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本课测评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第13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D.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2.中国和苏联都是多民族国家。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周恩来说:“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A.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20世纪5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不能由外部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斗争和改革。

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有少数民族干部,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

”可见,邓小平A.强调以稳妥的方式处理民族工作B.系统地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理念C.强调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D.以民族团结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中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是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各民族完全自治不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C.允许少数民族划定任何地区进行自治D.各民族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

据此可知,该制度A.吸收了行省制度的优势B.使地方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推动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6.1950年至1954年,在中央决策部署下,宁夏有计划地培养、提拔干部:省县两级主要在在职干部中吸收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区级吸收农村党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注重培养提拔一批少数民族干部,除在行政系统干部中物色外,也可吸收当地民主人士和少数民族中思想进步的人士。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课后习题 第九单元测评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课后习题 第九单元测评

第九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B.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C.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是在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在当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A项正确;1949年,中国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故B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大是1954年召开的,故C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没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故D项错误。

2.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粮价暴涨局面,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的陈云说: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

为此政府实施“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平抑了物价,其作用是( )A.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C.使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有利于社会稳定D.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故C项正确。

3.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群众用民主的方法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原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监督和依法随时撤换。

这主要表明1954年宪法体现了( )A.过渡性的特点B.民族平等原则C.人民民主原则D.分权制衡原则,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并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真正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这主要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

4.中国现代有一种制度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该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A项正确。

历史必修一第9课训练题答案

历史必修一第9课训练题答案

历史必修一第9课训练题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据材料“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可知,德国用法律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加强中央权力,维护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

2.【答案】A【解析】由“共有”“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可知权力不是由总统或参众两院单独掌握,即分权制衡,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表述不能得出总统权力大于参众两院,故B项错误;有权制定或废除法律的是国会,不是总统,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无法得出参众两院拥有同等的权力,故D项错误。

3.【答案】D【解析】从“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可知反映的是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故D项正确。

4.【答案】B【解析】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巴黎公社战士和君主派人士都是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因此特赦他们是希望通过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拥有特赦权力的是总统,C、D项无法体现,故选B。

5.【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德意志新体制保持了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照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方面的利益,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使德国迈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所以答案选D。

6.【答案】A【解析】本题材料提到,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故选A。

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7.【答案】A【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之所以会长久,说明民主政治已经深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拥护,所以选A。

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政府向皇帝负责,故A项错误;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故C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说明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故D项正确。

(重庆)同步解析与测评 历史 必修1 答案

(重庆)同步解析与测评 历史 必修1 答案
12.D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知识点1 1776 1781 1783 邦 联 中 央 政 府 华 盛 顿 君 主 制国家 共和制 知识点2 1787年 费城 1787年宪法 联 邦 制 自 治 权 中 央 集权和地方分权 资 本 主 义 司 法 国 会 总 统 最 高法院 三权分立 资产阶级成文 知识点3 两党制 民主党 共和党 国会 总统 资产阶级 变式训练
11.B 12.B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知识点1 航海和海外贸易 城邦 城市国家 共同血缘和地域 知识点2 梭伦 财产 公民大会 公民陪审法庭 债奴制 旧 氏族贵族世袭特权 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 地区 十将军委员会 公民大会 确立 知识点3 伯利克里 黄金时代 陪审法庭 工资 观剧津贴 近现 代 西 方 政 治 制 度 男 性 公 民 妇女、外 邦 人、广 大 奴隶 直接民主 政治和经济 马其顿王国 变式训练
10.D 11.A
第 四 单 元 近 代 中 国 反 侵 略 、求 民 主 的 潮 流
第 10 课 鸦 片 战 争
知识点1 工业革命 自给 自 足 的 自 然 经 济 闭 关 锁 国 自 然 经 济 出超 鸦片 林则徐 钦差大臣 虎门海滩 知识点2 香港岛 下关江面 南京条约 香港岛 厦门 半殖 民地半封建 知识点3 修订条约 扩大侵略权益 广州 天津条约 中国内 地 圆明园 北京条约 天津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变式训练
1.C 2.B 3.A 课后测评
1.A 2.C 3.D 4.C 5.D 6.B 7.A 8.D 9.(1)通过«权利 法 案»确 立 君 主 立 宪 制,限 制 君 主 权 力;
18世纪中期 形 成 责 任 制 内 阁,国 王 “统 而 不 治 ”;1832 年 议 会 改 革 ,工 业 资 产 阶 级 分 享 政 治 权 . (2)颁 布 1875 年 «法 兰 西 第 三 共 和 国 宪 法 ». 根 源 :工 业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 (3)容 克 地 主 贵 族 掌 握 了 德 意 志 现 代 化 的 领 导 权 . 德国由皇帝掌握国 家 最 高 权 力,带 有 浓 厚 的 专 制 主 义 色 彩 ,走 上 了 军 国 主 义 道 路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5.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D.世官制的沿革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某州官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室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王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核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利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核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了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阅读与思考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核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核权利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核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和枢密院,宣政院。

【免费下载】高一必修一历史课后习题答案

【免费下载】高一必修一历史课后习题答案

学习延伸(教材P53)【提示】义律的说辞根本错误。

(1)义律无视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造成巨大伤害,反而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2)义律故意将中国政府没收的鸦片说成“英国人的财产”,意在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支持对华战争的议案;(3)义律提出中国政府没收及销毁鸦片“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旨在让那些反对鸦片贸易的议员相信他是在为英国的正当贸易“据理力争”。

因此,义律此举属于编造事实,再一次印证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

第十一课课后习题本课测评(P57)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提示】(1)作用:太平天国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潮;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2)有阶级和时代局限。

阶级局限性体现在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科学的纲领,领导集团观念的变化等,时代局限体现在遭受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学习延伸(教材P57)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解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分作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提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尚未产生,还不可能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这场运动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对于后来的中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民主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与旧式的农民起义相比,从理论基础、组织领导、革命纲领任务、向西方学习等方面都体现了新的时代特点。

第十二课课后习题本课测评(教材P61)列举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和第4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和第4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训练(含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2.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

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杨绾认为科举制 (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4.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6.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7.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任。

“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

【导语】进⼊⾼中后,很多新⽣有这样的⼼理落差,⽐⾃⼰成绩优秀的⼤有⼈在,很少有⼈注意到⾃⼰的存在,⼼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理,但是应尽快进⼊学习状态。

⽆忧考⾼⼀频道为正在努⼒学习的你整理了《⼈教版⾼⼀历史必修⼀检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缘关系对族⼈进⾏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袭制 解析:B宗法制是⼀种按照⾎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盾 D.强化君主个⼈* 解析:A从“君⾂集议……亦⾮⼀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是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意见,故A 项正确。

3.⽐较下列甲、⼄两图,由甲图到⼄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央官吏⽇益增多B.以分权实现集权C.尚书省权⼒D.太尉权⼒分到兵部 解析:B甲图反映的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图反映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很⼤,威胁皇权;⽽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相权⼀分为三,从⽽保障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

4.《儒林外史》中有⼀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范进,得知中举后,竟⾼兴得发了疯。

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扼杀⼈才和压抑⼈性 B.选拔⼈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解析:A材料“得知中举后,竟⾼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制使⼠⼈的⼼理发⽣扭曲,⼈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

5.中英《南京条约》第⼗⼀款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员,与中国⼤⾂,⽆论京内京外者,⽂书来往,⽤‘照会’字样。

历史必修一课后题答案[1]

历史必修一课后题答案[1]

(岳鹿版)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课知识链接评析商代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以神为本。

神,特别是祖先神的地位至高无上,人的地位很低。

在商代,以人为祭品、随葬品的现象非常普遍。

“率民事神”是当时人神关系的基本特征。

这取决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与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的统治政策有关。

周代统治者的神本观念已有淡化,人本思想开始显现。

周人认为虽然天是最尊贵的神,但是它要受民心的影响。

“敬天(德)保民”的思想应运而生。

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必然结果。

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理性文化的诞生和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解析与探究概要通过分封制,西周的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层层相隶属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条件下西周的社会结构具有族权和政权合一的特点。

自我测评解答1、商代方国与西周诸侯国的不同点:第一,商代外服方国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方国的血缘界限,新兴封国人口构成复杂,由周人、土著、外迁殷人以及其他方国的部族混合而成。

第二,商朝是以商部为中心的方国联盟,但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为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第三,西周的大部分封国处于宗法的网络之中,而商代的方国则不具备。

按照宗法关系,周王可以约束同姓的贵族成员;同时,同姓贵族分享着大小不同的权力,并最终垄断了各级政权。

宗法关系赋予周王特殊的地位:在政治上,他是最高的统治者与天下共主;在宗法关系中,他又是大宗。

根据同姓不婚的原则,王族又与异姓诸侯互为婚姻,政治关系渗透到各种血缘关系中,周王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加强。

2、①大宗:西周宗法制规定: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为宗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问题解答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思考】1.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答案提示:略。

可以列入当地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中予以解答。

在必要时,“邻近地区”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

2.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答案提示:应当看到,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自我测评】用简短的语言概述从文明初期到周代政治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答案提示: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准备了条件。

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构成复杂化,管理成为共同的需要。

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发生部族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也使得权力者受到拥戴。

早期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夏的历史尚待探索,殷商时代的政治形式已经逐渐完备。

西周政权的统治地域空前广阔,以“礼乐”为标志的秩序,反映当时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材料阅读与思考】《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怎样理解孔子这句话?有人根据这句话就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案提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西周。

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思考】1.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如果“朝议”的方式不再采用,他们还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吗?答案提示:李斯的意见是通过“朝议”形成影响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思之窗】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本课测评: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学习延伸】(略)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思之窗】: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课测评: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答案(全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答案(全册)

帮助大家复习,很有用的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答案(全册)第一章 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学思之窗】楚庄王问鼎的用意何在?答案提示:楚庄王问鼎意在向周王室发出挑战,企图争夺王位。

本课测评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答案提示:(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答案提示: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学习延伸 1.请分析,上面西周的封侯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提示: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

与课文中所述相同。

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思之窗】请阅读分析这两场辩论,说明彼此各执己见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为什么会采纳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答案提示:主张分封制的理由:①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不分封皇子镇守难以控制;②只有学习古代(西周)的经验,实行分封制,秦朝统治才能长久。

主张郡县制的理由:①分封诸侯不利于天子控制,是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根源;②历史是发展的,时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变,郡县制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

2020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同步检测试题【含答案】

2020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同步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同步检测试题及答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1.背景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1)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

②洋货大量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③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趁机搜刮百姓。

④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2)表现: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廷对峙。

(4)军事全盛:军事行动北伐西征时间 1853年1853年目的推翻清朝巩固天京概况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结果孤军深入,最终失败打败湘军,进军江西作用牵制清军,有利西征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进入全盛时期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目的为了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2.时间1853年冬。

3.内容方面土地分配产品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4.评价(1)性质: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2)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3)局限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天国悲剧1.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衰退,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2)经过:1856年秋,韦昌辉杀掉杨秀清,继而韦昌辉又被处死;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率精兵出走。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检测试题及答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

2.概况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1)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经过(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会议主题中国所起的作用历史影响日内瓦会议(1954年)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1955年)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
答: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教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
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利和规定等级秩序。

第二课
答: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
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课
1、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
臣任尚书令、侍中等,
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
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
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
弱了相权,加强了皇
权。

2、隋唐创立三省六部
制,唐时三省长官互相
制衡,集体行使相权。

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北宋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
相权力,使皇帝得以独
揽大权。

4、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
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
宰相.但元朝后期相权
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
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第四课
答: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五课
答: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

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

如: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
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第6课
答: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
人平等。

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第7课
答:特点: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领袖。

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
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段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第8课
答:相同点:都初步确立了法治的原则;杜绝绝对权力的出现。

不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充实、完善。

如:确立美国联邦体制,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各州的权力;明确地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分配;而《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制约王权。

第9课
答:在形式上,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元首由选举产生;
在行政和立法机构的关系上: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第11课
答: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
代任务。

第14课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

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
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5课
答: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发动领导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