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现象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兼词”就是一种。
所谓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等。
【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例如: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②穆公访诸蹇叔。
(《殽之战》)—一秦穆公就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
以上两例中的“诸”都是“之于”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于”作介词“到”讲;例句②的“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是介词,作“向”讲。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
例如: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王曾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④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听说高强要用兵攻打你,你听到这件事了吗?””上面两句中的“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说的事,“乎”是疑问浯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讲;“不”是否定副词。
例如: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掉的话,就要成为楚国的祸患,为什么不用免他父亲罪的办法召唤他们来?”要注意的是,“盍”后面如果紧跟“不”字,则“盍”相当于“何”,就不是合音词了。
如:“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为什么不跟着出去呢?”【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词,表示否定,多用于贬义。
例如: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
”(《新唐书·尹情传》)一—“我学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测啊!”②居心叵测。
愚公移山文言文现象归纳
愚公移山文言文现象归纳《愚公移山》是一篇出自《列子·汤问》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传达了持之以恒、努力不懈的精神。
在文言文中,这个故事体现了几个显著的现象和特点,以下是对这些现象的归纳:1.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即一个字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愚公移山》中也可能包含了一些通假字,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准确的意义。
2. 一词多义:文言文中,一个词可能有多种意思,这取决于它所处的上下文。
《愚公移山》中的某些词汇可能也是一词多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即某些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词性。
在《愚公移山》中,可能也有词类活用的例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4. 文言句式:《愚公移山》作为一篇文言文,其句式结构可能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这些都是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
5.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其古义与今义可能有所不同。
《愚公移山》中的某些词汇也可能存在古今异义的现象,需要根据文意和语境来正确理解。
6.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愚公移山》也可能包含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这些都需要在阅读时加以识别和理解。
7. 文化背景:《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定的信念,这是中国古代文化背景的体现。
8. 哲学思想:故事中的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以及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如人定胜天、持之以恒等。
通过分析《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语言特点、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文言特殊现象归纳总结
1、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同“披”,穿着。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yuè):通 “悦”,愉快。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4、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5、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 7、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
虞诈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 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暗换主语是对的。
(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桃花源中人) 便要还家……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 (人)无御之者。
翻译时暗换的主语 一定要补写出来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初中语文 文言文文言现象特殊句式
隶而从者 表并列 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 表顺承
水尤清冽 清澈 其境过清 凄清
请按下暂停键,整理笔记,复习巩固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珮环 2.全石以为底 3.卷石底以出
省略句:
现代汉语语序:如珮环鸣(主谓倒装) 现代汉语语序: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语序:石底卷以出(主谓倒装)
1.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我”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 无论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今异义
6、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讯。
2.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小溪”
3.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我” 4. 心乐之 省略主语“我” 5.日光下澈“澈 ”后面省略宾语:潭水 6.坐潭上 “坐 ”后面省略介词“于”臂支船 • “诎”通“屈”,弯曲。 • 左手倚一衡木 • “衡”通“横”,横。
今义: 距离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 邀请。
延 今义:延长,延伸。
特殊句式:
a.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
b.省略句:
表判断。)
1.林尽水源
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3.便舍船,从口入。4.初极狭,才通人。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①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妙
)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零数、余数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记忆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请认真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文言文特殊现象归纳
文言文特殊现象的归纳一、实词A.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B.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的词类。
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是本来表示的意义。
“素”的本义是“白色”,“采”的本义是“摘取”,“兵”的本义是“兵器”,“财”的本义是“财务”。
引申义就是围绕本义而引申出来的意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由一个接一个的帝王踞于朝廷而再指时间,又引申为“朝代”。
(朝:早晨→朝见→朝拜→朝廷→朝代)比喻义指就汉字(词)的原有的某义因比喻而产生的意义。
如“心腹”喻“亲信”,“手足”喻“兄弟”,“咽喉”喻“要害之处”,“荆棘”喻困难险阻。
C.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副词+名词不胫.而走不毛.之地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察今》)②名词+名词(或代词)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颈项,这里指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③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
例如: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ě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④所+名词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起义》)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
(《记王忠肃公翱事》)⑤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宾语前置练习题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3、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4、沛公安在同上5、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6、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7、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9、唯利是图二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四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疑问词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例句“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为何人哉”是什么人“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见……于相当于被动句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的省略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介词的省略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同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特殊的文言现象精讲
特殊的文言现象精讲曲径通幽★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但由于它“脱离口语”的特性,是的文言文学习成为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难题,也成为了阻碍高中语文学习的巨石,★不要畏惧文言文阅读,“熟能生巧”,只有不断的多家练习和巩固,才能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现象,才能读懂文言文,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发生,阻碍文言文的阅读,从而导致无法掌握文言文脉络,无法了解文章大意,一叶障目;★复习和储备:◆明确:掌握文言文特殊现象的结构特点以及判断方法;◆对初高中学过的文言文特殊现象进行分类整理与积累;◆多加练习巩固;由浅入深,对比阅读;◆注意积累和巩固;★“望文生义”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见现象,这是由于文言文中有很多的语法现象与现代汉语不同,脱离口语,因此,学好文言文的特熟语法现象才能真正读懂或大致读懂文章大意,才能完成对文言文的阅读练习,才能从文言文本出发对文言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达到掌握文言文的要求;渐入佳境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类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1.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秦负曲;“负”,动词的使动用法;“秦”是间接宾语,“曲”是直接宾语;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斵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③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斾;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以膏泽..斯民; 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做什么”的意味;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的意思;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带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②能愿动词+名词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③名词带补语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④所+名词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买”讲;⑤副词作状语+名词恐托付不效.; 出师表——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⑥名词作句中的谓语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⑦名词+者后世之谬其转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⑧名词+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⑨名词+名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为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作“做,从事”讲;⑩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4.名词作状语有以下作用:①表示比喻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②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手巾..掩口啼; 孔雀东南飞——“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⑤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卿当日.胜贵; 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⑥表示动作为使用的方法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躬”,亲身,作“耕”的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⑦表示处所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⑧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从流石蛇.行而上; 游黄山记——“蛇”,像蛇一样;名词“蛇”作“行”的状语;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形容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例如:①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作名词;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作名词;6.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②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太丘舍去”中的“去”,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7.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8.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9.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第十二回:“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10.名称说法改变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也就是说社会对文字的使用没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的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因此通假字的存在有社会合理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另外在书法上,古人用字,以手写为主,不象现代人,动不动就打印的.在写的时候更为讲究美观.为了整一版面的字在结构上的呼应、布局,会花费很多功夫;而在某些时候,用正字会显得不协调,故以通假替代;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文人故弄玄虚,掉书袋而刻意模仿出现通假在的情况;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对于这种通假字,古书注解一般用“通”或“读为”、“读曰”来表示;“通”或“读为”、“读曰”前的字是通假字,后边的字是本字又叫正字;古书中文字通假现象很复杂,主要有甲通乙如“蚤”通“早”;而“早”不通“蚤”和甲乙互通如“即”通“则”,“则”也通“即”两种类型;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庄公寤生;郑伯克段于鄢”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寤本通“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像上面那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使用通假字时用“同”和“通”的表述是不同的, “A”通“B”表示A是B的通假字,“A”同“B”,表示A是B的异体字或古今字;特殊现象1.兼词现象2.在文言文中有所谓的“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比如“诸”字,在“穆公访者蹇叔”“献诸扶军”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焉”“于之”“于此”等、“叵”“不可”、“盍”“何不”等;3.连续用现象4.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较强语气;如:“5.友也者重点在‘者’,表示提顿语气,友其德也;”6.“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三个连用,重点落在‘矣’,表已然语气;”7.懂得了虚词连用的特点,有助于断句和语义的理解;8.凝固现象9.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10.“如奈、若……何”11.“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办呢12.”13.“若之何毁之”为什么毁掉它14.15.常见的还有:16.“何……之有”17.“不亦……乎”18.“无乃……乎”19.“得无……乎”20.“抑亦……乎”21.“何其……也”22.“一何”等等;蓦然回首关键词: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通假字特殊现象回味悠长下列词子都含有哪些特殊文言文现象1.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3.足以荣.汝身;形容词使动4.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5.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6.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7.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8.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形容词作名词9.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古今异义词11.外连横.而斗诸侯;通假字。
《阿房宫赋》文言现象整理
《阿房宫赋》文言现象整理
《阿房宫赋》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部杰出的历史性诗歌,这部典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
文言形式的现象整理如下:
1、曲折复杂的句式结构:文言文中表现出来的句式结构十分复杂。
大多数句子都是以“主谓宾”的句式结构来表达,而且经常伴随着各种补充成分,使句子变得曲折复杂。
2、语言的简化:文言文中的语言根据古代语法规则,简化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使句子变得更加精炼。
3、深刻的文字抒情:文言文表达出来的文字抒情也非常深刻,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述,将作者的情感深深地传达给读者,令人叹为观止。
4、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文言文中用词精炼、句式结构复杂,内容神秘色彩浓厚,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送东阳马生序特殊文言现象整理(老师版) 2
《送东阳马生序》特殊文言现象整理一.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 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缊(yùn)袍敝(bì)衣:(缊袍敝衣:名词作状语,穿着破旧的衣服。
)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名词作状语,每年)二.古今异义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今: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今义:好处)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今义:填满填充)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身边今义:大约)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今义:小兵)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今义:表界限)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今义:硕士后的学位)三.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3)与之辨论(“辨”通“辩”辩论)四.一词多义⒉之:⑴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⑵代词,指书(走送之)⑶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⑷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⑸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⒊患:⑴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⑵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⒋故:⑴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⑵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⒌道:⑴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⑵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⒍至:⑴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⑵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⒎质:⑴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⑵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⒐而:⑴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⑵表承接:不译(久而乃和)五.倒装句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
文言现象整理
三、词类活用
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及见怪 怪——形容词做名词,怪现象。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家——名词做动词,安家。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奇——使动用法 使……与众不同。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北——名词做状语,向北。 降章邯 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素车、白马——名做词,驾着白马、白车。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名词作动词,获得功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三、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
又杂值兰桂竹木于庭 ——状语后置
鸡栖于厅
——状语后置
妪,先大母婢也
——判断句
令人长号不自禁
——宾语前置
其制稍异于前
——状语后置
报任安书
一、通假字
其次诎体受辱 “诎”同“屈”。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于世俗。
三、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白——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纯净的东西。
鼓枻而去 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四、特殊句式
是以见放
——被动句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自令放为
——宾语前置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句
逍遥游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底”同“抵”。
则仆偿前辱之责 “失”同“佚”,散失。
二、古今异义
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情意、恩义;
勤勤恳恳——诚挚的样子。
至于鞭箠之间
至于——一直到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人情——人的本性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妻子——妻子儿女
文言现象知识点总结
文言现象知识点总结一、文言现象的定义文言现象指的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现象,它是古代文言文的主要特征之一。
文言现象具有古朴、简练、含蓄、典雅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文言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魅力。
二、文言现象的特点1. 古朴质朴:文言现象的语言风格古朴质朴,富有韵味,充满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文言现象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古典特色,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
2. 含蓄典雅:文言现象的语言表达含蓄典雅,富有诗意和抒情色彩。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现象,通过含蓄与典雅的语言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3. 形式严谨:文言现象的语言形式严谨,注重韵律和格律,讲究音韵和声韵,体现了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标准。
文言现象通过形式严谨的语言表达,为古代文学作品增添了一份诗意和厚重。
4. 丰富多样:文言现象的语言表达丰富多样,包括辞藻华丽、修辞精细、比兴变化等等。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现象,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民族文化和文学才华。
5. 情感真挚:文言现象的语言情感真挚,富有真挚情感和深刻哲理。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现象,通过真挚情感的语言表达,为古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
三、文言现象的用法1. 修辞手法:文言现象的语言表达采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排比等等。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通过文言现象的语言表达,增添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效果。
2. 钟鸣漏尽:文言现象的语言表达注重韵律和音韵,追求音韵和声韵的完美和调和。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钟鸣漏尽,通过文言现象的语言表达,增添了文学作品的音乐美感和艺术悦耳。
3. 淡泊明志:文言现象的语言表达追求淡泊明志,注重情感真挚和深刻哲理。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淡泊明志,通过文言现象的语言表达,增添了文学作品的精神气息和文化内涵。
文言文的五种现象
文言文的五种现象一、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及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1.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
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②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③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④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
⑤动词“是”、“为”表判断。
2.被动句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即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①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②用“为”、“为……所……”;③用“见”、“见……于……”;④用介词“被”;⑤无标志(意念被动句)。
如:“解惑其诚。
”3.省略句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④省略介词。
五大文言现象的总结归纳
五大文言现象的总结归纳在现代汉语中,我们经常可以在文学作品、历史资料、古籍诵读等方面遇到文言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和理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和应用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现象。
本文将总结和归纳出五大文言现象,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古代汉字用法古代汉字用法是文言文的基础和特点之一。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一些古代汉字,这些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
例如,在文言文中,“尔”代表“你”,“予”代表“我”,这些词汇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常见。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大量使用的古代词汇,这些词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
二、古代文法结构文言文的文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它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文言文中的词序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语序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义。
其次,文言文中修饰成分的位置一般在被修饰成分之前,这与现代汉语的修饰成分位置相反。
此外,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较多,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三、典故与典型语句文言文中经常引用典故和典型语句,这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典故是指古代故事、历史事件等的简洁描述,而典型语句则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语句。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读者来说,理解和掌握常用的典故和典型语句是非常重要的。
四、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这是它作为文学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文言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这些手法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富有感情和艺术性。
此外,文言文还具有浓厚的文学特点,如唐诗宋词、史书编年等都是文言文的重要应用领域。
五、文言文的应用与传承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但文言文仍然在某些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在古代文学、古籍阅读、历史研究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此外,文言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文言文。
文言现象(文言文学习)
文言现象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学生和相关研究者通过对文言现象学习可以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也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成绩。
而文言现象也是高考必考考点。
一、古今异义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
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1)变词。
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
如:古文叫“冠”,当下叫“帽子”;古时叫“牖”,当下叫“窗”。
(2)半变词。
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
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
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
如“购”“沐”“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
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
[1]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
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
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1、音同形似。
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
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
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
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
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
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
“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五、虚词(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
归纳总结文言现象
归纳总结文言现象文言现象是指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文言文的句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现象。
这种现象常常形成于口语交流、网络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
本文将从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文言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现象。
一、语法方面在现代汉语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类似于文言文的句法结构。
比如:“乃”、“即”、“因”等词语的使用,以及“乃至于”、“固然”、“何也”等的表达方式。
这些词语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复杂度,使得表达更加繁琐,但也更具文雅之感。
另外,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文言文的语序。
比如“追逐时光,不舍昼夜”,这种倒装的句子结构,使得表达具有一定的文艺风格。
此外,现代汉语中偏爱使用的“既…又…”、“不仅…而且…”等连接词,在文言文中也有广泛应用。
二、词汇方面文言现象也表现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中。
许多概念和词语的表达方式与文言文非常相似,或者直接引用自文言文。
比如:“怙恶不悛”、“妄自菲薄”、“心驰神往”等词语的使用。
这些词语准确地表达了一些情感、态度和行为,给人以深思和内省的感觉。
此外,一些古代人物、故事、典籍的名字和典故也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充分展现了文言文的影响。
比如“诸葛亮才高八斗”、“兔子赶大狗”等的用法。
这些词语和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文化的沉淀。
三、表达方式除了语法和词汇方面,文言现象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
在现代汉语中,一些接近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被广泛使用。
比如使用“乃”、“余”、“吾”等代词,以及使用“至于”、“然而”、“岂止”等副词。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句子更具文化底蕴,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文言现象还包括了一些文言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对偶、排比、夸张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使得现代汉语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艺术性。
综上所述,文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存在于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
它既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语言活力和变化的体现。
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一、文言文的特点1. 语言古老、自然2. 词汇丰富、意境深远3. 句式多样、表达中肯4. 表达方式直接、意蕴丰富二、文言现象的体现1. 诗词歌赋在中学语文必修下册中,经常涉及到文言文诗词歌赋的学习。
比如《离骚》、《声声慢》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古典文言的韵味,读来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生活。
2. 论语、孟子除了诗词歌赋,语文必修下册还包括了一些古代哲学家的著作,如《论语》、《孟子》等。
这些作品虽然是散文,但同样充满了古典文言的特点,包括句式的书写、词汇的丰富以及表达的中肯。
3. 历史文献在学习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时,也经常会接触到文言文的书写。
这些历史文献往往以繁复的句式、丰富的词汇,直接而又深刻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对文言现象的个人理解作为我个人,对于文言现象的理解是,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情怀。
文言文的繁复表达方式也能够锻炼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在中学语文必修下册的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言现象的学习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对于“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文言现象整理”的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撰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其古老、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上,更体现在其意蕴深远、表达方式直接的特点上。
在文言文的修炼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首先是文言文在诗词歌赋中的体现。
在中学语文必修下册的学习中,常常会涉及到文言文诗词歌赋的学习。
比如《离骚》、《声声慢》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古典文言的韵味,读来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现象的归纳一、实词A.通假字通假指的就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与假借的现象。
B.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的就是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的词类。
本义就就是最初造字就是本来表示的意义。
“素”的本义就是“白色”,“采”的本义就是“摘取”,“兵”的本义就是“兵器”,“财”的本义就是“财务”。
引申义就就是围绕本义而引申出来的意义。
如“朝”本义就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由一个接一个的帝王踞于朝廷而再指时间,又引申为“朝代”。
(朝:早晨→朝见→朝拜→朝廷→朝代)比喻义指就汉字(词)的原有的某义因比喻而产生的意义。
如“心腹”喻“亲信”,“手足”喻“兄弟”,“咽喉”喻“要害之处”,“荆棘”喻困难险阻。
C.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副词+名词不胫.而走不毛.之地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察今》)②名词+名词(或代词)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颈项,这里指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③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就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
例如: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ě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④所+名词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起义》)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
(《记王忠肃公翱事》)⑤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蒲松龄《狼三则》)⑥名词+而+动词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
可翻译成:主语使(让)宾语成为(为)(名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汗.牛充栋生死肉.骨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
可翻译成:主语认为宾语就是(名词)或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
吾从而师.之。
(《师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幕.天席.地鱼肉..百姓4、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翻译时,在名词之前加上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去修饰动词作状语。
表对人、对物的态度,表动作行为的工具,表处所,表动作行为经常如此,表发展变化,表趋向。
犬.坐于前。
(《狼》)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5、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动词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时,动词就活用作名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6、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动词的动作。
简言之,就就是“主语使宾语动”。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7、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指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多情自古伤.离别。
(《雨霖铃》)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史记·滑稽列传》)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可翻译成:主语使(让)宾语〔形容词〕。
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促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
可翻译成:主语认为宾语〔形容词〕。
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10、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二、特殊句式A.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就是”表示,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这就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与“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赤壁之战》)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7、用动词“为”“就是”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就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就是”一般都不就是判断词,而就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就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就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与用作代词的“就是”的区别。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巨就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B.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就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臣诚恐见欺于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2、“为”“为……所”表被动。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3、用介词“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4、无被动标志。
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C.倒装句文言文前后成分出现了倒置现象,叫倒装句。
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词短语)后置。
1、主谓倒装。
谓语放在主语前边的句子,叫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与疑问句。
如: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这个社会多可悲啊!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您不聪明太厉害了!(意译:您太不聪明了!)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2、宾语前置。
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的句子,叫宾语前置。
类型有:(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到动词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用“之”“就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之”“就是”只就是提宾的标志,无实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何陋之有?(《陋室铭》)君亡之不恤,而群臣就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就是仁惠到极点。
(“亡”,“群臣”分别就是“恤”,“忧”的宾语,“就是”“之”都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无乃尔就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您吧?(“尔”作“过”的宾语,借“就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就是“指责,责备”的意思)成语“唯利就是图”,“惟命就是从”,“惟您就是问”“唯才就是举”“惟马首就是瞻”等等,就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就是”或“专”“一定”等,而“就是”就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介词宾语前置。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5)介词宾语不就是疑问代词,但就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就是“以”的宾语前置。
如:就是以记之……(《石钟山记》)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6)介词宾语就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