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甘肃未来支柱产业发展趋势
甘肃未来支柱产业发展趋势甘肃未来支柱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甘肃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支柱产业,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环境、产业结构、资源优势等方面,分析甘肃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二、政策环境的变化(一)国家政策的扶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之一,将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国家将加大对甘肃的投资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以推动甘肃的经济发展。
此外,国家还将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将为甘肃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环保政策的强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甘肃作为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甘肃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需要具备环保意识和技术,能够实现“绿色发展”。
只有在环保政策的指导下,甘肃的支柱产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一)农业产业的发展甘肃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未来,甘肃的农业产业将继续发展,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通过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加工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的收入。
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研力量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3.发展有机农业。
通过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旅游业的发展甘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
未来,甘肃的旅游业将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打造旅游品牌。
甘肃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甘肃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刘燕平【摘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助于甘肃迈进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在甘肃精准扶贫的攻坚时期,农村产业融合是精准扶贫的命脉,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目前,甘肃农村产业融合正在探索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土地流转机制滞后、龙头企业带动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农村产业融合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要致力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深化农业经营保障机制、规范政府培训投入机制和加大培训教育投入,从而大力推进甘肃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年(卷),期】2018(047)004【总页数】4页(P76-78,48)【关键词】甘肃;精准扶贫;农村产业融合【作者】刘燕平【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
因此,农业的发展牵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大幅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甘肃正处在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就成为精准扶贫的助推器。
1 甘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现阶段,甘肃农村产业融合取得一定成效,从农业产业融合依托看,甘肃目前已经形成具有相对规模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从甘肃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接近的各个区域来看,河西地区主要依托的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啤酒原料、棉花、牧草、酿造葡萄、籽种等;河东地区主要依托的农产品有苹果、小杂粮、黄豆、蚕桑、杏子、桃子、黄花菜、白瓜子等;陇南地区主要依托的农产品有花椒、核桃、油橄榄;从甘南地区看,主要依托的农产品有藏羊、牦牛、中药材,中药材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五大药材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名单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名单一、农业生产技术体系1. 精准农业技术:包括农田土壤监测、作物生长监测、气象预测、农药施用等,通过数据分析和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
2. 智能化农机技术:采用传感器、自动控制、导航定位等技术,提高农机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高效化。
3. 温室技术:包括大棚、温室大棚、暖棚等,利用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延长作物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和质量。
4. 无土栽培技术:通过在无土介质中供给植物营养液,实现植物生长的一种新型栽培方式,节约用水、土地资源,提高产量和品质。
5. 农业机械化技术:包括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二、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1. 食品加工技术:包括食品材料处理、食品加工工艺、食品贮藏等,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品质和保鲜期。
2.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将农产品进行精加工,提取、分离或改变其组分结构,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副产品。
3. 农产品包装技术:包括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工艺的设计和包装机械的使用,保护农产品的完整性和品质,延长保鲜期。
4. 冷链物流技术:通过冷藏、冷冻、保鲜等技术手段,确保农产品在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三、农业环保技术体系1. 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友好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2. 农田水利技术:包括灌溉、排水、水质调控等技术,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和排水要求。
3. 农药、化肥减施技术: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4. 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技术:包括农田流失、农药残留、畜禽养殖废水等非点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技术,减少农业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四、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1. 农业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技术,提供农业生产决策的科学依据。
2. 农业云平台技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业信息的存储、处理和共享,促进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02•【字号】甘政发[2012]127号•【施行日期】2012.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2〕127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对于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大事,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带动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把我省打造成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目录
一、概述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背景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目标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意义二、体系构成1. 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1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1.2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1.3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1.4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1.5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 1.6 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1.7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 1.8 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 1.9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 1.10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 1.11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1.12 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1.13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1.14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1.15 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2. 综合试验站2.1 主产区综合试验站2.2 特色农业综合试验站2.3 跨区域综合试验站三、体系功能与任务1. 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1.1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1.2 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1.3 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研发与应用2. 产业政策研究与咨询2.1 产业政策研究2.2 政策咨询与建议2.3 产业经济分析3. 农民培训与技术推广3.1 农民培训3.2 技术推广3.3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4. 产业信息服务与市场分析4.1 价格信息发布4.2 市场分析4.3 产业经济咨询四、体系管理与运行1. 体系组织架构1.1 体系领导机构1.2 体系管理机构1.3 体系专家委员会2. 体系经费管理2.1 经费来源2.2 经费使用2.3 经费审计3. 体系人才队伍建设3.1 人才引进与培养 3.2 人才评价与激励3.3 人才流动与交流4. 体系绩效考核与评估 4.1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4.2 绩效考核方法4.3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五、体系发展前景1. 体系规模与布局1.1 体系规模1.2 体系布局2. 体系创新能力2.1 研发能力2.2 推广能力2.3 信息服务能力3. 体系国际影响力3.1 国际合作与交流3.2 国际项目参与3.3 国际人才培养4. 体系可持续发展4.1 体系优化与升级4.2 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 4.3 体系未来发展方向。
白银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白银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出一条具有白银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农林牧结合、产加销配套、粮经饲兼顾、一二三产融合的总体思路,做优做强,加快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行动计划,构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生猪养殖加工、肉羊养殖加工、特色草食畜牧业、蔬菜种植加工、瓜果种植加工、马铃薯种植加工、地方地理标志产品、戈壁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通道物流等1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打造县域特色产业体系,构建会宁县以南牛北羊+高原夏菜+旱作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靖远县以北畜南菜+杞瓜枣梨+高效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景泰县以鱼米粮仓+现代园区+戈壁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白银区以东棚西加+物流仓储+休闲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平川区以茄果芋药+陶瓷小镇+黑驴养殖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
(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围绕省上“一带五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布局,以会宁土高、靖远若笠塬、石门、景泰峡儿水、平川西格拉滩为重点区域建设5个万亩生态牧场,建设沿黄乡村绿色发展、百万亩旱作农业、百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高效戈壁生态农业、百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个示范带、示范片,着力打造国家级、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把白银建设沿黄高效农业示范市、西北绿色农特产品基地、西北主要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三)培育现代农业新模式。
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有机、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
实施“农业+”战略,“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发展康养农业、量子农业、智慧农业,打造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样板。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对食物安全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够减轻农业对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定义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将各种农业技术与管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用于指导和支撑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这些环节包括农作物的选育与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的加工与储运等多个方面。
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要素1. 农作物选育与种植技术: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核心之一是农作物选育与种植技术。
通过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手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利用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精细施肥等方法,优化农田土壤,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抗逆性。
2. 养殖技术:除了农作物种植外,畜禽养殖也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饲养、疾病控制、环境管理等手段,提高养殖动物的养育效益和产品质量。
同时,充分利用农牧结合、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等技术手段,实现农牧业的良性循环。
3. 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减少的关键。
通过推广应用农业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机械化作业的准确性和效率的提升。
4. 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产品的加工与储运技术。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杀菌、脱水、冷冻等处理,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同时,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保证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顺畅运输。
三、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应用场景1.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通过合理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产量和质量。
甘肃省科技厅、编办、财政厅、人社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贯彻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甘肃省科技厅、编办、财政厅、人社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贯彻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2.05.11•【字号】•【施行日期】2012.05.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科技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贯彻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市(州)、县(市、区)科技局、编办、财政局、人社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部、中央编办、财政部、人社部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根据省委、省政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切实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县(市),研究制定了甘肃省《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见附件)。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省科技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一日附件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科技部、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意见的通知》(国科发农〔2011〕309号),根据省委省政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切实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县(市),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部门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好我省的县(市)科技工作。
(一)充分认识县(市)科技工作在建设创新型甘肃和促进县(市)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切实把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县(市)。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建议方案(精简篇)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建议方案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建议方案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把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
为进一步完善我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兴农,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设思路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单元,明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思路。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用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增强我区农业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一)优势农产品优先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进行构建,在产品选择上坚持优势农产品优先的原则,以水稻、玉米、油菜、蔬菜、蚕桑、甘蔗、咖啡、水产、茶叶、水果、畜牧等为优先产业。
按照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优化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土壤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二)联合攻关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联合攻关的原则。
改变过去注重产业发展中单个环节攻关为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系统攻关;改变过去注重单个单位攻关为聚集和整合本领域优秀骨干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加速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水平。
(三)资源共享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成果、设施及项目资源共享的原则。
体系内科研人员须积极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项目、设施资源,充分利用体系建设平台,集中力量对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进行攻关集成,确保产业发展不断获取科技支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在2005~2008年中央1号文件的基础上,按照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的要求创建的。
整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实现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的目标。
2007年,国家率先启动了10个产业技术体系,在畜牧方面率先启动了生猪和奶牛两个体系;2008年,又启动第二批40个产业体系,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是其中之一。
经过两年多的运行,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按照国家要求调整为“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共设立6个功能研究室,涵盖29个岗位专家及34个综合试验站。
其中,遗传育种和繁殖方面共设立8个岗位,疾病控制功能研究室设立6个岗位,营养和饲料功能研究室设立8个岗位,加工与质量控制功能研究室设立4个岗位,设施与环境控制功能研究室设立2个岗位,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设立1个岗位。
34个综合试验站分别设在全国25个省(市、区),其中牦牛综合试验站5个,黄牛综合试验站29个。
“十二五”期间肉牛牦牛体系主要任务是:与地方政府紧密结合,推进肉牛牦牛(母牛、育肥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现东北、中原、西部主要产区牛肉产量“维稳”;藏区实行减少牦牛存栏量、提高产肉效率,缩短经济生产周期的成套技术和生产模式;南方8省区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建成合适的肉牛产业化模式。
同时,要求所有配置有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的省份,培育出一家以上“拉动农户养殖母牛、自己育肥、自己屠宰加工、外销连带餐饮(连锁店)”的全产业链模式企业。
在完成上述基本任务的同时,各功能研究室在2011年要完成数据库建设,向国内外展示肉牛牦牛体系的研发能力。
甘肃省农业三大体系数字化发展的理论路径
甘肃省农业三大体系数字化发展的理论路径作者:林丹来源:《商场现代化》2024年第11期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甘肃省农业数字化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大农业数字化改造和技术升级,助力提升甘肃数字农业的产业层次。
首先对甘肃省农业生产、产业和经营体系数字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甘肃省农业三大体系数字化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存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陈旧、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不完善、与大众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根据上述问题给出农业三大体系数字化的理论路径:引领数字化农业产业发展的思想理论,推动数字化农业技术的创新与研究,推进数字化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打造数字化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加强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农业营销。
关键词:甘肃省;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数字化一、引言1.研究目的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其农业生产体系、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数字化发展的探索和研究对于推动全国数字化农业的发展、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入手,分析甘肃省农业生产体系、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数字化发展的理论路径。
2.研究意义首先,优化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府部门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流通,推动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延伸。
同时,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农产品的溯源信息,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其次,大幅提升甘肃省农业生产效率,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和人工决策模式。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监测并获取更多的精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精准的气象、土壤、植物病虫害等数据,降低生产成本和农业风险。
同时,数字化技术可以推广智能设备和机器人来实现农业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推广电子商务、物流和仓储等运营服务,为农产品的销售和配送提供便利和高效性。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2.10•【文号】农办科[2011]2号•【施行日期】2011.0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的通知(农办科[2011]2号)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精神,经研究,决定成立“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执行专家组。
现将各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
执行专家组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各功能研究室主任和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代表共同组成,是各体系建设与运行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本体系研发与试验示范任务,围绕我部中心工作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活动;对本体系任务变动、机构和人员调整、经费预算等重大事项提出决策意见等。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日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年)一、水稻组长:程式华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成员:胡培松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彭友良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朱德峰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李革机械化研究室主任(浙江理工大学)卢淑雯加工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万江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陈志强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陈温福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沈阳农业大学)邹应斌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王才林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王建龙常德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南省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谢树果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二、玉米组长:张世煌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郭庆法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王振营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赵明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东兴机械化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刘丽萍加工研究室主任(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徐志刚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立春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董树亭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农业大学)陈新平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景希强丹东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张学舜新乡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郑祖平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三、小麦组长:肖世和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程顺和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康振生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振文栽培与机械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沈阿林土壤施肥和水分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魏益民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韩一军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郭进考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许为钢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汤永禄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李俊明栾城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荣振徐淮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春保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四、大豆组长:韩天富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刘丽君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王源超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南京农业大学)胡国华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陈海涛机械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胡耀辉加工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何秀荣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孟臣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周新安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年海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郭泰佳木斯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付连舜铁岭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李素真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五、大麦青稞组长:张京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杨建明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高希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国平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朱睦元综合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曾亚文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李作安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学研究所)强小林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何庆祥武威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六、高粱组长:邹剑秋首席科学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成员:张福耀育种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徐秀德栽培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叶凯综合研究室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丁国祥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马尚耀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杜瑞恒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七、谷子糜子组长:刁现民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程汝宏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冯佰利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郭二虎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王慧军综合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程炳文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喜文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刘金荣安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赵敏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八、燕麦荞麦组长:任长忠首席科学家(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成员:崔林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赵桂琴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甘肃农业大学)杨才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胡新中功能特性与加工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斌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景辉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内蒙古农业大学)赵钢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成都大学)常克勤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再清迪庆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刘彦明定西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九、食用豆组长:程须珍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田静育种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朱振东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述民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康玉凡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亚芝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包世英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陈新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张耀文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王斌榆林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郭中校长春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郭延平临夏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王学军南通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十、马铃薯组长:金黎平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员:盛万民育种与种薯繁育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张若芳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大学)熊兴耀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吕金庆机械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刘刚贮藏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罗其友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谢从华育种与种薯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王蒂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甘肃农业大学)何卫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张雅奎大兴安岭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展康曲靖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郭志乾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一、甘薯组长:马代夫首席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员:刘庆昌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振臣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立明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赵海产后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房伯平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谢逸萍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李洪民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永春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木泰华产后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林祖军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杨立明龙岩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新笋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十二、木薯组长:李开绵首席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成员:张鹏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军栽培与植保研究室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古碧综合研究室主任(广西大学)黄贵修栽培与植保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田益农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刘光华保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十三、油菜组长:王汉中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成员:周永明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刘胜毅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官春云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吴崇友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黄凤洪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冯中朝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李加纳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南大学)戚存扣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杜德志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李根泽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吕孝林巢湖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巢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明海宜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十四、花生组长:禹山林首席科学家(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成员:王传堂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廖伯寿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万勇善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胡志超机械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冯健雄加工与综合研究室主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张新友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梁炫强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蒋相国襄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刘立峰保定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崔富华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陈永水泉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洪波阜新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十五、芝麻组长:张海洋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成员:郑永战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刘红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汪学德综合研究室主任(河南工业大学)赵应忠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汪强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徐桂真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吴涛阜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魏林根南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十六、向日葵组长:安玉麟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成员:张义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赵君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妥德宝综合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黄绪堂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寅初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农垦科学院)谭丽萍赤峰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孙为民齐齐哈尔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山军建银川试验站站长(宁夏农林科学院)十七、胡麻组长:党占海首席科学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成员:张建平育种及种子研究室主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辉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严兴初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米君育种及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安维太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建春大同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俊山鄂尔多斯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王宗胜平凉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八、棉花组长:喻树迅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成员:李付广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吴孔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毛树春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周亚立机械研究室主任(新疆农垦科学院)祝水金加工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杜珉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天真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李雪源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董合忠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朱朝阳阿拉尔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田绍仁鄱阳湖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高俊山豫东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十九、麻类组长:熊和平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成员:李德芳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张德咏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彭定祥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王朝云设施设备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刘正初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陈收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湖南大学)周文钊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杨明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关凤芝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魏刚达州苎麻试验站站长(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黄建平伊犁亚麻试验站站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潘兹亮信阳红麻试验站站长(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甘蔗组长:陈如凯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成员:许莉萍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黄诚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李奇伟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刘庆庭机械化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郑传芳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张树珍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张跃彬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莫建霖机械化与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研究院)李廷化金光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郑学文湛江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湛江农垦局)贾应明保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贺贵柏百色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一、甜菜组长:白晨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成员:王华忠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韩成贵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苏文斌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杨骥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王燕飞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孙佰臣九三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刘焕霞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甜菜研究所)王清发长春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二十二、蚕桑组长:鲁成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成员:向仲怀育种与蚕种研究室主任(西南大学)沈中元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张国政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胡祚忠设施与机械研究室主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廖森泰加工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顾国达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计东风育种与蚕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朱方容育种与蚕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沈卫德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苏州大学)廖先谋河池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蚕业指导站)黄平红河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许明芬苏北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蚕种管理所)二十三、茶叶组长:杨亚军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员:梁月荣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陈宗懋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阮建云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智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刘仲华深加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姜爱芹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黎星辉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肖宏儒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李尚庆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农业大学)尤志明宁德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王友平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李中林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二十四、食用菌组长:张金霞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成员:李玉育种与菌种繁育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边银丙病虫害防控研究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谭琦栽培与设施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王贺祥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俊飚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谢宝贵育种与菌种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申进文栽培与设施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宫志远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柳林延吉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延边特产研究所)魏银初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王世恒杭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安秀荣泰安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二十五、大宗蔬菜组长:杜永臣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员:方智远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谢丙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喻景权栽培与营养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李天来设施工程研究室主任(沈阳农业大学)高丽朴采后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李崇光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邹学校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侯喜林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张振贤栽培与营养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吕中华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王玉海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肖日新海南综合试验站站长(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二十六、西甜瓜组长:许勇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员:伊鸿平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赵廷昌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君璞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吴敬学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吴明珠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孙小武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别之龙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张显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小利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焦自高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王毓洪宁波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是哪三大,之间有什么关系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是哪三大,之间有什么关系回答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是指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其中产业体系主要是对农业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发展新的产业,打造全产业链。
生产体系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经营体系主要是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
一、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是哪三大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是指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要是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从而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农业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效率。
2、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主要是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增强生产能力。
3、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二、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之间有什么关系
1、三大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的三大支柱,能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的重要抓手。
2、其中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的
生产力,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而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目的在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农业生产关系,彼此之间共同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融合。
浅谈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建议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甘肃省农业正处在“爬坡”时期,农民增收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者和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战略措施,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特色产业,完善政策措施,扶植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提升层次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
但横向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小,缺乏知名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和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
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带动产业基地的稳定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在发达地区龙头企业拥有数量较多的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收益较高,而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且精深加工落后,名牌产品很少,这不仅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而且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
要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就必须有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由于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运销大户、农户等各利益群体之间联结不紧密,利益不均衡,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甘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职位与实验站设置
省农科院旱农所
研究员
张成陇东学院教授来自任根深平凉市农科院
研究员
施万喜
陇东学院
研究员
3
陇南抗锈优质冬小麦育种
宋建荣
天水市农科所
研究员
白斌
省农科院小麦所
副研究员
杨俊海
甘肃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员
岳维云
天水市农科所
研究员
4
中部抗旱优质春小麦育种
杨德龙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
教授
李永平
临夏州农科院
研究员
牟丽明
礼县农技中心
杨旭东
高级农艺师
甘谷县农业局
李靖
农艺师
徽县农技中心
马敏
农艺师
2
通渭区域试验站
通渭县
通渭县农技中心
张蓉
高级农艺师
会宁县、静宁县
会宁县农技中心
刘宏胜
高级农艺师
静宁县农技中心
孙文博
农艺师
通渭县农技中心
许静
农艺师
3
灵台区域
灵台县
于建平
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泾川县、镇原县
镇原县农技中心
马德熙
农技站站长
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职位与实验站设置一、小麦产业(一)职位设置
序号
岗位名称
岗位专家
团队成员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1
河西优质高产春小麦育种
杨文雄
省农科院小麦所
所长、研究员
梁玉清
酒泉市农科院
副研究员
杨继忠
白银市农科所
高级农艺师
柳娜
省农科院小麦所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当今的农业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大潮之中,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列举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具体内容:一、农业可持续发展1、环境友好型农业:使用节水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有机农业、养殖水系统等,以及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采取环境管理技术,营造安全可持续和优美农业生态环境。
2、农业信息化:建立农业信息化平台,实行农业信息网络技术,以加强农村信息服务。
3、数字农业:使用智能化设备、大数据、智能传感器等科技,对农业种植和养殖活动的资源、过程、状况进行监控和分析,智能决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智能农场1、智能农业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技术,操作机器人进行植物服务,如种植、群体灌溉、施肥等。
2、智能农业实验中心:建立智能农业实验中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分子技术,实行实时地理加工分析,解决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控等农业管理问题。
3、智能分化增效农业:借鉴智能分化农业技术,重点发展科学农业,发展低投入、高增效的新型全程农业,实现农业创新发展和资源效率优化。
三、精准农业1、精准施营:借鉴精准农业技术,利用农气地理信息系统、农业气象信息系统、智能传感技术等,实行精准施肥施药,解决农业相关管理问题,实现节水节能减排。
2、应用植保技术:运用植保技术,如产前植保、增效保护、空间对策和自动植保等,实现营养平衡的农业种植。
3、精准灌溉:借鉴精准灌溉技术,利用视觉传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移动农业传感等,解决灌溉管理和效率问题,智能控制灌溉,实现节水节能减排。
四、人工智能技术1、精准立体农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立体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智能化制造,提高农作物栽培质量和产量。
2、智能节水灌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农场的运行模型和决策系统,实现农业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实现农作物干旱耐受性提高。
3、远程咨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农业咨询专家系统,实行农业远程咨询,智能解答农业相关问题,支持农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批试点建设
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批试点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07-2010年)一、水稻(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程式华1、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胡培松岗位聘用人员:程式华(中国水稻研究所)赵炳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陈温福(沈阳农业大学)黎用朝(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任光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陈志强(华南农业大学)朱英国(武汉大学)谢华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何予卿(华中农业大学)潘国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2、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彭友良岗位聘用人员:周雪平(浙江大学)翟保平(南京农业大学)傅强(中国水稻研究所)刘志恒(沈阳农业大学)3、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朱德峰岗位聘用人员:赵国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邹应斌(湖南农业大学)熊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4、设施和设备研究室岗位聘用人员:马旭(华南农业大学)5、产后处理与加工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江南大学研究室主任:陈正行(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内江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肖培村2、宜宾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林纲3、南充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谢树果4、江门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刘朝东5、肇庆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志中6、衡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曾良贵7、嘉兴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姚海根8、连云港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徐大勇9、铁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卢铁钢10、三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受刚11、哈尔滨水田机械化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推广总站;站长:霍立君12、永胜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卢义宣13、重庆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重庆市再生稻研究中心;站长:李贤勇14、祁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站长:徐明岗15、德宏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董保柱16、常德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常德市金健米业有限公司;站长:王建龙17、沈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陏国民18、南京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王才林19、杭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金庆生20、合肥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泽福21、武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游艾青22、南昌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陈大洲23、南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站长:邓国富24、通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赵基洪25、贵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鹿占黔二、玉米(一)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张世煌1、遗传育种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李建生岗位聘用人员:李新海(中国农业科学院)李明顺(中国农业科学院)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王绍平(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郭庆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潘光堂(四川农业大学)2、栽培生产与土壤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赵明岗位聘用人员:王立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董树亭(山东农业大学)刘永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陈新平(中国农业大学)3、植物保护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振营岗位聘用人员:王晓鸣(中国农业科学院)晋齐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张敏(四川农业大学)董金皋(河北农业大学)4、设施和设备研究室岗位聘用人员:张东兴(中国农业大学)(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吉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王铁成2、通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姜立雁3、沈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王延波4、丹东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景希强5、铁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栾化泉6、哈尔滨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曹靖生7、绥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南元涛8、佳木斯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站长:张亚田9、克山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刘兴焱10、通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站长:冯勇11、济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郭新平12、聊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院;站长:侯廷荣13、莱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柳京国14、浚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常建智15、新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学舜16、洛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沈东风17、石家庄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文英18、唐山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佟文悦19、关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站长:薛吉全20、忻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翟广谦21、长治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洪22、宿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洪俭23、南充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郑祖平24、昆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番兴明25、德宏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黄必华26、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站长:任洪27、遵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毕世敏28、明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站长:程伟东29、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站长:梁晓玲30、广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站长:胡建广31、东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东阳市玉米研究所;站长:王桂跃三、小麦(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肖世和1、遗传育种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岗位聘用人员:程顺和(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肖世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许为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郭进考(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赵振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肖志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传喜(安徽农业大学)2、栽培与设施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于振文岗位聘用人员:曹卫星(南京农业大学)王志敏(中国农业大学)郭天财(河南农业大学)3、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室主任:康振生岗位聘用人员:程登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武予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陈剑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喻大昭(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马忠华(浙江大学)4、土壤和养分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沈阿林岗位聘用人员:张佳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5、产后加工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魏益民岗位聘用人员:卞科(河南工业大学)尹成华(河南省粮食科学研究所)6、产业经济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韩一军(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北京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站长:赵昌平2、栾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站长:李俊明3、衡水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秀敏4、新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赵宗武5、周口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新平6、洛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站长:蔡典雄7、烟台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姜鸿明8、德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站长:赵秉强9、徐淮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荣振10、武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高春保11、云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于亚雄12、宝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站长:高翔13、山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定一14、内蒙古河套地区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站长:李元清15、甘肃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站长:周祥椿四、大豆(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韩天富1、遗传育种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刘丽君岗位聘用人员:韩天富(中国农业科学院)李文滨(东北农业大学)王曙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张万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孟臣(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周新安(中国农业科学院)邢邯(南京农业大学)年海(华南农业大学)2、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王源超岗位聘用人员:段玉玺(沈阳农业大学)赵奎军(东北农业大学)史树森(吉林农业大学)3、栽培与土壤营养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研究室主任:胡国华岗位聘用人员: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严小龙(华南农业大学)4、设施与设备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陈海涛5、产后处理和加工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胡耀辉岗位聘用人员:江连洲(东北农业大学)6、产业经济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司伟(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绥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维元2、黑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魏新民3、佳木斯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郭泰4、九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站长:宋喜清5、长春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郭秀芹6、铁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站长:付连舜7、济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徐冉8、汾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刘学义9、郑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卢卫国10、杭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朱丹华五、油菜(一)国家油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王汉中1、遗传改良与繁育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周永明岗位聘用人员:傅廷栋(华中农业大学)王汉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加纳(西南大学)胡胜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戚存扣(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陈社员(湖南农业大学)蒋梁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2、耕作栽培与营养施肥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官春云岗位聘用人员:吴江生(华中农业大学)张书芬(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宋来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3、病虫草害防治与监控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刘胜毅岗位聘用人员:姜道宏(华中农业大学)胡宝成(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杜德志(青海省农林科学院)4、设施与设备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吴崇友岗位聘用人员:廖庆喜(华中农业大学)5、加工与品质检测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黄凤洪岗位聘用人员:李培武(中国农业科学院)6、产业经济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冯中朝(二)国家油菜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黄冈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殷少华2、宜昌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明海3、长沙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陈卫江4、常德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杨鸿5、巢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巢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吕孝林6、六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荣维国7、成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站长:张汝全8、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郭子荣9、扬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永泰10、苏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许才康11、九江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沈福生12、宜春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刘尊文13、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饶勇14、思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站长:杜才富15、昆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根泽16、上海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孙超才17、湖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周可明18、信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王友华19、咸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贾战通20、张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王浩瀚21、互助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青海省互助县农技推广中心;站长:蔡有华22、海拉尔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农管局;站长:张建民23、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站长:陈跃华六、棉花(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喻树迅1、遗传改良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李付广岗位聘用人员:邢朝柱(中国农业科学院)杨代刚(中国农业科学院)张献龙(华中农业大学)张天真(南京农业大学)马峙英(河北农业大学)王留明(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李雪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房卫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2、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毛树春岗位聘用人员:董合忠(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别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3、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吴孔明岗位聘用人员:崔金杰(中国农业科学院)马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马平(河北省农业科学院)4、生产设备与机械化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科学院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周亚立5、棉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浙江大学研究室主任:祝水金岗位聘用人员:王坤波(中国农业科学院)6、产业经济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杜珉(二)国家棉花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运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石跃进2、冀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宋玉田3、海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赵国忠4、鲁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褚丁印5、豫东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高俊山6、渭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站长:邢宏宜7、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站长:沈法富8、南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徐志森9、皖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站长:路曦结10、洞庭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杨芳荃11、皖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站长:周晓箭12、鄱阳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田绍仁13、徐淮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萍14、四川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毛正轩15、鄂东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李蔚16、孔雀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卫平17、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站长:刘骅18、鄂尔齐斯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兵团农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家胜19、塔里木河下游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兵团农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侯金星20、阿拉尔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兵团农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朱朝阳21、辽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王子胜22、三亚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南综合试验基地;站长:张西岭七、柑橘(一)国家柑橘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首席科学家:邓秀新1、遗传育种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伊华林岗位聘用人员:邓秀新(华中农业大学)邓子牛(湖南农业大学)钟广炎(西南大学)陈善春(西南大学)徐建国(浙江省柑橘研究所)2、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西南大学研究室主任:彭良志岗位聘用人员:彭抒昂(华中农业大学)胡承孝(华中农业大学)谢深喜(湖南农业大学)焦必林(西南大学)3、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西南大学研究室主任:周常勇岗位聘用人员:王进军(西南大学)张宏宇(华中农业大学)李红叶(浙江大学)邓晓玲(华南农业大学)4、采后处理与加工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潘思轶岗位聘用人员:王华(西南大学)张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5、机械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洪添胜岗位聘用人员:张衍林(华中农业大学)6、产业经济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祁春节(二)国家柑橘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中晚熟柑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陈克玲2、湘西椪柑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湘西州柑橘研究所;站长:彭际淼3、湘西南柑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邵阳市柑橘研究所;站长:唐俊4、湘南脐橙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宜章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谭振华5、宜昌宽皮柑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柑橘研究所;站长:刘进6、三峡库区脐橙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秭归县柑橘育种繁育示范场;站长:谭勇7、柑橘北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柑橘试验站;站长:郭元成8、赣南脐橙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赣州脐橙研究所;站长:方贻文9、南丰蜜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南丰柑橘研究所;站长:曾知富10、桂北柑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橘研究所;站长:赵小龙11、岭南晚熟柑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果树研究所;站长:马培恰12、华东柑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站长:陈国庆13、极早熟柑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柑橘研究所;站长:朱联书14、柠檬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红瑞柠檬研究所;站长:岳建强15、永春芦柑综合试验站。
甘肃产业体系特征及其调整建议
甘肃产业体系特征及其调整建议论文报告题目一:甘肃产业体系的现状概述随着我国近年来的发展,甘肃省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产业体系也不断拓展,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完整,各个产业之间协同配合有待加强,很难形成整体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甘肃省主导产业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针对该问题,建议甘肃省应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等途径推动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题目二:甘肃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分析由于地区差异,甘肃省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较为明显。
因此,甘肃省应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利用区域优势,加强合作,推动各地经济共同发展。
建议采取多种途径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比如设立现代农业园区、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等,尽可能利用各地资源,打造产业协同的局面。
题目三:甘肃省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传统制造业作为甘肃省主导产业之一,承担了一定的经济贡献,但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也较多,比如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水平低下等,需要进行升级换代。
建议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替代传统制造业的职业技能,对行业内外人才进行创业培训,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题目四:甘肃省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在甘肃省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与机会。
针对该类产业的发展,甘肃省应通过引进优质的生产厂商、设施、人才等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生产体系。
建议通过政府引导与激励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手段,推进服务业的构建,促进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题目五:甘肃省工业产业的协作转型甘肃省现有工业企业规模大、数量多,但总体规模尚小,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基础。
针对此问题,应促进企业间的协作,推进企业升级换代,加速经济转型升级。
建议甘肃省打造高技术产业园区,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提高产能和市场竞争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案例一:建设丝路经济带,提升产业整合效应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建设丝路经济带,引入了大量国内外的生产厂家、资本等,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整合效应,推动了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初步人选
一、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杨文雄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二、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陆登义白银金穗种业有限公司研究员、总经理
副首席专家:何海军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三、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司怀军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院长副首席专家:吕和平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四、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陈垣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五、水果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陈佰鸿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院长
六、瓜菜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颉建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副院长
七、特色作物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孙万仓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副首席专家:何继红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八、草食畜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雷赵民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
副首席专家(草业):侯扶江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院长副首席专家(羊业):马友记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
副首席专家(牛业):梁春年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
九、猪鸡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滚双宝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院长
十、特色养殖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李勤慎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农业推广研究员、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