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进展与启示
4
二、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前苏联、东欧各国在体制转型过程中饱受经济衰退、失业严重、通胀加速、经济秩序
混乱的痛苦,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尤其是变革初期,一下子转入私有化
市场和市场经济转道,犹如一个人未作准备突然跳入冰河里,引起剧烈痉挛和休克,经济
一片混乱。
但是,伴随着体制转换与策略的差异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图景。经济波动的
俄较斯联邦
50
3
3
2
3
3
2
斯洛文尼亚
30
2
4
3
3
4
3
亚美尼亚
40
1
3
1
3
2
1
阿赛拜疆
20
1
1
1
3
2
1
白俄罗斯
15
2
2
2
2
1
1
格鲁吉亚
20
1
2
1
2
1
1
哈萨克斯坦
20
2
2
1
2
2
1
摩尔多瓦
20
2
2
2
3
2
2
塔吉克斯坦
15
2
2
1
3
1
1
上库曼斯坦
15
1
1
1
2
1
1
乌克兰
30
1
2
1
2
1
1
乌兹别克斯坦
20
2
3
1
3
2
1
一、西方对于体制转型的度量
一般而言,转型(transition)是从命令经济向开放的市场导向经济的转换。转型涉及 到制度变迁。这意味着资源配置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所有权结构与激励一约束 机制的改变。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现状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现状中东欧国家是指位于欧洲东部的国家,也被称为波罗的海国家或楚卡索斯国家。
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进行着经济转型。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简述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并分析当前的现状。
1. 经济转型的前提20世纪50、60年代,中东欧国家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和国营企业,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愈发凸显。
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差、企业不景气等。
同时,计划经济也给政治体制带来负面影响,中东欧国家的政治权威性不断下降,社会经济稳定性日益动摇。
因此,改革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2. 经济转型的进程经济转型的进程因国而异,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阶段:结构改革和困难时期1989年东欧剧变后,中东欧国家迅速推动经济转型。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解决体制问题,包括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引入私营企业和市场竞争,以及推动市场化价格改革。
这期间,中东欧国家遭受了巨大经济困境,失业和通货膨胀率飙升,社会问题严重。
(2)中期:巩固市场经济和投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东欧国家逐渐实现了市场化改革的初期目标,开始探索投资、制造业和出口业的发展。
这期间,许多国家积极争取外国投资,特别是与欧盟国家建立经济关系和推进经济合作。
但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资金不足,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相对缓慢。
(3)发展阶段:持续增长和欧盟一体化21世纪,中东欧国家正在进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这些国家正在巩固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和跨国投资,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与欧盟的接触和经济合作。
此外,中东欧国家也正在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推动自主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这一阶段,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渐加速,正变得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3. 发展现状及前景当前,中东欧国家整体上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经济增长稳步上升。
第11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
第11章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一、选择题1.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A.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允许自由贸易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整顿国营经济【答案】ABD【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自由贸易,改变国家商业垄断制;③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④发展国家资本主义;⑤整顿国营经济,实行经济精算制和物质奖励原则;⑥加强计划管理,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化具有的突出特点包括()。
A.坚持高速度 B.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C.坚持高积累、低消费 D.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ABC【解析】总体而言,苏联的工业化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①坚持高速度;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③坚持高积累、低消费。
3.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主要特点有()。
A.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小农经济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C.主要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D.农庄庄员和职工可以经营个人家庭副业【答案】ABC【解析】总体来看,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农业中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形成了由集体农庄、农机站和国营农场组成的公有制经济和大农业;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③主要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④集体农庄庄员和职工有权在规定范围内经营个人家庭副业,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
4.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具有()的特点。
A.严格的指令性计划制度 B.企业与国家是行政隶属关系C.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 D.国家只充当“裁判员”角色【答案】ABC【解析】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点是:①严格的指令性的计划制度;②企业与国家是行政隶属关系;③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
5.以叶利钦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之所以选择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主要原因有()。
东欧市场分析
东欧市场分析引言概述:东欧市场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本文将对东欧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从经济发展、消费趋势、投资环境、市场竞争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经济发展1.1 经济增长:东欧国家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稳定的经济增长,特殊是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
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洲其他地区,成为东欧市场的经济引擎。
1.2 外贸依赖:东欧国家对外贸易依赖度高,出口贸易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在积极开辟新的贸易火伴,加强与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
1.3 产业结构升级:东欧国家正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这将为东欧市场带来更多的商机和投资机会。
二、消费趋势2.1 中产阶级崛起:东欧国家的中产阶级正在迅速崛起,他们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这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2 电子商务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东欧国家的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消费者更加便利的购物方式和更多的选择,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
2.3 绿色消费意识:东欧国家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绿色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
企业应积极响应这一趋势,推出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
三、投资环境3.1 法律法规:东欧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简化审批程序、降低税收负担、保护知识产权等。
这些举措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法律保障。
3.2 人力资源:东欧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教育水平较高,为企业提供了稳定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3.3 市场开放:东欧国家积极推动市场经济改革,加强与欧盟的经济合作,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商机。
四、市场竞争4.1 本土企业崛起:东欧国家的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与跨国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东欧经济转轨:进展、问题、经验与趋势
东欧经济转轨:进展、问题、经验与趋势∗孔田平∗∗1989年东欧剧变后,东欧国家从政治精英到普通民众无不兴高采烈,人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制度转变能实现经济的起死回生。
1990年1月1日,波兰率先实行休克疗法,开启了东欧经济转轨的先河,从此以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风靡东欧,成为了东欧主导的经济政策思潮。
10多载过去了,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经济衰退和失业),人们预期的经济奇迹并没有出现。
东欧国家在跨越了“眼泪之谷”之后,到2000年实现了普遍的增长。
东欧国家间在经济实绩上的分化日益明显,中欧国家与东南欧国家间的差距愈来愈大,斯洛文尼亚宣称其转轨已经完成,已不再需要国际金融组织的财政援助,而南斯拉夫则刚刚开始摆脱半管制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国际援助。
国际学术界开始对东欧的经济转轨进行反思,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讨论一度非常热烈。
本章将主要分析东欧经济转轨的进展、问题、经验及趋势。
第一节东欧经济转轨的进展东欧国家经过10多年的转轨,可以说已经不同程度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框架。
迄今为止,已有4个东欧国家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些东欧国家经济转轨成果的承认。
1995年,捷克成为第一个加入经合组织的东欧国家,1996年匈牙利和波兰相继加入该组织,2000年斯洛伐克成为了该组织的成员国。
2004年,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将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
从整体上看,东欧的经济转轨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改革设计上更加现实:东欧在剧变之初存在许多幻想,现在这些幻想不复存在。
剧变之初的欣喜若狂已被谨慎理智的思考所取代。
一位匈牙利学者指出了制度转变初期的三个幻想:市场无所不能;私有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体制转变后西方援助会大量涌入,情况还立即变好。
上述幻想的破灭反映在体制设计上更加现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资源配置机制市场化的同时,注重国家干预,强调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控制;二是在推进私有化的同时,注重现有国有企业的改造,强调其他方面的市场改革;三是在吸引外资、争取外援的同时,把经济体制转换看成是一个内部变化的过程,强调经济体制自下而上的变化。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概述东欧经济转轨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当时随着苏联解体和共产主义制度崩溃,东欧国家开始寻求经济和政治改革。
此后,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因素。
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挑战1. 政治体制的转型东欧国家在过去的共产主义体制下,政府在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转型过程中,这些国家必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民主政治体制,并加强法治和透明度。
这对于一些尚未完全转型的国家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 经济结构调整在转型前,东欧国家经济主要以重工业和计划经济为主,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这些国家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以适应市场需求。
这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转移。
3. 私有化与市场化东欧国家需要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加快市场化进程。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面临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股权分割以及市场监管能力的提升等问题。
私有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需要平衡好利益关系,并规范市场秩序。
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因素1. 欧盟成员国身份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是其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欧盟市场的开放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此外,欧盟的财政援助也有助于这些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2. 区域合作与开放东欧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开放对外投资,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强经济联系。
这种开放与合作有效地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3. 创新和技术转移东欧国家注重科教兴国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
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
这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并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4. 人力资源优势东欧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力资源丰富。
这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投资优势,同时也推动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免费下载】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第三个十年,这时候苏东诸国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它们过去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体制,我们的改革也受到过东欧早期改革的启发。
但苏东诸国转轨期间的情况到底如何,国内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苏东研究,他们认为,苏东诸国在转轨期间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是事实,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
本书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
俄罗斯、东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20世纪末重大的世界性事件,这一过程至今仍未终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过程正在验证着苏东政治转型的成败得失,因此,它理所当然受到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关注。
在这一关系到中国改革道路选择、路径评判的问题上,思想界再次按意识形态分别为两大阵营。
主张渐进(缓行民主)的一方认为俄罗斯、东欧的经济转轨大体是失败的。
失败既是由于此前的政治激进,也是由于经济体制变革使用了激进的“休克疗法”;失败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同样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结果很可能就是整体崩溃。
主张激进(民主即行)的一方原则上认同俄罗斯、东欧转轨。
他们无法否认俄罗斯、东欧目前面临的困难局面,于是着眼于论证困难只是暂时的,俄罗斯、东欧已理顺基本体制,经济发展的“后劲”胜过中国;即使是俄罗斯、东欧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目前的困难,主要也不是“改革的错”,它部分是改革前积累的,部分源于“操作不当”。
中国思想界对待俄罗斯、东欧转轨的不同态度,凸显了“意识形态主导”的痕迹。
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渐进派的观点吻合于国际主流。
激进派居于弱势,因此会经常自动回避此一话题。
可能是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国自由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秦晖先生,秉承其“关注问题”的学术进路,对俄罗斯、东欧转轨作了大量实证性研究,在与金雁合著一书,为激进派观点提供了足以自圆其说的充分性论证。
当代中世纪东欧的政治与经济趋势分析
当代中世纪东欧的政治与经济趋势分析在当代中世纪东欧,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中世纪东欧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
一、政治趋势分析当代中世纪东欧的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随着东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其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这些国家中,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乌克兰等国家政治稳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些国家与欧洲其他国家合作愈加频繁,形成了一定的政治联盟。
此外,中东地区的政治形势对东欧地区也产生了影响,例如叙利亚和伊拉克战争,引发了难民危机,造成了很大国际压力。
二、经济趋势分析在经济方面,当代中世纪东欧的发展趋势逐渐向好。
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国家逐渐摆脱了贫穷和落后。
与此同时,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逐渐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型,开始寻求更多的外部资本和技术,这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崛起对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在东欧的投资和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
三、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当代中世纪东欧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通常与其政治方向有很大关系。
政治稳定和安全环境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好的生产和发展环境,反之则不利。
此外,政治和经济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博弈。
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外交政策会对经济合作和贸易有直接影响。
如果国家的外交政策过于强硬,可能会招致国际制裁和经济封锁,影响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当代中世纪东欧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采用一种全局性的视角来思考。
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东欧地区也需要适应变化。
东欧国家需要加强内部改革和整合,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开放,推动地区的协同发展。
只有这样,东欧地区才能够与国际市场接轨,赢得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当代中世纪东欧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趋势。
政治和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
世界经济概论第十一章 转轨国家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精]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了解苏联及东欧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弊端;了解 苏联及东欧从经济改革到转轨的历史发展;理解并 掌握经济转轨的两种方式;理解并掌握“休克疗法” 的内容及后果;掌握东欧经济转轨的主要内容。
重点:休克疗法”的内容及后果。 难点:东欧经济转轨的主要内容。 。
1992-2013年俄罗斯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1992-2013年俄罗斯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续表)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2014年4月
第三节 东欧经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轨
一、宏观经济稳定化 二、经济自由化 三、私有化
一、宏观经济稳定化
宏观经济稳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第二,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确立合理的汇率,
使官方汇率接近于平行市场的汇率.纠止本国 货币定值过高的偏差。 第三,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第四,以税收为手段遏制工资的过快增长。
1989年东欧剧变后,东欧各国开始了经济转轨进程。1990年1月1日,波兰率先实行 休克疗法,开启了东欧经济转轨的先河,从此以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的“华 盛顿共识”风靡东欧,成为了东欧主导的经济政策思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苏联、东欧国家剧变前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俄罗斯经济转轨 第三节 东欧经济转轨
第一节 苏联、东欧国家剧变前的经济体制 改革
一、苏联、东欧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弊端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开始 了经济体制改革,但也仅仅是局限于旧体制框 架内的修正与调整。
9、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
3、波兰经济转型的特点:
①波兰经济转型是从所谓的“波兰休克疗法”或者巴塞罗维 奇计划开始的,巴塞罗维奇是波兰当时的副总理、财政部长, 他想通过“休克疗法”,使波兰一跃而进入市场经济。这是 波兰经济转型最突出的特点。
当时波兰国内形势极度不平衡,需求大于供给,市场商品 短缺。“休克疗法”的创始人萨克斯认为,通过“休克疗法” 可在6个月内完全消除通货膨胀,半年之后生活水平开始回升, 10年后完全达到欧洲水平。 萨克斯当时还保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谈判成 功,3年内波兰每年能得到20亿美元贷款。 巴塞罗维奇在1989年向人们许诺,在他的改革计划施行之 后,“100天之内一切都会变好起来。” 巴塞罗维奇进行的改革基于如下原则:国有资产私有化、 自由竞争、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允许货币兑换、创造有利于 私营企业的崛起和消除或限制国家垄断的条件。
2、波兰经济转型的历程
1989年的波兰,经济形势严峻,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高 达2000%,GDP下降,外债高达490亿美元,国家几乎丧失支付 能力。 同时商品极度匮乏,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人们购物排队时间 越来越长,整个经济失去了活力。 波兰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关键的是无法 忍受的短缺型通货膨胀。 东欧剧变后,1989年9月团结工会政府接受了美国经济学家 萨克斯的建议,对经济采取了所谓的“休克疗法”,同年10月 政府通过了一项使波兰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纲领,其中 指出,对波兰的经济必须进行根本的体制变革,其目的是建立 类似发达国家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 七讲
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
-激进进行着新一轮的改革。推动 改革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方面最重要的有这样两点: 一是,中东欧国家国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下降: • 1966-1970年7.4%, • 1971-1975年6.4%, • 1976-1980年为4.1%, • 1981-1985年下降到了3.4% 国民收入的下降反映了生产的衰竭,说明粗放型经济体制 已经不能适应中东欧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世界能源危机对中东欧经济的沉重打击,使东欧国家 外债迅速上升 20世纪80年代初: •罗马尼亚外债达140亿美元, •1981年南斯拉夫外债达201亿美元, •1986年波兰欠西方的外债达382亿美元,人均1000美元, •1988年匈牙利的外债高达180亿美元,人均1800美元
未来十年中东欧的经济和政治变革
未来十年中东欧的经济和政治变革中东欧是欧洲东部地区的一个文化和历史背景非常复杂的地区。
它在历史上曾是帝国、王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聚集地,在现代历史中,中东欧经历了很多变革和衰退。
21世纪初的东欧复兴,是这个地区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今天,中东欧国家和地区正经历另一次历史性的转型。
本文将探讨未来十年中东欧的经济和政治变革。
经济转型中东欧的经济开始逐渐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衰退。
但是,这个地区的经济情况稳定性仍然需要提高,其增长水平也不及欧洲其他地区。
因此,中东欧国家需要打造一个更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框架。
首先,这个地区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
现在这个地区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这里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水平不够高,而这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
未来十年,中东欧国家应该着重于发展铁路和公路,以提高地区的通信水平并增加物流效率。
其次,中东欧国家应该开始重视创新和科技。
这个地区的企业化路径和战略已经开始受到全球化的推动而改变,创新和技术将是未来的关键。
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开始培养一个创新和高科技投资的文化,并追求那些不断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公司。
政治转型政治变革对于中东欧的未来至关重要。
20年前,该地区的政治局势还处于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时期。
今天,这个地区已经成为欧洲的一部分,也成为西方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和其它合作的重点。
但是,中东欧必须继续改革,并整合其经济和政治系统。
首先,反腐倡廉和整顿官员的人力资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解决腐败的时候,中东欧政府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并全力追根溯源。
他们应该会同其他政府机构,创设合适的标准和配合机制,以帮助打击国内腐败问题和制定长期政策,防止再度出现腐败现象。
其次,这个地区应该融入更广泛的欧洲共同体,包括欧洲联盟和北约等等。
这个地区的一些国家和政治体系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帝国和封闭国,因此参与一个更广泛的政治系统将对其发展和强化其经济甚至军事安全至关重要。
最后,中东欧国家降低对俄罗斯依赖。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经济研究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一 兵 提 要 90年代是东欧国家艰难的经济转轨过程和经济由严重困难转向逐步发展的年代,在90年代即将过去,新世纪已显曙光之际,东欧经济转轨将获得稳步发展。
其经济发展道路坎坷,具有很大的不明朗性。
主题词 经济转轨 经济发展 东欧 整个90年代,东欧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经济转轨,毋庸置疑,为进行这一艰难的经济转轨过程,东欧国家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各国均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一些国家政局由动荡趋向稳定,经济转轨取得相当进展,经济由严重萧条转向平稳回升;另外有些国家因政局尚未结束动荡,经济转轨进展缓慢,经济只能说稍有起色;一些国家改革缺乏连贯性和彻底性,致使经济发展出现重大反复;而前南斯拉夫地区则多年经历战争的苦难,现正集中力量医治战争创伤,努力恢复和重建经济。
由于各国的国情和起始条件不同,东欧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
鉴于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进展程度和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别,我们将其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第二类有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第三类是受战乱影响的前南斯拉夫其他4国,即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黑。
一、经济转轨的发展东欧国家对经济转轨的态度,经历了从浪漫到现实的变化过程。
转轨伊始,各国执政当局从意识形态出发,曾提出了一些极端口号,认为矫枉必须过正,将市场万能化和私有化绝对化,对经济转轨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东欧国家经济转轨迄今为止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和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两个方面,或者说经济的市场化和所有制的私有化。
11经济的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发育程度,而市场的发育程度如何主要又看是否建立了市场体系,各种生产要素是否能自由流动,以及整个市场体系运作的规范化水平。
到目前为止,东欧国家已初步确立起市场体系框架,且各国间的差别不大,而商品价格已基本放开,价格自由化程度平均达到80 -90%,某些国家甚至更高。
东欧国家转轨十年
波、匈、捷、罗、保、阿等国政局于1989—1991年底先后发生剧变并导致社会制度更迭,民主德国遽然消失、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联邦的解体使该地区国家的总数变为12国。
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变化,多数国家转型改制大体定局,但不同区域国家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各国在转轨过程中产生的深层次矛盾也进一步凸现,在世纪之交及进入21世纪后仍将经受新的考验、探索和抉择。
体制改革初步成形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磨合,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外交走向基本纳入西方轨道,整个地区局势产生相应变化。
“西化”政治体制大体定型,社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西方式“民主”议会制度初步确立,三权分立已具雏形。
多数国家各种政治势力间的斗争仍然激烈,但已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党派对垒多在议会进行,议会已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依照宪法进行较量的辩斗论坛。
总统、议会和总理已成为驾驭政权的中心。
剧变后,各国在意识形态上实行政治多元化,在政治领域允许多党并存,一时大量政党和组织纷纷宣告成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党政治的逐步成熟,相当一些政党和组织由于缺乏明确及具有实效的政治经济纲领和社会支持,已经逐步消亡。
同时,现存政党不断向两极分化,基本已形成左右两大派政治力量,相互角逐,在议会选举中力图通过自己的竞选纲领争取民众的支持,以战胜对方,获取执政权。
当前,左右翼轮流执政已成为东欧国家政坛变化的惯常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初级发展阶段”,大体呈现四大特征: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框架初步确立通过制定新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具体经济领域通过立法来调节经济机制的运行,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初步规范市场经济运作的法律框架已经确立。
二、所有制发生变化。
中东欧国家把私有化当作所有制变革的核心,以此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以促进资源的优化和配置。
三、市场经济机制初步发挥作用,多数国家要素市场初步形成。
竞争性价格体系已经形成;实行经常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实行外贸自由化;进行银行体制改革,建立两级银行体制;改革税制,调整税赋和税制结构,对引进外资和外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按国际惯例,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素市场;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东欧,这片曾经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前行的广袤土地,在 20 世纪末期经历了深刻的经济转轨,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也蕴含着希望与机遇。
经济转轨之前,东欧国家大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
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东欧国家纷纷开启了经济转轨的征程。
其中,私有化是经济转轨的重要举措之一。
大量国有企业被出售给私人投资者,以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私有化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一些优质资产被低价出售,甚至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同时,新的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价格自由化也是经济转轨的关键环节。
政府逐步放开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管制,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这在短期内导致了物价的大幅上涨,给民众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
但从长期来看,价格自由化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机制的形成。
经济转轨还涉及到贸易和金融领域的改革。
东欧国家纷纷降低贸易壁垒,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同时,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
然而,这些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风险。
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一些国家甚至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经济转轨的初期,东欧国家的经济普遍经历了衰退和动荡。
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困扰着各国。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东欧国家的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进入 21 世纪,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些国家凭借自身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例如,波兰的汽车制造业、捷克的机械工业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服务业在东欧国家的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东欧市场分析
东欧市场分析一、市场概述东欧地区是指欧洲东部的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
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消费市场,对于国际贸易和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东欧市场的经济状况、消费趋势、行业发展以及市场前景进行详细分析。
二、经济状况1. GDP增长:东欧地区的国家经济总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
以波兰为例,其GDP增速在过去几年保持在2%-4%之间,显示出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
2. 消费支出:东欧地区的消费支出也在逐渐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
3. 投资环境: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积极推动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例如,乌克兰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吸引了许多外国企业的投资。
三、消费趋势1. 品质导向:随着经济的发展,东欧地区的消费者对于品质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愿意为高品质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2. 健康意识:东欧地区的消费者对于健康和环保的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对于有机食品、天然护肤品和绿色能源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3. 科技消费:随着科技的发展,东欧地区的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电子产品和互联网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
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对于科技产品的需求更为旺盛。
四、行业发展1. 零售业:东欧地区的零售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电子商务和线下零售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 旅游业:东欧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着重要作用。
3. 制造业: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在制造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波兰的制造业在欧洲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的投资。
五、市场前景1. 潜在机会:东欧地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消费品、旅游和制造业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一 兵 提 要 90年代是东欧国家艰难的经济转轨过程和经济由严重困难转向逐步发展的年代,在90年代即将过去,新世纪已显曙光之际,东欧经济转轨将获得稳步发展。
其经济发展道路坎坷,具有很大的不明朗性。
主题词 经济转轨 经济发展 东欧 整个90年代,东欧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经济转轨,毋庸置疑,为进行这一艰难的经济转轨过程,东欧国家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各国均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一些国家政局由动荡趋向稳定,经济转轨取得相当进展,经济由严重萧条转向平稳回升;另外有些国家因政局尚未结束动荡,经济转轨进展缓慢,经济只能说稍有起色;一些国家改革缺乏连贯性和彻底性,致使经济发展出现重大反复;而前南斯拉夫地区则多年经历战争的苦难,现正集中力量医治战争创伤,努力恢复和重建经济。
由于各国的国情和起始条件不同,东欧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
鉴于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进展程度和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别,我们将其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第二类有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第三类是受战乱影响的前南斯拉夫其他4国,即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黑。
一、经济转轨的发展东欧国家对经济转轨的态度,经历了从浪漫到现实的变化过程。
转轨伊始,各国执政当局从意识形态出发,曾提出了一些极端口号,认为矫枉必须过正,将市场万能化和私有化绝对化,对经济转轨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东欧国家经济转轨迄今为止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和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两个方面,或者说经济的市场化和所有制的私有化。
11经济的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发育程度,而市场的发育程度如何主要又看是否建立了市场体系,各种生产要素是否能自由流动,以及整个市场体系运作的规范化水平。
到目前为止,东欧国家已初步确立起市场体系框架,且各国间的差别不大,而商品价格已基本放开,价格自由化程度平均达到80 -90%,某些国家甚至更高。
商品、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基本实现自由流动。
但是在市场规范化程度方面,各国之间则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具体地讲,第一类国家的市场规范化水平较高,而第二、三类国家的规范化管理则比较混乱。
市场的发育程度包括三个方面:国内贸易的自由化、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和对企业的开放程度。
开放市场不仅意味着放开市场交易条件,而且也意味着放开交易本身。
这就是说,国内市场交易既要放开价格,又要取消国家对生产、供应和销售环节的垄断;在对外贸易方面,主要是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放开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控制并降低关税,对经常性账户的货币实行自由兑换;对企业的开放意味着放松或取消对国有企业的控制,鼓励创办新企业。
从以上三个方面衡量,东欧国家在市场发展水平上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其中第一类国家的发展程度高于另外两类国家。
此外,国内交易的自由化程度明显高于对外交易的自由化。
特别是第二类国家中,由于其商品竞争力较差,质量难以与西方相提并论,国家在对外贸易领域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控制权,货币也未实现可兑换性。
在对待企业的态度上,各国均持积极鼓励态度,该政策使东欧各国私营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对于国营企业,有些国家甚至取消了财政补贴,将其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仍采取某些保护政策,以避免其破产和倒闭。
21私有化的发展东欧国家原先主要实行的是清一色的国有制,这种所有制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此经济转轨进程的重点理所当然放在私有化上,私有化既包括国有经济,当然也包括发展新兴的私有经济。
东欧国家在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的初期,所确定的私有化的总目标是:在5-10年内使国有经济的比重降至20-30%,最终建立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70-80%)、包括合作、集体、国有并存的混合经济。
尽管总体大目标基本一致,但各国实现总目标的具体途径不尽相同,这是由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进行改革的初始条件的差异所决定的。
东欧国家一般采用以某一种方法为主,结合采用其他方法,尽量避免单打一造成的消极后果。
例如匈牙利在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对外公开出售的方法,但国家仍控制相当比例,同时也采用内部职工购买等其他方法。
小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比较简单易行,迄今为止东欧国家已基本完成该项任务。
对于牵涉面广、影响大的大中企业的私有化,各国普遍行事谨慎。
根据各国自身的特点,其私有化方式主要有三种:公开出售;内部职工购买;平等无偿分配。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进程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第一类国家的小私有化已基本完成,过半数的大中型企业也实现了私有化;第二、三类国家的小私有化接近完成,大私有化也取得了近40%的重大进展。
近年来,私有化进程推进较缓慢的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正采取措施加快本国的私有化步伐。
农业私有化即土地私有化是东欧国家私有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在波兰和前南斯拉夫5国,农业一直以私有制为主体(波兰国有农场拥有的土地占全部农业用地的18%,前南斯拉夫社会所有制性质的农工联合企业的土地占全部农业用地的16%),土地私有化已基本完成。
其他东欧国家中,95%的土地由国营农场、生产合作社占有,这些国家大多实行将土地归还给原土地所有者的政策。
在匈牙利,对因故不能归还其土地的原所有者给予补偿;保加利亚则将土地优先分配给原先缺地或无地的农民;阿尔巴尼亚实行的是解散合作社、将土地无偿分给农民的政策。
由于政策明确,土地私有化进程推行较快,目前东欧国家私人经济和个体农民拥有的土地已占全部用地的75-85%,有些国家甚至更高。
在住房私有化方面,东欧各国正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
由于欧洲具有建造私有住宅的传统,加之各国政府(特别是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采取了向现住房户提供价格优惠及付款期长达25年等政策,东欧各国住房私有化进程已基本完成。
据估计东欧国家住房私有化程度已达到90%左右。
应该说东欧各个国家采用的私有化模式各不相同,因而各国的发展参差不齐。
一般认为匈牙利的私有化进入了拥有较强经理阶层的阶段,因为在最近10年里,匈牙利的经济管理制度已最大限度地分散化了。
波兰实行的是混合型私有化模式,目前的私有经济成分已相当发达,但小企业问题不少。
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情况又有不同,其相当发达的加工工业在私有化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增强竞争力。
可见,没有普遍适用的、包罗万象的私有化模式。
东欧各国正在各具特色的私有化进程中前进。
二、近几年的经济发展90年代初期,在努力完成经济转轨任务的同时,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普遍步履维艰。
为了减少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东欧国家普遍实施了稳定经济纲领。
经过努力,经济形势已初步改观。
11生产从低谷转向回升经济转轨实施的头两年,东欧各国经济无一例外地全部下降。
1992年波兰首先走出谷底,取得了216%的增长率,次年,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实现了增长,自1994年起除马其顿以外的其他东欧国家逐渐开始恢复增长,其中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阿尔巴尼亚增势较强,匈牙利、克罗地亚乏力,而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则起伏不定,仍处于动荡状态。
近一、二年,东欧国家经济继续发展,实现了3%的增长率。
1998年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波兰和斯洛伐克的增长速度可能有所放慢,但仍可达到515%。
匈牙利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捷克和斯洛伐克也恢复到中速度增长。
波兰自1992年走出“谷底”、实现增长以来,一直保持年平均512%的增长速度。
1997年甚至实现了超出许多人预料之外的619%的增长率,居东欧国家之首。
与此同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形势相对较差。
在这三个国家,经济转轨进程缓慢,经济发展也缺乏稳定性。
近两年经济形势甚至出现重大反复,经济重新陷入低谷,经过调整,到1998年形势才逐趋好转。
保加利亚的经济危机始于1996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加剧、生产急速下降是主要特征。
1997年下半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助下,新当选执政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用新成立的货币委员会代替原有的中央银行,对货币严格管理;停止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放开物价,控制工资上涨,抑制通货膨胀。
上述措施很快收效:1997年的经济增长率从上一年的-9%上升为-418%。
到1998年实现正增长,达到2%,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罗马尼亚的形势更加糟糕。
主要表现为生产大幅下降,产品积压严重,企业亏损面继续扩大,通货膨胀率彪升,1997年甚至达到15114%。
到1998年经济形势仍无明显改善,货币紧缩政策使本国货币保持基本稳定,但国内需求不旺导致生产下降。
据估计,罗马尼亚经济近一、二年内仍不会有大的起色。
阿尔巴尼亚近两年来社会动荡,无政府状态严重。
政治上的不稳定导致本来就很脆弱的经济陷于困境,人民生活困苦,整个国家几乎靠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维持,加之科索沃地区阿族难民的涌入,更使经济“雪上加霜”。
1997年该国通货膨胀率达到3位数,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3%。
该国经济继续在深渊中挣扎,目前人们仍看不到摆脱危机的希望。
前南斯拉夫地区经济因内战进行地区和延续的时间长短不同,因而形势也有所差别。
南斯拉夫联盟在连年被战争所累和受到国际严厉制裁时期,其经济状况几乎濒临崩溃,通货膨胀率曾达到天文数字。
1995年制裁取消后,南联盟经济的运行开始恢复正常,多项经济指标逐渐回升。
与南斯拉夫联盟相比,克罗地亚的经济形势较好一些。
1993年以来,克罗地亚一直保持货币稳定,通货膨胀控制较为有效。
近两年来政府加快经济结构改造的步伐,国有企业私有化加速。
政府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政策,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7年结束了多年经济增长徘徊不前的景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3%。
据政府估计,1998年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6-7%。
克罗地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外贸状况始终没有改善,1997年的外贸逆差高达48亿美元。
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国内需求旺盛,商品价格高,而本国货币估值偏高(约40%),企业没有出口动力,而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近几年国际市场价格普遍走低,造成进口幅度大大超过出口。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东欧的影响1997年始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不仅对俄罗斯和拉美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也引起西欧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特别是俄罗斯金融危机,对东欧各国也产生了某些影响,但总体上影响不大。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东欧国家金融市场几乎毫无反应,以后当亚洲股市狂泻并引起世界股市连锁反应时,对东欧国家金融市场产生了首轮冲击。
冲击主要反映在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其中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股票的价格下跌了19%,波兰和捷克也分别下挫10%左右,但这次冲击给股市造成的损失和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