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
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
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
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
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
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
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
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
(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
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汉语语法研究笔记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
古代学者,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约40年。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代表人物和著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马建忠(1845-1900)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
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马氏文通》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该书以西方语文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语法研究第一讲 导言 1

“特别”和“严厉” 特别” 特别 严厉”
从意义上看, 从意义上看 他是个特别的人。 与众不同) a 他是个特别的人。 (与众不同) 他跑得特别快。 格外、非常) b 他跑得特别快。 (格外、非常) 严肃而厉害) 他是个严厉的人。 a 他是个严厉的人。 (严肃而厉害) 他严厉地批评了我。 严肃而厉害) b 他严厉地批评了我。 严肃而厉害) ( 从形式上看, 从形式上看, a 他是个(很)特别的人。 (可以) 他是个( 可以) 他跑得( 特别快。 b 他跑得(很)特别快。 (不可以) 不可以) a 他是个(很)严厉的人。 (可以) 他是个( 可以) (可以) b 他(很)严厉地批评了我。 可以) “特别”分属形容词和副词,“严厉”只是形容词。 特别”分属形容词和副词, 严厉”只是形容词。 特别
四、面临挑战应采取的策略 1.对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仍然要放在语法 . 研究的首位。 研究的首位。
方言
2.要加强理论上的思考,要有创新意识。 .要加强理论上的思考,要有创新意识。
五、语法研究的原则 (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二)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1.什么是意义 什么是意义 词汇意义 语言意义 语义 语境意义 关系意义 语气意义 理性意义 非理性意义 语法关系意义
三、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应用方面的挑战 1.对外汉语教学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挑战 2.计算机方面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挑战 计算机方面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挑战 ①同形格式的区分问题: 同形格式的区分问题: 开门出去 种植研究 吃苹果 喝牛奶 讨论结束 唱歌跳舞 ×吃桌子 ×喝面包 打算回家 拼命工作 走出来
二、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 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 (一)研究面的扩大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由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24 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 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 古今汉语语法对比研究→ 古今汉语语法对比研究→汉语语法史的研究 单就现代汉语语法来说:描写性语法研究→解释性语 单就现代汉语语法来说:描写性语法研究→ 法研究→功能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法研究→功能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中文信 息处理语法研究 (二)应用面的扩大 从为人际交往服务 →为人机交往服务 →为探索人类 共同的语言机制服务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网上课件)536页

从语言的本体来认识
• 语言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 号系统。
• 语言还是一个有规则的结构而且是一 个变动的结构。
• 作为结构,一定具备三种性质:整体 性,可分割性和内含规则性。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来认识
• 语言有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形式。 • 口语指有声语言,也就是从嘴巴说出来的
话。是语言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 书面语是指将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而加
•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 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 志。例如:
•
吃苹果
•
(这锅饭可以)吃五个人
•
吃大碗
•
吃食堂
•
吃利息
•
躲高利贷
•
排电影票
• (6)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 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例如:
• 眼睛大大的
大大的眼睛
• 吃饭了
饭吃了
• 客人来了
来客人了
• 来早了
二、汉语
• 1.语音上的特点 • 2.词汇上的特点 • 3.语法上的特点
1.语音上的特点
• (1)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 (2)汉语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基本上都 是单音节的。因此汉语历来看重音节的分 析。汉语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声母、 韵母、声调。
2.词汇上的特点
早来了
三、语法
• 1.语法的定义 • 2.语法单位 • 3.语法和语音、语义
1.语法的定义
• (1)以马建忠氏的说法为代表。 • “葛朗玛者,音原希腊,训曰字式,犹云
学文之程式也。” • “凡字的分类与所以配用成句之式具在” • 特点:
比较多的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目 的在于“学以致用”;注意汉语本身的语 法特征,强调词语组合中的意义联系,提 倡语法与修辞、逻辑的结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

温锁林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法学名著推荐书目
1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 版社。 《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语法答问》,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邢福义:《邢福义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以看出,由于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 化,所以在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多功能的状 态。因此,汉语词类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 应关系是复杂的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
主、宾语 名词
谓语 动词
定语 形容词
状语 副词
这样,很自然地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 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 动词+名词: 广播新闻(动宾) 广播事业(修饰); 广播赵忠祥(主谓)。 动词+动词: 研究讨论(并列); 打算回家(动宾) 挖掘出来(动补); 研究结束(主谓) 访问回来(连动); 讽刺说(状中) 养殖研究(定中)。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 (对白话文的分析),看到了马建忠“词本位 ”语法体系的毛病,创建了“句本位”的语法 体系,首次把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谓、宾、定 、状、补六大成分,建立了“中心词分析法” 。这在普及语法知识,使语法教学条理化等方 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黎先生模仿纳斯菲 尔德《英语语法》的语法体系,将汉语比附于 英语,非为汉语的真正特点。该书的引论中说 :“思想底规律,并不因民族而区分,句子底 ‘逻辑分析’,也不因语言而别异。”可以看 出,从马建忠到黎锦熙,他们都认为不同民族 的思维方式相同,语言特点也必然一致。因此 ,都以西洋语法理论为基础,以模仿印欧语法 为开端,构建汉语语法的模式。
4 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商务印书馆 5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 言大学出版社。 6 马庆株:《动词与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精选》 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教材。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不使用标题,以便更好地组织内容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内容概述,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汉语语法基础
- 语法的定义和作用
- 词类与句法
- 语义与语法的关系
第二章:句子结构与成分
- 主谓结构
- 宾语与宾语补语
- 状语与状语从句
第三章:动词短语与动词短语的补语
- 动词短语的构成
-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 动词短语的补语类型
第四章:名词短语与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 名词短语补语的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中的数量与修饰成分
第五章:形容词短语与副词短语
- 形容词短语的修饰和强调
- 分类与比较级
- 副词短语的功能和修饰
第六章:句法关系与语言样式
- 主谓关系与语序
- 定语与状语的位置
- 被动句和倒装句
第七章:语法规则与语用规则
- 语法规则在交际中的作用
- 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法差异
- 修辞手法与语法用法的关系
通过以上章节的学习,希望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词类研究

1 总结:a-g(兼类现象) 三、从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出发定义“兼类词” 定义: 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 总结:a-h(兼类现象)
1 现代辅汉音语的发语音法研究
1.8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1 ① “很”和“极” 共识:副词 功能:充当状语,又可充当补语(好得很、好极了) ②“一起”和“一块儿” 共识:副词 功能:充当状语(一块儿走),又可充当介词“在”的 宾语 (大家在一块儿)
1 辅汉音语的词发类音研究
2.不同类的词具有部分相同的语法功能,不看作这类兼那类或那
类兼这类的兼类现象。
1
动词后带“了”表变化,带“起来”表开始进行 形容词也有此功能
3.临时借用, 不看作兼类现象
你比秦始皇还秦始皇(后一个秦始皇不看作兼别的词类)
4.意义上毫无关系的同音同形词不看作兼类词 花1的钱 一朵花2
词词词体类类类裁::::711类文现73类类言代文汉语
名名名词称称称类::::名名名9词类词词、、、动处动词所词、词、限、助制方动词位词(词、副、形词时容)间词、词、指、数称区词词别、
(词量名称、词称代数、:词词副名)、词字词、量、、、关词代代代系、词字名词代、词(词连动、介、词字动词动、、词词介静连、、字词词形形、)容容状助语词词字词气、、、词副副介语词词字气、、、
1 汉辅语音词的发类音研究
1.7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不属于词的兼类现象
1
1.同一类词用于不同的句法位置上,而且同类词都能这样用,这种
用法就列入这类词的功能之内,不看作词兼类现象。
(1)他劳动[作谓语] (2)劳动光荣[作主语] (3)他爱劳动[作宾语] (4)要关心劳动人民[作定语]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总结

语法是学习语言的“拐杖”,踏着“前人足迹”过河——《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总结报告本学期开设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将要告一段落。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继先前《现代汉语》和目前《语言学概论》学习之后的一门专门针对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专业选修课。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大都不注重对汉语语法的学习,表现的过于“轻视”、淡化。
所以语法大多成为我们的一大盲点。
这门选修课的开设,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专门学习语法的机会和平台。
其实,语法学是语言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不能忽视的,而且还是学习语言的拐杖,特别是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它的规律。
语法就是对语言结构规律的总结和研究。
我们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中,才不会闹出一些不可避免的笑话和错误。
本课程目前共学习了五章。
第一章汉语语法简史。
汉语语法学的建立,通常以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为标志。
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语法研究起步晚的四个原因以及汉语语法学自1898年建立到现在的四个阶段;重点介绍了汉语语法研究一百年来成长发展的历史,并指出汉语语法研究一百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第二章绪论。
绪论一章分为七个方面来说:关于语言,分别从语言的功用、语言的本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认识语言,从而全面的理解语言的定义;关于汉语,明确汉语的重要性和汉语存在的历史,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汉语的特点;语法到底是指什么?给我们指出了语法真正的科学说法;语法和语音、语义,指出了语法和语义分别对语法的制约和影响;关于语法单位,简单的介绍了语法的四种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及其意义与作用;三组概念关系,简述了语法学中适用于语素、词、词组和句子的三组关系(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简单与复杂);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分析指出句法结构中的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结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第三章语素研究。
介绍归纳了语素名称演变的简况;重点从音节、意义和功能三方面介绍了语素的分类、确定语素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需分清的三种界限;简单的介绍了词根和词缀;最后讨论了有关语素研究的若干问题。
汉语语法研究PPT资料优选版

• 基本倾向是引进国外语法理论,用 以观察和描写汉语语法事实,生发 出比较注重汉语语法事实的语法学 系统。
• 代表著作: •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1946)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 • 张志公主编《汉语课本》三、四、五册(1956-1957)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 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
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 。古代学者, 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 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 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 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 个时期:
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 末期),大约40年。
•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 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 代表著作: •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1898) •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
2、引发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70年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 吕叔湘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主张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重要著作:
把 语 言 单位 分 为 静态 和 动态 两 大单 位 , 在 此 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张志公主编《汉语课本》三、四、五册(1956-1957)
• 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重要著作: •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第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第三节 借用到吸收
一 借用与逐步适应 1 美国描写语言理论: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布龙菲尔德 2 1948 赵元任 《国语入门》《中国话的文法》
注重构词法、造句法中组合关系; 并列 动宾 主谓
主语、宾语不在同一语法层次; “动+宾”,“主+动”之间存在各种关系;
动宾结构的关涉性理解
一 流派争鸣
从描写语言研究转入全方位研究:语音 语法 语义 语用 从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 从形式描写转向对语言解释; 与其他学科交叉;
二 新研究方法
传统分析方法;(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转换生成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
观念认识:
《中国语文》 1989 第五期 编辑部“汉语研究四十年” “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基本上只是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它是否符合汉语事实,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语法中的许多 问题,大至汉语语法的特点,词和词组的划界,词类的区分, 单、复句的划界以及句型的归纳等,小至一个个常用词的具 体用法,都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上也需要继续探索、 创新。
3 具体删改与增补
(1)词素改称“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2)简化词的语法特点,词的划分标准改为语法功能兼顾语
法意义。 (3)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提法。 (4)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 (5)取消复杂谓语的名称和讲法。 (6)取消“特殊句子成分”中复指成分的说法。 (7)取消宾语前置的说法。 (8)取消动词和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
叠音词
潺潺 翩翩 猩猩 匆匆 巍巍 拟声词:
丁冬 轰隆 扑通 哗啦 叽里咕噜
音译外来词
咖啡 扑克 坦克 沙发 拷贝
合成词
概念: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语。 类型: 1、复合式 (1)联合式 A 语言 土地 询问 收获 购买 美丽 刚才 B 眉目 领袖 开关 骨肉 笔墨 方圆 C 国家 质量 窗户 任务 妻子 忘记
第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四 词义 词所承载的所有内容(信息)。 1、特点 (1)客观性 (2)概括性 (3)模糊性 (4)民族社会性
2、词义的演变 (1)扩大 河;同志;果实 (2)缩小 虫;国家; (3)转移 兵;走;闻;爱人;
3、词义的类型 (1)概念义 又称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是 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意义,也是词典解释中 最重视的意义。
基本义不等于词的本义(词源) 注:“兵”的意义
转义 (1)引申义 由基本义或本义推演发展出来的意义。 深: 基本义:指从上到下的垂直距离大。 引申义: 从到里的水平距离大; 深奥; 感情厚,交情密切; 浓; 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很、十分;
比喻义 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并逐渐 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 帽子:原指戴在头上防雨、遮太阳或装饰品的
3 多义词 具有几个互相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 “好”: 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 友爱、和睦; 痊愈; 使人舒服、惬意; 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 赞许、同意; 多或久; 程度深;……
词语的多义性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
多义词的基本义和转义
基本义:一个词在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 最常见、最基本的意义。 (常用义 中心义)
二 借鉴与意识到汉语特点
1952 丁声树《汉语语法修辞讲话》 1956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1982 朱德熙 《语法讲话》 1985 《语法答问》 大量现代汉语教材出现
汉语语法的特点
非形态性语言; 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
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
第四节 语法研究趋势
3、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词根重叠而构成的合成词。 妈妈 爸爸 哥哥 妹妹 星星 注意: 叠音式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的区分 妈妈 姥姥 星星 猩猩
汉语语法史讲义1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一)对象和任务汉語史是關於汉語發展的內部規律的科學。
在這一門科學中,我們研究現代汉語是怎樣形成的。
這就是說,我們研究現代漢語的語音系統、語法結構、詞彙、文字是怎樣形成的。
語言的發展是經過新質要素的逐漸積累,舊質要素的逐漸衰亡來實現的②。
也就是说,我們要研究漢語發展過程中,到底逐漸積累起来的是一些什麼新質要素,逐漸消亡了的是一些什麼舊質要素。
漢語史首先要和現代漢語取得密切的聯繫,因為漢語史主要是建立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汉語的比較的基礎上的。
(二)目的和意义目的:彻底了解汉语的现在情况和发展前途;意义:对于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有很大帮助。
第二节汉语研究的三个阶段我国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从当时研究工作的主流来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语义研究阶段、语音研究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一)语义研究(汉初至东晋末);汉代崇尚儒学,提倡读经,学术气氛很浓,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
语义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1、《尔雅》。
它是一部按事物类别编排的同训词典;例如《釋詁》第一條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
其他各章則是事物名稱的簡單分類,並加上定義。
2、《方言》。
它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作者西汉扬雄。
方言也是按照意義排列的,但是不像.爾雅那樣系統分類,也沒有“釋詁”等的類名。
例如:“嫁、逝、徂、適,往也。
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
逝,秦晋語也。
徂,齐語也。
適,宋魯語也。
往,凡语也。
”“凡語”就是現在所謂普通話。
方言的不同大多數是詞彙的不同。
例如:“舟,自关而西謂之船,自关而東或謂之舟,或謂之航。
”也有一些可能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地區里的不同讀音。
例如:“自关而東曰逆,自关西或曰迎”。
“逆”和“迎”古音相近,都是“迎接”的意思。
3、《说文解字》。
它是我国按字的偏旁編排的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
《说文》全書分成540部,共收9,353字。
這一部書决定了將近两千年汉語字典的命運,因為後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繼承《说文》的;它又給予後代汉語語義学巨大的影響,並且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

第五讲 王力的语法学体系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第七讲 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 第八讲 建国初期有影响的几部著作
第九讲 汉语词类问题讨论
第十讲 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 第十一讲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第十二讲 几种统编教材语法系统的比较
第十三讲 《中学语法教学 系统提要》
第十四讲
朱德熙的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学
中文系
檀栋
一、学习的目的
1、 通过对现代汉语各个时期语法学流派的了解,掌握现 代汉语语法的产生、发展的规律。 现代汉语语法学参考书目.doc 2、为进一步学习研究语言学打下良语语法学简史
第二讲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 第三讲 《新著国语文法》的建树和局限性 第四讲 我国汉语语法学界的第一次大讨论 ————介绍《中国文法革新论丛》
第一讲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二讲陈承泽国文法草创第三讲新著国语文法的建树和局限性第三讲新著国语文法的建树和局限性第四讲我国汉语语法学界的第一次大讨论介绍中国文法革新论丛第五讲王力的语法学体系第六讲吕叔湘的语法论著第七讲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第八讲建国初期有影响的几部著作第九讲汉语词类问题讨论第十讲第十讲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第十一讲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第十二讲几种统编教材语法系统的比较第十三讲中学语法教学系统提要第十四讲朱德熙的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简史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
(潘文国)认知与表述(不强调系统与交际)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方式(不强调工具)体现了语言的主体性而非客体性;过程体现了动态语言学的思想。
二、语法的定义: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
进一步说,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三、汉语语法的特点:(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主要体现为:第一、词类无形态标志;第二、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研究:我们研究/研究语法/研究清楚/打算研究/研究课题/语法研究/研究很重要)(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试回答英语和汉语问句:Do you eat an/one apple every day?/你每天吃一个苹果?).(3)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
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4)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
(吃苹果/吃大碗/吃食堂/吃利息/吃大户/(一锅饭)吃十个人)四、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在实词和实词组成的句法结构里,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主语与谓语、述语与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等等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是指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事物与性质等等关系。
五、句式或句法结构研究思路或途径:(一)分析研究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特点(结构层次、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角色、语义结构);(二)观察了解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跟其他句式或其他句法结构之间的某种联系(变换分析)。
(陆俭明)六、研究原则:形式与意义相结合.“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
现代汉语语法简史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
(潘文国)认知与表述(不强调系统与交际)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方式(不强调工具)体现了语言的主体性而非客体性;过程体现了动态语言学的思想。
二、语法的定义: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
进一步说,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主要体现为:第一、词类无形态标志;第二、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研究:我们研究/研究语法/研究清楚/打算研究/研究课题/语法研究/研究很重要)(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试回答英语和汉语问句:Do you eat an/one apple every day?/你每天吃一个苹果?)。
(3)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
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4)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
(吃苹果/吃大碗/吃食堂/吃利息/吃大户/(一锅饭)吃十个人)四、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在实词和实词组成的句法结构里,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主语与谓语、述语与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等等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是指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事物与性质等等关系。
五、句式或句法结构研究思路或途径:(一)分析研究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特点(结构层次、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角色、语义结构);(二)观察了解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跟其他句式或其他句法结构之间的某种联系(变换分析)。
(陆俭明)六、研究原则: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未来发展
展望语法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语义解释
探究语义解释的方法和原则
演变关系
语义和语法的相互演变关系
实践应用和案例分析
1 应用范围
实践应用在不同领域的意义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
3 实际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语法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探讨实际问题与语法研究的关联
总结
核心内容
总结本次课程的核心内容和重 点知识
意义和价值
总结语法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语音语调和语音变化
1
定义和作用
语音语调的影响和作用
2
类型和规律
不同类型的语音变化及其规律
3
特点和演变
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历史演变
词汇和句法语法
词汇语法
深入剖析词汇语法与句法语法的 联系和区别
句子结构
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关系
语法规则
学习和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
语法框架和语义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PPT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一门关乎汉语结构和规律的重要学科。本次课程将深入 探究汉语语法的本质,提供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的全面解析。
课程介绍
主题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内容大纲
语音语调和语音变化、词汇和句法语法、语法框架和语义解释,实践应用和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本讲义根据笔者近十年来的学习和研究心得整理而成。
部分内容参考了以下著作:
陆俭明,200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等,2009,《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2006,《汉语语法学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沈阳,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2006,《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内容梗概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第二讲层次分析
第三讲变换分析
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
第六讲语义角色分析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八讲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第九讲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第十讲汉语虚词研究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
(潘文国)认知与表述(不强调系统与交际)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方式(不强调工具)体现了语言的主体性而非客体性;过程体现了动态语言学的思想。
二、语法的定义: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
进一步说,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
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
(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主要体现为:第一、词类无形态标志;第二、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研究:我们研究/研究语法/研究清楚/打算研究/研究课题/语法研究/研究很重要)(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试回答英语和汉语问句:Do you eat an/one apple every day?/你每天吃一个苹果?)。
(3)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
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4)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
(吃苹果/吃大碗/吃食堂/吃利息/吃大户/(一锅饭)吃十个人)
四、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在实词和实词
组成的句法结构里,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主语与谓语、述语与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等等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是指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事物与性质等等关系。
五、句式或句法结构研究思路或途径:(一)分析研究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特点(结构层次、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角色、语义结构);(二)观察了解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跟其他句式或其他句法结构之间的某种联系(变换分析)。
(陆俭明)
六、研究原则: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
”(朱德熙)
1 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898-1936)(略)
(1)马建忠与《马氏文通》(1898,上海:商务印书馆)
(2)黎锦熙与《新著国语文法》(1924,上海:商务印书馆)
2 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1949)(略)
(1)王力与《中国现代语法》(1943(上),1944
(下),上海:商务印书馆)
(2)吕叔湘与《中国文法要略》(1942(上),1944
(中、下),1956(合订),上海:商务印书馆)(3)高名凯与《汉语语法论》(1948(初版),1957
(修改版)
3 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时期(1949-1978)(略)
(1)赵元任与《北京口语语法》(原名(Mandarin Primer, 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国语入门),哈佛大学出版社1948,吕叔湘译,1952,改名为《北京口语语法》,上海:开明书店)
(2)丁声树等与《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北京:商务印书馆)
(3)吕叔湘、朱德熙与《语法修辞讲话》(1951,单行本,开明书店;1952,合订版,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修订版)
(4)语法专题讨论
五十年代:
一、汉语词类问题(
二、汉语的主宾语问题
三、汉语单复句划分问题
六十年代:
一、语法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959.3-1961)
二、“语法”和“文法”术语使用
(1960.11-1961.12)
三、关于《说“的”》及其方法论
(1961.12-1966.1)
4 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1978-)(略)
(1)吕叔湘与《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北京:商务印书馆)(99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