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将对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呈现形式- 物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紧密排列。
-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相互接触但不紧密排列。
-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2.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如水、氧气等。
-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以微观上看不见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如盐水。
- 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可以在微观上看见,如砂和水的混合物。
3. 物质的转化-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转化方式。
-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形态、状态等可逆过程,如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等。
-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性质的改变等不可逆过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等。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产生的新物质或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能力,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到您!。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2.1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2.2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外耳道收集声波声波的通道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听小骨 传递振动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中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耳 内耳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听小骨 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耳廓 放大、传递传递二、听觉的形成2.4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
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水中的月亮)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科学七年级下的第二章主要讲解了科学方面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概念等。
这些知识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和物态变化物质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我们所接触的一切物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有各自特定的物态。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状态的判断,并具体讨论了固体的特点和液体的特点,并且着重探讨了气体的物性和特点。
二、温度和热量热量是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能量转移的一种形式,而温度则是热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温度和热量,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发热或者吸热。
另外,我们还具体探讨了气体的温度和热量变化。
三、热能传递热能传递是热力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热能如何在不同物质之间传递和转移。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研究了热能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如对流、传导和辐射等。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热能的本质,还能更加明确的认识到热能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合成和分解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对某些物质进行合成和分解反应,分析产物和反应物的能量变化。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物质变化的机制,探讨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认识到物质变化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五、空气和净水空气和水是我们生存必须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组成,以及如何制取和净化空气和水。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氧气和氮气的特点和制取方法,同时也讲述了净水除臭和杀菌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综上所述,在七年级下科学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物质和物态变化、温度和热量、热能传递、合成和分解以及空气和净水等重点知识点,这些知识将对我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环保理念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知识点二: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知识点三:噪声1.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2.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有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内含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
如图: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把声音放大;咽鼓管:连接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半规管:旋转感觉;前庭:位置、速度感觉;(半规管、前庭: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2.声波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这就是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注:(1)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另一种耳聋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嘴,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例1.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A. ①→④→⑤→③→②→⑥B. ①→②→④→⑤→③→⑥C. ①→④→⑤→②→③→⑥D. ①→③→④→⑤→②→⑥答案:A【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变式训练一:细菌进入中耳会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是()A. 听神经受到损伤B. 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C. 大脑受到损伤D.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答案:D【解析】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中耳出现异常,是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变式训练二:乘车时闭眼也能准确地辨别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A. 耳蜗B. 前庭和半规管C. 听小骨D. 大脑答案:B【解析】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作用
对光有发散作用
对光有会聚作用
实例
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汽车的观后镜等
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镜、医生观察耳道所用的镜子等
共同点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且符合光路的可逆性
典例3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用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等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4)小组中有一位同学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该实验,发现实验效果更好。请你对这位同学的做法做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其中一个优点即可)
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判断物体和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典例1 [绍兴模拟] 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观察每次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位置,可说明它们分居法线两侧B.入射角为 时,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此时不存在反射现象C.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是因为此时没有反射光线
续表
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面光滑
表面凹凸不平
平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射时
反射光平行,且只能在一个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在任何方向上都可以看到反射光
生活实例
水面反光、玻璃反光等
看电影、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等
相同点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典例2 在雨过天晴、明月当空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1)教材第65页活动:透明体的颜色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先后将红、蓝、绿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观察白纸。
现象
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红色
D
[解析] 太阳、篝火、烧红的铁丝都是自身发光,属于光源,而放电影时观众看到的银幕反射了其他光源发出的光,银幕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
知识点2 光的传播 重点
1.教材第62页活动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分析总结
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4节 光和颜色
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 千米/秒。
3.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及单色光和复色光;能分析物体所呈现的颜色。
4.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
知识点1 光源
光源的概念
(2)月食:当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在阴影部分的月球不能反射太阳光。如图所示,当月球在Ⅰ区域时我们能看到月全食,当月球在Ⅰ区域和Ⅱ区域之间时,我们能看到月偏食。
辨析比较
影子和小孔成像的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Fra bibliotek影子形成的原因都是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点3 光速
1.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介质
速度
光
真空
千米/秒
空气
约为 千米/秒
水
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小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生命的定义、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指生物体具有的一些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
这些特征是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重要区别。
同时,生命的起源也
是一个科学界争论的话题。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
胞内含有许多细胞器,如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膜等,它
们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三、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传递和变异,是生物体进化中的重要因素。
遗传的本质是基因的传递和表达,包括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
同时,基因突变也是遗传发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上是本章节涵盖的三个核心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1.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其中_____和_____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
4、嗅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接收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_____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__________(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_____上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味觉的形成:_____→_____(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__________(接受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____(形成味觉)。
6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答案】一、选择题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视觉C.触觉和味觉D.嗅觉和听觉【答案】D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
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
这是因为()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答案】B4.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
妈妈用的是()A.手心B.手背C.自己的额头D.自己的脸颊【答案】B5.在医生对已经实施局部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是()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痛觉和触觉都存在D.痛觉消失,触觉存在【答案】D6.右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 人的感觉。
- 人有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 这些感觉能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
2. 感受器。
-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的结构。
- 例如,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视觉感受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音的刺激。
(二)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
-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等。
-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电灯)。
2.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约为3×10^8m/s。
(三)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平面镜成像。
1. 成像特点。
-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 平面镜成像原理。
-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五)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现象。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 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折射规律。
-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六)眼和视觉。
1. 眼球的结构。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主要探究生命表现的规律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动物和植物的细胞、细胞分裂、生物遗传及交配、骨骼和肌肉、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等。
一、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组成,但它们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而植物细胞则具有这两个结构。
细胞中的核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重要部分。
二、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重要的过程,通过细胞分裂可以实现生长和增殖。
同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也会复制并分离,确保新生细胞具有与先前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
细胞分裂有两种形式: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三、生物遗传及交配生物遗传是指亲代生物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这种遗传信息通过DNA分子在细胞分裂、交配过程中进行传递。
同时,交配也是生物进化和多样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动物交配中,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相互结合,形成新的个体。
四、骨骼和肌肉骨骼和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骼提供了支撑和保护,肌肉则实现了人体运动和姿态的调整。
人体有200多个骨骼和600多个肌肉,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系统和器官。
五、人体的呼吸和循环呼吸和循环是人体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呼吸通过吸入空气、氧气经由肺部进入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经过肺部排出体外。
循环则实现了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运输,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送到相应的组织和器官。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中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础,同时也对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A.感觉的产生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B.皮肤和皮肤的感觉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能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C.鼻和嗅觉1.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蛋糕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D. 舌和味觉1. 味觉:味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 形成味觉的过程: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这就是形成味觉的过程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A. 声音的产生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B. 声音的传播1.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3. 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4. 真空不能传声C. 声波1.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2. 声波的应用a) 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 超) b) 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蛋糕香味人呼吸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信息嗅觉神经信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嗅觉D. 声音传播的快慢1. 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 影响声速的因素a)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V 固>V 液>V 气) b) 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七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图片
七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图片(注意:本文仅提供七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图片,不含文字内容。
)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
1.原子的基本结构
2.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3.分子、离子和原子团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
1.常见元素和化合物
2. 盐类、酸和碱
3.有机物和无机物
第二章物理量和运动
第一节物理量及其测量
1.物理量的定义
2.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3.测量误差及其控制
第二节运动学
1.位置、位移和速度
2.加速度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
第三章物质的状态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状态
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
2.气体的压强和状态方程
3.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第二节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1.溶解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
2.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3.溶解度和饱和溶液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与反应
第一节物质的特性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质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3.密度、硬度和导电性等物质特性第二节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2.化学反应的条件和速率
3.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应用
第五章生命体的组成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细胞的组织和器官
3.细胞的功能和代谢
第二节生命体的组成和分类
1.生物的组成和分类
2.生命体的生长和繁殖
3.生物的适应和演化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的图片展示,希望对同学们学习科学课程有所帮助。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光)能(太阳辐射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即某物体与参照物比较(技巧一:眼睛贴在参照物上看某物体):若位置不变,则某物体静止;若位置改变,则某物体运动。
技巧二:某物体与参照物同向同速,则某物体静止;某物体与参照物不同向或不同速或即不同向也不同速,则某物体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或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你会换算吗?)5.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国际符号是N,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调零;②不能超量程;③读数时:视线垂直刻度板,与指针相平。
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7.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图示作图步骤:①找作用点(画在物体合适的位置上,重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上);②判别力的方向(如沿什么方向);③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一射线;④定标度,截线段(多余部分擦去);⑤标箭头(不可超出线段末端):⑥标上力的大小。
9.判定力的存在: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11.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加润滑油;④改滑动为滚动;⑤利用气垫。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空气复习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复习学生姓名课题第二章复习年级班级7 学科科学课程形式1V1 任课教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一、知识回顾1、空气的存在A、空气具有质量。
B、大气压方向。
2、空气的成分A、探究空气成分:实验原理:;选择红磷原因:;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误差分析:小于五分之一原因(3条):;;;大于五分之一原因(2条):;;实验成功的关键:;;;间接证明氮气哪些性质(3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B、空气成份及含量:78%,21%,0.03%,0.94%,0.03%。
C、稀有气体种类及用途:;;D、工业制取氧气和氮气方法:;3、 氧气A 、 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B 、 氧化反应:两种常见方式 和 ;C 、 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的区别: ;D 、 燃烧三个基本条件: 、 、 。
E 、 木炭、红磷、硫、蜡烛和铁丝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现象及文字表达式:4、 二氧化碳A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B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变红的文字表达式:;加热后,石蕊试液中由红变为紫色的文字表达式:;C 、 二氧化碳的利弊:利: ;弊: ;现象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文字表达式 备注 反应前在空气中燃烧 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后 红磷 暗红色粉末状固体微弱的黄色火焰 明亮的黄色火焰 生成大量白烟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 2O 5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 2P 2O 5木炭 黑色固体 燃烧发红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 二氧化碳 CO 2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C+O 2CO 2 硫 黄色固体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点燃 二氧化硫 SO 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 2SO 2 铁丝 银白色固体 不能燃烧 只能发红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黑色固体落入瓶底 点燃 四氧化三铁 Fe 3O 4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 2Fe 3O 4蜡烛 乳白色固体 正常燃烧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瓶壁上出现水珠,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 二氧化碳CO 2 水H 2O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5、保护大气圈A、大气圈根据性质和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一、物质的颗粒运动
1.物质由微观颗粒构成,包括原子、分子以及离子。
2.微观颗粒不断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在低温下,颗粒运动缓慢,而在高温下,颗粒运动加快。
3.固体物质中的颗粒排列紧密,有固定的位置,仅有微小的振动;液
体物质中的颗粒紧密排列,无固定位置,有自由流动;气体物质中的颗粒
间距较大,无固定位置,自由运动。
二、固体的性质和变化
1.固体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2.固体物质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固体物质可以经过熔化、凝固、升华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三、液体的性质和变化
1.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2.液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液体物质可以经过汽化、凝结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四、气体的性质和变化
1.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2.气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气体物质可以经过液化、气化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五、物质的三态转化
1.固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熔化变成液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固变成固体。
2.液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汽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结变成液体。
3.气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气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液化变成液体。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并且对物质的相变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第二章的知识内容丰富且重要。
这一章主要涵盖了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认识运动。
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运动现象,比如汽车在路上行驶、鸟儿在空中飞翔、人在行走等等。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就离不开对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是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比如说,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如果你以车外的树木为参照物,那么你是运动的;但如果你以车内的座椅为参照物,你就是静止的。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速度的单位有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等。
在计算速度时,一定要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接着,我们来了解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比如用力挤压气球,气球会变形;二是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者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这三个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比如,推门时,推力的大小不同,门的运动状态改变程度不同;推力的方向不同,门打开的方向也不同;推力作用在门的不同位置,门的转动效果也不一样。
在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合力的大小就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就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当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此时,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
比如,一个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它受到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所以物体保持静止。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正在发声 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
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 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
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6.声音的三要素 (填空题中常见的几组词语搭配:物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主要 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50Hz表示物体在1秒内振动50次。
人的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超声波的应用: 雷达、B超、洗牙、粉碎结石、声纳等 ),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解题关键词:(不同声音、结构改变、结构检测、材质)
(4)课本相关实验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1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2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 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4•传导性失聪:鼓膜、听小骨功能性障碍,可治愈(或戴助听器);
神经性失聪:耳蜗、听神经、听觉神经中枢功能性障碍,不可治愈。
5.耳的主要功能: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和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
我们平时会晕车(船)的原因是:1.位觉感受器太灵敏(内因);2.过长或过强的外部刺激(外因)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
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2.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7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7听小骨(放大振动并传导)
t耳蜗(接受振动的刺激、产生兴奋)t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3.咽鼓管:连接咽部和中耳的鼓室。急性中耳炎就是因为细菌从从咽部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的炎症。
飞机起飞时或遇到巨大的响声时可以迅速张开嘴(或者闭上嘴巴同时捂住耳朵),目的是张开咽鼓管,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体的常见 感受器 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T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T大脑(形成感觉)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v•t(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收集声波)
(结构图)②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传递振动)
3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注意:听神经和听觉神经中枢不属于耳的结构
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解题关键词:(高音、低音、低沉、尖细、弦的长短、粗细、松紧)
物体越短、越紧、越细,音调越高。例:相同的瓶子装不同量的水,吹气时(或往瓶中灌水)是空气
柱振动,所以水越多空气柱反而越短,音调就越高;敲瓶子时是液柱振动,所以水多的液柱长,音调较低。
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女高音、男低音主要是由于声
解题关键词:(敲击力度大小、距离远近、振动幅度)
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超过50dB的嘈
杂声音就可认定为噪音。
(3) 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物体的结构、材质 有关,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 我们常说的声音不同、有无辨识度指的就是音色。利用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别不同的人以及不同乐器。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 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 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带的粗细、长短差异引起的,一般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演奏弦乐时,手指按
压不同弦的部位就是在控制振动部分的长度,改变声音的音调。
(2)响度:声音的大小,主要与振动的幅度 和到声源物体的距离 有关,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高声喧哗”、“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是音量,所以不是指“音调”,而是指“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