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合集下载

新闻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升方案

新闻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升方案

新闻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升方案一、问题分析1. 虚假新闻泛滥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网站层出不穷。

然而,其中也涌现了大量虚假、夸张、误导性的报道和信息,严重影响公众对真实事件的判断。

2. 原因探究(1)经济利益驱动:某些媒体企图通过发布虚假新闻来吸引点击率和广告收入。

(2)缺乏审核机制: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为了追求即时性,忽视了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

(3)舆论压力:在面对巨大竞争压力下,一些媒体不惜牺牲事实准确度以获取更多关注。

二、后果与影响1. 民众被误导虚假的报道容易扭曲事实,并误导公众判断。

许多人由于接受到错误信息而形成错误观点和决策。

2. 信任危机频繁出现虚假报道导致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这对于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解决方案1. 强化人工审核增加专业编辑团队,加强事实核查和审查流程,确保所发布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2. 加大技术投入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协助进行迅速筛选、验证信息来源并识别虚假新闻。

3. 提高公众媒体素养实施针对公众的科学知识教育,提高他们辨别虚假新闻的意识。

此外,鼓励公众多来源对比信息,并遵循几个关键原则:独立思考、查证消息来源、跨平台搜索以检验真实性。

4. 严格法规监控与制裁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并监管执行力度。

对散布虚假新闻者进行依法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5. 跨界合作各界人士需要共同参与打击虚假新闻问题,在政府主导下组成联合部门、媒体界和科技企业,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四、成功案例1. 新闻机构开展自律倡议根据媒体自律原则,一些新闻机构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报道规范与伦理准则,加强内部自检与监督。

2. 美国平台与大型新闻机构合作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开始与知名的新闻组织合作进行事实核查,并标记虚假信息。

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

3. 公众参与监督通过设立公共投诉渠道或提供举报通道,公众可以参与对虚假新闻行为实施监督,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违法行为。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在迅速扩大,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容易误导公众的判断,还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不安。

了解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虚假新闻的真面目。

虚假新闻,顾名思义,是指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或误导性的新闻报道。

虚假新闻可能是出于故意编造的,也可能是由于记者不慎或信息来源不准确而产生的。

虚假新闻可能以各种形式传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从而容易上当受骗。

虚假新闻的传播往往伴随着利益驱动或政治目的,目的在于影响公众的观念和行为。

那么,面对虚假新闻的泛滥,我们如何进行防治呢?加强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公众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辨别能力,学会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源进行核实和对比。

学校、社区和媒体等各界都应该加强对新闻素养的教育,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

媒体自身也应该提高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把关能力。

媒体应该严格遵守新闻伦理标准,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查和核实,以保证报道的真实可信。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采取措施,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秩序,加强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和管理。

政府可以设立相关机构,加大对虚假新闻的监管力度,对有关新闻机构和个人进行惩处,以遏制虚假新闻的传播。

科技手段也可以用于防治虚假新闻。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对虚假新闻进行快速识别和排查。

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研发虚假新闻识别系统,帮助用户识别虚假新闻,以减少其传播范围。

加强平台的内容审核和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遏制虚假新闻的传播。

虚假新闻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共同来加以防治。

通过加强新闻素养教育,媒体自律,政府监管以及科技手段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有效地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权益。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

新闻媒体行业中虚假报道的应对方案

新闻媒体行业中虚假报道的应对方案

新闻媒体行业中虚假报道的应对方案一、引言在信息时代,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迅猛,信息传播迅速而广泛。

然而,随着媒体的大规模发展和竞争加剧,虚假报道问题逐渐成为一大困扰社会的难题。

虚假报道不仅对公众产生误导和负面影响,还损害了媒体的信誉度和可信度。

因此,在新闻媒体行业中应该采取一系列应对方案来解决虚假报道问题。

二、加强记者教育并建立行业标准1. 完善记者培训机制:新闻机构应加强对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培训,提高记者素养和职业操守。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新闻伦理、查证技巧、深度调查方法等。

2. 建立行业标准:各级新闻协会或行业组织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制定具有权威性和辨识度的虚假报道甄别标准,并公开向社会发布。

三、加强事实核实与严格审校流程1. 事实核实环节: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记者应当积极主动进行事实核实,采用多角度和多渠道的证据收集方式,确保新闻事实真实可信。

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和敏感报道,应当加倍仔细核实。

2. 严格审校流程:新闻机构应设立专门的编辑部门负责对新闻稿件进行审稿、定稿,并强化审核流程。

审阅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对伦理规范的敏感度,以保障报道的精准性和真实性。

四、建立匿名举报机制与处理机构1. 匿名举报机制:为了鼓励公众参与虚假报道的揭露和监督,新闻媒体行业可以建立匿名举报平台,方便公众向相关部门投诉和举报虚假报道行为。

2. 处理机构:针对接收到的举报信息,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调查处理。

这个机构可以由相关媒体协会或政府监管部门组成,并具备一定的权限来追究相关行为者的责任。

五、加强自律组织与跨界合作1. 自律组织:各级新闻协会或行业组织可以加强自律监管,定期对会员媒体进行质量抽查和评估,对存在虚假报道问题的媒体予以严肃处理。

2. 跨界合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媒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平台。

新闻机构可以与其他领域的权威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等合作,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六、提倡观众多元化选择与教育公众1. 提倡观众多元化选择:鼓励观众多渠道获取新闻信息,并审视不同媒体所呈现的角度和观点。

如何杜绝有偿新闻,减少虚假新闻?

如何杜绝有偿新闻,减少虚假新闻?

如何杜绝有偿新闻,减少虚假新闻?
1.制定强制力的法规,防止媒介人的异化。

其一,媒介组织内部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制约,是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的保证。

其二,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惩治,“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

用法律制止腐败,效果显著。

2.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成员自律能力。

新闻工作着应充分认识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的危害性,牢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新闻道德,进而提高新闻品质,增强抵制金钱、物质诱惑的能力,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总之,只有内外兼修,多元共治,媒体从业人员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重,才能使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新闻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闻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闻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及应对策略一、问题描述新闻媒体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承担着报道真实、客观、全面的责任。

然而,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报道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虚假报道不仅影响公众对事件真相的了解,还导致信任危机和社会恐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虚假报道在新闻媒体行业中的存在?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二、造成虚假报道的原因1. 追逐点击量和流量:以获取更多点击量和流量为目标往往会使新闻媒体忽视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倾向于制造轰动效应来吸引读者。

2. 信息来源不可靠:在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源泛滥成灾,难以辨别真伪。

新闻媒体可能从不可靠或匿名来源获得消息,并未进行充分核实。

3. 缺乏监管与惩罚机制: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针对虚假报道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使一些不良行为得以滋生。

4. 人员素质不高:部分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对新闻伦理缺乏深刻理解,盲目追求利益回报。

三、应对策略1. 加强新闻媒体自律管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新闻报道审核机制。

加强记者培训,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意识。

2. 搭建公共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政府可以促进新闻行业合作与交流,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以推动信息共享与发布。

同时倡导多方参与评论与监督,提供各方面观点以推动真相的浮出水面。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新闻媒体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罚措施来惩罚虚假报道行为。

4. 加强公众媒体素养教育:通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正确辨别真假新闻,增强阅读媒体的辨别能力和决策能力。

5. 市场导向与道德约束并重:在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应注重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事件,在报道过程中准确把握是非曲直。

四、结论虚假报道对新闻媒体行业及公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只有通过加强自律管理、建立公共平台、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公众媒体素养教育以及市场导向与道德约束并重,才能够有效应对虚假报道问题。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高可信度建议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高可信度建议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高可信度建议在信息时代,新闻媒体扮演着传递事实和观点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兴起,虚假新闻也开始泛滥成灾。

虚假新闻能够迅速传播,对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并提出一些提高可信度的建议。

一、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1.1点击率至上导致报道失真近年来,点击率已成为许多媒体公司关注的首要指标。

为了获取更多点击量和广告收入,一些新闻机构不惜采用夸张标题、添油加醋以及夸大事实等手段来吸引读者。

这种行为使得报道内容失真,并进一步煽动社会不稳定因素。

1.2审校流程不足引发信息错误在快速传播的环境下,很多媒体机构未能充分审查和核实报道的真实性。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并追求第一手消息的新闻行业,有时候遗漏检查事实真伪的步骤,导致错误和未经证实的消息被散播出去。

1.3社交媒体平台造成信息过度分发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给自媒体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也激活了虚假新闻传播的机制。

人们喜欢追随猎奇和轰动效应的报道,而不愿意通过专业渠道验证信息的来源和准确性。

缺乏专业知识和判断力的用户容易受到虚假新闻误导。

二、提高可信度的建议2.1加强新闻监管与法律约束为了解决虚假新闻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媒体行业的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并制定相应法律对其进行惩罚。

此外,在重点领域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负责核实真相并发布权威信息。

2.2推动媒体自身改革与规范除了外部监管,媒体行业本身也要加强自律和规范管理。

建立更加严谨细致的编辑流程,增加事实核查的环节,提高报道质量和真实性。

同时,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2.3鼓励多元化信息源媒体行业应鼓励多元化的信息源,避免选取单一角度或立场报道事件。

多个渠道之间相互监督和验证,能够降低虚假新闻传播的风险,并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观点。

2.4强化读者媒体素养教育教育公众对于虚假新闻辨别能力是关键所在。

整改新闻媒体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

整改新闻媒体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

整改新闻媒体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虚假报道已成为当前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虽然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一系列原因,包括商业利益、竞争压力和职业道德缺失等,新闻出现虚假报道的现象并不罕见。

这些错误的报道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整改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并恢复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一、问题总结1. 事件编造与捏造:某些新闻机构为吸引眼球或满足特定利益方需求,夸大事实或者完全捏造事件。

2. 缺乏可靠来源:部分媒体在发布文章时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或可靠来源。

3. 舆论误导:倾向性报道使得公众对事实真相产生误解。

4. 低水平审查:部分机构为追求速度而牺牲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1.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使他们具备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2. 建立严格的新闻报道伦理准则:制定并完善新闻报道的伦理准则,明确规范,推动媒体从业人员自觉遵守。

三、加强监督管理1. 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媒体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核和审查机制,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信度。

2. 增加外部监督力度:鼓励社会各界进行对媒体进行监督,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家媒体报导质量进行评价。

四、提升公众权益保护意识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针对虚假报道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公众权益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2. 宣传教育与大众参与:开展针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于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在发现虚假报道时及时举报。

五、建立多元化媒体生态1. 推动公共媒体发展:加大对公共媒体的支持力度,建立起一支公信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新闻报道队伍。

2. 鼓励市场竞争与多元化发展:提倡创新思维和经营模式,鼓励各家新闻机构竞争,并推动行业自律组织建设。

六、传播科技与工具应用1. 借助技术手段防范虚假报道:采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新闻资讯进行过滤和辨别,识别虚假内容。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第一篇: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 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新闻可信度恢复方案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新闻可信度恢复方案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新闻可信度恢复方案引言近年来,媒体行业普遍存在着虚假报道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公众对新闻可信度的普遍担忧。

虚假报道不仅损害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也严重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声誉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分析造成虚假报道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强、有效实施的新闻可信度恢复方案。

一、虚假报道问题根源1.商业利益驱使媒体是一个商业化运作的产业,广告和赞助收入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

在追求高点击率和浏览量之下,一些媒体可能为了吸引读者而夸大事实或制造轰动效应来获取更多曝光量。

2.竞争压力随着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涌现,争夺读者眼球成为各个媒体之间激烈竞争中最主要目标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媒体有时会急于通过撰写不准确或夸大内容的报道来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

3.缺乏监管与依法治理目前,媒体行业的自律机制和监管措施相对薄弱。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负责媒体监管的部门可能受到政府干涉或资源有限等问题所束缚,在虚假报道问题上无法有效维护新闻可信度。

二、新闻可信度恢复方案1.加强自律机制为了解决虚假报道问题,媒体界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并加强自我约束和评估机制。

可以通过成立独立的审查委员会来审查并惩罚发布虚假消息的媒体机构。

同时,规范行业准则并进行严格培训与考核也是必要之举。

2.推进权益保护法律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规,并配备专业人员来维持对于信息真实性和新闻质量的监督。

建立合适而高效率的投诉处理程序能够帮助公众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并对违规行为进行追责。

3.多种渠道共同监督除了改善内部监管机制外,提高对新闻报道的监督力度也非常重要。

公众、学术界、媒体同行以及相关组织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和论坛等活动分享经验,并消除信息不准确或误导性产生的隐患。

4.提升读者媒介素养加强读者对于新闻报道素养的培养能够大幅度降低虚假报道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学校应当将媒体教育纳入课程内容,开设与新闻素养相关的选修课程或工作坊,帮助年轻人更好地辨别真相和谣言。

浅谈有偿新闻的危害与对策

浅谈有偿新闻的危害与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和等多种形式的媒介类型,在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方针、表达民情、教育群众和舆论监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在推进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新闻界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虚假新闻”、“不良广告”、“低俗之风”和“有偿新闻”盛行,这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新闻界自身地广泛关注。

其中“有偿新闻”的蔓延最为广泛,影响也最为恶劣。

一、“有偿新闻”的集中表现按照《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有偿新闻”指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

一些新闻机构为解决经费不足或赚钱以及其他目的,按占用版面大小(报纸)、播出时间长短和录制费用(广播、电视),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费用。

实际上,“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主体不仅有新闻机构还包括新闻记者和其他新闻从业人员,不但依照版面、播出时间和录制费用收费,还有其他表现和手法。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接受和索要钱物。

这也就是常说的“红包新闻”,你给红包我发新闻,不给红包不发新闻;红包多报道多,红包少报道少。

新闻报道不是依据事件本身的“新闻点”,而取决了是否出钱和出钱多少。

2、利用兼职名义获取报酬。

记者兼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顾问、策划顾问等,帮助企事业“制造新闻事件”并负责报道宣传,从中领取“工资”。

3、利用新闻拉赞助、广告,增发行量。

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不分。

以新闻开路、打基础,以赞助、广告和发行量为目的,新闻报道沦为经营获利的工具。

4、广告和新闻不分。

这是“有偿新闻”最普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即新闻广告或广告新闻,也就是常说的“软闻”。

看似一篇新闻,其实是宣传广告。

二、“有偿新闻”的危害“有偿新闻”违反新闻事业基本规律和新闻职业道德,降低大众对传媒的公信度,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极大。

关于“有偿新闻”的危害,可以概括以下几点:1、“有偿新闻”违背马列主义新闻原则。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摘要】虚假新闻是指故意传播虚假或误导信息的新闻,其特点包括制造恐慌、引起公愤等。

虚假新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误导观众、破坏社会稳定、影响公共安全等方面。

虚假新闻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

为了防治虚假新闻,可以加强媒体监管、教育公众辨别真假信息,并强调媒体诚信责任。

个人应对虚假新闻的方法包括多渠道获取信息、审慎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应该加强媒体监管,教育公众辨别真假信息,以及强调媒体诚信责任,共同努力净化信息传播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虚假新闻、特点、危害、传播途径、防治措施、个人方法、媒体监管、教育公众、辨别真假信息、媒体诚信责任。

1. 引言1.1 什么是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指故意编造、散播虚假信息的新闻报道,其目的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如误导公众、制造舆论、影响选举等。

虚假新闻通常具有虚构性、误导性和煽动性等特点,往往通过夸大事实、篡改内容或者完全捏造来误导读者或者观众。

虚假新闻在网络时代尤为猖獗,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其传播的主要渠道,以其迅速传播和广泛影响力成为了公众认识事实真相的障碍。

虚假新闻不仅对公共舆论造成严重干扰,还可能导致公共秩序失序,甚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不但会误导广大民众的认知和判断,还会损害各种社会利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新闻越来越难以辨别,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和负面影响。

正确认识虚假新闻、防范虚假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

1.2 为什么要关注虚假新闻在当今社会,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可能会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个人造成严重的危害。

虚假新闻具有误导性,可以误导公众的观念和决策,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和混乱。

虚假新闻有可能对公共安全和稳定构成威胁,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虚假信息可能引发恐慌和混乱。

虚假新闻还可能影响经济发展,误导消费者的选择和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秩序。

最重要的是,虚假新闻可能损害个人的名誉和权益,在社交媒体时代,虚假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整改建议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整改建议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整改建议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体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信息爆炸时代,虚假报道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许多大型传媒机构因为发布虚假新闻而受到谴责,对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报道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该行业更加诚信可靠。

一、虚假报道问题分析1. 招商引资风波招商引资是各个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收入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某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考核或私利,并不择手段进行宣传造势。

这导致了一系列夸张其词和错误夸大事实之类的演出操纵,在投资者眼里造成误导。

解决方法: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并制定规范招商引资宣传活动准则。

同时,增加透明度和公开性,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2. 新闻炒作在追求观众点击率和广告收入方面,一些媒体倾向于制造轰动效应而不惜虚假报道。

这种现象对公众产生了误导,降低了新闻行业可靠性和信誉度。

解决方法:建立严格的道德准则与职业守则,并落实有效监管机构来审查违规行为。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提高对媒体报道真实性的辨识能力,积极参与媒体监督工作。

3. 匿名消息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使用,越来越多未经验证或匿名来源的新闻被传播出去。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谣言、流言蜚语和恶意攻击信息,给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加强关键信息源认证机制,在发布前进行验证程序。

同时鼓励用户自发協同專業團队改进、评论并且分享有价值内容以最大程度地消除虚假消息传播风险。

二、整改建议1.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媒体行业相关法律和规章的制定与更新,为虚假报道提供严厉的惩罚和处罚措施。

同时,建立犯罪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对虚假报道进行揭露。

2. 提高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加大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判断能力。

促使记者始终秉持真实、客观、公正原则,并主动遵守媒体行业准则。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解决对策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解决对策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解决对策引言自从互联网普及以来,传媒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

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低成本获取使得虚假新闻在媒体行业中愈演愈烈。

虚假新闻不仅对读者产生误导,更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肃清虚假新闻成为当下媒体行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严峻任务。

一、问题分析:虚假新闻盛行的原因1.商业利益驱动商业竞争激烈,眼球经济导致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点击量而制造或转发虚假信息。

2.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现代科技使得图片和视频可以被轻松地伪造和篡改,这增加了检验真实性的难度。

3.社交媒体平台缺乏监管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缺乏有效监管控制,容易出现谣言和虚假消息扩散。

二、影响分析:虚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1.公信力和行业形象受损虚假新闻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使得读者对媒体产生质疑,影响人们对新闻的信任度。

2.社会秩序和稳定受到威胁虚假新闻容易引发恐慌、谣言或舆论压力,动摇社会稳定,并对社会秩序带来混乱。

3.个人权益和隐私权被侵犯虚假新闻可能导致名誉受损、隐私被曝光以及个人权益受到侵害,给个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解决对策:净化媒体环境创立诚信传媒1.加大法律监管与惩罚力度制定法律规范明确虚假新闻的打击和处罚标准,并强化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

2.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措施鼓励各类媒体建立自己的自我管理机制和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通过内部审查以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

3.提高读者的媒体素养加强新闻素养教育,增强读者辨别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合理判断和分析信息的思维方法。

4.建立多方协作机制政府、媒体机构、科技公司等多方合作,共同打击虚假新闻传播。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数据验证的准确性,同时建立跨行业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四、有效应对策略:净化网络空间与公众教育宣传1.提高舆论监管意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准入门槛和内容审核标准,严格审查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并对违规账号进行封禁。

2.推广可信源标识机制引导媒体自觉使用可信源标识,在新闻报道中明确来源,并向受众解释新闻采集过程以增强透明度。

新闻媒体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应对策略

新闻媒体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应对策略

新闻媒体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应对策略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

然而,与此同时,虚假新闻现象也逐渐增多,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于真实信息的获取和判断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虚假新闻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定义虚假新闻及其危害1. 虚假新闻概念:指那些不符合事实,故意歪曲或捏造事件、人物或观点等内容来误导读者或获取非法利益的信息。

2. 虚假新闻危害:a) 误导公众认知:虚假报道会让人产生错觉,并错误引导公众舆论;b) 削弱信任度:频繁出现虚假消息会降低媒体公信力;c) 社会动荡:某些严重恶意造谣行为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甚至恶劣后果。

三、产生虚假报道原因分析1. 经济压力:为了吸引读者或广告商,一些媒体或记者可能会故意编造新闻来获取更多的点击量。

2. 竞争压力:在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某些机构或个人出于求胜心理可能故意传播虚假内容攻击对手。

3. 信息审核不严格:媒体管理部门、编辑以及记者缺乏足够有力的核查机制和能力。

四、应对虚假新闻的策略1. 加强专业素质培训:a) 培养专业能力:提高记者采访技能和素质,加强数据处理与解读分析水平;b) 强化伦理道德意识: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并建立防止私人利益干扰报道决策的规章制度;c) 掌握事实查证方法:学习使用现代技术工具来进行资料检索和真伪辨别。

2. 推动行业自律发展:a) 联合行动:各大主流媒体组成联盟,共同打击虚假新闻;b) 制定准则与标准:制定虚假报道违规惩戒措施和奖励机制,建立行业自律标准;c) 公开透明度:媒体应当主动公布甄别虚假信息的手段与结果,并接受舆论监督。

3. 引导公众正确辨别信息:a) 提高媒体素养:教育公众通过多渠道获取不同报道,培养辨识能力;b) 增强批判性思维:引导读者学会质疑、验证以及分析新闻信息;c) 加强科学普及教育: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大众对于科学事实的了解。

4. 制定相关法规与政策a) 严惩造谣行为:加大对虚假新闻源头的打击力度,依法追究责任;b) 完善网络管理机制:设立专门部门审查和引导网络传播内容,加强互联网治理;五、结语面对日益增长的虚假新闻问题,在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来提升各方面实践水平。

媒体行业中的新闻不实报道问题及整改策略

媒体行业中的新闻不实报道问题及整改策略

媒体行业中的新闻不实报道问题及整改策略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传递新闻事实的平台,也是塑造舆论和影响公众观点的力量。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不实报道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媒体行业需要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整改策略。

二、新闻不实报道问题及表现形式1. 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在追求点击率和流量的压力下,有些媒体倾向于发布未经证实或缺乏真实性的消息。

他们依赖匿名消息来源或未经验证的社交媒体帖子,并没有进行充分调查核实。

2. 利益驱动导致失真报道有些媒体受广告商或利益集团控制和操纵,导致报道内容偏向某种立场或利益。

这样一来,新闻不可避免地会被过滤和编辑以符合特定目标和主张。

3. 点击猎奇心态引发虚假报道许多媒体会故意选择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题材来吸引读者。

他们以娱乐化的角度对待新闻,导致信息被夸大或曲解,继而误导公众。

三、新闻不实报道带来的影响1. 公众信息迷茫当重要新闻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时,公众将面临信息迷茫的局面。

他们无法准确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从而缺乏决策参考和正确判断能力。

2. 社会信任危机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代表,在提供真实、客观信息方面具有责任和使命感。

然而,当新闻不实报道成为常态时,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受到严重冲击。

这会进一步削弱社会中对于新闻相关机构及其所发布内容的信心。

四、整改策略:建立严格规范与加强监管1. 加强内部纪律和职业道德媒体组织应通过制定行业准则、促进行业自律,并建立合理奖惩机制来约束记者和编辑行为。

同时,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操守和职业素养。

2. 强化事实核查和信息来源审查媒体应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源来核实事实,并对消息来源进行深入审查。

这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事实核查部门或引入第三方机构来实现,从而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3. 加大投诉处理和问责力度建立健全的错误纠正与消解机制,公众可以通过举报渠道对不实报道进行投诉。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整改措施一、虚假新闻问题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媒行业在数字化时代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然而,与此同时,媒体行业中存在着严重的虚假新闻问题。

虚假新闻指的是制造或散布不实消息、误导公众的内容。

这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对于新闻的可信度和媒体行业的声誉。

1. 虚假新闻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虚假新闻能够扭曲事实,给公众带来困惑和误导。

例如,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散布不正确的信息会导致大量人群恐慌和错误决策,从而给社会稳定带来风险。

此外,虚假新闻还可能煽动仇恨、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等诸多负面效应。

通过制造谣言并加以渲染,某些势力甚至可以利用虚假信息来挑动民族关系、破坏社会团结。

2. 新闻机构与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虚假新闻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某些新闻机构和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有关。

有些从事媒体工作的人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利润,不惜编造甚至散布虚假信息。

他们缺乏对真实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核实的责任感,只追求所谓“热点”新闻。

二、整改措施要解决虚假新闻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源头控制虚假信息、加强监管、提高媒体职业道德水平等多个方面采取整改措施。

1. 强化法律法规与行业自律政府应建立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虚假报道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媒体行业协会也应该加强自律,出台更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约束媒体从业者不得散布或制造虚假信息。

2. 加强专业培训与审核机制提高记者队伍素质是防止虚假新闻问题再次发生的重要途径。

媒体机构应该投资更多资源进行职业培训,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信息搜集、分析和报道能力。

此外,建立一个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真实、准确和客观的报道上线。

3. 加强技术手段与用户教育通过科技手段来识别虚假新闻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媒体机构可以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自动化识别和筛查,以尽量排除虚假内容。

同时,也要加强公众对于辨别虚假新闻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分析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分析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分析一、引言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虚假新闻问题愈发突出。

媒体中的虚假新闻不仅扰乱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也损害了媒体行业的信誉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就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以及可能采取的解决策略。

二、背景:虚假新闻横行1. 虚假新闻定义与形式虚假新闻是指散布错误或失实信息,并冠以“新闻”标签进行传播。

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编造事实、断章取义、无据传言等。

2. 脆弱的监管环境在广义上讲,虚假新闻是由于监管缺位所导致。

当前未能制定完善的法规和制度来约束和惩罚虚假报道,使得这一问题日益严重化。

三、原因分析:为何虚假新闻层出不穷?1. 利益驱动媒体行业面临经济压力巨大,追求点击量和广告收入成为许多媒体的首要目标。

某些不道德的媒体机构为了获取更高的流量,往往不惜公开编造虚假新闻。

2. 缺乏专业素养与责任感部分媒体从业者缺乏深度思考和负责任的态度,以赶时髦、迎合民意或个人立场作为选题依据,片面报道事实、忽视多元声音。

3. 社交网络传播加速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但也促进了虚假新闻的传播。

此外,信息传递速度太快导致故意或无意中误传虚假消息。

四、虚假新闻带来的问题与影响1. 严重破坏舆论生态虚假新闻扰乱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影响了正确舆论形成。

这种情况下,公众容易陷入误导、产生焦虑或恐慌情绪。

2. 损害行业信誉和品牌形象虚假新闻的持续出现导致公众对整个媒体行业的信任度下降,媒体机构的声誉受损。

这不仅给媒体行业带来永久性影响,也可能引发舆论对整个媒体行业进行广泛批评。

3. 社会稳定受到冲击虚假新闻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尤其是涉及敏感、具有社会冲突性的事件。

它们扩大了矛盾和分歧,并损害了社会团结和和谐。

五、解决虚假新闻问题的策略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大立法力度,制定更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媒体行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
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
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
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
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从以上的数据和陈述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收受“红包”的记者高达94.3%,但是其数额并不高(例如,繁峙矿难中记者受贿事件折合金额不过万余元),但为什么会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并在全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就需要反思新闻伦理,回归媒介社会本位角色。

我们在大一的新闻概论的时候就明晓,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有偿新闻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

这里虚假报道的动因就是片面追求金钱的恶果。

例如,一些新闻媒体为了片面的追求发行量、追求收视率,不惜刊登直接制造的“虚假新闻”。

很多杂志社每年都评出当年的十大“虚假新闻”,这些假新闻真是耸人听闻。

譬如说2001年的十大假新闻有:上海要建高300层住10万人的摩天大楼;广西的高考状元沦为劫匪。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题为《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经北京市公安部门调查,发现该新闻是该栏目组临时人员訾某自带肉馅、面粉和纸箱,由外来人员卫某将纸箱经水浸泡后掺入肉馅,制成包子。

訾某用DV拍制、编辑,并用欺诈手段获得播出。

在这起事件中,新闻工作者追逐名利,铤而走险,制作虚假新闻,造成极端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大大地损毁了媒体在舆论大众中的公信力等等。

新闻记者在追求金钱或者是名利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用自己最为宝贵的职业操守———社会的公信力为代价谋取金钱权利。

如果新闻传媒向社会发布虚假信息,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

在社会政治方面,会使新闻工作失信于广大读者,读者有理由怀疑其他报道的真实性,甚至会进而怀疑那些真正的舆论监督报道;在经济活动方面,则会扰乱视听、败坏秩序。

甚至,报道对象会据此认定传媒是可以被收买的,一旦如此,少数人的甘心堕落会使正派的新闻同行无故蒙辱。

追根溯源,总结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价值发生了偏差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情况下,拜金主义、惟利是图腐蚀着人们的道德体系,甚至侵蚀了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对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某些新闻工作者没能守住最后的底线,沦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放弃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原则。

第二法律制度的缺失
目前对于新闻工作者行为的规范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保密法》、《广告法》等法律。

法规中,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

法律制度不健全,新闻立法困难重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让社会上的投机倒把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

第三媒介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
近年来,用人机制在不断改革,临时跨用人员的现象普遍存在。

但为了节约成本,用人单位临时聘用人员采用只使用、不培养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于是,造成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良莠不齐,以及职业道德的严重滑坡。

有句话说得好“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这样的用人模式无疑是在放火自焚,引火烧身,无疑给新闻领域增添了危险系数。

第四舆论大众
当今社会大众面对媒体时,自我道德水平不够高,自我权利保护意识不强,甚至一些弱势群体还把记者当成官,出现半路拦住记者喊冤的尴尬事情。

有些记者便忘乎所以地把自己放到了“官”的位置上。

外出采访时,摆“官”架子,动辄对他人发号师令;更有甚者,以“权”谋私,为达到自己的私欲,不惜触犯刑律。

就我国而言,新闻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无论是什么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不可忽视。

我觉得这就需要对症下药,就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案。

那么,应该如何去提高媒体的新闻职业道德水平呢?
1、新闻工作者自身建设
新闻工作者应该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坚守自己的岗位。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伟大理想。

抵制不良价值观对自己的腐蚀,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遵守宪法和法律制度。

并且,要坚持“社会责任论”,“新闻专业主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加强调查研究,不弄虚作假、歪曲事实。

同时,新闻工作者要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不被糖衣炮弹击垮。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概括得相当精辟:“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渴望,最正确丰富的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
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


2、法制建设
我国目前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偏重于相对抽象的职业道德原则的概括,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职业规范的细致约定。

因而要进行细分,以制定具体的、可感知和可执行的规范条文。

让新闻工作有法可依,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新闻活动。

在其他各项新闻法规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新闻立法,以法律手段来对新闻活动进行必要的约束和正确的引导。

3、媒体机制自身建设
要想有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媒体领导者自身应完善把关制度,拒绝腐败的领导。

身负把关责任的领导者,对于报道的内容决不能轻易放行,应认真审核,履行必须的程序,再传播给人民大众。

其次在用人制度上,领导者应尽量完善人才纳入机制,对人才的纳入进行严格的考核,尤其是在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把关。

在传媒的入门门槛这一关,保证整体技能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高水平。

再次,在记者、编辑的工作中,应确定分明的赏罚制度,使他们在新闻活动中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创新,为新闻事业而努力。

4、舆论大众
当代人生活在信息过剩的时代,由于懒惰没有精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而宁愿接受现成的分析评论。

在以前人们曾认为“吃人家嚼剩过的馍馍没有味道”,不愿意单线条地接受现有观点,甚至怀着置疑的心态。

而当代大多数人却是甘愿“吃人家嚼剩的馍”,甘愿接受眼前出现的资料新闻等,甚至对虚假的观点或事实比对真实的新闻更有兴趣。

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当然,这样的作风也助长了虚假新闻的出现,助长了新闻工作者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加快了传媒职业道德的滑坡。

总而言之,这就要求社会大众转变既成的思维模式,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力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在面对媒体时,把自己当作媒体的“把关人”。

当舆论大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媒的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更彻底、更完善。

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就像是身体的毒瘤一样残留在社会,要想好好的根除不仅仅是靠外界的制约,还要靠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只有内外双方都可以“和睦相处”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