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
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引言:大遗址遗迹是指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文化遗迹,代表着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和文化认识极为重要的遗址。
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这些重要的遗址面临着一系列的保护问题。
一、遗址遗迹保护的重要性与挑战1.1 重要性大遗址遗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通过其保存的物质遗迹,我们能够了解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深入思考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演化。
这些遗址所包含的信息对于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挑战然而,大遗址遗迹面临着多重保护挑战。
首先,大遗址遗迹多位于自然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因此遭受到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威胁。
其次,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带来了新的压力,导致大遗址遗迹面临着过度开发、琐碎的商业开发、庸俗化的威胁。
此外,贫困和不发达地区往往缺乏保护资源和专业知识,使得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二、大遗址遗迹保护的方法与实践2.1 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对大遗址遗迹的保护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对大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管理,合理规划遗址遗迹保护区,并加强对大遗址遗迹的监管和维护。
2.2 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工作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工作,可以更好地了解遗址遗迹的状况和面临的威胁,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这包括对遗址遗迹的传统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研究,对环境变化对遗址遗迹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2.3 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提高公众对大遗址遗迹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也非常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公众传递遗址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起公众对遗址遗迹的关注和关心。
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到遗址遗迹的保护和维护工作中,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4 联合国际社会共同合作大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可以起到重要的协调和支持作用,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和资金援助等方式,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大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概述:大遗址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遗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国内外,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就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保护与保护理念A.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背景与现状1. 国内大遗址保护的初期阶段主要以保护为主,更加注重保护建筑、修复遗址等。
而国外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更加注重全面保护,包括建筑物、景观环境及附属文物等的保护。
2.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对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有所差异,但都将保护作为首要任务,注重实践与科研的结合。
B. 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十分重要,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经济。
2. 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但需注意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防止过度开发破坏遗址。
二、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方法A. 遥感与数字化技术在大遗址研究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大遗址的勘探和调查,提供大量数据支持,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
2. 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创建遗址的三维模型,增强研究和保护的效果。
B. 考古学与学科交叉研究1. 考古学研究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核心,可以从遗存中获取文物、人类活动的信息。
2. 学科交叉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大遗址的研究,例如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为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A. 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1. 城市化进程中遗址保护常常被忽视,导致大量遗址被破坏。
2. 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评估,合理纳入遗址保护的要求,保障遗址的完整性。
B. 大遗址保护与公众教育1. 大遗址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与支持,但公众对大遗址的认识普遍较低。
2. 可加强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大遗址价值的认识,培养遗址爱护意识。
结论:当前,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遗址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忽视以及公众对大遗址认识不足。
浅谈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浅谈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摘要: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国家遗址公园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制于其政治背景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家遗址公园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
在其大环境和大背景下,为进一步发扬传统历史文化、适应大众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对遗址文化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方式应该要做出相应地调整和转变。
本论文首先阐述保护和利用国家遗址公园的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国内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结合遗址公园保护的原则和方法,找到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的措施,重要体现遗址公园在保护与利用中带来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国家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1 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尤其是对城市公园的需要日益提高。
而遗址资源也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和利用,遗址文化的当代价值也逐渐被挖掘和利用。
面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对历史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和开发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和保护用地之间的问题,如何做好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1]。
目前,国内遗址公园建设的工作繁杂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充分做好既保护又更好的利用。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文化遗址的设计是重中之重,做好遗址公园的设计对遗址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重要的作用和效果,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谐发展,实现真正地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遗址保护全面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引领作用,为了显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对遗址的重视和保护,秉承着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资源为主要原则,让大遗址保护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并推行至整个社会中,让保护遗址文化成为一种社会风气[2]。
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保护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实现了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新的传承,并且有效合理运用了资源,实现平衡发展。
浅谈大遗址保护及利用
浅谈大遗址保护及利用对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发扬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此方面也一直都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当中的难点问题。
大遗址作为我国的文化原生态保护地,伴随着近些年的旅游产业的进步,得到了长足和稳定的发展。
但是,随着市场化的不断运作以及旅游产业的膨胀式扩张,导致大遗址在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利用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其特殊性做简要概述,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进而提出更好地对大遗址保护及利用的对策。
旨在为我国发展和保护大遗址历史文化产业贡献些许的力量,和为今后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大遗址保护利用大遗址不仅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赋予了大遗址以全新的经济学特征。
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对于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
因此,具有着特定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成为了全新的消费服务主要资源。
对大遗址保护的重要意义已经爱当前达成了共识,但对大遗址的利用,则势必会涉及到一定的成本。
另外,大遗址本身都具有着相应的性质,都进一步突出了大遗址的经济学特点。
因此,研究对大遗址的保护及利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与社会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大遗址保护及利用的现状与特殊性1.大遗址保护及利用现状大遗址,指的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当中,规模最大、文化价值最高的大型的文化遗址、遗存与古墓葬等,鉴于大遗址所具有的规模,使得对其的保护与利用直接主导着社会经济与利益。
同时,大遗址都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蕴与信息量,结构也均表现出复杂的态势,因此,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同地方城乡建设和土地规划整合为一体。
现阶段,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保护受到了全社会以及政府的重视,使得历史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利用的成效有了极大的提高,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的文化遗产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摘要: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且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尊重,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之一。
本文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保护意识和机制的完善、保护科技的应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
第一部分:保护意识和机制的完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得以兴起,离不开保护意识的觉醒和机制的健全。
保护意识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它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重要性。
同时,保护机制的完善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执行保障。
从中华文化遗产事业研究频道的设立到各级政府的设立专门机构,中国一直在努力完善保护机制,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二部分:保护科技的应用保护科技的应用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技的进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在文物保护方面,利用红外线、激光扫描等技术进行文物的保护修复,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
同时,保护手段的创新也为文化遗产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数字化技术为例,通过将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研究中国的文化遗产。
第三部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拓展。
首先,要注重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研究。
通过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传说和故事,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
其次,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重。
保护只是第一步,利用是保护工作的延伸和展示,只有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再次,要注重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研究。
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品,更是凝聚着社会、经济和民族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冲突,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利用等。
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培养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旅游学刊 TOURISM TRIBUNE第 19 卷 2021 年第 4 期双月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杨丽霞 ,喻学才(东南大学旅游学系 ,江苏南京 210096)男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教授 ,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
[ 摘要]本文通过对 1994 年以来有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 7 个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 关键词]文化遗产 ; 保护; 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0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5006 (2021) 04 - 0085 - 07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在 1972 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提出的 ,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 ,之后不断发展 ,又引入文化景观和口述及非物质遗产与之并立。
本文所指的文化遗产 ,为研究需要把 3 者均包含在内 ,统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何对其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 ,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日益强烈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事情亦大量存在 ,出现了保护和开发、传承和利用等方面的辨析和论争。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这方面存在大量的文献 ,本文主要通过对 1995 年以来的规划建筑、社会科学、地理学、博物馆学、旅游学及各大学学报等类别的 60 余种学术期刊、109篇论文的检索、统计、分析 ,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文化[ 收稿日期]2021 - 05 - 17 [ 作者简介] 杨丽霞(1980 - ) ,女 ,东究生 ,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 喻学才 (1954 - ) ,南大学旅游学系硕士研遗产保护经验的借鉴研究、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的研究、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遗产经营管理的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先进技术的研究、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 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65个世界遗产地。
这些世界遗产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见证,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然而,在保护与利用方面,中国世界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以期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发展。
目前,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以下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尽管中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力度不够、监管不严等问题依然存在。
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保护与利用难以形成合力。
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足:专业人才队伍的缺乏,使得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受到制约。
社会参与度低:公众对世界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参与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性不高。
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过度开发: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张家界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了遗产地的生态平衡。
游客承载量过大:由于游客数量过多,给遗产地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
缺乏科学规划:部分旅游设施的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破坏了遗产地的整体风貌。
针对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措施: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保护世界遗产的安全。
健全管理体制:建立统高效的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形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机制。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
提高社会参与度: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价值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性。
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以世界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为基础,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旅游线路和游客承载量,保护好遗产地的生态环境。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而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并使其价值在新的时代 得到提升 ,不但延续和弘扬法国传统文化 ,而且也为 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17 - 18 ] 。
(3)意大利 。意大利的一些大遗址则把考古遗 迹的维护和文化 、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结合为一 体 ,从而具有动人心魄 、震撼力强的魅力 [ 19 - 20 ] 。对 于建筑遗址特别重视其环境的保护 ,严格遗址及其 周围的地形地貌 。世界遗产地费拉拉将 9公里长的 古城墙护城河遗址作为环城公园严格保护下来 [ 21 ] 。
2. 亚洲发达国家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1)日本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日本对大遗 址投入较大力量进行史迹公园建设 ,许多遗址在考 古发掘工作完成以后 ,都进行了保护利用的建设 ,现 已建成一大批环境风貌协调 、各具特色的史迹公园 。 日本历史公园的建设方法主要有露天保护 、覆罩保 护 、地上复原 、陈列和发掘现场展示 。即使对同一类 遗址也采用了不同的展示方法 ,如吉野里瓮棺葬既 有地面原状展示 ,也有对其结构的不同展示 [24 - 26 ] 。 由于日本对大遗址采取保护与利用协调共进的方 式 ,既保护了大遗址 ,又发掘了新的旅游资源 ,为旅 游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 (2)韩国 。韩国注重文化遗址的原貌保存 ,严 格保护文化遗址及其周围环境 ,不允许盲目开发 。 一些古墓群 、古窑址保存完好 。 [ 27 ]
孙凤岐在永宁古卫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上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地段内的人文和自然方面的积极因素根据现状进行功能分区不仅有效保护了遗址而且也体现了遗址公园的时代气息处理好了创新与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的遗址公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开放式旅游休闲空间址和护城河连成了一个水面围绕的树木浓密的环城遗址公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出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巨大为了保护其城市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将汉长安城规划建设成全面展示汉长安文化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环境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世界级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圆明园的性质为遗址公园主要保持圆明园遗址范围遗址环境格局主要建筑遗址历史信息和历史环境的完整性2
浅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
浅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将文化遗址保护好、发挥好其历史文化财富价值,进而为全社会发展制造更多的机会。
在此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护遗址,合理开发利用其文化价值,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大遗址保护应该是以科学、专业和全面的保护方式为前提。
保护应该考虑文化遗址的属性、类型、特征和所处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采取多种技术和手段,如地基加固、巩固墙壁、重建建筑等方式,达到保护目的。
同时,保护工作也应该尊重文物本身的特质,避免过度修缮、造假、加固导致文物流失、损伤等问题。
其次,大遗址开发利用应该是以保护为前提的,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遗址的文化价值,展示其历史、文化特点和传承精神,推广文化,建立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
一方面,大遗址应该打造成为鲜明的文化景观,提高其文化品位和特色,围绕遗址的文化展示、文化演艺、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生产性和消费性的融合。
另一方面,大遗址的开发应该具有较长远的战略视野,尊重民意、市场需求和法规,考虑与周边城市发展的融合性和适配性等问题,实现一个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发展局面。
最后,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和合作。
宣传应该深入到社区、学校、地方政府等各个角落,加强公众对文化遗址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事业。
在合作方面,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跨界、跨部门、跨地域的合作,建立具有责任感和安全保障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事业。
总之,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工作,其经验凝结了数百年人类文化遗产以及现代科技的智慧,需要全球文化与科技界齐心合作、探索出更为科学系统、符合实际的组合。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问题,探索出一条既秉持现代化科技理念,同时又尊重土地文化传承和多元性的道路,推动文化与科学、发展和保护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共3篇
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共3篇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1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在不断探寻自己的历史,大量的遗址遗迹也随之被发现。
这些遗址遗迹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但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保护问题。
其中,大遗址遗迹的保护问题尤其突出,本文就针对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大遗址遗迹?大遗址遗迹是指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遗迹,它通常是一个城池或一个聚落的遗址。
在中国,大遗址遗迹的典型代表包括兵马俑、西安城墙、太原古城、南昌古城等。
二、大遗址遗迹保护面临的问题1. 土地利用压力大遗址遗迹大多位于城市周边,土地资源紧张,土地利用压力非常大。
许多地方将大遗址遗迹周围的土地用于农村建设和工业用地。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不仅毁坏了遗址原有的环境,而且还加剧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2. 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遗址遗迹的发掘和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都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换取经济利益,不顾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私开大遗址遗迹,损坏遗址遗迹的基础设施和文物。
3. 破坏性开发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遗址遗迹周围的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些开发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破坏性地开发周围的区域,甚至直接在遗址上建房子、修路、开垦土地等,导致遗址受到巨大的破坏。
三、大遗址遗迹保护的策略1. 加强管理和保护大遗址遗迹的保护首先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力度。
地方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规划,加强对大遗址遗迹周边土地的管理。
在遗址遗迹内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专门的保护计划,加强巡逻监控,严格禁止非法开采和挖掘活动。
2. 加大投入大遗址遗迹的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大遗址遗迹保护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用于保护和修复遗址遗迹。
3. 加强公众教育大遗址遗迹保护不仅是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责任,也是公众的责任。
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引言: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具有全球重要价值的地点、建筑和自然景观。
维护和保护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对于后世的传承与演进至关重要。
因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都对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
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综述进行梳理,旨在促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
一、世界遗产原真性研究1. 定义与内涵世界遗产原真性是指世界遗产地在历史、文化和自然方面保持其最初状态、真实性和独特性的程度。
原真性的保护要求尊重遗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确保其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时间推移中,都能够真实地展示和传达其独特的价值。
2. 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评价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学者们制定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历史真实性、文化对比性、整体性和传统技艺等。
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3. 保护与传承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例如修复和恢复古建筑、保护文物和推行传统技艺等。
同时,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社区的参与度和对遗产的认同感,以促进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遗产完整性研究1. 定义与内涵世界遗产完整性是指世界遗产地所包含的遗址、建筑和景观等方面的完备性和完整性。
完整性的保护要求保存遗产地的原貌、结构和环境,以确保其整体完整呈现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评价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学者们提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遗存完整性、功能完整性、环境完整性和认知完整性等。
这些指标能够测定世界遗产的各个方面的完整性,为合理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
3.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世界遗产的完整性需要平衡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防止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对遗产的侵害;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为世界遗产提供必要的保护和管理。
“文化路线”遗产保护方法及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文化线路”
“文化景观”
•理论层面解析:
1.开辟了理解文化遗产的新视界,赋予文化遗产新特性 (1)涵盖范围、内容的丰富性、自然环境相融合 (2)价值取向的变化,重视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甚至 情感价值 (3)是跨区域的历史文化地理现象,是历史剖面在不断延伸的 地理空间内积累、叠加的产物 (4)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即文化扩散
CIIC
1第 部分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法介绍
1
2
概念及形成过程 内容体系
3
理论和实践意义
CIIC
概 念及形成过程
文化线路 — 世界遗产新类型 Cultural Routes(Itinerary)
遗产保护从要素到环境、背景整体保护需求 和理念变化:保护对象扩展、建构新的保护体系
对文化多元性的追求:保留传统文化及尊重 异质文化,完整区域历史发展和历史文脉
CIIC
相 关会议
CIIC
1 994
西班牙.马德里
《线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以“线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形成的《专 家报告》第一次清晰地提出了文化线路的概念,指出文化线路是一种具体的动态的文化景观,认 为文化线路是“建立在动态的迁移和交流理念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强调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多维度的,有着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种发展与附加的功 能和价值,如宗教的、商业的、管理的等”。
2005年入选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的香料之路和沙漠城市”
1 994—2008 年国际文化线路会议一览表(理论的演进)
CIIC
文化线路宪章 《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简称“文化线路宪章” 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
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日益受到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
古遗址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见证,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以中国古遗址保护与利用为例,探讨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古遗址保护的现状1.古遗址保护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已经出台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国家对于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古遗址,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单位和管理机构,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国务院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等。
2.古遗址保护的加强我国在古遗址保护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国家意识和公众文化意识的提升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古遗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它的保护也更加重视。
同时,相应的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渐完善,可以有效地保护古遗址,防止其受到破坏或腐蚀。
3.古遗址利用的探索在古遗址保护的前提下,人们逐渐开始探索古遗址的文化旅游价值和经济利用价值。
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开展文化旅游项目,将古遗址和周边的自然风景相结合,推出独特的旅游路线和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的开发和建设压力逐渐加大。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会忽视古遗址的保护,甚至违反文物保护法,导致文化遗产的流失和破坏。
2.古遗址利用多元化尚未完善目前,古遗址大多都被开发成为文化旅游景点,这种单一的利用模式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如何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中,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古遗址的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目前,古遗址的管理机构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在管理中、小型的古遗址时,存在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难以实现全面的保护;在大型的古遗址时,由于管理经验的不足,管理也难免存在盲区或疏漏。
1.提高公众文化意识人们的公众文化意识和认知程度是古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根本。
遗址保护利用情况汇报
遗址保护利用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各地区对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也越来越重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于遗址的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汇总,现将情况汇报如下:首先,我们对各地遗址的保护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通过实地走访和资料搜集,我们发现各地对于重要遗址的保护工作都在不断加强。
政府部门加大了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加强了遗址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遗址的原貌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遗址保护工作中,通过志愿者活动和宣传教育,增强了公众对于遗址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我们对遗址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遗址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一些遗址也被用于文化展览和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了解历史文化的机会。
在遗址利用过程中,各地也加强了对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确保遗址的利用不会对其原貌造成破坏。
再者,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些地方对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着不够重视的情况,导致遗址的原貌受到破坏或者遗址利用不够合理。
同时,一些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
最后,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加大对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于遗址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加强对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同时,加强对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投入,提高遗址保护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本文将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论文文献综述,探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
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现状1. 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国都在不断完善和调整相关政策措施。
研究者通过对各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比较分析,探讨其特点和优势,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三维重建技术等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修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3.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研究者通过对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比较和借鉴,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水平。
4. 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是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在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研究者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高精度记录和保护,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示提供新的可能性。
大遗址保护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大遗址保护开发利用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各类文物古迹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大,遗址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如何协调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确保在对遗址实现科学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也能发挥遗址应有的经济效益,是许多遗址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郑州商城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前期都城遗址,在对商城遗址的保护中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本研究力图寻找商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科学合理且有实效的途径,使商城遗址在“十二五”期间与郑州都市区建设紧密结合,使之与郑州城市建设发展和谐统一、相容共促,为都市区建设注入发展原动力和文化生命力。
一大遗址的概念和特点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遗址是指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关于大遗址一词,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科学的概念界定,学界现今主要采用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编制的《“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表述,即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一般来说,大遗址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价值高,二是规模大。
所谓价值高是指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谓规模大是指遗址占地面积大,遗址区面积从几十万平方米,几百万平方米,乃至几十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不等。
例如赵邯郸古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晋阳古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夏陵遗址、三星堆遗址、长城遗址及大运河遗址等,均规模宏大、地域广阔。
浅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
浅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大遗址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遗址遗迹。
保护大遗址是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我们祖先智慧和文明的尊重。
而大遗址的开发利用则是利用既有的文化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计划,从而提高遗址的文化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和学习。
本文旨在探讨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
一、大遗址保护的现状分析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遗址的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有些大遗址的保护标准不够严格,可能会出现大范围的开发和建设行为,导致遗址文化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其次,保护大遗址的投入非常大,而且保护的成果不能实现营利,缺乏资金投入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导致保护的水平不高。
再次,由于管理人员的不专业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大遗址的保护和维护出现了漏洞和不足,容易对遗址造成伤害和损毁。
为了保护大遗址,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必须细化保护标准,制定包括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在内的保护措施。
其次,加强对大遗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和保护,识别其价值和重要性,并根据这些价值来制定适当的开发计划。
再次,加强大遗址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制定科学的管理体制,以保护大遗址。
最后,注重对大遗址的巡逻和安全措施制定,防止遗址保护中出现意外和损坏。
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大遗址的开发利用问题。
大遗址开发利用的现状非常严峻。
首先,由于开发规划不科学,过度的开发和建设已经导致许多遗址文物的破坏和污染。
其次,由于管理人员的缺乏和管理体制的落后,开发运营存在着安全隐患和管理混乱。
再次,由于开发公司的无限欲望和旅游市场的不发达,导致很多地方游客数量稀少,文化价值无法得到更好的体现。
四、大遗址开发利用的对策为了提高大遗址的开发利用水平,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必须制定科学的开发计划,使开发和保护达到平衡,既能有效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又能减少对遗址的破坏。
其次,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和人员培训,明确管理责任和职责。
浅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
浅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使其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通过对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吸引力。
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
对于古代遗址的保护,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如卫星遥感、三维扫描技术等。
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遗址进行虚拟重建,使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体验历史文化,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大遗址通常位于自然环境较为优美的地区,保护好遗址的也要保护好其周边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确保遗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注重社会参与。
保护遗址与开发利用不能仅靠政府或专家的力量,更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
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设立参观游览路线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和参与到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来,形成社会共识和舆论支持。
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还需要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
通过将遗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在遗址周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开展创意设计、工艺品制作等活动,使遗址保护与发展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
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重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不仅要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还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使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
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依靠科技手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并注重可持续发展。
只有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才能实现遗址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本文以邹城羲皇庙遗址为例,从大遗址的价值评价入手,分析大遗址保护面临的问题,又从保护区划、保护措施、展示利用三个层面探讨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方法。
最后,总结了邹城羲皇庙遗址保护的思考。
标签:羲皇庙遗址;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对于大遗址的概念,目前普遍的解释为规模宏大、价值突出、信息丰富的大型古代文化遗存。
现公布的大遗址名单多为国保或省保单位,而一些具有重大发现的古遗址甚至连保护级别都没有,尤其是古墓葬,这类古遗址也应该划入大遗址的范畴。
随着国内大遗址保护的飞速前进,大遗址名录由最初的几十处扩展到现今的一千四百多处。
如此众多的大遗址,其分类或按时代序列或按遗址性质,亦无定论。
因毁坏时代久远,遗址大部分都埋在了地下,邹城羲皇庙遗址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大遗址实例。
邹城羲皇庙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作为一处释道儒汇聚的伏羲祭祀与宗教兼具的大型古建筑群遗址,其在地域天然环境的选址和人造环境的配合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羲皇庙遗址平面布局和建筑风格为研究鲁南地区伏羲祭祀与民间宗教的建筑规制、民俗风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依据。
1、邹城羲皇庙遗址的概况1.1历史沿革邹城羲皇庙又称人祖庙、爷娘庙,为第四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位于孟子故里邹城市西南30公里的东凫山西麓,郭里镇爷娘庙村东,是齐鲁地域乃至全国规模较大,以祭祀伏羲为主、释道儒文化兼有的古建筑群。
所惜1929年,军阀梁冠英放火将庙宇焚成废墟,加之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破坏,庙已倾圯。
经历代修建,至清末民初时,羲皇庙古建筑群达到了极盛规模,香火旺盛,影响广及整个鲁西南。
现今羲皇庙遗址仍是周边居民精神寄托,每年的正月初一、十五都有大批的民众集中至此祭祀伏羲女娲。
1.2遗址保存现状邹城羲皇庙规模宏大,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占地约130余亩,遗址平面略呈梯形,庙址围墙以内面积约10600平方米,其中北围墙宽约73米、南围墙宽约113米,西墙长约118、东墙长约110米。
浅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
浅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遗址是指规模较大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古代文明中心遗址和文化重镇遗址。
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大遗址时,需要注重保护和利用的平衡,保护的同时,也需要让遗址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以实现古迹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发展。
大遗址保护的实践需要敏锐把握保护原则,重点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传递性。
首先,要对遗址开展彻底、系统的考古研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归纳,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次,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遗址保护,例如开展环境保护、维修修缮、加强管理等,这样可以延长遗址的寿命,并保证其能饱受日晒雨淋和岁月的考验。
最后,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尤其是要加强法规制度和监管,规范文物管理,提高遗址保护的专业化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对于大遗址的开发利用,实践应该坚持不破坏、不侵害、不干扰的原则。
首先,要开展针对性的文化遗产旅游,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了解遗址历史文化的机会,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其次,遗址内部应该开展一些文化教育和科普活动,例如展览、讲座、音乐会等活动,从而吸引人们对遗址的关注和理解。
此外,还应该发挥遗址的研究价值,开展考古研究、人类学研究、文化学研究等,探讨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
最后,要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环保,减少对遗址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破坏古迹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 ,国内提出了许多关于大遗址的保护与利 用方式 ,包括整体保护和局部保护与利用 。整体保 护与利用主要有以下 4 种方式 :一是将整个遗址区 建成遗址公园 ,二是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 ,建成旅 游景区 ,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 ,四是将遗 址保护与现代农业园区结合 ,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 业园区等 ;局部保护与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 2种 :一
(4)美国 。在遗址保护方面主要是遗址区与绿 色廊道相结合 ,在大区域内运用遗产廊道的保护模 式对遗址进行整体保护 。遗产廊道内部可以包括多 种不同的遗产 ,它将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到首位 ,同时 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 ;遗产廊 道不仅保护了线形遗址 ,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 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 ,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 复和保护 ,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址重新 焕发青春 ,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为城乡居民提供 休闲 、游憩 、教育等生态服务 [ 22 - 23 ] 。
(1. 泰山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 山东 泰安 271021; 2. 西北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 :大遗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 。本文剖析了国内外关于大遗址的 内涵界定与价值评析 ,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最新实践经验 ,对国内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的模式进行了系统综述 ,并提出了今后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 关键词 :大遗址 ; 保护 ; 利用 中图分类号 : K8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2447 (2007) 03 - 0016 - 05
保护大遗址并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 ,遗址保护 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对大遗址的人为损伤和破坏 ,减 轻或延缓自然力量的影响 ,使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 息真实长久地传递下去 ;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 挥大遗址的价值 ,更有效地保护大遗址 。近年来 ,国 内外的专家对大遗址的内涵 、价值以及如何保护与 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模及文物遗存情况的前提下 ,从建设陵区生态农林 业入手 ,实现大面积的森林覆盖 ,开辟为邯郸近郊的 森林公园 ,创造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培育成新 的经济增长点 [ 36 ] 。
关于遗址如何定义 , Angkor认为遗址是人类历 史上的杰作 ,在建设发展 、艺术和景观等方面产生巨 大影响的遗迹 [2 ] 。 Peter Howard认为遗址是指在一 定的区域内 ,建筑等物质形体几乎破坏殆尽 ,且具有 较高文化内涵的遗迹 [3 ] 。国际上通用的是联合国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遗址的定义 ,将文 化遗产分为三类 ,遗址是其中之一 ,是指从历史 、美 学 、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 人类工程 ,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 地带 [4 ] 。喻学才认为遗址是前人留下的具有社会 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等人类活动遗迹 ,是历史 的化石 ,文明的碎片 ,文化的载体和旅游的对象 [5 ] 。 大遗址的概念是我国独有的 ,反映了现代中国保存 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基底性特色 。 1997 年国务院在 《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采用了“大遗 址 ”的提法 。陈同滨认为大遗址的概念主要运用于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指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 、文物价 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 、遗存和古墓葬 [6 ] 。孟宪民 认为大遗址是祖先以大量人力营造 ,并长期从事各 种活动的遗存 ,是大规模的文化及环境遗产 ;大小是 相对而言的 [ 7 ] 。
第 27卷第 3期 2007年 9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NORTHW ESTERN POLYTECHN ICAL UN 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Vol127 No13 Sep12007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李海燕 1 , 权东计 2
2. 亚洲发达国家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1)日本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日本对大遗 址投入较大力量进行史迹公园建设 ,许多遗址在考 古发掘工作完成以后 ,都进行了保护利用的建设 ,现 已建成一大批环境风貌协调 、各具特色的史迹公园 。 日本历史公园的建设方法主要有露天保护 、覆罩保 护 、地上复原 、陈列和发掘现场展示 。即使对同一类 遗址也采用了不同的展示方法 ,如吉野里瓮棺葬既 有地面原状展示 ,也有对其结构的不同展示 [24 - 26 ] 。 由于日本对大遗址采取保护与利用协调共进的方 式 ,既保护了大遗址 ,又发掘了新的旅游资源 ,为旅 游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 (2)韩国 。韩国注重文化遗址的原貌保存 ,严 格保护文化遗址及其周围环境 ,不允许盲目开发 。 一些古墓群 、古窑址保存完好 。 [ 27 ]
一 、大遗址的内涵与价值
1. 大遗址的内涵 大遗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成我 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 ,也最能体现我国文物古 迹特色和优势 。目前 ,在中国世界遗产的预备申报 目录中 ,有许多大遗址列队其中 ,例如 ,汉长安城遗
址 、唐大明宫遗址 、安阳殷墟遗址 、浙江余杭良渚遗 址等 。
而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并使其价值在新的时代 得到提升 ,不但延续和弘扬法国传统文化 ,而且也为 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17 - 18 ] 。
(3)意大利 。意大利的一些大遗址则把考古遗 迹的维护和文化 、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结合为一 体 ,从而具有动人心魄 、震撼力强的魅力 [ 19 - 20 ] 。对 于建筑遗址特别重视其环境的保护 ,严格遗址及其 周围的地形地貌 。世界遗产地费拉拉将 9公里长的 古城墙护城河遗址作为环城公园严格保护下来 [ 21 ] 。
二 、国外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的实践经验
国外许多国家在遗址保护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 ,但各国在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上又各具特色 。
1. 欧美发达国家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欧洲是近代考古学的发源地 , 19世纪初就已开 始从搜求古物艺术品转为完整的发掘 、保护 、展示大 遗址 ,与美化城市相结合 。 (1)德国 。德国保护大遗址主要方法是建立公 园和博物馆 。例如 ,明斯特的城墙已经全部被毁 ,该 城在原城墙所在位置修建了环城带状花园 ,以树木 花卉进行植物造景 ,同时配以游乐休闲设施 ,既作为 城墙的标识和纪念 ,又向游人初步展示了古城墙的 宏大规模 ,也为游客提供了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法 兰克福把城墙遗址建成有高大树木的公共绿地 ,其 中布置了良好的步行道 。在德国 ,古建筑遗址在历 史文化遗迹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对其开发利用最有 效的办法就是就地建立博物馆 、展览馆 、缩微景观 , 或者择其一二重要者予以恢复重建 ,例如 ,柏林的夏 洛滕堡宫博物馆就是在遗址原地进行了同比例全面 的修整恢复 [ 14 - 15 ] 。 (2)法国 。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是世界 上十分出色的 ,法国不搞人工历史景观 ,认为那是伪 古董 [16 ] 。如今 ,法国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对那些特殊 的历史建筑遗产的修复 ,而是致力于对历史地段内 的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于遗址的再利用 ,从
18
西北工二是将部分遗址建 成遗址博物馆 。
1. 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整体遗址保 护模式 ,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而且通过公 园的建设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当地的居民 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弘扬古文明 、展示 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孙凤岐 在永宁古卫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上充分发掘和利用 了地段内的人文和自然方面的积极因素 ,根据现状 进行功能分区 ,不仅有效保护了遗址 ,而且也体现了 遗址公园的时代气息 , 处理好了创新与保护的关 系 [28 ] 。俞孔坚提出将元大都城垣遗址建成集元代 历史文化的遗址公园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为居民提 供开放式旅游休闲空间 [ 29 ] 。合肥保留了城墙的原 址和护城河 ,连成了一个水面围绕的树木浓密的环 城遗址公园 ,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 30 ] 。权东计提 出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巨大 ,为了保护其城市 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 ,将汉长安城规划建设成全面 展示汉长安文化 ,集文物保护 、旅游开发 、环境建设 为一体的综合性世界级历史文化遗址公园 。 [ 30 - 32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圆明园的性质为遗址公 园 ,主要保持圆明园遗址范围 、遗址环境 、格局 、主要 建筑遗址 、历史信息和历史环境的完整性 [33 ] 。 2. 旅游景区 由于许多遗址区处于风景名胜区之中 ,在风景 区开发的过程中 ,将遗址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 点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 ,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 。张 树枫认为青岛的琅琊台遗址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 和自然景观 ,利用其自然 、人文资源 ,综合开发特色 旅游产品 ,形成集历史文化 、山海风光为一体的特色 旅游景区 [34 ] 。黄光宇提出将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 修复保护与陈列展览结合起来 ,将遗址的保护与建 设南山风景区 、开展旅游事业结合起来 。充分保护 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 ,逐步开发周围丰富的风景 、文 物资源 ,形成高品质的集自然 、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 游景区 [ 35 ] 。 3.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位于城市郊区的遗 址区 ,尤其以墓葬区为主 ,将陵墓的保护与城市森林 公园的建设相结合 ,不仅防止了遗址区的水土流失 , 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郝良真认为赵王陵地处 邯郸市近郊的荒山秃岭中 ,在查清赵王陵的建筑规
我国现存许多不可移动文物是处于遗址状态 的 ,无论是古遗址还是古墓葬都属于大遗址的范畴 , 大遗址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 。由于大 遗址的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 ,历史环境已不在现 , 其价值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物古迹逊色不少 ,但多 数大遗址尚存宏伟的景观 ,还有丰富的文物和遗迹 的埋藏 [1 ] 。目前 ,在我国 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中 ,属于大遗址的有 412 处 ,其中古遗址 285 处 ,古墓葬 127 处 。面积由几万平方米至几百平方 公里 ,时代多集中于新石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汉 代和唐代 。大遗址的地域分布亦极不均衡 ,总体上 是中部最多 ,西部次之 ,东部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