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鲲鹏”象征意象解读
浅析李白作品中的大鹏意象(精选5篇)
浅析李白作品中的大鹏意象(精选5篇)第一篇:浅析李白作品中的大鹏意象浅析李白作品中的大鹏意象诗歌是很受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因为短短的篇章却能够表达诗人无限的感情,或直白,或含蓄,尤其是在唐朝,诗歌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在诗歌中,有一种重要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就是意象,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点题直接,好!)在中国的诗歌中,意象已经成为固定的意义符号。
在古人的诗歌中常以“杨柳”为意象,来代表离别,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而我在翻阅李白的作品中,发现在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个意象始终伴随李白生命的始终,那就是“大鹏”。
就连与李素昧平生但是却因为仰慕他,而追踪李白千里终得相见的魏万,也称叹他为“横海鲲、负天鹏”。
说到“大鹏”,大家都会想到庄子,因为“大鹏”这个意象起先是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
“鲲鹏,寄托了庄子追求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对世俗功名的鄙弃,而向往精神自由,张扬自我个性的狂者形象。
而李白的“大鹏”起源于庄子的“鲲鹏”,又超越了庄子的“鲲鹏”,“大鹏”与李白的一生紧紧相关。
一,李白青年时期的“大鹏”首先,大鹏不同于其他的小鸟,大鹏追求高飞,它高飞的形象寄寓着它有远大的理想追求。
这一点和少年时候的李白是相符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这首诗,写于李白的少年青年时期谒见大名士李邕。
而李邕这位大名士接见李白的时候竟然态度傲慢,轻视他。
而青年李白也是少年志满,写了此诗回敬李邕,态度相当桀骜,尽显少年锐气。
诗人写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用它的翅膀一振,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
在诗中,诗人以大鹏要高飞九万里自比,说明自己要一飞冲天,大展宏图。
《逍遥游》中的“鲲鹏”
《逍遥游》中的 “鲲鹏 ”
《 逍 遥 游 》 中 的 “鲲 鹏 ”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鲲鹏”是《逍遥游》中致力刻画的形象。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具体如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 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第一次,运用比喻、夸张,在阔大的背景中刻画了雄健的鲲鹏形象。“不知其几千里”以无限的宽度写出了鹏的大,“翼若垂 天之云”用形象生动笔法写出了鲲鹏翅膀的大而有力。用笔汪洋恣肆。 第二次,借《谐书》记载,细致描绘鲲鹏形象,着重写它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显 得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次,再次借问答雕琢鲲鹏形象。增加了比喻喻体,“背若泰山”,添加了形容词、动词,如“广”“修”“绝(云气)”“负(青 天)”,将“徙”变“适”。鲲鹏形象同样显得傲岸、雄伟。 这就有一个问题,庄子一方面如此不避重复地,浓墨重彩地刻画鲲鹏形象,还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对鲲鹏的嘲笑,一 方面又从原则上否定鲲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这是为什么? 依笔者想来,当与庄子“用世”不得,内心绝望苦闷有关。庄子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鲲鹏的形象里,寄 托着自己难言的苦衷。什么样的苦衷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鲲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 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
鹏抟鹍运的成语典故
鹏抟鹍运的成语典故
"鹏抟鹍运"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文是“黄鹏举世、抟扶持托者也,鹍之抟扶持托者也。
”其中,“鹏”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大鸟,古代传说它飞翔的时候要扶摇直上九万里,“鹍”也是一种神话中的大鸟,古代传说它比鹏还要大。
"鹍"一词除了与古代神话中的大鸟能够扶持托者相关之外,并无其他记载。
成语“鹏抟鹍运”形容力量强大,势不可挡,扶摇直上,逢凶化吉,意为境遇好得不可思议的。
成语“鹏抟鹍运”形象地展现了一种难以置信的强大力量和非凡境遇。
这个典故来源于古代神话中关于鸟类的描绘,通过对神话中大鸟的形象和传说的描述,人们形成了对于“鹏抟鹍运”这一成语的丰富想象和理解。
这个成语也成为了汉语中一个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表达,用以形容某人或某种情况的强大和优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境遇或事物,如某些人才能力非凡,或者某些时机机遇难以捉摸,都可以用“鹏抟鹍运”来形容。
这个成语蕴含着对非凡力量和机遇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提醒人们应该珍惜难得的机遇和优越的条件,努力抓住,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怎样理解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以鲲鹏逍遥游的隐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得道之士的超脱的精神如何摆脱各种各样的世俗的价值观念的束缚,达到绝对的自由境界,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毫无依赖,顺应自然的真正自由。
鲲鹏这一形象在庄子的笔下成了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它充分地表现了得道之士的超越精神的意义。
其实,求道、与道为一,是一种精神无限飞升的过程。
所谓“道”,即万物及其规律的混合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后世人,遵循老庄的热爱自然,喜欢大象大隅,借以超越自我的思想,他们归隐山林,谈玄论道,目的就是过上精神上轻松、愉悦、诗意的生活,哪管尘世间的烦扰纷争。
所以,老庄及好“道”的人们,他们追求“逍遥游”没有错。
但是,像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在生活中不可能实现,他要求摆脱各种世俗的束缚,也可能导致虚无主义。
比如庄子说活着不如死了好,死是活着的永恒等,都是混淆有无,思想麻木的表现。
尽管如此,老庄的追求精神自由、不屈服于外物的光辉思想,让我们心胸开阔,追求高远,精神昂扬,奋发向上,摆脱各种思想的束缚,投身自己的事业,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崭新的东西。
再者当我们人生失意的时候,想到老庄哲学,心灵就会呈现一弯月亮,那清冷的月夜的甘露,能溶蚀我们心中的块垒,从而豪放不拘,洒脱坦然。
<p align=right>天涯孤客</p>。
多层次解读鲲鹏形象,促成学生准确把握《逍遥游》的意旨
多层次解读鲲鹏形象,促成学生准确把握《逍遥游》的意旨作者:杜霖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02期(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宿迁 223800)摘要:《逍遥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引导学生领会《逍遥游》的主旨上,但作者汪洋恣肆的文笔及思想的复杂性给学生的正确把握带来了一定困难。
作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认为教授本课时,只有先深入解读鲲鹏形象,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水到渠成地把握《逍遥游》的最终意旨。
关键词:《逍遥游》鲲鹏形象文化意蕴哲理意味《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部分节录。
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引导学生领会《逍遥游》的主旨方面,正如马叙伦先生所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一般来说,各种参考书都把《逍遥游》的主旨阐释为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但是,这种抽象的解说加上庄子“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汪洋恣肆的文笔,给学生正确理解、深入把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让学生吃透《逍遥游》的哲学意蕴的关键因素就是让学生通过文中一个光彩夺目的形象——摆脱一切束缚,永远向往高飞远振,神游的“鲲鹏形象”的欣赏和多角度解读,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把握住《逍遥游》的最终宗旨。
为此,我在教学时,主要设置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打破行文结构顺序,集中领略鲲鹏形象之美语文学科是最富形象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这些语言符号表述的形象,让语言符号表述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语文课堂上,让课文里的鲜活形象栩栩如生地印在学生的头脑里。
《逍遥游》一文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课文伊始作者以神来之笔所描写的鲲鹏。
为了坐实这种描写,作者采用了重言的写法,有四处描写。
四段文字相互补充印证,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极力渲染了大鹏的神奇变化、形体的巨大磅礴及由北冥到南溟起飞时候的宏大场面、翱翔之态的豪壮潇洒。
《逍遥游》鲲鹏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超绝时空,以游无穷——《逍遥游》鲲鹏形象分析一、设计说明《逍遥游》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篇经典名篇。
本文以鲲鹏怒飞引领,继之以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列子等鲜明的形象,最后以逍遥游玄妙哲理收尾。
要读懂本篇课文,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直接舍弃形象,抓住结尾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可。
如此的话,前面的诸般形象应当如何处理呢?传统的课堂也会去赏析鲲鹏形象,也会分析神奇意境,但是存在课堂容量小、上课效率低、学生主体地位隐退的问题。
本设计中,我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分别用了问卷星、百度脑图、希沃平台、qq在线文档等技术,运用问卷星,快速了解学情,利于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百度脑图,以图展示学生思考,利于培养分类概括的逻辑;希沃平台,即时评价,迅速修改,利于提高评价效率;qq在线文档,供多人同时编辑浏览,利于学生主动表达。
二、文本细读“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是庄子神奇的鲲鹏世界,也是中国大鹏文化的根源。
为了突出鲲鹏形象,庄子又运用夸张的修辞,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神奇壮阔的意境。
所以以鲲鹏怒飞为喻,以寓言故事说理,也是本文浪漫主义说理艺术的直观体现。
固然,依照“有待无待”的标准来看,鲲鹏的“之九万里而南为”,还是需要借助六月大风,并未真正逍遥。
可是,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追求卓越的行为不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吗!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畅口译课文,准确翻译“冥、怒、无穷”等词语,掌握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式等规律;3.理解逍遥游内涵及其寓意。
4.归纳鲲鹏形象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口译,基本理解文章含义;2.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品味语言四美;3.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习惯;4.借助希沃授课助手,及时评价修改学生作业;5.借助qq在线文档,表达所思所悟。
鲲鹏的寓言故事
鲲鹏的寓言故事
一、鲲鹏的寓言故事如下:
鲲鹏的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故事内容为: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有一个神秘的异兽,它的名字叫做鲲鹏。
鲲鹏是一种拥有巨大翅膀的鸟类,它的身体闪耀着金光,眼神中充满了智慧和威严。
在那个时代,鲲鹏是神话传说中的一部分,人们敬畏它,同时也渴望能够了解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像鲲鹏一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之付出努力,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二、鲲鹏的寓言故事原文: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逍遥游》“鲲鹏”象征意象解读
《逍遥游》“鲲鹏”象征意象解读摘要:“鲲鹏”是庄子在《逍遥游》里为我们这个民族创造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意象,更多地承载着人类超越自身的精神品格。
通过庄子笔下“鲲鹏”的“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的分析,把“鲲鹏”确定为人类超越自身的精神象征。
在中国文化的血脉里,“鲲鹏”从此成为志趣高远、精神豪迈、追求自由的象征。
关键词:哲理象征荒诞求解《逍遥游》是以“鲲化为鹏”来开篇的,庄子以充满想象的恢宏浪漫之笔,创造了这一光照千秋的艺术形象,也创造了中国文化血脉里超越自我的精神品格。
《逍遥游》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1] (P.1 )鹏起飞时水击三千里,乘旋风直上九万里,而小泽里“抢榆枋”的蜩与小鸠却不以为然。
在“鲲化为鹏”的故事里,也许隐藏着庄子更深的用意,作者为何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描述,其真实的用意是什么?可以说“鲲鹏”只不过是庄子用来表达己意的象征物而已。
正如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形象都是“有意味的形式”一样,“鲲鹏”也是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
一、“鲲鹏”的本质特征具有“哲理性”(一)超越自我看问题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跳出此界看此界的观看角度和立场。
当庄子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他看到的是湛蓝的天空,可天空真的是有颜色的吗?真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苍苍之色是天空的本色吗?庄子发出了疑问。
显然“大鹏”是庄子放出去的“心灵”,是庄子把自己的“心灵”安放在了“大鹏”的身上,以此来鸟瞰世间万物、人间百态,宛如凌空高悬的镜子。
人在看待外在世界时,永远都是盲人摸象的认知状态。
但如果人能够跳出自我眼界的局限,变“小我”为“大我”,变“自我”为“全我”,像“鲲化为鹏”那样,以“鹏”的方式观看世界,就能够接近“真我”的认知状态。
北冥有鱼化而为鸟_庄子_逍遥游_鲲鹏形象赏析
可以乘风遨游; 其次要有风势, 鲲鹏要借助风的 力量气势才可以遨游,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 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 舟。 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 后乃今培风。” 必须积累起足够强大的风势和风 力, 鲲鹏才能够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鲲 鹏的翱翔是潇洒豪迈的, 但这种潇洒豪迈又是有 客观的前提条件的, 对大风的依赖是鲲鹏无法回 避的前提。
47
彭新有: 北冥有鱼 化而为鸟
第一段文字是以作者的口吻直接描述了鲲鹏 的形象; 第二段文字以引用典故的形式描述了鲲 鹏徙游的情形; 第三段文字借汤、 棘之口描述了 鲲鹏形象。 这三段文字对鲲鹏形象的描述各有不 同, 相互补充验证便可以对鲲鹏形象特征做整体 把握。
文章开首就说 “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指 出了鲲鹏所居之地为 “北冥”。 “北冥” 即北海, 但为什么庄子不直接用 “北海”? 何况这个词庄 子在 《秋水》 中就有使用了, 有 “顺流而东, 至 于北海” 的句子。 庄子这样做最有可能就是故意 使用 “北冥” 而与 “北海” 相区别: “北海” 为 普通使用之词, 所指明确, 是实有之事物; 而 “北冥” 是特别之词, 为庄子之创造, 含义新颖, 其中透露出旷远神秘的意味, 暗示着北冥是非世 人所能见, 亦非人智所能测的, 这种意味就与鲲 鹏神秘的形象融为一体。 唐陆德明在 《经典释 文·庄 子 音 义 》 中 就 解 释 道 : “ ‘ 冥 ’ , 本 亦 作 ‘溟’。 嵇康云: ‘取其溟漠无涯也’”, 其中就关 注到了北冥的广阔无涯, 正因为北冥的广阔无 涯, 才能孕育出 “不知其几千里” 的大鲲来, 反 之亦然, 鲲鹏之大亦可推知北冥之深广无涯; 而 且, “溟漠” 还有深广邃远的意味, 那是幽深辽 远的人之想象所不及的大海的深处, 那是神秘未 知不可思议的海洋深处, 鲲鹏就在此出生居住; “北冥” 是宽广的极处, 深远的极处, 也是神秘 的极处; 甚至极处也还是一个过于简单平凡的词 语, 所以庄子又借汤棘谈论鲲鹏居所为 “无极之 外, 复无极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天池也”。 强调鲲鹏居止之所在为绝对之辽远神秘, 无法描 摹, 因此鲲鹏的形象就带上了北冥之地的无限神 秘、 无穷能量和无比气势。
鲲鹏形象与《逍遥游》题旨
由阴阳两神在推动经营。《 淮南子 ・ 精神训》 古 :“ 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 ,窈窈冥冥 ,芒芰漠 闵, 酒潆鸿洞 。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 。孔 乎莫知其所终极 ,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于是乃别为 阴阳,离为八极 ,刚柔相成 ,万物乃形 。 ”高诱注 : “ 二神 ,阴 阳二 神也 。 ” 鲲、鹏是阴阳两气的象征 ,那么 ,它们所 由产 生的 “ 唯象无形 ,窈 窈冥冥 ,芒芰漠 闵,灏潆鸿 洞 。莫 知 其 门” 的 混 沌 状 态 又 如 何 表 现 ?庄 子 的 “ 道”是混沌 ,逍遥游要 克服 的就是有待,有人说 鹏是 混 沌 的 象 征 ,在 《 遥 游 》 中 ,大 鹏 鸟 也 是 逍 “ 有待”的,所 以不是混沌 的象征。有人则说鲲是 混沌的象征 ,然在庄子的阐释中,鲲与鹏是互生互 化 ,二而一 的 “ ,鲲与鹏都不 是 “ ,不是 象” 道”
测 , 以以鸟象征 阳气与象征太阳其实是一回事 。 所
* 作者单位 :上海海关学 院基础部 ① 蒋书庆 :《 破译天书——远古彩 陶花纹揭秘 》 ,上海文 艺出版社 2 0 年版,第 19 。 01 8页 ② 蒋书庆 :《 破译天书——远古彩 陶花纹揭秘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 年版 , 13 。 01 第 7页 1 6 0
空和大地 ,创造 了 日月星辰 ,创造 了带 给人
沌待之 甚善 。倏 与 忽谋 报 混沌 之 德 ,曰: “ 皆有 七 窍 以视 听食 息 ,此 独 无 有 ,尝 试 人
凿 之 。 日凿 一 窍 ,七 日而混 沌死 。 ”
以聪明才智的圣书。 倏与忽 , 也就是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的 “ 开辟 鸿蒙” ,不少学者也注意到它与阴阳两仪的紧密关 联 ,如 张默生 说 :
“ 鲲化为鹏”寓言之所本。禺强字玄冥 ,又 传为颛 顼之 佐 。…… 《 南 子 ・ 则训 》 淮 时 云 :“ 方 之 极 ,…… 颛 顼 、玄 冥 之 所 司者 北 二万里 。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25 ”《 7 页 “ 北冥 ( 本作 溟 )有 鱼” 之 “ ,一 般注 为 一 冥” “ ,“ 海” 北冥”也就是北海 ,北方的大海 。此说不
《庄子》中的鲲鹏寓言
《庄子》中的鲲鹏寓言
摘要:
一、《庄子》中的鲲鹏寓言背景介绍
二、鲲鹏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三、鲲鹏寓言的启示和影响
四、总结
正文:
【庄子】中的鲲鹏寓言,出自《逍遥游》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描绘鲲鹏这一神秘生物的奇幻历程,表达了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鲲鹏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是这个寓言的核心。
鲲鹏是一种巨大的鱼,其体长达千里。
它通过努力修炼,最终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鸟,其翅膀宽广得足以遮天蔽日。
鲲鹏寓言象征着努力改变命运、超越自我的精神。
鲲鹏的转变过程代表了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从有限到无限、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过程。
这种精神在庄子看来,是一种逍遥自得、顺应自然的境界。
鲲鹏寓言的启示和影响深远。
首先,它告诉人们要有敢于改变的勇气,勇于挑战命运的安排,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其次,寓言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鲲鹏修炼过程中,始终遵循自然规律,最终才能成功蜕变。
最后,寓言还表达了人类对自由、解放的渴望,鼓励人们去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摆脱世俗的束缚。
总之,《庄子》中的鲲鹏寓言通过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传达了庄子深
刻的哲学思想。
结合中学生的实际,谈谈鲲鹏之志的理解
结合中学生的实际,谈谈鲲鹏之志的理解《逍遥游》开篇的“鲲鹏之喻”,堪称《庄子》最负盛名的寓言,在哲学上被称为“小大之辩”。
“鲲鹏”象征巨大之物,“蜩与学鸠”则象征微小之物。
“鲲鹏展翅”并非逍遥游,王东岳对《逍遥游》的中心句理解有误,这是第一个错误。
《逍遥游》中有一个句子诠释了题旨,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有三个条件:一是与自然同化,二是漫游无穷的时空,三是不需要凭借外部条件。
而鲲鹏高飞需要凭借“海运”“六月息”“扶摇羊角”等外力,故不属于逍遥游。
东岳先生犯的第二个错误是,错解《逍遥游》的构思,这也是错解题旨的深层原因。
《逍遥游》的构思与极限思想有关,——这让人十分惊异:空间无限延展,时间无限拉伸,欲望无限淡化,便有了逍遥游。
故“鲲鹏展翅”只是空间无限延展的一个环节,还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
王大师讲“鲲鹏展翅”,将“其翼若垂天之云”讲成鲲鹏的翅膀像天边的垂云。
“垂云”是什么东东?谁见过?王大师讲错了!正确的翻译是:鲲鹏的翅膀像覆盖天空的云层。
垂,覆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鲲鹏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鲲鹏意象作者:栗子涵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20期【提要】庄子在《逍遥游》中创造的鲲鹏形象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引起共鸣。
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为出发点,从鲲鹏之壮阔自由、鲲鹏之高远理想、鲲鹏之变化、小大之辨四个角度将不同朝代文人对《逍遥游》中鲲鹏意象的解读临摹变化加以分析。
这些文人创造出了独特的多姿多彩的鲲鹏形象,使鲲鹏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世界里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逍遥游; 鲲鹏; 小大之辩“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的《逍遥游》以“鲲化而为鹏”开篇,用极富想象的恢弘浪漫之笔创造了这一光照千秋的艺术形象。
袁珂在《山海经校注》中称鲲化为鹏乃是禺强作为海神与风神两种神格转化的隐射。
《逍遥游》中,庄子以鲲鹏寄托自己对逍遥无所待境界的追求,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创造的硕大、高飞、威猛、雄伟的鲲鹏形象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引起人们的共鸣,并被不同朝代的文人不断临摹,从此鲲鹏在中国古典文学意象世界里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
后世文人将庄子所创造的鲲鹏形象与自己的生活境遇、主观情思、怀抱寄托相结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鲲鹏意象。
一、鲲鹏意象之壮阔自由后世文学作品中对鲲鹏形象的解读,最普遍的一种是侧重鲲鹏的高大壮阔。
《逍遥游》中对鲲鹏的描绘也有对应的部分:“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重天之云”,都极尽夸张地表现大鹏之大以及其一往无前,冲破一切阻碍南飞的壮阔,这类大的意象包括鹏、冥灵、大椿、彭祖等。
从这种角度理解鲲鹏并使用该意象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也为鲲鹏的大和雄伟所倾倒,将自己的志向和愿望寄托其上,极尽笔墨描写鲲鹏之大,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我们熟知的李白的作品。
《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
《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陈赟【专题名称】中国哲学【专题号】B5【复印期号】2009年04期【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2009年1期第135,142页【英文标题】The Fables of Kun-Peng in Xiao Yao You of Zhuangzi【作者简介】陈赟,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上海 200241)【内容提要】鲲鹏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中以重言方式连续出现三次。
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文本,《逍遥游》所思考的逍遥,不仅是个人一己的逍遥,而且包含万物一体视域中的具有政治—社会向度的逍遥。
鲲鹏寓言的第一次出现带给《逍遥游》的,首先是审视人间世逍遥问题的浩瀚而变化的远景视界。
第二次出现则表明有待与无待的辩证关联,无待只是有待状况下的,有待既是阻碍逍遥的障碍,但同时也是实现逍遥的条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一种转化。
第三次出现则引向小大之辨,一方面是发生在不同事物彼此之间的小大之辨,在这里,大知与大年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发生在事物内部的小大之辨,大知与大年不再有必然的对应关联,得其正性正命为大,为风(情势)所驱使,远性为小。
通过鲲鹏与其他事物的比较,《逍遥游》已经将逍遥的问题带向了正性命的语境中。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鲲鹏寓言/重言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9)01-0135-08作为一个思想形态的开端,《庄子》第一篇《逍遥游》的思想深度与规模厚度体现了整个庄子思想的深度与厚度。
但是,在《庄子》的解释史中,庄子逐渐变成了道家的庄子、神仙家的庄子,乃至禅宗的庄子?,以至于与《庄子》的问题意识、思想方向格格不入。
沉潜庄子数十年的钟泰先生深有感慨地说:“自司马迁作《史记》以庄子附《老子传》中,班固《汉书?艺文志》用刘歆《七略》入庄子于道家,逡世遂以老、庄并称,而庄子之学半晦;自方技之神仙家与诸子之道家混,隋、唐之际被《庄子》以《南华真经》之名,其后疏注《庄子》者如成玄英、褚伯秀之伦,多为黄冠羽士,视《庄子》为修真炼气之书,而庄子之学全晦。
解释鲲鹏的文学形象
解释鲲鹏的文学形象一、鲲鹏在文学中的起源鲲鹏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里呢。
在那里面,鲲鹏可厉害啦,它的形象超级巨大。
鲲鹏之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呢。
它从北冥飞到南冥,这一路那叫一个壮观。
这就像是文学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超级英雄一样,特别震撼人心。
二、鲲鹏的象征意义1. 鲲鹏象征着自由它能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从北冥到南冥,想去哪就去哪。
就像我们心中渴望的那种自由,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尽情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它就像一个自由的精灵,在文学的天空里尽情地飞舞。
2. 鲲鹏象征着强大它体型巨大,力量无穷。
在文学作品里,它常常被用来代表那些拥有强大力量的角色或者事物。
比如说一个很厉害的英雄,他的能力就像鲲鹏一样,能够改变很多事情,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轻松地克服。
3. 鲲鹏象征着志向远大它的飞行路线那么长,目标那么远大。
就像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他们不满足于眼前的小天地,而是要向着更广阔的世界去探索。
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那些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主角,往往就被赋予鲲鹏这样的形象。
三、鲲鹏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变化在有些文学作品里,鲲鹏可能更加神秘。
作者会给它加上很多神秘的元素,比如说它的出现会伴随着一些神奇的现象。
而在另一些作品里,鲲鹏可能会被人性化,它可能会有自己的情感,像人一样会思考,会有喜怒哀乐。
比如说它可能会为找不到合适的栖息地而烦恼,或者为遇到一个知音而高兴。
四、鲲鹏形象对文学的影响鲲鹏的形象给文学增添了很多奇幻的色彩。
它让文学作品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很多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借鉴鲲鹏的形象来创造自己的独特的角色或者情节。
而且鲲鹏的形象也激励着读者,让读者有了更多的向往,向往那种自由、强大和志向远大的境界。
学做鲲鹏飞万里,不为燕雀恋子巢意思
学做鲲鹏飞万里,不为燕雀恋子巢意思摘要:1.引言:阐述鲲鹏的象征意义和燕雀的局限性2.主体:分析鲲鹏飞翔的意义,论述不为燕雀恋子巢的道理3.结论:总结全文,号召人们立志高远,勇攀高峰正文: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鲲鹏和燕雀都是经常被提及的意象。
鲲鹏代表着博大、雄伟、奋发向前,而燕雀则象征着狭隘、保守、拘泥于现状。
本文将围绕“学做鲲鹏飞万里,不为燕雀恋子巢”这一主题,探讨鲲鹏飞翔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首先,我们要明白鲲鹏飞翔的内涵。
鲲鹏,出自《庄子·逍遥游》,是一种巨大的鸟类,它能一飞千里,跨越山河。
这里的飞翔,不仅仅是指物理意义上的高度和距离,更是指精神层面的拓展和提升。
鲲鹏飞翔代表了人们在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的精神风貌。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为燕雀恋子巢呢?燕雀作为一种小巧的鸟类,它们的生活范围相对较小,安于现状,缺乏远大的抱负。
如果我们过分眷恋燕雀的生活,就会失去追求更高境界的机会,无法实现人生的巅峰。
古人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正是提醒我们要立志高远,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小利。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学做鲲鹏飞万里,不为燕雀恋子巢”的道理呢?我们要学会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
只有立下高远的志向,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同时,我们要勇于挑战困难,把困境当作历练自己的机会。
正如古人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只有经历过磨难,我们才能真正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学做鲲鹏,飞万里高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们要立志高远,勇攀高峰,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实现人生的巅峰。
让我们牢记“不为燕雀恋子巢”的道理,时刻警醒自己,勿让眼前的安逸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庄子》逍遥游:鲲鹏原来隐含修真寓意,你看懂了吗
《庄子》逍遥游:鲲鹏原来隐含修真寓意,你看懂了吗逍遥游”讲的是精神解脱的自由自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到“圣人无名”要“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强调“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的唯一途径。
余下为第三部分,有用和无用。
逍遥游第一部分无己、无功、无名【原文】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解读】鲲:本指鱼卵,北海指肾水。
金色鲤鱼水中金,鲲之大,比喻真阳之火无限大。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从北到南,从肾气到心光,腹部到头,海运即元精发动,化为鹏鸟,比喻神光飞出人体。
水击三千,元精发动,精气神三家相见,扶摇而上九万里,圣神居九天之上,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比喻先天能量迅疾、精微、虚无。
水深、风大比喻元精的强大,人借天力而行。
寒蝉与灰雀的嘲讽,比喻后天意识,无法知道元神的世界。
大是道,包罗万有。
大知是领悟大道的无上智慧,小知是后天意识的知识,人生百年,有限的时间,不知道元神的一时既是万劫的大时间概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表达了什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表达了什么
有一种鱼他的名字叫做鲲,生长在机极北的地区。
告诉我们:万物皆有用处,不要因为没有作为而苦恼,主要因为方法时间、环境不同而导致的,要顺应事物的自然性而发挥。
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1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
理解真正的逍遥游,需要理解逍遥游所描述的是一个经过深刻批判而进入与道合一”的高境界的动态过程。
2
(1)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3)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3
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去世时享年83岁。
庄子祖上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祖上迁至宋国。
庄子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
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鲲鹏”象征意象解读摘要:“鲲鹏”是庄子在《逍遥游》里为我们这个民族创造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意象,更多地承载着人类超越自身的精神品格。
通过庄子笔下“鲲鹏”的“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的分析,把“鲲鹏”确定为人类超越自身的精神象征。
在中国文化的血脉里,“鲲鹏”从此成为志趣高远、精神豪迈、追求自由的象征。
关键词:哲理象征荒诞求解《逍遥游》是以“鲲化为鹏”来开篇的,庄子以充满想象的恢宏浪漫之笔,创造了这一光照千秋的艺术形象,也创造了中国文化血脉里超越自我的精神品格。
《逍遥游》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1] (P.1 )鹏起飞时水击三千里,乘旋风直上九万里,而小泽里“抢榆枋”的蜩与小鸠却不以为然。
在“鲲化为鹏”的故事里,也许隐藏着庄子更深的用意,作者为何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描述,其真实的用意是什么?可以说“鲲鹏”只不过是庄子用来表达己意的象征物而已。
正如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形象都是“有意味的形式”一样,“鲲鹏”也是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
一、“鲲鹏”的本质特征具有“哲理性”(一)超越自我看问题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跳出此界看此界的观看角度和立场。
当庄子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他看到的是湛蓝的天空,可天空真的是有颜色的吗?真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苍苍之色是天空的本色吗?庄子发出了疑问。
显然“大鹏”是庄子放出去的“心灵”,是庄子把自己的“心灵”安放在了“大鹏”的身上,以此来鸟瞰世间万物、人间百态,宛如凌空高悬的镜子。
人在看待外在世界时,永远都是盲人摸象的认知状态。
但如果人能够跳出自我眼界的局限,变“小我”为“大我”,变“自我”为“全我”,像“鲲化为鹏”那样,以“鹏”的方式观看世界,就能够接近“真我”的认知状态。
正可谓白居易《登灵应台北望》描绘的那样:“登高始见人寰小,对远方知色界空。
回首却归朝市去,一稊米落太仓中。
”现实生活里,我们站在地面上对摩天大楼经常会叹为观止,可如果我们坐在凌空的飞机上俯视大地的时候,还会有对摩天大楼叹为观止的感觉吗?同样都是摩天大楼,在地上观看与在天上观看,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心灵和眼界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评价与判断。
人类看待外在世界经常是一种苏东坡《题西林壁》描绘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
人类很难认识自己,所以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罗曼·罗兰说:“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
”庄子的伟大就在于他对大家都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发出疑问。
我们知道苹果落地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多少人对此熟视无睹,而牛顿却有新的思考。
天空的颜色应该说也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没有人去关心,而庄子怀疑了,也去思考了。
黑格尔讲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是没有未来的。
”意思是,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些站得高看得远的伟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应该说庄子的眼光就如灯光一样,照亮了黑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问题的视角,跳出“小我”,换位思考,把自己的心灵放飞于天地之间,用宇宙意识思考人间,就如以“鹏”的方式观看世界一样。
人类始终是站在自身立场和视角对世界予以认识和命名的,只有庄子让人类走出自己的拘囿,站在宇宙立场和视角看大千世界,“鲲鹏”就是庄子幻化而出的宇宙的眼睛。
(二)“怒而飞”的精神启示《广雅·释诂》:“怒,勉也。
”林云铭《庄子因》:“怒,即怒号,怒生之怒,乃用力之意。
”陈鼓应先生认为这里的“怒飞,有努力和奋发的意味。
是长期积累后的奋起之状态”[1] (P.3 )。
《庄子·逍遥游》“怒而飞”,言大鹏奋起如怒也。
又《外物篇》“草木怒生”,言乘阳气奋出而不可遏也。
“鲲鹏”的“怒而飞”和“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气魄一直潜留于人的精神世界,形成深刻的精神烙印。
刘熙载所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
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
”[2] (P.81 )“鲲鹏”的冲天一飞,翻江倒海的壮举,给无数人的心里注入了一种激越和澎湃的精神力量。
但“飞”也是有前提有条件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准备,大鹏一跃而起,可一旦飞起,境界就决然不同了。
就像杨万里在《桂源铺》中描绘的那样:“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历史是前进的,任何企图阻挡历史步伐的人最终都是可笑的,即使在阻挡的过程里,他们会暂时取得小小的胜利,但是失败是注定了的,因为历史从来都是向前走的,向着光明的地方前进。
所以,人生世间总会有几多困难、曲折与阻碍,如果能迎难而上,百折不回,就会如鲲鹏击水一般奔向自由,“鲲鹏”就是这种精神的寄托。
二、“鲲鹏”的表现特征具有“象征性”(一)“鲲鹏”是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自庄子创造出这只“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鸟形象以后,它就成了中华精神长河里勇敢形象的化身,“鲲鹏”意象就成了一种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象征,也是追求自由和理想的象征。
李白的一生都在以鹏自喻,年轻时曾经写过《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表现了壮志年少的豪放气概。
中年则在《大鹏遇希有鸟赋》里写了“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
我呼尔游,尔同我翔。
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晚年则在《临终歌》中唱出了“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人生悲歌。
由此可见,这只被庄子的生花妙笔所创造的极富个性色彩和浪漫情调的大鹏,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有着寻常鸟类所无法想象的抱负与气魄。
(二)“鲲鹏”是庄子本人看待世界的象征应该说《庄子》全书都是以“鲲鹏”的视角写成的。
在《逍遥游》的开篇,庄子就放出一只硕大无比、高翔天宇的大鹏,从此庄子就像这只大鹏一样审视着世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 (P.32 )庄子放弃自己的观看角度,选择了高翔的鲲鹏视角看待大千事物。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1] (P.271 )庄子是站在宇宙的立场和视角,观看自身,所以能够得出超乎寻常的结论。
庄子对于人类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评估,应该是其关于天地宇宙问题思索的结果。
(三)“鲲鹏”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自庄子以后,“鲲鹏”的意象被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
不单单是李白喜欢“鲲鹏”,很多有追求的人也向慕展翅高飞的鲲鹏,所以“鲲鹏”经常被借用到诗词当中,成为一种文化和典故的象征。
南朝梁武帝《孝思赋》:“察蟭螟于蚊睫,观鲲鹏于北溟。
”杜甫《泊岳阳城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鲲鹏水击三千里,粗练长驱十万夫。
”毛泽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鲲鹏”被用于象征勇敢,象征超越,象征远大志向。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喜欢用“鲲鹏”来鼓舞自己,提升自己,所以庄子的“鲲鹏”意象潜移默化地沉浸于民族文化的血液里,成为超越自我、追求自由的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四)“鲲鹏”是人的一种生存境遇的象征“鲲鹏”与“蜩、学鸠、斥鴳”的生存境域是截然不同的。
“鲲鹏”象征的是“大境”,是“超越自我”的象征。
“蜩、学鸠、斥鴳”象征的是“小境”,是“安于自我”的象征。
“鲲鹏”与“蜩、学鸠、斥鴳、燕雀”等象征渺小卑怯的形象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陈涉喊出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直是贫寒之士图强的呐喊。
“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辽阔”[3] (P.56 )。
燕雀之飞,高不过屋檐,所以不会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坎井之大,阔不过数尺,所以井蛙无法想象江海有多么宽广。
所以“蜩、学鸠、斥鴳”无法理解“鲲鹏”的“图南”之举,才会安顿于“蓬蒿之间”,嘲笑“鲲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鲲鹏”的形象特征具有“荒诞性”刘熙载认为:“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
”[2] (P.78 )认为庄子的创作手法是把抽象的真理寄寓在荒诞的形象与故事之中。
这也是庄子最为高明的地方。
郭象《庄子注》:“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
夫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
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
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耳。
”[4] (P.3 )显而易见,郭象的意思是让人不必深究鲲鹏是否属实,甚至建议读者“遗其所寄”,就是禅学提倡的“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已见真实月亮,不须再看指头,回到精神家园,不需探问路程。
“鲲鹏”也只不过是庄子想言说的“道”的一种象征的表达,我们既然已经明了“道”意,也就无须在意其表达的形式了。
但无论怎么说,“鲲鹏”本身显现的依然是荒诞的特征。
一是形象上的荒诞,“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鹏的巨大已经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不是寻常可见之物,甚至就是只可以想象而无法见到的形象,所以说它是荒诞不经的。
二是情节上的荒诞,鱼化为鸟,从水中到空中,可谓色彩奇幻,难以想象。
三是场景的荒诞,从鲲到鹏,从水中到天空,场景是宏阔的。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场面之大,气势之壮,令人叹为观止。
“鲲化为鹏”的场景与庄子在《庄子·则阳》里描绘的“蛮触之争”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百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
”故事里的戴晋人用“蜗牛”来象征整个世界,把国与国的战争用“触氏”与“蛮氏”的争斗来象征。
这里隐喻的是战争的荒诞与人生的无聊,乃至无意义。
“鲲化为鹏”与“蛮触之争”的场景是一大一小,集中体现了庄子出奇荒诞的思维特征,他可以把“大”想象成“小”,把整个世界想象成蜗牛之角,也可以把“小”想象成“大”,把事物的变化想象和描绘成一幅壮阔无比的景观。
这些都体现了《庄子》的荒诞性。
四、“鲲鹏”的思维特征具有“求解性”庄子在创造“鲲鹏”意象的时候,思维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而我们读者要解读“鲲鹏”,思维则要从具象到抽象,即对于“鲲鹏”蕴含的哲理予以揣摩、思考和领悟,所以带有明显的求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