模型、实物。
能使他们轻松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之在快乐中学习,使之感觉到学习快乐,更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让学生有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这样他们也会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
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