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合集下载

高新技术园区介绍

高新技术园区介绍

1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地区,是集科研、教育、生产、贸易、娱乐于一体的共生结构,是高新技术产业孕育和成长的综合性基地。

根据其功能、结构、范围和特点的不同,高新技术园区在国外也被称为“高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公园”、“科学工业/技术园”、“科学/技术城”、“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硅谷”、“硅山”、“硅岛”等。

高新技术园区自1951年美国加州的斯坦福研究园(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硅谷”)创建以来方兴未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现在已遍及全球。

目前,全世界高新技术园区近1000个,而且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从高新技术园区的分布来看,主要还是以集中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其数量约占总数的80%。

在众多的高新技术园区中,有很多成功的典范:▪美国-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园区;▪英国的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的“硅峡”;爱丁堡的赫利奥特瓦大学科学园;▪法国的索非亚·安蒂波利斯技术开发区;▪德国的海德堡科学园;▪意大利的托里诺高技术密集区。

▪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九州的“硅岛”;▪韩国的大德科学城和光州技术城;▪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新加坡的新加坡工业园等。

1.1硅谷-Silicon Valley,网址________硅谷坐落于加州旧金山以南的半岛,圣克拉拉县上一块长约70公里、宽约15公里的狭长地带。

五十年代还是无人知晓的农业区,但到了八十年代已无可争辩地在历史上享有信息技术革命发源地的崇高地位,如今聚集了8000家高科技公司,33万名科学技术人员,其中有8000名由美国一流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自然科学博士。

硅谷最令人称道的是它对高科技公司的繁衍能力,平均每两个星期就诞生一家新公司,75%能存活6年以上。

高科技巨人HP、Intel、IDG、Sun、Apple都是从这里发祥的。

关于硅谷的神话近来在我国国内与风险投资紧密连在一起。

“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发动机”,此类呼声越来越经常地听到。

科技园名称汇总

科技园名称汇总

科技园名称汇总科技园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功能的园区,旨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下面将介绍几个国内知名的科技园。

1. 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最大的科技园之一。

该园区成立于1988年,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集聚了众多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创新型企业。

中关村科技园以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氛围而闻名,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2. 上海张江科技园:上海张江科技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该园区紧邻上海自贸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配套设施。

张江科技园以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为主导产业,培育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3. 深圳科技园:深圳科技园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之一。

该园区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主导产业,引进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

深圳科技园以其开放的创新生态和优良的创业环境而受到广大创业者的青睐。

4. 杭州西湖科技园:杭州西湖科技园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是浙江省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

该园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拥有一流的科研和创新环境。

西湖科技园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创新氛围而吸引了众多的科技企业和创业者。

5. 成都高新西区科技园:成都高新西区科技园位于四川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科技园之一。

该园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为主导产业,集聚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

高新西区科技园以其良好的创新生态和优质的服务体系而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以上是几个国内知名的科技园,它们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相信这些科技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新整理世界知名科技园区研究

最新整理世界知名科技园区研究
科学园区的定义
科学园区是由专业人士管理的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促进创新和有关的商 家和研究所的竞争来使当地的财富得以增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科学园 区刺激和管理高校中知识和技术。
—— 国际科学园区协会官方定义 2002年2月 --------------------------------------------------------在此定义中,科学园区与科技园区(Technology Park )、研究园区 ( Research Park )等同义。
不明: 2%
大型:100 万平方米 以上
5% 20% 21% 51%
小型:20 万平方米 以内
中小型: 20-60万平 方米
国际科学园区协会 2002年10月统计数据
模式 自然发展模式
管理体制 自然发展,完全由市场推动而成, 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由政府设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进 行全权管理 由大学设立专门机构对大学校园内 的科学园或孵化器进行管理 由各方组成的董事会领导、经理负 责的企业管理
举例 美国硅谷、128公路
政府管理模式
日本筑波、韩国大德 科学城 美国斯坦福研究园、 剑桥科学园 印度软件科技园、英 国的科技园
大学管理模式
公司管理模式
基金会管理模式
由政府、企业、银行、大学和其他 机构分担义务,共同承担管理职能
法国安蒂波利斯科学 园、美国北卡罗来纳 三角研究园
多种模式
共同现象 知识密度高 员工的高素质和流动性 与工业界密切结合 鼓励创新 高质量的生活 专业化的商业基础设施 政府优质和高效的支持 中介组织
科学园区内一半以上是服务型企业
IT产业是科学园区的主要产业
7% 6% 5% 8% 9%
20%

世界十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世界十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世界十大著名高新技术开发区(the World Top Ten High-Tech Parks)目前世界上有十大著名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别是:1.美国斯坦福科技园。

俗称“硅谷”,它是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的,从此开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先河,目前,该区生产的电子集成电路产品占世界总产值的四分之一;2.日本筑波科学城。

它是日本六十年代后建立起来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开发区,聚集了1.5万名科研人员千余家企业,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区;3.独联体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区。

它是原苏联的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的联合综合性科研基地。

聚集了近三十所国立研究所和大学的科研力量,人数2万余人,是日前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区;4.加拿大卡尔顿高科技区。

它位于渥太华西部。

是加拿大科技核心区,集中了近400所大学、科研机构及高新开发公司,被称为“北硅谷”;5.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区。

它是德国电子和微电子及机电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中心,有“巴伐利亚硅谷”美称;6.英国苏格兰高科技区。

它是英国高科技产业的中心,聚集了皇家科学院的科研机构和400余家高科技企业,生产了占英国80%的集成电路和50%以上的计算机及软件和附件产品;7.法国诺布尔高科技产业区。

它是法国高能物理和电子技术的研究中心和开发基地,拥有8000多家研究和制造高能物理和电子产品的科研机构和企业;8.意大利国家高科技区。

它主要从事通讯卫星及卫星地面接收站台票的研究和开发,迄今已为世界各国生产了六十二颗通讯卫星和七十四座地面站系统;9.瑞典希斯达电子城。

这里聚集了全国五分之一的电子公司,能生产完整的成套电子整机和附件产品;10.新加坡国家高科技区。

它是新加坡1994年全国建成的高科技产业区。

是亚洲国家中比较成熟和最先产生经济效益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

世界五大科技园区、国内三大高新区情况对照表

世界五大科技园区、国内三大高新区情况对照表

深圳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 区
Hale Waihona Puke 国内三大高新科技园区基本情况及经验对比
基本情况 主要产业及特点 经验借鉴
园区名称
三级管理体系: 1)、决策层为高新区领导机构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及市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高新区的宏观决策、重大政策制定、产业规划、用地审批、协调解决高新 区开发和建设以及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2)行政管理层是高新区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和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编制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行使申请高新区土地和厂房及配套住房、高新 区非公共用地户外广告和标识初审的行政许可权对入区企业或者项目进行资格审查等; 3)、服务层是高新区服务机构对高新区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监督和提供有关服务其中一些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解决的社会服务项目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入逐渐从服务层的职能中剥离出来由市场主体承担。 1、园区占地50万m2,规划总建筑面积76万m2,总投资 50亿 2、规划中有总部发展中心、创业中心、研发中心、培 训中心、服务中心、科技产业带、白领公寓等功能组 3、截至2010年底,共有443家企业入驻。 1、入驻的企业主要来自于以下行业:电力电气、机械机电技 术、能源设备制造、研发、计算机软件开发、动漫软件开发 、广告、文化传播、信息咨询、金融服务机构等; 2、从入驻的企业来看,暂未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入驻的企 业比较杂,多为小型企业。
天安科技园规划设计方案
三期项目--天安科技产业大厦和天安科技交流中心 (1)科技产业大厦 建筑面积 62000平方米 户数 210家 层数 A幢10层 B幢12层 停车位 282个 峻工时间: 2006年12月份 套数 210套 (2)科技交流中心 建筑面积 30836平方米 层数 9层 停车位 33个 峻工时间: 2007年3月份 套数 78套

科技园区 案例

科技园区 案例

科技园区案例科技园区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集聚了大量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区域。

它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各方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一、硅谷(Silicon Valley)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全球最知名的科技园区之一。

它的成功在于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硅谷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如谷歌、苹果等,这些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人才交流的平台。

其次,硅谷秉持着创新的理念,不断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此外,硅谷还享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为科技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硅谷还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和网络效应,不仅有大公司的支持,还有各类初创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等,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科技园区之一。

中关村成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中关村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提供了优质的科研环境和人才储备。

其次,中关村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形成了一批高科技企业。

此外,中关村还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

中关村还注重国际合作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形成了国内外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三、台北科技园区台北科技园区位于台湾台北市南港区,是台湾重要的科技创新区域。

台北科技园区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优质的创新环境。

首先,台北科技园区与台湾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共享设施和资源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其次,台北科技园区注重孵化器的建设和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塑造,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此外,台北科技园区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外国企业和投资者进驻,实现资源共享和国际化发展。

总的来说,科技园区的成功离不开多个方面的因素。

国外著名科技园资料汇总

国外著名科技园资料汇总

典型园区园区定位园区功能园区配套园区优势斯坦福研究园(美国)//开发初期,大学半数改善交通条件、水电费用便宜、娱乐场所和美丽的景观充足的土地、关键人物愿意把土地用于轻工业、斯坦福的企业家精神、劳动力资源丰富、法律、会计、机修和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交通便利曼彻斯特科技园(英国)定位产业也是以知识、创意、高科技为发展动力的各类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商业服务、计算机软件、数码科技、工业技术、技术咨询、环境科学、以及公共服务通过鼓励、支持成长中的知识型高科技公司,来增强整个曼彻斯特地区的经济效益、创造力和技术竞争力业务拓展、免费推广服务、租客交流、国际交流、融资以及IT支持等全方位的商业支持服务交通便捷、毗邻大学校园、政府支持、公共关系资源丰富、学术科研资源丰富、班加罗尔科技园(印度)亚洲的硅谷//毗邻大学校园(技术和人才的依托和支撑)、政府的全力支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与周边产业园产生协同效应新加坡科学园必须是从事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方可入园,包括电子、通信、计算机、计算机软件等产业高科技项目一旦孵化成功,即移到裕廊工业区设厂生产/交通非常便利、现代化的配套设施,严谨的管理作风,周到、细致的服务斯坦福研究园斯坦福研究园是1951年由斯坦福大学建立的。

它是在没有任何现成的研究园区模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现在被广泛地认为是众研究园之祖。

本世纪前半期放牛牧马的地方,在50年代初、中期成了与斯坦福大学有紧密联系的一些新建的、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所在地,随后成为各种企业机构群,成为进行轻型制造、从事R&D及企业服务和企业总部的所在地。

其主要领域涉及电子学、航空和宇航、制药及化学部门。

今天,斯坦福研究园内已有50-60个公司,就业人员近2.8万人。

每年上缴给帕洛阿尔托市的财产税、销售税和公用事业费近1500万美元,大学每年也有近500万美元的收入。

园区建设驱动因素斯坦福研究园的产生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

国外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其经验分析

国外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其经验分析

国外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其经验分析作者:陈凯诺来源:《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第10期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通过建设高科技园区来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涌现出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班加罗尔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本文对各园区发展历程、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总结各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经验,形成高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益借鉴。

一、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美国硅谷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园区。

硅谷高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私人企业家的风险资本投资和科技人才致富氛围对人才的吸引力等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主导因素。

1. 发展概况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洲的旧金山湾区,向南延伸到圣荷塞市,是一块长约100公里、宽约15公里的、面向太平洋的平坦谷地。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建立奠定了硅谷高科技中心的基石,20世纪60年代硅谷的主导产业是半导体工业,70年代是微处理器生产,80年代是软件产业,90年代是互联网开发与服务;2000年硅谷GDP超过30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

2004年,硅谷共获准9060项专利,占加利福尼亚州的47%,美国专利授权总数的11%。

2005年,硅谷的风险投资额占美国风险投资额总量的26%。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硅谷通过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形成了与全球经济高度互动的发展模式。

硅谷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但这恰恰造就了硅谷独立自主的意识和注重市场的观念,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硅谷形成之初,从来没有政府的任何号召,完全是靠宽松的环境、创新的文化氛围而自发形成的。

2. 发展的经验与特点(1)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高度融合。

硅谷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化的产物,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产业化。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园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园

高技术产业园区最初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硅谷”,20世纪80年代初,在欧洲得到较大发展。

目前,全世界已有1000多个高技术产业园区,它们是知识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单元。

美国“硅谷”即美国的“斯坦福科研工业园”,在近40年的时间里,己逐步形成半导技术开发密集中心。

该地区集中了美国96%的半导体公司。

“硅谷”由10个小城市组成,周围有斯坦福、贝克莱等6所大学。

目前,“硅谷”己成为美国第九大制造业中心,是半导体和电子计算机的主要产地。

“硅谷”还是激光技术、微型电子计算机、无线电话袖珍计算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

“硅谷”的特点可集中为五个方面即高技术企业密集、高技术产业密集、高技术人员密集、信息高度集中、资金门自度密集。

德国的“技术园地”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德国的高技术密集开发区域较唤(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技术园地”是这类开发形式的贝纽。

德国的第一个“技术园区”是“柏林技术革新和新企业中心”,于1983年11月正式建成,紧接着是1984年7月成立的“埃森技术和新企业中心”。

这类“技术园地”的主要功能在于在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销售方面,为企业寻求合作对象,并提供研究场所和设备,为企业节省研究开发费用:提供诸如技术转让和制造技术及专利等方面的信息,并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促进企业与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参加技术交流会和商品交易会提供便利条件。

一般说来,“技术园地”是吸引小企业来此从事技术开发的一种形式,各个企业不会长期在这里工作,一但完成新产品的研制工作,这些企业就迁到其它地方。

进入“技水园地”的企业,可获得政府的补助,也便于得到贷款。

英国“剑桥科学公园”英国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着手建设“剑桥科学公园”,在这一区域中已有225家从事高技术开发的公司。

近些年来,剑桥的高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剑桥科学园”的高技术开发范围涉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在这里集中了电子、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研究所近30多家,形成了欧洲新的高技术中心。

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通过建设各类高科技园区来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涌现出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台湾新竹等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一、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美国硅谷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园区.硅谷高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私人企业家的风险资本投资和科技人才致富氛围对人才的吸引力等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主导因素.政府不直接介入园区的发展,其主要职责是提供自由的创新环境和健全的法律环境.一硅谷高科技园区发展概况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圣克拉拉县和圣胡安两城之间一条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狭长地带.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公司,如通用电器、柯达、旗舰、惠普、沃金斯·庄臣、IBM等入驻.硅谷高科技园区从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起步,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硅谷以发展军事技术为主.战争使得电子产品需求增加,硅谷企业直接从中受益.在1950年代,硅谷企业在国防经费的支持下建立起科技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支持机构,企业争相发展科技,区域科技能力逐步提升.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产业成为当时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代表性企业有Fairchild、Intel、National Semiconductor 等.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代表性产业为PC及局域网络LAN产业,代表性企业有Apple、Sun Microsystems、Silicon Graphics等.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软件技术与产品重要性日增,软件设计逐渐成为硅谷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网际网路及World Wide Web爆炸成长,代表性企业有3Com、Cisco、Netscape、Yahoo、eBay、Google 等.第六阶段:2000年至今,硅谷的代表性产业为移动通讯、生物科技Biotech与纳米科技Nanotech,代表性厂商如Salesforce、Nanostellar等.到2006年以后清洁技术Clean Tech等新兴产业也成为硅谷发展的重点.表1 硅谷发展沿革与主要产业及代表厂商资料来源: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硅谷成为世界着名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地区,汇聚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跨国公司,集聚了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人才,以及大量创新企业、技术和资金.2000年硅谷GDP超过30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2004年,硅谷共获准9060项专利,占加利福尼亚州的47%,美国专利授权总数的11%.2005年,硅谷的风险投资额占美国风险投资额总量的26%.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硅谷通过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形成了与全球经济高度互动的发展模式.二硅谷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1. 高度的市场化运作与必要的政府引导支持有机结合硅谷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化的产物,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政府很少直接介入,而是通过制定各种适当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完善法律制度来推动硅谷企业的成长,包括为新成立的企业免费或只收少量租金提供临时工作场所,为企业家免费提供培训,制定法律允许大学、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和小企业拥有联邦资助发明的知识产权等.2. 大量风险资本的积极介入和良好的融资环境为硅谷高新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美国风险投资规模最已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地区吸引了全美约35%的风险资本,美国大约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风险投资对硅谷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着名的英特尔公司、罗姆公司、苹果公司等都是靠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硅谷起步阶段主要依靠军方投资,风险投资相对薄弱.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风险投资在硅谷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据相关资料统计,1977年硅谷的风险资本投资额为亿美元,1983年就猛增到亿美元,2000年达到峰值345亿美元.之后,风险资本投资有所下降,到2004年又开始增长.2007年硅谷的风险投资额达到294美元.3. 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硅谷非常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大学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硅谷除了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着名研究型大学外,还有多所专科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及100多所私立专业学校.这些学校特别注重新理论、新结构、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而且与企业共同建立研究所,共同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彼此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它们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而且也有利于为企业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达到双赢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人员直接投资兴办企业.据估计,硅谷之中由斯坦福的教师和学生创办的公司达1200多家,占硅谷企业的60%-70%.硅谷目前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衍生公司.此外,斯坦福大学还通过制定产业联盟计划,来促进研究人员、院系之间以及大学与外部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发挥大学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硅谷长期坚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紧密联系、高度结合,是其开发高技术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图3 斯坦福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4. 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了硅谷各种创新要素的整合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中介服务体系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部份,而且在整合各种创新要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硅谷的中介服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机构、技术转让机构、会计、税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猎头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其他服务机构.如硅谷的技术转让服务机构由大学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和技术咨询、评估、交易机构组成,主要工作是将大学的研究成果转移给合适的企业,同时把社会和产业界的需求信息反馈到学校,推动学校研究与企业的合作.此外,硅谷的行业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硅谷生产协会积极与州政府配合为地区发展解决环境、土地使用和运输问题;西部电子产品生产商协会为产业界提供管理讨论班和其它教育活动,并鼓励中小规模公司之间的合作;半导体设备和原材料协会为半导体芯片技术标准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图4 硅谷的中介组织5. 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是硅谷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硅谷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最集中的地区.为了吸引高端人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招收留学生培养后备人才.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公布的数字,每年全世界150万留学生中有%在美国学习.2通过研究机构招聘人才.目前,美国共有720多个联邦研究开发实验室招聘或引进国外着名科学家.3企业利用平台大量引进人才.4联合攻关或企业外迁借用人才.如与日本、欧洲和俄罗斯共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5实施H-1B短期签证计划,放宽对移民的限制吸引留住人才,特别是大力放宽对高技术人才及其家属移民的限制.6为有突出贡献和成就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创造良好的研究开发、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吸引大量国外优秀人才.在硅谷,众多高技术公司都采用股票期权Stock Option的形式,即员工有权在一定时期内如两年或三年内用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量的新股,而期末股价之高低变化所体现的员工利益及风险与员工在这段时间内的创新努力是紧密相连的,它使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究与开发人才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此外,硅谷还有技术配股、职务发明收益分享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激励机制.6. 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是硅谷创新活动的主体硅谷拥有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它们是硅谷创新活动的主体.以电子制造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硅谷大约有3000家电子制造公司,其中85%的公司的员工少于50名,70%的公司只有1-10名员工,员工人数超过1000名的公司只有2%.20世纪80年代以后,硅谷企业的平均员工规模也只有350人.7. 独特的硅谷文化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硅谷作为高科技产业的集聚中心,具有勇于创业、宽容失败、崇尚竞争、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spin off的独特文化.硅谷文化是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并且对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产生巨大的影响.勇于创业,宽容失败激发了员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新热情;崇尚竞争使人们既着力于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又注重在竞争中向对手学习;讲究合作使硅谷形成一种拿与给的双向知识交流氛围;容忍跳槽、鼓励裂变则有益于技术扩散和培养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三政府对硅谷发展的支持1. 政府采购对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硅谷形成初期,正是由于美国国防部对尖端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才使许多年轻的高技术公司生存下来得以发展壮大.据统计,1955-1963年间,硅谷半导体产业35%-40%的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后来对民用市场开发成功之后,这个比例才逐渐下降.大量的国防采购,对硅谷集成电路、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以晶体管为例,政府支持硅谷的公司开发新技术,并为晶体管的发展提供了市场.1952年晶体管全部军用.美国空军于1958年决定将其民兵式导弹的真空管换成晶体管,使晶体管的市场增大了一倍.在集成电路的发展中,政府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斯坦福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得到了来自美国国防部800万美元的资助和来自19家公司1200万美元的资助.继民兵式导弹从电子管转到晶体管之后,政府在民兵式二号导弹,阿波罗计划和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中强制采用集成电路.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还通过大量订货促进集成电路生产技术不断完善.2政府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等政策促进硅谷技术发展联邦政府研发经费对硅谷的大学、实验室和私人企业的投入支持了硅谷关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硅谷地区的技术创新.例如,政府对斯坦福大学研究项目提供大量的直接赞助,2000年斯坦福大学16亿美元的年收入中有40%来源于受政府委托的研究项目.1993-2004年间,硅谷获得了136亿美元以上的联邦研发经费.其中美国国防部拨给硅谷的研发经费超过71亿美元,占50%以上;卫生部为25亿美元,占19%;美国国家航天局为18亿美元,占13%;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亿美元,占6%.图5 1993-2004年联邦政府对硅谷研发投入结构图此外,联邦政府还积极支持中心企业的研发创新.例如通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案”,利用国防、卫生、能源等部门的研发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相关技术创新;实行“研发抵税”的政策等.3地方政府通过担保、税收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除了联邦政府的支持外,地方政府也通过担保贷款、采购优惠等各种政策来支持硅谷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市政府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如申请100万,从银行可贷到70万,余下30万由政府提供,年息通常不超过8%;政府采购优惠,美国政府有关法律规定,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要优先考虑中小型企业,并给予价格优惠,其中,中型企业价格优惠幅度在6%以下,小型企业的优惠幅度不超过12%,同时联邦政府采购合同金额的20%必须给小企业.此外,地方政府还对硅谷高科技公司提供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特别服务,为当地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二、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一新竹科学工业园概况与特点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粮食危机、石油危机相继爆发,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巨变,工业国家出现经济停滞现象.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急需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岛内经济发展.台湾当局选择了建立科技园区的方式来促进产业升级,开始建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筹划、早期开发与建设、快速扩张与建设三个时期.早期筹划阶段1976年-1980年底:1976年5月,台湾当局决定在新竹创立科技园区,1979年7月27日,台湾当局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并于1980年成立了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1980年12月15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正式成立.园区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设方针.“高科技化”即高科技产业,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对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组建高科技企业群.园区管理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取了集成电路IC、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仪器、生物技术六大高科技产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电脑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学院化”即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即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使园区内工作生活舒适、清静、方便.“国际化”即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早期开发与建设阶段1981年-1990年:在此期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模仿硅谷,形成了园区建设的主体框架.一方面,在园区的主体构架的设计和建设上,新竹园区不仅重视生产空间“量”的扩张,还重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致力于花园式的研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塑造.另一方面,在园区研发能力建设上,园区与美国硅谷建立了多元互动关系,从美国大量地引进人才、技术、项目,促进园区“质”的提升,还通过发展OEM与硅谷实现互动发展.台湾IC产业的发展,不是从上游做起,而是依靠OEM建立了与美国IC产业的跟进机制.OEM模式密切了新竹与硅谷的联系,园区也依靠OEM的规模优势,成为美国IC产业的支援和加工体系.园区的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IC厂家都是依赖于美国的英特尔、AMD等公司的OEM订单而成长起来的.快速扩张与建设阶段1991年至今:园区开始进入以扩张求调整、以调整求升级、以升级求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从早期的封装、制造起家,直至台积电公司首创全球专业晶圆代工模式后,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上、中、下游和外围支持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产业由早期纯粹的OEM代工角色,迈入了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自有品牌的新纪元;光电产业如液晶显示器行业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众多企业采取了与国外大厂之间进行技术移转以及建立策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已能与日、韩企业竞逐市场;精密仪器产业由无到有,初具规模.此外,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成长.经过近30年的建设,新竹科学工业园逐步走向成熟,园区GDP约占台湾地区的10%左右,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值均占全岛50%以上,IC产业在台湾地区处于垄断地位.高速发展的新竹带动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促使台湾从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变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新竹不仅有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新竹师范学院等众多知名高校,还有工业技术研究院、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等着名学术研究机构,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第二,形成六大优势产业.新竹园区形成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通信、光电、精密仪器、生物技术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集成电路是园区第一大产业,占园区总产值的40%以上.园区产品销售收入总量2004年突破1万亿新台币,2008年达到万亿元新台币.第三,聚集了大量海外人才.截至2007年10月底止,新竹园区从业人员共有123558人,其中从事研发及创新人力约占14%,技术制造人力约占47%.海外人才归台创业是新竹人才的重要来源.新竹园区的企业有不少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创办的.第四,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园区内分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此外,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各种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二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1.科学规划保障了园区建设有序进行从建园之初,台湾地区政府就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1994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制定了科学园区未来十年发展远景规划方案,计划用10年时间,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亚太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制造中心.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园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良好的管理体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保障新竹园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使园区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如1979年颁布实施的科学工业园区设置条例,对投资商的权利义务、园区的优惠政策、行政管理内容等都做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随着园区的建设发展,这一条例经过了多次修订,现行条文为2004年修订本.园区还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条例,使园区管理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3.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新竹园区管理部门很重视为园区营造良好的服务支撑环境.一是建立了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的、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管理局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目前,新竹行政管理已形成三大特色: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厂商提供高速服务为前提;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便利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而制定.二是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在园区内完成.园区这种简单、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完善的支撑配套服务体系,为投资者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氛围.4.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园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园区企业在研发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地位.2003年,新竹园区厂商投入589亿新台币约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在园区技术创新过程中,台湾清华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园区厂商提供了必要的高科技人才及培训,同时还参与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台湾当局也设置了大量的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为了鼓励园区厂商进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园区管理局每年评选创新产品奖、研发成效奖,并提供“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和“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台湾当局每年对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占到计划总额的20%以上,2004年园区管理局资助园区36家企业的39个项目,资助总额达亿新台币.为了避免全球金融危机造成高科技厂商因为节约成本而缩减研发经费的投入,台湾当局计划自2010年起,推动科学工业园区固本精进计划,预计每年投入两亿元新台币,通过产学合作进行前瞻性创新研发.5.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园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如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二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新竹园区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三是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为了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新竹先后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科学管理学会等团体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整合,最大程度满足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除此之外,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还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如:园区内许多企业都留有15%-20%的股份,用于分配给员工.6.风险投资促进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台湾创业投资始于1982年,目前台湾地区共有200多家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每家平均持有1600万美元的资金.风险投资对于台湾高技术产业发展起着积极影响,高技术产业是台湾风险投资的重点领域,风险投资投向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占到总投资企业数的87%左右,占总投资资金的88%.创业投资公司培养了一大批着名企业,如半导体产业就有联华、台积电、华邦、旺宏、华茂等.台湾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1983年,台湾颁布了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划,次年宏大风险基金的设立创建了台湾最早的创业投资公司.为鼓励民间风险资本发展,台湾“行政院”于1985年和1990年先后从“开发基金”中划拨8亿元新台币和16亿元新台币设立种子基金,通过台湾交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活动.台湾还积极吸引国际风险投资,岛内国际创业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地.为进一步扩大风险资金来源,台湾当局于1994年开放了保险公司和民间银行的资金来开办创业投资公司,从而使风险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台湾对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实行税收优惠.1983年政府颁布了风险资本条例,风险投资机构营业所得税最高税率为20%,并退税20%;投资岛外并引进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享有1-4年的免税奖励.7.政府政策支持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税费政策.园区规定:技术产品销售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企业增资扩展的设备,按新增设备成本的15%抵减增资年度的营业营利所得税;营业事业所得税和附加捐总额不超过全年课税所得额的22%;园区内企业进口设备、原材料、物料、燃料和半成品免征进口税捐和货物税,外销产品免征货物税和营业税;其它有关优惠规定均与加工出口区相同.人才政策.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同时,新竹园区也十分注重对本地科技人员的培养,规定入区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科技人员的50%以上,否则撤销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台湾当局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员工培训并邀请专家定期讲座;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奖励在园区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8.大量的中介机构促进了园区企业及机构间的协同发展新竹工业园内有大量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顾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等,不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支持,还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方面以及企业员工的公共福利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如台湾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为园区的IC和半导体产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在加速企业学习和技术升级上发挥了核心作用;贸易协会和产品发展协会在开拓岛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台湾地区办事处,在为企业扩大市场范围、提供商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三、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20世纪80年代,西方公司纷纷进入印度,利用印度庞大而廉价的人力资源开发应用软件,美国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于1984年率先在印度卡纳塔克邦首府班加罗尔设立软件开发公司,开展离岸开发业务.1992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正式设立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同年,政府在班加罗尔和美国之间架设印度第一座卫星通讯。

享誉全球的高科园区(部分)

享誉全球的高科园区(部分)
要 的高新技术产业 集群。 信息通信类 产业 占据重要地位, 企 业数 占园区高新技 术企业总数 的8 0 %, 有3 0 0 多家 著名
I T 公 司 的地 区 总 部 设 在 这 里 , 聚 集 了5 0 多个 国家 的1 . 6 万
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但不 可否认 的是, 筑波 的发展模
城 的转 型与再发展 。 2 0 0 1 年 国家级研 究机 构均转 型为独
索菲亚科技 园区拥有 良 好 的园区生态环境 。 因地 处自 然保护 区, 科 技园区从 建立之初就强调环 保 , 大面积 自 然 绿化带, 园区内无 污染 工业 , 所 有的建 筑层 高限制在 四层
新 竹 科 技 园 的 产业 结 构 偏 重 芯 片 制 造 和 电脑 硬 件 ,
美 国北 卡 罗来 纳 三 角 研 究 园
三 角研 究 园是 美 国最 大 的研 究 园之・ 。 它 和 处 在 弗 吉
园 内企 业 以及从 台北 到新 竹 之 问 的公 司都是 类 似 的硬 件制 造 业 , 其 中尤 以芯片制 造 业 为主 。 从 目前 现 实情况
2 4 . 5 % 的 台 式 电脑 , 5 2 . 5 %的 笔 记 本 电 脑 , 5 3 . 7 %的 监 视 器, 7 0 . 2 %的 主板 , 9 2 . 5 %的 示 器 , 6 2 %的 芯 片 组 , 都 出
自台湾
府、 学校 、 企业等各方代表 1 1 人 组成 理事会。 基 金会 负责 管理和指导三角研究园的建 设和规划 , 对园区内各单位的 内部事 务无权干预。 北卡州政府相继 成立了州科 学和技术
日本筑波 科学城
筑波城现 为日本最 大的科学 中心和知识 中心, 是日 本 在先 进科 学技 术方面 向美 国等 国挑 战 的重要 国家谋 略。 筑 波 的形成 和发 展 , 完 全靠 政府 指令, 从规划、 审批 、 选 址 到科研 等 整个 过程和运 行完全是 政府决 策 , 连科研 机 构 和科研 人员也 都 由政府从 东 京迁 来 , 各种 设施 都需 经 行政 审批 配备 , 私人研 究机构和企 业也 由计 划控制。 规戈 4 和主 管都是 国家 最具 权威 的机 构, 使 得科 学城 的建 设 和 搬迁得 以顺利进行。 作为 完全 由政 府主导 的科学 园区, 筑波为 日本 的科 技

世界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世界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世界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知识、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融科研、教育、生产为一体的科技资源开发区域。

目前,世界上已建立了40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80%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最著名的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美国的“硅谷”(又称斯坦福科学公园)。

50年代建于加州,它聚集了1000多家生产电脑、半导体的企业,这里生产的电脑、半导体元件占世界总产量的25%,年产值高达44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日本“筑波科学城”。

筑波现有国立研究所和大学46所,科研人员达10000余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有2500人,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

三、德国的慕尼黑高新技术开发区。

它是德国的电子科学研究中心,拥有几百家电子公司,赫赫有名的西门子公司就雄居此地。

仅西门子公司一家生产的电子表、集成电路产品就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

四、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联合科研基地。

这里集中了320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达1.8万人,是一个科研、教学、生产三合一的综合体,对开发西伯利亚发挥了重大作用。

五、英国的苏格兰高新技术开发区。

这里是英国电子技术研究中心,拥有300余家电子企业,生产着英国80%的集成电路和50%的电脑及附属产品。

六、法国的格勒诺布高新技术开发区。

该区拥有8000多家电子企业,是法国电脑、电子产品基地。

七、加拿大的卡尔顿高新技术开发区。

它拥有35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器件的研究和开发,工程技术人员约2.5万人。

八、意大利的蒂布尔蒂纳高新技术开发区。

这里是意大利电子工业基地。

它的产品已覆盖了许多国家的军事、民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九、瑞典的希恩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它方圆7km2的面积内,集中了全国70%的电子工业,现有150余家公司。

介绍中外著名的高科技园区的发展

介绍中外著名的高科技园区的发展

中外著名的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情况如下:
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等高科技园区,是中国重点发展的区域。

这些高科技园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国内市场和技术优势,吸引和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人才。

这些高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硅谷是全球著名的高科技园区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知名科技公司。

硅谷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氛围浓厚,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硅谷的成功经验在于其依托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德国的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是欧洲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之一。

该园区以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为重点,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慕尼黑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在于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力,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高科技园区是全球最成功的高科技
园区之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清洁技术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特拉维夫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在于其依托国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企业进驻园区。

总结来说,中外著名的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依托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企业进驻园区是成功发展高科技园区的关键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推动着高科技园区不断向前发展。

建筑与科技创新探索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园区建筑

建筑与科技创新探索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园区建筑

建筑与科技创新探索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园区建筑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世界上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科技园区建筑,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将带您探索一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园区建筑,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硅谷总部园区位于美国加州的硅谷总部园区是全球科技行业的领衔之地。

该园区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建筑融合了现代科技与自然环境的理念。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苹果公司新总部“飞船总部”(Apple Park)。

它的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办公楼的形式,以环形建筑为主体,拥有大片绿化草坪和环绕园区的人工湖泊。

这种建筑设计既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又能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和创造力。

二、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中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以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生态系统而闻名。

园区建筑风格多样,汇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孵化器。

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例,其建筑设计具有鲜明的现代风格,外观简洁大气,内部采用灵活的区块划分,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的办公空间。

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还积极引进新技术,如智能停车系统和智慧照明等,不断提升园区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三、以色列科技园区以色列以其许多科技创新和发明而广受赞誉,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

特拉维夫的以色列科技园区是该国最著名的科技中心之一。

这个园区以其充满未来感的建筑风格而闻名,许多建筑外立面采用了镜面玻璃或金属材料,创造出强烈的科技感。

此外,科技园区内还设有大量的创业孵化器和研发中心,为初创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四、韩国科学技术院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位于韩国大田市,作为韩国最重要的科技研究机构之一,其园区建筑也是科技的典范。

KAIST园区的建筑风格简约而现代,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KAIST的绿色建筑计划,该计划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性作为设计的核心原则,通过采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系统等绿色技术,实现了园区的能源自给自足和循环利用。

走进世界五大科技园

走进世界五大科技园

走进世界五大科技园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2年第5期借鉴其成长逻辑和管理模式,对中国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大有裨益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技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美国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硅路),同法国索菲亚科技园一起,并称“世界五大科技园”。

研究、借鉴这些著名科技园区的成功发展经验,总结其成长逻辑和管理模式,对于中国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进程大有裨益。

1美国硅谷最早的高科技园区诞生于本世纪中叶的美国硅谷,它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奇迹,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如今,它也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活力的高科技园区。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

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 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 多人。

据统计,2006年,硅谷总共有225300个高技术职位,高技术从业人员的密度居美国之首,每1000个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里有285.9人从事高科技。

截至2008年,硅谷的GDP占美国总GDP的5%,而人口却不到全国的1%;人均GDP达到83000美元,居全美第一,已成为全球高新科技园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1947 年,斯坦福大学校长Frederick Ferman 提出了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的设想,并于1951年在校内划出了约250公顷的土地兴建起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形成了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

而在政府支持及各方配合下,依靠其雄厚的智力资源,以及逐步形成的政府、大学和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紧密合作这一先进的运行机制,从50 年代中期开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就逐步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技术设计和制造中心,称为硅谷。

硅谷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合理的产业变迁。

作为全球技术创新的中心,硅谷却不依赖任何一个单独的技术产业或技术部门,不将发展重心集中在某个固定的产业或部门上,而是利用市场的导向开发应用分裂式的技术成果。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世界五⼤⾼新科技园区简介世界五⼤⾼新科技园区简介⾼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学研究园区”,在其它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本叫“科学城”,我国则称为⾼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最早的⾼科技园区诞⽣于本世纪中叶美国的硅⾕,它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奇迹,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旺盛的⽣命⼒很快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度重视。

到了⼋⼗年代,⾼科技园区不仅在欧洲,⽽且在亚洲蓬勃发展起来。

⾄今世界⽐较规范的⾼科技园区已经有900多个,从业⼈员数百万⼈,成为本世纪最具⽣命⼒的社会经济细胞,并⽇益显⽰出⼴阔的发展前景。

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国外不同类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其成长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进程。

1.依托⼤学发展⾼技术产业的奇迹——美国硅⾕硅⾕位于美国旧⾦⼭以南,北起斯坦福⼤学所在地帕拉奥托市,南⾄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长48公⾥,宽16公⾥,有4000余家⾼技术公司,雇员总数超过100万⼈。

硅⾕是美国微电⼦⼯业的发祥地,集中了全美90%的半导体公司,⽣产电⼦⼯业所需的最基本材料——硅⽚。

硅⾕原是⼀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1891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了斯坦福⼤学。

1951年,在该校⼀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个⾼科技⼯业园。

由于斯坦福⼤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产晶体管的公司迁⾄帕拉奥托市,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业的发祥地。

此后,⼤批创业⼈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了⾃⼰的公司,很快以晶体管和硅⽚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1956年IBM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为半导体进⼊计算机创造了条件。

到80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形成了⼀个以研究⽣产电⼦⼯业、半导体⼯业为主的基地,⾼技术公司数量⼀度曾⾼达5000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玩具、家⽤电脑、⽆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表等新型电⼦产品和技术的诞⽣地。

世界十大著名科技创新园区

世界十大著名科技创新园区

世界十大著名科技创新园区科技创新园区是知识、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和融科研、教育、生产为一体的科技资源开发区域。

一个国家的科技尤其是技术要发展,要创新,少不了获得政府的帮助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扶持。

为了更好地鼓励科技企业进行创新,不少国家都开发出了不少集中管理的科技创新园区,让个人、科技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以在园区内成立科技创新公司。

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园区起源于1950年代,就是现在美国的硅谷。

1.美国硅谷美国硅谷(英语:Silicon Valley),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

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

尽管美国和世界其他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

一个世纪之前,这里是一片果园和葡萄园,但是自从国际商用电器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等高科技公司在这里落户之后,这里就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市镇。

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内,硅谷出了无数的科技富翁。

2.日本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Tsukuba,Scientific T own in),日本科学研究中心。

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

日本政府在筑波科学城内建立筑波大学,并以之为中心,培育大学与产业之间,科学城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筑波大学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后备人才。

3.基斯塔科技园Kista基斯塔科技园位于斯德哥尔摩北部,被称为瑞典硅谷,主要创新产业为电信业。

现在,在这块高科技园区里工作的2.8万人中,基斯塔这位电信巨人像磁铁一样吸引了高科技世界最享盛名的几家公司: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惠普公司、康柏公司、西门子公司和太阳微电子公司。

甚至爱立信公司的竞争对手,手机界老大诺基亚公司也已落户基斯塔。

4.德国慕尼黑科学园慕尼黑科学园是德国的电子科学研究中心,现拥有数百家电子工业公司,其中闻名于世的西门子公司就设在这里。

各国科技园区比较

各国科技园区比较

区域经济学参考——各国科技园区比较一、概况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斯坦福工业园(也就是后来的“硅谷”)诞生至今,“高科技园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遍布世界各地,总数逾千。

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实力上存在差异,以及园区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因此使不同园区在具体管理模式和体制的选择上出现差异。

如北美的园区以美国高技术园为典型,很多是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与美国历来信奉“自由经济”的观念是一脉相传的。

东亚的园区则多为政府规划的产物,这与东亚地区传统的集权文化休戚相关。

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区域的开发区也往往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如美国的硅谷和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前者基本属市场经济产物,后者则带有明显的政府干预的烙印。

此外,各国高科技园区的名称也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如科学工业园、科学技术园、科学园、科学城、硅谷、硅岛等。

一般认为,高科技园区的概念是在50年代的美国形成的,“硅谷”就是当时的产物。

通常认为,高科技园区是一种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建立科技园区的宗旨是为了加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间的联系,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

作为一种与高技术发展共生的社会现象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型的组织管理形式,它已有40多年的历史。

实践证明,高科技园区已成为20世纪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

按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教授M•卡斯特尔和P•霍尔的分类法,世界高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由建立高技术公司的产业综合体,包括大学、企业、孵化器等组成。

这些综合体把研究与开发和制造联系起来,典型例子是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

第二种类型是科学城。

它通常由政府进行规划与建设,把大批研究机构和科学专家集中在高质量的城市空间,为产生卓越的科学成就而进行协同的研究活动。

如前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城、韩国的大德和日本的筑波,这种科学城具有行政区域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高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大学研究园区”,在其它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日本叫“科学城”,我国则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最早的高科技园区诞生于本世纪中叶美国的硅谷,它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奇迹,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到了八十年代,高科技园区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蓬勃发展起来。

至今世界比较规范的高科技园区已经有900多个,从业人员数百万人,成为本世纪最具生命力的社会经济细胞,并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国外不同类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其成长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1.依托大学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奇迹——美国硅谷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以南,北起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帕拉奥托市,南至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长48公里,宽16公里,有4000余家高技术公司,雇员总数超过100万人。

硅谷是美国微电子工业的发祥地,集中了全美90%的半导体公司,生产电子工业所需的最基本材料——硅片。

硅谷原是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1891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立了斯坦福大学。

1951年,在该校一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一个高科技工业园。

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生产晶体管的公司迁至帕拉奥托市,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子工业的发祥地。

此后,大批创业人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很快以晶体管和硅片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1956年IBM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半导体进入计算机创造了条件。

到80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研究生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为主的基地,高技术公司数量一度曾高达5000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

近年来,几乎与电子工业沾边的所有新产品都出自硅谷,全区年营业额达2000亿美元。

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毗邻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机构;市场、厂房及设备等基础结构好;人才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生活环境好。

硅谷是多种因素的自然产物,并没有一个硅谷发展规划,政府只是一个间接的支持者。

2.高技术企业集中发展的代表——美国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硅路波士顿第128号公路始建于1915年,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区,是一条近90公里长的环城公路干线。

由于公路沿线建立了一批高科技公司,特别是到了七十和八十年代,随着各种文字处理和微机公司在此的聚集,将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与128公路上的几百家私人公司的知识来源连接了起来,建立了一个科学综合体,其中包括美国无线电公司、阿杰克公司、波纳罗伊德公司和王安公司等一大批著名企业,成为世界第二个最大的微电子中心,仅次于硅谷。

128公路的历史比硅谷早得多。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28公路沿线就建立了几家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从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将大学科研成果与企业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但这些高科技企业十分零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

直到1977年,该地区积极学习借鉴硅谷成功经验,成立了马萨诸塞州高技术委员会,联合了128号公路的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才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该地区已有700家与计算机有关的公司,三分之二的产业用地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占用,每年投入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大约20亿美元,成为信息来源最快、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以及新产品不断涌现的科技与工业生产综合区域。

与硅谷发展最大不同点:一是它的起点不是大学,其原动力也并不是来自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

二是风险投资主要来自民间企业。

三是军工研究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

硅路的成功经验最主要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的结合;风险资本的支持;联邦政府拨款;率先发展了某种新科技产业;高科技公司行动一致。

3.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引擎——法国索非亚科技园为加速科研成果转换为成品的过程,法国于1969年建立了索非亚?安德波利国际智慧、科学与技术园,简称索非亚科技园或尼斯科技园。

它位于法国东南部尼斯市以西十五公里处,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边,占地2300公顷。

由于该园区便利的交通,且集产品生产、科研、技术开发和教学为一体,成为高技术交流及人才交流和新兴企业培植的高科技园区,而被世人称为欧洲的“硅谷”,与英国的剑桥、德国的巴伐利亚而齐名。

科技园创办初期规模很小,周围只有尼斯大学、国家科研中心、巴黎矿业学院、法国石油研究院、邮电学校、尼斯地区商会以及一些私营企业。

到1980年园区总共才有13家企业。

为了加快园区建设速度,984年园区成立了基金会,大力投入公共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兴建了扶植科技企业创业的孵化中心。

此后,法国政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990年园区成立了西噶公司,政府通过该企业每年提供1000万法郎专门帮助其他企业在该城“落户”。

目前已有1000多家公司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形成了一个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与高等教育以及技术咨询等商业活动中心。

园区科技企业广泛涉及应用数学、微电子、新型材料、能源、信息自动化、遥控技术、精细化工、生物工程,乃至地理、考古与人文科学,还开展数学研究、人才培训等业务。

法国政府为将尼斯科技园办成富有特色的园区,而对进入该区的企业严格审查并提出了要求:凡进入该区的必须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公司的高技术、无污染、专门从事研究和开发尖端产品的中小企业,并将企业建在半山腰上,且十分注意保护环境。

园区的成长主要依靠:独特的科技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扶植。

4.政府主导、出口导向、规划发展的杰作——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于1980年正式成立,地处台湾西北平原,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等交通都极便利。

园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开发5.8平方公里,是台湾高技术产业和智囊团最集中的地区。

1997年底,入区高技术企业累计245家,其中岛外企业43家,上市企业25家;累计吸收资本3800亿新台币;拥有员工6.8万人;年营业额4000亿新台币,是世界同类科技园区发展最快的园区之一。

园区始建于1976年,由于新竹临近台湾两个科学和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台湾当局在此设立科技园区目的是想使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70年代末,由于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岛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在轻工产品方面已经赶上台湾,台湾当局为促进台湾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开始重视园区的发展。

1980年台湾将机械和信息产业列为战略产业,并将信息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国产化上,台湾当局开始分三个阶段大规模兴建新竹园区。

1980-1982年,这一阶段重点是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所需的尖端技术和高级人才。

园区利用工程技术人员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及优惠的措施,着重引进一些战略性工业:电子、信息处理、精仪等技术密集型工业和所需人才。

1983-1985年,重点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大力发展材料与零件的供应,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986-1988年,主要是巩固引进成果,使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发展园区内技术密集型工业。

园区作了全面规划,对引进的项目进行严格的选择、控制并提出一系列要求,特别是从税率等方面实行了优惠政策,提出了力争将新竹科学工业园办成亚洲的“硅谷”的发展目标。

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的特色在于其规划性。

早在建园之初,当局即对园区进行统一的空间规划,制订了园区的阶段发展目标和规划。

发展模式为引进岛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走外向型发展之路。

该园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园区,属于“引进—消化—出口”型的高技术出口导向型工业园区。

该区的创建与发展,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工业升级换代,使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5.政府实施技术立国战略的典范——日本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位于东京东北50公里处,占地27平方公里,含4个镇和2个村;规划人口22万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技术园区之一。

筑波科学城始建于1963年。

当时由于日本主要依赖引进吸收欧美各国先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战略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日本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从强调应用研究,逐步转向注重基础研究,政府从政策、计划、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发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尤其是对高技术大力引导和支持,开始兴建科学城。

1974年,日本政府开始将所属9个部厅的43个研究机构,共计6万余人迁到筑波科学城,形成以国家实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

1984年4月,日本政府通过了“高技术工业及地域开发促进法”,以建设代表21世纪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心城市为目标,形成推动远离太平洋沿岸地带的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方向发展的基地。

为了扩大筑波的国际影响,日本政府还专门举办了筑波世界博览会,有力促进了科学城对外交流和城市建设。

日本政府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筑波科学城。

日本房地产公司负责开发科学城,新城的科研和教育机构占地1560公顷,占全城总面积的57.7%;住宅、商业、学校、公园等占地1145公顷,占总面积的42.3%。

新城中心区安排面向全市居民使用的各种公共设施,行政中心、文化娱乐、商业和交通设施安置在市中心公园广场周围,城内生活方便、环境舒适,住房标准高于东京市区。

筑波科学城的建设经验:一是政府在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二是科技园区有向高科技新城方向发展的趋势。

作者:王亦(北京物资学院高教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