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影评
经典奥斯卡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相关精彩影评赏析三篇
经典奥斯卡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相关精彩影评赏析三篇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如此精彩的电影会有怎样的解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相关影评吧。
篇一我磨蹭了好久才开始写这篇文章,因为一方面,这部电影已经有太多的人为它写下文字,而电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个时代就已成为传奇。
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时45分钟后看完这部电影(天晓得,这是我6岁以后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场休息的电影!),并查看了很多资料后,我又确实想写些什么。
而耽误我动笔的最大问题在于:这部篇幅宏大的电影述说的宠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说,我又从何处说起?组织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没有稿费拿,那么我干脆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吧。
关键词1:史诗据说在一次调查中,影迷们选出的最优秀史诗片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
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点也不惊讶,实际上,从片头那波澜壮阔的音乐一响起我就清楚,这不会是一部名不副实的电影。
对于一部拍摄于六十年代初的电影来说,《阿拉伯的劳伦斯》完美的让人惊叹,那些沙漠中的镜头,让人感到漫漫黄沙,从眼前到天边。
在劳伦斯返程去找寻掉队的同伴时,等待他的随从向远处眺望,在炙热太阳的烘烤下,地平线都升腾着热气,一望无际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个极小极小的黑点出现……摄影师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来形容。
另外,在几个骑兵团体作战的场景中,影片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气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骑士,和马踏蹄溅的阵阵漫天黄沙,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种气魄并非现代电脑技术做出的0和1可以比拟。
关键词2:英雄劳伦斯在他自己的时代就已经是一个英雄,影片中的记者本特利,其实就是历史上的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维尔托马斯(LowellThomas),他所写关于劳伦斯策动的阿拉伯起义(TheArabRevolt)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还有劳伦斯的自传体记录《智慧的七柱》,都是他成名的原因。
在我看来,劳伦斯身上的闪光点有两处,其一是敢于创造奇迹,其二,他是个真正崇尚自由的人。
奥斯卡励志电影《西区故事》剧情、影评
西区故事百年经典的主题与现代艺术的融会贯通美国"街头音乐歌舞片"的经典之作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都市>悲剧1961年出品导演:罗伯特·怀斯杰洛姆·罗宾斯主演:娜塔莉·伍德罗斯·坦布林理查德·贝默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歌舞片配乐、佳艺术指导十项大奖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西区故事》原是由著名舞蹈家杰洛姆·罗宾斯设计的歌舞剧,经常作为百老汇的保留节目,久演不衰。
1961年,电影导演怀斯与罗宾斯合作,运用电影手段,将它相当完美地再现在银幕上。
影片从摄影棚布景的圈子里跳出来,把观众引到纽约街头,以曼哈顿西部贫民区为背景,展现了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以及流氓阿飞的暴力活动情景。
《西区故事》是美国"街头音乐歌舞片"的经典之作,其中许多歌舞场面都是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罗宾斯设计的舞蹈动作奔放明快,充满活力,颇具纽约芭蕾舞剧团的风格,加上导演的处理富于跳跃感与社会气息、摄影机的移动自如,结果使影片大获>。
片中许多歌曲如《玛利亚》、《晚上再见》等都随着影片的热播而迅速流传开来。
当时好莱坞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间,对具有新意的作品和新冒出来的人才比较推崇。
《西区故事》触及种族矛盾问题,音乐的处理颇有独到之处,充满美国式的活力,这些迎合了时代潮流与大众所好,因此独占第34届奥斯卡10项大奖,其获奖项之多仅次于《宾虚》。
以动作为主导的中国武侠电影进入西方人的电影视野,首先是由于他们看到了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具大的商业潜力。
其实,在动作设计上由于美国电影缺少像中国电影那样完整的根基--就像中国歌舞片缺少像美国百老汇那样坚实的舞台剧的根基一样--所以中国至今没有像《西区故事》那样脱胎于完美的舞台艺术的音乐歌舞片。
奥斯卡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影评
《乱世佳人》:《乱世佳人》是根据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的,该影片时间长达近4个小时,其耗资巨大,场面恢宏,人物众多,情节虽然多,但其线索很明确,主要就是围绕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大家闺秀斯嘉丽感情生活来和人生遭遇写的,是爱情片,却又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
在影片中众多角色中,我最喜欢斯嘉丽,影片在一开始就用一些列画面情节展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特征,高傲自满,大气粗犷,她好像并没有遗传自己的母亲一点性格――一个典型的矜持的为家族操劳一生的女性。
而在美国的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如果缺少了这些,就会被视为一个不合格的人,一个叛逆的人,一个为礼教不能容的人。
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喜爱,虽然斯嘉丽不够完美,她有她的缺点,我想这样的人物形象也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融入这个角色中,感悟人生,她的不完美成就了她的完美。
随后战争爆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肩负了不该是她那个年纪该有的责任。
为了遵守对艾希礼的承诺,她尽心尽力的照顾玫兰妮;为了保住自己的庄园,她不惜背负骂名抢了妹妹的未婚夫;为了在生意上能赚更多的钱,她不择手段以至引起人们的非议,并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丈夫。
在生存方面斯佳丽很成功,不管生活环境如何的恶劣和艰难,她永远不会向命运屈服,总能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战胜一切,斯嘉丽性格果敢刚强,电影中插曲与主人公性格命运相辅相成,起到了几乎完美的衬托作用。
斯嘉丽在磨难中成长了,由一个任性不懂事的女孩子变成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像斯嘉丽学习,是的,生活不相信眼泪,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与其让别人同情,不如用自己的坚强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可在感情方面坦白说她很失败,这或许是她对爱情太过执着,总是在追逐着自己虚幻的爱情梦想而忽略掉了身边的幸福。
这也启示我们,不一一味的去追求,更应该懂得珍惜我们已经所拥有的一切。
米兰妮的心地特好,真是佛眼见佛,她把她身边的一切的任何人事都都只会往好处想,哪怕是想要跟她抢她丈夫的斯嘉丽,她都从来不把她往坏处想,还帮助她解围。
窈窕淑女影评
从语言学角度看《窈窕淑女》这是一部已经将近有50年历史的影片,3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主演是大名鼎鼎的奥黛丽.赫本女士。
影片的出彩点很多,诙谐的音乐,男女主人公之间特别的爱情,女主角的自尊自爱,以及故事前后的转变,包括群众演员的出彩表演,都是影片的亮点。
影片的成功,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包括影片折射的社会问题,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我就简单的从语言学谈谈这部影片给我的启示。
首先,语言本身是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的。
从影片开头即可看出,男主人公说卖花女的英语发音是如何的糟糕,这位语言学教授通过对周围人的说话发音即可准确的猜出人们来自的地方。
这显而易见,确实,不同区域的人们语言是存在差异的,纵使大家说的同时英语,但是发言还是不完全一样的,多少存在差别。
其次语言能折射反应一定的社会现状。
无论任何时候,语言在发展上,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存在着差异。
非正式的语言大多是普通人们在使用,他们的语言,直接,诙谐。
正式语言则大多是上层社会独有的,语言华丽却又冗杂。
再者,语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除去单纯的言语台词对白之外,片中还加以了许多的诙谐音乐,音乐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仅能发挥语言的信息功能还能直白的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其娱乐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就是关于语音。
通过语言学教授对卖花女的改造过程可以清晰的知道,人们的发音,是与个人的咽喉、口、鼻息息相关,气流作为发音能量的来源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在片中可以看到教授要卖花女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练气,连拿在手上纸被烧都无动于衷。
其实看这部片子,最大的感慨便是原来只要找对方法,勤加练习,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发言恶习是可以改正剔除的社会语言学是研究社会和语言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和社会。
语言可以影响社会,社会也可以影响语言。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语言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语言的社会功能,使用语言的不同方式,语言的变迁,语言的变体,语言的层次,以及它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人口,心理以及交际等方面的关系都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内容。
奥斯卡《黑天鹅》影评+简介
《黑天鹅》的大体情节,来自一个叫做《替补演员》的剧本。剧本的故事发生在纽约的戏剧界,讲述了一个演员通过角色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阴暗面。对于这个剧本,阿罗诺夫斯基的印象很好,他说:"这个剧本看起来有《彗星美人》的感觉,但是其中的惊悚元素又是彻头彻尾的罗曼·波兰斯基的面孔,那些双重人格和虚实莫辩的幻想和对手,又是脱胎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说集《双重人格》。"不过,对于这个故事,阿罗诺夫斯基并不是太满意,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直接切入一个演员的内心世界太过于唐突和直接。拍摄这部电影,最好的方式是让舞台上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有所呼应。阿罗诺夫斯基说:"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倾向,那么现实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善而且有理由;如果现实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么也可以反过头来促使舞台上的这种分裂更为彻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想到了《天鹅湖》这部芭蕾舞剧。于是便构想着要把故事的背景搬到芭蕾舞台上来。"在《天鹅湖》中,有白天鹅和黑天鹅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是互为补充的镜像。对于阿罗诺夫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把《天鹅湖》放在影片中更为合适的。阿罗诺夫斯基说:"我觉得这出舞剧非常有戏剧性、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这样的影片能够营造出来一种狭小和逼仄的空间感。"
两个出色的女演员
2000年,阿罗诺夫斯基找到了娜塔莉·波特曼,告诉她自己有一个关于芭蕾舞演员的电影正在考虑之中,希望她能参演到这部电影中来。那个时候,影片的剧本还没有成型。阿罗诺夫斯基和波特曼说了讨论了一些影片中的场景和他最喜欢的情节设置。听了阿罗诺夫斯基的讲述之后,波特曼决定要在这部有惊悚情节的剧情片中扮演主角。
译 名 黑天鹅
片 名 Black Swan
年 代 2010
奥斯卡评选标准
奥斯卡评选标准奥斯卡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影奖项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全球的目光。
而要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和最终获奖,需要符合一定的评选标准。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奥斯卡评选的标准。
首先,电影作品的质量是评选的首要标准。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应该具有精良的剧本、出色的表演、高水准的制作以及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主题。
电影作品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准,才有可能被提名甚至获奖。
其次,导演和演员的表现也是评选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位出色的导演能够将优秀的剧本拍摄成一部精彩的电影,而优秀的演员则能够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导演和演员的表现往往会成为评选的重要参考。
此外,影片的技术水平也是评选的重要考量之一。
包括摄影、音效、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表现。
优秀的摄影可以为影片增色不少,出色的音效和音乐能够增强影片的氛围和情感,精美的美术则可以为影片增添视觉上的享受。
除此之外,影片的创新性和影响力也是评选的重要因素。
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电影作品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具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则能够引领观众对某一特定主题或者题材产生深刻的思考。
最后,影片的上映和宣传也是评选的重要参考。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宣传和推广,很可能会默默无闻。
因此,影片的上映和宣传也是评选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奥斯卡评选标准是一个相对全面的评选体系,它不仅考量了电影作品本身的质量,也考量了导演和演员的表现、影片的技术水平、创新性和影响力以及上映和宣传等方面。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准的电影作品,才有可能在奥斯卡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提名和最终获奖的机会。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视听享受。
经典奥斯卡最佳影片《午夜牛郎》的相关精彩影评赏析三篇
经典奥斯卡最佳影片《午夜牛郎》的相关精彩影评赏析三篇电影《午夜牛郎》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如此精彩的电影会有怎样的解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相关影评吧。
篇一《MidnightCowboy》,说不出来,真是让人惊喜。
没想到这样一部老片子,如此前卫。
我本以为寓意就在JOE一人身上了,单纯,富有理想,辛酸经历,受挫,勇往直前,妥协。
借COWBOY一业,带着爱心般,踌躇满志的样子,这样拍,在那个年代算是十分大胆了,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讲,道义也好,手法也好。
我本以为就如此了,大胆有些寓意但也许比较闷的好片子罢。
结果哪想到远不止如此。
特别到了后头,扛相机的男人,发传单的女人,奇怪的PARTY,酒店外联想翩翩的剪辑,迈阿密的海滩和阳光,运用了大量表现主义的手法,剪辑相当前卫,在那个年代的片子里算得上异数,也许是一部有些奇怪别扭的电影,但如今看来,它仿佛超前太多了,即使放在今天,也许依旧会引起争议连连。
一定程度上,如果要找一个相关的话,会突然想起《天生杀人狂》。
奇怪的链接,也许是剪辑的缘故罢,闪回的片断,理想或者是记忆。
喜欢结尾,少见的淡处理。
我看一部电影,甚至是某些很喜欢的片子,常常会很恐怖地完全想不起结尾,能记住结尾的除非是太经典处理。
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那种快十分钟结尾时结局陡变处理,很典型的,比如说《非常嫌疑犯》;还有一种即是给悬念的结局,突然冒进我脑子的是《本能》,缓缓摇镜向下,床下一把冰锥;再就是高潮型的结尾了,太多,很平庸,最常见。
这些结尾如果能给人印象深刻那几乎是百分百应该的,因为本来就是属于这一型,专挖结尾,就靠着尾巴出彩的。
但《午夜牛郎》的结尾处理就很像一种零落的收笔,浸染着,然后果断淡出,Rizzo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在JOEBUCK的怀里,没有任何音乐渲染,没有杂乱的人物关系,默默悄悄,生命在即将到达梦想之地时结束。
结尾,汽车驶过迈阿密的海边,镜头渐远,字幕起。
这样的留白,反而在冥冥中力量庞大。
《大空头》影评解说文案_【奥斯卡】《大空头》:一堂生动有趣的美国次贷危机公开课
《大空头》解说文案_【奥斯卡】《大空头》:一堂生动有趣的美国次贷危机公开课.美国传记/喜剧/剧情电影《大空头》,于2015年上映,由亚当·麦凯导演,迈克尔·刘易斯亚当·麦凯编剧,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三群不同的人马通过预测到2007到2010年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而从中赚得巨利的故事。
2005年,性格古怪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布瑞看出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建立在高风险并且回报越来越少的次级房贷的基础之上。
他预测房地产市场就于2007年的第二个季度崩溃,并且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创造一个信用违约互换在2005年发现了韦内特的计划,也加入到贷款违约保险市场中来。
他们自感过于稚嫩,缺少经验,于是寻求退休银行家本·李克特的帮助。
他们也参加了美国证券业论坛,并且成功地与银行达成协议。
两个年轻人击掌庆祝,李克特却提醒他们,他们庆祝的是一次可怕的经济危机,很多普通人将失去他们的工作和房子。
“真相就像诗歌,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讨厌诗歌。
”1、表现形式在荣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八部影片中,若论群戏的精彩程度则首推《聚焦》和《大空头》。
这两部影片都有堪称豪华的演员阵容:前者有迈克尔·基顿、马克·鲁法洛、瑞秋·麦克亚当斯,后者则有克里斯蒂安·贝尔、瑞恩·高斯林、史蒂夫·卡瑞尔和布拉德·皮特。
《聚焦》和《大空头》都改编自真实事件,探讨的也都是严肃主题:《聚焦》关注新闻行业,讲述新闻从业者曝光教会性侵儿童丑闻的艰难过程;《大空头》则关注金融行业,全景式地呈现了2008年那场发生于美国并波及了全世界的次贷危机始末。
从影片呈现出的气质来看,《聚焦》像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大气从容,令人肃然起敬;而《大空头》则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生动活泼,让人喜闻乐见。
这两部电影在表现形式上做了截然相反的选择——相较于《聚焦》的深沉、克制和内敛,《大空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充满了。
《观奥斯卡电影有感》作文三千字
《观奥斯卡电影有感》作文三千字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真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
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
那么,如何写好影评呢?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
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
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友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
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
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
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
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
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
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
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
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
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奥斯卡最佳励志影片(优秀2篇)
奥斯卡最佳励志影片(优秀2篇)01.《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是美国一部催人警醒的电影,通过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表达了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可以用执著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人生的主题。
风雨哈佛路也被评选为最励志的电影。
02.《奔腾年代》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真实故事。
查尔斯·霍华德(杰夫·布里吉斯饰)以前是个自行车修理工,因将汽车引进美国西部而大发横财。
在驯马师汤姆·史密斯的推荐下,霍华德买了一匹个头矮小、名为“海饼干”(Seabiscuit)的小马,并与一心想成为职业骑师的瑞德·波拉德携手将“海饼干”变成全国最强的赛马。
“海饼干”和它的三人小组开始了传奇之旅,他们以坚韧、热情和毅力创造出一个奇迹。
03.《铁拳男人》是又一部讲述大萧条时期的励志影片,类型是奥斯卡一直最喜欢的传记片,而拳击电影更是奥斯卡一直青睐的题材,加上影片采用如此强大的奥斯卡导演和演员阵容,考虑影片近2个半小时的片长,这的确是一部为奥斯卡评委准备的电影。
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男人为了生计参加拳击比赛,以获得奖金,最终竟获得了拳王称号的故事。
04.《听见天堂》是根据意大利闻名盲眼电影音效大师──米可曼卡西(Mirco Mencacci)的经历改编而成。
米可在八岁时因意外而逐渐失去了视力,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反而寻找出他对声音独特的敏锐天赋,逐渐引领他在以炫丽的视觉艺术著称的电影产业里,成为一位专业的音效师与音乐家。
《听见天堂》除了真实题材,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更融入了70年代意大利动荡的社会状态,自由意识形态的高涨与社会运动的兴起,学生与劳工涌上了街头抗议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学校里对既有体制的奋力抗争,透过《听见天堂》传递着一个共通的理念:不论处在何种状态中,每个人都有勇敢去追求梦想的权利。
奥斯卡金像奖短片《父与女》影评
奥斯卡金像奖短片《父与女》影评
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父与女》只有短短的八分钟,片中小女儿的人生浓缩在这八分钟里,一晃而过,她一生守望在父亲离开的湖边,父女亲情感人至深。
秋日的傍晚,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一起骑着单车前行,他们二人穿过林间的小路,经过草地,又骑上高坡,来到一望无际的湖边。
父亲抱了抱他的女儿然后登上了小船。
女儿就在湖边静静的等着他,等到船在视线里变得模糊,等到太阳就要落下山去。
然而父亲一直没有再回来,女儿一个人骑着她的脚踏车孤单单地回去了。
从此以后女儿经常骑车来到湖边等候,她一个人骑着单车来回,风雨无阻。
时光如梭,小女孩转眼嫁为人妇,接着又为人母,很快地变成了一位有些驼背的老奶奶。
已经老去的她依然思念着父亲,她日日来到湖边,直到湖水干涸化为滩涂。
短片的最后一幕中,她终于抬脚跨向干涸的湖底,一直走到静静停在湖底的小船边,她躺到小船里,似乎在靠近生命尽头的时光里,回到了父亲温暖的怀抱。
片中没有对白,然而其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丝毫不损害其表现力和动人的力量。
整个短片昏黄而温柔的色调遍布片中,音乐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演奏。
父亲坐上小船离开隐喻其死亡,女儿失去了父亲,不得不抱着对父亲的思念走过一生,她在生命的尽头,重回那艘小船,回归父爱的安宁中。
奥斯卡影评:《危机十三小时》不要小看了“备胎” !
不要小看了“备胎”!——《危机十三小时》评论不要小看了“备胎”!不要小看了“备胎”!!不要小看了“备胎”!!!重要的话说三遍。
血的教训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指示。
《危机十三小时》这部电影中的事例就深刻的说明了这一点。
该部作品根据某为美国作家同名小说改编,而小说也是对于当年发生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而创作。
因此,电影的故事内容相对于现实来说真假参半。
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这部电影到底讲的啥!《危机十三小时》讲述的是2012年9月11号,发生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美国大使馆遭受了当地武装分子的攻击,导致美国大使与数位工作人员阵亡,以及大使馆被焚毁事件。
在故事中,奋力战斗,不顾生死,怀着崇高大无畏牺牲精神去战斗,去营救使馆人员的英雄是六名退役的前“海豹”突击队队员。
他们一开始就是CIA的雇员,并没有直接担任使馆的安全。
在发生暴力武装袭击后,“备胎”们才自告奋勇前往营救同胞。
起初,大使馆并没有指望上这六个人,完全希望与上级的营救与当地政府驻军的救援。
但是,这两者都没有能做到预估效果。
在大使馆人员被困的情况下,“备胎们”出场了!结局么,那自然是代表美国这一边的六位英雄最终以付出惨重代价而获得了胜利。
从电影制作风格以及所表述的主旋律来看,无疑是属于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式样的动作大片。
从影片开始时候军人们的懒散、无所谓发展到面对紧急局势的紧张与采取有利、有理、有节的客观应对机制,无不反应出资本主义国家军人的“优良传统”。
同时,片中也展现了美国科技的优越性。
各类自动武器、通讯器材以及让人羡慕的头盔瞄准仪等单兵装备。
作为军事爱好者来说,那一身装备是最让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作为国人,只能远观,不能把玩!要知道,在国内把玩气枪都有牢狱之灾的结局。
小编貌似扯远了!下面继续说电影。
枪战、爆炸、飙车、美式粗口等美国风格特点的电影元素基本在作品中都面面俱到,没有遗漏。
剧中正面人物代表了又一次烘托了美国式样的个人英雄主义。
基本上,主人公一把枪对抗至少五名以上的敌人,在经过激烈打斗后却没有大碍。
国外经典电影赏析 《美国丽人》
国外经典电影赏析结课论文关于《美国丽人》的影评《美国丽人》这部1999年度的第7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犀利地揭示了美国日常生活的“众生相”。
该剧是由导演萨姆•曼德斯1999年执导的一部揭露和讽刺美国平静生活表面下的诸多矛盾的电影。
为我们提出了关于美与生活的真正意义的思考——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生活?本片采用了倒叙的叙事结构,一开始便提醒人们,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微带颓废,强颜欢笑的男人,时日已经不多了,几乎能掰着手指算出来。
影片的笔墨着力刻画了两个三口之家和一个外人,一共七位人物的形象,就像美国社会平凡普通人生活交际圈的一个缩影。
如此的多线贯穿,各点开花,在120分钟的时间里,驾驭得游刃有余。
就这一点而言,导演以及编剧的功力可见一斑。
大抵着眼的都是十分不上镜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小的细节拼凑到一块,让人俯视而观,顿时豁然开朗。
凯文·史派西饰演的莱斯特是整个故事主线的诉说者,就仿佛是在听其讲自己人生最后一段经历一样。
按部就班的生活轨迹,乏味慵懒的工作,那辆老旧的车,发动机的声音每天都是同一个调调。
莱斯特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机械化流水化,毫无激情可言的人生。
妻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由原来的风骚俏妹变成了终日牢骚不断,凡事都要斤斤计较的黄脸婆。
稍长大了点的女儿,也疏离了这个家庭,显得可有可无。
莱斯特就是这样一个处于崩溃边缘,工作家庭都无视他存在的隐形人。
他可悲吗,不,至少他自己不这么想。
活着是为了自己,他人的漠不关心又算得上什么。
激情是要自己去发掘的,每个人都是超人,都有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能力。
要不然,周星星也不会在街上遇到那个双手倒立,努力将地球推远的乞丐了。
Carolyn,莱斯特的妻子,一个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个不错的太太:有事业心,时髦美丽,身材好,关心女儿,家务活一手揽,只是好几年都不和丈夫发生性行为。
正如莱斯特所说的,她以前不是这样,他们曾经很快乐。
从他们之间的对白中可以知道,carolyn以前是个直率的女人,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一个什么都可以从脸上看出来的简单而又可爱的女人。
历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及优秀影评
最佳影片:失去的周未 The Lost Weekend
第19届奥斯卡(1946-1947年度)
最佳影片:黄金时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第20届奥斯卡(1947-1948年度)
最佳影片:君子协定 Gentleman's Agreement
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 Titanic
第71届奥斯卡(1998-1999年度)
最佳影片: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第72届奥斯卡(1999-2000年度)
最佳影片: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第73届奥斯卡(2000-2001年度)
最佳影片:角斗士 Gladiator
第67届奥斯卡(1994-1995年度)
最佳影片: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第68届奥斯卡(1995-1996年度)
最佳影片:勇敢的心 Braveheart
第69届奥斯卡(1996-1997年度)
最佳影片:英国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第70届奥斯卡(1997-1998年度)
第77届奥斯卡(2004-2005年度)
最佳影片:百万美元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第78届奥斯卡(2005-2006年度)
最佳影片:撞车 Crash
第79届奥斯卡奖获奖名单 (2006-2007年度)
最佳影片 《无间道风云》
第80届奥斯卡 (2007-2008年度)
最佳影片 《老无所依》
历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及优秀影评
获奖影片:
第1届奥斯卡(1927-1928年度)
最佳影片:翼 Wings
经典影评:《0 dark 30》“凌晨密令”以纪实片荣获奥斯卡电影奖,没有之一。
《0 dark 30》“凌晨密令”以纪实片荣获奥斯卡电影奖,没有之一。
《0 dark 30》初看这部奥斯卡电影的名称,是不是很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实际上,这个英文短语 zero dark thirty 是个术语,表达的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环境”因此,也引申为每天的凌晨或者是深夜。
实际上,这部电影是一部带有美国主旋律的作品。
“美国主旋律”是什么?它就是标榜自身的价值观!众所周知,“拉灯”先生在2001年给美国放了一个“大礼花”,使得美国与全世界各国的政策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变。
这部作品就是按照新闻纪实的方式,对该历史事件进改编而成的。
其中很多故事情节都是取材于真实的行动内容。
在当时,各位大员坐在办公室,利用卫星信号,传递回战场上刺杀行动的画面。
当时,那动人心弦的画面估计让在场的美国政府高官所激动。
正是应为这次行动的胜利,使得奥巴马获得了连任的机会,也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也恰恰是这部经典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也让电影本身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奖。
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好好看看,该片都有哪些情节设置扣人心弦。
影片讲叙的是两名CIA官员从各类文件、信息等情报中筛选与发现基地的内容,并且发现了“拉灯”先生相关的情报。
发现了蛛丝马迹使得他们非常兴奋,随即又赶到关押囚犯的特殊监狱进行进一步的情报获取。
经过一顿酷刑与攻心话语,获得了重要的情报内容:基地头把交椅的“拉灯”居然躲藏在巴基斯坦的一个隐蔽村庄中,而且保镖不多。
面对得出的这一结论,大家一致表示:认为这个情报如果属实,那将是改变历史的转折点。
接下来是一系列的核实与求证。
包括出现了卫星地图画面,CIA情报数据库中多为“基地大佬”的个人信息展现。
经过CIA的高层权衡半天,终于决定派遣一支小分队前往巴基斯坦的深山老林去“会一会”这个让他们抓狂十多年的“老熟人”。
该计划的方案立即被总统批准。
其实,原来“拉灯”在九十年代以前是美国的铁杆“粉丝”。
在美国的资金与武器的大量援助下,对于盘踞在阿富汗地区的苏联武装力量,进行骚扰与破坏活动,只不过苏联走后,美国的言行使得这位“大师”级的人物觉得有资本、有基础,应该和美国人“闹一下”。
《布鲁克林》电影观后感影评解说文案_【奥斯卡】#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赏# 《布鲁克林》
《布鲁克林》解说文案_【奥斯卡】#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赏# 《布鲁克林》.英国| 加拿大| 爱尔兰剧情/爱情电影《布鲁克林》,于2015年上映,由约翰·克劳利导演,尼克·霍恩比科尔姆·托宾编剧,影片讲述了《布鲁克林》讲述了罗南饰演的爱尔兰姑娘在上世纪50年代来到纽约,希望可以创出一片天地,在这里她需要在纽约的大城美梦与爱尔兰的小镇生活,酒馆老板吉姆和意大利裔水管工托尼之间做出抉择。
福尔猫斯的贝壳街今年的最佳影片提名中,《布鲁克林》可以说是非常温和的一部爱情片。
它不像《聚焦》那样在平静中暗藏波澜,而是至始至终站在上帝视角,带领观众们静静地走近女主角的生活,感受她的成长历程。
影片讲述了爱尔兰姑娘爱丽丝在上世纪50年代来到纽约,希望可以创出一片天地。
在这里她需要在纽约的大城美梦与爱尔兰的小镇生活,酒馆老板吉姆和意大利裔水管工托尼之间做出抉择。
导演将影片的故事背景放在50年代大移民时期的美国,通过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境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大发展的时代。
女主角西尔莎·罗南如果说《聚焦》是靠迈克·基顿等人的群演支撑起来的,那么《布鲁克林》可以说是靠女主角西尔莎·罗南的演技撑起大半。
在去年的奥斯卡候选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罗南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立、聪慧的姑娘。
而在《布鲁克林》里,罗南更是演绎了一段孤僻、链家的小女孩转变为勇敢、自强的青年女性的过程。
可以说,从最早的《可爱的骨头》里的小童星,到如今《布鲁克林》里的唯一女主,西尔莎·罗南完全成长为了一个拥有竞争实力的奥斯卡候选女主。
女主角将在两份不同的情感中进行抉择“成长”可以说是影片的主题,而“爱情”则是促使成长的发酵剂。
在长大成人后,我们发现每一次抉择都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勇气,因为我们已经走出儿时父母的保护,踏出靠自己打拼世界的步子。
我们发现,每一次工作地点的调换,每一次生活对象的选择,都显得那么。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影评解说文案_【奥斯卡】末日狂徒般的你死我活——《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解说文案_【奥斯卡】末日狂徒般的你死我活——《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澳大利亚| 美国| 南非动作/冒险/科幻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于2015年上映,由乔治·米勒导演,尼克·拉图里布伦丹·麦卡锡编剧,影片讲述了世界已崩坏,人性已殆尽,这是个血和火的世界,为了生存所有人都必须残酷的斗争。
在无尽的荒芜沙漠中,两个逃亡的反抗份子有可能给这世界建立秩序。
麦克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他在混乱中失去了家人,如今他追寻的只有平静。
弗瑞奥萨,一个用行动说话的强悍女人,她相信穿越沙漠回到儿时故乡是生存的唯一途径。
当两人相遇,公路大战也随之爆发。
在2016年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比当中,虽然最终获奖名单需要等到本月底才会公布,但是狂拦本届奥斯卡金像奖10项提名的《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无疑很有可能会是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只可惜这部堪称疯狂、战斗与生杀的影片,注定无缘中国大陆地区的大荧幕。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貌似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影片奖项当中的片子除了《泰坦尼克号》以外,也都注定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大荧幕无缘了。
影片讲述了在世界已经面目全非的时候,全球所有的能源都已经消失殆尽。
汽油与水是最稀缺的资源。
人们为了争夺汽油与水必须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
失去家人的战士麦克斯(汤姆·哈迪饰演)被不死老乔(休·基斯-拜伦饰演)的军队俘虏。
在不死老乔的指挥官费罗莎(查理兹·塞隆饰演)以外出执行任务为由,实际背叛不死老乔开着满载汽油与水的War Rig远走时。
不死老乔让手下的军队倾巢而出,战争男孩儿纳克斯(尼古拉斯·霍尔特)带着为自己输血的麦克斯也奔赴了战场。
一场生死追逐战就此拉开!对于国外演员真是记不住,就本片饰演麦克斯的汤姆·哈迪来说,我实在无法想象这就是出演《蝙蝠侠:黑暗骑士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奥斯卡文化赏析影评
标题:对自由的追求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姓名:郭凯敏
系别: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气系
专业: 08通信工程
学号: 200802050023
在观看影片美国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给我已有的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甚至无法给这部有口皆碑的影片做一个简单的五星评分。
我不能只单纯的考虑它超越制度,超越文化的“不自由毋宁死”的象征意义。
麦克墨菲用他的顽劣与桀骜试图应对所有想要将他驯服的清规戒律,他的出现像一块投入死水中的卵石,打破了疯人院死寂的湖面。
只是与许多表现自由精神的摇滚电影或者政治电影不同,麦克墨菲的极端反叛行为并不是由于他接受了某种先锋教育或者摇滚精神熏陶,他对自由的渴望和依赖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上帝重新创造出来还给人类的品质。
这种品质因为在现代文明过于平静的秩序中十分稀缺,所以非常诱人,贫瘠压抑如精神病人也会在他的鼓舞下享受到了正常人一样的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和快乐。
他带领病友外出捕鱼,晒日光,与女孩嬉戏那一段戏拍得非常感人。
疯人院最大的权力掌控者、规范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是护士长拉奇德(赞一下她的扮演者,十分到位地刻画了这个角色),这是一位冷冰冰的清教徒一般的中年女性,在今日的眼光看来应该是那种尽之尽责、雷厉风行的职业女强人。
这位从动作,神态,面部表情都透露着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的管理者,一面口头上时刻都挂着那种服务行业装腔作势温情僵硬的礼貌用语,一面不可动摇地维护着疯人院里的神圣秩序。
她,及她一丝不苟的头发与白大褂,连同不停播放的、声响足以妨碍正常听力的“抒情音乐”,为这座死气沉沉的疯人院穿上了一件人道、慈爱、祥和的外衣。
尽管影片似乎有意将拉奇德塑造成为该片最大的反面角色,然而我对于这样一个曾任职于军队、从一名小护士熬到一间精神病院的护士长的女性还是不自觉的产生了同性之间的某种理解和同情。
整日与精神病人生活在一起是常人无法体验的高压且枯燥的工作,或许她年轻时也是一位温柔仁爱的好姑娘,或许她曾无数次被发病的患者攻击过,无数次的为没能控制好一个忽然躁狂的病人而偷偷抹眼泪,但是她终究还是累了倦了,丢失了年轻时的爱心和耐心、笑容和理想,最终变得坚硬麻木。
她是被权威制度同化和改造过的人,顺理成章地扮演了卫道士的角色,不可动摇地服从制度也不过是以一种最省时有效的方法执行自己工作职责罢了。
说到底,她也一直囵于制度的压制之中,虽然是管理者,却也是牺牲者。
这部影片拍摄在70年代的美国,60年代时美国接连爆发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嬉皮士运动、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文化运动兴起了一场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这股思潮几乎席卷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价值观,所以文艺作品中创作出麦克墨菲这样一个狂野放任气息十足、宁可咆哮着死,不愿屈膝着死的反叛权威者,自然也迎合了这种价值观念认同。
然而悖论在于,社会之所以称作社会,是有其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和理想模式标准的。
那些与正统的观念冲突,不受社会主流文化认可的行为就可能被界定为“异常”或者“疯癫”,而有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阐释了他对“疯癫”的理解,他写道,疯癫的现代概念就是一种实施控制的文化发明:曾经被接纳为社会和荒唐人生一部分的疯子们被视为一种威胁,他们被隔离到了精神病院里,变得悄无声息。
在人道主义主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今天,或许像用麦克墨菲最后被强制实施的“前额叶摘除术”那样手段来诊治精神病人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如何尊重精神病患者或者任何一类的“少数”人群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话题。
尊严、自由、平等是作为人类中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价值,但自由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它是不断抗争的结果。
精神病人有被社会妖魔化的历史,也曾被大众所遗忘,医务人员被贴上白衣天使的标签,却也曾利用权威建立一种不平等的倾轧关系。
推而广之,无论是统治国家,管理医院,还是所谓的治疗“网瘾少年”,我们都必须意识到的是,他们所面向这些对象中都没有谁是要被制伏和被标准化的。
有压迫的地方必有反抗,即使作为先驱的星星之火会被暂时熄灭,也终将会有被唤醒的大力士来接替他的位置,举起巨石,砸碎铁窗,飞越“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