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新授课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战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举例论证、对比 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如何证明论点?
1、提出……观点,2、使用了……论 据,3、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 析,4、从而证明了……观点。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 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 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 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 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 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 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 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 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不能: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往往
过:犯错误
衡:同“横”,梗塞,指不 作:有所作为
顺 征:表现
喻: 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 出:在国外 弼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 这样以后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
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战争中需要 “人和”
(举例论证)
域民
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类比论证)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畔: 通“叛”,背叛之。 :
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
有不战:不战则已。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 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 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施行“仁政”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结构图解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问题探讨 1)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子是主张打仗吗? 3)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 不如 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 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 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 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熄,天 下就会太平”
1、词类活用:
苦:使……痛苦 饿:使……饥饿 动:使……惊动
劳:使……劳累 空乏:使……资财贫乏 忍:使……坚韧
(2)名词作动词
过:犯错误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佛士。 拂同“弼”,辅佐
第一段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孟子》三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 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 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 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 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 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论证方法比较
前一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 即先提出论点,接着进行论证,再据 此阐发引申,层层深人,最后得出“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断语。
后一章采用的是据事论理的方法,即 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 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 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 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今义: 地域 以: 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 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 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 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 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 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 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 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 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段
经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受
才能不断奋发
磨
炼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的 益
往往遭至灭亡
处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总结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国家) 国无忧患易 努力奋发 (正面) (反面) 灭亡
第四段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
ຫໍສະໝຸດ Baidu
成员
去 古:离开,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8.被;
9.受;10.向;11.给。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于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在(某方面) 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 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 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 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 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 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 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 如何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 ;(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 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 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 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 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 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 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5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 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怎么能 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 学过礼吗?
46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
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 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 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 名言、警句等。 论据的要求:真实、可靠,典型(学科、 国别、古今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 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 “怎样证明”的问题。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 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 被举用 士: 狱官
一词 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代词:它,指代驴子
之
寡助之至
3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放在主谓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无义
5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重点记忆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 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 点。
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 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 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 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 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
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
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
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 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 论点。
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下达 大任:重大责任 是:这样的 使命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使…痛苦 心志:内心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体肤:躯体 空乏:使…受贫困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用这些办法 忍:使使……坚坚韧强
动:使…惊动 曾:同“增”,增加
译文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 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 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 场被赎回并被举用。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 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 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 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 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 ,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 干。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 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 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 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议论文的文学常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 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 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战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举例论证、对比 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如何证明论点?
1、提出……观点,2、使用了……论 据,3、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 析,4、从而证明了……观点。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 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 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 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 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 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 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 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 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不能: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往往
过:犯错误
衡:同“横”,梗塞,指不 作:有所作为
顺 征:表现
喻: 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 出:在国外 弼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 这样以后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
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战争中需要 “人和”
(举例论证)
域民
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类比论证)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畔: 通“叛”,背叛之。 :
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
有不战:不战则已。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 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 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施行“仁政”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结构图解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问题探讨 1)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子是主张打仗吗? 3)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 不如 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 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 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 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熄,天 下就会太平”
1、词类活用:
苦:使……痛苦 饿:使……饥饿 动:使……惊动
劳:使……劳累 空乏:使……资财贫乏 忍:使……坚韧
(2)名词作动词
过:犯错误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佛士。 拂同“弼”,辅佐
第一段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孟子》三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 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 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 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 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 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论证方法比较
前一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 即先提出论点,接着进行论证,再据 此阐发引申,层层深人,最后得出“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断语。
后一章采用的是据事论理的方法,即 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 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 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 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今义: 地域 以: 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 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 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 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 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 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 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 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 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段
经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受
才能不断奋发
磨
炼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的 益
往往遭至灭亡
处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总结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国家) 国无忧患易 努力奋发 (正面) (反面) 灭亡
第四段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
ຫໍສະໝຸດ Baidu
成员
去 古:离开,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8.被;
9.受;10.向;11.给。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于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在(某方面) 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 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 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 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 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 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 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 如何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 ;(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 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 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 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 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 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 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5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 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怎么能 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 学过礼吗?
46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
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 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 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 名言、警句等。 论据的要求:真实、可靠,典型(学科、 国别、古今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 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 “怎样证明”的问题。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 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 被举用 士: 狱官
一词 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代词:它,指代驴子
之
寡助之至
3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放在主谓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无义
5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重点记忆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 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 点。
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 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 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 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 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
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
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
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 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 论点。
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下达 大任:重大责任 是:这样的 使命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使…痛苦 心志:内心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体肤:躯体 空乏:使…受贫困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用这些办法 忍:使使……坚坚韧强
动:使…惊动 曾:同“增”,增加
译文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 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 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 场被赎回并被举用。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 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 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 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 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 ,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 干。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 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 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 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议论文的文学常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 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 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