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屈原列传

合集下载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

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

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

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

'"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

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

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

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

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

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

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

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

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

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

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

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

'"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

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

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

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

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

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

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

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

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列传知识点复习

屈原列传知识点复习

《屈原列传》重要知识点复习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加下划线的句子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0)。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1)。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4)。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1)。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既绌.(15)。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16)。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18)。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

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

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

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

'"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

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

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

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

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

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

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

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

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志,同“记”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悉。

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修改走草稿,屈原不赞同。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上官大夫:楚大夫。

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写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chán)谄(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篇一:屈原列传知识点】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

(省略句、状语后置)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精选9篇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精选9篇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精选9篇原文篇一乃作《怀沙》之赋①。

鉴赏篇二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

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篇三①之徒:这类人,这班人。

②祖:学习,效法。

③削:削弱。

④吊:悼念。

屈原列传篇四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 《屈原列传》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   《屈原列传》

必温课21.《屈原列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通假字。

例句本字及意义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人穷则反.本③靡不毕见.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⑤嚼然泥.而不滓者也⑥屈平既绌.⑦齐与楚从.亲例句本字及意义⑨厚币委质.事楚⑩亡走赵,赵不内.⑪被.发行吟泽畔⑫又安能以晧晧.之白答案:①同“罹”,遭受 ②同“返”,返回 ③同“现”,显现 ④同“旨”,意图、宗旨 ⑤同“涅”,染黑 ⑥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⑦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⑧同“佯”,假装 ⑨同“贽”,见面礼 ⑩同“纳”,接纳 ⑪同“披”,披散 ⑫同“皓”,皓皓,皎洁的样子例句古义今义①明.年.,秦割汉中地今年的下一年与楚以和②颜.色.憔悴色彩③形.容.枯槁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④然皆祖屈原之不慌不忙,镇静,沉着从.容.辞令答案:①第二年 ②脸色 ③外貌,模样 ④委婉得体词语例句意义或用法(1)称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幸蒙大恩,赐号称.王(《苏武传》)答案:(1)①动词,称述、称说、说 ②动词,称赞、赞扬 ③动词,声称 ④动词,称作、号称 (2)①动词,远离 ②名词,奏章 ③动词,撰写 ④词语例句意义或用法(2)疏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②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张衡传》)③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④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⑤禹疏.九河(《孟子·滕文公上》)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明.道德之广崇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④短.屈原于顷襄王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⑦蝉.蜕于浊.秽.答案:①动词作名词,听觉、听力 ②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③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 ④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⑤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 ⑥形容词作名词,忠臣 ⑦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境地 ⑧意动用法,以……为患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含注释高中语文两汉:司马迁《屈原列传》.doc

含注释高中语文两汉:司马迁《屈原列传》.doc

(含注释)高中语文两汉:司马迁《屈原列传》《离骚》节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力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二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离骚》:《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多句,两千四百多字。

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解释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

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

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

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

'"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

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

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

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

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

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

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

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

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列传高中背诵部分翻译及注释(译文和情景默写之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高中背诵部分翻译及注释(译文和情景默写之屈原列传)

11.《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情境默写】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第3篇 《屈原列传》【解析稿】新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全攻略(全国通用)

第3篇    《屈原列传》【解析稿】新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全攻略(全国通用)

新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全攻略(全国通用)第3篇《屈原列传》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关(一)挖空练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宾客..();出.()则接遇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而心害.()其能.(..(),争宠)。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未定..(),屈平属草稿()。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而作《离..()也,故忧愁幽思..()之不容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小雅》怨...()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其文.()约.(),其辞.()..(),靡不毕见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经典文言文《屈原列传》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经典文言文《屈原列传》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经典文言文《屈原列传》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屈原列传〔西汉〕司马迁【题解】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9)。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0)。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1)。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4)。

《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

《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

《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知道吗?《屈原列传》是节选自司马迁整理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6、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7、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8、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9、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10、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1、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2、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精选9篇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精选9篇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精选9篇原文篇一乃作《怀沙》之赋①。

鉴赏篇二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

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篇三①之徒:这类人,这班人。

②祖:学习,效法。

③削:削弱。

④吊:悼念。

屈原列传篇四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屈原列传
根据同学们的需求,语文网编辑老师整理了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屈原列传,欢迎大家关注!
《屈原列传》
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
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四、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
今义:色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
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今义:颠来倒去
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
五、句式归纳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4、楚诚能绝(于)齐。

(省略句、状语后置)
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判断句)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宾语前置)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被动句)
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被动句)
10、此不知人之祸也。

(判断句)
六、难句翻译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屈原列传已经呈现在各位考生面前,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学习,更多精彩尽在高考频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