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天津教研网(精)

合集下载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让教育开满质疑之花------------读《学习中的创造》有感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普遍不愿发言,不敢提问,懒于思索,缺乏探究意识,这是不利于培养现代创新人才的。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质疑意识,让质疑之花开遍问题所在处。

没有疑,就不会有想象的方向,追求的兴趣;有疑问,学生才会去探求新知,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书中有一则这样的案例使我印象很深刻,天津某重点中学一位高三教师批改作业的时候发现,一道选择题的错误率超过90%,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书后答案印错了。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6成学生想都没有想就按照错误的答案改了!竟然不相信自己的答案而是一位的相信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也反映出我们教育的一个很不成文的东西那就是强调答案的标准性,而忽略评价的多元性。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个老师在批试卷的时候将金灿灿的稻田判为错误的搭配,我好奇的询问为什么?她很自信的告诉我,因为课文中是黄灿灿的稻田…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等特征,以这种特征为基础的教学评价重视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标准化,强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重点,以认知、理解、巩固书本知识为范围的程序,和以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藕断丝连,强化书本知识之上的心理,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读到一则故事这样说道: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他最好的学生,他回答是维特根斯坦,问他为什么,穆尔说他所有的学生中只有维特根斯坦在听课的时候老师流露出迷茫的神色和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

原因是罗素他没有问题了。

从这些故事中我得出的结论是有问题解决问题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才有进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平淡的教学氛围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兴趣,兴趣及其它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追求

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追求
扎 实——有意义的课 充 实——有效率的课 丰 实——有成果的课 平 实——常态下的课 真 实——待完善的课
胡云婉老师“六有”
有 魂——注重价值引领,导向正确正确 有 神——教师充满激情,学生思维活跃 有 序——结构思路清晰,教学过程顺畅 有 生——预设生成相融,课堂生成精彩 有 色——教学特色鲜明,展现风采魅力 有 效——目标达成到位,学生学有所获
什么是教学立意?就是教学中提炼和确立内容的主旨, 它包含教师的理解能力、思维深度、教育理念等要素,是教 学的统帅、灵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有实效、有价值的关键 。有效而富有价值的教学架构,更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 引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高度。
如何做到立意提炼,价值引领
1.“基于文本”——落实教学,达成目标 2.“整合文本”——精心设计,归纳提炼 3.“超越文本”——优化架构,提升立意
怎样做到从“有效”走向“优质”?
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设计
❖设计——演绎 ❖预设——生成
课堂教学“七度”
设计精度——板块推进,创意架构 价值高度——立意提炼,思想引领 情感深度——触动心灵,注重体验 生活广度——立足生活,力求本真 思维跨度——问题导引,疑起疑落 活动效度——情境创设,高效参与 拓展宽度——超越文本,整合延伸
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 程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 教学改革中,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
1983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倡议在 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
目前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法;90 年代,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的验。
例:《生命可以永恒吗》3 例:《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精选市教研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精选市教研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会正确认读“洼、印”等6个生字;会正确、规范地书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4. 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会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1. 正确识字、写字。

2.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2. 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流程:一、复习回顾(一)听写词语放晴明朗落叶平展排列规则亮晶晶闪闪发光(二)朗读课文分组朗读第1至7自然段。

二、学习第8自然段,感受愉悦心情(一)自主朗读第八自然段。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二)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读得轻快,表现出愉悦的心情。

(三)理解“棕红色的小鸟”1.出示句子。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2.理解“棕红色的小鸟”。

联系上文: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回归整体,指导书写(一)了解首尾呼应1.出示全文,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及第十、十一自然段,说说有什么发现。

2.师生合作朗读首尾段落,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二)指导书写1.出示要写的三个字:晶、紧、迟2.重点指导:紧四、仿照例文,尝试写话(一)自主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自报家门》片断,初步感受不同的写法。

(二)比较课文与链接文写法的不同。

课文:对一种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

链接文:对多种景物进行简略的描写。

(三)尝试写话1.回顾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

2.同桌互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问起于思考,思考起于怀疑。

这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学习态度。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应该具备自己的思考能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

怀疑是对现实的审视,是对已有知识的挑战,是推动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正是因为怀疑,才有了探索的勇气,才有了追求真理的决心。

所以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怀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人类认识史上,怀疑一直充当着推动认知进步的角色。

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传统信念的质疑,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离经叛道,再到今天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追问,怀疑都是探索和发现的前提。

没有怀疑就没有挑战,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

怀疑使人免于盲从,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人们总是离不开他人的指引和帮助。

盲从他人的想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只有通过怀疑和质疑,才能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使我们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人。

世界上有太多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怀疑恰恰是在这些固有观念面前撕破表面,探寻真相的途径。

怀疑让我们拥有求真的品质。

真理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需要通过怀疑和质疑才能揭开面纱。

怀疑让我们具有求知若渴的态度,使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只有怀疑,我们才会不断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更快地跨越思维的重重障碍,走向深层次的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怀疑是对自己的尊重,是对真理的尊重,是对世界的尊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我们对待知识和学习的一种态度。

如果我们只是接受别人的观点而不思考,那么我们就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如果我们只是追随别人的步伐而不质疑,那么我们就成了思维的跟随者。

怀疑能够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唤醒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拥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

怀疑能够使我们在面对知识时更加谨慎。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只有怀疑和质疑,我们才能够辨析真假,理顺思维,筛选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好的怀疑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增加必要的质疑和疑虑,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审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铃铛阁外国语中学张素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以求最后弄懂。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难怪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质疑的一些常用方法,创设良好的质疑情景,促使学生正确地质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课时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平铺直叙地拿出来直接表露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

2、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课本上的物理规律、概念大胆质疑,并设法获得科学的结论。

学践并行(精)

学践并行(精)

学践并行,让体验趣味根植于科学课堂【内容摘要】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科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和经历科学。

小学科学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活泼多样的活动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科学课上热烈地讨论着、深入地探究着,深刻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又加上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积极的探究欲,什么东西都喜欢摸一摸,做一做,学生只有在参与过程中亲自去感觉、去验证,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让体验趣味根植于科学课堂。

【关键词】体验性趣味性应用价值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亲身体验,既是科学课程的目标,也是科学活动的学习方式。

体验性学习是让学生的学习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经历它、掌握它。

体验性学习重在情感激发、心灵感悟,它能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丰富经验、增强能力。

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某个问题、记住某个结论,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个结论,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升华。

一、妙趣,横生于深层次的体验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教师应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个快乐的质疑,一个大胆的猜想,一个有趣的操作,吸引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科学。

1、在质疑中体验科学的趣味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出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知识,制造悬念,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演示“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纸团不被浸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是教师事先弄好的,这时,我就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决窃”,想赶快解开心中的“谜”,于是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带着浓厚兴趣去学习知识,成了主动的探索者,自身产生的内动力就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主动地攻克难关,学好科学。

《职业生涯规划》(四)(2011级大二下)暑假考试

《职业生涯规划》(四)(2011级大二下)暑假考试

《职业生涯规划》(四)(2011级大二下)暑假考试试卷总分:100分通过分数:60分考试时长:60分钟客观题(每小题:2分)1,沟通按照发生的主客体分类,可以分成人际沟通、人机沟通和组织沟通。

关于组织沟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组织沟通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需求获取是组织沟通的一种。

B. 组织沟通分成了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C. 下行沟通为组织中上级对下级命令、指示或通报等形成的沟通,上行沟通是下级对上层反应情况的沟通,平行沟通是组织同一层次之间的沟通,需求获取应该就是这种沟通,避免成为下行或者上行沟通。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2,召开会议进行交流沟通时,首先应该:A. 确定会议的目标B. 确定会议的内容C. 确定会议的时间D. 确定会议的场所正确答案:A3,关于如何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

B. 参加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训班,学习一些创新理论和技法,经常做一做创造学家、创新专家设计的训练题,能收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

C. 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只有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4,通过利用可得到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以获得和保持体面劳动、在企业内部或在各种职务间晋升和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的能力,称为:A. 创新能力B. 就业能力C. 学习能力D. 交往能力正确答案:B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良好的沟通常常被错误地解释为沟通双方达成协议,而不是准确理解信息的意义。

良好的沟通应该是每个人都充分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和见解。

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6,通过SWOT分析,人们提出了很多处理事情的策略,那么SW策略是指:A. 增加自己的机会,减少自己的威胁B. 增加自己的机会,减少自己的弱项C. 增强自己的强项,减弱自己的威胁D. 增强自己的强项,减弱自己的弱项正确答案:D7,对于个人和企业,沟通都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摘要】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

但是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质疑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鸟儿飞过天空,流下一道美丽的痕迹,你可曾看见?暮色漫过原野,晚风的歌声在轻轻流淌,你可曾听见?疑问划过脑海,留下一个个不解的弥团,你可曾提问;黑夜中,只要你抬起头,星光月色能照亮你幽幽梦想;学习中,只要你敢于问,智慧的钥匙为你打开知识的大门!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

一、启发——提出问题牛津英语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信息量大,贴近社会生活和实际。

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让学生“会问”,以问引问。

教师可以以某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矛盾之处的注意,使其产生疑问的策略。

如果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往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或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但是,如果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集中精力来进行引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他必须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

如:在牛津5a教材中学到了some和any的用法,我在教授两者之间的区别时首先出示一个肯定句there are some flowers in the garden.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个句子改成疑问句或否定句吗?学生很快就改出来are there any flowers in the garden?there aren’t any flowers in the garden.接着老师又问:谁能说出这三个句子的区别呢?学生很自然的就提出同样是表示一些,为什么第一句用some,而第二、三句用any呢?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已被导向深入,故能在原本无疑之处发现新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作者:温珂红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7年第02期摘要古人云:学贵有思,思始于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

质疑问思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特点、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学生“有疑不敢问,有疑不肯问”,都是教师“满堂问”。

因而要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必须优化质疑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思维创新数学导师同波利亚提出过:“数学的兴趣本身就在于解决问题。

”“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意味着找出适当的行动,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能即时可及的目的。

”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就是围绕着新知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质疑,以问导学,以问启思。

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课堂中,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 问题设疑,激发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设疑的能力,因为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有了求知的欲望才愿意去思考,通过思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解题思维与应用能力。

1.1 从新旧知的差异引入,设计问题。

当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时,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为新知埋下伏笔,使学生在“复习”中,学习新知,激起认知冲突。

例如,在学习“幂函数”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来讲述幂函数,而是将其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函数知识相结合,提出这样的问题:y=x-1,y=x,y=x2 这几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这个问题学生都可以回答,这几个函数底数相同,而指数不同。

在此基础上引出幂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函数,底数是自变量x,指数是常量a,即y=xa ,这样的函数叫幂函数。

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便可以化解幂函数抽象难懂的特点,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已知经过引导与思考,完成对新知的构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利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创造问题提出的情境,使学生敢问、想问,并通过指导使学生会问、善问,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实验等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其以后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大的服务。

关键词:问题意识;科学;质疑“高级神经中枢都在大脑皮层,那它为什么在外面,不在里面,那样不是更不容易受伤害吗?”这是一位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神经调节”一课时提出的问题。

也许作为教师,我们从没想过这样的问题,但作为学生,他们不仅想过而且还提了出来。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意思是: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

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

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往往把学生当做“应声虫”,长此下去,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猎枪,而不是面包”。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1.要建立教学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质疑与反思

质疑与反思

五质疑与反思“质疑”指提出问题,“反思”指回过头来进一步思考问题。

我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亚里斯多德则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学问”二字很准确地概括了学习的规律。

学而无问,不可能;学而不问,学习的知识就会流于表面,十分肤浅。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他把问的功效、疑的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朱棣文在学习和研究中是一个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学者。

他说:“从事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追求真理。

”也许你会奇怪地问,既然是追求真理,应该是用虔诚的态度才对呀,怎么能用怀疑的态度呢?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在前进。

“推陈出新”是事物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他需要人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敢于破除迷信、怀疑谬误、向错误的东西挑战的精神。

当然,科学的怀疑并非怀疑一切,而是抓住新的事实来怀疑旧的观点。

由怀疑发现问题,由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这是爆发新思想的导火索,也是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20世纪初,有人断言,向地球的远方发射电磁波完全不可能,因为电磁波穿过空气就会一去不复返。

然而意大利的爱尔莫•马可尼却不相信这一点。

1901年,他终于成功地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使英美两国建立起电讯联系。

这一创造为电子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由此不难看出质疑能力的重要作用。

朱棣文说:“在学习中要永远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寻找更好的方法,更好的创见,这样才有可能走在别人的前面。

”朱棣文提出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其实,真正的学习都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

据报道,在对北京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学习问卷调查中,敢于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66.8%,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论文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论文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摘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解疑、释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消化,是当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举措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该注意的事项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问题意识;意义;举措施;注意事项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求知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对知识产生疑问、探疑和释疑,从而促使人依靠主体性的发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古语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清朝学者陈宪章也有名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可见,我国很早就认识到问题意识在求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探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1.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是现代课程教学的本质,问题意识是反映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标尺。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局面,使学生摆脱人云亦云、盲目遵从知识定论的状况,敢于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对教师给出的结论或教材给定的结论进行质疑,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根据发现的知识疑点,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探寻问题的结论,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依靠自身能动性与主体性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思想品德课不仅涉及较为广泛的教材内容,还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解惑答疑。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还要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主流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

从学生问题入手(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从学生问题入手(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有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穿,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这种有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而我们的4A智慧课堂,就智慧在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时,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真正的课堂教学也是从学生问题入手的探究解疑,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取创新的欲望。

4A智慧课堂,就从学生问题入手而言,我们一直行走在路上……路在何方俗话说,万事开头难,4A也不例外。

时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刚刚让学生开始提问时的各种囧象:“老师,这葫芦能吃吗?〞“李白为什么是唐朝的?〞“青蛙是怎么掉到井里的?〞“黄山的石头是从哪来的?〞“仙桃石的名字是谁起的呢?仙桃没见过,能叫毛桃石吗?〞……面对一个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时让人啼笑皆非,有时让人无言以对,有时让人恼羞成怒,有时也让人一时语塞不能答复。

一时间,办公室里全被这些问题充满着,笑声、埋怨声、叹气声此起彼伏,老师们纷纷抱怨:这还是课堂吗?这课到底怎么上嘛?……望向窗外,我陷入深思:翘首以盼,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学生不会提问,学生提的问题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备课组长如实说,老师们也纷纷点头认可。

可是怎么办呢?痛定思痛,今天下午,我们教研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恼人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于是乎,老师们冥思苦想,时而挠挠头皮,时而翻翻手中的书,时而抬起头深呼吸一口,呆呆地看一会屋顶,但又很快冷静下来,继续皱着眉,继续转着笔,慢慢挪动走上那艰难的、长满荆棘不见光明的梦想的蜀道。

一阵单独思考过后,大家分小组开始了剧烈地讨论,五分钟、十分钟……思维不停地碰撞着,便有了耀眼的火花:一、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对于语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又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玉瑶小学:倪福和【内容摘要】质疑是一种意识,质疑是一种能力,质疑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最大提高,最终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关键词】质疑意识、质疑能力、自主学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是怎么一回事,该怎么解决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

学生的质疑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越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孩子懂事以后,总喜欢提出诸如“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有没有天外来客”等成年人都难以解答清楚的问题,而进入学校后,这种可贵的“好问”特色怎么逐渐没有了?课堂上,高年级学生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为什么远不如低年级?思量再三,我们终于明白:症结在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孜孜以求“教会”,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也只能在“学会”的箍圈里徘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逐渐被谈化,所谓“高分低能”亦由此而生。

以“问题解决”为特征之一的数学课,对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索、创造,推动实施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自己提出问题。

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更能活跃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其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悟”和“疑”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悟”和“疑”

课程篇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悟”和“疑”魏璞(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平头川镇中心小学,甘肃白银)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学生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而“质疑、自主品悟”是阅读教学强调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自我品悟和鉴赏,从而使个人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能力得到提高。

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质疑的能力和品悟的能力。

有质疑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把有效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同时问题能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自我构建并获得知识,从而培养智慧和能力,完善主体人格。

因此,质疑和品悟相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之一,那么如何实施疑悟相结合开展教育实际呢?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疑”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逐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质疑—议疑—释疑中,获得知识,获得发展。

【教学片断1】(一)创设情境,发现和确立问题1.启发谈话:(课件展示圆明园残垣断壁一片狼藉的荒芜景象)图片上昔日闻名于世的,修建150年之久,花费6亿黄金的“万园之园”今日却变成了残垣断壁。

同学们看了图片你有什么质疑的地方吗?2.发现问题:学生把预习中的疑惑和现在心中的质疑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出最有价值的问题,由推选“中心发言人”汇报。

通过汇报,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归纳综合筛选成6个问题。

师提出要求,请学生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仔细思考,看哪些问题通过阅读就可以解决。

3.确立问题:在学生反馈能解决的问题后,紧扣题目,启发学生自由发言,最后确立以下几个问题:(1)昔日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2)今日的圆明园又如何呢?(3)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发生了变化?(4)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二)合作研究1.找出上面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它。

《职业生涯规划》(四)(2022级大二下)期末考试3

《职业生涯规划》(四)(2022级大二下)期末考试3

《职业生涯规划》(四)(2022级大二下)期末考试3试卷总分:100分通过分数:60分考试时长:60分钟客观题(每小题:2分)1,有句慧语说:“有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出路。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A.不同的职业要求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会决定他从事的职业。

B.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将来的发展前途。

C.人要有创新思维,否则就不会有好的出路。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B2,在SWOT分析中,字母“W”代表的是:A.优势B.威胁C.机会D.劣势正确答案:D3,关于沟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主动沟通者与被动沟通者的沟通状况往往有明显差异。

研究表明,主动沟通者更容易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B.沟通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有助于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并能够较好地根据反馈来调节自己的沟通过程。

C.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一定要注意使自己被人充分理解。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4,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关于这两句话所表达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B.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

C.培养创新能力,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

D.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用解决问题,只要发现问题就可以很好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正确答案:D5,人人都有自己的领导。

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是如此。

工作中,如何与领导相处,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如果领导明确指示你去完成某项工作,那你一定要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明白领导的意图和工作的重点。

B.作为下属,在接受命令之后,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对即将负责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告诉领导你的初步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困难,应提请领导协调别的部门加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铃铛阁外国语中学张素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疑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以求最后弄懂。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难怪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质疑的一些常用方法,创设良好的质疑情景,促使学生正确地质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课时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平铺直叙地拿出来直接表露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

2、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课本上的物理规律、概念大胆质疑,并设法获得科学的结论。

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质疑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好好珍惜,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

对一些本质矛盾隐蔽得较深的问题,教师可精心设计质疑的情境,让矛盾暴露地明显一些,促使学生质疑。

3、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根本点出发来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范围,对于超出“中考纲要”的内容也要尽力予以解答,对于一部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相差较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不够,等将来再解决。

4、要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

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中骤然出现的。

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质疑的动机和能力水平。

二、如何进行质疑是有一定的方法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地教给学生这些基本方法, 学生才能尽快地提高其质疑能力。

下面就介绍一些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质疑方法。

1、联系实际引发质疑联系实际引发质疑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看法和已知事实现象或新的实验事实是否矛盾, 从而提出质疑。

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因此提出了质疑。

2、追因求果进行质疑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要经常追问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物理习题做错时更要问一下为什么会做错?原因是什么?发现某物理现象也要经常问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如为什么眼睛会看见东西?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斑纹?原子弹、氢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威力……”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或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有时可能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 由于伦琴治学严谨, 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 , 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

伦琴把它起名为 X 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

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过类似的现象,但由于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

3、逆向思考提出质疑这是与通常的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它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

例如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逆向思考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 10年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这种质疑方法,往往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4.激趣设疑,诱发思维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创新的欲望。

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

如讲参照物前可以这样引出课题:“在一个黑夜里,小明和小亮在元路灯的长直公路上做了一个实验,小明在离小亮数百米处把信号灯打亮并高高举起,要小亮判断:他是站着不动还是正在行走?是迎小亮而来还是离小亮而去?小亮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却总是搞不清是什么结果”.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而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

5.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

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 ……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 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

通过层层设疑,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6.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爱因斯但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可以假设没有摩擦、人变成强磁体、地球突然作自由落体运动、重力消失……让学生充分想象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想得开心,开心地想。

也可以模拟理想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理想情境、理想作用、理想体系。

还可以在训练中进行模型假设、过程假设、状态假设、结论假设、化复杂为简洁、变抽象为具体、转深奥为浅显。

让学生猜想在实验中增加一些条件会出现什么现象,减少一些条件又会有什么结果。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探索性实验、多设计小实验等等。

7、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质疑“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家的最重要的素质。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所以教师要有高度容忍精神,尊重学生提出古怪问题,别出心裁的念头,不反对猜测,不讥笑课堂中说错的学生,可以通过说“你再好好想一想” 、“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 、“很多同学还未想到这一点呢! ” 等来引导学生自悟或避免尴尬,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权威性的说法提出质疑。

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

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在课上进行集中解答。

课上通过对课前预习提出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找出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全程参与释疑、解疑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

8、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就是指多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 ,而应从针对性、主动性、独立性、层次性等方面着手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发扬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对于勇于标新立异的,且有可取思路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初二教到“运动和力”一节时,先做一个实验,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有的学生通过实验认为: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 才能运动。

且联想到一只足球,不用力踢它,能飞向空中吗?教室里的课桌椅,不用力推它,它能动吗?因此其他同学对此也同样认为:没有力的作用,物体怎么能动起来呢?但也有个别同学提出疑问,那么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两种意见看来都有道理。

那么到底哪种正确呢?彼此都“相信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 。

这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请注意!刚才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是什么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在质疑中,通过争论和分析,正确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上这种建筑在一定的事实与分析基础上的设计,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与“灵感”的闪现。

教师当即给予大力的肯定与表扬。

质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自主探究而发展起来的,学生自主支配的空间越大,所产生创新性的火花就越炽热,创新就越有机会达成。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

总之,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 “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 。

的确,真正的物理学习,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固定结论,会做多少物理题,而在于是否理解物理规律、物理过程的内涵和本质。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提倡“质疑法”学习,以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激发他们持久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