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之于白干
故都的秋》练习题及解析
故都的秋》练习题及解析故都的秋1、下面加粗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凋(diāo)XXX(zhè)寺一椽(chuán)落蕊(ruǐ)B.细腻(nì)平平仄(zē)仄椭(tuǒ)圆歧(qí)韵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sī)叫普陀(tuó)D.鲈(lú)鱼鲑(xié)珍驯(xùn)鸽譬(pì)如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赏玩即使XXX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XXX回味不永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故都的秋》全文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XXX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B.杭州西湖边武松墓坟头被撒满玫瑰花瓣的事件引发人们热议,可是有趣的是,这座引来关注的XXX墓并不是水浒里的XXX。
C.《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也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
D.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协作,解释了两国之间没有“不共戴天”的决斗来由,更没有基本的好处抵触。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
①但是,XXX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反面谐的风险的。
⑤XXX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故都的秋
廿四 平仄
鲈鱼 萧索 夹袄
niàn
zè
lú xiāo jiá
解题:
点明描写的地点, 含深切的眷恋之意,也 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确定描写内容
故都 的 秋
因“故都”的修饰,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 景观相结合的境界。
整体把握写作思路 开头( 1-2 ):忆秋(总写,南北对比) 主体(3-12 ):绘秋(分写,议论提升) 结尾(13-14):恋秋(总写,南北对比)
合作探究: 1.阅读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概 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之秋:
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对故都 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2、最后两段是如何来写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呢? 比喻 对比 排比 博喻 本体 喻体
南国 之秋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
美点寻踪:寻访故都的秋
速读课文第3至第11段: 主要通过哪几种景象 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 秋“清、静、悲凉” 特点的?
故都秋景图
秋院晨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北国秋果
秋院、秋槐、秋蝉、 秋雨、秋果
请用小标题概括故都 秋景图。
清、静、悲凉
26
秋 院 晨 景 图
27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境的宁静;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 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 牛花” ——心的清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仿《秋思》
小院 蓝朵
破壁 白花
破屋 秋草
碧天 浓茶
飞声 槐蕊
漏光 鸣蝉
秋枣、青枣、凉风、秋雨、斜桥 故都
墙内开花 墙外结果定稿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从多角度写出南北方秋天的差别。“黄 酒之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味浓烈, “稀饭之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 厚实,“鲈鱼之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美,北国之 秋秋味刚强,“黃犬之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 北国之秋范围广大。(手法 内容) ②通过对比突出北国 之秋浓烈、厚实、刚强、广大的特点。(手法 内容) ③ 运用整句,语势贯通,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表达对北 国之秋的情有独钟。(句式 情感)
①绿色是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表达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 ②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都市感到疲累、孤独而陌生, 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③“等焦了”运 用夸张表达作者对绿色的强烈渴望,对后面写作者囚绿作铺垫。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①残酷的镇压加上思想的专制构成中国式的统治,使得我们的民 族逐渐消亡,以致默无声息。 ②在这种情况下要么积蓄力量起来 抗争要么甘受压迫更加衰颓,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民众 的呼唤和鼓舞。
天津卷《枣香醉人》
1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6分
6分 2分
江西卷《抻面》 19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重庆卷《东坡井陈皮匠》14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分 广东卷《中国审美…》 15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全国卷《听雨》 15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常见题型】 1 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分析句子的作用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条件】在文中 【分值】 4-6分 【难度】D级
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P29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6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经典语录】郁达夫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郁达夫经典语录1、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钓台题壁》2、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郁达夫3、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4、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5、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钓台题壁》6、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7、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8、人类的所以能进步,国家的所以能富强,社会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
――郁达夫9、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郁达夫10、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故都的秋》11、大学毕业,以后就可以有饭吃,你这种定理,是哪本书上翻来的? ――郁达夫《给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残雪. ――郁达夫《远一程,在远一程》13、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久传不衰的一篇佳作。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教学这篇文章也已数次。
但每读一次,每教一遍,都会有新的不同感受和体验。
好文章就像窖藏的美酒,历久弥香,越品越有滋味。
《故都的秋》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静而不寂,悲而不伤。
“故都”是历史的、深远的、厚重的、沧桑的,而故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章开篇就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清”、“静”、“悲凉”的秋的世界。
而作者所描绘的“清”、“静”和“悲凉”,却又不是一种纯自然的“寂静”,也不是一种纯心绪的“悲凉”,而是超尘脱俗的一种独特艺术感悟。
同样是写“静”,“鸟鸣山涧中,清泉石上流”是一种纯自然的“寂静”,而作者所描绘的是昔日热闹繁华的故都――北平的“静”。
当时的北平虽然已没有往昔作为都城时的繁华热闹,但终归还是有些热闹的。
作者却独寻一隅,“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种清淡的情调、静谧的意境、浓浓的诗意,恐怕只有作者这样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人才能体悟得如此深刻细腻。
这种故都闹市之中独特的“清静”、“宁静”,静中有动,静而不寂,比那种纯自然的“寂静”,更多了一些灵性,更多了一些深意。
这或许就是作者为什么要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吧。
再来看“悲凉”。
自开篇提出故都的秋“来得悲凉”之后,作者似乎忘记了这个词,通篇下来,再没有提一个“悲”字。
但我们却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感受到故都秋意的“悲凉”来。
这种“悲凉”渗透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破壁之腰、牵牛花头、槐蕊之中、秋蝉声里、秋雨来时――,弥漫在文章字里行间所描绘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之中。
故都的秋课件 郁达夫
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四个比喻都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 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 “味”去品味抽象的“味”。“黄酒之与白干” 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 “稀饭之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 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 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于骆驼” 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这 样就把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强、博大等特 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课前抽查
• ( )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 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 ) 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又 如碧天里的( ),又如刚出浴的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地歌声似的。
• 1、按原文填空;2、给词语袅娜注拼音并解释;3、在本 段文字中找出使用通感的句子。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9、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 音呢?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钟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 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 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 楚,反衬出故都的寂静。
清扫落叶
举例:“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荷塘月色》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枣胜果图
4、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
(1)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 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 (2)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 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 小结: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 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故都的秋》课件(正稿)
思考下列问题:பைடு நூலகம்
1、在第1、2自然段中,作者分别用哪 些字眼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 征?为何这样写?表什么感情? 解答 2、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写了几 幅 秋景图?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重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解答 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解答
• 1、写景状物散文
• 2、形散神聚
• 听朗读,注音,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 3、标题
一篇饱含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 作者:《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 《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
知人论世:
郁达夫三岁丧父,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 17岁跟随兄长前往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十年, 受尽歧视。
南国之秋与北国 之秋的对比
“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 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 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 的呢?
• 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 四个比喻有三个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形象 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 1、“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 北国之秋秋味浓烈; • 2、“稀饭之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 北国之秋秋味厚实; • 3、“鲈鱼之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 北国之秋秋味刚强; • “黄犬之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 之秋范围广大。 • 这样就把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强、博大等 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读《济南的秋天》和《故都的秋》
读《济南的秋天》和《故都的秋》秋天,是一个最能给人带来感受的季节。
老舍的《济南的秋》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都是以秋天为题材抒发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感受。
老舍和郁达夫都是出名的大作家,他们都非常喜欢秋天. 可以说喜欢的程度不分上下.老舍认为秋神的家就在济南,那神住的地方一定是非常美的.郁达夫则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他们对秋天有多么热爱.两篇文章又恰恰描述的都是北方的秋天,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济南.这些都是它们的共同之处.这两篇文章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看秋的角度不同,所以文章表达的意境也不一样。
老舍看济南的秋是从外面去看, 就象一个艺术家站开一点距离欣赏一幅作品一样. 他从远处眺望济南秋天的景色, 比如有山有水有白云有城楼等. 老舍在这篇文章中的文字完全变成了一支画笔, 大量使用色彩来描述. 比如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 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 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还用排比句描述山脚下的颜色有黄, 有灰, 有绿还有藕荷色儿. 老舍不仅把这秋色写的很美丽而且让人能感触到它的生动比如, 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又比如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 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竭尽全力用最美的色彩,最带有诗意的情景来描述济南的秋天, 他是用最大的热情在赞美济南的秋天. 把它说成是诗,是画,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他的秋天带给人的是一种绚丽的美.郁达夫看秋天的角度则完全不同, 他是深入到了北方秋天的内容里去感受,去体会. 比如他喜欢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他能欣赏槐树叶下漏下来的日光. 秋天的阳光很不一样, 即没有那么炎热也没有那么暗淡是很有特点的. 作者在文章中还抓住了许多带有秋天特点的事情描述. 比如清晨扫过的街道让人觉得清闲又有点儿落寂, 秋蝉哀弱的残声, 和息列索落的雨声. 作者为了让读者能体会到故都十足的秋意, 他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对比, 他先拿江南的秋天来对比, 南方秋的味,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 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连北方的秋雨, 也似乎比南方的下的奇,下得有味, 下得更像样. 在北方到处可以听到秋蝉的声音,而南方非要上郊外或山上才听得到.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黄酒之于白干………读完郁达夫的文章,我们不但能感受到秋天的美. 一种清闲和有滋有味的生活之美. 而且从中也体会到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他的秋天是丰富的令人向往的, 同时又有一些悲凉. 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北方的秋天, 因为表达的情感不同,所以使用的修辞手法也不一样. 这就是两篇文章带给我的感受。
2_故都的秋(郁达夫)高中语文必修2
点此播放视频
1931年9月18日后,由 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 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 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 闷的散文。1934年7月,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 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的优美散文《故 都的秋》。1945年被日 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 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 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
状元365答疑网 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王实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状元365 答疑网 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状元365 答疑网 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状元365 答疑网 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达出清去“作 夫真水掉一者 笔情出豪语的故 下。芙华天闲都 的这蓉见然情的 秋便,纯万漫秋 。是闲真古话, 郁笔”新。是 ,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状元365 答疑网 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句中的比喻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
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 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 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 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 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 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 状元365答疑网 明了于胸。 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 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的解读
《故都的秋》“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故都的秋》“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的解读《故都的秋》在13节中,作者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关系比作“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些个事物之间有些什么不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作者将故都之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论及南北秋味之比,更乃一妙比。
揣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
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查阅资料,文坛上对于这一妙比也有颇多不同见解。
贺诚章先生认为:“这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多角度表达了对南北方秋天的具体差别的体验:一是味道薄厚的差别(黄酒之与白干);二是充实程度的差别(稀饭之与馍馍,实际是感觉);三是肥美程度的差别(鲈鱼之与大蟹,还是味觉);四是规模的差别(黄犬之与骆驼,又回到了视觉。
而漆瑗先生则认为:“‘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机灵、活泼,一个沉稳、刻苦。
”复旦大学附中张大文先生认为:“作者把南方的秋味同故都的秋味相比较,认为前者之与后者,有如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在这里,四对喻体作比较,目的是从四个角度说明一对本体的特点。
第一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浓烈度不同;第二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敦实度不同,这两点较为易解;第三对喻体是从鲜味说明深长度不同,虽然同以上两对喻体都是就实论虚,但要同‘浓烈’‘敦实’相区别,已有不少困难;第四对喻体说明什么特点呢?要从黄犬、骆驼的生活特点来考虑:黄犬走一段路,撒一泡尿,如此轻佻,而骆驼一步一个脚印,这般厚重。
高考语文总复习语言运用之仿用句式
二、仿写——让文采 “飞”起来
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 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 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 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 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悠悠白云中间,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 腼腆地躲进雾飞的巨龙 ,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10
让结构 “严”起来!
用 好 仿 写
课后练笔:请同学们从初高中的教材 中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文字,进行仿 写。
镣铐一:结构一致: 分析结构形式 镣铐二:修辞一致 :分析修辞手法 镣铐三:话题一致 :分析陈述对象 镣铐四:格调和谐 :做到色彩和谐
形 神 抓住语意关系 兼 备 把握修辞特点 做 紧扣中心主旨 仿 写 格调高远
1、仿照下面这段话,以“少年之于老年”开头, 写一个排比句。(6分) 南国之秋之于北国之秋,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镣铐一结构一致:分析结构形式 镣铐二修辞一致 :分析修辞手法 镣铐三话题一致 :分析陈述对象 抓住语意关系 把握修辞特点 紧扣中心主旨
镣铐四格调和谐 :做到色彩和谐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灵则灵。斯是 好友,唯吾真情。遇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 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 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 “君交如水。”
———《交友铭》
刘禹锡《陋室铭》
17
隆昌一中 李平
考点链接1
语言文字运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
11
镣铐五:符合逻辑: 注意内容前后兼顾
3、仿照下面段落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两个段 落。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 头。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 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生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预习及拓展学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预习及拓展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互动探究】秋天,是文人们最常吟咏的对象。
同学们能想起那些有关秋的诗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文人郁达夫也写秋景抒思秋之情,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知识精讲】一、第十四课故都的秋【知识梳理】1.文学文化常识(1)作家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
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初加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2.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
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的解读
《故都的秋》“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故都的秋》“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的解读《故都的秋》在13节中,作者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关系比作“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些个事物之间有些什么不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作者将故都之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论及南北秋味之比,更乃一妙比。
揣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
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查阅资料,文坛上对于这一妙比也有颇多不同见解。
贺诚章先生认为:“这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多角度表达了对南北方秋天的具体差别的体验:一是味道薄厚的差别(黄酒之与白干);二是充实程度的差别(稀饭之与馍馍,实际是感觉);三是肥美程度的差别(鲈鱼之与大蟹,还是味觉);四是规模的差别(黄犬之与骆驼,又回到了视觉。
而漆瑗先生则认为:“‘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机灵、活泼,一个沉稳、刻苦。
”复旦大学附中张大文先生认为:“作者把南方的秋味同故都的秋味相比较,认为前者之与后者,有如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在这里,四对喻体作比较,目的是从四个角度说明一对本体的特点。
第一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浓烈度不同;第二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敦实度不同,这两点较为易解;第三对喻体是从鲜味说明深长度不同,虽然同以上两对喻体都是就实论虚,但要同‘浓烈’‘敦实’相区别,已有不少困难;第四对喻体说明什么特点呢?要从黄犬、骆驼的生活特点来考虑:黄犬走一段路,撒一泡尿,如此轻佻,而骆驼一步一个脚印,这般厚重。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仿写类似的句子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仿写类似的句子
1、白干与黄酒,它们犹如两个不可谓不是一家的兄弟,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味和口感。
2、黄酒采用了传统的酿制工艺,其酒香浓郁,口感柔顺,拥有深厚底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3、而白干更能反映出当下的潮流,它以清雅利落的口感,搭配精致的酒体,更易于接受,也更易于爱上。
4、黄酒凝重而厚重,细细品味,深深品尝,让你体会它所承载的深刻意义;而白干则更多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体验,让你尽情的畅快愉悦的觅食。
5、黄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沉淀着历史的痕迹,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沧桑;而白干则更多的是一种时尚、潮流的感觉,它是一种现代人的时尚派对。
6、黄酒有着热情、厚重的口感,能够表达出深情、温暖的情感,是朋友聚会时最佳的伴酒;而白干则更是一种轻松、愉悦的饮品,搭配着欢乐的氛围,让你拥有一个美好的夜晚。
7、黄酒的酒香浓郁,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厚重,品尝它的甘甜;而白干的口感清爽,更易于入口,搭配着精致的酒体,犹如一种轻
松愉悦的享受。
8、黄酒酿造工艺悠久,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而深沉的味道;而白干则更多的是一种时尚而活泼的口感,让人体验到一种新颖而精致的美味。
9、黄酒的口感醇厚,入口甘甜,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而白干则更具有时尚感,清爽易饮,更能体现出当下的潮流。
10、黄酒拥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白干则更具有时尚感,搭配着精致的酒体,更易于接受,也更易于爱上,让你尽情享受它给你带来的美好体验。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的修辞手法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的修辞手法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的修辞手法是对比。
《故都的秋》一开头就用到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三个“来得”形成了一个分句排比,将北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强调出来。
这句话同时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下文描写故都的秋的景色,都是围绕这三个特点来描写的。
在很多文章都有应用到的比拟和比喻的手法,在这篇散文里也有被运用到。
比拟的手法如“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里是将物拟成人,“卷”和“露”分别给了云和太阳人格,把它们的“动作”生动地描写出来。
而比喻的手法如“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的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此处将枣子比喻成橄榄和鹅蛋,具体的把在北国清秋佳日食的枣子的样子描绘了出来。
接着作者还运用到了较少见的通感手法。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的味,本应用味觉来感受,秋的色,本应用视觉来感受,却说看不饱秋的味,尝不透秋的色,这样写使描写更加生动。
另外,文中还有一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这句话用反问的手法,把秋思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事实强调了出来,但作者强调的是不止这一点,他还特别突出了这种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非得在北方才能感受到的,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喜爱之情。
在文章的开端及结尾处,都有用到对比的手法,作者将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对比,还把两者比喻成“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是南方的秋,如黄酒般的温顺柔和,稀饭似的潮湿粘绸,鲈鱼似的细腻柔滑,黄泉似的小家碧玉;而白干、馍馍、大蟹及骆驼是北方的秋,如白干般强烈,馍馍般干燥,大蟹般豪迈,骆驼般悲凉,这样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北国的秋清、静和悲凉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北国的秋的热爱。
故都的秋 孙海阳
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 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 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 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 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 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 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 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 色、艺术手法。 4、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 的艺术手法,学会 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 法。
故都的秋色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郁达夫 (1895~1945) 原名郁文,现代著 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 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 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 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 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 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 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 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 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 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 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 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 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 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 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 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 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 主观抒 情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
2011-11-13 21:23:18| 分类:人教版必修二|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故都的秋》“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
《故都的秋》在13节中,作者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关系比作“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些个事物之间有些什么
不同?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作者将故都之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论及南北秋味之比,更乃一妙比。
揣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
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
了于胸。
查阅资料,文坛上对于这一妙比也有颇多不同见解。
贺诚章先生认为:“这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多角度表达了对南北方秋天的具体差别的体验:一是味道薄厚的差别(黄酒之与白干);二是充实程度的差别(稀饭之与馍馍,实际是感觉);三是肥美程度的差别(鲈鱼之与大蟹,还是味觉);四是规模的差别(黄犬之与骆驼,又回到了视觉。
而漆瑗先生则认为:“…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机灵、活泼,一个沉稳、刻苦。
”
复旦大学附中张大文先生认为:“作者把南方的秋味同故都的秋味相比较,认为前者之与后者,有如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在这里,四对喻体作比较,目的是从四个角度说明一对本体的特点。
第一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浓烈度不同;第二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敦实度不同,这两点较为易解;第三对喻体是从鲜味说明深长度不同,虽然同以上两对喻体都是就实论虚,但要同…浓烈‟…敦实‟相区别,已有不少困难;第四对喻体说明什么特点呢?要从黄犬、骆驼的生活特点来考虑:黄犬走一段路,撒一泡尿,如此轻佻,而骆驼一步一个脚印,这般厚重。
——这样,浓烈、敦实、深长、厚重四个概念对说明故都的秋的特征,使各尽其妙,又相互渗透。
”
张宏星先生认为:“郁达夫连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
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
郁先生能作出这样的比喻我认为与他平生于北平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他自己在《故都的秋》的姊妹篇《北平的四季》中也写到了他对北平那浓厚的眷恋之
情:
其次,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
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
了对古都的感情: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
地。
……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北平的四季》郁达夫
敞开的议论最后归结为一句,那就是:“中国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作者运用烘托比照的手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前面是概括的,然后是细致的,具体的,但都写的是景物。
此后又放开笔墨横向阐发。
最后,郁达夫连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以虚映实,强化了对北国故都之秋的赞美:“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
驼。
”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这样就把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强、博大等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写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韵,读来如饮醇酒,久而弥笃。
这样深入的比喻,从心的最深处延伸出来,真挚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