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社会学中的人类行为
社会学中的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它主要关注人类个体和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在社会学中,人类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对社会环境的反应和适应。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中的人类行为,重点关注人类行为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与社会关系的联系。
一、人类行为的定义人类行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类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行动和交互。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对外界刺激和情境的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个人的思想、情感、言语和行动等多个方面。
在人类行为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动机和目的:为什么人们会做某些事情,他们的行为背后有何目的?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包括文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
3. 个人因素:个人的性格、情感和经历等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在社会学中,人类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
文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因素会影响人类行为和思考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某些国家接吻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其他国家则非常普遍。
社会因素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冲突和合作等行为模式。
2.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个人的性格、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经验等因素均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与他人和自己的互动模式。
例如,性格开朗的人往往对社交和合作情境更加适应,并且更容易建立起积极的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性格内向的人则可能会感到社交和合作困难。
3. 神经生物因素另一个可能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是神经生物因素。
神经生物学家们认为,个性、情绪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递质的调节所支配的。
神经生物学因素与个人因素之间存在复杂和双向的关系。
一方面,个体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被认为是神经生物因素的结果。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人类需要,是指人为维持生存、发展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对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的依赖及其获得这些条件的主观愿望。
行为:个体为满足自身需要对环境所作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反应。
广义的人类行为:人的一切活动,既包括外在的可观察、测度的活动,又包括内在的、不易被观察、测度的心理活动。
狭义的人类行为:外在的可观测的行为活动。
综合观点: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环境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如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制度环境等。
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家庭:在婚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人群。
朋辈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龄群体、同伴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初级群体。
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特意创立的社会单位(或人类集团)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
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潜意识: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快乐原则。
人类行为学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了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胎儿酒精综合症:由于酒精是一种致癌因素,它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从而形成的小头、小眼裂、面部发育不全、生长迟缓和智力地下等。
4、工具式攻击行为:它是学龄前儿童为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工具,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有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
主要表现为大人、争抢玩具以及物品砸人等。
一般出现在学龄前初期,由于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出现语言式攻击行为。
5、依恋:指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
6、更年期综合症:(P-308)7、家庭生命周期:从未婚青年到结婚、生子再到孩子成人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自己达到晚年为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8、抑郁症:即为一种情感障碍如消沉、沮丧等精神疾病。
9、挫折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10、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某些心理距离或隔阂。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代沟现象明显的出现在青少年期。
二、简答题(一)、人类行为的特点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具有以下的特点:1、适应性:人类的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既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能过的。
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包括了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间接观察的心理行为。
3、变化性: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除了依靠自身生理技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4、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有目的的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5、整合性: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使得多学科相互渗透和整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
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
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可控性: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变化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整合性:只有整合各方观点,才能理解4、社会环境的构成:(1).家庭①教导:父母向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②奖惩:父母通过奖惩模式塑造儿童的行为③榜样:儿童仿效父母,学习其行为方式④支持:通过情感与社会支持帮助儿童成长(2).朋辈群体•从偶然选择到主动选择(3).学校、单位与组织①个体成长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②离开校园后,单位或组织对个体产生较大影响(4).社区:通过价值与目标实现某种社会控制(5).社会:个体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展开互动(6).文化: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拘泥于礼节、美国人活跃外向(7).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行为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3.人类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无意识(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力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二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人类行为:狭义:仅指主体可观察到的外部活动。
是主体外显的活动。
广义:个体面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以及只能通过表象去推断的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王思斌: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要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要。
主体:既可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群体或组织。
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人的生存发展有关的所有的外部社会因素的总和(王思斌)三、生态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它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意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同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和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系统论与生态学观点的结合,强调人们对环境的持续适应和互动过程,是综合的,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理论之一。
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务。
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
层次:微观系统,个人中观系统:小规模的群体,如家庭,同辈群体,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比小规模的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文化,社区,组织制度等。
四、生命历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视角)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学者Glen Elder提倡兴起的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个体生物心理发展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变迁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
社会工作者由此得到方法论上的启发,从三维的空间领域按时间序列去观察个人和环境的双向动态影响过程,从而成为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另一个基本视角。
五、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六、文化:1、定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型:填空(15个×1分);名词解释(5个×3分);简答(5个×8分);案例分析(1个×15分);论述(1个×15分)一、填空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人类行为划分的几种类型:生理行为——社会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正常行为——非正常行为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常规事件又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
4、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性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5、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6、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7、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建立与操作和强化两个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8、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9、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生物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10、提出患者中心疗法的是罗杰斯。
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米德11、胎儿发展的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12、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组成是DNA;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
13、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简单复杂原则。
14、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15、依恋的三大功能★:寻求亲近;避风港;安全基地;安全基地是依恋最高级的功能,安全基地的形成,标志着依恋关系的成熟。
16、根据婴儿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
社会工作者考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三
社会工作者考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三1、单选近年来,学生为了上网逃课的现象非常多,划分这些学生这种行为为偏差行为的标准是()。
A.社会规范与价值B.个人主观体验C.统计规律D.行为适应性标准正确答案:A(江南博哥)参考解析: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是指,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有偏差的行为。
根据这一标准,逃课去上网的学生行为属于偏差行为。
2、问答题判断正常与异常行为的标准正确答案: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主观体验;3、单选人类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阶段。
A.婴幼儿B.学龄前C.学龄期D.青少年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婴幼儿阶段的生理发展特征是婴幼儿身高、体重和大脑发育迅速。
婴幼儿阶段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婴幼儿会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操作物体。
4、问答题人类需要的类型正确答案:生物性需要(进食、饮水等)和社会性需要(交往、成就、权力);5、名词解释人类行为正确答案: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6、问答题人类需要层次正确答案: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阿尔德弗尔(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7、多选李娜的父母感情很融洽,因此李娜一直生活在温馨和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李娜应该会具有的行为特征有()。
A.意志薄弱B.有创造力C.适度从众D.有责任感E.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答案:B, C, D, E参考解析:家庭气氛对子女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在一个温馨和民主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独立、人际关系良好、有创造力、有责任感、适度从众、不紧张等行为特征。
8、问答题人类行为的类型正确答案: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9、多选小明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对小明管教较少。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人类需要,是指人为维持生存、发展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对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的依赖及其获得这些条件的主观愿望; 行为:个体为满足自身需要对环境所作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反应;广义的人类行为:人的一切活动,既包括外在的可观察、测度的活动,又包括内在的、不易被观察、测度的心理活动;狭义的人类行为:外在的可观测的行为活动;综合观点: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环境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如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制度环境等;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家庭:在婚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人群;朋辈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龄群体、同伴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初级群体;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特意创立的社会单位或人类集团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潜意识: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附着的意义;对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实自我;图式: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同化:图式对外界的刺激进行过滤,将其吸收到图式中,引起图是本身的改变,使之变得丰富而适应新的环境;顺应:当原有图式不能适应环境时,通过调整原有的图式而建立新的图式,使原有图式发生质量上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平衡:在个体与环境的交往中,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观察学习: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镜中我: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自我;三个含义或三个阶段:1我们所想象的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属感觉阶段;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某种自我感觉;社会性别: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遗传:主要影响亲代和子代间在相貌、智力和肤色等方面的相似性;堕胎:是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者导致胎儿死亡的行为;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胎教:广义为了促进胎儿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确保孕妇能够度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狭义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的信息刺激,促使胎儿建立条件反射,继而促进胎儿大脑、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人口性别比: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名女性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数值表示;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感觉:个体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个人的个人行为;智力:由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依恋:是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或者把某个东西给那个人;睡眠惊扰:儿童突然从深睡中惊醒,并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中;他们会尖叫、坐在床上呼吸急促、凝视以及胡乱拍打;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来自三方面:他人的爱、支持或赞成;具有特别的才能;能与他人或理想自我比较;自我体验:高兴、生气、愤怒、委屈、羞愧、羞怯等;自我控制:自制、独立、坚持、果断;冲动、易受暗示、动摇、优柔寡断等;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切活动;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及对生活的评价等; 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 同伴关系: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友谊:两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组异质性综合征;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得行为; 儿童性伤害:又称为儿童性侵犯、儿童性侵害,是指以性刺激、性满足为目的,对不满18周岁的儿童进行性接触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以任何目的引诱、强迫儿童从事性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自我同一性: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反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物质滥用: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一类有害药物;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由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取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职业能力: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未婚同居: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性别歧视: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更年期:人到中年后,生理上从鼎盛开始走向衰退的一段转折时期,一般把女性45岁~55岁和男性50岁~60岁这个阶段称为更年期;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6小时~12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种急骤的、出人意料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早衰综合征:简称“早衰”,指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人过早地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质上衰退和心理上衰退的现象;由于在身心两方面都存在未老早衰的多种征象,真正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因此称之为“早衰综合征”;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工作满意度: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如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耗尽的感觉; 家庭暴力:在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另一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与侵犯;失业: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老龄系数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状态;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的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老年歧视: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哀伤辅导:协助人们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抒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老年痴呆: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辨判断、时空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顾、善终服务等,主要是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由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
人类行为知识点
人类行为知识点引言:人类行为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表现,涉及心理、生理、社会等多个层面。
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动,以及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人类行为相关的知识点,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认知的形成受到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交往等。
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情绪识别、他人心理推测以及社会角色认知等。
通过社会认知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的,以及他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认同和定位。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该学科旨在揭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他人观点和社会规范的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集体认同、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被社会因素影响和塑造的,以及他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是如何形成和改变的。
三、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
行为科学旨在揭示人类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变化规律。
其中,认知科学研究人类的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神经科学研究人类的脑结构和神经活动。
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和认知机制,为人类行为的干预和调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行动和表现。
社会行为的形式多样,包括合作、竞争、互助、攀比等。
社会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质、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通过对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是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以及这种互动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结论:人类行为是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
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社会行为等知识点都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有重要意义。
行为医学.doc
复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行为:是人对环境影响的复杂反应,是心理活动的物化或外在表现。
2、行为医学:是行为医学与医学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行为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二、填空题:1、人类行为的一般特征是:能动性、社会性。
2、从行为的发生可把行为分为:先天性定型行为、后天性习得行为。
3、从行为的起源可把行为分为:生物性行为、社会性行为。
4、从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可把行为分为:适应性行为、适应不良行为。
5、行为医学的发源地是:美国。
6、1990,在天津召开了行为医学成立大会和首届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7、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生物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
三、简答题:1、简述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理论。
是后天形成的行为,巴甫洛夫以应答式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反复结合无关刺激而使动物建立条件反射。
在他的实验中,在给动物喂食之前给一次铃声,经过多次结合,铃声一响,动物就会分泌唾液。
铃声就是一种无关刺激,因多次与食物结合,成为动物提供食物的信号,铃声就成为了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2、简述Watson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认知是一种社会认知,人类认知功能和符号语言功能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可以替代食物强化和机体的直接感觉,学习是借助于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得来的。
简言之,人类的行为都是可习得的。
3、简述Skinmer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通过奖赏和惩罚促进刺激对操作行为形成,操作条件反射的框架是刺激—反应—强化,对强化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强化是控制反应的最有效因素。
4、简述行为医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人类行为的进化过程 2、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发展规律 3、研究行为对保障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 4、研究社会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健康问题5、研究涉及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各种行为5、简述行为障碍的分类。
可分为本能行为障碍(摄食行为障碍、性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社会行为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和社会行为不良的行为障碍)和精神或躯体疾病相关的行为障碍。
第六 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本章重点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人类成长
第一节
人类行为Βιβλιοθήκη (一) 涵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它是对人的一切行 动的泛指。意为有机体的作为及其行动,包括内 在隐秘和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
•
社会工作倾向于从综合观点看待人类行为: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 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 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 1.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 2.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三)关于人类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划分
大众普遍认为人的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别, 但是两者的绝对区分极其困难。按照社工视角, 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常只是体现了一种与 众不同,并不表示该个体有负面问题。因此,正 常和异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该 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划分的相对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行 为适应性、个人主观感受等。
一、 社会环境的涵义
社会环境是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 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造环 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二)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
人不可以依靠自身完成各项人生发展任务。 作为社会系统的元素,人总是处于家庭、学校、 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的单系统或多系统的交 叉场景之中的。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 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 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个人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 对等。
(三) 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归纳为生理、认知、 社会心理和精神四个层面,个体每阶段的发展都 是这些层面的有机结合。
社会工作一些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3.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和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
4.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5.伦理困境伦理困境: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左右为难,这就是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6.案主自决案主自决:是指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确定的案主需要拥有的自由决定的空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义务去尊重案主做决定的权利,或肯定案主自我做决定的需要,并进而引进各项适当的社会资源或倚重其个人的力量,使案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
7.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8.人类行为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看得见的外部行动或看不见的内心运作都是其探讨的对象,而且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内在的思想、情绪、自我观念、期望等如何影响外在的行为。
9.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0.个案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是以个人或家庭作为服务对象,采用个别的方式,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协助案主进行心理调适与环境改善,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行为: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又称内驱力。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知觉定势。
错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角色知觉:在社会交往中人对自己对他人所实行的角色行为的认识与判断叫角色知觉。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是一种一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归因:个体对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断。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岁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持久且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什么是人类的行为?
什么是人类的行为?人类的行为是指个体或集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各种动作、思考和情感。
这些行为是人类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揭示人类行为的本质及其内在机制。
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人类行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猿类。
由于环境和基因的约束,猿类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顺从性,缺乏创新和变化的能力。
但随着智慧的进化,人类的行为逐渐变得灵活多样,富有变化和创造力。
这是因为人类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语言能力,能够通过语言交流、传承知识,快速适应环境和面对变化。
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原理人类行为有很多决策和选择,这些决策和选择背后隐含着心理原理。
其中最基本的是驱动力原理,即人类行为往往受到内在的动机和需求的驱动。
例如,饥饿、渴望、性别冲动等都会促使人类采取行动。
另一个心理原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漏斗模型,即感知、注意、记忆、决策、执行等一系列的阶段决定了人类行为的质量和效果。
当然,作为众多心理学理论之一的行为主义也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方式,行为主义认为所有行为都是外部环境对被塑造和强化的结果。
三、人类行为的社会影响人类行为不仅存在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还受到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影响。
例如,同样的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决定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人类行为也会受到其他人类行为的影响,人类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构成了社会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人类行为的环境因素和文化影响。
四、人类行为的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未来人类的行为将呈现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趋势。
有些科技产品和技术会改变人类行为的方式和模式,例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这些新事物将影响并重塑人类的行为方式。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将对人类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五、结语人类行为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行为的研究既有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也涉及社会和文化要素。
人学的名词解释
人学的名词解释人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人类的各种认知、行为、文化和社会系统。
它探索了人类的本质、能力和行为模式,并试图理解个体和群体在个人和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和互动。
以下是我对人学的名词解释。
1. 人类认知人类认知是指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
人类通过感官接收信息,并通过思考、记忆、解释和推理来理解这些信息。
人们的认知模式和能力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整体上,人类认知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通过研究人类认知,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和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2. 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是指人们在各种情境下的行动和反应。
这包括个人行为、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等方面。
个人行为是指人们在个体层面上的行为,受到个人的特质、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行为涉及群体互动和社会规范,人们在社交和合作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
文化行为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3. 人类发展人类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个体的变化和成长过程。
这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生理发展涉及身体的生长和变化,如婴儿从爬行到行走的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涉及认知、情绪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如孩童年龄段的语言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成熟。
社会发展则涉及到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和互动,从家庭到社区再到社会整体。
4. 人类环境互动人类环境互动是指人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对环境造成了许多影响,如资源消耗、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另一方面,环境也对人类的行为和发展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通过研究人类环境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 人类文化人类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和创造性表达。
人类文化是社会共同体的核心,它以语言、艺术、宗教、风俗和习惯等形式存在。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和共通性,人们通过文化传承和交流来表达和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社工专业课笔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的定义: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二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三人类行为的分类1.按照是否符合常规: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2.按照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胎儿期发展、婴幼儿行为、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青春前期行为、青少年期行为、成年前期行为、成年期行为和老年期行为3.以行为的功能分: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及社会行为4.各职业或专业人员应有的行为:管理行为、行政行为及政治行为等等1.人类多习得的行为而动物多基本的行为;2.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预测而动物的行为甚少变化,较易测知;3.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的行为,而人类则多思考及学习的行为;4.人类的学习及其适用的行为是传播的及累积的。
六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就是人类的需要引起行为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
包括:需要动机手段目标七人类成长的特征1.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2.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双向的3.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4.人类的成长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5.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6.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7.人类成长是循环的和重复的8.人类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9.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八社会环境的定义: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九社会环境的划分1.微观系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的和直接的接触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比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
2.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的系统。
如家长会。
3.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和互动,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群体、组织或机构等。
对一个学生而言,教育部就是他的外生系统。
4.宏观系统是指能够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结构等。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03 健康相关行为的动机与影 响因素
动机
01
02
03
内部动机
个人内在的需求和愿望, 如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 量、满足自我实现等。
外部动机
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 的行为动机,如家庭、社 会、文化背景等。
激励动机
通过奖励、惩罚等手段激 发行为动机,如健康保险、 医疗福利等。
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个人性格、价值观、知 识水平、经验等对健康
特点
人类行为具有多样性、适应性、 可塑性、习得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受到遗传、环境、学习等多重 因素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适应环境
人类行为能够帮助个体适应不同 的环境,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促进发展
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人类行为能 够促进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维护健康
健康相关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等有助于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contents
目录
• 人类行为概述 • 健康相关行为 • 健康相关行为的动机与影响因素 • 促进健康相关行为的策略与措施 • 健康相关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人类行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人类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和 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外显和内 隐活动,包括思维、情感、沟通 、消费、工作等各方面。
02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饮食行为Leabharlann 010203
04
均衡饮食
确保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
质,以维持身体健康。
多样化饮食
尽量食用不同种类的食物,以 获得全面的营养。
控制食量
避免过量进食,保持适当的体 重。
避免不良饮食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家庭: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4、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关联的人群。
5、文化:广义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非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6、人在环境中: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7、遗传:亲代通过生孕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和亲代表现出相似性状。
8、堕胎: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导致胎儿死亡行为。
9、胎教:为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顺利通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等各方保护措施。
10、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1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
12、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
13、感觉:个体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14、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
15、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人的个人行为。
16、智力:有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17、依恋: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18、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观看、哈哈大笑或者把某些东西给那个人。
19、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20、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1、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22、性别认同: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
23、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24、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
25、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26、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题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
27、同伴关系:年龄相近或相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8、友谊:2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29、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性行为。
30、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综合症。
31、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和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32、儿童性伤害:又称为儿童性侵犯、儿童性侵害,是指以性刺激、性满足为目的,对不满18周岁的儿童进行性接触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以任何目的的引诱、强迫儿童从事性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
33、自我的同一性: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34、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5、物质滥用: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异类有害物质。
36、网络成瘾综合征(简称IAD):由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
37、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38、职业能力: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
39、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0、未婚同居: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
41、性别歧视: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42、更年期:人到中年后,生理从鼎盛开始走向衰退的转折时期,一般女性45-55,男性50-60. 43、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6-12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种急骤的,出人意料的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44、早衰综合症: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
45、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46、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智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47、工作满意度:对工作本身及其相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48、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49、家庭暴力: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另一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或侵犯。
50、失业:有劳动negligence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51、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老龄系数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状态。
52、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的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
53、老年歧视: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
54、哀伤辅导:协助人们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抒发正常的情绪,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
55、老年痴呆:老年人长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时空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
56、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善终服务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
57、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严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许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
一、人类行为:狭义:仅指主体可观察到的外部活动。
是主体外显的活动。
广义:个体面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以及只能通过表象去推断的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王思斌: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要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要。
主体:既可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群体或组织。
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人的生存发展有关的所有的外部社会因素的总和(王思斌)三、生态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它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意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同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和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系统论与生态学观点的结合,强调人们对环境的持续适应和互动过程,是综合的,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理论之一。
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务。
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
层次:微观系统,个人中观系统:小规模的群体,如家庭,同辈群体,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比小规模的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文化,社区,组织制度等。
四、生命历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视角)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学者Glen Elder提倡兴起的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个体生物心理发展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变迁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
社会工作者由此得到方法论上的启发,从三维的空间领域按时间序列去观察个人和环境的双向动态影响过程,从而成为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另一个基本视角。
五、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七、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八、婴儿期:婴儿期指从出生到满3岁以前的一段时期。
是小儿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
个体从出生到3岁以前的时期。
这个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即出生到 1岁阶段和1~3岁阶段。
有的研究者分别称之为乳儿期和婴儿期。
在第一阶段中又分出新生儿期。
九、幼儿期:幼儿期:3岁至6、7岁,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又称为学前期。
幼儿期按年龄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和幼儿晚期(5至6、7岁)。
十、儿童期:人生自胎儿期至青春期的阶段。
十一、同化和顺应:同化: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
在同化过程中,个人或团体因与另一文化团体直接生活在一起,采纳其态度与价值,思想的模式,行动的习惯。
概言之,采纳其一切生活方式,与之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
顺应:是指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或当生物迁入新环境时,生物对现有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过程。
这种生理适应是环境条件逐渐诱导的结果,有利于生物本身的生存。
顺应在生物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动物界表现尤为突出。
常见的顺应现象包括温度顺应、干旱顺应和光顺应等。
十二、退休:是人在特定的年龄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的一种现象。
退休适应的五个阶段:蜜月期,觉醒期,重新定位期,稳定阶段,角色转化退休的调适过程:不论是自愿还是强制,每个人不可避免遇到退休,如何度过退休就成了要努力面对的,总之对于老人而言影响深远。
从职场上退休被视为一种双刃剑,一方面,它提供了时间让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旅行探望孩子钓鱼从事休闲活动及嗜好或是义工等,另一方面,它打断了每日的活动模式,收入减少,提供地位与身份工作者角色的结束,也带来了如何在休闲时间中安排有意义活动的问题。
十四、中年危机:面临中年危机的人格:成人中期的人格处于矛盾变化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