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合集下载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古诗文的朗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起伏,传达出诗文的情感和意境。

而如何准确地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建议。

## 1. 语句的划分在朗读古诗文时,首先需要明确句子之间的分界。

通常情况下,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单元,因此在朗读时应该适当停顿,以示句子之间的衔接。

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或停顿的长短来实现这种分界,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含义。

## 2. 语调的把握古诗文的语调是指诗歌或文章的音调和音律。

在朗读时,需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音调,以使整体节奏更加流畅和准确。

可以通过加重或轻声、高调或低调来突出语句的重点或情感,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3. 篇章的连接古诗文通常是由多个篇章组成的,每个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在朗读时,需要将各个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情感线索进行连接,以使整体朗读更加连贯和完整。

可以通过语速的控制和语调的变化来实现篇章之间的过渡,使听众更容易跟随叙事的线索。

## 4. 韵律的呈现古诗文的韵律是指诗歌或文章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在朗读时,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韵律搭配和节奏变化,以使整体朗读更加生动和有趣。

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音节的延长省略来呈现句子的韵律,从而提高听众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

#结语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朗读者具备良好的语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语句的划分、语调的把握、篇章的连接和韵律的呈现,可以使古诗文的朗读更加生动和有趣。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朗读古诗文的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

重视基础训练
强化实践练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基础语法和词汇的学 习,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结构和意义,从 而更好地掌握朗读节奏。
鼓励学生多进行古诗文朗读实践,通过反 复练习,培养语感和节奏感。
引导审美体验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古诗文 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 能力。
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 配乐朗读、情境模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提高教学效果。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重要性
正确的朗读节奏能够使听者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和内涵,增强听者的 感受力。
通过节奏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古诗文的情感和意境,使听者更容易 沉浸其中。
正确的朗读节奏还能够使听者更好地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和美感,提高听 者的审美能力。
02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 法
根据音节划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词的朗读节奏
01
词的节奏较为灵活多变,可以根据词牌和内容进行划
分。
02
一般来说,词的节奏以“二二一二”或“二一二一”
的形式为主,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03
词的节奏要注意情感的表达,读出深沉、婉约或豪放
的感觉,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曲的朗读节奏
曲的节奏较为自由,可以根据曲牌和内 容进行划分。
借鉴传统吟诵方法
传统的吟诵方法能够更好地表现 古诗文的韵味和情感。可以借鉴 传统吟诵的技巧,如拖腔、颤音 等,来增强朗读的表现力。
05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案例分 析
《静夜思பைடு நூலகம்的朗读节奏分析
《春晓》的朗读节奏分析
•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佳作,全诗如下:“春眠 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 首诗的朗读节奏主要依据诗句的含义和语调来划分。例如,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样的划分方式使得 诗句的语调和含义更加清晰,同时也更能体现出古诗的韵律 和情感。

划分古诗文朗诵节奏的方法

划分古诗文朗诵节奏的方法

【导语】要借助语法知识。

在弄懂⽂⾔句意的基础上,可以⽤语法知识分析句⼦的结构。

先判断⼀下构成句⼦的词或词组,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也能把握古诗⽂句⼦的⾃然停顿。

详细的古诗⽂朗诵节奏的⽅法就让⽆忧考来告诉⼤家,欢迎阅读! ⼀、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1、⼀狼/洞其中。

2、君之病/在肌肤。

3、宋/何罪之有。

⼆、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如:1、忘/路之远近。

2、恐/前后受其敌。

3、衔/远⼭,吞/长江。

三、动词与后⾯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

如: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句中转折连词前⼀般要停顿。

如;1、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2、鸣之/⽽不能通起意。

五、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 1、尝/与⼈佣耕。

2,俄⽽/百千⼈⼤哭。

六、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句⼦,若前⾯有“顾、夫、盖、其、且、⾄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1、且/⼈患志之不⽴。

2、其/真⽆马邪?3、⾄若/春和景明。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七、句⼦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1、问/(渔⼈)所从来。

2、再/(⿎)⽽衰,三/(⿎)⽽竭。

⼋、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1、泉⾹/⽽酒洌。

2、扁鹊望桓侯/⽽还⾛。

3、⽃折/蛇⾏。

4、属予作⽂/以记之。

九、骈句排⽐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如: 1、七⼋个星/天外。

两三个⾬/⼭前。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古词句⼀般还按⾳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诗句⼀般按“212”或“221”的⾳节划分。

如:1、故⼈/具/鸡⿉,邀我/⾄/⽥家。

2、绿树/村边/合,青⼭/郭外/斜。

七⾔诗句⼀般按“2、2、2、1”或“2、2、1、2”的⾳节划分。

如: 2、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

3、春蚕/到死/丝/⽅尽。

蜡炬/成灰/泪/始⼲。

总之,能否准确地给古诗⽂划分朗读节奏,关键在于对句意及层次结构的理解。

掌握⼀些古诗⽂的朗读停顿知识,古诗⽂就会变得好读好记好理解了。

古诗文朗读节奏

古诗文朗读节奏

近几年,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

这种题型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好形式。

看来,古诗文节奏划分题将会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青睐。

因此掌握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很有必要。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有哪些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有哪些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有哪些
古诗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运用韵律和节奏表达思想感情,为诗人的
思想情感提供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正确的节奏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氛围。

那么,古诗朗读的节奏划分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将从音律、停顿和语气等方面进行介绍。

音律
古诗的音律是指诗句中的韵律和音节。

古诗的音律变化丰富多样,有平仄、押
韵等要素,这些都会对句子的节奏产生影响。

在朗读古诗时,应该注意把握这些音律,保持句子的韵律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古诗的美感和节奏。

停顿
在古诗朗读中,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节奏划分方式。

停顿的长短、位置的不同会
影响句子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恰当的停顿能够使古诗的节奏更加生动和有韵律感。

在朗读时,应该根据句子的意义和情感适时地进行停顿,不要过长或过短,使句子的表现更加自然。

语气
古诗中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情感,正确地表达语气可以使古诗的节奏
更加清晰和准确。

语气的变化可以通过声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等来表现,这些都是影响节奏的重要因素。

在朗读古诗时,应该根据句子的情感和语气适当调整声音的高低和音量,使节奏更富有韵律感。

综上所述,古诗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主要包括音律、停顿和语气。

只有正确把
握这些要素,才能够准确地表现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使朗读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朗读古诗时,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古文节奏划分的五个方法

古文节奏划分的五个方法

古文节奏划分的五个方法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对于古文的节奏划分,也是学习古文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

在古代,人们在朗读或诵读古文时,会根据古文的韵律、语调、停顿等特点将文章划分为若干个小节,这种划分被称为“古文节奏划分”。

五个方法是划分古文节奏的一些基础方法,下面就具体介绍。

一、顿号分节法顿号是一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顿然而止的符号,在古文中常常用来表示长句的分割点。

因此,顿号分节法就是根据古文中的顿号来划分古文的各个节奏点。

当然,句子层次不同,顿号的使用也不同,我们需要根据古文的内涵、情感和语气来进行综合考虑。

二、韵律分节法古文中的韵律特点是很明显的,由于每个字的音调不同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这种韵律也是音、韵等应有之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韵律分节法就是根据古文中的韵律节奏来划分古文的各个节点。

划分的依据是诗句和文句中的韵律重心,对于长句来说,是多段小句的独立组合体。

三、意义分节法意义分节法是根据古文中的意义、逻辑关系,将文章分段,然后再根据各段所体现的核心意思和情感表达,将段落进一步分割。

往往在古文中含有对比、转折、衔接等特殊的修辞手法时,可以使用这一方法来划分古文的节点。

四、句式分节法古文的句式丰富多样,有些句式比较固定,例如“主语+谓语”、“时间+地点”等等,这些句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可以根据句式的特点来划分古文的节点。

在划分时,需要根据句子的重心和语气来进行判断,划分的节点要符合句子的意思,同时也要符合整篇古文的语境。

五、文体分节法古文的文体不同,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划分古文节奏时,要考虑到其文体特点。

比如,在古诗词中节律是很重要的,需要注意一句话结束的位置,而在古文中需要注意某个词的重音位置,判断是否要划分成一个新的节点。

以上是古文节奏划分的五个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优点和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古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 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 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完整版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完整版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第一篇: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对古诗文的停顿和节奏的考查,是近几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

要做好这一题型,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

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

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

(《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故/君子有不战。

(《曹刿论战》)(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朗诵古诗文诗歌呢?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朗诵古代诗歌和诗文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技巧一.读出韵味。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形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他与现代学生的隔膜,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

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

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

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

如上《咏柳》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

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二.读出情味。

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

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

三.读出意味。

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

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在古诗朗读的过程中,对于适当的节奏划分是十分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诗人更
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也有助于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在古代,人们通过押韵、平仄、句读等方式来划分古诗的节奏,下面将介绍几种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押韵押韵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划分节奏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古诗中,每一组平行的韵脚通常代表一个完整的意象或意思,因此,在朗读时可以根据押韵的位置来划分节奏,使得整首诗在朗读时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二、平仄平仄是古诗中每个字的音调,通常分为平声和仄声。

在朗读古诗时,平声和仄声的交替变化也能够帮助划分出节奏。

通过掌握每个字的平仄,朗读者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停顿,突出重要词语,使整首诗的节奏更加动听和生动。

三、句读句读是古诗中的一种朗读方式,是指按照句子的意思和逻辑来朗读诗歌。

在句读中,朗读者会在句子末尾停顿,然后在下一句开始时自然连接起来,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划分古诗的节奏,并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总之,古诗朗读节奏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而以上介绍的押韵、平仄和句读只
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方法,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好地表达古诗的内涵,让听者更好地领略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1. 根据句子结构和意群确定节奏
古诗中的句子结构和意群多为平行或押韵,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来确定
节奏。

如果一个句子有多个意群,就需要在意群之间稍作停顿。

例如:
《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可以按照“人
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方式来确定节奏。

2. 重读与轻读
古诗中的字音多为平仄,即由重音和轻音交替组成。

因此,在朗读古
诗时,需要注意把握字音的重读和轻读,以确定每个字的音量和语气。

例如: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床前”、“明月”、“疑是”等词汇需要重读,而“光”、“地上”、“霜”等词需要轻读。

3. 顿停和转折
古诗中经常出现顿停和转折的现象。

在朗读时,需要把握这些顿停和转折的位置,并在对应的位置稍作停顿,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
《登高》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飞流直下”和“疑是银河落”是两个不同的意象,需要在此处稍作停顿,以强调它们的不同。

4. 读与唱的区别
古诗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性,有时候朗读古诗可以表现出它的美感和艺术性,但对于一些特别具有音乐性的古诗,比如唐诗中的“清平调”、“豫章行”,它们更适合唱出来,以表现出它们的音乐特性。

例如:
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以采用唱的方式,以表现出它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以上就是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朗读古诗有所帮助。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朗读节奏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的节奏可以更好地体现古诗文的韵律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如何准确地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本文将从古诗文的特点、节奏划分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

古诗文的特点古诗文的语言优美、意蕴深远,常常采用平仄、押韵等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感。

在古代,古诗文往往是以朗诵的形式传颂的,因此其朗读节奏的准确把握对于体现其美感至关重要。

节奏划分的原则在进行古诗文的朗读时,可以根据句子的语调和韵律来划分节奏,通常可以按照句子的意思、语气和韵律特点来确定。

古诗文的节奏划分原则如下:1.平仄辨别:古诗文中的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通过平仄的辨别可以确定句子的节奏,使朗读更加准确。

2.押韵规律:古诗文中常常存在押韵的现象,根据押韵的规律可以确定诗句的节奏,提升朗读的整体效果。

3.语气把握:古诗文中的语气多变,要根据诗句所要表达的情感来确定节奏,使朗读更具表现力。

节奏划分的具体方法诗句长度判定首先,可以根据古诗文中诗句的长度来判定节奏的划分。

一般来说,古诗文的诗句长度较短,可以根据每个诗句作为一个节奏单元进行划分。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奏单元,每个字母都需要在朗读时有明确的停顿,体现出诗句的整体韵律美。

平仄配合在诗句的朗读过程中,需要根据平仄配合确定节奏的把握。

平声和仄声的交替搭配能够形成诗句的韵律美,使朗读更加优美动听。

押韵处理对于存在押韵的古诗文,可以将押韵的部分视为接近结尾的节奏点,加强句子的结束感,体现出古诗文的韵律美和韵律感。

总结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准确划分对于体现古诗文的美感至关重要。

通过对句子的语调、韵律和押韵等特点进行分析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体会古诗文的韵律之美。

中考语文 古诗词阅读 (四)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节奏)迁移训练

中考语文 古诗词阅读 (四)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节奏)迁移训练

(A )
【解析】A.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常念荫松柏”“咏诗书” 是袁炳的两种行为,“志气跌宕”是他的志向气节,“不与俗人交”是他 的做法。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 3 处)。 撰 《 晋 史 》// 奇 功八。 3.用“/”给文中加黑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 2 处)。 文 章 / 俶 傥 //清 淡 出 一 时
2.根据特定句式断句。解题时,可根据日常积累和常用的特定句式进行 断句,此外还要注意句子是否整齐对称,有些句子的上下句常用相同的 字数或相同的结构。 如:“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一句中可根据 “此……也”的句式进行断句。 注:文言文常考句式见“三、句子翻译迁移训练”。
3.根据人物对话断句。注意文言文中的一些对话标志语,如“曰、云、 言、白、语、道、谓”等。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后 文省略主语,只用“曰”。所以,当句中有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内容判 断出问者、答者。
【注释】①俶傥:卓异不凡。②仕:为官。③青云之交:喻指同有高远 之志的友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B.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C.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D.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见《提升作业》P449)
四、文言断句(划分朗读节奏)迁移训练 文言文断句一般都是将原句的标点去掉,然后让学生在标点处断句。
一般而言,文言文断句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之间 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断句时可采用以 下几种方法:
1.根据句意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人物之 间的关系;其次逐字翻译句子(不会解释的个别词语可暂时不解释),明 确大意;最后根据句意在需停顿的地方用“/”标出。 如:“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原文“太尉使备西北”意思是太尉让西北方向做好准备,后文中精兵“奔” 的方向也应是西北,所以“奔”与“西北”中间不能断;“吴兵”是名词, 中间不能断开)

古诗划分节奏的方法是什么

古诗划分节奏的方法是什么

古诗划分节奏的方法
在中国古诗词创作中,节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元素,它直接影响着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古诗划分节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平仄对仗和句读节律。

平仄对仗
在古诗中,每个字有平声、仄声、入声的划分。

平声和入声合称平,仄声单称仄。

古诗的平仄要求句子的平仄与前后句对仗一致,形成和声婉转的韵律美感。

平仄对仗在古诗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它通过对句子中每个字的平仄进行对比,从而形成节奏感。

比如,对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等形式。

这种对仗方式会通过句子的平仄排列组合,产生起伏有致的韵律效果。

句读节律
古诗划分节奏的另一种方法是句读节律。

句读节律是指句子中每个字的读法要符合语言的自然流畅,不受平仄的限制。

在句读节律中,重读部分与轻读部分的变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句读节律通常通过字的字音音调和句子整体语调来实现。

比如,用字音诗的形式来创作古诗,通过字的音调变化形成韵律。

句读节律在古诗中被广泛应用,它强调的是句子整体的抑扬顿挫,使诗歌在朗读时有一种顿挫有力的节奏感。

总结
古诗划分节奏的方法主要包括平仄对仗和句读节律两种。

平仄对仗通过平仄排列组合形成韵律美感,句读节律则注重句子整体的抑扬顿挫,营造出一种流畅有力的节奏感。

创作一首好的古诗,需要融合运用这两种方法,使诗歌在节奏上更加完美动人。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们对人类情绪、体验的感性叙说,是有赖于语言的审美化运作的。

而所谓审美化运作,就诗歌而言,是指在总体上遵循一般语言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改变一些普通语言的组构程式,并将这些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变异组构,逐步形成为一种诗歌特有的运作规范,用以对诗中的情意蕴涵、人生体验进行审美化的描述。

这是古典诗歌的又一重要的美学特色。

诗歌就其本身来讲,是一种用讲节奏和有韵律的语言来抒情言志的文学文体。

什么是诗的节奏?节奏原来是音乐术语。

《礼记•乐记》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孔颖达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比如唢呐吹就是奏,不吹就是节。

有吹有停,再加上声音按照一定规律,或高或低,或快或慢,或长或短,或强或弱,就会圆满地表现或欢乐,或悲哀的情绪。

诗歌也一样,我们通常将诗歌语言形式上的规律称之为诗的节奏。

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诗的节奏主要表现在:2.1押韵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

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是韵母。

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

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

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

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

“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1.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2.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 /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2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 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2.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 。

如果误将' 也' 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 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 以/臣卑鄙。

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 /卑鄙。

例2.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庸夫之怒也。

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七、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这是一个非四字骈字句,可按意义划分节奏,即: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

八、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

'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

' 乐其乐' 就是以其乐为乐。

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不知 /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3.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其一',其中一只狼。

'犬',修饰动词'作',即'像狗一样'。

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其一/犬坐/ 于前,而不能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一、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 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 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 明月。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正确的朗读节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 。

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又如:可以一战。

“可”是可以,“以” 是“凭借”。

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 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如还有:(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此句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久。

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5、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

(2)人不知/ 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

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1)恐/前后受其敌。

(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

如:(1)今/天下三分。

(2)今/南方已定。

四、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例如:1、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其中一只狼。

“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

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为:其一/犬坐/于前。

类似的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一个“乐” 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 是名词,乐趣、快乐。

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五、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

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陋室/ 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6、马/说。

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题型练习}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参考答案:1、余/ 得遍观群书2、然则/何时而乐也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4、今/齐地/方千里5、干戈/寥落/四周星6、盖/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下车/引之。

13、生/亦我所欲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

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

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 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 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 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若/毒之乎?(9)吾父/死于是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 “美池”“桑竹” 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 ,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 其/如土石何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 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