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第二单元知识点(超详细)

合集下载

根据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根据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根据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知识点总结
本文总结了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下面是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1. 物质的纯净与混合物质的纯净与混合
- 纯净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金子、水等。

混合物
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例如沙子与石子的混合。

- 可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区分纯净物质和混合物,例如熔点、沸点等。

2. 溶液与晶体溶液与晶体
-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形成的,例如盐水就是由盐和水组
成的溶液。

晶体则是由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形成的固体物质。

- 可通过加热获得水溶液中的溶质的晶体。

3. 物质的质量与密度物质的质量与密度
- 物质的质量用于表示物体的重量,质量可以通过天平来测量。

- 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通过质量和体积的比率来计算。

4. 混合物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
- 混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例如过滤、磁力、手工挑选等。

-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要根据混合物的性质来选择。

5. 水的重要性水的重要性
-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是生命的基础。

- 可以通过加热水来得到水蒸气,通过冷凝水蒸气来得到液态水。

以上是本文对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希望对学习该单元的同学有所帮助。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将对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呈现形式- 物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紧密排列。

-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相互接触但不紧密排列。

-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2.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如水、氧气等。

-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以微观上看不见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如盐水。

- 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可以在微观上看见,如砂和水的混合物。

3. 物质的转化-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转化方式。

-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形态、状态等可逆过程,如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等。

-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性质的改变等不可逆过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等。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产生的新物质或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能力,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到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
结(全册)
本文档总结了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1. 物质的种类和分类
2.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
1. 生物的分类与鉴别方法
2. 生态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3. 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视觉
1. 光的传播的基本规律
2. 光的反射与折射
3. 视觉的原理与保护
第四章:机械运动
1. 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
2. 物体的等加速度运动
3. 弹簧的拉伸与压缩
第五章:细胞和人体组织
1. 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 细胞的功能与分类
3. 人体组织与器官
第六章:电和磁
1. 电流的产生与电路的连接
2. 简单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3. 磁场及其作用
第七章:水和溶液
1. 水的特性和溶解能力
2.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第八章:生物种间关系
1.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2. 共生与寄生关系
3. 竞争与合作关系
第九章: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1. 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2. 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 节约能源与环保
以上是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材。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 知识点要点(含答案)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 知识点要点(含答案)

第二章知识点要点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1、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它有、、、等感觉,没有。

2、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等。

3、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类、类、类、类、类。

鱼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用呼吸,用游泳,体表有,体温(“恒定”或“不恒定”),生殖方式为(填“胎生”或“卵生”)。

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有:幼体生活在,用呼吸,有尾无四肢;成体生活在,主要用呼吸,无尾有四肢,体温,生殖方式为。

爬行动物体表有或,一般贴地爬行,用呼吸,体温,生殖方式为。

鸟的共同特征有:体表有,前肢化为,肌发达,体温,生殖方式为。

哺乳动物全身被,体温,生殖方式为,幼体用喂养。

2、无脊椎动物包括:,如(举一代表动物);,如;,如;,如;,如;,如;,如;,如。

3、昆虫属于动物,它是动物成员中最多的家族,其身体结构特点是体内没有,而在体表有一层,身体分为、、、三部分,有对足,对翅。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可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其中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如;,如。

无种子植物中,有根、茎、叶的是植物,用繁殖,代表植物有、;有茎、叶但无根的是植物,用繁殖,代表植物有、;无根、茎、叶分化的是植物,代表植物有、、、。

2、生物分类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中是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级,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

3、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可能的假设有、、、、等因素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四节细胞1、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发现的。

细胞学说又是由德国科学家和提出来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所构成。

2、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三部分,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

七年级第二单元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第二单元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第二单元科学知识点七年级的第二单元是科学知识点,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七年级第二单元科学知识点的详细讲解。

1.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持自然界的完整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物种
物种是由许多个体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生殖、遗传和生态特性,能够独立存在,并能在自然环境中繁殖后代的生物群体。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3.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之间因适应度的差异而产生的选择作用。

适应度高的生物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形成新的生物种类,而适应度低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4. 细胞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是生物体的结构基础。

5. 基因
基因是生命活动的基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基因包含DNA分子,可以决定生物个体的遗传特征,也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6. 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个体的基因信息在繁殖中从父母亲向后代传递的过程。

遗传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

7. 进化
进化是指生物种类在长时间的适应和变异中,逐渐产生新的生物形态和生物种类,是生物多样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以上就是七年级第二单元科学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2024版新教材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2024版新教材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新教材)第 1 章探索自然的科学知识要点过关1.科学以自然界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勤于实验。

解决一个小小问题的过程都可能有科学发现。

3.科学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事实与证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变和拓展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4.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5.科学技术的利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学技术促进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6.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因此,科学是无止境的。

7.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8.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等。

换算关系如下:1km= 1000 ml m= 10 dm=100 c m= 1000 m m1mm= 1000 μm1μm= 1000 n m9.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如三角尺、直尺、卷尺等)。

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指距、步长等来粗测物体的长度。

声呐、雷达、测距望远镜等是现代测量常用的仪器。

10.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

(2) 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 ;被测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

(3) 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4) 读正确:读数=精确值 +估读值 +单位。

(5) 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精确值 +估读值 +单位1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常有卡尺法、化曲为直法、累积法。

卡尺法常用于测量锥体高度、球体直径等,测量时常借助三角尺和直尺将被测物卡住而进行测量。

化曲为直法常借助一段无弹性细线与弯曲物体重合,再将线拉直测量。

累积法 一般用于被测的量太小,小于刻度尺分度值时采用。

七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是关于“生命与健康”的学习。

学习这个单元,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本文将按照学习的顺序,为大家介绍这些知识点。

第一部分: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

细胞内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其中,细胞核是控制细胞生长、分裂和遗传信息的重要部分。

另外,细胞还有许多重要的器官,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它们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

了解细胞结构对于理解生命活动的原理和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生物的营养需求生物需要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

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蛋白质则是构成生物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维生素则有助于调节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生物还需要水分和矿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

水分可用于代谢和细胞内物质的输运,而矿物质则可以调节生物体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功能。

第三部分: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包括代谢、生长、繁殖等过程。

代谢包括有机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生物体通过代谢活动获得所需能量和营养物质。

生长是生物体增长的过程,它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繁殖则是生物体后代产生的过程,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后代将继承上一代的基因和特征。

第四部分:卫生与健康保持身体健康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入手。

首先,保持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避免生活方式病的发生。

最后,加强个人卫生和社交礼仪,可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总之,七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涉及了生命的组成、活动和健康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于了解生命的奥秘、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资料

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资料

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章知识点资料第⼆章复习提纲第⼀节感觉世界1.⼈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的感觉器官有:眼、⽿朵、⿐、⾆、⽪肤等。

其中⽪肤是⼈体最⼤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反应、⽽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较丰富。

在⽪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体保护意义最⼤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脑)→⼤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般情况下,狗的嗅觉⽐⽺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孩⼦的嗅觉通常⽐成年⼈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的⽓味灵敏程度⽐狗更⾼)7.⾆的表⾯不满许多⼩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辣、涩。

8.味觉的形成:⾷物→⼝腔(⾷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脑)→⼤脑(形成味觉)。

9.⼈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感冒时,因为⿐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结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和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类。

根据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可以将它们各自分为多种类型。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循环、增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生物多样性也享有一定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二、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2.动植物细胞的异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概括地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质体、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

3.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器是细胞的“工厂”,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命活动功能。

三、物质的分子构成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物质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不同状态和性质。

了解物质分子构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

1.物质的基本构成:物质主要由原子、分子、离子等构成。

2.物质分子的结构:分子由原子组成,根据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分子的种类和性质也不同。

3.物质分子构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物质分子的不同构成方式决定了物质的各种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化学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通过化学键连接构成的。

了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1.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化学元素是一种物质,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化性质。

2.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学元素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有固定的组成比例和分子式。

3.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不同化学元素和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关键信息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具有生命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等。

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

2、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3、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孢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4、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特有)。

液泡:内含细胞液(植物细胞特有)。

5、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和存放。

6、细胞分裂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过程:细胞核先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结果:细胞数目增多。

7、细胞生长概念: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结果:细胞体积增大。

8、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9、组织概念: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 人的感觉。

- 人有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 这些感觉能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

2. 感受器。

-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的结构。

- 例如,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视觉感受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音的刺激。

(二)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

-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等。

-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电灯)。

2.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约为3×10^8m/s。

(三)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平面镜成像。

1. 成像特点。

-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 平面镜成像原理。

-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五)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现象。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 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折射规律。

-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六)眼和视觉。

1. 眼球的结构。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7.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一、物质的颗粒运动
1.物质由微观颗粒构成,包括原子、分子以及离子。

2.微观颗粒不断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在低温下,颗粒运动缓慢,而在高温下,颗粒运动加快。

3.固体物质中的颗粒排列紧密,有固定的位置,仅有微小的振动;液
体物质中的颗粒紧密排列,无固定位置,有自由流动;气体物质中的颗粒
间距较大,无固定位置,自由运动。

二、固体的性质和变化
1.固体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2.固体物质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固体物质可以经过熔化、凝固、升华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三、液体的性质和变化
1.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2.液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液体物质可以经过汽化、凝结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四、气体的性质和变化
1.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2.气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气体物质可以经过液化、气化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五、物质的三态转化
1.固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熔化变成液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固变成固体。

2.液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汽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结变成液体。

3.气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气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液化变成液体。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并且对物质的相变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第2单元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第2单元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第2单元人体的神经和感觉器官第一节:神经系统人体的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全身的神经组成。

其中,大脑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也是神经信号的处理中心。

脊髓则是神经信号传递的主要通道。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控制中心,负责调节和协调全身各个部位的活动。

而外周神经系统则将大脑和脊髓传来的信号传递到身体各个部位。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并调节身体的各种生理过程。

第二节: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是人体的入门处,能够接收并解释外界刺激,包括温度、压力、光线、声音等。

视觉系统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包括眼睛、视神经和大脑。

眼睛负责接收光线,将其转换为电信号送到大脑,大脑则对这些信号进行解释。

听觉系统同样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包括耳朵和听神经。

耳朵能够接收声波并将其转换成神经信号,从而传递给大脑。

第三节:感受痛觉人体能够感受到痛觉,这是因为人体内有感受痛觉的受器。

当身体受到伤害时,这些受器会向大脑发送痛觉信号,让人感到疼痛。

痛觉有时也被用作保护机制,让人们不要再进行会导致伤害的活动。

但过度的痛觉信号也会导致疼痛病。

第四节:神经系统的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对神经系统的伤害或者破坏。

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头痛、晕眩、失眠、抽搐等症状,还可能导致偏瘫、失明等病症。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风、癫痫、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等。

这些疾病虽然治愈难度大,但是经过科学的治疗仍然能够进一步减轻病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身体和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的运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和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每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生物分类 等级越高 ,所包含的生物个体越多, 共同特征越少 ;
生物分类 等级越低 ,所包含的生物个体越少, 共同特征越多 。
二、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是否有脊椎骨。动物分为 脊椎动物 和无脊椎动物
1、脊椎动物
鱼类
呼吸 鳃
体温 不恒 定
生殖 卵生
血管内流动着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当人遇到寒冷或受到
某些刺激时,汗毛会竖起来,
这是 [ ]
在起作用,立毛肌主要有

成。
( 3) 皮 下 组 织 主 要 是



( 4)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 [ ] ( 5)在炎热的夏季,大量分泌汗液以调节体温的是
部位,而其中有含有 。
分布 皮肤、内脏表面和体 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 血液 、软骨、肌腱 等 人体四肢、 躯干,体 内心脏、胃、肠 脑、脊髓、神经
特点 透明、无叶绿体,排列紧密 有叶绿体
输送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和 叶制造的有机物
植物的叶 (器官)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 保护组织 叶肉:在其中能进行光合作用 ------- 营养组织 叶脉:输送由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叶制造的营养物质
--- 输导组织
精选精品
精选学习资料
动细准焦螺旋 ,使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 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当视野中有模糊的像时,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看到清晰的像。
( 5) 观察 :显微镜视野中像是 倒像 。玻片标本移动方向与视野中物象移动方向正好
相反 。
五、高倍镜的使用 :
1. 在低倍镜下,把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心; 2. 直接转动转换器(千万不要动粗准焦螺旋) ,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 调节细准焦螺旋(不可调粗准焦螺旋) ,即可看到进一步放大的物像。
化作用。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肝脏分泌的胆汁 和胰腺分泌的胰液 分别从胆总管和胰管进入小肠,小肠肠壁上
的肠腺还能分泌肠液 。
3、消化过程: 食物→口腔(分泌唾液)→咽(推向食道)→食道(推向胃)→胃(分泌胃液)→小肠(分泌胆汁、
胰液、肠液)→大肠→肛门
4、生物的层次(由低到高的层次)
动物:细胞
第 3 页,共 8 页
动物的基本组织:
组织
功能
特点
名称
上皮
重要是保护,其次
组织
是吸收和分泌物质
密集的上皮细胞构 成
结缔 组织
运输、支持
细胞间隙较大、 细胞 间质较多, 分布广, 形态

肌肉
收缩和舒张,产生
肌细胞组成(心肌、
组织
运动
骨骼肌、平滑肌)
神经
接受刺激、产生并
组织
传导兴奋
神经细胞
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

②系统: 由许多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 即系统是由多个器官所组成的。
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功能, 这些器官的总和叫系统。
③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系统。
④说明:构成人的八大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
是协同工作 的,它们在 神经系统 和内分泌系统 的调节下,协

二、细胞的结构
(1)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同结构 :细胞膜 (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 (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 (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 2)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
细胞壁 (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液泡(内含细胞液水果的汁液就是液泡里的细胞液。如番茄和西瓜的果汁)
其他特征 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体表有鳞
,因此我们会感觉到痛。
三、 器官和系统
1、器官 ①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根 茎 营养器官 叶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器官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呼吸器官:鼻、气管、支器官肺等
植物的器官 花 果实
动物的器官 生殖器官
循环器官:心脏和血管 泌尿器官等
6.能够生长(使生物能长大) ; 7.可以繁殖后代(使生物不会灭绝)
3、动物与植物: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营养方式不同 。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
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
二、观察蜗牛
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
1.蜗牛的外形特征 (1)体外有一个 螺旋形 的外壳,它具有 保护 的作用。 (2)头部 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具有


等过程。
(1) 细胞分裂: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裂时,最显著的特 点
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细胞分裂的意义:①单细胞生物的个体数增加;②多细胞生物内的细胞数目增多,产生生殖细胞
(2) 细胞生长: 刚刚分裂的细胞大小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它们必须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的物质,不断长大。
4、保护好镜头,擦拭镜头一定要用擦镜纸
四、显微镜的使用:(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
(1) 安放 :左手托 镜座,右手握 镜臂 ,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 2)对光 :转动 物镜转换器 ,使 低倍物镜 正对通光孔,再转动 遮光器 ,让 较大光圈 对准通光孔。 左眼 通过目镜
观察, 右眼 同时睁开,调节 反光镜( 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 ),直到看到一个 明亮的圆形视野 ;
个名词。
(2) 1831 年英国科学家 布朗 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 细胞核 。
(3) 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 施莱登 和施旺 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4) 20 年后,德国科学家 魏尔啸 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组织Βιβλιοθήκη 器官系统生物体
植物: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说明: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地球上现存的动物有 大约有 100 万种) 一、动物的分类
第 4 节 常见的动物
125 万种 (脊椎动物大约有 4.7 万种,无脊椎动物大约有
120 万种,其中昆虫纲
1. 动物分类的依据是根据各种动物的 特征不同 。因此对动物进行分类时,必须先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
3. 撕: 先用小刀在洋葱内表面划一个长宽各约
1 厘米的小正方形,再用镊子轻轻撕下。 (注意:先划出“井”字
形,取中间的小正方形,能获得较好的表皮,撕取时,不能撕下叶肉)
4. 展: 把撕下的表皮放在载波片上水滴的中央,如有折叠,用镊子和解剖针轻轻展平。
5. 盖: 用将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 (注意:为防止气泡产生,应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
的叶芽,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是一种
阴暗潮湿 的环境中,喜欢夜间活动,主要食物是一些植物的叶和嫩 农业害虫 ,因此农民不太喜欢它。
3.蜗牛的生理特征:具有 触觉 ,嗅觉 , 视觉,味觉 ;但没有听觉 。
第 2 节 细胞
一、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 1665 年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胡克 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 细胞壁结构 ,提出了“细胞”这
细胞分裂的意义:使细胞体积增大
(3) 细胞分化: 有的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出现了不同,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二、 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
组织名称
分布
保护组织
(扁平)的 表皮细胞
营养组织
叶肉细胞
机械组织
分生组织
根、茎等的顶端
输导组织
叶脉
功能 保护 制造、储存营养物质 支撑、保护 分裂产生新细胞 输送物质
2、利用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调节物像时,镜筒上升下降的幅度变化有什么不同? 答:粗准焦螺旋明显要比细准焦螺旋幅度大,细准焦螺旋是微调,是在粗准焦螺旋调过后再进行的。
3、在不同光线的强度下,怎样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 答:光线强时用 平面镜和小光圈 ;光线弱时用 凹面镜和大光圈 。
4、显微镜下看到的“上”字与玻片上的“上”字有什么不同? 答:就是把“上” 逆时针转 180 度 ( 或先上下对称, 把得到的图象再左右对称, 所得图像就是观察到的图象 ) ,
2. 动物分类的方法
(1)根据生活环境是水生还是陆生,可以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
其中
水生动物:鲤鱼
陆生动物:鸡,蚕,蝙蝠 (2)根据体表有没有羽毛,可以将它们分为有羽毛动物和没有羽毛动物。
其中
有羽毛动物:鸡
无羽毛动物:鲤鱼,青蛙
(3) 生物学分类方 A 分类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B 界是分类的最高等级,种是分类的最小的基本单位,品种不是分类的单位。
先接触水滴,再轻轻放下)
6. 染:用滴管吸取碘液, 滴在盖玻片一侧, 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重复两到三次, 使碘液浸润玻片标本的全部。 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
精选精品
精选学习资料
第 2 页,共 8 页
七、常见问题:
1、用显微镜观察时,光线依次经过哪些结构后才进入人眼的? 答:经过显微镜下面的 反光镜 ,然后通过 标本 、物镜 、目镜 ,最后到达 眼睛。
如“ P”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 d”(上下对称得 b, b 再左右对称,得 d)。 5、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怎样移动玻片是物像处于视野的中央? 答:物象是倒的,要物象处于视野中央,向 右下方移动 。
第 3 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 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