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题三: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活动: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赫钦斯;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培养要求: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增强能力)培养品质和精神体育:健康基础、物质保证授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保健意识,培养需要和习惯,增强意志力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体育课)美育: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文件: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的关系摘要: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教育中最基本而同时又是最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本篇文章目的在于分别解释两个概念,并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阐释。

关键词: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价值问题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它进行认识上的澄清,对于树立科学教育观,开展教育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价值从属于价值的大范畴下,所以在解释教育价值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何为价值。

一般而言,价值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含义,即指某客体具有某种效用性。

二是经济学中所使用的价值含义,指凝集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社会劳动,“表明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属性。

”三是哲学中使用的价值含义,指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需要对象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由于哲学的上位性,以及教育学对哲学的隶属关系,因此,教育学中的价值的含义宜取哲学中价值的一般含义,即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从关系的视角出发,谈价值不能仅从个体内在需要出发,也不能仅从客体属性中寻找,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科学价值观的一般内涵。

根据以上价值的含义我们可以来看什么是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即是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会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追求,进而形成不同的教育形态;不同教育形态,反映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价值追求。

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种社会现象,那么,教育便具有社会价值,即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把教育看作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那么,教育便具有个体价值,即适应并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种现实工作,那么,教育便具有现实价值,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体的生存、生活;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种未来事业,那么,教育便具有理想价值,即有利于社会、个体朝更高水平、更完善状态进步。

如果视教育为一种具有本体性的实践活动,那么,教育便具有本体价值,即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社会生活的主体;如果把教育看作工具性的活动,那么,教育便具有工具价值,即所有实现本体目的的一切形式和内容。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目标。

2、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二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1、按其作用的特点可分为:价值性和操作性教育目的(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2)、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2、按其要求的特点分为:终极性和发展性教育目的(1)、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2)、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目的
精选课件ppt
1
教育目的
内容提要: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培养劳动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 育目的的基本点。 5.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部分组成的。
精选课件ppt
31
1993年,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 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 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 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精选课件ppt
32
1995年3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选课件ppt
25
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教育方针,反映
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对我国教
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直是发展我国教育
的重要方针。
精选课件ppt
26
1981年,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 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 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精选课件ppt
2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也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 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 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 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 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 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   教育目的

专题三:教育目的/学习活动1、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回答上,即“教育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包括这些人要干什么)、”与“谁来赋予教育形成和培养这样的人”,前者关涉“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即“素养”和“职司”,后者说明“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

在以往对教育目的内涵的大多数论述中,往往更多对“培养怎样的人”和“一定社会要求教育达到某些预期结果”的关注,而对“教育形成怎样的人”和“个人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设想”却很少涉及。

如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重要的原因:其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研究,是从国家教育方针的学习、讨论和研制中起步的。

”因此,对于政治性术语教育方针的讨论和研制无疑影响着教育目的内涵的研究。

其二,社会团体与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对教育实践不具有权力的约束,在教育实践中不能被直接且真实地体现出来,因此也就无意识或不需要提及和研究了。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定向功能: 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确立价值的方向进行调控 调控功能: 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系列目标
评价价值变异情况 评价教育效果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 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教育目的观概览 第四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 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需 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 要求。 3、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 域(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 实现的目标系列。
确立教育目的:
社会依据:
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个人依据:
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满足人的需要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钟摆”现 象
第三节 教育目的观概览
教育目的观——对教育目的的看法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全盛时期:
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 育目的是使儿童真善美的本能得到 自然发展。
现当代发展
马斯洛、康德、萨特…… 自然主义:具有反社会倾向,倡扬 “天赋人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 进人的自然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发 展人的天赋才能…… 新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价值 高于社会价值,社会的完善通过个人 完善来实现。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学习活动之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学习活动之教育目的

专题三学习活动: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那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当然,基于主体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回答又不完全是凭空的设想和梦想,而是要基于教育客观的活动及功能的展现。

也就是说,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

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2)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 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 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 实社会当前的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 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 要求(或需要)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 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 ,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 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当前要求和需要 ,因为这是社会继承所必需的。但只注重 适应的教育,容易导致教育的短视,降低 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意识和应对能力,必然 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 赋予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 内在发展潜能。同样,教育也要讲究超越 ,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单纯注重超 越的教育,会忽视社会未来发展的现实基 础,甚至带来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错位,使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方向)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动力)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质量)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及其类型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客观的) 1、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
第一节 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所谓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 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 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 实现的目标系列。
发展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 / 8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讨论的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在教育中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或目标。

教育的目的对于实施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能够明确教育的方向和重点,为教育者提供指导原则和标准。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有劳动教育目的、智育教育目的、体育教育目的、美育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的以及综合目的等。

首先,劳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勤劳刻苦、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自信心和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智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理智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强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再次,体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体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和培养协作精神。

体育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意志力、执行力和坚韧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此外,美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美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目的强调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还有,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道德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明辨是非,审视和思考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综合目的是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综合目的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多元能力的培养。

综合目的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包括智力发展、体能发展、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等。

总结起来,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和行动准则。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目的》①基本定义:教育的目的呢,简单说就是教育者想要通过教育达到的结果,就好比你种一棵树,你心里想着让它长成什么样,是直溜的大树用来做木材呢,还是枝繁叶茂的观赏树,这个心里的想法就像是教育的目的。

它规定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给教育指明一个方向。

②重要程度:在教育学里超级重要,就像灯塔在航海中的意义。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得围着这个目的转。

要是没有目的,就好比开车没有目的地,胡乱开,教育就乱套了。

③前置知识:得先对教育有个初步认识,比如知道教育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啊这些,还得知道人是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个常理。

④应用价值:实际中用处很大。

比如学校设置课程的时候得根据教育目的来,像要是想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就得多设置科学实验类课程。

社会上办培训班也得根据教育目的来定方向,不能瞎搞。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教育学整个学科里,教育的目的可是很核心的一章。

它和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方法这些都紧密相关,为这些内容提供指导方向。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功能关系可密切了,教育功能要服务于教育目的。

还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联,教育目的的设定得符合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③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在于准确理解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像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就不太好把握。

关键是要搞清楚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

难点还在于怎么把教育目的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经常出的点就是各种教育目的观,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等。

考查方式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论述题让你分析某种教育目的观的合理性。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活动有个总的方向指引,包括家里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期望,社会上对大家文化水平提高的期望等都算。

狭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国家或者学校给学生规定的培养目标,比如说咱们国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狭义教育目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从范围看: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输入标题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 诵;当堂背诵;理解 诗人的壮志豪情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 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 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 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 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总方向。
•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 •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中学培养目标
•保持身心健康 •掌握学习基本技能 •成为家庭有效成员 •养成就业技能 •胜任公民职责 •善于运用闲暇时间 •具有道德品质
五种能力: 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 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 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综合与分析能力。 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活动: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活动: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答: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回答上,即“教育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包括这些人要干什么)、”与“谁来赋予教育形成和培养这样的人”,前者关涉“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即“素养”和“职司”,后者说明“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层面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可分为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可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前者是成文规定的,后者是缄默的。

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

2.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答: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教育目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

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生活条件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1)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2024/7/17
24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古希腊的智者派 卢梭、
裴斯泰洛齐、 福禄倍尔、 爱伦. 凯
2024/7/17
25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 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 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 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 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人文主义 ❖ (5)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20世纪的
人本主义
2024/7/17
27
❖ 3.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 取向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分。
❖ 卢梭是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典型的代表人 物。
❖ 非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不否认人的社会性, 不否认人的发展是有其社会需要的。如裴斯 泰洛齐是典型代表人物。
2024/7/17
35
❖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 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 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 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 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 从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来看,教 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
2024/7/17
12
❖ 2.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 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正式确立 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理论主张和 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1.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2.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即为了培养学生的品格、知识、技能和能力,使其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多种方法。

4. 教育评价: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行为,旨在确定教育质量和改进教育。

5. 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学科,包括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的研究。

6. 教学设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按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7. 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旨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8. 课堂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9. 学习理论:关于人类学习过程和机制的一系列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

10. 学习风格: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处理信息的偏好方式和策略,包括视觉、听觉、动作等多个维度。

11.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形式。

12. 个别差异:学生在智力、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措施。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教育规律和原理的学科,它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一些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汇总整理,供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教育学原理概述教育学原理是一门关于教育规律和原理的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手段等内容。

它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系列科学的教育准则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目的与价值观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息息相关,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和评价。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教育活动具有有计划性、有目的性、有系统性、有社会性等基本特征。

教育活动的有计划性和有目的性使得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教育活动的有系统性保证了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育活动的社会性使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四、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由教育环境、教师和学生构成。

教育过程包括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评价效果的反馈等内容。

五、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规律和过程,包括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不同的学习理论对于教育工作者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六、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教育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建议。

七、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人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了解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

八、教育方法论教育方法论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体差异。

九、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包括教育组织管理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

教育组织管理主要研究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组织;教学管理主要研究教学过程的管理。

精品课件-教育价值与目的

精品课件-教育价值与目的

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现实之所以要以其个体价值的 牺牲为代价,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殊个体” 的利益与人类整体的利益具有暂时的一致性。
(马克思说:“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为自 己开辟道路。”因为“种族的利益同特殊个体的利益相一 致”)
根据“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其个体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教育的终极目的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人们不断追求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教育目的(包括 某些个人、家庭、阶级、集团、种族、民族的教育目的,以及生活于某段特定时间内的全 体人类的目的)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教育的具体目的具有时效性,而教育的终极目的则具有持久性和永恒性;
(详见《一个理想的教育世界》第52页。)
• 4.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与现实
全面实现教育的价值,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然而,自人类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从未实现过这一理想状态,而是往往在 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伴随着部分个体价值的牺牲。
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即“社会 进步是以社会个体的牺牲为代价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 识“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伴随着个体价值的牺牲”, 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泛指为人们所意识到并自 觉选择和追求的教育价值;狭义的教育目的则是指关于作为教育实践结果的 人的发展质量规格的预想。
1.教育目的论反思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人们对教育的终极目的常常是视而 不见;教育理论工作者也附和日常教育生活的态度,对教育 的终极目的避而不谈。
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
尽管教育不能不考虑当下的、现实的需要而确立一定的、近期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但是,研究和确认教育的终极目的也绝非无关紧要。
首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衡量各种具体的教育目的的最终尺度,离开这一尺度,我们 就无法对某种具体的教育目的作出最终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断;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

考点2.教育目的的地位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的核心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4.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考点3.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行为,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

3.调控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教育目的的指引及时调控和监督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4.选择功能:选择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5.评价功能: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考点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教育目的2.(学校)培养目标3.(学科)课程目标4.(教师)教学目标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6.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5.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考点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教育为个人发展服务,培养自然人罗杰斯,马斯洛,康德,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2.社会本位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公民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德,巴格莱3.宗教本位论教育为宗教发展服务,培养宗教人士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4.生活本位论教育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生活服务,培养会生活的受教育者斯宾塞,杜威5.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6.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我国的教育目的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教育目的》课件

《教育目的》课件
《教育目的》ppt 课件
目录
• 教育目的的定义与重要性 •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 •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 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 教育目的的未来展望
01
教育目的的定义与重要性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 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教育活动所要 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及其发展水平。
总结词
教育目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教 育目的的设定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求。
VS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 不断变化。教育目的的设定需要考虑到社 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 人才。同时,教育的发展也会推动社会经 济的进步。
文化传承与创新与教育目的
总结词
教育目的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目的与功能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等重 要功能,它不仅指导着教育活动的整 个过程,而且也是衡量教育活动质量 和效果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的重要性
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 ,它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教育 方向和目标,使教育者能够根据 目的制定教育计划、组织教育内
容和方法。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公平与普及化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让更多地区和人群享受到优质教育资 源。
消除城乡教育差距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特殊教育的重视与发展
关注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目的的创新与变革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01
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主张教育应从受教育 者的本性出发,教育 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 的本性、本能的发展。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教育方针的 形式表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50年代的教育方针 80年代的教育方针 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
新的教育方针(十六大报告)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和 接班人”;
▲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附:⑴我国教育目的贯彻中的问题
(3)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教 育 目 的 体 系
国家总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逐 步
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具 体
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小学培养目标 初中培养目标 高中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 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 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 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 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 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依据和归宿。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尺 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探究】
1、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回答上,即“教育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包括这些人要干什么)、”与“谁来赋予教育形成和培养这样的人”,前者关涉“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即“素养”和“职司”,后者说明“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层面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可分为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可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前者是成文规定的,后者是缄默的。

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

2、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教育目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

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生活条件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1)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其次,人们既然希望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因此,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