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三大流派的主要内容

心理学三大流派的主要内容

心理学三大流派的主要内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呀,那可真是相当有意思呢!
先来说说精神分析流派吧。

这就好比是在挖掘你内心深处的秘密宝藏哟!比如,你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事情,可能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你现在的行为和想法呢。

就像有的人一直害怕黑暗,也许是小时候在黑暗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呀!精神分析流派的大师弗洛伊德就特别注重潜意识的研究,他觉得潜意识就像是隐藏在水下的巨大冰山,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影响呢。

然后呢,是行为主义流派。

它呀,就像是一个特别严格的教练!它强调环境和行为的相互作用。

打个比方,如果你每次一哭就得到了想要的糖果,那下次你可能就更会用哭来要东西啦!行为主义流派主张通过改变环境和行为来改变人呢。

最后说说人本主义流派。

这可是充满温暖和关怀的哦,就像冬日里的暖阳!它特别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举个例子呀,如果你一直被鼓励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那你很可能会更积极向上、更自信呢!它倡导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价值。

哎呀,这三大流派是不是都很有趣呀!我觉得吧,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都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价值呢!。

人性的善恶探讨

人性的善恶探讨

人性的善恶探讨人性的善恶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对于人类的行为和动机,人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人性的善恶,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人性的本质。

一、人性的善恶观点1. 人性本善观点人性本善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一观点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人的教育和修养对于塑造人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恶的行为。

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就能展现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2. 人性本恶观点人性本恶观点则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私和邪恶的本性。

这一观点源于西方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思想。

霍布斯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私的,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需要通过政府的权威来实现。

二、人性的善恶与环境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对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处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他很可能表现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相反,如果一个人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受到不良的教育和引导,他可能会表现出邪恶和自私的行为。

三、人性的善恶与道德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道德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道德是人们对于善恶行为的评判标准和规范。

人性的善良和正直是道德的基础,而人性的邪恶和自私则是道德的挑战。

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对于引导人们展现善良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性的善恶与社会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场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塑造人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善良和正直,而一个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则容易导致人们的邪恶和自私。

五、人性的善恶与个体的选择尽管环境、道德和社会对于人性的善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个体的选择也是决定人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和自由意志,可以选择善良的行为,也可以选择邪恶的行为。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1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

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

(完整)人性善恶论

(完整)人性善恶论

前言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

要解决目前困扰中国的一些难题,也许可以从人性论这个问题上着手。

人是社会之本。

因此,社会规范和法规法制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之上。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古今中外在人性论上的几种主要流派,以及它们在社会政策上的影响.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和正误,总结出比较客观而且符合中国现实的对人性的新认识,并指出如何通过这种新认识来指导中国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同时也对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也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一,性善论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这种理论是儒佛道三教中共有的特征。

在佛教中,强调佛在人心中,人人心中都有佛.尘世万物都是“业”障。

因此,要脱离尘世的烦扰,潜心向佛,发现自己心中的佛.佛家真正意义上的佛不是神仙,而是一种极度慈善,极度祥和,极度平静的境界。

在道教中,追求的是人的“真"。

所谓的“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的本来的真性,天性,本性,是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所以,道家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

也就是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当然,占中国古代主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

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

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

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

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

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强调的是“礼”制。

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

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

第40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月 Vol.40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18────────── 收稿日期:2018-04-23 修回日期:2018-05-25 作者简介:尹新瑞(1986-),男,山东滨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政策。

-66-哲学经济学研究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尹新瑞(南开大学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学系,天津 300071)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三种主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也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三种理论流派采取了不同的理论预设,从而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咨询治疗技术。

文章分析了三种主要心理学理论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以及所采取的心理咨询技术,认为社会工作学界和实务界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研究和运用以上三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时,应注重对中国文化特异性的考察。

关键词:人性观;性善论;性恶论;儒家 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5-0066-05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5.013Good and Evil of Human Nature: Three Major Schools’ Psychological Ideasof Human Nature and its IndigenizationYIN Xin-rui(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Abstract: Humanistic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and behavioral psychology are three major schools of psychology which are also called three major forces of psychology. In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three theoretical schools adopted different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and thus determined their different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Thre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echniques adopted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is, the best way to apply the above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treatment models should focus on specificity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human nature;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the theory of sexual evil; Confucianism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和社会工作界常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

关于人性善恶的思考

关于人性善恶的思考

关于人性善恶的思考人性善恶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们天生就具有善良的本性,而有些人则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们天生就具有邪恶的倾向。

然而,我认为人性既不完全善良也不完全邪恶,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中,受到环境、教育和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性的善良体现在我们固有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本能上。

从早期的宗教和哲学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的善良本性有所认同。

佛教教义认为一切众生本具来自内心的慈悲心和仁爱心,而基督教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宽容。

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人性的善良。

例如,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表明,人们在实验条件下愿意服从权威的命令,并且对于他人的疼痛和苦难有同情心。

这些实验证明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的需求时,往往会选择帮助和支持。

然而,人性的邪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种种暴行和恶行都是人性邪恶的体现。

例如,战争、种族灭绝和犯罪等问题都是源于人们的贪婪、嫉妒、仇恨等负面情绪。

此外,心理学中的“邪恶实验”也进一步探索了人性的恶劣一面。

斯坦福监狱实验和阿德·祖帕西纳实验表明,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往往会变得极端暴力和残忍,甚至超出他们平时的认知和行为范围。

但是,人性的善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环境、教育和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环境的好坏、教育的程度、个人的人格特点等都会对人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爱心善良的人经历过暴力和困苦的环境可能会变得冷漠和冷酷,而一个经过教育和培养的人可能会展现出更多的善良和同情心。

此外,人们的个人选择和行为也会对善恶的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具有高道德标准和自律性的人可能会抵制邪恶的诱惑,而一个缺乏自制力和道德觉悟的人则可能陷入邪恶的行为中。

综上所述,人性既不完全善良也不完全邪恶,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中,受到环境、教育和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性的善恶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人性善恶的逻辑分析

人性善恶的逻辑分析

人性善恶的逻辑分析人性善恶的逻辑分析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在追究根源之前这是个无休止的话题。

因为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

人类有互助情节,为了他人为了群体甚至可以舍身忘死。

但人类也有互害情节,劫掠、杀戮、奴役不择手段。

如果我们只针对一个侧面定下结论,无异于盲人摸象。

然而如何定义人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涉及到我们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社会运作,关系到我们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生活,如何正确地处理社会关系。

一个社会的纲领性理论会影响到人们的意识、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都是根源于大多数人的思维意识,以及因此衍生的这个社会始终持有的人和人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以“性善论”为指导理论的社会。

这一定也源自我们的普遍性格,以及因这种性格形成的社会关系。

我们是一个以家庭关系为原型的家长制社会,家庭关系反应在社会的各个部分。

比如我们遇到陌生人会称呼其“大哥”、“大姐”、“叔叔”、“阿姨”,这些都是对亲戚的称呼。

传统文化中比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师父,“君父”这都是家庭家长关系在社会的反应。

而“性善论”的形成一定也源自这种特有的关系。

外国人对中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中国孩子认为父母永远都是对的。

其实就连中国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这么想。

但在群体意识中维护父母的绝对正确又确确实实被普遍接纳。

比如孩子如果和父母产生矛盾,不管谁对谁错,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维护家长打压子女。

而谈及尊长人们会尽可能给予溢美之词。

一些被赞美得年深日久的人,甚至可以被神化,奉为神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既然社会的构成以家庭为蓝本,我就必须探究我们家庭关系的组成形式。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通常扮演着绝对权威的角色。

和子女之间处于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难发现的。

而家庭又处在传统家族聚居的支配下。

很多地名都是以姓氏命名,“张家村,李家坳,马家河子一代”。

说明这个地方是一个亲缘关系群体世世代代在此定居。

这种定居方式决定家庭不可能独立于家族社会之外,哪怕是相对独立。

心理咨询-三大流派的人性观相同与不同

心理咨询-三大流派的人性观相同与不同

心理咨询三大流派的人性观异同华中科技大学许忻012005000923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课程中,我们接触到有关心理咨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心理咨询的主要流派思想,以及经典的治疗方法。

在精神分析流派,认知-行为流派,以人为中心的这三大流派中,均有自己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和特色。

心理咨询的难点之一,就是面对不同的当事人怎样确定最适合他们的咨询方式。

每个当事人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特点,使咨询师必须考虑怎样的咨询节奏、及以何种心理学视角与当事人一起工作会更有效率。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以不同的视角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也许差异的核心就在于人性观的不同。

下面,我仅就我所学习的知识,谈谈这三个流派中对人性观的看法异同之处。

精神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即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在根本上是消极的,是受力比多所控制的,人类同时具有生存和死亡的本能。

以及人的行为受潜意识决定,人类行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性的内驱力和侵略性的冲动;成人的行为大部分受到其最初五年的非理性动力、潜意识动机、生物性的本能需要和内驱力以及个人的心理性欲发展经验所决定。

这直接影响了该流派的治疗方法。

由于强调潜意识的存在和作用,并且偏重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人格的产生和发展,使精神分析疗法的目标在于缓解症状和改变人格。

例如精神分析流派中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疗法——梦的解析,就是利用这种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帮助病人认识和解释移情,将无意识提升到有意识的层面。

与精神分析流派的人性观强调人的被动和生物因素不同,认知-行为流派则认为不重视人性观的抽象观点,却将焦点集中于可观察的、特别的行为上;人的行为是规律性的,是以前发生的事所引起的;行为是学习的结果,而人受外在影响的制约;人所学到的行为被正面或负面的增强所塑造。

从以上人性观可看出,行为治疗学派的人性是决定论的,也就是说,人的每一行为完全决定于过去因素,这个观点是此学派看人格发展或人格改变的最基本态度。

同时,它还相信人的行为是学习而来的,包括适应不良的表现,都是学习而来的。

心理辅导理论中三大人性观简介

心理辅导理论中三大人性观简介

心理辅导理论中三大人性观简介作者:王小妍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4年第07期【摘要】在心理治疗理论的领域里,人性观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不同的心理辅导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建立了独特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

本文对三大心理辅导学派的人性观进行了一一阐述,并作出简评,以期帮助辅导者在人性观的取向上更为清晰地把握,从而对实际辅导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人性观;心理辅导理论;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人性观即对人性的看法、观点。

在心理辅导中谈人性观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尽管辅导者可能更多地关注辅导的具体技术,但如果对心理辅导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人性观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与了解,势必会影响到辅导者的专业素养进而影响其助人效果。

由于不同的心理辅导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在对人的行为的解释上有很大不同,因而构成了各异的辅导理念。

在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的角色、辅导目标等重要方面都与人性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从辅导者实际工作的角度上来说,人性观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果辅导者对人性观缺乏清晰的取向,就会影响到辅导理论的选择和对当事人的态度,从而对辅导过程和效果产生影响[1]。

鉴于此,本文试对心理辅导与治疗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三大学派的人性观进行梳理,以期对辅导者在人性观的把握上有所助益。

1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创立,被视为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基础。

其人性观主要源自弗洛伊德的理论。

受机能主义哲学的影响,弗洛伊德是一个严格的决定论者,认为所有行为皆有原因;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颇深,使他倾向于以生物学观点看待人;此外,享乐主义哲学思想也渗透进了他的人性观中,这可以从他视人的行为遵从趋乐避苦的原则上看出来。

概括来说,这一学派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本能的强调,并以其中的性本能最为突出。

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满足。

心理辅导理论中三大人性观简介

心理辅导理论中三大人性观简介
为反应 。
3 人 本 主 义 学 派 的 人 性观
如果说 精神分析学派 和行为主义学 派缺乏对人 的尊严 的必要关 注. 人本 主义则 正是充分 肯定了人性 的光辉 . 并将其推 到了从未有过 的高度 开创人本主义治疗 学派的罗杰斯首先认 为人是有天性的 . 即 人类具有先天性的共同属性 在这一前提下 . 他提出人的本性在本质 上是积极 的、 建设 性的 、 倾 向于与他人建立 密切 的个人关 系的。他认 为. 尽管人也不乏作恶行为 . 但作恶并 非人 的天性 . 而是环境阻碍 了人 的善 良本性的表现。 因此 , 只要给当事人 提供适 当的心理环境 和气氛 , 他们就 能产生 自我理解 . 改变 自己和他人 的看法 . 顺应 自己建设性 的 本性去生存 。 罗杰斯眼中的人既不同于弗洛伊德那里 的没有理性 、 受无意识性 本能驱动 的人 . 也 不同于行为 主义那里的没有思 想的被动 的人 . 而是 充分赋予人以理性和 自主性 他的人性 观集 中体现在其 “ 实现趋 向” 概 念上 . 这种实现趋 向是推动人 的行为 的心理趋力 . 是人 的生命 本质【 引 。 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 朝向充分发挥机 能的方 向前进” . 即人要将 自身 的所有机能发挥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 . 个体依赖 于“ 机体估价过程” 决 定哪些是符合实现趋 向的 . 哪些是阻碍现趋向的 罗杰斯这里 以极其 乐观 的态度对待人性 , 认为人性是可以信赖的 . 人的本性是善 良的、 建 设性的 . 而不是损害社会 的。 既然人在根源上是以建设 性的“ 实现趋 向” 为动力 . 人的心理问题 又怎么来的呢?简单来说 . 个体 在实现趋 向这 种基本动力下进行环境 中的各种活动 . 包括与他人互动 。 获得各种有关 自我 的经验 。 如果按照 机体估价过程来评价这些经验 , 自我概念就是 真实的 自我 。但现实社 会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附带了各种价值 条件 . 机体估价过程就会受 阻. 个体行为就会受 内化 了的社会价值条件的指导 。这样真实 的 自 我 就与 自我概念产生矛盾 , 如此引起心理 失调。因此 , 罗杰斯看来 , 心理 治疗 的目标就是要让当事人“ 变 回自己” . 找回属于 自己的思想情感和

人性的本质与善恶论

人性的本质与善恶论

人性的本质与善恶论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人们对于人性是天生善良还是天生恶劣的看法不一。

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探讨。

本文将就人性的本质以及善恶论进行探讨。

一、人性的本质从哲学角度来看,人性的本质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感性和欲望。

他认为人的理性部分应该掌控感性和欲望,以实现道德和理性的至善。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性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是社会动物,需要生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幸福和完善。

心理学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冲动的、本能的。

他将人的个体心理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并认为人的一些冲动和欲望会受到超我(道德观念)的约束和自我(理性和现实考虑)的调节。

社会学方面,人性的本质常常是通过社会环境塑造出来的。

社会学家恩格斯认为,人的本性是没有固定的,而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

人首先是社会存在,社会关系对于人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总结来说,人性的本质是多元的,涉及到道德、心理和社会因素。

人的本质的具体内容因个体而异,并非统一而定的。

二、善恶论善恶论是对于人性的道德判断。

不同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于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的看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追求至善和道德的。

柏拉图认为,人性的善是理性部分的掌控感性和欲望,实现人的最高价值。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追求幸福和完善,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来实现。

而尼采则提出了道德的颠覆和超越。

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力量和意志的追求,道德和善恶是被创造出来的,人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追求个体自由的表达。

至于恩格斯的社会学观点,则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善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无论是善恶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道德行为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总而言之,善恶论是对人性道德的评判。

不同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人性的善恶有不同的见解,但无论如何,人性的善恶是多面的、复杂的。

三大心理学流派人性观之比较

三大心理学流派人性观之比较
行 比较 研 究 。

伏在生命 中的一种破坏性 、 攻击性 、 自毁 性的驱力 。它表 明弗 洛伊德赞 同人生来就具有一些 恶的倾 向的。 弗洛伊德认为生 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 能。性本能 是真正 生而就有的 。死的本能则是一种 回归 自然 的倾 向。死 亡本能

精 神 分 析 学 派 的 人 性 观
参考文献 :
[ ]马斯洛. 学心理学 [ . 1 科 M] 昆明 : 云南人 民出版社 ,9 8 18 .
[ ]车文博. 本主义心理学 [ 2 人 M]. 杭州 : 浙江教育 出版社 ,0 3 20 .
[ ]车文博. 方心理学史 [ . 3 西 M]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9. 18 9
弗洛伊德 的“ 意识 本 能论 ” 弗 洛伊德 对人 性 的基 本 无 是 为是 由快乐原则决 定的 。
看法 , 是精神分析学说 的理论基 石 。弗 洛伊 德认 为人 的行 的生的本能 , 也 因为它 的 目标是延 续生 命 。他认 为这 种本 能是
弗洛伊德认 为 , 的心理存在一个无 意识领域 , 由本 能 源于无机 自然的一 种 “ 力 ” 其作 用是 中断生命 的历程 , 人 它 张 , 以 冲动所构成 , 中的基本本能 就是 人性 的根本 内容 。所 以, 其 在 “ 缩短 的路程 ” 回到原来的状态 。他认为 , 死亡本能 向内表现 , 弗洛伊德看来 , 无意识 、 基本 本 能 , 性是 具有 内在 联系且 密 有 自我破坏趋 势 , 人 包括 自杀 、 自残 等 ; 向外 表现 , 有侵 略 的倾 不可分 的三个 概念 。 向, 成为破坏 、 伤害 、 仇恨 等的动力 。弗洛伊德认 为 , 切历史 一 弗洛伊德 主张人的心理 由潜意识 、 前意识 、 意识三个 层次 和文化现象 , 可以从这两 种本 能及其 对立 的关 系 出发 得 到 都 所构成 , 潜意识和前意识是两 种无 意识 。被压抑 的欲望 , 本能 解 释 。 冲动 以及其替 代物 ( 如梦等 ) 即是潜 意 识 , , 潜意 识是 非理 性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的善与恶人类的本性是复杂的,既包括善良的一面,也存在着恶劣的一面。

人性的善与恶是长期以来的哲学和心理学讨论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

一、道德与社会化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是善良的起点,但随着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往往被各种外部因素影响,德行和善行被限制和冲击,从而显现出恶的一面。

首先,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对个体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培养出使人心存善念、助人为乐的行为,而缺乏正面引导和教育的环境则容易使人陷入道德沦丧和恶行之中。

其次,道德、法律和伦理规范的存在对个体行为起到制约和引导作用。

人们往往会受到外在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影响,以避免违法乱纪和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这种规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性的恶的表现。

二、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人性的恶往往表现为个人的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

个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常常牺牲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这种利己主义的表现,从道德和伦理角度来看,被认为是人性的恶的体现。

然而,人性的善在于利他主义的表现。

人们在内心深处具有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意愿。

当他人面临困境时,人们常常愿意伸出援手,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种善良的表现,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三、环境与行为的关系环境对人性的善与恶的表现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更容易表现出善良和正直的一面;而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可能易于堕落和表现出恶的一面。

研究发现,贫困、不安全、应激等不良环境对人性的善的表现有着显著的消减效应。

在这些困境下,人们可能出于生存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表现出自私和恶的行为。

相反,在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展现出仁爱和善良的一面。

四、人性的塑造与转变尽管人性中存在善与恶的两个方面,但人类具有意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自我修行来塑造和转变人性。

教育在人性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素养和善良品质,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种心理辅导理论的人性观

三种心理辅导理论的人性观

心理辅导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帮助人的科学,它的服务者和服务对象都是人。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心理辅导虽然谈不上是战争,但也需要辅导双方共同努力去解决当事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与障碍。

因而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在具体的心理辅导个案中,辅导者和当事人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但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存在许多共性的东西。

这些共性的东西经过概括整理就形成关于人的认识理论,即我们通常提到的人性观的概念。

心理辅导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辅导者如何理解人不仅决定了他的辅导理论,而且决定了他的辅导方法。

不同的心理辅导理论中,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有所不同,以下分别探讨行为学派、心理分析和人本主义学派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一、行为学派的人性观行为主义的心理辅导是以学习理论和行为治疗理论为依据的心理辅导,认为人的问题行为、症状是由错误认知与学习所导致的,主张将心理辅导的着眼点放在当事人当前的行为问题上,注重当事人某一特殊行为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以促使问题行为的变容、消失或新的行为的获得。

因此,行为学派的人性观也就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其基本观点如下:1.否认“本能”的概念人类是一种动物,生来便有一定形式的生理构造。

有了这样的构造,人在生下来时就以一定的方式对一些刺激做出反应,如呼吸、心跳、打喷嚏等。

现代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通常将此定义为人的本能,行为学派却把这组反应称为“非学习的行为”。

在他们看来,并没有“本能”这东西,心理学也需要本能这个词。

我们今天习惯上称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数是练习的结果,属于人类的“学习行为”,并由此推论出:人类没有遗传的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这些都依赖于从摇篮就开始的练习。

行为主义者从根本上就不承认有诸如心理特质或倾向之类的东西,他们认为所有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瞬间是没有任何倾向性的,一切发展变化都决定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学习。

2.人格的表现是客观的、可观察的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人格一词,行为学派对人格的看法也与其他学派不同。

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性思想发展脉络

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性思想发展脉络

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性思想发展脉络中国传统的人性观从人性善恶论角度:孟子坚持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所谓的“性善”,是指人心天生所具备向善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善之心,人所固有,非由外铄我,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性善论的基本意向是劝人为善,追求圣人境界,因为为善符合人之本性。

在孟子看来,“四心”即为“四端”,他们是仁义礼智的萌芽,而仁义礼智乃是道德上的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的。

荀子坚持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自然和原本之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必须“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他认为,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则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西汉杨雄坚持人性有善有恶论。

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善和恶何者得到发展,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养。

龚自珍既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也反对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善恶之心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发生的,这是龚自珍的“善恶皆后起”的观点。

从人性的自然属性角度:战国时的告子坚持人性无善无恶论,“食色,性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强调人性结构中的自然属性,在他看来,人性无非是人的食欲和性欲。

他提出“生之为性”和“性无善无不善”的理论。

韩非子强调人性中的利己性,特别是把人性恶看成极端的利己主义,并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是由人趋利避害的本能所决定的,人性中没有善良利他的因素。

韩非子把社会的一切秩序、价值、关系,人们的一切行为、思想、观念以至情感本身都还原为利害。

利害成了衡量、考察、估计一切的尺度标准。

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

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

从人性观看三大心理治疗流派

从人性观看三大心理治疗流派

从人性观看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作者:王中杰王淑敏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年第06期纵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发展历程,各种治疗方法层出不穷,有人粗略统计,当今存在的心理疗法总共达250多种[1],但咨询者所遵循的理论模式却相对集中;其中,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和以人为中心疗法在这些理论模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三大咨询流派作一个清晰透彻的了解对于指导我们的心理咨询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而三大咨询流派各自的特点又可归结为其人性观的不同;人性观在心理咨询流派的形成中具有核心意义,它影响着一个治疗流派的理论构建,对异常心理成因的探求,咨询目标的确立,咨询技术的应用等等许多方面。

因此,从人性观角度出发来了解三大治疗流派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三大咨询治疗流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就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和观点,即人的先天之性。

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以其对人性的独特看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建立了各自的治疗理念和体系;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都承认人有先天之性,但却走向两个极端,而行为主义学派不承认人的先天之性的存在,持中立态度。

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心理治疗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它形成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第一个正式的治疗流派——精神分析疗法。

它的创始人西格孟德·弗洛伊德(Sigmind Freud)认为,人生具有两大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的行为是受本能驱动的,是非理性的,由无意识决定;所以,社会必须对人的那些不受约束的本能冲动进行控制与压抑;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而生活只不过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2]。

由此看来,精神分析疗法不信任人性,认为人性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独立的,相冲突的;其人性观带有明显的“性恶论”的色彩。

与其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是以人为中心疗法,该疗法的创始人是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

罗杰斯对人性持积极的观点,他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实现趋向”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它是人身上最基本的、统御人的生命活动的驱动力量,个体对待生活中的事件是根据这些事件是否符合“实现趋向”来决定它们对个体是否有意义的,且有机体自身有能力作这种判断。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2、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3、人性无善无恶论
人性无善无恶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告子。

告子的理论是人性没有什么善和恶之分,犹如水一样无分于东西。

告子的人性观直视人之生性,这种放弃道德判断的世界观,遂形成无善无不善之人性学说。

告子所言之性,实乃生命意义,而非道德意义,告子人性无善无恶论的立说基点,尽在生命肉体之满足,无涉道德评判之高下。

4、人性有善有恶论
人性有善有恶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朝的董仲舒、杨雄、王充,唐朝的韩愈等。

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

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月 Vol.40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18────────── 收稿日期:2018-04-23 修回日期:2018-05-25 作者简介:尹新瑞(1986-),男,山东滨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政策。

-66-哲学经济学研究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尹新瑞(南开大学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学系,天津 300071)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三种主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也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三种理论流派采取了不同的理论预设,从而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咨询治疗技术。

文章分析了三种主要心理学理论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以及所采取的心理咨询技术,认为社会工作学界和实务界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研究和运用以上三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时,应注重对中国文化特异性的考察。

关键词:人性观;性善论;性恶论;儒家 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5-0066-05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5.013Good and Evil of Human Nature: Three Major Schools’ Psychological Ideasof Human Nature and its IndigenizationYIN Xin-rui(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Abstract: Humanistic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and behavioral psychology are three major schools of psychology which are also called three major forces of psychology. In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three theoretical schools adopted different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and thus determined their different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Thre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echniques adopted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is, the best way to apply the above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treatment models should focus on specificity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human nature;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the theory of sexual evil; Confucianism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和社会工作界常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

由于对人性的认识不同,三种理论采取了不同的心理咨询技术。

本文在对三种理论关于人性不同假设及其治疗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传统儒家人性观思想的分析,探讨以上三种理论及治疗模式在中国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本土化路径。

一、人性观:性恶论、性善论、无善无恶论(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1. 决定论的人性观首先,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的形成受当时主流的科学学说和其他哲学流派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人类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物理学领域中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生物学中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确立,不但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也为人们深入认识心理活动创造了条件。

人类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影响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假定,使他的人性观深深打上了物理学和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烙印。

受此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所有行为和思想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尹新瑞: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67-有其原因,每一动作、动机都有决定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如果人们对人类的行为仍然感觉是神秘的,那是因为对人类内心的驱动力量和影响行为的体验揭示的不够[1]。

弗洛伊德这种决定论思想影响了他关于人性的论点,因此在对人性的认识上他认为人性是由无意识本能决定的。

弗洛伊德早期关于人性的认识中,他认为人是无意识的,决定人的无意识以及给予人的无意识活动以巨大能量的是人的性欲或性本能,性欲或性本能是人性的根本内容。

弗洛伊德曾经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一种是自我保存的本能或自我本能,另一种是性本能”[2]。

后来弗洛伊德修正了这个观点,他发现这两种本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将这两种本能统称为“性本能”或“生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无意识的动物而不是有意识的动物;人是性欲的动物而不是理性的动物,人和动物相比没有特异性。

后来弗洛伊德修正了他早期的本能论点,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其学术生涯后期的重要著作《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写道“最近我发展了本能的观点,在这里我坚持这个观点并把它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

按照这个观点,我们把本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本能或叫作爱的本能(Eros ),它是一个非常惹人注目和比较容易研究的本能。

”[3]弗洛伊德在强调人的动物性和本能的同时并未完全忽略人的社会性。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升华就是人的社会性,他指出每个人都从自我利益出发,追求自身的幸福,在此过程中个体将他人作为达成自身目的的手段。

因此,弗洛伊德虽然承认人的社会性,但他这种观点仍然是从其本能论观点出发而讨论的。

总体而言,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人性观,人本身没有自主性,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本能和潜意识决定的。

2. 性恶论的人性观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既然是从动物进化而来,那么人身上应该保留了动物本能。

基于此,弗洛伊德指出跟动物一样人的行为也受潜意识和本能的影响,并且人和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具有各种本能和潜意识内驱力。

这种本能和内驱力是人行为的动力,它们按照唯乐原则行事,追求生理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等“恶”[4]。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中写道“人类并不是希望被人爱的仁慈生物,也不是在遭受攻击时最善于保护自己的仁慈生物;相反,他们属于那种被认为在本能天赋中攻击性占最大份额的生物……。

”[5]弗洛伊德强调为避免本能和潜意识内驱力造成破坏性后果,社会需要创设一系列的监督和规约机制用以压抑和制约本能和潜意识内驱力。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本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观点建立在该学派的类本能论、潜能论和实现论的基础上[6,p379]。

1. 类本能论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不同,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是受类本能的激发,类本能是善的,是令人赞美的,马斯洛认为“如果我们的本能冲动与其说是掠夺性的,不如说是友爱性的;与其说是使人憎恶,不如说是令人赞美的”[6,p379]。

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这些微弱的类本能倾向是好的,值得人们期望的,是健康的而不是邪恶的”,甚至他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没有一丝一毫趋向邪恶行为的类本能倾向”[6,p379]。

2. 潜能论马斯洛认为人都有不断发展、完善的潜能,这些潜能深蕴于人的内部天性中,并使人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

潜能不仅仅“将要是”或“可能是”,而且它们现在就存在着。

人不仅具有生物潜能而且还具有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由遗传而来,并能够持续存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类本能,或者说是人类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即对于友爱、公正、审美等的需要,这些需要虽然比较微弱,但是只要环境条件适当,便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

3. 实现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决定着人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前进发展的驱力。

罗杰斯认为,这种倾向是人性本善的根本驱力和唯一动机,在这种倾第40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月 -68-向的引导下,人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马斯洛也认为,因为自我的内核是美好的、值得信任和有道德的,因此只要外部条件能够使个体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那么个体能够按照自身需要作出最优选择。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人性具有道德性、建设性、可信赖性等价值取向。

与弗洛伊德对人性持悲观论调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对人性持一种乐观主义态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坚持“习性论”,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遗传和本能的作用,心理学也不需要本能这个词,认为人除了身体结构外,没有在其祖先或父母那里遗传任何东西。

华生认为人类行为都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匹配或者刺激之后的强化。

在经典刺激反应公式S-R 中,刺激(S )指的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变化,反应(R )则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这样华生将人类行为简化为某种物理化学的变化引起的另一种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类本身是完全被动的,人类行为完全是外部环境或内部化学变化的被动产物。

基于此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没有善恶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二、问题界定与治疗:不同的思路与方法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人性观的不同预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人类心理问题的界定和治疗方法。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从人性本恶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和潜意识驱力决定的,本能和潜意识驱力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其本身是非理性的,因此为了限制这些本能冲动,精神分析理论强调通过增强“自我”功能以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从而限制“本我”。

由于自我、本我、超我等处于不同的意识层次,它们之间的冲突处于无意识层次,神经症患者很难察觉。

因此,患者虽然能够感知自己出现的各种神经症的症状,但却并不知道导致这些神经症的原因。

因此,精神分析治疗的重点不在于消除各种心理症状,而是重点揭示冲突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将无意识层次发生的各种紧张、冲突,通过心理治疗技术导引到意识层面,使患者能够意识到并领悟冲突产生的原因,一旦患者能够在意识层面认识到无意识层次出现的冲突,神经紧张等症状则会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