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印度主流修行方式之一
《古代印度》瑜伽之源:身心合一
《古代印度》瑜伽之源:身心合一在古老而神秘的印度大地上,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身心修炼方式——瑜伽。
瑜伽不仅是一种健身运动,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它承载着古代印度人民对身心和谐的追求与探索。
瑜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当时的人们通过对自然和自身的观察,逐渐领悟到身体与心灵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开始尝试通过各种姿势和呼吸方法来调节身心状态。
在古代印度的经典文献《吠陀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瑜伽的初步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瑜伽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体系。
瑜伽的核心在于实现身心合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常常处于分离的状态。
身体可能在忙碌地工作,而心灵却在别处游离;或者心灵充满了焦虑和压力,而身体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放松。
瑜伽通过一系列的体位法、呼吸法和冥想法,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让身心重新连接起来。
体位法是瑜伽中最直观的部分,它包括各种复杂而优美的姿势。
这些姿势不仅能够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还能够刺激身体的各个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例如,常见的树式可以增强腿部力量和平衡感,同时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而前屈式则能够伸展背部和腿部的肌肉,缓解身体的紧张。
呼吸法在瑜伽中同样至关重要。
我们的呼吸与情绪和身体状态密切相关。
当我们紧张或焦虑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而短浅;而当我们放松和平静时,呼吸则会变得深沉而均匀。
通过瑜伽的呼吸练习,我们可以学会控制呼吸的节奏和深度,从而调节身心状态。
比如,腹式呼吸法可以让我们的腹部充分扩张和收缩,吸入更多的氧气,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时也有助于放松神经系统。
冥想法是瑜伽的精髓所在。
它要求我们在安静的环境中,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心深处,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杂念。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洞察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从而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冥想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思绪,而是当思绪出现时,不被其牵引,能够平静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的焦点上。
印度的瑜伽与冥想文化
印度的瑜伽与冥想文化瑜伽和冥想是印度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这两者不仅在印度本土广泛流传,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大量的追随者。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对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印度的瑜伽与冥想文化,揭示它们的起源、特点和对个人的益处。
一、瑜伽的起源与特点瑜伽源于古代印度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吠陀时期。
最早的瑜伽传统记录在《吠陀》和《奥义书》中,这些文献中记载了瑜伽的哲学、修行方法和道德原则。
瑜伽被定义为通过身体动作(Asana)、调息(Pranayama)和冥想(Dhyana)实现身心和谐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
瑜伽的特点之一是强调身心灵的整合。
人们通过练习各种姿势和呼吸技巧,以及集中注意力和冥想来达到身心平衡。
瑜伽强调练习者与自身、与他人和与宇宙的和谐关系,倡导人们尊重自然和为他人提供服务。
二、冥想的起源与特点冥想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在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至少2500年前的佛教时期。
它在印度各个宗教传统中都有所体现,包括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
冥想以定心、静心和思考为中心,通过训练意识来实现对自我和宇宙真相的认识。
冥想的特点之一是通过集中注意力来实现内心平静和专注。
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冥想方法,如专注于呼吸、重复特定的声音(Mantra)或观察思绪的流动。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深入内心、减轻压力和焦虑,并开启心灵的潜能。
三、瑜伽与冥想的益处1. 促进身体健康:瑜伽的各种姿势和呼吸技巧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
这些练习有助于改善姿势、增加肺活量、提高心血管健康,并缓解慢性疼痛等身体问题。
冥想也有助于降低血压、增强免疫力,并改善睡眠质量。
2. 提升心理健康:瑜伽和冥想的实践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练习可以改善情绪稳定性,增加注意力和集中力,并提升自我意识和内在平静感。
印度瑜伽士修炼内容
印度瑜伽士的修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冥想和呼吸控制:瑜伽士通过冥想和深呼吸等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达到平静和专注的状态。
他们学习如何通过调节呼吸来放松身体和大脑,从而获得内在的平静和外在的能量。
2. 体位法(Asanas):体位法是瑜伽的一种身体运动形式,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姿势和动作,使身体各部分肌肉得到锻炼,从而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这些姿势包括俯卧式、倒立式等。
3. 精神练习(Pranayama):精神练习是通过控制气息和深入冥想,将意识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目标上,以达到净化心灵和精神提升的目的。
这些练习包括吸气、呼气、停顿等。
4. 智慧瑜伽(Jnana Yoga):智慧瑜伽是通过学习和理解梵文单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掌握宇宙的真理和智慧。
这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瑜伽体系。
5. 神秘主义(Tantra):在一些印度教派系中,神秘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它涉及到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和实践,以实现个人与宇宙的融合。
需要注意的是,瑜伽修行的内容和方式因人而异,不同瑜伽派系和瑜伽师可能有不同的侧重和修行方法。
此外,瑜伽修行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需要个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体验。
印度教的四大教义
印度教的四大教义印度教作为印度主要的宗教信仰,分别有着四大教义。
你对这些教义有什么了解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印度教的四大教义,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教的四大教义印度教有四大主教义,它们分别是:主神论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
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种姓分立教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化的特征。
因果报应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
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
祭祀万能由于印度教认为婆罗门地位至上,因而祭祀万能影响了印度人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徒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
此外,印度教认为克制情绪及苦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可以使人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
知识拓展:印度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也是世界最早的系统宗教(4000年前,与犹太教并列)。
主要流行于印度,在欧洲的英国,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
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
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____、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
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
印度教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分析
印度教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分析印度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深奥的文化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印度文明的发展时期。
印度教文化的精神内涵虽然复杂,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是非常深刻的。
本文将对印度教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一、印度教文化的历史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左右。
在这个时期,古印度河谷文明正在兴起,人们开始崇拜自然现象和萨南特(神明),并发展出一种基于演变论的宗教观念。
这种宗教观念后来被印度教所继承。
印度教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吠舍、达摩、密子和湿婆。
在吠舍时期,印度教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以吠舍经为基础的;在达摩时期,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使印度教开始向哲学化发展;在密子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使印度教的神秘派系开始兴起;在湿婆时期,印度教的主要宗教思想是以湿婆为主的。
这四个时期的发展使印度教文化逐渐丰富和完善。
二、印度教文化的精神内涵印度教文化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人生的目的、宇宙的本质、道德价值、信仰和精神实践等方面。
1.人生的目的印度教认为人生的目的是成为悟者(自我实现)并最终达到解脱。
这种悟者的状态被称为“悟”,它可以通过瑜伽、冥想和修行等方式来达到。
印度教的这种人生观与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和享受主义截然不同,强调的是超越个人欲望和束缚。
2.宇宙的本质印度教认为宇宙是无尽的,是由无限个大宇宙和无限小宇宙构成的。
它同时也认为宇宙中存在无数的神仙、天使、恶鬼和邪神等等。
印度教的宇宙观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观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但却在人们对宇宙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中提供了独特的艺术和精神的体验。
3.道德价值印度教强调道德价值,它教导人们要尊重生命、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和贫困人士。
此外,它还强调诚实、正义和慈悲,这些道德价值在印度教的故事、诗歌和圣典中都有所体现。
4.信仰印度教的信仰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印度教崇拜的神明有上帝布拉马(天德)、湿婆(毁灭者)、毗湿奴(维护者)和女神巴达克(母神)等等。
印度传统瑜伽文化
印度传统瑜伽文化瑜伽是上层社会的运动方式,静态的运动使得人体能更加贴近大自然,感受心跳与生命带来的精髓。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印度传统瑜伽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传统瑜伽文化介绍瑜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瑜伽源于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传说古印度高达8000米的圣母山上,有人修成圣人;目前瑜伽已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沉的静坐中进入最深层次时,就会觉醒人生自性与生命;瑜伽一词源于梵文音译,有结合、联系之意,这也是瑜;对于业余的练习者来说,瑜伽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用来健;在我瑜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瑜伽源于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一如”的道理与方法。
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是梵文译音,是从印度梵语而来,意思是“自我”和“梵”的结合或一致。
各种瑜伽体系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人实现这种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
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
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
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头脑、宗教性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创造。
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
瑜伽在印度有着渊远的历史,古印度婆罗门体系中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印度,人们相信通过瑜伽可以摆脱轮回的痛苦,内在的自我将与宇宙的无上我合一;通过瑜伽将产生轮回的种子烧毁,心的主体被证悟,一切障碍都将不存在。
在印度现在很难区分瑜伽与印度教的关系,在寺庙中、在经典中、在生活中、在许许多多的范围,两者的关系都彼此相互融合。
瑜伽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
它产生于公元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瑜伽也是印度先贤在最深沉的观想和静定状态下,从直觉了悟生命的认知。
印度佛教文化中的禅修与悟道
印度佛教文化中的禅修与悟道印度是佛教的故乡,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印度的历史、社会和生活方式。
在印度佛教文化中,禅修与悟道是重要的精神实践,它们贯穿了佛教的整个发展历程,成为了佛教精神的基石。
禅修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专注和冥想来增强心理平衡、智慧和慈悲。
禅修源于印度佛教的“止观二行”,即止息心境与观察心法,通常被认为是佛教的“心静之路”。
禅修在印度佛教文化中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数千年,它的核心理念和修行方法不断演变和改变。
禅修的核心理念是:“见闻多而不乱,心境清而不躁。
”禅修强调全神贯注地感知每一个当下的瞬间,并用专注的意识保持内心的平静,减少外界干扰、消解内心杂念,接触内在本性。
禅修可以通过冥想、呼吸、车观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主要是通过觉察每一个瞬间以及思维的暂停来达到内心的彻底放松和解脱。
印度佛教文化中的悟道,指的是从无明到觉悟、从痴迷到机智、从惑乱到解脱的过程。
悟道强调“解脱”这样的状态代表了达到全面觉悟的境界。
悟道也是印度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佛教中关于人类生命的意义、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现实状况的深度思考。
悟道包括了“四谛”、“八正道”和“五行支”,其中,四谛强调生命中的客观痛苦、其成因、解脱生命痛苦的方法和实践,八正道则是为了实现达到完美解脱的方法,五行支则是指引人们如何逃离痴迷、减少贪心和仁慈的方法。
在印度的佛教文化中,禅修与悟道不仅是精神的培养,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禅修的施行,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内心安稳和幸福感。
在悟道的引导下,人们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感、智慧和成就,通过日新月异的成长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印度佛教文化中的禅修与悟道,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印度社会和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随着佛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人们对禅修和悟道的探索也逐渐深入。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印度佛教文化的禅修和悟道,将成为更多人实现心灵奇妙和追求宇宙真相的重要途径。
印度苦行僧的修行
印度苦行僧的修行
在印度北部的阿拉哈巴德,一名印度教苦行僧正在树上练习瑜迦。
之后他将去圣河桑迦姆河中沐浴。
苦行僧在印度教中备受尊敬。
图为苦行僧在树上练习瑜加。
苦行僧(Sadu)是古印度时期盛行的修练方式,苦行僧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带着象征湿婆裨的三叉杖,边走边吟诵古经文。
苦行僧必须忍受剧烈的痛苦,如绝食、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喝尿吃屎等不合常理的事情。
苦行僧之所以叫苦行僧,是因为他们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因此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
苦行僧之所以叫苦行僧,是因为他们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因此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
按照行规,苦行僧必须做到“三不”,即不性交、不撒谎、不杀生。
没有了爱恨情仇,淡漠了功名利禄,NO FAMILY ,NO SEX,放弃人伦之欢,抛弃世俗财产,一心想跳出轮回之外,寻求解脱之道。
这些僧人不像中国的寺院里的和尚那么干净清爽,而是长发常年不剪不洗,身上涂满炉灰,他们没有固定住处,有些不穿衣服,所谓的“天衣派”……
由于苦行僧终日冥想问题,与他们的主神沟通,当地政府甚至网开一面,允许苦行僧吸食大麻,在软性毒品的迷幻作用下,修行者似乎能更加顺利地与神灵通话。
很多苦行僧眼睛发红,据说是吸食大麻的结果……
印度教的苦行僧有些不穿衣服,仅以一皮套遮住裆部(人称“裸体哲学家”),长发常年不洗不剪,没有固定住处,甚至有人为追求苦楚,自残,服食毒素,在身上涂抹尸骨灰……
苦行僧面部绘画的彩色条纹似乎代表着流派的区别。
在中国和印度,禅修有什么不同?
在中国和印度,禅修有什么不同?
禅修是指人们用冥想等方法去平静内心,提升自我修养的一种修炼方式。
禅修在中国和印度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崇,但两者的禅修方式和
理念略有不同。
下面就来看看在中国和印度,禅修的不同点。
一、中国禅修注重坐禅
在中国,禅修重点是坐禅冥想。
坐禅是指采取特定姿势,让身体与灵
魂相结合,意识到内心的变化。
这种禅修方式使人们平静自己的思维,静心思考。
在中国,禅修往往还伴随着各种禅宗寺庙的参观和境内旅
游胜地的景点。
二、印度禅修注重呼吸练习,这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思维的方式。
呼吸
练习使人向内关注,集中意识。
此外,印度禅修还注重宗教活动,比
如参加寺庙里的仪式和诵经。
三、中国禅修更注重道德品质
在中国,禅修注重发掘自己的道德品质,以求得内在平衡。
禅修呈现
了道德,艺术,思想和文化的联系。
禅修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当下的
平和,还有内在的修养和精神上的幸福。
四、印度禅修注重身心的平衡
在印度,禅修注重身心平衡,通过呼吸练习来平衡内心的能量,从而达到调整心灵的目的。
瑜伽体式和呼吸练习是印度禅修的标志性特点之一,也是禅修显著的体现形式之一。
总体来看,中国禅修更注重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而印度禅修更注重身心的平衡和精神上的修行。
禅修的目的和效果不尽相同。
但在任何情况下,禅修都是一种控制思维的技能,能够带来自我内在的平和与修养,不管个人信仰和文化背景如何,禅修都是一种值得尝试的修行方式。
印度瑜伽身心健康与灵性修行的结合
印度瑜伽身心健康与灵性修行的结合瑜伽,作为一种源自印度的古老练习,不仅在身体上带来了健康的变化,同时也与灵性修行紧密相连。
在印度文化中,瑜伽被视为身心灵三位一体的综合修炼方式,强调通过身体、呼吸和冥想的练习来实现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本文将探讨印度瑜伽身心健康与灵性修行的结合,并介绍它们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灵成长的积极影响。
一、瑜伽的身心健康效益1.1 强健身体瑜伽练习的核心在于各种体式的实施,这些体式可以有效地锻炼肌肉,增加灵活性,改善身体姿势。
通过持续的瑜伽练习,人们可以增强核心肌群,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此外,瑜伽还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从而为身体的健康带来全面的改善。
1.2 缓解压力和焦虑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常伴,而瑜伽练习则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
通过专注于身体的感觉和呼吸的调控,人们可以进入放松和冥想的状态,深层地放松身心。
瑜伽的冥想练习还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减少情绪波动,提升整体的心理健康。
1.3 促进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瑜伽鼓励人们与自己的身体和内在感受进行对话,促进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
通过瑜伽的练习,人们可以深入感觉自身的身体部位和呼吸运动,并接受自身所处的状态。
这种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心灵的平静和冷静,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二、瑜伽与灵性修行的关系2.1 提升生命意义和目标在瑜伽的哲学中,灵性被视为为生命注入意义和目标的重要元素。
瑜伽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并通过禅修和冥想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目标。
通过关注内心的声音,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激情、兴趣和价值观,并从中找到与自己最契合的人生道路。
2.2 平衡身体和内在能量瑜伽认为身体和内在能量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当身体内部的能量达到平衡状态时,身体和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疗愈。
通过瑜伽的体式和呼吸练习,可以激活和平衡身体的主要能量中心(脉轮),从而促进身体和心灵的统一。
2.3 培养心灵的平静与智慧瑜伽的灵性修行强调平静和智慧的培养。
印度教的修行与解脱从苦海到涅盘的道路
印度教的修行与解脱从苦海到涅槃的道路在人类追寻精神超越的旅程中,印度教被视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宗教之一。
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教教诲强调人际关系、个人责任和心灵提升。
修行(Sadhana)是印度教信徒通过一系列实践和行为来追求解脱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印度教修行的路径,从苦海到涅槃的道路。
一、印度教的基本理念印度教深受印度文化、哲学和宗教影响,其核心理念是轮回转生和因果报应。
根据印度教的理解,灵魂通过不断的轮回转生经历,以清洗前世的业力并获得解脱。
修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信徒从苦海中解脱,达到涅槃的境界。
二、信仰与崇拜印度教鼓励信徒对神明表达虔诚的崇拜,这是修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信仰可以通过祷告、参加寺庙仪式、献祭等形式来表达。
主要的神灵包括梵天、湿婆神、毗湿奴、印度教女神等。
这些神灵被认为拥有不同的属性和力量,信徒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神明来崇拜。
三、瑜伽修行瑜伽作为印度教修行的重要实践方法,是一种通过身体和心灵的训练来实现内在平衡和解脱的方式。
瑜伽修行分为八支干(Ashtanga),包括道德规范(Yama)、自律(Niyama)、体位法(Asana)、调息法(Pranayama)、远离外界感官的控制(Pratyahara)、集中注意力(Dharana)、冥想(Dhyana)和内觉(Samadhi)。
这些练习追求身、心、灵的和谐,帮助信徒超越物质欲望,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四、善行与慈善事业在印度教的修行过程中,善行被认为是实现解脱和获得神灵恩典的重要途径。
信徒被教导要克制个人的欲望,将精力和资源用于帮助他人和社会。
这种慈善事业可以表现为施舍、奉献和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
通过慈善行为,人们可以净化心灵,消除贪婪和自私的欲望,并获得解脱的奖赏。
五、修行师父与传统在印度教的修行之旅中,修行师父(Guru)的存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修行师父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和灵性境界的导师,指导信徒在修行道路上不断进步。
印度瑜伽是怎么起源的
印度瑜伽是怎么起源的瑜伽是起源于印度的一种运动方式,相较于其他运动,更注重身体与大自然的贴近,锻炼心境。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印度瑜伽是怎么起源的,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瑜伽的起源瑜伽源于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
瑜伽发源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与植物天生具有治疗、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时能不经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
于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也就是体位法。
这些姿势历经了五千多年的锤炼,瑜伽教给人们的治愈法,让世世代代的人从中获益,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
关于瑜伽的记载最早,大约在公元前300年,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瑜伽经》中阐明了使身体健康、精神充实的修炼课程,这门课程被其系统化和规范化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构成当代瑜伽修炼的基础。
帕坦伽利提出的哲学原理被公认为是通往瑜伽精神境界的里程碑。
知识拓展:瑜伽介绍1、传统哈他瑜伽在练习时要控制呼吸,配合着深沉的呼吸慢慢习练,并在一个姿势上静态保持一段时间。
功效:促进身体健康、意识清醒、了解自我、控制压力和产生幸福感。
2、Ashtanga瑜伽Ashtanga瑜伽是古老的强度较大的瑜伽训练方法,因其注重能量在体内的流动的状态,又称能量瑜伽。
可追溯到1500年以前,至今仍有古老的手稿遗存。
他的本源Korunta 瑜伽有由六个系列,每个系列由 40 个体式构成。
它在以下五个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Ujjayi pranayama喉呼吸,Bandha 收束法,Drishti凝视点,Vinyasa流程序,Asana特定体式Ashtanga Yoga 体式的安排固定,对每个体式练习中呼吸的控制有相当固定的要求,在特定的体式上关注呼吸,可增强呼吸的质量。
印度传统瑜伽基本简介
印度传统瑜伽基本简介印度传统瑜伽基本简介印度瑜伽是源于古老印度的一种强身术,通过肉体和精神的修持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强身健体和开发人体潜能的作用。
印度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印度传统瑜伽基本简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印度传统瑜伽的分类哈他瑜伽。
在哈他(Hatha)这个词中,“哈”(ha)的意思是太阳,“他”(tha)的意思是月亮。
“哈他”代表男与女,日与夜,阴与阳,冷与热,柔与刚,以及其他任何相辅相成的两个对立面的平衡。
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体系,一为精神体系;一为肌体体系。
王瑜伽。
果说哈他瑜伽是打开瑜伽之门的钥匙,那王瑜伽就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
哈他瑜伽重在体式和制气,王瑜伽偏于意念和调息。
通常使用莲花坐等一些体位法日进行冥想,摒弃了大多数严格的体位法。
流瑜伽。
流瑜伽,也有人称其为“流程瑜伽”。
传自西方,是哈他瑜伽与阿斯汤嘎瑜伽的混合体。
它的教义和难度介于两者之间。
热瑜伽。
印度人比克若姆在美国创立了热瑜伽体系,一经推出便轰动了整个瑜伽界。
热瑜伽对场地和温度的要求十分严格,练习者要在38℃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练习26个基本姿势,基本上10分钟后就会大汗淋漓。
2、印度瑜伽的简介瑜伽,初期的瑜伽行者都是智慧高的科学者,无论冬夏常年在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脚下向大自然挑战。
印度瑜伽是源于古老印度的一种强身术,通过肉体和精神的修持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强身健体和开发人体潜能的作用。
印度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
3、印度瑜伽的起源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
印度教的修行与教义
印度教的修行与教义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它拥有众多的修行方法和深奥的教义,教导信徒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解脱。
本文将探讨印度教的修行和教义,并分析其对信徒及社会的影响。
一、印度教的基本教义印度教有多个基本教义,其中最重要的有:1. 阿塔曼(Atman)和布拉曼(Brahman):印度教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即阿塔曼。
阿塔曼与宇宙的基本原理布拉曼相通,它是永恒、无形和超越世俗的。
修行的目标就是将个体的阿塔曼与全宇宙的布拉曼合一。
2. 法罗曼尼(Karma):印度教强调因果报应,因此个体的行为和决定将会影响其未来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正直善良,他将得到善果的回报。
而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端或恶劣,他将面对恶果的惩罚。
3. 萨姆萨拉(Samsara):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的概念,即人们在不同的生命中经历死亡和重生。
萨姆萨拉的目标在于摆脱周期性的轮回转世,达到解脱和永恒的解放。
4. 哈姆萨(Ahimsa):这是印度教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意为非暴力和不伤害。
印度教教导信徒对所有生物保持尊重和关爱,拒绝使用暴力手段。
二、印度教的修行方法印度教有多种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信徒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修行方法:1. 瑜伽(Yoga):瑜伽是印度教最为人熟知的修行方法之一。
它通过身体的姿势、调息、冥想和内省等练习,帮助信徒达到身心平衡和极致的觉醒。
瑜伽被广泛应用于健身、心理治疗和精神修复等领域。
2. 冥想(Meditation):冥想是一种集中注意力和觉察内心的修行方法。
通过静坐冥想,人们可以安抚思绪,提升专注力和意识,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3. 念诵神咒(Mantra):信徒通过反复念诵特定的神圣咒语,以实现心神合一和超然的状态。
念诵神咒同时也被认为能够保护信徒免受邪恶力量的侵袭。
4. 禁欲(Austerity):禁欲是一种修行方式,信徒通过摒弃物质欲望和肉体享受,让心灵更加专注于精神上的提升。
印度教的哲学思想与修行方法深入探讨解脱与自我实现的路径
印度教的哲学思想与修行方法深入探讨解脱与自我实现的路径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
其核心理念是追求解脱和实现灵魂的自由。
本文将深入探讨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并探讨如何通过这些方法实现解脱和自我实现的路径。
一、印度教的基本哲学思想印度教的哲学基础包括梵我一体、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和解脱等概念。
根据印度教,世界上存在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至高无上的存在,称之为“梵”。
所有存在都源自这个梵,梵也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之中。
因此,人类的内在灵魂与梵是一体的,只是被肉体所包裹。
在印度教中,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轮回转世”的概念。
根据这个理论,一个人的灵魂在死后会重生为另一个生命形式,如人类、动物或植物。
这个过程会一直重复,直到灵魂最终实现解脱。
印度教也强调因果报应的理念,即每个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结果。
善行带来积极的后果,恶行则带来负面的后果。
因此,人们被敦促通过善行来积累善果,以期待最终的解脱。
二、印度教的修行方法为了实现解脱和自我实现,印度教提出了多种修行方法。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修行方法:1. 瑜伽:瑜伽是印度教最为人所熟知的修行方法之一。
通过瑜伽实践,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思维和意识,并通过冥想和专注获得内在的平静和清晰。
2. 冥想:冥想是印度教修行的核心。
通过静心冥想,个体可以超越日常的思维和感官体验,进入一个超然的状态。
这种状态有助于消除杂念,提高内在意识的清晰度,并促进解脱的实现。
3. 念经:念经是一种通过重复神圣的咒语或经文来获得内心平静和专注的修行方法。
通过不断诵读,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并与神性建立联系。
4. 斋戒:斋戒是印度教中常见的修行方式之一。
斋戒意味着限制对特定食物的摄入,同时也包括避免负面的行为和思维。
通过斋戒,个体可以净化身心,并提升内在的纯净度。
5. 修行奉献:印度教教义鼓励个体通过无私奉献和服务他人来获得解脱和自我实现。
通过将自己的个人意愿置于他人之上,并为他人的利益付出,个体可以超越个人欲望,并与更高层次的存在建立联系。
【yoga简介】
如今的瑜伽,是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不断的洗礼与锤炼之后,从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出来的人体科学的修炼法。现在,瑜伽不再仅仅属于一小部分的隐居修炼者,不仅仅属于印度、属于亚洲,瑜伽事实上是属于全世界,瑜伽是全人类共同所有的极其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为何瑜伽会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能够历经千年的考验而长盛不衰,不断发展直到今天呢?
瑜伽一词源于梵文Yoga的音译,有结合、联系之意。瑜伽一词最初的意思是驾驭牛马,由此字根延伸出瑜伽的意义是连结、控制、稳定、和谐、统一、平衡等。从广义上讲,瑜伽是哲学,从狭义上讲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结合的运动。 瑜伽不是宗教,瑜伽的途径是经由肉体与心智的文化系统打开你完全的潜能。瑜伽姿势本身并非目的,而只是进入更高形式的冥想瑜伽的准备工作。古印度《瑜伽经》中将其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瑜伽是古老而时尚、神秘而科学的身心修炼的捷径。
目前在国内,瑜伽热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中练习瑜伽非常盛行。许多内地、港、台著名的女明星、国际名模等都是瑜伽的忠实习练者,象陈慧琳、黄奕、索妮、陶红、蔡依林、钟丽缇、汤盈盈、周嘉玲、伍咏薇、Maggie Q、邵美琪、黄佩霞等知名佳丽都在长期练习瑜伽中而受益非浅,保持着迷人的身材,获得了身心的健康愉悦。
印度传统瑜伽包括哪几大流派
印度传统瑜伽包括哪几大流派印度传统瑜伽的几大流派介绍在印度,没人不知道瑜伽(Yoga)这个古老的生命实践技术和哲学体系,因为瑜伽起源于印度——有大量的考古学和文献证实,印度先辈对瑜伽的练习和探索,至少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
瑜伽作为印度文明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伴随着印度文明的诞生、发展一直到现在。
她在印度流传了几千年,现在瑜伽文化又由印度流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传统的印度瑜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几个:1.业瑜伽(Karma Yoga 又名行为瑜伽)“业(Karma)”是印度文化中产生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哲学、道德和宗教概念。
可以说,整个印度各大流派的哲学和宗教学说,无一例外的都是建立在“业”这一基础概念之上的。
因此,不理解“业”这一概念,就不可能理解印度的文化,以及印度的伦理、习俗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
“业”的涵义十分深奥而广泛,如果翻译成现代语言,“业”相当于“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当时或过后产生的相应的惯性力量和对这些行为产生的自动记忆。
所有生物和人类的行为,在当时和过后必然产生出相应的惯性力量和记忆,这个惯性力量,就称之为“业力”。
业力这种惯性力量就像是影子,如影随形地跟随着做此事的这个人。
同时,业力不仅会如影随形地跟随着这个作者,而且时刻会对这个作者产生相应的作用力。
如做的是好事,就会产生好的作用力,简称为“善报”。
如做的是坏事,则会产生坏的作用力,简称为“恶报”。
印度各大流派的哲学和宗教都是建立在——如何理解业,什么是业产生的根源与它的运作原理,如何消除那些恶业或如何培养善业,以及如何从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等基础之上的。
如著名的印度正统六大哲学流派: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以及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无一不是建基于“业”这一印度文明核心概念之上。
业瑜伽是印度正统六大哲学流派之一的“瑜伽派”哲学理论指导下的一个主要的瑜伽修行体系,或叫修行流派。
古代印度的佛教与禅修:历史上的修行方法与思维转变
古代印度的佛教与禅修:历史上的修行方法与思维转变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佛教在该地区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
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思维转变在古代印度有着深厚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
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是禅修。
禅修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来培养内心平静和智慧的修行方法。
在古代印度,禅修被广泛应用于佛教徒的修行实践中。
禅修的核心是专注和觉察。
修行者通过专注于呼吸、身体感受、思想等,来培养清晰的觉察力和超越世俗幻象的智慧。
这种修练方法通常通过在安静的地方坐禅或行禅的方式进行。
通过禅修,修行者可以逐渐摆脱烦恼和困惑,实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
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思维转变在古代印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古代印度是一座富饶的文明古国,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思维转变帮助人们超越物质上的追求,寻求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在古代印度,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思维转变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禅修和思维转变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觉察,同时也帮助他们与世界和谐相处。
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思维转变在古代印度得到的认可,也反映在古代印度的艺术和文化中。
古代印度的佛教艺术和文化以禅修和思维转变为主题,不仅展示了修行者的境界和智慧,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内心平静和解脱的追求。
佛像、佛教壁画以及佛教文学等艺术形式,在古代印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成为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世俗的种种欲望和挑战,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思维转变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指引和方法。
佛教倡导内观和改变思维方式,使人们从追求物质的满足转变为心灵的修行。
在古代印度,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思维转变成为了广大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帮助他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持久的快乐。
总体而言,古代印度的佛教与禅修是一段辉煌而又深奥的历史。
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思维转变通过禅修和内观的实践,帮助人们超越烦恼和困扰,实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
在古代印度,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思维转变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古代印度精神文化的瑰宝。
揭秘印度苦行僧令人诡异的修行
揭秘印度苦行僧令人诡异的修行这里是一个天堂、地狱、人间同时存在的地方。
喧闹、繁华、脏乱、生机、死亡、信仰,所有气息混杂在一起。
你可以看到最靓丽的色彩,最猎奇的气味,最执着的信仰,以及最变态的世俗生活,这就是印度。
在这里,即便你并没有信仰也会明白……在印度的大街上、寺庙旁,总有一道特殊的景观:一些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脸上描绘代表教派的彩色条纹,他们或席地而坐,或边走边吟诵古经文,这就是苦行僧。
这些人是印度教徒中的独特群体,被视作来凡尘普度众生的“神的使者”,当地人尊称他们为“Baba”,意思是“圣人”。
他们中多数人年龄都在40岁以上,光着上身,身上涂抹着木炭灰,甚至死人的骨灰,只在腰上裹一块破布。
每人除了一只碗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头发几十年不剪不洗,胡乱盘在头顶。
长长的胡子打着卷、沾满灰尘。
他们睡觉枕着硬邦邦的石头,身下只铺一块布或干脆什么都不铺。
平时很少喝水,一日三餐只吃一种像油茶面做成的半生不熟的面团。
尽管他们表情神态各异,甚至有些狰狞,但他们的心态却是温顺平和的……“苦行”一词,梵文原意为“热”,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宗教徒便把受热作为苦行的主要手段。
一般比喻为实践某种信仰而实行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物质和肉体的引诱,忍受恶劣环境压迫的人。
苦行僧也叫禁欲者或苦行修道者,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成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
并认为人需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进入天堂,得到神的关照。
而有些人希望能走捷径,在此生就得到神谕和真经。
苦行就被认为是这样一条捷径。
他们一般经历了学业、工作以及成家立业等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并在子女长大成人后,就离家出走,去当神的使者或仆从。
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
正因如此,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他们被许多人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神的使者”。
苦行僧是古印度时期盛行的修炼方式,多数都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带着象征湿婆裨的三叉杖,边走边吟诵古经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印度主流修行方式之一
介绍印度主流修行方式之一
专注音流瑜伽不象印度其他瑜伽流派(如昆达里尼),它并未把控制呼吸(pranayama)或一系列身体姿势(asanas/mudras)作为修习的一部分,介绍印度主流修行方式之一__音流瑜伽声光之旅。
而是把意识从身体九门(眼、耳、鼻、口、生殖器、消化道)中撤回,整个超越肉身的框架和局限。
这是通过把心灵注意力集中在内在的光和音上完成的,这种声光据信是从通常所说的“第十门”(印度教所谓第三眼)放射出来,位置在肉眼稍上方的后面(Shiv Dayal Singh, 1970)。
根据这一传统的圣者所讲,当意识完全集中在此中枢点——“在诸世界之间”——灵魂将离开身体,在更高层面体验到更高境界的至福。
专注音流瑜伽的显著特点是它强调倾听内在音流,音流被称为shabd、nad或可听见的生命流。
这种修行方法的名称正是来自灵魂与宇宙原初音的联合(surat-灵魂;shabd-音流;yoga-联合)。
要获得一种有意识引发的濒死状态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所以此道的古鲁(明师)强调用三重方法来安静心念、撤离身体:
希暮兰(simran),禅那(dhyan)和巴(bhajan)。
(摘自:
Charan Singh, 1979)重复一个或多个圣名,把注意力集中在耳中央,不让意念向外散漫太远。
这种神圣的忆念在形式上与咒语(mantra)或特别的祷告相似,除了是用心念诵而不是用口。
据修习者说,此阶段是最初阶段,可能也是禅定最困难的一支。
内在冥想(Dhyan)是把注意力凝聚在第三眼的一个技巧性过程。
开始时可能只是凝视黑暗或观想上师的脸,最后发展成看见各种形状的光。
从光中
出现精神导师的“化身“,引导初习者的内在旅行,这是dhyan的中心。
巴(Bhajan)是倾听宇宙旋律或声音,是专注音流瑜伽最后也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它,禅修者才能旅行到更高的意识层面。
Simran和dhyan是集中心灵的注意力,而bhajan带着觉察力向上回溯到至高无上的所在——Sach Khand,自我介绍《介绍印度主流修行方式之一__音流瑜伽声光之旅》。
禅修者必须能熟练地把注意力从外在世界撤回,集中在第三眼的中心点,才能开始内在的声光之旅。
当初习者获得初步的成功时,只会在太阳神经丛有麻木感,也会相应地有光的显现。
开始时的光来来去去,是光的亮点,但事实上是心在上升和下降。
失去身体知觉是判断禅修进程是否正确进行的重要“严峻的考验”或者“决定性考验”。
无知觉从脚开始缓慢沿底端上升,直到整个身体的感觉象块石头。
当这种自愿的麻痹发生,禅修者的重心沉入内在宇宙,不在外在世界。
据大师所说(Julian P.Johnson,1974),此乃simran希暮兰的作用引起的麻木感,它把心从对物质躯壳的结构性执取中释放了出来。
就在这种修习中,禅修者感到一种强烈的向上移动感,仿佛被一种魔力拉着。
这个“吸上去”的效果是注意力从外面的孔洞向内转移的直接结果。
尽管这只是最初阶段,但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离开肉体是什么感觉。
通过修习,禅修者最后能达到完全离开身体意识,以巨大速度穿越黑暗领域,经历的内容和濒死病人苏醒后的报告没什么不同。
〔介绍印度主流修行方式之一__音流瑜伽声光之旅〕
附送:
介绍学习方法演讲稿
介绍学习方法演讲稿
当一个孩子对任何一个科目都充满了兴趣,介绍学习方法演讲稿。
这种兴趣,使他比别人多了一份求知欲。
这种求知欲,使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她身边划过的知识。
这也使她有了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一种艮劲,所以她能过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也使她可以把自己的基本功培养得十分强大。
这足以体现兴趣的力量之大了。
培养兴趣也并非一件难事。
可以利用人的条件反射劳逸结合,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时候读书学习,他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就总是无精打采的。
这就是有些人上课总爱睡觉的缘故了。
你可以让孩子在学习前做一些使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情。
以后,愉快与学习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学习就高兴,一高兴就学习。
这样就做到了培养学习的兴趣。
不过学习,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做。
兴趣需要别人的扬和鼓励。
当你觉得孩子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比如学习,你要先用一点方法让她做,即使是硬着头皮做这种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当她有了哪怕一点的成绩时,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因为孩子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自然就更愿意做了,这样也可以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导因素,决定着学习中的一切其他方面。
必须重视兴趣,让孩子培养学习的兴趣。
有的父母见到孩子入学以后,学习松懈.成绩一时不够理想,便十分焦急.有的时常抱怨、斥责,甚至对孩子进行惩罚.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我认为,要想提高孩子的成绩就要从实际入手:
第
一、抓作业.要规定孩子放学后必须做完作业,必须检查.口头作业、复习、预习作业也不容草率.第
二、抓态度.要求学习专心、细心,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书写要工整、清洁、准确,不能虎头蛇尾或龙习凤舞 . 第
三、抓技能.如想问题、做作业时,要求准确面迅速,在质中求快;语言表达务求清楚、生动、手工操作、口头背诵务求熟练. 第
四、抓能力.主要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在课余一切学习中都要注意认真培养能力. 孩子年纪小,培养的开始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具体要求、具体督促、具体检查.有时候要求一大堆,却不认真检查落实.时间长了,孩子摸透了家长的脾气,进而钻了家长空了.只有对孩子要求具体,检查认直,才能使孩子感觉家长要求的严肃性,进而约束自己把要求化为行动.实践证明,对孩子的学习只要能坚持正确要求,好的学习习惯是一定能够养成的,学习成绩也会得到提高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班实施按计划学习这一方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我介绍《介绍学习方法演讲稿》。
现在,我代表我们班把这一方案介绍给大家。
所谓按计划学习就是每个同学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达到一个自我督促的目的,合理分配课余时间。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时间段的计划。
我们班同学大部分是一周制定一次计划,这个时间段比较适合我们掌控时间。
每个周末,在完成周末计划之后,为自己制定下一周的计划。
首先,先把自己下一周总的目标写下来,再合理的分配到每一天中。
在每天的计划中,首先回顾当天内容,把当天内容掌握好,做到日日清;接下来,把当天所学内容的练习题完成;然后预习明天所学科目,并适当记好笔记;剩下的时间是休息时间,可
以自由安排,读课外书,练书法,做运动在学习时全身心的投入,在休息时尽情的放松。
在周末的计划中,要把本周的所有内容复习一遍,做到周周清,只有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才不至于在考试来临时慌了手脚,不知从哪里入手;把本周所学内容的练习题整理并完善,把重点题型掌握好,把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
预习下一周的内容。
在剩余时间中,可以和好朋友去登山,踏青,看电影初二级部本学期要进行生物地理会考,初三级部要进行中考,大家可以把复习内容合理的分配到每一天中,这样,既轻松,又容易掌握知识。
〔介绍学习方法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