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在这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其实施效果。
一、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1.推行项目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实施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更符合职场需求。
2.提倡问题导向学习: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开设跨学科课程1.组织跨学科团队教学: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为学生开设课程。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增设跨学科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外,增设一些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等。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1.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教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配备相关实践教学设备和实验室。
实施效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实习实训的组织和管理: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实效。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创业孵化服务。
实施效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指导。
实施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
以上措施的实施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
3.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更具综合素质。
学校现代学徒制度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培养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师徒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2. 培养综合素质。
现代学徒制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3. 促进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鼓励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1. 深化产教融合。
现代学徒制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产业实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采用“学校+企业”的双元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3. 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从“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
三、促进就业创业1. 提高就业率。
现代学徒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提高就业率。
2. 增强创业能力。
现代学徒制鼓励学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成功率。
3. 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现代学徒制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 提升国家软实力。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3.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繁荣。
总之,学校现代学徒制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顶岗实习管理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
加强顶岗实习的教育和管理,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教育教学环节,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就业能力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188为了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高职院校竞相推出各种举措,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顶岗实习的教育和管理,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性人才,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高职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实习单位分布广,难以集中管理;缺乏与实习实训的企业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协调,甚至对学生不闻不问;没有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机制,顶岗实习的成绩难以量化等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完善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 全方位拓展顶岗实习基地,夯实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基础1.1 加强校企合作,重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具有一定基础的大型集团公司相合作,为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顶岗实习是学生独立走上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岗位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习兴趣以及学生实习的最终成果,从而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有选择的与一些专业对口、有一定基础和规模、讲诚信的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可以将学校先进的生产实践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运作中去,从而达到校方与企业的双赢。
1.2 重视与政府职能部门、产业协会合作,成片地开发顶岗实习岗位群在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思路的创新,将多个专业的就业问题融于一体,形成整体的思路,大面积地拓展顶岗实习岗位,从而同时解决多个专业的顶岗实习难题,还降低了实习的教育与管理难度。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9.05.27•【字号】鲁教高字[2009]9号•【施行日期】2009.05.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鲁教高字〔2009〕9号)各高等学校:为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全面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经研究,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试点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全省高等学校全面推行双学位、双专业教育。
为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制订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经批准已试点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高等学校,要对照本办法认真进行自查,及时纠正办学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重新制定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实施细则,并报我厅备案。
尚未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高等学校,如果申请实施双学位、双专业教育,要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我厅审批。
各学校在实施双学位、双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请及时报送我厅。
二○○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山东省高等学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双学位是指同一学生修读主修专业并获得相应学位的同时或修读主修专业并获得相应学位之后,修读辅修专业所获得的学位。
双专业是指同一学生修读主修专业并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修读辅修专业并获得毕业证书。
第二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类型:(一)普通本科在校生(或毕业生)在本校(或跨校)修读双学位教育辅修专业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颁发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
(二)普通本科(或专科)在校生在本校修读双专业教育辅修专业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颁发辅修专业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
举办条件第三条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专业必须是办学时间较长、就业状况较好、教学条件充足的专业,一般应有三届以上毕业生。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分析报告自2020年我校成功申报为广西中职机械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品牌专业以来,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分析调研数据,得到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工学结合、六层推进、中高一体、直升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该方案的主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021年3月,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产品导向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证。
按照专家的意见,学校组织老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修订工作的目标是推进我校“大平台、强专业、多方向、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凸显“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利于教学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对各个教学环节作了规范的要求,规定了总学时、实践学时、选修课学时、职业资格考证等要求。
经过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和课时的安排做了相应的调整,而且针对一些专业课实行模块化教学。
一、改革成效通过专业群建设,本专业群基本完成品牌专业发展建设的目标。
到2022年12月,组织老师编写了6本校本教材。
本专业群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22年本专业群人数达到1214人,学生毕业后双证率与就业率均超过98%。
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5.2%,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充分保证。
对外的示范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一)以服务为宗旨,更新中职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群建设项目和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条件配置和专业团队自身发展理念新的变化。
1.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中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本专业群重新分析定位了专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根据机电技术应用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届学生就业去向等,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服务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的需求调查、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作建设等各项工作。
专业团队深入服务企业调查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需求和典型的工作任务,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情境的学习领域课程,从岗位工作任务入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建设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服务区域行业、企业、产业的理念得以具体落实。
青岛大学教务处
青岛大学教务处〔2009〕31 号关于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暂行规定为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全面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暂行办法》(鲁教高字〔2009〕9号)精神,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双学位是指学生修读主修专业并获得相应学位的同时或修读主修专业并获得相应学位之后,修读第二专业所获得的学位。
双专业是指学生修读主修专业并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修读第二专业并获得毕业证书。
第二条普通本科在校生(或毕业生)可在本校(或跨校)修读第二学位。
普通本科(或专科)在校生可在本校修读第二专业。
第三条双学位教育的第二专业不得与主修专业同属一个学科门类,双专业教育的第二专业不得与主修专业同属一个专业类。
第四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一般应在修完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延长1至2年修业时间。
特殊情况下,本科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最长可延长4年修业时间,专科双专业教育最长可延长3年修业时间。
第五条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专业必须是办学时间较长、就业状况较好、教学资源充足的专业,一般应有三届以上毕业生。
第六条举办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学院,需提出书面申请,报教务处审批。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
符合开办条件且教学资源允许的专业原则上均须接受学生修读双学位、双专业的申请。
第七条学校根据各专业师资、图书、设备以及其他教学资源情况,合理确定各专业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招生数量,确保培养质量。
第八条凡学习成绩优良且无不及格课程的学生可以申请修读第二专业。
每人只能报名修读一个第二专业。
第九条在校学生可从二年级开始修读第二专业。
申请修读第二专业的学生需填写《青岛大学修读第二专业申请表》交本人所在学院,经学院审核后报双学位、双专业教育举办学院,由双学位、双专业教育举办学院汇总后报教务处审批。
第十条申请修读第二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需填写《青岛大学修读第二学位申请表》,交双学位、双专业教育举办学院,由双学位、双专业教育举办学院汇总后报教务处审批。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为了贯彻实施学校“131”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繁荣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高我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现就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以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以切实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合理确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为前提,以科学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以优化调整人才培养实施途径为手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二、总体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分类确定不同学科(文史类、理工类、艺术体育类)、不同层次(普通本科、应用技术本科、职教师资本科)、不同类别(师范类、非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行以“1+2+1”为基础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和个性化;构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等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细化优化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内容并纳入培养方案,真正做到一、二、三课堂内容上有机统一、目标上高度一致,形成教学、团学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力;着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的需求,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声誉。
三、基本原则(一)培养目标多元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学校生源的个体差异日益扩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2024年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4年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
一、课程设置与实践结合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通过引入案例分析、模拟实验、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设置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二、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科研项目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前沿和市场需求。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促进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
同时,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等服务,帮助学生将创新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四、国际化视野拓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
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环境,也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举办职业发展讲座、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等综合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
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12.29•【文号】教高〔2017〕8号•【施行日期】2017.1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现就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深化招生制度改革1.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完善中央、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增强招生计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
发挥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战略问题,储备战略人才。
改进完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动态调整区域间、培养单位间和学科专业间的招生结构,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要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高校专业培养的关联性。
11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 解读
《 11 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解读》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在当今时代,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的 11 项重点任务进行深入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一、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规范。
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不同专业领域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职业能力标准,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要优化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和理念,使学生所学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
还应加强教材建设,编写高质量、实用性强的教材,为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二、健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健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需要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共同发力。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条件。
企业则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评价机制,对校企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和考核,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健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能够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3.1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河南工程学院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区建设,以及煤炭行业、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具体措施及效果如下:1、依托我校煤炭、纺织优势,凝练专业培养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虽然是我校的一个较年轻的工科专业,成立于2011年,当年正式招生。
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我校在1954 年就已成立了化学化工教研室,承担染整技术、纺织、化纤、地质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煤炭、纺织特色。
因此,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至今,一直依托河南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凝练专业培养特色,从培养方案2011版、2013版的煤化工、精细化工两个专业方向,到培养方案2015版只设置煤化工一个方向,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根据专业培养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河南工程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
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创业意识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创业意识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摘要】高职教育的重点应该侧重于职业素质的教育以及创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本身专业性强,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提高就业的成功率、稳定性。
同时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知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
“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应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内涵及创业的实践环节、创业的案例,进而树立创业的意识。
应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精神。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创新【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102-011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就业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当前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和高学历化趋势,使得本身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求职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职毕业生就业反映出求职的盲目、被动。
由于学生缺乏对社会职业岗位的了解,及对职业工作环境、岗位的期望与实际的差距,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工作稳定性不高。
高职教育的重点应该侧重于职业素质的教育以及创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本身专业性强,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提高就业的成功率、稳定性。
同时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知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
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业中的就业能力,实现“人职匹配”。
应克服不正确的就业观。
其主要表现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纪律性不强;对就业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常选择逃避;身份转换的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从业者身份与学生身份之间的差异,导致工作态度懒散、拖沓,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
要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同时加强创业与创新教育。
在恰当、全面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实现“人职匹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5.11•【文号】国办发〔2016〕37号•【施行日期】2016.05.1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营养改善计划、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对口支援、定向招生等重大举措,推动中西部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差,保障能力弱,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少、优质资源少,教育质量总体不高,难以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更好地统筹现有政策、措施和项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脱贫攻坚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把加强最薄弱环节作为优先任务,把调整资源配置作为根本措施,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培养更多栋梁之材,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提供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加强统筹。
将中西部教育置于全国教育总体格局中谋划设计,统筹中西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谋划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支撑,形成合力。
加强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加强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就业市场,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
本文将分析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加强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1.促进产学互动,双方受益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紧密合作,其核心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实习、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实战经验和技能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双方共同受益。
2.搭建学生就业创业的桥梁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搭建起学生就业创业的桥梁,让学生更容易地接触到实际的就业机会和创业资源。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出更适应市场的人才。
学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项目实践和创业扶持,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增强竞争力。
3.推动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教育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企业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可以使学校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促进教育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方式1.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加强实习实训2.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特色总结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特色总结以下是经验丰富的大学就业工作总结,其中包括___和___的经验。
___:该校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就业工作作为“固本疏源,重基求新”的重要任务。
其中,“固本”意味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疏源”则意味着与社会用人单位广泛联系,取得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和信任,扩大毕业生就业的源头。
“重基”就是重视就业的根本规律,了解人才市场的基本行情和社会用人的基本要求,将其反馈到人才培养实践和就业准备工作中。
“求新”则意味着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用人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营销策略,经常找新路、出新招;在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引导。
该校还建立了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
该机制包括“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第一课堂重视“学思统一”,夯实创业知识和技能。
开设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强化课程实验,培养创业技能;创学方法,培育创业素质。
第二课堂重视“素质拓展”,突出创新创业实训。
突出专业实训,进行创业模拟;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创新精神;鼓励科学研究,培养创业潜能。
第三课堂重视“知行合一”,丰富创业经历和体验。
积极支持在校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学生社团校外行动,丰富创新创业体验。
该校还完善了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指导与市场培育“两手抓”。
在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上,坚持“二手抓,二手都要硬”,一手抓就业市场培育和开拓、一手抓就业指导与服务。
精心培育校内校外就业市场,努力拓展就业领域。
09年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200余场;在20余个城市开拓就业市场;签署就业基地合作协议企业100多家。
推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人性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五化”工程,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在金融危机非常时期,该校采取“八管齐下”的措施,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教育部11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解读
教育部11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解读教育部11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教育系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下面将对这11项任务进行详细解读。
一、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
教育部将加强职业院校改革,建立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高技术技能大师培养能力培养技术技能大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教育部将加强对技术技能大师的培养和评价,推动技术技能大师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加强行业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建设行业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的关键。
教育部将推动行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行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将推动高等学校设置职业教育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五、深化就业创业教育改革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向。
教育部将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推动就业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推动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将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七、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提高职业教育效果的关键。
教育部将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探索职业教育教学的多元化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和智能化应用。
八、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基础。
教育部将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支持。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 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提升教学质量。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对接
参与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认证
积极参与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借鉴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和做 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与联系
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联系,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 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及进修 课程,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 平。
教育教学培训
企业实践与挂职锻炼
定期举办教育教学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 ,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 手段。
安排教师到企业、行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
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01
校内外导师制度
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优势 ,形成互补、协同的教学 过程。
学生中心教学理念贯彻
学生需求调研
定期开展学生需求调研,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法 的反馈。
个性化学习方案
针对不同学生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 案。
学生参与评价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 学质量。
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机制构建
创新实践
加强创新实践环节,如实验室开放、创新竞 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03
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01
02
03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丰富在线课程资源,包括 优质视频、互动课件和在 线测试等。
线下教学活动设计
组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项目实践等多样化的教 学活动。
混合教学模式实施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平台建设目标:为学 生提供实践机会,促 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
升
平台运营模式:学校 与企业合作,资源共
享,互利共赢
平台类型:创新创业 竞赛、实习实训基地、
创业孵化器等
平台效果评估:通过 学生实践成果、企业 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估
和改进
高校应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具备相关领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 定期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 法。 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0 3
高校应鼓励师生 共同参与创新创 业项目,通过团 队合作,激发学 生的创新潜能, 提高其创新创业 能力。
0 4
北京大学创业孵化器 浙江大学创新实验室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实践基地 南京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 实践探索
实践经验总结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 实践探索
实践经验总结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应积极营造 创新创业氛围, 通过举办创业大 赛、创业讲座等 形式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创业 热情。
0 1
高校应加强与企 业的合作,引入 企业资源,为学 生提供实践机会, 培养其创新创业 能力。
0 2
高校应建立完 善的创新创业 教育体系,开 设相关课程, 提供专业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 创新创业所需 的知识和技能。
善
应对策略与建议: 加强跨文化交流 能力培养、建立 合作机制、提高
国际化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汇报人:XX
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缺乏具备 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无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心得体会 二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心得体会一、加强科教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
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才。
所以,加强科教体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关键所在。
首先,建立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人才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破除束缚。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此外,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建立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应对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创新科研评价机制。
科研评价体系是激励科研创新的重要手段。
要以质量为导向,强调创新成果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应用,而不仅仅是数量指标。
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减少学术腐败现象,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投身到创新实践中。
最后,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需要资金和资源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并优化投资结构,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形成合力。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首先,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
提高师资水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
此外,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建设。
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今天的中国倍受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核心要素。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对外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把着力点聚焦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上,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得到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普遍认可。
一、注重适时改革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对知识观、能力观与素质观的理解、选择与实践,也是体现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所在。
1994年,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原部属高等院校,学校办学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从部属高校划转为地方高校后,学校的服务对象发生很大变化。
学校从为行业服务为主转变到为地方服务为主。
同时,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设立的经济贸易类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校面临的竞争环境突然间变得非常严峻。
第二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学校的服务领域发生很大变化。
对外经贸的经营环境日趋开放,包括运行领域、运行体制、运行技术与手段等对外经济贸易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上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
第三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被提到重要地位。
为此,学校多次对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秉承传统与适应时代、明确定位与突出特色等多项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最终确立了集传统与现实、融“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对外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事实证明,坚持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
二、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系统性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于高素质人才而言,三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也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1994年划转地方院校后,根据客观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系统性上仍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我们认为,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化是现在也是将来都客观存在的现实,我国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始终会是少数,多数高校都会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而且,地方经贸类院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源泉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劲需求。
因此,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对学校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认真理解与选择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类型定位为:具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从事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一定位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要,又贴近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当然,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的系统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明确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具体内涵为: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构建了集知识能力素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于一体的全方位的、突显能力与素质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见下表)。
第一,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
通过广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多样化和系统化的自主学习、实战模拟等课堂教育延伸平台,通过外语这个知识平台,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第二,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
通过广泛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学位后培训基地、大学生事业发展促进会、学生创业管理服务中心等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
通过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学生社区居委会、学生自励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平台,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以上三类平台形成了相互支撑和相互推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实践层面形成了全方位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轴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三、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突出实践教育教学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办学的信念理想。
1994年划转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之前,学校就通过积极设置实践性课程、仿真外贸实际流程、模拟外贸跟单业务等实践性教学和在校外各贸易公司广泛设立实习基地,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培养了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无时差”适应外贸企业工作和自主创业意识强的专门人才。
可以说,实践意识与精神通过多年的传承、积淀与创新,已经渗透到学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个过程,即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实践提高能力、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的意识已经成为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精神。
1、在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层面,学校特别强调通过知识这个平台突出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此,学校在外语教学上提出了“三结合”的培养思路:一是在分级教学的同时,强调基础英语课程与商务英语课程相结合,将英语课程设置为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并分别制订1—4级分级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其中英语口语3—4级全部聘请外籍教师授课;针对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和英语听力还制订了5—8级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供学生自选,同时还开设了3个模块总共24门商务英语选修课程,做到基础英语与商务英语相结合,全面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
二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双语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商务英语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全校学生开设英语实践性教学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升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在培养过程中,强调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设置外语节、开办英语角、成立英语话剧社、创办英文报纸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学校要求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通过打造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国际商务实验链”和开展课外实践品牌活动,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
在打造模拟实践教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