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九年级语文《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5《再苦也没有苦孩子》(黄亮)

25《再苦也没有苦孩子》(黄亮)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课型比较·探究课时 1上课日期 2012年12月7日姓名黄亮单位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1课时)课前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我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2.查找关于新闻评论的一般知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在阅读中了解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有益启示。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评价任务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

2.品味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3.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3.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抛砖引玉师:同学们,当你到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你想到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感受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哪些思考。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上学的艰难”图片,课前先让学生对“边远山区的学生上学的艰难”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预习检测出示:识记下列字词的形、音、义。

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矩jǔ震撼hàn 宽裕yù趋之若鹜wù简陋lòu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学生交流评价)三、体验一种情感指导语: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找准“关键词”:“震撼”——初识作者的情感本文的结尾说:“这就是我们这份调查带来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1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1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三组图片:1.贫困山区孩子艰难的上学情景。

2.大城市农民工艰辛的劳动、生活场景。

3.大城市农民工子女坚持上学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这三组图片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谈看后有哪些感想?(自由发言)----是的,贫困山区的孩子无论多么贫困,也阻断不了父母为他们艰难铺设的求学之路;大城市里的农民工劳动、生活再艰辛,也要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学校。

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致敬;因为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穷也没有穷教育”。

今天我们来共同关注一篇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次感受一下大城市里农民工兄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如何让孩子们一直背着书包上学的。

二、预习检测(多媒体展示)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jǔ矩jǔ震撼hàn 宽裕yù简陋lòu 趋之若鹜wù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震动,摇撼。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3.文体解说(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

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

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三、阅读感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预设问题。

(小组分析讨论)问题1: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的结果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并不小”,为什么这么说?从文中找出答案。

苦孩子 教案

苦孩子  教案

《苦孩子》教学设计周登国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点:学习本文讲故事的形式阐述道理。

{2}能力培养点: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3}思想教育点:认识到苦难的环境也可以成才。

{4}教学重点:认识到苦难的环境中只要坚忍地走下去同样会获得成功的机会。

{5}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卒章显志地写法。

{6}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当你出生在苦难的家庭里时,不要埋怨命运的不公,只要你能坚持努力,你一定会得到命运之神的亲昵。

{二}朗读全文,理论故事线索和结构,全文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写苦孩子小朋由于不会吃桔子而得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不接受任何人的赠品。

第二部分{7---8}写大学里见到的一个贫穷的男孩沉稳的对待苦难。

给我的震撼。

第三部分{9} 卒章显志阐述道理,在这个充满了诱惑的年代,一些苦孩子选择了隐忍,把持着自我同样获得了成功的会。

{三}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并回答问题。

{1}小朋由于违反了父母给他立的原则,接受了我妈的桔子,得到了个教训,这对小朋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2}听完了小朋的故事,大家沉默了,好久都没说话,为什么?{3}小朋犹犹豫豫地接桔子到狼吞虎咽的吃橘子的细节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4}为什么我看到大学食堂里那个沉稳的男孩而感到震撼?{5}结尾说:“那些颇有优越感的人们一定得防着他们,总有一天他把你远远的抛在后面。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6}读完了这两个苦孩子的故事有什么启发呢?{四}:小结:从以上5.6两个问题的讨论中我们认识到:如果你不幸生长在苦难的环境里,也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你坚忍地走下去,这个社会会给你同样的机会,你和那些富裕的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关键是随时把住自我,别被各种诱惑牵到歧途上去。

{五}作业布置:课堂作业布置内容:总结本文揭示的道理。

课外作业布置内容:课外搜集有关苦孩子成才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通用3篇)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通用3篇)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通用3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解题:1、简介新闻评论。

2、本文的主副标题分别给我们告诉了怎样的信息?二、自渎文本:1、自学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理解文本。

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1、“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中的“差异”指什么?2、怎样理解这句话:与其他问题有时无明显参差的回答相比,这里出现了陡然而生的数据。

3、从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很高?4、文章最后提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指什么?5、文章中传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析本文的结构脉落。

提示:(1)、公布结果。

(2)、调查过程。

(3)、展开评论。

7、归纳文章的主旨。

8、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评论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的特点的。

四、拓展阅读。

1、试还原作者写作本评论教师所参考的调查统计表。

2、完成配套练习册67页第7小题。

五、情感交流。

1、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对子女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2、对那些在外打工的父亲你最想说什么?六、作业: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另一种新闻体裁——报告文学的写法。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2、理解掌握新闻分析(也称新闻评论)以写实为主的写法。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3、比较两篇文章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的不同。

(难点)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两文,掌握字词并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掌握另一种新闻体裁——报告文学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我会学,我能学1、给下列加点生字词字注音。

薇()泰谦逊()钳形()弗里茨()鲍()卢斯趋之若鹜()端倪()虱子()2、给下列同音字或形近字组词。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教案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教案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1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本单元的文体特色,复习新闻的文体知识。

2、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2题,掌握报告文学、通讯、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

3、预习字词,完成“学习测评”1、2。

4、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5、了解《漫谈》的作者情况,以及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背景。

(注意:任务完成后,将2、3、5三项任务交与小组长检查,组长根据完成质量打上相应的等级。

)【相关课程标准】1.阅读新闻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的特点。

2.领会《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对战争的独特表现,品味其语言准确精炼、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学习《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体会事实数据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乐于助人、学会奉献等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目标2、3【评价任务】1.能快速提炼新闻主要信息。

2.能够比较消息与报告文学的区别。

3.了解新闻中数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大家看看,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多媒体投影下面的文字)“快艇离河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

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巨大水柱,伏尔加河水像开了锅似的。

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

战士们没等艇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

由于情况紧急,十三师官兵一上岸就投入到连天的炮火和呼啸的弹雨之中。

他们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里,使德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受到阻击。

”(学生能够从炮火、炮弹、营长,战士,战斗等词语中回答出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师:这个片段描写的正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会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报告文学《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师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2: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教学设计2: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培养我们在快速浏览中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由提问有关新闻文体的知识引入。

1.新闻的六要素是哪些?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什么?3.新闻文体的三大特点是什么?4.电头一般包括哪些因素?二、展示学习目标,并认定目标1.识记文中的规规矩矩、震撼、宽裕、简陋等字词和趋之若鹜等词义。

2.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3.朗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三、课文内容学习1.分别指名多位学生高声朗读全文。

注意不要错读和漏读。

2.引导学生谈谈读了文章的感受,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评点并明确:《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则新闻评论。

记者以调查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得出了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问题的结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记者给那些贫穷的但重视教育的农民工的评语,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生浏览全文后,先思考,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分析和展示。

教师在听取分析后引导统一认识,明确行文思路。

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5.文章主旨: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6.探究思考: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明确: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学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的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占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教案一、教学导入:1、新闻的六要素是哪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什么?(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新闻文体的特点是什么?(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二、预习检测与字词教学: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规规矩矩(jǔ jǔ)趋之若鹜(wù)参差(cenci)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参差:差不多,相似。

3、介绍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

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

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三、课文内容学习1、教师评点并明确:《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则新闻评论。

记者以调查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得出了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问题的结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记者给那些贫穷的但重视教育的农民工的评语,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2、明确行文思路: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3、文章主旨: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4、研读课文(1)这篇文章是新闻吗?明确:是,这篇文章是一篇广义上的新闻,即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特点:阐明道理,分辨是非,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

)(2)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为什么这么说?明确:因为调查设计和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反差强烈,调查结果出乎人们意料,调查设计是“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在百分之多少多少之上”,统计结果是“农民工们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孩子们都在上学”。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课件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课件

鼓掌,致敬;因为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穷也没有穷
教育”。今天我们来共同关注一篇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次感受一下大城市里农民 工兄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如何让孩子们一直背着书 包上学的。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 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研读课文
2.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震撼信息(结合原文语句回答):
从月收入(元)看-----生活并不宽裕,但都在上学;
从家庭经济来源看-----家庭经济来源单一,还要拉 家带口,供子女上学; 从就读情况看-----就学率虽高,但是农民工子女就 读的学校大多是民办农民工学校,他们的子女不能接受和
城里孩子同等的优势教育。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 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 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表现了农民工兄弟生活再艰辛也 不放弃子女接受教育的执着精神,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
新的视角更近一层地写出了对农民工子女不能接受平等教育
的担忧。
研读课文
比较探究
消息是用事实说话的,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 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
入新时代》中,作者只陈述事实,基本没有发表什么议论。 新闻分析(也称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
数据后的震撼信息》,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
们也许在简陋的民办学校,也许在公办学校借读,但他们都
在上学。
整体感知
统计出来的结果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问卷调查-----但数字是严肃的,我们的调查虽然只 发出131份问卷,其中还有6份无效,但较少的样本也得拿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1课时)——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三组图片:1.贫困山区孩子艰难的上学情景。

2.大城市农民工艰辛的劳动、生活场景。

3.大城市农民工子女坚持上学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这三组图片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谈看后有哪些感想?(自由发言)----是的,贫困山区的孩子无论多么贫困,也阻断不了父母为他们艰难铺设的求学之路;大城市里的农民工劳动、生活再艰辛,也要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学校。

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致敬;因为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穷也没有穷教育”。

今天我们来共同关注一篇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次感受一下大城市里农民工兄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如何让孩子们一直背着书包上学的。

二、预习检测(多媒体展示)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jǔ矩jǔ震撼hàn 宽裕yù简陋lòu 趋之若鹜wù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震动,摇撼。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3.文体解说(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

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

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三、阅读感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预设问题。

(小组分析讨论)问题1: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的结果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并不小”,为什么这么说?从文中找出答案。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欣赏和评价优秀的散文作品,培养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于“最苦”和“最乐”的论述,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示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课后习题,自主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重点解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5. 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最苦与最乐》,巩固所学内容。

2. 按照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最苦与最乐”的故事或感悟。

3. 选择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导学案北师大版

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导学案北师大版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评论”有关知识;2、学习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自学指导:1、复习回顾:报告文学是怎样的一种文体?结合《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谈谈报告文学有什么特征?2、了解“新闻评论”的有关知识。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震撼.()宽裕.()参差..()趋之若鹜.()参差:趋之若鹜:4、整体感知:(1)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表评论?(2)记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怎样的评论?理由是什么?5、研读课文(1)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特点?(2)请你从文中概括出四项调查结果?(3)作者对调查资料分析后得出了什么结论?(4)为什么第⑥节中说:这是本次调查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收获平台1、仿写。

(1)仿照《春》中的句子,以“书”为主语写比喻句。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书——————————————————————(2)你热爱生活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稼先荣获“两弹一星”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B.国歌声起,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C.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伴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声销声匿迹。

.....D.看到登着“飘萍”的通信我总是如饥似渴....地阅读。

3、给下列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据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我国拯救濒危动物获得可喜成果。

为保护国宝大熊猫,我国先后建立了总面积达583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

拨出专款抢救大熊猫进行人工繁殖研究,已人工繁殖30多只。

我国还将新建14处保护区,以便现有的1000多只大熊猫得以安定地生活繁衍。

标题:4、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内容,将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九年级语文上册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导学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导学案 北师大版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艰辛。

学习过程:
课前先学
1、解题:
主标题以肯定的叙述句回应了政府提倡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号召,给人以鼓舞。

副标题表明评论的材料来源及给作者的感受。

“震撼”一词写出了作者的惊讶,与“平淡”对举,更能吸引读者。

2、预习自测:
给加粗字注音:
简陋()趋之若鹜()陡然而长( )震撼( )参差()
解释词语:
趋之若鹜:力所能及:
广为人之:好高骛远:
质疑探究、合作探究:
探究一:精句赏析
我们曾经以为---统计一出来,一个震撼的数字会让自己、也让社会震惊: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在百分之多少多少之上。

把一幅广为人知的标语送给他们,因为他们值得让人们骄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穷不能穷教育。

”[来源:学+科+网]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tsn:
精句:
赏析:
[来源:Z。

xx。

]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探讨课后第四题。

三、将你本节课的收获写在下面。

第五单元 时政聚焦—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第五单元 时政聚焦—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政聚焦—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一、熟读《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完成下列任务。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呢?(1)用德国士兵和德国统帅部的家信,说明战争的形式发生了逆转;(2)用吃的感觉变化来表现被围困的严峻;(3)写德军将军用谎言来打气,结果带来失望。

3.这也是一篇新闻稿,对比一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明显不同(篇幅、语言、描写角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很短,用概括性的语言既准确又简明扼要地向人们传递了我军南渡长江的消息,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消息)。

本文篇幅较长,比较完整地描述了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国军队从当年8月份到12月份的境况,语言生动、描写细致。

(2)因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消息,而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战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我军发起进攻,突破长江防线、国民党军溃逃及目前战斗进展的态势,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没有直接写交战的情况,只是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困的德军官兵心理和生活上的窘境。

4.多媒体出示一段描写斯大林格勒会战场面的小说与本文比较有什么不同?(小说是虚构的,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却是真实的。

)5.本文的叙事很生动,语言极富幽默感,结合课后“词句品味·积累”进行赏析。

二、认真阅读《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是新闻吗?为什么?(是,这篇文章是一篇广义上的新闻,即新闻评论。

)2.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相比,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全文也是写事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请讨论。

(这篇文章是一篇广义上的新闻,即新闻评论。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真实故事表达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苦难吗?你们觉得苦难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苦难和成长的文章——《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以便交流分享。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分享一下自己画出的好词好句。

a.文中的小主人公在面对苦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品质?b.你觉得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4.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具体的描写方法。

(2)分析这些描写方法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5.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的苦难与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生动的描写方法。

(2)作文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1)请同学们谈谈在学习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2)针对自己的写作,谈谈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四、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熟读成诵。

2.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苦难与成长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到苦难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意义,培养了他们关爱他人、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写作训练环节,同学们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了写作能力。

但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课堂互动性,让更多同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第一课时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在掌握消息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的特点。

3.理解《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过程与方法:理解《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学会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乐于助人、学会奉献等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在掌握消息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教学过程:《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第1课时)一、导入大家看看,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快艇离河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

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巨大水柱,伏尔加河水像开了锅似的。

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

战士们没等艇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

由于情况紧急,13师官兵一上岸就投入到连天的炮火和呼啸的弹雨之中。

他们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里,使德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受到阻击。

”(学生能够从炮火、炮弹、营长,战士,战斗……这些词语中回答出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这个片段描写的正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会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新闻《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介绍1.作者简介: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

20世纪30年代回国后,在卫国战争中任军报《红星报》战地记者。

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和《九级浪》等。

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在苏联文艺界一起巨大震动,此书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2.背景介绍: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会战是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该方向上的德军集团而进行的一次会战。

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学科:九年级语文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最苦与最乐》的名言名句。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3)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苦难与快乐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最苦与最乐》的名言名句。

(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最苦与最乐》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名言名句。

5.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背诵名言名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最苦与最乐》的名言名句。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家庭作业:从生活中找一个例子,分析其面对苦难与快乐的态度,并与同学交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面对生活中苦难与快乐时的态度,评价其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开展主题班会:组织一次以“面对苦难与快乐”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
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阅读文本掌握生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
本文是新闻评论,应先让学生了解它的特点,进而在学习时体会新闻评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记者李福龙,为了准确的掌握我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我于2 004年2月份走访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以问卷形式调查了1 31位农民工,下发问卷调查表131份,收回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

下面是我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
姓名年龄籍贯
月收入(元)500 800 1000 1000以上
全部靠我其他收入
家庭经济来

1 2 3
子女(个)
就读学校民办农民工学校一般学校重点学校
二、解题:
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

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

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三、检查预习情况:叫学生听写字词,解释字词
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jǔ矩jǔ震撼hàn 宽裕yù简陋lòu 趋之若鹜wù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震动,摇撼。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四、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谈整体感受。

1、分别指名多位学生高声朗读全文。

注意不要错读和漏读。

2、引导学生谈谈读了文章的感受,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评点并明确: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则新闻评论。

记者以调查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得出了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问题的结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记者给那些贫穷的但重视教育的农民工的评语,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五、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生浏览全文后,先思考,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分析和展示。

教师在听取分析后引导统一认识,明确行文思路。

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
六、探究思考: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明确: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学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的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占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七、情感交流。

1、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对子女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
2、对那些在外打工的父亲你最想说什么?
3、文章主旨:
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八、作业:
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猜想失学率高
公布结果实际无一人辍学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收入低,负担重
再苦也没调查过程受教育范围广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有苦孩子城里人同样重
展开评论农民工视教育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新闻评论,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新闻评论的特点,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顺利。

学习时,又通过文中大量的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的目的,从而体会了新闻评论的特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