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探讨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探讨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探讨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学科作为一门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自然课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与推进,小学科学教学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迎接更多的挑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基本教学目标之一。

笔者主要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提出部分有效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1.提升学习质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升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正确处理娱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劳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需要通过不断努力来实现,不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产生事半功效的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成绩,还能够促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前进。

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当习惯养成之后,在运用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灵活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小学生养成学无止境的学习理念,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作为科学探究的基础,观察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小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性:持久性,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发现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教师应引导小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观察事物,培养他们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养成持之以恒与一丝不苟的观察态度;客观性,客观是学习观察事物的基础,也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观察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的科学现象;敏锐性,科学研究上的成功需要抓住观察的时机,以及从细微之处捕捉住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应培养小学生的敏锐观察力。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然而,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

还有学生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

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

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现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性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郑重强调,听和说是同等重要。

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倾听的最高境界。

探究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探究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探究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科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科学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和组织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和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探究平台,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科学不断发展和进步,需要批判性思维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对科学理论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问题和假设,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讨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难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怀疑和质疑,不盲目相信权威和传统观念。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

学生应该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探究科学问题,并在交流和合作中提升自己的科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和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提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共同解决科学问题和挑战。

通过培养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学生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科学研究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反思和总结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本文将从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和评价反思三个方面,介绍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组合作的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给予鼓励和积极回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问题是被尊重且能得到解答的。

在课外学习中,学生应该要有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学实验、科学观察或科学调研等活动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学生还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定期阅读与科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扩大自己的科学知识面。

学生可以参加一些科学讲座、展览等活动,培养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评价反思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作业、试卷等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和不足之处,并指导他们改正。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在课外学习中要有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评价反思是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和不足之处,并指导他们改正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相信学生的学习习惯会有显著的提高。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计划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计划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计划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常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逐步形成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问题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地发展,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打破以往的常规,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什么问题导入,生很踊跃,提出了很多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问题。

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这样,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个课题上来了。

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教师面对受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例如《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课的伊始教师教师演示实验:把一张纸包裹在一段自然水管上,然后放在火上烧。

过了很长时间纸始终未燃烧。

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探求愿望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常识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实验变为“一讲、二看、三示范、四照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学徒式实验,这样“依样画葫芦”,只能获得一些具体的操作技能。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将从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巩固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前准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做好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制定预习提纲或布置一些预习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或参考书籍,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对于重点内容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环节。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可以设计实验活动或观察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与观察来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犯错误时,要耐心指导,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与进步;教师还要充分发挥示范的作用,通过现场操作或实验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课后巩固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该做好复习总结和作业完成的工作,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或课后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或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家庭的关注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

家长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与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交流,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家长还可以提供一些科普读物或教育游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并与学生一起探索科学世界。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探究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能够主动观察、思考和实验,培养好奇心、探索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几个关键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满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学校可以建立科学实验室和科学乐园,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家庭可以鼓励孩子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二、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需要从激发兴趣和培养好奇心开始。

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图片和实物展览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讲述恐龙的故事,展示鲜花的生长过程等,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进一步培养好奇心。

三、实践探究,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是培养科学探究习惯的关键。

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可以以“为什么气球会飘起来”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气球的浮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如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乐趣。

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还需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总结。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评价与反思在培养科学探究习惯的过程中,评价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作品展示和口头答辩等方式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

同时,要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引导他们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评价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科学探究习惯。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探讨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探讨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探讨1. 引言1.1 学习习惯对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习惯对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持续学习的动力和意愿,让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知识。

通过培养规律性和自律性的学习习惯,孩子们可以逐渐养成勤奋、坚强的品质,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1.2 培养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目的培养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通过培养小学科学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小学科学学习习惯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养成持续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培养小学科学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长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小学科学学习习惯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更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举措。

2. 正文2.1 制定科学学习计划制定科学学习计划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第一步。

通过制定科学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在制定科学学习计划时,首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和重点,制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计划安排。

在制定计划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

在制定科学学习计划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思考和实践。

制定科学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目标和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

通过科学学习计划的制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律性。

制定科学学习计划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关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初探现如今,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角落,几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切身体会到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重大影响,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的学科,它是学生开始系统接触科学知识的一个窗口,对于学生将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为了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上好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可推卸的责任。

众所周知,好的习惯往往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科学这门课程,教师首先就要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会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任何学习活动的开展,观察都是第一步,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将会受益终身,尤其是在科学这样严谨的学科中,观察能力更是非常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时候要注意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注意观察的客观性,这也是进行观察活动的首要前提。

任何科学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保持客观的态度,才能科学准确地记录各种现象、各种科学数据,进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养成对于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直诚实的品格。

第二,要注意观察的全面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往往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性,得出最接近于真实的结论。

第三,要注意观察的持久性。

一般来说,要想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特性,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观察就下结论,而是需要多次反复的观察,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而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此方面进行浅谈,共同探究。

一、创设积极教学氛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氛围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布置、内容引导、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

1.教师要善于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布置、课件制作、音乐等手段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将课堂布置成一个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场所,如:挂上美丽的画作、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乐等。

这些手段可以有效让学生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接受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学生的学习枯燥感。

如:开展科学实验、开设学科竞赛、让学生进行科学游戏等。

这些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意掌握科学知识。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出门观察、调查、实验等。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索的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如: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习惯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当前许多小学生对于科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缺乏对科学探究的积极参与。

因此,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习惯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创设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首先要在学校中创设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科学实验器材和设备,开设科学角、实验室等场所,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

在学习环境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和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是培养其参与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动手实验、科普讲座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另外,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织科学俱乐部、科学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观察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也是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应该培养的品质。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结果和原理。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推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加强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动手实验动手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科学的乐趣和探究的过程。

在实验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预测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帮助他们分析实验结果。

在实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归纳规律,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五、倡导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习惯中,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如科学课外书籍、科研报告资料等。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行为习惯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然而,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

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

还有学生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

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探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探析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们学习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们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对学生们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

小学科学是一门对学生有启发作用的课程,通过这门学科的教学,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科学知识学习兴趣的提升,对于学生们科学素养的提高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但是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致使小学科学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我国在进行教学改革工作之前,所使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对小学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的。

小学科学教师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时,所用的教学方式都极为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们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重视。

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们科学学科成绩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小学科学的教学时,如果一直使用这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将会对科学课程的持续开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相关学科今后道路上的发展。

2.对学生们的主体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们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们的主体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

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小学科学的教学时,都是以教师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教学的。

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即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还向教师进行相应的请教,教师也很少积极地投入到学生们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之所以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于这门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这门学科并不是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是主要的学科。

从而导致对于学生们存在着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解决,就会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致使学生们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持续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浅谈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浅谈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Little Learner MagazineTeaching PracticeAugust20192019·08教学实践Teaching Practice———小学生教学把脉浅谈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郁雪萍【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科学素质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更要培养学生对科学进行深入探究的意志,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

本文就结合教科版课本教材,对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良好习惯小学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时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探究教育是科学学习的基础,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目标。

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中,小学科学探究教育的发展却存在困难。

学校的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一、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课堂教育现状现阶段对于学生的科学教育,教师注重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忽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淡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降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对科学的认知产生不利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并没有发展成熟,对一些事物容易产生一些想法,对教师的教学存在不利影响,很容易会对教师产生误解,对课堂互动漠不关心,造成性格存在孤立的现象。

二、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原则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存在主体原则、发展原则、情境原则以及过程点评原则,这是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坚实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发展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学生的健康发展;情境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定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过程点评原则就是在学习过程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点评,找到学生出现的错误,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科学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更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在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实验兴趣和思维方式。

1.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理论知识的获取离不开实践经验的支撑,因此,为小学一年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是培养他们科学实验习惯的首要任务。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精心设计各种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例如,通过展示物体的漂浮和沉没现象,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2.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过程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操作的培训,如洗手、穿实验服、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等。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安全状况,及时提醒和指导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

3.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究科学实验的核心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肯定。

4.注重实验过程的记录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掌握书面表达的技巧,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绘画的方式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绘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思考能力,还可以保留实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5.进行实验小组合作实验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实验习惯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分享和倾听他人的观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验内容,灵活安排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中来。

6.探索真实世界的应用科学实验是学生了解和认识真实世界的一扇窗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鼓励他们将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引导他们进行小型的植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培养探索精神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培养探索精神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培养探索精神在小学一年级,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实验教育,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培养科学实验习惯和探索精神。

一、为什么要培养科学实验习惯和探索精神科学实验习惯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通过进行科学实验,学生能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科学实验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创设科学实验环境创设良好的科学实验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探索精神至关重要。

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划出专门的实验区域,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和机会。

三、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实验活动科学实验活动应该丰富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设定不同的实验内容,例如用水果做简单的酸碱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探索。

四、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科学实验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观察、测量、记录等。

教师需要逐步教会学生这些基本操作技能,并引导他们在实验中灵活运用。

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操作实验设备,加强实验安全意识,避免发生危险事故。

五、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需要给予他们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间。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主题,鼓励他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和解决。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估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

六、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实验成果实验结果的反馈和评价对于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探索精神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实验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建议。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成果展示,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探讨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探讨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探讨一、引言科学学习是小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尚未形成稳定,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成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兴趣、提供实践机会和设立明确目标三个方面,探讨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二、培养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等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内的花坛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2.激发探究欲望: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示有趣的现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学习光的传播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束光传播过程中的奇妙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对光传播原理的探究欲望。

3.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参观实践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学习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水循环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提供实践机会科学学习需要学生参与实践,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为了提供学生科学实践机会,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开展实验探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学习电路的闭合条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让他们亲自搭建电路并观察实验结果。

2.进行科学观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然观察,让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来认识科学现象。

在学习天气变化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天气情况,然后让他们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

3.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探究,让他们通过观察、采集数据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充分认识:实验教学中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

小学科学充分认识:实验教学中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

实验教学中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新课标告诉我们:科学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在学生喜欢科学,观察细致,有耐心重证据,愿意合作,善于思考,爱护动植物,珍爱生命,节约资源等。

小学科学课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其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获取知识,得到能力的发展和习惯的培养,而当前学生由于动手能力较差,及大多课程的学习兴趣性不强,再加上学校和部分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在行为上缺少了应有的合作、细致、实事求是的品质。

事实如此,但这些行为习惯,恰恰是当前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如果养成了,这将对学生终身受益,为学生创造了一生的财富,而在科学课中为学生这方面行为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极好的途径。

一、实验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在新课程中的实验中,有部分的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校实验器材配备的范围,而每个实验的器材又难以单独完成。

这就需要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

再加上科学教材中大量的实验也需要同学间的配合进行才能完成。

而面对现代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学生该如何教学?这需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为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提供了契机。

首先,教师在实验前通知学生实验所需的器材,并有意识地告之学生,所需的器材由二人或四人小组共同准备。

小组成员可以商讨合理分配,或发挥自己的所长,然后根据自己的分工进行准备材料。

例如,在科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塔的研究”中,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的实验,其中所需的器材是实验仪器室所没有的,而一个或两个学生是不能准备的,否则就成了收集垃圾的了。

这就要求学生分工合作,由小组成员分工,每人带几个瓶子,谁带胶带,谁带吸管等。

并且在实验中,教师要对准备好的进行表扬,同时指出,由于两人的合作默契,实验可以顺利进行,相反,在实验准备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导致自己的同伴也不能进行实验,这是一种不守信的行为。

其次,由于当前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实验中或要表现自我,或保持沉默。

教师要重视平时教学中有意识表扬那些实验时做到互相谦让,开展协作的学生。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探讨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探讨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探讨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坚持不懈、自觉有序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品德和情操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成为了教师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家庭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第一课堂。

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科学知识。

他们可以通过带孩子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普场所,或者和孩子一起观察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等方式,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校教育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场所,教师是他们的主要引导者。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观和科学实践能力。

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精确的实践,学生应该培养科学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遵守科学实验的安全规范。

学生还应该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形成全员参与的合力。

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重要保障。

家长和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小学科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支持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行为习惯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然而,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

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

还有学生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

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中培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

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现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性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郑重强调,听和说是同等重要。

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

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

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倾听的最高境界。

在明确了要求之后,我常常和善而亲切的提醒学生:“听她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

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充分培养起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课堂的纪律是必须要的,那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是教师组织的体现。

当课堂上有学生发言时,往往有学生不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而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却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

在我们班级,确实有此种情况,此类孩子。

课堂上,要让他们一节课端正坐好,难度很大。

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这些孩子呀!对此,我们只能在调整纪律上多努力了。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听到表扬声,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我首先肯定课堂纪律做得好的孩子,而在这时,你会发现,当老师表扬这个小朋友时,其他孩子的眼光就会齐刷刷地注视着被表扬的孩子,并也努力向他学习。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的纪律确实较以前有了进步,但作为老师我们想让孩子们提起学习的兴趣,还需要在好课上下功夫,课堂精彩有趣,才能真正吸引孩子的眼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知识的真谛。

2.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

”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过程,但不控制学生讨论和实验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

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

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

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

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

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

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

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得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

(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

(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

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

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4.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

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忌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如《沉与浮》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常无法理解问题的含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因素”这个词的意思。

其次,问题要具体,即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不应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

如,在《溶解》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将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此问题的指向性就不很明确,学生常常会答非所问,等教师再一一引导,回到探究的问题上,时间已经浪费了很多。

因此,此处的问题应尽可能明确,如“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的颗粒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就能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核心问题上,将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第三,问题要有启发性,即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思考。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使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强度。

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

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不应打断他,应充分的鼓励,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

第三,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第四,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能否真正实践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策能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

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在现实条件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大可能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

5.有效利用课堂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

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实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活动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