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新授课课件

合集下载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1张PPT)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1张PPT)

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文 这样之后,才明白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通假字
增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法家拂士
同“增”,增加 同“横”,阻塞、不顺 同“弼”,辅佐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名人事例?
卧薪尝胆,终于转弱为强,灭掉吴国的越王勾践 受宫刑之苦,奋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
爱迪生 美国的大发明家
,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
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
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
违背 扰乱
饿其 体肤, 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
财资缺乏,使动用法
所以动 心
使动用法, 使……震撼
使忍动用性法,, 曾益其所不能。
使……坚忍
同“增”,增加
译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


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内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拓展
居安思危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②。倘③遽④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 俱服,诚自古所希⑥,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⑦争⑧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⑨,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释】上:皇帝,此指唐太宗李世民。 将护:护理 傥(tǎng):同“倘”,倘若 。 遽(jù):迅速。 四夷:指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 希:通“稀”,罕见。谏:劝谏。诤:争辩。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7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7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限制
巩固
震慑

极点
同“叛”,背叛
归顺
完成以下任务
1、朗读课文2、自主翻译全文3、解释重点字词,把书本注释没有的字词意思写入原文。(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突出守城方地理条件非常的优越,结果却弃城而逃,更有力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气势强烈。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句式?作用?
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的人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文学文化常识小测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代表人物。著有_________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__________,有“______”之称,与孔子合称为“________”。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阐述“贫贱不能移”的道理
孟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贫贱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变自己 的志向和追求。
2024/1/25
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
孟子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这一道理,如颜回、原宪等人在贫贱中坚守道义,不为 富贵所动。
13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生于忧患”的道理
06
学习方法与建议
2024/1/25
23
注重文本阅读和背诵
仔细阅读《孟子》原 文,理解每句话的含 义和逻辑关系。
尝试背诵重要段落和 语句,锻炼记忆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2024/1/25
多遍重复阅读,加深 记忆和理解。
24
关注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包 括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等。
2024/1/25
探究孟子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脉络,理解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
关注孟子思想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和启示,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
意义和价值。
25
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运用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尝试从孟子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论。
10
03
《孟子》三章解读
2024/1/25
11
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4/1/25
01
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得到民心、顺应民意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即“得道多助”。
相反,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即“失道寡助”

02
举例说明“得道”与“失道”的后果
孟子通过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兴衰来阐述“得道”与“失道”的不同后果

孟子三章ppt课件初中语文PPT课件2024新版

孟子三章ppt课件初中语文PPT课件2024新版

道义思想
孟子强调道义的重要性,认为人 们应该遵循道义来行事。在文章 中,他通过阐述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的道理来告诫人们要坚
守道义。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孟子其他重要观点介绍
1 2 3
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具备仁、义、 礼、智等美德,但需要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 以发扬光大。
民本思想
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 气势磅礴、节奏感强。
文章结构
通过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阐述“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进而引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的结论。
《富贵不能淫》
01
02
03
主题思想
阐述“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大丈夫气概,强调人的品 德和气节的重要性。
鼓励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 困惑,共同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总结归纳,加深对文章理解
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 纳,概括出孟子三章的核心思 想和重要观点。
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谈谈 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比较和分析,探讨孟子思 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内容
儒家学派
简要介绍儒家学派的起源、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帮助学生了解儒 家思想的整体框架和内涵。
先秦时期思想文化
概述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包括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各学派的主 要观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
04
思考与讨论环节
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思考
问题1
孟子三章的主题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
问题2
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 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孟子三章ppt优秀课件(2024)

孟子三章ppt优秀课件(2024)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27
2024/1/29
14
2024/1/29
04
CHAPTER
孟子伦理道德观念分析
15
2024/1/29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本善,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后天的培养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与性善论相对的是人性论中的性恶论,即认为人的天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和规范来约束和纠正。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议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以及对教育和修养在人性改变中的作用的不同理解。
CHAPTER
《孟子》三章概述
7
2024/1/29
主题:讨论君主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孟子见梁惠王,阐述仁政思想
孟子提出“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
内容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治国需从根本着手
孟子强调“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等可持续发展观念
8
2024/1/29
孟子以揠苗助长为喻,说明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17
2024/1/29
他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现代社会个人品德培养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的重义轻利观念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
孟子的性善论提醒我们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注重培养和发扬人的美德和善良本性。
Hale Waihona Puke 182024/1/2905
CHAPTER
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道义的重要性
孟子论述仁政的具体措施及其对国家的重要性
主题:探讨如何培养浩然之气与实行仁政
内容
孟子阐述浩然之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01
04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三章课件•孟子及其思想概述•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仁政思想与民本主义•教育观念与学习方法•辩证法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孟子及其思想概述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力图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生平及时代背景VS孟子思想体系与核心观念孟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性论、道德论、政治论和教育论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仁义为道德标准,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霸道和战争;教育上强调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义”。

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和天性,“义”则是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实现仁义,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三章分别是《梁惠王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上》和《滕文公章句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

其中,《梁惠王章句上》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和实行仁政的问题;《公孙丑章句上》则重点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滕文公章句上》则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这三章中,孟子通过对话和论辩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理念。

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同时,他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现象,呼吁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和王道,关注民生疾苦。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恻隐之心,即对他人痛苦和不幸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人性本善的重要体现。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16张PPT)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16张PPT)

死于安乐
(对比、类比)
而后作
国恒亡 (国家治理)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合 作 探
究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 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 推理归纳: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

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增加 更加



梳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表处所,从
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表对象,给
困于心,衡于虑
介词,表处所,在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介词,表处所,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如果

1.课文第1段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
作 点?列举这些人物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究 ➢共同点: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2.古今异义 管夷吾举于士 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知 3.词类活用 识 苦其心志 梳 劳其筋骨
使动用法,使……痛苦 使动用法,使……劳累
理 饿其体肤
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
使动用法,使……贫困
行拂乱其所为 形容词用作动词,扰乱
给予当时的统治者鲜明警示:忧劳可以兴国,安逸
可以亡身!也启示人们: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人
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本文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
作 练。请补充一些例子。

究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 中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0张PPT)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0张PPT)

4.个人的主观意识是否重要?在文中哪里体现? 重要。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强大,需要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
6、最后一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正面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被选拔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出身微寒, 家境贫穷。
沦为奴隶。
大夫,人称“五羖[gǔ]大夫”。 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
佐秦穆公开地千里,促进了秦
国的崛起。
文意理解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何共同点?列举这些事例在内容 和结构上的效果是什么?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卑微,在历经了苦难的磨练被提 拔任用,最终有所作为。 效果: 内容上通过列举六个典型的事例,有力地引出 了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结构上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使文章更 有说服力。
资料助读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 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
盐。
商纣之乱,隐 遁经商,贩卖 鱼盐
被周文王发 现,举为重 臣
原本是纣 王的大夫
贩卖鱼盐过 程,艰辛
帮助周武王 打败商纣王
文意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4版年度孟子三章七彩课堂ppt课件

2024版年度孟子三章七彩课堂ppt课件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礼义 淳于髡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质疑礼义的价值,孟子则以礼 义为立足点反驳了淳于髡的观点,展现了其坚定的儒家立 场和高超的辩论技巧。
22
06
跨时代价值与现代应用
Chapter
2024/2/2
23
孟子思想跨时代价值
2024/2/2
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道德教育和人性理解产 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至上
孟子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 重要作用,认为君主应具 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 作则,引领社会风气。
16
社会改良方案设计
井田制
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通过重新分配 土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和生活 来源,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减轻赋税
孟子主张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增加 民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教育普及
对现代政治观念的启示
3
孟子的政治观念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中蕴含的 民本思想、仁政理念等仍然对现代政治观念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4/2/2
18
05
辩论技巧与语言艺术展示
Chapter
2024/2/2
19
孟子辩论风格特点
逻辑严密
孟子在辩论中注重逻辑推理,善 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使得
自己的论点更加严密。
以理服人
孟子强调以理服人,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对方,而不
是靠权势或武力。
气势磅礴
孟子的辩论语言气势磅礴,充满 力量,能够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
灵。
2024/2/2
20
语言艺术运用技巧
2024/2/2
比喻生动
01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呼?
语气助词, “呢”
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够称得上大丈夫 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主道谓疏德之通讲文间堂意,取消句子独立性
男子
行冠礼
教导、训诲
代词,代女子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到、往 告诫
到、往 通“汝”,你
谨慎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
违夫丈子夫 !把'以顺作为为 正标者准,,准妾则妇之结道构助也词。,的
道分德析讲文堂本
从景春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 张仪持什么态度?你从何处可以看出来?
·敬仰、崇拜、羡慕的态度。 ·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 力夸张性的描述可看出。
道分德析讲文堂本
孟子是否认同景春的观点?他认为公孙 衍、张仪是怎样的人?
·不仅不认同,甚至嘲讽景春没有常识。 ·他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个人原则,所 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 上大丈夫。
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安 乐

境 举例论证

正面

(个人)
人 才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安 无法家拂士 乐
反面
毁 灭
归纳推理论证 (国家)


道整德体讲感堂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深德入讲探堂究
1.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个观点,文章用了哪些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一:攻城
三里、七里 环而攻之
不胜
地利不如人和。
城非不高
论据二:守城
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共49张PPT)(优质版推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共49张PPT)(优质版推荐)

整体感知
译: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 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 手里释放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 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 天将要降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志受 到苦楚,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 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心受到震撼, 用这样的方法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 备的能力。
合作探究
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示例:在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拔河时大 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
合作探究 通假字
知识备查
知识链接
《孟子》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 “四书”。
《孟子》在先秦机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气候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地理 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整体感知
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 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 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 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 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 向灭亡。然后才知道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 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4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4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明确其意思。 • 交流讨论,逐词逐句地翻译,遇到解释不一致的地方各自说明自
己的理由,讨论决定最终的翻译结果。 • 选出一位代表,把要翻译的句子朗读出来,再选一位代表,用自
己的话把语句意思说给大家听。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文学常识
基本信息
主要内容
《孟子》
地位
• 孟子的言论汇编 •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7篇,计260章,约3.5万字
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 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 论争。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意疏通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 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 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文意疏通
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告诫。下文的“戒” 是谨慎的意思。
这里指夫家。女,同 “汝”,你。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关注教育公平
现代教育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采取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优质
教育的权利。
22
2024/1/29
06 总结与展望
23
《孟子》三章核心思想回顾
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推行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
现社会和谐。
20
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
个体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知、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 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1/29
6
02 人性本善与四端说
2024/1/29
7
人性本善观念阐述
1 2
人性本善的含义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具有向善的潜能和 倾向。
与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对比 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良 本性,认为恶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3
孟子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认为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同情心、羞耻心等,这些构成了人性本 善的基础。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他 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民 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5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2024/1/29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税徭役, 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4张PPT)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4张PPT)

通假字:曾、衡、拂 词类活用: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出、入 一词多义:发、拂、士、于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探究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 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骂 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 他下令删除了《孟子》中的部分内容,甚至撤了圣庙中 的孟子牌位。并规定:有谏者以大不敬之罪论处,且让皇 家卫队的射箭高手来施刑。 刑部尚书钱唐抗议直谏,敞开衣服,冒死恳求皇帝收回 诏令。身中数箭,鲜血直流,但他却忍痛大喊:“臣为孟 轲死,死有余荣。” 朱元璋早年特别讨厌孟子,但当他晚年读到“故天将降 大任于是人也……”时,禁不住拍案叫好,立马恢复了孟 子配享的圣庙之位。
忧患——成长 生于忧患!
你还能举出哪些人物、事件、名言等来论证这个道理?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韩非囚秦著《说难》《孤愤》 曹雪芹衣食不保留《红楼梦》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 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爱迪生一边卖报一边做化学 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 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 一只耳朵。但他的刻苦努力 ,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故天
,பைடு நூலகம்先苦 ,劳
,饿
,空
乏 ,行拂
,所以
,曾益

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

;困 ,衡 ,而 ;征 ,发 ,
而 。入
,出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
而死

背诵tips:抓住层次、句式、关键词
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

《孟子》三章PPT教学课件

《孟子》三章PPT教学课件

下面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本文观点明确,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借讨论战争论述推行 仁政的重要性。 B.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时,作者着重强调了“人和”才是克 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C.本文开篇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得出了“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的精辟论断。 D.本文运用多个双重否定句,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充沛, 章法严密,逻辑性强。
三里之城 城
城非不高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
委而去之
(名词,有利形势) (形容词,锐利、锋利) (名词,内城) (名词,城墙)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三里之城
(助词,的。)
夫环而攻之 之
寡助之至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动词,到。)
攻亲戚之所畔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义。)
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 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 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
治国的三个阶段 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 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 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 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 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 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 “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6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6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文章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善用排比,加强语势。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句,铺排而下,从反面否定了“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使后文主旨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眼前,突出“人和”的实质是要施行仁政,即“得道”,而并非此三者。了解孟子文章的铺排气势,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意,也有利于掌握背诵的条理性。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写战争是为了借战争来表达政治观点。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
巩固
征服
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泛指武器装备
极点
通“叛”,背叛
译文 原文

第23课《孟子三章——,死于安乐》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死于安乐》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疏通文意下达,责任
所以 交付 使命。

故天将降 大任 于
这样的人, 使动用法
是是,人这也。,必使先…苦…困其苦心
使动用法,
志,使劳…其…劳筋累骨。,
使……饥饿。指躯体 使……贫困。做事 违背 扰乱
用这些办法。
饿其 体肤, 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
增加。曾,同“增”,增加
忍性, 曾 益其 所不能。
使……受到震撼
使……坚忍
指原先不具备的能力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 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 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疏通文意 过错。这里
用作动词,
常常 犯错误
这样以后
困惑 衡:同“横”,梗塞,不顺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虚词的运用
1.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征于色

生于忧患

2.而 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
表承接 表并列
古今异义
1.所以 古义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
通假字
1.曾 曾益其所不能。 2.衡 困于心,衡于虑。 3.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贰 累 字
词 积
疏通文意
兴起, 指被任用
舜发
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
杵(chǔ)夯(hāng)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
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战争中需要 “人和”
(举例论证)
域民
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类比论证)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 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 点。
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 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 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 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 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 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 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今义: 地域 以: 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 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 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 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议论文的文学常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 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 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 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论证方法比较
前一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 即先提出论点,接着进行论证,再据 此阐发引申,层层深人,最后得出“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断语。
后一章采用的是据事论理的方法,即 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
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
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 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 论点。
举例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战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举例论证、对比 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如何证明论点?
1、提出……观点,2、使用了……论 据,3、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 析,4、从而证明了……观点。
1、词类活用:
苦:使……痛苦 饿:使……饥饿 动:使……惊动
劳:使……劳累 空乏:使……资财贫乏 忍:使……坚韧
(2)名词作动词
过:犯错误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佛士。 拂同“弼”,辅佐
第一段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 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 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 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 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 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 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 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 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 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 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 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熄,天 下就会太平”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 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 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 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 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 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 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 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 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不能: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往往
过:犯错误
衡:同“横”,梗塞,指不 作:有所作为
顺 征:表现
喻: 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 出:在国外 弼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 这样以后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 ;(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 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 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 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 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 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 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 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 被举用 士: 狱官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的 益
往往遭至灭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总结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国家) 国无忧患易 努力奋发 (正面) (反面) 灭亡
第四段
45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 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怎么能 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 学过礼吗?
46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一词 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代词:它,指代驴子

寡助之至
3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放在主谓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无义
5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重点记忆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
成员
去 古:离开,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8.被;
பைடு நூலகம்
9.受;10.向;11.给。
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于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在(某方面) 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 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 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 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 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 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 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 如何治国平天下。
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下达 大任:重大责任 是:这样的 使命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使…痛苦 心志:内心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体肤:躯体 空乏:使…受贫困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