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之唐人送别诗[论文]
境近意远 词浅情深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
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结论部分就以上几点实行总结,重申观点。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借景抒情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又能够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
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仅想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特别是唐代,因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因为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别虽一绪事有万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很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持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王维《送别》古诗鉴赏《送别》古诗赏析详解
王维《送别》古诗鉴赏《送别》古诗赏析详解送别》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
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送别》作者: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注解】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送别》【韵译】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送别》【评析】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浅谈唐人送别诗
浅谈唐人送别诗汉语言专业:余晓玲学号:081060235【内容摘要】唐代诗歌博大精深,唐代“送别诗”内涵丰富,我们研究送别诗,不能一概而论。
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唐人送别诗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
唐代“送别诗”慷慨昂扬风格形成的原因在于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社会和这种社会下诗人本身积极进取的精神,开阔的胸怀以及恢弘的气质,唐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按照送别的种类可以分为抒写亲情、爱情的,抒写同僚情、友情的和送上人的三类。
【关键词】唐人送别诗特点风格类型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又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
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的特点、风格及类型进行探讨。
一、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一)手法多样,情深意长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好友分别,离别情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落日之景,后两名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化无形的思念之情为有形的流水,诗中毫无悲伤之情。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城,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
唐诗鉴赏之唐人送别诗浅析
分别 时当有干言万语要说 , 但 因离别伤怀 , 满腔情绪 一时无从 可谓是 “ 此 时无声胜有声 ” 。 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 。 在饯别 的酒 筵上 , 别人是欢声笑语 , 只有 自己情绪 黯然 , 更难强作 欢 笑, 而分别 在即 , 与对 方相对枯 坐 , 无 限情 意 , 无从说起 , 只有 照明的蜡烛好像还有惜别之情 而“ 垂泪到天 明” 。诗的后两句 是借 物抒情 , 而涉想奇特 。从 以上分析可 以看 出 , 初盛唐时期 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 时期 , 所 以表现在送别诗 中 , 就普遍具 有一种 昂扬 向上 、 积极进 取的精神 ; 而 到了 中晚唐 , 由于唐朝 社会 由盛转衰 ,所 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 中不但失去 了初盛唐 时期的感情色彩 , 而且显 出了低沉 、 悲伤 的情调 。 在唐代送别诗中 , 运用 的艺术 表现手法 也是多种多样 的。
俗话说“ 人生得一 知己足矣” , 漫漫人生路 , 正是 因为有了 好友 的鼓励和安慰 , 才使我们有 勇气有信心去迎接各种挑 战。 同样是送别诗 ,李 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 黄 鹤楼 送孟 浩然之广
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 见长江天际流 。” 这首诗 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 。李 白 目送 友人 的一 片孤 帆渐行渐远 , 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 的尽头 , 李 白 仍向友人 离去 的方 向眺望着 ,似 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 的深情伴随着友人 而去。李 白送 孟浩然之广陵时 , 初 居安陆 , 风华正茂 , 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 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 采飞扬 。 而另一首晚唐时期诗 人杜牧 的《 赠别》 “ 多情 却似 总无 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 替人垂 泪到天 明。” 却
《送别诗》译文注释-《送别诗》鉴赏及赏析
《送别诗》译文注释-《送别诗》鉴赏及赏析《送别诗》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别诗》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注释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与思绪。
本报告旨在对《唐人送别》的情感进行研究和分析。
1. 情感的背景
《唐人送别》是王之涣在临行前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之时的感慨和伤感情绪。
离别一向是人们难以抑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唐代时尤为深刻,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常常是永别的象征。
2. 情感的描绘
诗中通过对“故乡”、“远道”、“离情”等词语的运用,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诗中词句秀丽凄婉,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感伤。
3. 情感的转变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从深情厚意中走出,用“腾蛇乘雾”、“驾长车”等诗句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情感由哀伤转向了希望和祝福。
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未来的祝福。
4. 情感的共鸣
《唐人送别》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是它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别时的痛苦和思念是普遍存在的情感,因此这首诗被广泛引用和传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唐人送别》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感的诗歌,通过诗
人的笔触和情感描写,深入人心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诗中的情感与大多数人的离别经历相契合,因此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唐诗论文:浅析唐人送别诗的特点
唐诗论文:浅析唐人送别诗的特点摘要:文章通过案例将唐代送别诗分四大类,并分析写作时几种表现手法及送别时表现的不同主题。
关键词:唐诗;送别诗;特点一、种类多,涉及的范围广。
唐人的送别诗现存较多,纵观唐人送别诗,其种类较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亲人离别诗,主要写夫妻或兄弟离别的。
如杜甫的《新婚别》,婚礼刚刚结束,新婚的新郎却要奔赴战场出征打仗,给人以悲壮的离别场景。
又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全诗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情真意切,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2.送友人到外地做官的。
唐人的送别诗,多数是送友人到外地做官的,其中有的是送友人升迁的,有的是送友人被贬的。
诗中寄托的感情不一。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写景色调清新,轻快而富于情调,其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写好友或同僚被贬去外地做官的,其感情又有所不同。
3.写送友人远征的。
这类诗多数抒发作者的慷慨壮志,或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
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抒发作者的壮志,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又如岑参的《送立副使赴西官军》,诗中既不写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
4.写送友人远游或归家的。
唐人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写送友人回家或远游的,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做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抒发心中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也就是说,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1.直抒胸臆。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描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抒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
又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唐代时期有不少著名诗人都曾写过送别诗,那么,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几首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送灵澈上人》年代: 唐作者: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赏析:这首小诗,是描写作者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
作者即景生情,构思精湛。
先描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描写灵澈归去,作者目送。
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真挚情谊。
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描写作者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描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作者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作者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别情及表达特点(定稿)
内容提要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
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两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多,送别的种类多,而且又都一往情深;手法多样,情谊深长,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镜抒情,有的使用比喻,有的即景抒情,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不事雕琢,自有天然韵味,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结论部分就以上几点进行总结,重申观点。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别情及表达特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南〈〈别赋〉〉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别虽一绪事有万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作者介绍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译文两条英雄好汉在此处激烈战争,一决雌雄。
顿时间,赤壁的江面上楼船遮天盖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击败。
你马上就要高飞远走,到那个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会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残酷遗迹。
你要详细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写信来告诉我,我想我肯定会被你的描述而壮怀激烈,万分感动。
注释⑴二龙:指曹操和周瑜。
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⑵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2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唐宋送别诗(精选5篇)
唐宋送别诗(精选5篇)第一篇:唐宋送别诗浅析唐宋送别诗摘要:读过了历代的诗词,我们会发现,在唐代之前,送别诗词数量极少,而在唐宋时期送别诗词却非常繁盛。
唐宋送别诗也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
不过细读下来也会发现唐宋送别诗的确有其独特的风味。
关键字:唐宋诗原因特点内容意象表现手法一、唐宋送别诗繁盛的原因1、从社会环境来看。
从唐朝开始统治者大力提倡诗歌,这对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当时文人精神面貌的大变化,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然而因时代的局限性,免不了行旅分合,劳苦奔波。
2、唐代士人很重视漫游。
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3、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4、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二、唐代送别诗的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在离愁中蕴含昂扬乐观、积极奋进的情绪。
离别是悲哀的,但是盛唐诗人笔下的离别和悲哀,是少年人的离别,少年人的悲哀,它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积极乐观的情绪,充满了梦想和希望,也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
而这些正是盛唐的独有的精神风貌。
2、语言深入浅出,浑然天成。
如王维的《渭城曲》。
3、形式上大多是七绝或七古,绝句和七古是最奔放的诗歌语言,这自由奔放的语言和自由解放的精神相得益彰,共同地体现着盛唐诗歌的气象。
三、送别诗的内容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唐人送别诗
唐人送别诗第一篇:唐人送别诗唐人送别诗1、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
、王勃《别薛华》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3、宋之问《送别杜审言》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
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
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
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
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
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
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
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
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
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
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
赏析唐诗《送别》
赏析唐诗《送别》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以下是对《送别》的赏析:
首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了离别的主题。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送别的距离有多远,最终都要面临离别的时刻,强调了离别的不可避免。
接下来的三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山回路转的景象,表达了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和惆怅。
雪上空留马行处则暗示着友人已经离开,只留下雪地上的马蹄印,暗示着离别的痕迹。
最后一句“白云深处有人家”,诗人用白云作为背景,暗示着友人离别后将去往一个遥远的地方,而那里也有他的新家。
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祝福,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悠远的意境。
总之,《送别》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成为了唐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诞生了许多的诗词赋散文杂记,唐诗中更是有众多的送别诗流传千古,传承至今,脍炙人口。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如下本人将根据自己读唐诗的体会,择取几首浅析一下。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本诗为送友人归隐之任,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友人因仕途不得意而心生归隐之意,诗人在对友人的遭遇感到惆怅的同时,是支持友人归隐的,而且还充满了羡慕之情。
诗人说:“我不再问了,你只管去吧,你不必感到沮丧和失望,除了那山中的白云,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荣华宝贵的不以为然,也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情怀,即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归隐的向往。
诗人言仅而意无穷,感慨无限,耐人限味。
送陈章甫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浅谈唐代送别诗
浅谈唐代送别诗第一篇:浅谈唐代送别诗浅谈唐代送别诗摘要:唐人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
唐代以前,送别之情较少表现为诗,不像唐人有别必有诗,开创“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的“世界记录”。
由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宽松、战事的频繁,更多的人离家经商求财、求学取士、从军报国。
这是唐代送别诗大量创作的重要原因。
而且在唐代人们送别的观念越发强了,从帝王公卿到白衣士子,甚至走卒贩夫,稍有文学素养者,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关键词:送别诗分类意象名家名作送别诗的分类诗人重要而频繁的人生活动是离别诗产生的主要基础,从离别的形式看,唐人送别诗多是佂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1、佂戍使边唐帝国疆域辽阔,边事纷起,加上藩镇作乱使得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
不少诗人也被卷入其中,不过他们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的。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李益的《边思》,颇能代表从军诗人们的豪情、自信和双重理想:做将军,当诗人。
其他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也都高歌“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精神,不但创作了大量的从军送别之作,而且还亲身体验了远涉边地的战争生活。
这类作品以其慷慨的激情、昂扬的斗志以及一些进步的思想,在送别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2、行旅漫游唐代是个漫游风气特别盛行的时代。
孟浩然有诗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李白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杜甫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又渼陂。
“伟大国度的名山胜景,吸引着才华横溢的一代诗人。
诗人们在漫游中相识,也在漫游中相别。
漫游中得送别诗多姿多彩,既有奇丽的风景画,逼真的风俗画,也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3、迁谪下第唐代社会党争激烈,加上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诗人的地位常常由于依附势力的兴衰而升降。
据胡震亨《唐音癸签瓯》卷二十八开列的“流贬”诗人的名单,就有48人之多。
既有流贬之人就有送行之诗。
唐诗中之离别诗赏析
唐诗中之离别诗赏析唐诗中之离别诗赏析翻开《全唐诗》,在细细品味意境高远的优美诗句和感受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之时,总有一股悲凉沉重委婉凄楚的离情别意逼人而来,令人感慨欷歔。
在五千多首唐诗中,以写别离为题材的就有数百首,这些情真意切充满羁愁别恨的诗句离情缠绵,言已尽而情无穷,是唐诗中一簇别具风韵的奇葩。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唐代才子王勃写过很多别离诗,而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更以气魄宏大而独标高格。
诗的前两联句是平常写景写情之意,却对仗工整,气势不凡,平淡中已见不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第三联句推开一步,如奇峰突起,其博大宽广的意境动人心魄。
从诗句的构思上看,王勃无疑是受了三国时期曹植所作《赠白马王彪》一诗的启发。
曹植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而王勃巧取名句,融古铸今,一扫寻常离情缠绵的怅惘忧伤,以知己遍及海角天涯视万里之遥为邻里的广阔胸襟,意境高远自铸伟词。
明代李东阳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 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离别诗寓意高远,淡于叙情,别出心裁,超凡脱俗。
"淡而愈浓,近而逾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王勃这首诗因此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在有“诗佛”和“边塞诗人”之称的王维也写过很多离别诗,其中有一首《山中送别》可谓是匠心独运,平中见奇,堪称是历代别离诗中的杰作。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把与朋友话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怅惘之情用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次句"日暮掩柴扉"寓意尤妙,但凡体验过离愁别恨的人都知道,朋友离别后的悲凉哀婉若有所失的孤寂之感在当天的黄昏时会变得更怅惘更沉重,想到的和要抒发的东西必然是千头万绪,而诗人却只写了"掩柴扉"这个山居人每天寻常的动作。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每个朝代都有其固有的文化氛围,有其突出的文化倾向,故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说。
唐朝开放的文化环境使诗歌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离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
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离别,这个伤感的词,总是令人感觉辛酸与无助。
从古至今时代的更迭,人物的更换,却始终改变不了那令人落泪的离别画面。
特定的季节,熟悉的时间,相似的地点,都在诗歌中以特殊的离别意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
正所谓“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地点意象时间意象物象主题朦胧意境无穷一、离别诗中的意象举目望影,泪沾衣襟。
离别诗中的情感大多饱含依恋不舍、哀婉伤感凄悲之情,读之令人心生愁绪、潸然泪下。
而离别诗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力,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离别的思绪,从而使人读之心生感触,泪涕纵横呢?这就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意象了。
这些意象本身便具有一定的悲伤感染力,再加之作者的修饰,以及历代文人的青睐,便使之成为离别诗不可或缺的一道情感风景线。
下面我们分类来看看,离别诗中的意象有哪些。
(一)地点意象现代人对于礼节的观念比之古人却是淡化了许多,没有古人来的重视来的心诚。
古人对于送别就是相当的重视。
通常是相送十几里,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很好的例子,祝英台归乡,梁山伯也是相送了十八里。
而到了分别之处时也是遥相挥手,举目眺望,直至身影隐没与地平线之下,也还在独自掩泣暗诉忧伤。
既然相送,那么便会有分别的地方。
古人选择分别的地点有其独有的特点。
先前说古人重礼节,相送路程很远,因此在选择分别地点时,通常会选择能够休息的地方。
比如长亭、谢亭、客舍、西楼等。
那么如果道路没有提供休息的地方怎么办呢?那也只好相送到不能再继续相送的地点了,如南浦、岔路旁、津渡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鉴赏之唐人送别诗浅析
摘要:送别诗是唐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诵。
观览唐人送别诗,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赠送朋友与之共勉还是用以表示深情厚谊;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这些送别诗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并且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唐诗;送别诗;时代精神;艺术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14-01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别诗就是给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
唐人和朋友离别时喜欢作诗相赠酬,按照习惯惯例,送别诗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但是不同的送别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具体地说,就是送别诗的感情色彩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怀、不同的寄予和不同的风格。
下面就从几首比较典型的唐人送别诗入手,探讨不同的风格与感情色彩。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漫漫人生路,正是因为有了好友的鼓励和安慰,才使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去迎接各种挑战。
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这首诗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李白仍向友人离去的方向眺望着,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初居安陆,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
而另一首晚唐时期诗人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却写的是难分难舍的感伤离别情绪。
本来是因多情才难分难舍,分别时当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别伤怀,满腔情绪一时无从表达,相对无言,彼此倒像无情似的,貌似无情,实含深情,正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
在饯别的酒筵上,别人是欢声笑语,只有自己情绪黯然,更难强作欢笑,而分别在即,与对方相对枯坐,无限情意,无从说起,只有照明的蜡烛好像还有惜别之情而“垂泪到天明”。
诗的后两句是借物抒情,而涉想奇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所以表现在送别诗中,就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会由盛转衰,所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感情色彩,而且显出了低沉、悲伤的情调。
在唐代送别诗中,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内心深情真挚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的借助比喻、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直抒胸臆。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唐人送别诗有很多事直抒胸臆的作品。
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谊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里会因人的情绪不同而变得不同。
唐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诗人在表现“情”和“意”的时候,往往要借助“景”或“境”,在送别诗中眼前的景物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这是唐代送别诗的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颈联中“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唐代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俯拾即是,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但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这首诗情在
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
竹林寺远,钟声触发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
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这两种情怀全融在意境之中,教人领会其中深意。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抒情或直白或蕴藉,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陶文鹏.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1.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等.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3]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扬州诗局刻本.
[4]贺新辉主编.唐诗精品鉴赏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