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 短文两篇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篇不同类型的短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学会遣词造句,掌握文言实词的运用技巧。
思维与情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过程与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课堂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两篇不同类型的短文,了解阅读方法。
2.学习文言实词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运用的复杂性。
2.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根据不同类型的短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资料收集2.小组合作探究3.讲解示范4.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短文两篇》。
2.学生自主学习《短文两篇》,并就下列问题组成小组,进行讨论:(1)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什么?(2)文中的两篇短文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文章?(3)你们最喜欢的一篇短文是哪一篇?为什么?二、阅读训练——《细语黄河》1.老师演示如何思考文章主旨:先读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再扫一遍全文。
请学生进行实践。
2.小组合作阅读细语黄河,采用抽象思考和具体分析两种思考方式,探究文章的两个方面(黄河的千姿百态和黄河的历史文化)。
3.检查不同小组探究的成果,并复述。
三、语言平衡——文言实词的运用1.老师简要讲解文言实词并列运用的效果,并引导学生举出例子。
2.请学生阅读《野火的暴跳》,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文言实词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四、阅读训练——《野火的暴跳》1.请学生自主阅读《野火的暴跳》。
2.提问引导:在文章的三个段落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绪?3.选取一个段落,与同桌进行课堂模拟“朗诵+解析”。
模拟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在语调和发音上加入更多情感元素。
五、小组表演——班上小品设计1.学生分组,选择一段小品情境,根据情境和角色设计角色言论,范文要运用课本教材的知识,并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老师进行现场点评,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3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组合课文,包含了两篇经典短文。
第一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穷困潦倒却依然自命清高的书生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端。
第二篇《范进中举》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贫困书生经过努力最终取得功名的故事,表现了勤奋与毅力的重要性。
这两篇文章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品味和鉴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但同时,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文章的主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打印课文,每人一份。
2.相关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的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课文文本,学生自行阅读。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例如:“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角色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短文两篇》 教案与教学反思

13 短文两篇漂市一中钱少锋李度一中陈海思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仅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学反思本人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教授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
本课是阅读理解题型中属于较为短小的篇章,但是文章作者的思想深邃,表达也非常精妙。
经过我多次备课和教学实践,我感受颇深,为此本着反思的精神,我对这样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究。
一、课堂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情感。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表达技巧,能力目标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文章中领略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在新课开讲之前,我设计了听音选择题,让学生们通过听录音来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并热身。
我还通过简要介绍作者邪恶的过往经历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文章的兴趣。
2、语言运用探究接着,我放映了一段短片,让学生们根据画面内容一起推敲出影片潜在的主旨。
然后我让学生们分组探究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修改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并理解哪些地方重要的表达方式自然。
在这个环节,我还特别让学生们分析词句间的铺垫和推进技巧,为后续理解文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3、篇章分析通过上述环节,学生们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接着,我让学生们分组探究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文章。
接着,我重点讲解了活用标题和概括段落的技法,并且我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尝试来加深其对篇章结构的理解。
4、阅读理解我事先筛选了精妙的阅读理解题目,从内容、难度和形式上配合了学生们研究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我帮助学生们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思考与交流在本课最后一个环节,我采用问答交流,并引入必修的学科思考题目,以及英文朗读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交流能力,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体会在此课程的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中,我认为情感目标是最重要的一个,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4.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两篇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2.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短文两篇》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
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谈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谈读书》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学习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包括多音字、生僻字等。
3.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语气和节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提高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内容的理解1. 理解培根在《谈读书》中提出的观点和论述。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二)生字词的学习1.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包括它们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2. 通过造句练习,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难点(一)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1. 引导学生理解培根关于读书的深刻见解。
2. 通过讨论和比较,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观点。
(二)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1.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如“大家平时喜欢读书吗?读书给你带来了哪些乐趣?”来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进而引入《谈读书》这一主题。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读书习惯,并引导他们思考读书的深层次意义。
2. 背景介绍,铺垫理解简要介绍培根的生平,强调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和作家,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然后介绍《谈读书》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 课文初读,感受文风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初步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培根精炼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基调和主题思想。
同时,鼓励学生在初读后简单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教案

13短文两篇◇教材分析◇《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文章是浅近的文言,语言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便于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会,感受读书的乐趣,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
它是一篇杂文,也是一篇驳论文。
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正面阐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两篇文章都是围绕读书的话题来谈的,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两篇短文虽短,但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证严密,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范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掌握、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
2.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3.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和形式美。
4.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1.导入激趣,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2.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体验中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理解和个性表达。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4.比较阅读,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及高尚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3)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2.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该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前的先哲的高论吧。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3短文两篇》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经典短文。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古典文学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对于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以及对于文学修辞手法的鉴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中的名句,引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7.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课文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
篇》教案
目标导学二:改写与总结
1.改写:在正确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事半功倍地收获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
这段话可以这样改写:正确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地获取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
2.总结:通过研究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和重要性,还研究到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惯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方法和作用。
方法:比喻论证、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第二方面(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到结尾):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和正确的读书态度。
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异同点:思想内容相似,写法不同;一个是立论、随笔,一个是驳论、杂文。
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4.强调读书的态度,提醒学生要保持谦虚、虚心、开放的心态,不要对作者进行过度的批判和质疑,而是要尊重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以此来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5.阐述读书的目的,强调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只有在虚心研究、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为《与朱元思书》和《岳阳楼记》。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与朱元思书》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给好友朱元思的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登楼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对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掌握文章的大意,并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僻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是《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鱼我所欲也》作者通过对鱼儿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通过讲述一个道理,告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顺应民意,得到大家的支持。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内容及其寓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的寓意。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撰写一篇短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13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教案课题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单元第四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重点1、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的方法。
2、了解本文论证的递进结构。
难点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速读思考,整体感知,把握要点: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准备课堂笔记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简介作家作品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关于驳论文驳论文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què)。
1.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2.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1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生字读音、字形,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或看到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吗?那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培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他写的文章——《谈读书》。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怡.情(yí)傅.彩(fù)藻.饰(zǎo ) 矫.(jiǎo )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ɡāo ) 吹毛求疵.(cī) 阐.证(chǎn ) 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咀嚼 (2)词语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词语辨析“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的意思。
“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叶母亲》和《散步》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领会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荷叶母亲》是一篇描写荷叶护佑小鱼的短文,通过荷叶母亲保护小鱼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能够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
《散步》是一篇描写一家人散步的短文,通过一家人的散步经历,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亲情和友善。
文章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和领会能力也相对较强。
但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悟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和谐,培养亲情意识,关注家庭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感悟母爱和家庭的和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荷叶和散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并掌握主要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和解答。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 短文两篇教案与教学反思

13 短文两篇李度一中陈海思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重点)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谈读书一、文本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二、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怡.情(yí)统筹.(chóu)藻.饰(zǎo)狡黠.(xiá)咀嚼..(jǔ jué)诘.难(jié)蒸馏.(liú)滞.碍(zhì)睾.肾(gāo)死抠.(kōu)吹毛求疵.(cī)豁.然贯通(huò)2词语解释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
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
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3走近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教案与反思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与鉴赏,所选文章除《谈读书》《不求甚解》分别是随笔、杂文,属于一般的议论性文章外,另外三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
本单元课文有的探讨读书目的、价值及应持的态度,如《谈读书》;有的阐发对阅读鉴赏方法的认识,如《不求甚解》《驱遣我们的想象》;有的侧重理论探讨,如《无言之美》旨在探讨“言不必尽意”、讲求含蓄的艺术创作通则,《山水画的意境》重在阐发“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有的则侧重实践,如《驱遣我们的想象》,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议论文的说理艺术。
通过教学本单元的文章,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本单元的写作“修改润色”旨在训练学生从字、词、句、段四个层面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从“言”着手,将“言”的修改与“意”的修改结合在一起。
口语交际“辩论”旨在使学生了解“辩论”,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辩论技巧,提高辩论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3.短文两篇 2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了解论述类文章的说理艺术。
2.引导学生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学习多种论证方法。
3.教学文艺论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理解其外延与内涵,把握概念间的关系和作者观点。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的方14.山水画的意境 215.无言之美 116.驱遣我们的想象 1写作修改润色 1 口语辩论 2交际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
5.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润色作文的方法,强化修改作文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短文两篇上信中学陈道锋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重点)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谈读书一、文本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二、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怡.情(yí)统筹.(chóu)藻.饰(zǎo)狡黠.(xiá)咀嚼..(jǔ jué)诘.难(jié)蒸馏.(liú)滞.碍(zhì)睾.肾(gāo)死抠.(kōu)吹毛求疵.(cī)豁.然贯通(huò)2词语解释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
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
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3走近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
他写出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被黑格尔称赞为“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的特有体裁。
三互动探究(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点拨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二)深层赏析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点拨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点拨明确】经验补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两者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点拨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
“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点拨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的看法。
【点拨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采用不同的读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6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点拨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写法赏析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点拨明确】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知如何修剪移接。
”比论证的运用,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排比论证:“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
这样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四、小结归纳《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五、板书设计六、拓展提升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点拨示例】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不求甚解一、文本导入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
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
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二、互动探究(一)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
福建闽侯人。
1944年初,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点拨明确】第一部分(1段):摆出错误论调,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2~8段):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9段):论述“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样“活读书”。
3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点拨明确】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4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点拨明确】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5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点拨明确】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6“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点拨明确】“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二)深层赏析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点拨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点拨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读得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点拨明确】赞同提倡。
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点拨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点拨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写法赏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
【点拨明确】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课堂小结《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四、板书设计五、拓展提升请你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名人读书的趣事。
【点拨示例】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素材积累】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息!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用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的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让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