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急性并发症的诊疗进展

合集下载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教授意见) The mean survival of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ular
carcinoma is approximately 2–3 months(大约 病程) The doubling time of the tumor size is 2–3 months. Optimal
6/40
肝癌治疗历史回顾
50年代肝癌临床进展(大肝癌切除) 主要是建立在解剖和生化进步基础上;
60-70年代肝癌临床进展(肝移植和小肝癌) 主要建立在免疫学进步基础上;
80年代肝癌临床进展(二期切除、局部治疗等) 则以电脑、新技术为主要研究背景;
90年代生物学治疗进步和推进。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以对肝癌有亲和力抗体或非抗体作为载体,与放射性核素组成交联物进行内 放射治疗,特异导向肿瘤,可较多杀伤肿瘤而较少损害正常组织。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20/40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现实状况
肝肿瘤射频消融总成功率各不相同。成功率之间差异无疑受各种原因 影响,包含患者选择、操作者经验及所使用设备。
优点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缺点有治疗范围不足隐患、易复发、预后差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16/40
原发性肝癌放射学治疗进展
近年来伴随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理学研究进展,进展了放疗设备, 采取钴60γ射线或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高能射线等,对肝癌照射
方法和范围也有了改进,由原来全肝照射-局部照射-全肝移动放照 射-手术定位局部照射和超分割照射等,使肝癌放疗效果有显著提升, 副作用则降低到最低水平。 主要包含体外放射治疗和体内放射治疗。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22/40
(3)寻找新肝癌相关基因,以期提升在肝癌组织中表示阳性率。 (4)多基因联合治疗。如用腺病毒介导p53,B 7-1,GM-CSF和IL-2等4种目标基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治疗进展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率的第3位。

我国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据统计,目前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的55%,而死亡人数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肝癌的认识加深,肝癌的治疗有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对近几年的肝癌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外科治疗术前评估:肝切除术术前肿瘤情况及肝储备功能的评估非常重要。

我国一期手术前提条件是:①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

②肝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损害,按肝功能分级属A级;或肝功能分级属B级,经短期护肝治疗后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到A级。

③肝储备功能(如ICG,R15)正常范围。

④无广泛肝外转移性肝癌癌灶肿瘤。

小肝癌的治疗:小肝癌的治疗由“单一的手术切除”演变为“手术切除、局部治疗和肝移植相结合”的格局。

据报道[2]1000例小肝癌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62.7%,10年生存率为46.3%。

以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是小肝癌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腹腔镜切除肝癌是微创外科观念在肝癌外科的体现,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对肝脏损害较轻、有利于术后更早地进行辅助治疗等优点。

但是由于肝脏解剖及肝脏生理的特殊性,该手术技术难度较高。

二期切除:无法切除的巨大肝癌经综合治疗缩小后的切除,称为肝癌的二期切除或降期切除。

二期切除目前已成为治疗中晚期不能一期切除肝癌的一种经典模式。

使大肝癌变小的方法:外科治疗包括肝动脉结扎(HAL)、肝动脉栓塞化疗(HACE)、局部冷冻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包括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PEI、导向治疗等,临床以TACE最为常用。

这些方法合理、综合、序贯应用能使11%~20%的患者获得二期切除的可能。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204例大肝癌经TACE或HAL+HACE缩小后再切除的5年生存率56.5%,疗效与小肝癌根治切除后相类似。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1. 引言1.1 疾病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的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肝癌是全球第六常见的癌症类型,但却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肝癌的发病与乙型及丙型肝炎、肝硬化、饮酒、肝脏寄生虫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肝癌的治疗中,局部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

TACE是通过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直接注入肝动脉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尽管TACE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一定的提高,但与之相关的并发症问题也逐渐凸显。

早期并发症如肝功能损害、出血和感染等已经被证实是TACE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而晚期并发症如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也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影响。

对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1.2 TACE治疗简介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肝脏恶性肿瘤,常见于世界各地,并且具有高发生率和死亡率。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而言。

TACE治疗也存在一些并发症问题,如肝功能损害、感染、出血等。

对于TACE治疗后的并发症防治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进行详细的探讨和总结。

1.3 并发症问题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式多样化,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

虽然TACE治疗在控制肿瘤生长和缓解症状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并发症问题也备受关注。

TACE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肝功能损伤、消化道症状、术后感染等。

肝功能损伤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原发性肝癌是指在肝脏组织中发生的癌症,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肝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对于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肝癌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TACE(经动脉化疗栓塞)已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方式之一。

TACE治疗后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TACE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防治进展。

一、TACE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1. 肝功能异常:TACE治疗可导致肝脏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从而引起肝功能异常。

严重者可发展为肝功能衰竭,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 肝内外胆管损伤:TACE治疗时,药物沉积在肿瘤周围的动脉系统中,可能会对肝内外胆管造成损伤,导致胆管炎和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3. 腹痛和发热:TACE治疗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腹痛和发热,这是由于肝脏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

4. 出血:TACE治疗后,偶尔会出现肿瘤出血、消化道出血以及腹腔出血等并发症。

5. 肝内感染:TACE治疗后,肝脏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肝内感染,如脓肿和脓毒症等。

6. 胃肠道反应:TACE治疗后患者常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以上并发症的出现,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的难度,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并发症成为了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并发症的防治进展1. 肝功能保护针对TACE治疗后出现的肝功能异常,关键在于保护肝脏功能,减轻对肝脏的损害。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门冬氨酸、丙酸二甲酯、谷胱甘肽等,这些药物可有效保护肝细胞,减轻对肝脏的损害。

一些研究表明,预处理肿瘤周围动脉的使用可以降低TACE术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

在进行TACE治疗前,预处理肿瘤周围动脉是非常重要的。

2. 胆管保护针对TACE治疗导致的肝内外胆管损伤,首先应加强术前的检查,以尽量排除胆管炎、胆管瘤等疾病。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新进展和技术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新进展和技术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新进展和技术近年来,原发性肝癌治疗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技术,这些创新的方法为患有肝癌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机会。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治疗进展和技术,包括肝脏移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一、肝脏移植肝脏移植是一种治疗晚期肝癌的有效方法。

通过将患者的肝脏替换为健康的供体肝脏,可以彻底清除癌细胞并恢复肝功能。

肝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不断提高,使更多的患者有了得到肝脏移植的机会。

二、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靶点进行的精确治疗方法。

通过抑制肿瘤生长所需的信号通路,可以阻止肿瘤的进展和扩散。

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已经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如索拉非尼和达沙替尼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三、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利用人体免疫系统的力量来抵抗肿瘤。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可以增强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能力,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四、局部化疗局部化疗是一种通过直接向肿瘤部位输送药物来治疗肝癌的方法。

与传统的全身化疗相比,局部化疗可以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同时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

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介入性治疗技术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射频消融等已被广泛用于肝癌的治疗。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总结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发性肝癌治疗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和技术。

肝脏移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局部化疗等方法的出现,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都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治疗辅助手段。

我们相信,在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下,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将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新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新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新进展Primary Liver Cancer: Recent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bstractPrimary liver cancer, also known a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a common malignancy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It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cancers worldwide, especiall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CC, including imaging modalities, biomarkers, drug therapy,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In this article, we summarize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Keywords: primary liver canc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iagnosis, treatmentIntroductionPrimary liver cancer, primari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mortality worldwide. HCC is prevalent in Asia and Africa, with China accounting for about 5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HCC is usually diagnosed in the later stages, making it challenging to treat effectively. The five-year survival rate for HCC patients is only 17%. In recent years, numerous adv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CC, including improved imaging modalitie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s pathogenesis, newer biomarkers, and more effective drug therapies. This article will outline the latestdevelopment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CC.DiagnosisImaging Modalities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ultrasou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re the most common diagnostic tools for HCC. In recent years, advancements in imaging technology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diagnosis of HCC. For exampl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is now commonly used to diagnose small HCCs without the need for invasive biopsies. MRI with hepatobiliary-specific contrast agents, such as gadobenate dimeglumine, can generate high-quality images of HCC, enabling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BiomarkersIn addition to imaging, biomarkers can also be used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HCC. The most commonly used biomarker is alpha-fetoprotein (AFP), although its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re relatively low. Other biomarkers, such as des-gamma-carboxy prothrombin (DCP), glypican-3 (GPC-3), and osteopontin (OPN), have shown promise in HCC diagnosis, particularly when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AFP.TreatmentSurgical TreatmentSurgical resection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are the best curative treatments for HCC. Advances in surgical techniques, such as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iver resec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also been shown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early-stage HCC, and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has improved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HCC beyond the Milan criteria.Radiation TherapyRadiation therapy, particularly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 has emerged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HCC. SBRT delivers high doses of radiation in a precise manner to the tumor while reducing exposure to the surrounding healthy liver tissue.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BRT is well-tolerated and can achieve high rates of local tumor control.Drug TherapyDrug therapy has progres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ations for HCC treatment. Sorafenib, a multi-kinase inhibitor, is the first targeted therapy approv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CC. Recently, several other drugs, such as regorafenib and ramucirumab, have been approved for HCC treatment.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such as nivolumab and pembrolizumab, have also shown promise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CC.ConclusionPrimary liver cancer, particularly HCC, is a significant global health problem, and its incidence is increasing. Advances in imaging modalities, biomarkers, drug therapy,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hav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CC. Futu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identify better biomarkers for early HCC diagnosis and to develop new drugs tha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CC.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particul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n recent years. Despite this progress, HCC remains a challenging cancer to treat,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o continually evaluate and develop new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Diagnosis of HCC has traditionally relied on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ultrasound, CT, and MRI. However, recent advances in imaging technology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ensitive and specific technique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HCC. In addition to CEUS and hepatobiliary-specific contrast agents in MRI,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elastography and diffusion-weighted MRI, have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in identifying HCC at an early stage.Biomarkers have also been shown to be valuable tools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HCC. In addition to AFP, several other markers, including DCP, GPC-3, and OPN,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Combining these markers with imaging techniques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HCC diagnosis,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disease.Surgical treatment remains the gold standard for early-stage HCC, with liver transplantation being an effective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 However, not all patients are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surgery, and other treatment modalities, such as radiation therapy and drug therapy, are necessary. SBRT has gained popularity a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 for HCC, and its use is likely to increas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operable HCC.With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therapies and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systemic treatment options for HCC hav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rafenib was the first targeted therapy approv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CC, and more recently, regorafenib and ramucirumab have been approved as second-line therapies.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such as nivolumab and pembrolizumab, have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in clinical trials, with some patients achieving long-lasting responses.In summary,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CC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recent years, with improvements seen in imaging modalities, biomarkers, surgical techniques, radiation therapy, and drug therapy. These advancements offer hope for patients with HCC, particularly those diagnosed at an early stage, and may ultimately lead to improved overall survival rates.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more accurate diagnostic tools, identify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existing treatments for HCC.In addition to the advances in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mechanisms underlying HCC. This knowledge has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rugs that show promise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trials.Several pathway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key drivers of HCC, including the PI3K/AKT/mTOR pathway, the Wnt/β-catenin pathway, and the MAPK/ERK pathway. Drugs targeting these pathways, such as sorafenib and lenvatinib, have become standard of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CC. However, there is a need for more effective and specific drugs that can target multiple pathways simultaneously.Immunotherapy has also emerged a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HCC.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such as nivolumab and pembrolizumab, have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CC who have failed prior systemic therapy. These drugs work by blocking negative regulators of the immune system, allowing for enhanced T cell activat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nd other agents, such as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or chemotherapy, is under investigation in clinical trials.In addition to systemic therapy, locoregional therapies, such as radioembolization and chemoembolization, continue to play a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HCC. These therapies deliver high doses of anticancer agents directly to the tumor, while sparing normal liver tissue. Emerging therapies, such as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and 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 hold promise in the treatment of HCC by providing a less invasive option for patients who are not candidates for surgery.Prevention of HCC remains an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particularly in populations who are at high risk for developing the disease, such as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or C. Vaccin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and effective antiviral therapy for hepatitis B and C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clining incidence of HCC in some populations.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such as reducing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maintaining a healthy body weight, may also play a role in preventing HCC.Overall, the field of HCC research and treatment is rapidly evolving, with improvements i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There is a need for continued research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of HCC and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介入治疗等多种
方式。

介入治疗中,经皮肝动脉栓塞和射频消融是常用的方法,而TACE(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一种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

TACE治疗是通过导管将药物和栓塞物注入肝动脉,达到肝癌局部化疗栓塞的效果,同时减少了肝癌细胞对血液和养分的供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然而,在TACE治疗后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1.肝功能损伤:TACE治疗对肝脏会有一定的损伤,导致转氨酶升高、黄疸等症状。

在TACE治疗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肝功能,根据情况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监测患者的肝功能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2.腹痛和发热:在TACE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和发热,这是由于治疗过程中肝癌细胞死亡释放出大量有害物质,引发炎症反应所致。

在治疗期间,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护,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肝内血栓形成:TACE治疗后,可能会引起肝内血栓的形成,影响肝脏的功能,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

为了预防肝内血栓的形成,可以采用肝素等抗凝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
维持肝脏的正常功能。

4.肝肾综合征:在TACE治疗后,可能会引起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导致血肌酐增高、尿量减少等症状。

为了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需要对患者的血容量进行调节,注意补液,
并正确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控制血压。

因此,在进行TACE治疗时,除了正确选择患者和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检测和监护,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进展吴东沈锋吴孟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国200433)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章编号:1818-0086(2011)01十年来肝癌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但应该注意到,在肝癌治疗中,除了肝癌肝硬化合并率高、难发现、易转移等自身特点会影响到疗效的进一步提高外,肝癌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也出现了“瓶颈”。

外科治疗中仅肝移植、手术切除和微创治疗可获得确定的疗效,这些方法发展已相对成熟,要进一步提高疗效已十分困难。

因此,肝癌治疗在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的同时,需要强调在现有肝癌治疗基础上的观念更新,强调肝癌治疗规范的建立和适应证的把握。

1早诊早治,手术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早期肝癌不论通过肝切除术、肝移植,还是微创治疗,均有50%~70%的患者可获得5年生存。

多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或手术切除治疗取得了相似的临床效果,均可作为小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

而肝移植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小肝癌的治疗上可发挥较好的作用。

本院1999-2003年施行的6646例手术中,小肝癌2367例(占35.6%),其中直径≤3 cm者792例,直径在3~5 cm者1575例。

小肝癌与同期切除的大肝癌(≥10 cm)患者相比,1、3、5年生存率(见表1)均显示出肝癌早诊、早治的优越性。

2综合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重要途径合理的多学科联合治疗肝癌,临床上可获得协同增效的结果。

2.1预防复发在手术或微创治疗获得“根治”的基础上,需强调术后的综合协同治疗预防复发,以提高患者的无瘤生存率。

目前,临床上应用手术切除(微创治疗)肝癌加术后辅助治疗模式者最多,特别是手术切除加放射介入(TACE)组合。

鉴于肝癌手术后复发率高,特别是多数肝癌复发高峰集中在术后7个月至1年,国内外部分研究建议,术后1个半月左右为患者施行预防性TACE,可以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

但部分研究者认为,TACE的选择应结合患者肿瘤根治的程度、肝硬化程度以及肿瘤的恶性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原发性肝癌经过TACE(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并发症。

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并发症的程度或预防其发生。

1. 肝功能异常:TACE治疗通过阻断肝癌的血液供应来达到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会对正常肝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

这种损伤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肝功能试验指标异常、黄疸等。

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护正常肝组织,可以减轻肝功能异常的程度。

2. 肝脏梗死:TACE治疗过程中,导管插入肝动脉进行化疗药物栓塞,有时会导致肝动脉的栓塞物脱落,堵塞肝动脉的分支,造成肝脏梗死。

预防肝脏梗死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导管插入位置、确保栓塞物不会脱落,并避免将栓塞物送入较小的肝动脉分支。

3. 肝脓肿:在TACE治疗过程中,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导致感染并形成肝脓肿。

预防肝脓肿的措施包括严格操作,保证治疗器械和导管的无菌状态,术前和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定期检测肝脏的感染指标。

4. 肝动脉瘘:TACE治疗时,肿瘤周围的血管可能由于栓塞物的堆积导致破裂,形成肝动脉瘘。

肝动脉瘘的发生可以导致血压异常、出血等严重后果。

预防肝动脉瘘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栓塞物和栓塞部位,确保栓塞物不会堆积过多导致血管破裂。

5. 肝功能衰竭:TACE治疗后,如果过度破坏了肝组织,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

预防肝功能衰竭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对肝功能较差的患者进行过度侵袭性的治疗。

6. 疼痛和不适感:TACE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和不适感。

这些症状一般是由于栓塞物引起的肿瘤坏死导致的,一般在几天到几周内会逐渐缓解。

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疼痛缓解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TACE治疗肝癌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原发性肝癌诊治新进展

原发性肝癌诊治新进展

03
丙型肝炎病 毒感染者: 丙型肝炎病 毒也是导致 肝癌的原因 之一
04
肝硬化患 者:肝硬 化患者发 生肝癌的 风险较高
05
家族史: 有肝癌家 族史的人, 患肝癌的 风险较高
肝癌的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多吃 蔬菜水果,减少 高脂肪、高糖、 高盐的食物摄入
戒烟限酒:戒烟 有助于降低肝癌 风险,适量饮酒 有益健康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规律作息, 避免熬夜,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
定期体检:定期 进行肝脏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 肝脏疾病
避免接触致癌物 质:避免接触有 毒化学物质,如 黄曲霉素等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降低肝 癌风险
肝癌的早期筛查
01
定期体检:包括肝功能检查、腹部超 声检查等
02
肝癌高危人群:如乙肝、丙肝患者、 长期饮酒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筛查
03
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改 善生活质量
05
治疗注意事项:定期复查,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02
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瑞 戈非尼等
04
副作用:可能出现皮肤反应、 腹泻等副作用
肝癌的高危人群
01
长期饮酒者: 长期大量饮 酒可能导致 肝功能受损, 增加肝癌风 险
02
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者: 乙型肝炎病 毒是导致肝 癌的主要原 因之一
腹水:肝癌患者可 能出现腹水,表现
5 为腹部肿胀,这可 能是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肝脏功能 受损,导致腹腔内 液体潴留。
体重下降:肝癌患
3 者可能出现体重下 降,这可能是由于 肝脏功能受损,导 致营养吸收不良。
肝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如 CT、MRI、超声 等,可发现肝癌 病灶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一般都处于晚期,且肝癌的治疗难度较大。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转动脉导管(TACE)治疗已成为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TACE治疗也存在并发症,不同的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肝功能损伤TACE治疗中使用的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会对肝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为肝功能检查指标的异常。

肝功能损伤是TACE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的肝功能损伤会导致肝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2. 肝脏坏死TACE治疗后,由于栓塞剂导致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可能会发生肝内坏死,严重的肝脏坏死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 肝内出血TACE治疗后,由于肝内血管栓塞可能引起小范围出血,严重者可能引发肝内大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威胁较大。

TACE治疗后可能导致肝功能的恶化,这是由于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和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5. 肝性脑病TACE治疗后可能引起肝性脑病,严重者可能导致患者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

6. 栓塞剂漂移TACE治疗中栓塞剂的漂移可能导致周围器官和血管的栓塞,引起相应的并发症。

以上提到的并发症都可能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在选择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时,尽量考虑其对肝功能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损伤较大的药物和栓塞剂。

(2)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对肝功能的评估,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重选择TACE治疗,或者采用其他治疗方案。

(3)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对患者的护理。

(1)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和栓塞技术,尽量减少对正常肝组织的影响,避免引发肝脏坏死。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起源于肝脏内的肿瘤,常见于肝脏肝细胞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病例的大部分。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但在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治疗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而经动脉灌注理疗(TACE)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原发性肝癌的局部治疗,尤其是对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

TACE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对TACE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进行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TACE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导管在肝动脉至肝癌旁注入含有化疗药物的介质,从而进行局部肝癌灌注治疗。

TACE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阻断肿瘤供血血管,降低肿瘤的血供,减少肿瘤的生长,同时可以将化疗药物直接送到肿瘤灶区,减少对全身组织的毒副作用。

TACE治疗也存在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肝功能损害、肝内外胆管损伤、肝脏坏死、溶栓综合征等。

肝功能损害是TACE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可能造成肝功能损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于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化疗药物对肝脏造成了直接的毒副作用,也可能是由于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造影剂或造影导管对肝脏造成了伤害,甚至可能是由于治疗过程中导致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旦出现肝功能损害,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肿大等症状。

为了降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术前评估,对患者的肝功能、肝脏病变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谨慎使用TACE治疗,避免加重肝功能不全。

术中术后需要严格控制造影剂的用量和造影导管的使用,减少对肝脏的损伤。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积极进行肝功能支持治疗,减轻肝功能损害对患者的影响。

肝内外胆管损伤也是TACE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TACE治疗可能会导致肝内外胆管受到化疗药物或造影剂的损害,进而造成患者出现胆管炎、胆囊炎、胆汁淤积等症状。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增长趋势。

在肝癌的治疗中,经经皮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TACE治疗后常常伴有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肝功能异常、胆道炎、腹水、肝性脑病等。

本文将围绕TACE 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进行探讨。

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1. 肝功能异常:TACE治疗后,由于肝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常常会出现肝功能异常。

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

对于这一并发症,应及时进行肝功能监测,并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给予肝保护药物、限制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等。

2. 胆道炎:TACE治疗后,由于肿瘤坏死组织刺激胆道黏膜、肿瘤侵犯胆管等因素,患者易出现胆道炎的并发症。

在TACE治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一旦出现胆道炎的症状,如发热、黄疸、腹痛等,应及时进行胆道造影和消炎治疗。

3. 腹水:TACE治疗后,由于肝功能损害加重,患者易发生腹水的并发症。

对于腹水的防治,首先应积极控制肝功能损害,保证患者的蛋白质营养,同时进行腹水引流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4. 肝性脑病:TACE治疗后,由于肝功能异常和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患者易出现肝性脑病的并发症。

在TACE治疗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一旦出现肝性脑病的症状,如精神异常、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防治进展1. 选择适当的TACE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肝癌分期、肝功能状态和全身情况,选择适当的TACE治疗方案,降低治疗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TACE治疗的时间、间隔和剂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术前评估和准备:在进行TACE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肝功能、肿瘤分期、病理类型、肿瘤血供情况等方面的评估。

进行术前的准备工作,如调整肝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进展

综述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进展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⑴,疗效较差,5年生存率只有7% 左右。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肝癌,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占第2位。

原发性肝癌若不治疗,平均生存期仅为1-3个月⑵。

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

然而,由于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能手术切除者仅为10%,因此,各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化疗、经动脉化疗栓塞、肝移植术、消融治疗、放射治疗、物理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等成为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原发性肝癌的各种治疗手段进展综述如下。

一、外科治疗1、手术治疗以肝癌切除术为代表的外科治疗仍是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随着解剖学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术中超声的应用、肝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改进、围手术期处理的完善以及手术技术的进步,使肝切术的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大大降低。

近年来,随着肝脏外科若干概念的更新进步,不论巨大型肝癌或特殊部位,如近肝腔结合部、肝门部或尾状叶肝癌,只要肿瘤局限,余肝能代偿,全身情况允许,一般均行一次性切除。

如何安全、彻底地切除肝脏病灶,同时保留充足的功能性肝组织,成为目前外科医师面临的新挑战[3, 4]。

肝脏外科进展主要如下:1)手术适应症的相对扩大。

肝切除术后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全身情况好,无严重的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病变;②肝肾功能基本正常,经保肝治疗后有明显改善;③无远处转移,瘤体未侵及第一、二、三肝门⑸。

以往不可切除的肝癌,如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肝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微损害,按肝功能分级属Child-PughA级;或肝功能分级属B级,但经短期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到A级、肝储备功能基本在正常范围,也可作姑息性肝脏切除。

研究表明,减瘤手术不仅不会加剧肝癌的扩散,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全身状况,便于下一步序贯性综合治疗⑹。

2)手术技术的改进。

主要有四点:A、血流阻断技术。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临床上常采用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通过导管在动脉内注射抗癌药物和栓塞剂,直接灌注肝癌局部血管,破坏肿瘤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虽然TACE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但TACE治疗后也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肝内外胆管损伤等。

如何预防和及时处理TACE治疗后的并发症,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进行探讨。

一、肝功能异常TACE治疗后,由于肝动脉的阻塞和抗癌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可能导致患者肝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肝功能指标异常、腹水等。

肝功能异常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影响较大,因此及时发现和处理肝功能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和处理肝功能异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选择适当的TACE治疗方案。

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过多的抗癌药物或栓塞剂,选择较为温和的TACE治疗方案。

2、密切监测肝功能及相关指标的变化。

TACE治疗后应定期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ALT、AST、总胆红素等指标,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的变化。

3、积极处理肝功能异常。

一旦发现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应及时积极处理,包括适当的肝保护治疗、营养支持等。

二、消化道出血TACE治疗后,肿瘤组织坏死或溶解可能导致肿瘤块内的血管破裂,致使出血。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是黑便或呕血。

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不仅会使患者体质下降,还会危及生命。

预防和处理消化道出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TACE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黑便、呕血等,一旦发现情况,应及时处理。

2、重视患者的并发症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积极处理消化道出血。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与进展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与进展

化疗
全身化疗
对于晚期原发性肝癌,全身化疗是常用 的治疗方法,但效果有限,副作用较大 。
VS
肝动脉化疗栓塞
通过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阻断 肿瘤血供,达到缩小和消灭肿瘤的目的。
放疗
立体定向放疗
通过高能射线聚焦照射肿瘤,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打击,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或复发转移 的肝癌患者。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
家庭支持
加强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支 持和关心,减轻患者的心 理压力,促进家庭关系的 和谐。
互助小组
建立患者互助小组,让患 者之间互相交流、分享经 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放疗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其他传统治疗方法
要点一
冷冻治疗
通过低温冷冻治疗
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局部照射肿瘤组织,引起肿瘤细胞的热 坏死。
03
原发性肝癌治疗进展
靶向治疗
总结词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肝癌细胞特定分子靶点 的治疗方法,旨在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 的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 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饮酒、食用 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症状。
05
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康复
心理支持与护理
心理支持
01
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面对疾病,减轻焦虑和抑郁情
绪。
认知行为疗法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急性并发症的诊疗进展【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急性;并发症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常见实体瘤中排位第5,在相关性肿瘤死亡原因中排位第4。

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26万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3.2∶1。

80%新发现病例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约11万人,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

PHC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较为复杂,其致死性的急性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胆道梗阻、自发性低血糖、肝肾综合征、腔静脉阻塞、肝性脑病等,其中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及癌结节破裂出血,其次是肝昏迷及肝肾综合征。

这些急性并发症常是外科、肿瘤科及ICU所不能单独处理的,诊疗中内科医师往往负有主要责任,因此积极早期诊断及治疗原发性肝癌急性并发症非常重要。

1 上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15.1%的患者死于上消化道出血,PHC 多合并肝硬化,肝储备功能差,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高;对皮质激素及体内激素的灭活能力低下,消化道溃疡、胃黏膜病变较为普遍。

抢救措施:(1)正确估计出血量,积极扩容,纠正休克。

(2)药物治疗①血管加压素:垂体后叶素能迅速收缩内脏血管,减少进入门脉系统血液,降低门脉压,达到止血功效,止血成功率为50%~70%,其用药方法较好的方案是每分钟2.75mU/kg静脉持续输注,根据治疗反应,可逐步增加剂量,但不宜超过0.4 U/min,如果出血得到控制,应继续用药8~12 h,然后停药。

也可合并应用舒血管药硝酸甘油、酚妥拉明治疗出血,可显著降低门脉压力和增加局部效应,防止心血管并发症。

②人工合成生长抑素:通过减少门脉主干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为凝血提供条件,止血成功率70%~87%。

奥曲肽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较好、安全的药物[1]。

研究证明其止血效果与剂量有相关性,用法为首剂静脉推注50 g,以后0.3 g~0.6 g /min 持续静脉维持,效果较佳。

③其他止血药物: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的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在血管被蚀糜烂的防治中有重要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冷溶液间断口服,可收缩胃底及食管下段小静脉,起到止血效果。

(3)双气囊三腔管压迫:适用于抢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现仍列于门脉高压伴出血的诊治指南项目,即刻止血效果确切,主张在套扎、硬化剂注射前使用。

改良的单囊的、五腔的都已在临床使用。

贲门撕裂者禁用。

(4)内窥镜下止血:内镜止血已成为目前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

FleischerD将内镜下局部止血技术归纳为4类:①局部喷洒止血药物; ②局部注射止血药物; ③机械压迫法; ④致热凝固疗法。

其它如内镜下硬化剂及粘合剂注射疗法、套环结扎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治疗目前已成为效果肯定的安全的首选止血手段,可使用秋田套扎器及五环法、七环法等。

2 肝癌破裂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是肝癌晚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占肝癌的14.5%,病死率高,占肝癌患者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

肝癌破裂主要是由于肝癌结节在病程发展中癌组织坏死、软化而自发性破裂,肿瘤侵蚀血管所致。

病理类型中以巨块型肝癌破裂出血较多见。

CT对肝癌自发破裂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2]。

肝癌破裂出血发病急,出血量大,伴有休克。

在积极抗休克同时根据具体病情而拟定不同方案。

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肝切除仍然是改善 PHC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3]。

局部缝扎以及大网膜填塞缝扎术常用于无法手术切除或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危重者。

近年来,随着急诊介入治疗的发展,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癌破裂出血在国内已有成功的报道[4]。

瘤体旁多点注射无水酒精,可引起细胞蛋白凝固导致癌细胞凋亡。

对已明确为晚期肝癌破裂者或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C级患者不考虑手术治疗,予以对症支持等治疗,出血有可能暂停,但仍可再次破裂,预后极差,常于短期内死亡。

对此类患者可长期使用降低门脉及肝动脉压力的药物如奥曲肽等可能有效。

3 胆道梗阻晚期肝癌患者约有19%~40%合并有黄疸,而肝癌合并胆管阻塞者只占肝癌的1.5%~10%[5]。

有作者认为,临床上肝癌患者的黄疸可分为3类[6]:①肝癌晚期肿瘤广泛破坏肝实质而引起肝细胞性黄疸;②肝癌肿块巨大或肝门淋巴结转移和肝门部肿瘤压迫肝外胆管,致使胆汁排出不畅,形成阻塞性黄疸; ③肝癌破入胆管形成胆管癌栓而阻塞胆管引起黄疸。

超声、CT、MRI和胆管造影检查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ERCP技术对肝细胞癌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是较好的检查及治疗手段[7]。

ERCP最大的优点是可行胆道梗阻的内外引流、扩张、支架置入等治疗,是近年微创治疗最有价值的进展;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梗阻性黄疸是ERCP应用的指征。

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积极的外科手术,若能配合综合治疗(TACE+T管化疗药物滴注或灌注),可显著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

对于肿瘤病灶弥散或肿瘤较大、侵及重要解剖结构而无法切除、严重肝硬变或肝功能不良而不能耐受肝切除,可行肝动脉结扎。

对于肿瘤压迫胆管所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如无手术指征,经氩氦刀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治疗后[8],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有人主张对于不宜进行手术的晚期患者,进行TACE合并PTCD可有效地解除胆管梗阻,改善肝功能,是用于不能手术根治的胆管梗阻的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

近年来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为肝癌合并胆管梗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常用的途径有内窥镜经十二指肠乳头置入和经皮经肝途径置入[9],该方法具有感染机会少,退黄效果好和无胆汁丢失的优点,但由于肿瘤所致胆管梗阻严重,常常合并有胆管壁炎症水肿,导丝难于通过,此时如通过外引流降低胆管内压力,减轻炎症水肿后,导丝则易通过狭窄部。

4 自发性低血糖晚期肝癌患者常伴有低血糖表现,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病死率高,发作次数越多,预后越差。

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可达10%~30%。

产生低血糖的原因较复杂,一般认为:①巨大肿瘤组织取代了大部分的正常肝组织,每天消耗大量葡萄糖;②原发性肝癌患者特别是合并肝硬化时肝功能受损,糖原合成、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减弱[10],导致低血糖,甚致昏迷;③肝癌患者肝脏的胰岛素灭活作用减弱或异位胰岛素分泌,导致血胰岛素水平升高。

此类自发性低血糖症发生突然,而且可能极其严重及难以纠正,甚至在补糖的同时血糖仍可能为零。

临床上如肝癌患者出现头昏、心悸、出冷汗及意识障碍,在考虑常见引起昏迷病因的同时,应考虑到合并低血糖的可能,及早发现及早纠正。

特点为:①突然迅速昏迷,持续数秒至数十秒;②多发生于1:00~7:00,白天发作少;③输注葡萄糖能缓解;④随着肝脏疾病的进展,本症发作程度及频率可增加[11]。

故应严密观察病情,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及胰岛素水平,采取调整饮食和热量分配的方法为主要措施,减轻和纠正低血糖反应的发作,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出现低血糖昏迷时,在补糖的同时应立即补充升糖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

5 肝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又称功能性肾衰,其特征是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12]。

目前研究证明肾脏血管的收缩与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增高、肝衰时内毒素血症、血管舒张素和激肽原在肝脏合成减少等因素有关,常伴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低钾、酸中毒等。

肝肾综合征是肝癌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此病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以大黄为主保留灌肠配合多巴胺、速尿腹腔内注射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早期预防和消除诱发肝肾衰竭的因素,如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不适当的放腹水、利尿等可减少死亡率。

扩容治疗,适当补充血浆或白蛋白以改善全身状况,应用改善肝肾循环的药物,避免肾毒性药物,一旦发生肾衰必须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而尽早的血液透析、利尿合剂的应用以及人工肝的使用都可能有效。

6 腔静脉阻塞肝癌侵犯下腔静脉并在其中形成癌栓或癌性血栓,从而出现下腔静脉阻塞的表现,国外报道发生率30%~47.5%,国内报道少于2%[13]。

此类患者肝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以下腔静脉阻塞和门静脉高压症状为主,且症状出现较迅速,可在数天至数周内出现腹水、胸腹壁静脉曲张以及下肢浮肿等症状。

超声能显示肝内肿瘤、静脉内癌栓的声像图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后续的检查、手术、介入治疗等追踪观察具有重大的价值。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内有条索状占位等下腔静脉阻塞表现。

随着生存期的延长及介入等治疗的普及,此并发症有增多倾向。

治疗:对肝癌侵入下腔静脉引起的下腔静脉阻塞外科无法处理。

单纯溶栓、球囊扩张疗效均不及植入内支架。

金属内支架具有持续张力,可保持血管腔的通畅,防止病变弹性回缩,同时对肿瘤组织还有明显的挤压力,阻碍其生长。

但介入治疗有血栓或瘤栓脱落造成肺栓塞、支架植入不准确或脱位进入心脏、血管穿孔破裂、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主张在进行下腔静脉扩张之前先溶栓,可有效防止肺栓塞。

7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约30%左右的患者因此死亡。

肝性脑病的发生与肝功能的衰竭密切相关。

可由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出血、继发感染、过量放腹水、大剂量利尿剂的使用、手术创伤、应用损害肝脏药物及高蛋白饮食等原因诱发。

治疗:肝癌一旦并发肝性脑病,则预后较差,故应强调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①针对肿瘤的治疗:通常发生肝性脑病的肝癌患者,很少采用针对肿瘤的“攻击性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②去除诱因应积极防治感染、消化道出血,避免大量使用利尿剂及大量排放腹水,禁用麻醉剂及镇静剂(如吗啡等),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禁用含氨物质;③营养与饮食:限制蛋白质的摄人量,并保证足够热量及维生素,对不能进食的患者应鼻饲或静脉补充;④对症治疗:保护脑细胞,防止脑水肿,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有文献认为早期的脑营养药物及防止或减少自由基形成的药物可以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如小剂量甘露醇的使用等;⑤中医药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急性并发症是肝癌的晚期事件,许多患者都因此而终结。

所以防治急性并发症的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抓紧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规范治疗。

现在对消化道的实体瘤的治疗还特别强调早期的、贯穿始终的生物调理治疗,可以调节个体的抵癌能力,提高各种疗效的发挥,以尽量减缓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1]邱少敏,张全安,刘琳.奥曲肽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1例临床观察. 江苏医药杂志,2004,30(6):472.[2]陈大朝,许乙凯.肝癌破裂出血的螺旋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5):430-432.[3]许业传,熊奇如,耿小平. 肝切除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7):516-518.[4]谭小新,周涛,王峰,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破裂出血23例.医师进修杂志,2001,24:21-22.[5] Huang GT, Sheu JG, See HS, et al. Icteric typ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Revisisted 20 years later. J Castroenterol,1998,33:53-56.[6]李美荣,叶观瑞,李运福,等.胆管梗阻型肝细胞癌的外科治疗.中国医师杂志,2002,4:261-263.[7]王爱东,方哲平,龚彪. 48例原发性肝癌伴梗阻性黄疸的ERCP处理.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5,11(7):458-460.[8]宋华志,于洪波,易锋涛,等.PTCD联合氩氦刀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腹部外科,2007,20(5):271-272.[9] Martin JA,Slivka A,Rabinovitz M,et al. ERCP and stent therapy for Progressive jaundice in hepatocellularcarcinoma:which patients benefit, which patients don’t?. Dig Dis Sci,1999,44:1298-1302.[10]杨海红,朱科伦.原发性肝癌并糖代谢紊乱.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杂志,2000,6(4):276-277.[11]孙菁,沈洪.原发性肝癌伴反复低血糖昏迷.中国全科医学, 2005,8(10):811.[12]隋建超,王年吉.肝硬变功能性肾衰发病机理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1994,14(7):422-422.[13]罗鹏飞,胡景钤,邵培坚,等.肝癌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柏-查综合征四例报告.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28-3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