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背)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名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2.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20实际以后的教育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多元化
4、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发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发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
二是心里的发展。
5、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6、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按照人的发展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础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
的的教育。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第二章
1、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
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括在学校设置的哥们学科里。教师的任
务是把各们学科的知识交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各门学科的知识。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规律
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3、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
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
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
有关教学法的基础要求。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学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
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题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
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信息伦理。
第三章
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特点: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