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文言文虚词解释
文言文虚词解释之综述文言文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使用的、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进行介绍:1. 之之是一个常用的虚词,用来表示音节的结束,有时也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束。
在文言文中,之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表示它们具有相同的属性或关系。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 而而是一个常用的连词,用来表示前后两个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在文言文中,而通常用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表示它们具有相同的属性或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则则是一个常用的虚词,用来表示法则、准则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则通常用来表示一定的准则或规定。
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4. 乎乎是一个常用的虚词,用来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的语气。
在文言文中,乎通常用来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 之之是一个常用的虚词,用来表示音节的结束,有时也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束。
在文言文中,之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表示它们具有相同的属性或关系。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以上就是常见的文言文虚词之一——之的用法和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虚词,如而、则、乎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阅读、理解和翻译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现代汉语中缺失的一环。
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对于阅读、理解和翻译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文言文虚词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其用法和意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虚词字作为文言文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词汇,它们对文言文表达和读者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虚词字首先为文言文赋予了灵活性;其次,它们的意义可以随具体的文章上下文而变动;以及最后,虚词字的使用尤其具有手法性和表现性,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本文将对虚词字的术语、类型、用法、意义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更好的理解虚词字的作用。
一、术语虚词字一般指的是不具有实义的词汇,包括标点符号、代词、连词、副词等。
它们不能独立表达某一实义,而是配合其他词汇而起表现作用。
因此,它们也可以被称为“空洞词”、“助词”或“语法词”。
二、类型1.点符号:标点符号在文言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句号、逗号、冒号、顿号、感叹号等等,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2.词:连词可以指“连接词”、“连接符号”、“关系词”、“关系符号”等,主要用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3. 代词:代词是指替换名词或者指名词某一特定的人或物的词语,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有‘其’、‘其所’、‘它’、‘他’等;4.词:副词是指表示状态、动作、方式的虚词字,包括‘然’、‘乃’、‘亦’、‘却’等,它们可以表达完成度、水平、顺序、转折关系等。
三、用法虚词字的用法很有讲究,有的词语需要遵循严格的文言规则,有的词语可以根据文章上下文而自由变化。
虚词字主要用于表示文章的结构框架、表达作者的感受情绪,它们在分隔句子、强调重点、展示语气、引出结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意义虚词字的意义主要根据文言文上下文变化,它们是文言文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但它们没有确定的实义,而是表达作者个人风格、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在文言文语言表达中是和作者的心意有机结合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虚词字是文言文语言中一种重要的词汇,它们没有固定的意义,能够根据文章上下文而变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文言文讲究的语气,以及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它们在文言文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个)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欢迎阅读初中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例句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初中文言文虚词以字的用法及例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在文言文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含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等作用的词语。
其中,虚词“的”是使用频率最高、功能最多样化的一个虚词之一。
它既可以作为形容词或动词后缀,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结果;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副词,表示程度或语气;同时,在疑问句中还具有加强语气的功能。
二、作为形容词后缀1. 表示所属关系“的”作为形容词后缀时,常用于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吾国”的意思是指自己的国家,“美人”的意思是指美丽的女子。
通过这种方式,使用者可以清楚地表达出事物之间的所有权和归属关系。
2. 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除了表示所属关系外,“的”还可用于表达某种性质或状态。
比如,“寒冷”的意思就是寒冷的状态,“红色”的意思就是红色这种颜色。
通过使用“的”,作者能够更准确地描述事物,并丰富文章内容。
三、作为动词后缀1. 表示程度“的”也可以作为动词后缀,表示某个动作或变化到达的程度。
比如,“疾走”的意思就是快速地走,“高兴”的意思是达到一种喜悦的状态。
在文章中,使用“的”可以增强描述动作或变化的程度,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
2. 表示结果除了表示程度外,“的”还可以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例如,“写好”的意思是指已经完成了写作,“吟咏”的意思是进行吟唱。
“的”在这里用于表达动作成功完成并带来某种效果。
四、副词“的”1. 表示程度除了作为形容词和动词后缀之外,“的”还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其他词语,表示程度或语气。
比如,“非常”的意思就是非常地、极其地,“有时”的意思是某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几次。
“的”能够帮助作者更精确地描述事物,并增强文章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五、疑问句中的加强语气值得注意的是,在疑问句中“的”的用法又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的”并不是用来表示所属关系或程度,而是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如,“你是谁的?”这个疑问句中的“的”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带有明确询问对方所有权或归属关系的意思。
文言文中虚词因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虚词因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因的用法和意义在文言文中的介绍在古代汉语中,虚词因是一种重要的词类,其用法和意义经常出现在文言文中。
本文将介绍虚词因的用法和意义,并以实例来说明其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
二、虚词因的基础含义虚词因有着多重含义,根据上下文不同可以表示原因、结果和目的等。
作为表达规范化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副词与谓语之间关系的作用。
由于其灵活性和丰富性,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
三、表示原因1. 表示直接原因:当虚词因与动宾结构相连时,常表示直接原因。
例如:“他饭不早食,衣不繁整者,请匡正之。
”其中,“请匡正之”是此处主语请求对方纠正自己衣冠不整的行为。
2. 表示间接原因:当虚词因与名词或动名结构相连时,常表示间接原因。
例如:“他行者好也。
”其中,“好也”指行为好。
3. 表示引述或推理:当引述或推理为主要目的时,虚词因常用于表示原因。
例如:“观放之则曰日有阴矣。
”其中,“观放之”,意思为观察后认定。
四、表示结果1. 表示结果的推论:当虚词因和结果并列或对比时,常表示结果。
例如:“其堂下儿怀者再拊而刁焉。
”其中,“再拊而刁焉”是由前文中提到的“怀之恩也”所引发的不愿接受恩惠的结果。
2. 表示行为的结果:在一些动作性动词后,虚词因可以表示行为的结果。
例如:“捜问其谓焉智巧能言者,莫不击节称善。
”其中,“击节称善”是人们对那些聪明能说会道的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五、表示目的1. 表示目标或打算:当虚词因与动宾结构相连时,常表示目标或打算。
例如:“奈夫子之欲为此乎?”其中,“为此”指代了德国许多知识分子都想进一步宣传黑格尔哲学。
2. 表述希望:在某些表示劝导、顺从等语气中,虚词因可以表示希望来表达主语对客体进行名义上或实际上的劝告。
例如:“此实勉养生事也。
”其中,“复大夫之名”即表示虚词因所叙述的希望。
六、结论与总结通过对文言文中虚词因的用法和意义进行详细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虚词因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多样的功能和表达方式。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2、常见用 法(非词典用法)
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 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 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9、代词,你的
2.何
未考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 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 “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大王来何操?”《鸿宴门》
(1)疑问代词 (2)疑问副词 (3)复合虚词
二、何 ★★★★(未考) 1.疑问代词 ①大王来何操?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 ③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黄州快哉亭记》
⑴作宾语,什么,哪里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地”
13、词尾,“然”、 “地”
4.于
(1)介词用法 (2)复合虚词
(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 对象、方面、原因等。①在。②向、跟、 同。③对、对于。④到、自、从。⑤给、 由于。⑥比。⑦被。
(2)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文言文中的虚词其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虚词其的用法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词语,通常用来表示虚拟的概念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中,「其」作为一种常见的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用法。
本文将从语义、句法以及修辞等方面探讨「其」在文言文中的使用情况,并举例说明其具体表达方式与含义。
1. 代词性用法「其」最常见且基本的意义是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主谓之间关系并引导后续成分进一步展开的作用。
例如『君臣上下,父子昆弟,夫妇合欢以至於禽兽往来觅食;故民人人竞义以效荣者』(《左传·襄公十四年》),此处「其」指代前述君臣、父子、夫妇、禽兽等各种不同关系。
2. 形容代词性用法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其」也可作形容代词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个”的意思,用来修饰名词。
例如『泽及枯庐,亦宜其息』(《左传·昭公十年》),其中「其」指代前述的“泽”,表示充分而有效地润泽到了那个衰败的茅屋。
3. 连接副词性用法在文言文中,「其」还可作为连接副词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已经”,用来表示事情已经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
例如『叡曰:“然”。
退而请教於文王之心:然则世有固焉成者乎?’对曰:‘然。
’”(《礼记·大学》),此处「其」引导后续动词短语表明事情已经达到了一种固定、稳定的状态。
二、以「其」为核心的常见搭配1. 其…也/亦/未也这是一种常见的以「其」为核心搭配形式,在句子中蕴含着强调对比和肯定否定的含义。
「其…亦/未也」表示对前面说到的事实进行确认或是否认。
例如『祸福亦未央乎哉?』(《孟子·告子下》),即认同祸福还没有结束;『天下给利器而使民利其器也,离之有数』(《庄子·外物》),即认可天下虽然提供了利器但没有使人们善用。
2. 其…如/若/末如这种搭配则表达对比和类推的含义。
「其…如/若/末如」表示对前面说到的事物与后面情景的相似性或对比性。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文言文的用法和意义18个虚词
文言文的用法和意义18个虚词一、文言文的用法解析1. “者”字的用法及意义文言文中,“者”字多用作指示代词或标志性词语,表示前面所述内容的人或事物。
它通常置于名词、代词等前面,能够确定并说明其所指。
例如:“吾闻贞良之士,则莫如中岳也。
”(《尔雅·释典》)这里,“者”字指示“貞良之士”,强调了“中岳”具备成为贞良之士的特点或条件。
2. “之”字的用法及意义在文言文中,“之”字可作两种不同用法:一是作名词性后缀,在古汉语中承担着表达范围和领域的功能;二是作介词,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大抵人生在世须安分守己,以养身体而拚图者甚少。
”(《石鼓经序》)这句话中,“之”表达了养身体和拚图皆属于人生在世该遵守的范围。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功能探究1. 虚词“不”的使用及含义阐释“不”是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在文言文中多作副词使用,表示否定、非或不愿意。
例如:“夫抽奖受若干价者,或遗进厌交,申则能不能备闻乎?”(《汉书·律历志》)这句话中,“不”表达了遗漏和无法补齐的意思。
2. 虚词“可”的多重含义“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较为复杂,含义繁多。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示可能性、助动词、假设语气等。
例如:“凡备序马以待仪者闻上声,则可欲进也。
”(《尔雅·释典》)这句话中,“可”表达了可能要前进的意愿。
3. 虚词“皆”的普遍性和泛指性“皆”字是常用虚词之一,在文言文中具有普遍性和泛指性的特点。
它可以代替几乎全部人或事物,起到概括整体或统一集体的作用。
例如:“今天下人皆以身利心命不振。
”(清朝·纳兰性德《虞美人·倾国倾城倾帝京》)这句话中,“皆”表示了整个世界的人都具有类似的心境。
三、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表达1. 虚词“曰”的引述功能“曰”字在古代用作引述,起着标明话语的功能。
它通常出现在对话或引述他人说过的话后面。
例如:“仲尼曰:‘君子贫而无怨,富而不骄;交之以礼,毋因乎其外罪也’。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
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
1. 助词
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
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
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
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
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
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
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
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②故:连接原因和结果,并说明前后事物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
例如:“夫故兵非好战者,也。
才不正、不信,则怨」。
我身将试两姓。
”(《墨子·兵经下》)
这段话里,“故”连接并解释了兵士可能发生怨恨的原因。
三、虚词在文言文中举例
1. 助词
“所”:“所以”,是近现代汉语口语和文言文叙述层面最为常见的助词,用来引导原因、目的、结果或者理由等。
例如:“所以谓天地未有名也。
”(《老子·第一章》)
这句话中,“所以”表示因此、因而。
2. 语气助词
“矣”:“了”,用在句末,表示动作已完成或状态已经改变。
例如:“矣哉!甚矣哉!”(《桃花源记》)
这句话中,“矣哉”是赞叹的口吻,表示对桃花源的美景及其隐逸生活的思索。
3. 介词
“自”:“从……开始到现在”,用来表示起始点。
例如:“自沂水之南至洛阳之间,凡六百里。
”(《资治通鉴·卷028·晋纪二十》)
这句话中,“自”表示起点,表达了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4. 连词
“虽然:连词,引导让步性从句,
例如:“虽有过失,终归万民。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句话中,“虽然”引导着一个让步性从句,表达错误也会得到修正。
综上所述,《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分析了文言文中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并着重介绍了助词、语气助词、介词和连词在句子中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虚词的使用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