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

合集下载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闻报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报道可以传递信息,展示真实的事件,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但是,现实中,由于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不少报道被批评不够客观和真实,从而失去了报道的价值。

首先,一个普遍的新闻报道伦理问题是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作为新闻从业者,应当遵循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客观、真实、准确、全面。

但是,很多新闻报道被指责存在虚假、夸大、歪曲等问题。

在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问题的栏目中,不少媒体试图借助恶劣舆论来饥渴流量,让读者痛骂这个社会,“一哭二闹三上诉”,让事情的解决变得复杂化。

如果我们说一件事情本质上是邪多正少,那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分析、对比,发掘出每一个可能的事实,去真正还原这个事件的本质。

其次,新闻报道的同情倾向和倾向性。

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新闻报道中的情感成分,但是动情并不代表无法保持客观。

媒体应当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中立性,避免有意或无意的同情倾向和倾向性加入报道当中。

为了产生视觉冲击,以图谋得到读者的关注,往往会夸大某一事件的影响力、情感反应,并放大那些离成事距离较近的人的感情议题。

这样的报道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但在实现真实客观的传播上还需要去作为新闻从业者多加思考和尝试。

最后,未经求证的评论和实质性的区别和传播的方式。

作为新闻从业者,必须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

媒体应当遵循有关道德理念和法律法规,避免发表未经求证的评论和错误信息,以及对特定人群做出的非环评等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新闻报道方面,针对事件的实质进行询问、竞争须对客观事实的披露是必须的。

在报道中,经常使用“据美国媒体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等词语来传达信息,这样的传播方式往往会引起读者的误解,营造一个人人说说话、少有确定的事情发生的局面。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伦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新闻从业者的态度和责任感。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营销导向:当前媒体市场竞争激烈,商业化倾向明显,新闻机构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以营销为导向,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点击率,不惜夸大报道真相或制造新闻炒作,导致新闻伦理失衡。

2. 缺乏独立性:我国新闻业主要由国有媒体和官方媒体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对新闻业的强势调控和管理,导致新闻报道缺乏独立性,容易受到权力干预,有迎合政府意图的倾向。

3. 缺乏真实性:新闻报道中存在夸大事实、编造事实、隐瞒真相等现象,多数媒体过分追求"独家"新闻和"第一手"资料,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收视率,不择手段地夸大报道,严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4. 炒作取代价值观:部分媒体追逐炒作和娱乐,将新闻当作商品销售,丧失了传媒的主导价值,新闻娱乐化和低俗化现象严重,导致服务社会和传递信息的职责失去应有的延展。

5. 缺乏职业道德:一些记者缺乏职业道德,报道中存在侵犯隐私、侵害名誉、搜集个人信息不当等行为,甚至有买新闻、伪造新闻,出售新闻稿件等不法行为,损害了新闻业的形象和声誉。

二、成因分析:1. 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媒体体制和经营模式,传统的官方主导型媒体发展困难,商业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崛起,媒体市场竞争加剧,为了生存和谋求利益最大化,一些媒体不得不追求营销和炒作。

2. 政府管理失灵:新闻工作在我国体制中具有政治性和社会公共性,政府应该扮演好监管和引导的角色,但由于监管措施不完善,管理不力,导致一些新闻机构和记者缺乏约束,违背新闻伦理原则。

3. 观念转变:社会的现代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新闻需求发生变化,新闻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吸引眼球的新闻内容,一些媒体迎合市场需求,以商业利益为导向,导致新闻伦理被忽视。

4. 行业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众多,但培训体系和职业道德建设相对滞后,行业标准不统一,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难以遵守和维护新闻伦理。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论述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的问题及策略

论述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的问题及策略

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问题及策略一、新闻伦理的重要性新闻伦理是新闻媒体在报道和传播信息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涉及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公众形象等多个方面。

在新闻媒体时代,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伦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载体,其传播的信息对公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遵守新闻伦理准则,对于维护媒体公信力、保障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闻伦理问题的表现1. 缺乏真实性:为了追求点击率或收视率,部分媒体过分夸大或歪曲事实,甚至制造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2. 侵犯隐私:在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不顾及个人隐私,过度挖掘私人信息,给被报道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3. 偏见报道:由于记者或编辑的主观偏见,部分报道存在明显的倾向性,误导读者,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客观认知。

4. 缺乏公正:在涉及争议性事件时,部分媒体未能给予各方充分的话语权,而是片面地支持某一方的观点,导致报道失之偏颇。

5. 媚俗化: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部分媒体将新闻报道娱乐化、媚俗化,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品位和形象。

三、新闻伦理问题的原因1. 市场竞争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背新闻伦理,制造轰动效应。

2. 缺乏有效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组织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媒体钻空子,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

3. 记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记者的职业素养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容易受到外部诱惑和影响。

4.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一些媒体为了迎合特定群体的需求,而忽略了新闻伦理的约束。

四、解决新闻伦理问题的策略1. 强化行业自律:建立健全的行业自律机制,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约束媒体行为,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2.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第五章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有偿新闻”[18页]

第五章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有偿新闻”[18页]

四、媒体从业人员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大发展, 新闻队伍迅速壮大。但人员来自四面八方, 不少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学习训练,有的素 质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
第三节 “有偿新闻”的危害
“有偿新闻”可能在短时间给媒体和“客 户”带来某些好处,但最终既损整个社会, 又损害媒体与“客户”双方,可以说是有百 弊而无一利。
一、危害社会和人民群众,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
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一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 威信。社会各界相信媒体上所报道的一切,因而 也很容易对那些虚假夸大的“有偿新闻”失去警 惕,笃信不疑,某些人也就因此可以通过“有偿 新闻”达到骗财升官的目的,而社会和广大群众 则深受其害。
在西方一些国家,卖报收入只占报纸 收入很少一部分,报纸盈利的主要来源大 都出自广告。我国解放后长时期实行计划 经济体制。当时,所有新闻媒体都不必自 己挣钱,而由国家财政拨款维持。
三、“客户”方面的原因
某些“客户”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认为“有偿新闻”对自己是合算的。自己 没有突出事迹,猴年马月也轮不上媒体记 者前来采访报道自己。
一、新闻理论和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搞“有偿新闻”是合理的。其理由是, 新闻媒介报道了某个企业或其产品,报道 了某个企业家或某项新技术发明等等,会 给该企业、该发明家带来成百万元、成千 万元的经济效益,新闻单位向他们索取一 些报酬是合乎情理的。
二、媒体经济方面的原因
其从业人员买“新闻” 6、某些媒体向“客户”兜售版面和播映时间,主动
向“客户”索取发稿的“报酬”
第二节 “有偿新闻”产生的原 因
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 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大量出 现“有偿新闻”不是偶然的。这里既有新 闻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某些新 闻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原因。

传媒新闻: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传媒新闻: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传媒新闻: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新闻报道在传媒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提供了人们关心的信息,还对社会各个方面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然而,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一些伦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什么是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伦理问题是指在道德和道德准则方面产生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伦理问题涉及到新闻记者、编辑和媒体机构在采访、报道和传播信息时面临的道德困境。

这些道德困境可能涉及到真实性、公正性、隐私、敏感性等方面的问题。

伦理问题一: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和客观性。

然而,在现实中,记者常常面临着如何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困扰。

从一个角度来看,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实,而不应添加个人偏见。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对于事实的选择和呈现也可能受到记者的个人立场的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加强新闻报道的审查和监督机制。

媒体机构可以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负责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查和监督。

此外,新闻记者应该遵循专业和道德准则,确保报道事实真实、客观。

伦理问题二:隐私和尊重新闻报道的另一个伦理问题涉及到隐私和尊重。

新闻报道需要揭示真相和公共利益,但是这也可能侵犯被报道个人的隐私权。

例如,新闻媒体可能侵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通过公开一些他们不愿意公开的私人信息来吸引读者。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保护公众利益的同时,尊重被报道个人的隐私权。

媒体机构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确保在报道过程中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此外,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应尽量避免过度侵入被采访者的私人生活。

伦理问题三:敏感性和道德考虑在新闻报道中,面对一些敏感的话题或事件时,记者需要谨慎处理,考虑到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和敏感性。

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记者或媒体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或销售量而选择性地报道和宣传某些敏感事件。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更多的社会冲突和伦理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记者和媒体机构应该有一种良好的伦理意识,不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道德责任。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与实践对策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与实践对策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与实践对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显著。

然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信力。

因此,探讨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一)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严重的伦理问题之一。

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故意编造虚假的新闻内容,或者对未经核实的信息进行传播。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还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声誉。

例如,某些网站为了吸引流量,发布一些所谓的“独家爆料”,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毫无根据,纯属捏造。

(二)侵犯隐私在新闻报道中,有时为了获取独家新闻或者增加报道的吸引力,记者可能会侵犯当事人的隐私。

比如,在报道名人的私生活时,过度曝光其个人隐私信息,或者在灾难报道中,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公开其受伤的照片和个人情况。

(三)新闻炒作新闻炒作是指媒体对某些事件进行过度渲染和夸大,以制造轰动效应。

这种行为往往会歪曲事实真相,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比如,在一些食品安全报道中,部分媒体对个别问题进行无限放大,导致公众对整个食品行业产生恐慌。

(四)片面报道有些新闻报道只呈现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信息,导致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

这种片面报道可能是由于记者的主观偏见,也可能是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

(五)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接受贿赂或其他好处,为某些个人或组织进行宣传报道。

这种行为违背了新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原则,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二、新闻报道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背伦理原则,通过制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等手段来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

(二)竞争压力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一些媒体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忽视了伦理规范。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1. 引言1.1 新闻伦理的定义新闻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是新闻从业人员在采集、编辑、传播新闻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包括了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正义性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维护新闻传播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新闻伦理的核心是以事实为基础,以公正为准则,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责任感为内核,以良知为基础。

新闻伦理的遵守不仅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也是对公众利益的尊重和对民主社会的支撑。

新闻伦理的定义与新闻自身的属性密切相关,它要求新闻报道应当真实、客观、无偏,不能歪曲事实、捏造谎言,不能陷害他人,不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能伤害公共利益,不能违反道德底线。

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标准,是新闻事业的立业之本。

只有遵循新闻伦理规范,新闻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1.2 新闻伦理的重要性新闻伦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媒体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确保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公正的重要保障。

新闻伦理的遵守能够有效地规范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让他们在采写新闻时避免主观意识和个人偏见的介入,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新闻伦理也涉及到媒体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角色,必须遵守新闻伦理,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不造假、不诋毁他人,确保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

新闻伦理还能够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让公众更加信任媒体的报道,促进社会舆论的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新闻伦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媒体从业人员严格遵守新闻伦理规范,才能保证新闻报道质量,增强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媒体的影响力。

2. 正文2.1 我国新闻伦理现状我国新闻伦理现状在近年来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报道存在偏颇和不客观的现象。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和社会舆论,往往会对新闻事件进行夸大或篡改,导致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

新闻内容过于娱乐化和低俗化。

探究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

探究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

探究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新闻报道是社会传播的重要方式,承载着传递信息、监督权力、引导舆论等重要功能。

然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常常成为关注的焦点。

新闻从业者在报道新闻时,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本文将探究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是指在报道过程中涉及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新闻从业者在报道新闻时,需要考虑到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尊严、名誉等方面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新闻报道中还涉及到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从业者应当避免虚假报道、失实报道等行为,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同时,新闻报道中还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国家法律,不得传播违法信息等。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从业者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时应当遵守的职业准则和规范。

新闻从业者应当秉持客观、公正、中立的原则,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不受利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尊重新闻事实,不捏造事实、歪曲事实,不编造虚假新闻,不违反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同时,新闻从业者还应当保护新闻信息的安全性,不泄露新闻线索、消息来源等信息,确保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在新闻报道中,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的遵守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首先,遵守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可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只有新闻报道真实可靠,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遵守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可以保护新闻从业者自身的权益和声誉,避免因违反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准则而受到处罚和谴责。

同时,遵守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还可以维护新闻行业的形象和声誉,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必须要遵守的准则和规范。

只有遵守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记者伦理与新闻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分析

记者伦理与新闻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分析

记者伦理与新闻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分析第一节:引言伦理问题在新闻实践中经常被提及。

实现优秀的新闻报道需要依照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新闻工作。

无论是在采访、编辑还是发布文章等环节,新闻工作者都需要关注伦理问题并加以实践,确保自身的行为不会损害新闻行业的声誉。

文章着重对新闻记者在新闻实践中遇到的几个伦理问题进行分析,以提供给新闻工作者作为学习和实践的参考。

第二节:记者伦理问题伦理问题表面看似单纯,实则错综复杂。

当今社会中,新闻工作的影响力更加巨大,许多人都希望利用其资源来获得个人利益。

而在实践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报道的精神等伦理问题仍然会引起争议。

2.1 采访中的伦理问题采访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是隐私披露、情感攻击、道德越线等。

在采访对象不愿意透露信息时,记者需要慎重考虑采访问题。

有些问题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这时候必须严肃考虑,判断是否需要提及,以免影响采访对象的利益和声誉。

采访中的情感攻击问题也值得关注。

在采访中,如果记者的话语攻击了采访对象的人格品质,会对被采访者产生伤害和不舒适感,甚至会导致其不惜法律费用来追究记者的责任。

2.2 编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编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编写文章过程中的删改、扭曲事实等。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些事实不完全或者不正确,新闻工作者需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修正,以免文章虚假引起社会公众的揣测或者批评。

在报道中,过度渲染事实,甚至把事实扭曲变异,让新闻报道失去其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应该引起记者们的注意。

2.3 发布文章时的伦理问题在发布文章时,新闻工作者也要特别地注意伦理问题。

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客户群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引起过度伤害和不必要的纷争。

在撰写与发布过程中,必须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因为任何一方面上的缺陷,都会严重影响新闻的质量。

第三节:新闻实践中的道德问题新闻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包括新闻道德和社会道德两方面。

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和公众的利益,且在社会道德层面,应该反思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新闻伦理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中应遵循的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新闻时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社会,新闻传播的渠道日益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较以往更加多样化。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伦理问题愈发引人关注。

本文将从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进行简要分析。

当前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虚假报道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一些媒体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为了吸引读者和观众,在报道中存在夸大事实、捏造新闻、故意歪曲事实等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新闻伦理,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让受众产生了误导,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些媒体报道存在偏倚和不公正。

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往往会对某些事件或者人物进行过度报道,或者是在报道中选择性地呈现事实,从而导致信息的歪曲和失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在报道中存在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和违规接受礼金等违法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和媒体公信力,严重损害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

互联网时代下虚假信息泛滥。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虚假信息。

这些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传播开来,给受众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也让原本应该负责任的媒体蒙上了阴影。

那么,我国新闻伦理现状的成因是什么呢?经济利益驱使是导致新闻虚假报道的重要因素。

一些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放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对新闻进行夸大和捏造,以牺牲新闻伦理为代价获取更多的点击和收视率,从而带动广告收入的增长。

一些管理者对新闻伦理的重视不足也是导致新闻偏倚和不公正报道的原因之一。

如果媒体的管理者没有重视新闻伦理,或者是出于各种目的故意放任或者默许这种行为,那么新闻从业人员就会对新闻伦理失去敬畏之心,从而肆意违反职业道德。

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够也是导致新闻伦理现状的原因之一。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探讨引言:新闻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旨在客观、公正地将事实呈现给读者。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伦理问题,并以案例为基础,展开讨论。

第一节:虚假报道与信息失真1. 以准确性为准则的重要性新闻报道应以准确、真实为原则,任何虚假报道都是对读者的背叛,对真相的踩踏。

准确的报道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石。

2. 名人报道中的虚假情况在追求独家新闻和轰动标题的过程中,有些媒体不惜编造假新闻或夸大事实。

名人报道中的虚假报道,更容易引发社会恶劣效应,误导社会舆论。

第二节:道德诱导与价值引导1. 引导读者的认知和价值观媒体的报道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媒体应尽力避免对读者的过度诱导,以免对其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媒体也应该积极引导读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 观点失衡和偏颇的报道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会给予某一方更多的关注,或者有意或无意地扭曲事实,这可能导致观点失衡和偏颇的报道。

媒体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免误导读者。

第三节:隐私权和人身尊严保护1. 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对被报道者的隐私权进行保护,不得侵犯其个人隐私,否则将对被报道者的人身尊严造成伤害。

2. 非法获取信息的道德问题一些媒体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或突破隐私的底线,这种行为既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也违反了道德伦理。

媒体应自觉抵制这种不良行为,维护公众和个人的权益。

第四节:煽动性报道与社会稳定1. 报道的社会责任媒体应当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避免发布煽动性的报道,尤其是涉及社会矛盾和敏感话题的时候。

过度煽动可能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引发群体事件。

2. 不当报道可能带来的后果媒体对某一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过度渲染,或者发布未经核实的报道,可能导致公众恐慌、社会不稳定等后果。

媒体应当在运营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避免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结论:新闻报道作为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需要秉持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

新闻学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新闻学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新闻学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工作的学科,不仅仅需要关注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技术,还需要深入探讨其中涉及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业界面临着新的伦理与道德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新闻学研究和新闻从业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新闻伦理伦理是指个人或组织在行为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新闻从业者在报道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以确保新闻的公正、客观和质量。

其中,以下几个伦理问题备受关注:1.1 真实性与准确性新闻的核心是真实的报道,新闻从业者应该根据事实进行报道,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他们应该通过直接观察、采访证人和查证文件等方式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避免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

1.2 公正与平衡性新闻报道应该遵循公正和平衡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新闻从业者应该尽量使用多角度的视角报道事件,展示多个观点,提供读者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1.3 隐私保护在报道中,新闻从业者需要保护人们的隐私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生活的敏感问题上。

他们需要在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要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1.4 公众利益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而存在,新闻从业者应该保持媒体的独立性和公信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客观、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二、新闻道德道德是指一个人在行为中所保持的良心和职业操守。

新闻从业者除了遵守伦理规范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以保证自身行为的合法合规。

2.1 不违法违规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违法违规。

他们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进行报道,杜绝任何形式的违法行为。

2.2 尊重职业道德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循职业道德,保持媒体的独立性,不受任何拉拢、利益诱惑的影响。

他们应该坚守职业操守,不盲从、不曲解事实,不制造假新闻。

2.3 打击虚假和谣言新闻从业者应该积极参与打击虚假和谣言的行动。

他们应该通过事实查证和权威报道,揭露和辟谣那些散布谣言的行为,维护新闻的公信力。

2.4 尊重知识产权在报道中,新闻从业者需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的作品。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第一篇: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 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

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当前,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都深知新闻伦理的重要性。

新闻伦理是新闻从业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保障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公正的基础。

而在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以及形成新闻伦理面临的挑战也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1. 过度商业化当前,我国新闻市场已经被商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媒体不择手段地获取点击量和收视率,报道追求轰动性和煽情性,忽略了新闻报道应有的客观与公正。

在追逐经济效益的新闻伦理有时被置于次要位置。

2. 违反责任伦理一些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忽视了对受访者、报道对象、社会公众的责任伦理。

在采访报道中,一些媒体可能会出现侵犯隐私、断章取义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受访者的权益与形象。

3. 偏向性报道在涉及政治、社会事件时,一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会出现偏向某种立场或利益集团的现象。

报道偏向性造成了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4. 缺乏自律由于缺乏足够的自律机制,一些媒体在报道中违反新闻伦理规范,并未受到有效的约束和惩罚。

这就使得新闻媒体在伦理问题上垄断了较大程度的自由,容易出现道德滑坡。

5. 公民道德观念淡薄在当前社会,一些公民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足够的识别和辨别能力,容易被片面报道所影响,从而形成舆论偏颇,进一步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我国新闻伦理形成的原因1. 社会转型期的特殊背景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市场的快速扩张,给新闻伦理形成带来了挑战。

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商业利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2. 缺乏良好的新闻伦理教育目前,我国的新闻从业者在大部分时间内是依靠实践摸爬滚打来积累经验的,缺乏系统的新闻伦理教育。

这使得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对新闻伦理意识不强,容易在报道中出现偏差。

3. 新闻监管不够完善我国目前的新闻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一些违背新闻伦理的报道并非都能受到有效的惩罚。

新闻传播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新闻传播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新闻传播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扮演着塑造公众舆论和引导社会道德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道德与伦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新闻媒体应当严格遵守真实准确的原则,但现实中存在假新闻、谣言传播等问题。

一方面,一些媒体在追求独家新闻或点击率的同时,牺牲了真实性。

另一方面,一些记者缺乏职业道德,掺杂个人观点和利益,导致信息失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媒体应加强内部监管,建立严格的新闻报道制度,并对虚假报道进行严厉惩罚,同时加强对记者的专业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二、关于新闻道德的问题新闻报道应当尊重事实、尊重个人隐私、尊重社会伦理,并遵循媒体伦理原则。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媒体为了追求利益或吸引眼球,破坏了这些原则。

例如,过度渲染、夸大事实、人肉搜索等行为都存在道德隐患。

媒体应该加强自律,遵守行业规范,维护新闻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关于隐私保护的问题在新闻报道中,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是一项重要的道德责任。

然而,现实中媒体对于隐私的侵犯现象屡见不鲜。

无论是对明星、政要还是普通公民,他们的隐私信息都应受到媒体的尊重和保护。

媒体应建立隐私保护机制,明确界定与报道相关的公共权益与隐私权益的边界,并加强舆论监督,防范隐私侵犯现象的发生。

四、关于报道倾向性的问题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中立,但现实情况下存在着报道倾向性的问题。

有些媒体在报道中偏袒某一方面,甚至故意歪曲事实以达到某种目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媒体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是必要的。

同时,媒体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的判断力和客观公正的能力。

五、关于社交媒体的伦理问题社交媒体的兴起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个别用户和媒体机构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不时引发伦理问题。

例如,造谣、恶意评价、网络暴力等问题时有发生。

要解决这个问题,媒体应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制定相应规范,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引导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论述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的问题及策略

论述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的问题及策略

论述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的问题及策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闻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远远超出了过去。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这给新闻伦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充满争议和偏差的时代,新闻媒体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新闻传播的速度让媒体在获取和发布新闻时容易忽略核实信息的重要性。

为了抢占头条和吸引眼球,有些媒体不择手段地发布不实信息或者未经核实的消息,这严重破坏了新闻的公信力。

新闻媒体应该时刻警惕虚假信息的传播,加强事实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闻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偏离客观事实。

有时候,媒体可能受到政治立场、商业利益或者个人情绪的影响,报道变得偏颇甚至失实。

新闻媒体应该做到客观公正,不带有个人情感和偏见,遵循新闻职业操守,维护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新闻媒体在报道敏感事件时往往面临道德困境。

有时候,为了报道某些事件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媒体需要对受害者和相关当事人进行采访和报道,但这可能会侵犯到他们的隐私权和尊严。

新闻媒体应该在报道敏感事件时尊重当事人的权益,控制报道的范围和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当事人的伤害。

新闻媒体还面临着网络谣言、恶意攻击和侵犯他人隐私等信任危机。

为了获取点击量和流量,一些媒体或者个人故意发布虚假信息、造谣传谣,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

新闻媒体应该加强自律,提高言论和道德标准,不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获取短期利益。

面对这些新闻伦理问题,新闻媒体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规范自身行为并提升公信力。

新闻媒体应该建立健全的新闻伦理规范和自律机制,明确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严格执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确保媒体从业者遵守规则和原则。

新闻媒体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建立有效的新闻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有违伦理的行为,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新闻媒体应该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建立互信互利的关系,增强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晓U201117073 新闻1102班浅析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摘要:在我国,有偿新闻问题非常严重,随便翻开报纸,有偿新闻随处可见。

不仅我国,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情况,有偿新闻已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本文旨在研究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有偿新闻、伦理规范、“新快报”事件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当代,媒体在公众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拥有强大的力量和资源,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媒体的影响。

但媒体也是一柄“双刃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加剧,许多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逐渐浮现,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偿新闻问题。

在伦理道德失范的情况下,传统的道德底线遭遇严重挑战。

如何更好地规范媒体行为,杜绝有偿新闻问题,也是新闻传媒领域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有偿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界的顽症,也是痼疾。

20世界80年代,媒体开始启动“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市场化改革,有偿新闻在我国潜滋暗长,一直发展到今天,有愈演愈烈之势。

逐渐由个人行为演变为集体行为,长期存在着采编人员或新闻机构与被采访者圈钱交易的某些行为,媒体与记者的形象被逐渐侵蚀,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

世界各国都为禁止“有偿新闻”做出过明文规定,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中宣部和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措施,对有偿新闻禁了又禁。

1993年5月上旬,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明确规定各媒介和记者个人均不得接受报道地区或单位的金钱(或实物)奖励。

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新闻系统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国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

三年之后,上述四家再次联合召开会议强调禁止有偿新闻。

尽管如此,有偿新闻的现象仍得不到有效遏制。

二.文献综述“有偿新闻”这个词汇是产生在我国的特有词汇,以它为关键词在google学术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共有2630条结果,但没有出现一本专著,主要是相关论文与提及“有偿新闻”的其他著作;通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上搜索到的文献数量达386篇,时间范围自1989年至2010年,其中2010年硕士论文1篇。

可见我国新闻传播界对有偿新闻的研究始于1989年,研究不少,但缺乏系统和深入。

①从文献内容来看,对有偿新闻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有偿新闻”概念范畴的界定。

不少文献认为“有偿新闻”与新闻媒体的商品属性是两种概念,不能等同起来,新闻信息具备使用价值因而具有商品属性,而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贿买媒介行为”②第二,探讨有偿新闻成因及对策。

有的将有偿新闻的成因归结为经济原因,认为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创造效益的需要;有的将其成因归结为权力寻租的需要,认为媒体通过出卖自己的话语权来交换利益。

第三,采用跨学科角度,从社会学与文化学角度解读有偿新闻。

这类研究视角新颖,然而研究较少。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1.研究问题根据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发现的问题,以及目前我国有偿新闻的现状,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有偿新闻的概念与涵盖范围二.有偿新闻的典型案例——“新快报”事件三.有偿新闻涉及的伦理规范问题四.如何治理和杜绝有偿新闻现象的出现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文献研究与理论阐释的研究方法。

首先是文献研究方法。

要认清“有偿新闻”问题,并且掌握目前研究的深度,发现问题,对所有相关文献的梳理,是必要一步。

其次是理论阐释。

对所观察到的许多特殊个案概括整合进行分类归纳,再从理论层面上进行阐释。

四.有偿新闻的概念与范畴有偿新闻通常是指新闻单位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工作中收取被采访和被报道单位、个人及有关方面的报酬或费用而刊登新闻、揽取广告的行为。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各方对有偿新闻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界定为“广告”,认为有偿新闻就是“广告新闻”;二、界定为公关行为;三、界定为“新闻腐败”,如1994年张允若在《当代传播》上发表的《不能把“有偿新闻”同新闻媒体的商品属性混为一谈》文章中,认为“有偿新闻”是用钱购买新闻报道的手段、购买刊发新闻的权力,是金钱同权力的交易,是一种违法的贿赂行为,可以直接称之为“贿买媒介行为”;四、界定为“有偿不闻”,有人认为,“有偿不闻”属于广义的“有偿新闻”概念:广义上的有偿新闻包括以传播或者不传播某项新闻为条件,换取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利益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讲,封口费属于有偿新闻的一种。

③五、将“新闻敲诈”纳入有偿新闻界定范畴。

五、其他界定。

有偿新闻的一般形式包括:收礼收钱,如接受劳务费、误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礼品等;收取刊播费用,如以新闻为诱饵换取广告、赞助或发行;曝光要挟,如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或赞助等;其他形式如参加被采访单位、个人安排的在营业性歌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利用发布新闻报道向被采访或报道单位提出为个人、单位或亲友谋取利益及便利等。

从这些“有偿新闻”行为梳理中发现,“有偿新闻”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新闻,也不局限于制发新闻稿,而是已成为一种混合新闻界各种不合理行为的现象。

行为主体主要有两类: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

可见,“有偿新闻”首先是一种包含着职业道德问题、法律问题、伦理问题、权力寻租问题,同时受到社会风气等客观因素影响的极其错综复杂的现象。

五.从“新快报”事件看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2013年9月9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向长沙市公安局报案称,2012年以来,新快报连续发表多篇署名为记者陈永洲的文章,捏造事实对中联重科进行诬蔑诋毁,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商业信誉并造成重大损失。

湖南公安机关获悉,陈永洲受人指使,根据他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在未经核实、也未对中联重科进行调查采访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分析和主观臆断,编造中联重科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畸形营销、销售和财务造假等问题,在新快报连续发表署名文章十余篇。

2013年9月16日,长沙市公安局直属分局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为由予以立案,并于10月15日发布网上追逃令。

10月18日上午9时许,陈被长沙警方逮捕刑事拘留。

该事件受到中国各界人士关注,各界人士纷纷声援陈永洲,新快报在报纸头版刊文,要求当局放人,并保障记者的人身安全。

10月26日,新华网报道称,陈永洲向民警坦承其受人指使,捏造事实对中联重科进行诬蔑诋毁。

其后舆论纷纷转而指责陈永洲及《新快报》。

10月27日,《新快报》在其头版登出道歉声明。

10月31日,陈永洲被吊销记者证,之后《新快报》主编亦被撤换。

陈永洲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发表的10余篇中联重科负面报道中,只有“1篇半”是自己在他人安排采访下完成的,其余都是由他人提供现成文稿,陈永洲只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有的甚至看都没看,就在新快报上刊发。

深层次原因,在于其本人业已供认的多次收取他人“酬劳”。

这是典型的有偿新闻报道,甚至触犯了法律。

记者“看都没看”就署名,完全不顾新闻报道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和记者一切从事实出发的道德操守。

报社审稿环节也对这种行为毫无觉察,对重大监督报道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把关不严,记者“看都没看”的稿件,竟然连续登上报纸版面,成为系列的重头稿,结果赔上报社的社会信誉不说,也极大损害了媒体的整体社会公信力。

媒体从业人员要坚守职业操守的底线。

媒体之所以是“社会公器”,新闻记者之所以是“社会航船的瞭望者”,就在对社会丑恶的揭露和监督是其职责和使命所在,这也是社会对媒体和记者赋予光环的重要原因,但在这种监督权力下,如果没有职业操守,丧失职业底线,只为了金钱和利益去报道有偿新闻,失去的不仅是职业尊严,还有整个行业的社会信任。

黄瑚将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境界分为五个层次④:(一)惟利是图,以职营私。

这是一种与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要求完全违背的道德境界,处于这种境界中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往往惟利是图,贪得无厌,化公为私,损公肥私。

(二)按酬工作,以职谋生。

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新闻职业道德境界,是消极的雇佣劳动观念在社会主义新闻职业生活中的反映。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新闻从业人员眼界狭窄,自觉性差,生怕自己吃亏,但也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三)公私兼顾,注重实惠。

这是一种中间层次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状况相适应的新闻职业道德境界,是多数新闻从业人员所具有的新闻职业道德境界。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够认识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一致性,在新闻职业生活中能积极谋求社会公共利益,能为此作出一些牺牲,但也很注重谋求社会允许的个人正当利益。

(四)忠于职守,克己奉公。

这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较高境界,是一种自觉的、突破了以职业为谋生手段的境界。

处于这一境界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够比较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来指导新闻实践工作,具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五)乐于奉献,大公无私。

这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处于这一境界的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实践工作中时一时处处闪耀出“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集体第一”的共产主义奉献精神。

《新快报》的陈永洲为了自己的利益,连续发表十余篇中联重科的负面报道,其职业操守完全失去底线,属于新闻职业道德境界的最低层次,即唯利是图,以职营私。

新闻记者令人痛心的道德沦丧,使得媒体失去了公信力,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被抛弃,媒体从业人员也会遭到公众的唾弃。

六.如何杜绝有偿新闻的出现有偿新闻一直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一方面是体制内媒体(党报、党刊、党台等)对惩戒记者收受贿赂等缺少积极性,而且有时候还会或明或暗地把有偿新闻制度化;另一方面,体制外媒体虽然在有偿新闻方面更注意职业操守,但是也有一些媒体或多或少地从事有偿新闻报道。

如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自由性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资讯,但也滋生了罪恶的幕后交易。

不少报道有偿新闻的记者甚至抛弃了基本的做人道德。

对于我国新闻界而言,最让人痛心的是,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发生在灾难现场。

传媒和新闻从业者应该尊重事实、捍卫真相,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决不能被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主导。

从伦理学的层面来看,有偿新闻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伦理道德,是对社会公正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践踏。

因此,为了减少和杜绝有偿新闻的出现,这里提出一些对策:第一,完善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准则,在我国现有制度环境下减小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时滞。

与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不一致的非正式制度,会阻碍新制度的贯彻实施,增大制度创新和制度实施的阻力和成本。

第二,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正式制度。

既要写出来的正式制度,还要看到它在多大程度上被付诸实施。

针对“有偿新闻”的制度应该在新闻法律、新闻政策、新闻纪律三个方面加强。

第三,媒体做好自律,从内部管理上杜绝“有偿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