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维多利亚小说”历史叙事研究

合集下载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变迁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变迁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变迁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一共统治了63年,这期间,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同时也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文学与社会变迁两个角度来探究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

一、文学作品1.小说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风格多元化,较早的作品多是浪漫主义风格,细腻婉转,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艾米莉·布朗特的《呼啸山庄》。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小说的风格也逐渐转向了现实主义,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缺陷,比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托马斯·哈代的《远离尘嚣的村庄》。

2.诗歌浪漫主义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中仍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元素也开始出现。

艾尔弗莱德·路德·特尼生的《燕归来》和罗伯特·布朗宁的《简妮·里德》是两个明显的例子。

此外,比如马修·阿诺德的《邦德庄园涅磐曲》也是一首有代表性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

3.戏剧维多利亚时代的戏剧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早期的作品有些是受到莎士比亚的启发而产生的,如詹姆斯·谢里丹·邦德的《穿孔医生》和奥斯卡·王尔德的《重要的是要德莉拉》。

但随着时代的进展,戏剧也出现了更多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元素,如乔治·伯纳德·肖和亨利·艾瑞森·史卡奇的作品。

二、社会变革1.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英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的出现。

这些工人面临着低工资、长时间的工作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2.阶级结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分为三个阶级: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贵族阶级是社会的最高阶层,其中有些人可能是从爵位中得到的,有些则是出身于贵族家庭。

莎拉·沃特斯“新维多利亚三部曲”中的权力动力学

莎拉·沃特斯“新维多利亚三部曲”中的权力动力学

本文拟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论证莎拉沃特斯的“新维多利亚三部曲”——《半身》、《荆棘之城》《轻舔丝绒》——不仅是当代男女平等主义小说的试金石,也对新维多利亚小说体裁的巩固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根据杰西卡本杰明的主体互涉理论,本文分析了沃特斯对女性同性关系的特别阐述,聚焦于小说中描述的女性恋人的权力与屈服。

此外,本文对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主体间性的探索,体现了小说如何超越维多利亚语境以及当代文化语境中存留的维多利亚传统桎梏,书写新的维多利亚历史。

作为当代英国文学界的一颗新星,莎拉沃特斯的小说自她1998年初登文坛起就备受关注;数次被提名并且获得了众多奖项,最近的一次就是其第五部小说《小小陌生人》入围英国布克奖。

并且,她的新维多利亚系列小说均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广为传播,在学术界内外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新维多利亚流派在20世纪晚期开始备受欢迎和引起学术研究的兴趣,沃特斯的小说在扩大新维多利亚小说影响力等方面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

一、莎拉沃特斯“新维多利亚三部曲”新维多利亚小说,简言之,可被描述成是修正维多利亚文化的一个文学的方式,它复原、保存、赞美过去的声音,建立了“历史与小说是人类概念的意识”。

值得注目的是,新维多利亚小说这一类型通常充当了一个双重角色:它不仅从事了对过去的修订,同时也是对现当下的修订。

正如萨拉甘步尔(Sarah Gamble)所说:“新维多利亚小说的作用是有可能使得过去变得栩栩如生,但它也只是局限于目前的观点来看,新维多利亚小说也可能被解读成是对历史的偏见”。

作为一个文学和文化的对话体,新维多利亚文章提出了颠覆和瓦解过去与现在的无声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沃特斯在“三部曲”中对19世纪维多利亚历史文化的修订,不仅仅是对过去维多利亚历史的修订,更是通过反观历史来探寻能够改变当下的方式。

在对性别以及女同性恋者的探索过程中,作者同时探索了解放在主流文化中被压抑的女性声音的潜在可能性,赋声于以往沉默的女性,同时,也将其引入了21世纪的语境。

怀旧的后现代主义——兼论“新维多利亚小说”再现历史的政治

怀旧的后现代主义——兼论“新维多利亚小说”再现历史的政治

英 国当 代“ 新维多 利 亚小说 ” 的历 史叙事 为理论模 型, 探讨后现代主 义小说再现历 史的政 治。
关 键 词 : 怀旧的后现代主义 ; 新 维 多利 亚 小 说 ; 戏拟和反讽 ; 历 史再 现 中图分类号 : 1 1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3 6 3 7 ( 2 0 1 5 ) 0 2—0 0 8 7— 0 4
人 注 目的社会文化现象 。对 于什 么是后现 代主义 , 学界可 谓众 抑或更久远 的充满理 想和革 命的 浪漫 主义传统 ?事 情远 非这
说纷纭 : 哈桑的“ 不 确定 的 内在性 ” 、 詹 明信 的“ 晚期 资本 主义 么简单 。笔者认为用“ 怀 旧的” ( n o s t a l g i c ) 作 为“ 后现 代主 义” 的文化逻辑 ” 、 利 奥塔 的“ 叙 述 危机 论 ” 和哈贝 ・ 马 斯 的反 对 ( 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 的修 饰语 尚需商 榷。詹 明信 以好莱坞 商业 电
“ 后现代历史分期论 ” 等均从不 同层 面对后 现代主义 进行 了阐 影等大众文 化 类 型为 范本 , 批判 了后 现代 主 义文 化 中 的 “ 怀
释。有论者感 慨 , 有 多少 个理 论 家 , 就有 多 少种 后 现代 主义 。 旧”, 但“ 怀 旧” 并不 能用来 概括后 现代 主义 文化 的核 心 内涵。 近年来随着伊格 尔顿 “ 理 论之 后”( a f t e r t h e o r y ) 以及里 克尔 等 本文以 当代英 国文化界 的“ 新维 多利亚 主义 ” ( N e o —V i c t o r i a n . 人“ 超越后 现 代 主义. , ’ ( b e y o n d 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 等 观 点 的提 出, i s m) 和文学 中的“ 新 维多 利亚小 说 ” ( N e o—V i c t o i r a n N o v e 1 ) 为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以现实主义为特征。

作为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一部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小说表现的是普世意义上的生活经验。

道德和常理这些被浪漫主义时代遗弃多年的主题,又回到了文学主流中来。

此时期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现实与精神,其中体现出的高度的活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善意的幽默与无羁无绊的丰富联想都是空前的。

特别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那个时代的变徵之音。

《呼啸山庄》是一部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结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边县手法。

一方面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任务形象塑造,表象了英国乡村庄园的日常生活,爱情婚姻,反映19世纪特殊的历背景下,远离都市的庄园生活所受到的外来影响。

同时,小说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曲折地表达了一种隐蔽的“反家庭”倾向,如画眉山庄的排外与封闭,呼啸山庄的混乱无序。

另一方面,小说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梦境的运用,超自然力的表现等等。

在小说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人内心的风暴与大自然的风暴对应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小说中对于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描写,传达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寂寞的沼泽峡谷,荒凉的山顶上,被风雨摧残的荒野,寒冷的空气,坚硬的土地,形象地传达了苍凉荒凉所特有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狂野。

在小说中,大自然作为男女主人公逃避家庭带来的痛苦的避难所,与家庭封闭,压抑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读完了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感受,或许出自于对艾米莉的深佩、或许也就是如同小说本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结构一般多元而耐人寻味,由此的一些感慨。

应该是在大约1847年左右,至今家喻户晓,世界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年长的夏洛蒂·勃朗特和二姐艾米莉·勃朗特同时推出了各自不同寻常的小说。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亲姐妹的杰作问世之后,命运却大相径庭。

《简·爱》立刻受到热情地欢呼,是作者在一夜间留名于发展迅速的英国文坛,而《呼啸山庄》一开始就遭到评论界猛烈谴责。

维多利亚文学

维多利亚文学

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

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

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

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

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

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

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

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

维多利亚时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 ·麦考和j(1800-1859)、马修·阿诺得(1822-lg88)、约翰·亨利·纽曼〈1801一」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一1873)、约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

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宗教论文、散文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同时他们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

当时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尔的《法国革命》(1837)与《宪章主义》(1840),麦考利的《英国历史》(1849-1861)拉斯金的五卷《现代画家》(1843一1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讲稿。

维多利亚小说中的重婚叙事

维多利亚小说中的重婚叙事

文章编号:16711653(2019)03007805维多利亚小说中的重婚叙事陈㊀珍(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海西宁㊀810007)㊀㊀摘㊀要:重婚叙事是维多利亚小说的高频叙事策略,涉及经典小说,常见于通俗小说,盛于惊悚小说,是19世纪英国殖民扩张及社会变革时期婚姻家庭状况的文学表征.重婚叙事在西方文学中有一定的渊源,主要呈现为 意外回归 确认重婚 激化矛盾 的叙事模式.维多利亚小说的重婚叙事在承继西方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 殖民回归 式的维多利亚时代特色,在描写有悖传统的婚姻乱象的表象下实现了善恶有报的伦理回归.㊀㊀关键词:维多利亚小说;重婚叙事;殖民回归;文化表征㊀㊀中图分类号:I 561.074㊀文献标识码:A㊀D O I 10.3969/j.i s s n .1671G1653.2019.03.012收稿日期:20190218作者简介:陈㊀珍(1967-),男,青海湟中人,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B i g a m y Na r r a t i o n i nV i c t o r i a nN o v e l s C H E NZ h e n(C o l l e g e 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Q i n g h a i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U n i v e r s i t y ,X i n i n g 81000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a tm o s tb i g a m y c o m m i t t e r s i nt h en o v e l sa r ed e s t i n e dt ot r a g e d y isa t r i b u t e t ot h e e t h i c a l e n d o r s e m e n t t h a t e v i l i s r e w a r d e dw i t he v i l a l t h o u gh t h o s en o v e l s t e n d t od e s c r i b e t h e c h a o t i c s i t u a t i o no v e r r u nw i t h i m m o r a l b i g a m i e s .T h e p l o t o f b i g a m ype r v a d e sV i c t o r i a nn o v e l s ,b o t hc a n o n i c a n d p o p u l a r ,e s p e c i a l l y s e n s a t i o nn o v e l s .B i g a m y n a r r a t i o n ,w i t h"u n e x p e c t e dr e t u r n "a s t h e t y p i c a l m o d e ,e m a n a t e df r o mG r e e km y t h o l og y a n d i sw e l l u s e d i n f o l k l i t e r a t u r e l i k eb a l l a d s .V i c t o r i a nb i g a m yn a r r a t i o nd e v e l o p s t h e c l a s s i cm o d e i n t o "c o l o n i a l r e t u r n "i n t o k e no f t h eV i c t o r i a nA g ew h e nE n g l a n d w a s u n d e r g o i n g t h e s e i s m i c 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 i m p l e m e n t i n g t h e p o l i c y o f c o l o n i a l e x pa n s i o n .K e y wo r d s :V i c t o r i a nn o v e l s ;b i g a m y n a r r a t i o n ;c o l o n i a l r e t u r n ;c u l t u r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㊀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重婚经常出现在维多利亚小说中,是维多利亚小说叙事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根据英国学者麦伊雅 麦克力维(M a i aM c a l e a v e y)的研究统计,有270部维多利亚小说以重婚作为情节框架,其中不乏在文学界享有盛名的经典之作,如萨克雷的«潘丹尼斯»㊁狄更斯的«大卫 科波菲尔德»㊁夏洛特的«简 爱»㊁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㊁盖斯凯尔夫人的«西尔维娅的恋人»㊁海格德 拉尔德的«乡村生活传»㊁哈代的«非常手段»«塔上二人»«卡斯特桥市长»«苔丝»«无名的裘德»等.重婚叙事成为小说建构的主流情节始于19世纪60㊁70年代,尤以60年代红极一时的惊悚小说最为突出.惊悚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柯林斯的«夫妇»㊁布雷登的«奥德利夫人的秘密»和«奥罗拉 芙洛埃德»㊁伍德夫人的«东林怨»㊁里德的«格里菲斯 冈特»㊁布劳顿的«情迷智昏»等.海伦娜 米基(H e l e n a M i c h h i e)指出: 评论家不但可以或已将惊悚小说归类为重婚和通奸小说[1](P 59~60).关于维多利亚小说,国际国内学术界已从多㊀2019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 e p.2019㊀㊀第19卷第3期㊀㊀㊀J o u r n a l o fH e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㊀㊀㊀V o l .19N o .3㊀种层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如让 法内斯托克(J e a n n eF a h n e s t o c k)1981年发表的文章«重婚:一种传统的兴起与衰落»立足于主要文本概括了重婚叙事的文类特点.凯润 车斯(K a r e n C h a s e)和迈克 莱文森(M i c h a e lL e v e n s o n)2000年出版的«隐私窥探:维多利亚家庭的公共生活»,总结了布雷登重婚小说关于个人秘密和丑闻的基本框架.芭芭拉 莱基的«文化与通奸:小说㊁报纸和法律,1857~1914»在探讨维多利亚小说离婚现象的同时简要谈到了重婚主题.波士顿学院的麦伊雅 麦克力维在«重婚情节: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惊悚与传统»中对维多利亚小说的重婚叙事做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指出维多利亚重婚叙事作为维多利亚小说的常见叙事模式,以重婚情节为主线反映了维多利亚社会转型期英国婚姻社会现实.但其中的重婚情节或叙事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鲜有此方面的研究.因此,重婚叙事研究可以为国内维多利亚小说研究做一补益.一重婚叙事在主题选择上呈现出一种反现实倾向,小说中的重婚者多半是中产阶级或上层阶级,如«简 爱»中的罗切斯特㊁«奥德利夫人的秘密»中的从男爵夫人奥德利㊁«非常手段»中的曼斯顿㊁«塔上二人»中的康斯坦丁夫人㊁«西尔维娅的恋人»中的西尔维娅㊁«潘丹尼斯»中的克莱弗瑞夫人等,然而现实中的重婚现象大部分与下层阶级有关.[2](P61~71)相关史料表明,重婚经常发生在农村地区经济能力有限㊁教育程度较低的阶层,这个群体通常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婚姻观念不够牢固,婚姻随意性较强,遗弃㊁错误行为㊁脾气不投通常会直接导致婚姻解体.根据审判记录,维多利亚小说重婚情节的数量超出了实际,但维多利亚重婚叙事确有一定的现实基础,[3](P9)重婚是19世纪的一种频发犯罪.通过工业革命和海外殖民扩张,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工商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逐步完成了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维多利亚社会经历着激烈的社会变革,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拜金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物欲横流㊁金钱至上,西方社会物质不断丰富,奢侈挥霍之风日盛,精神生活却日趋贫乏.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理论也波及到人类社会,宗教信仰开始滑坡,宗教道德意识淡薄,教义和道德规范难以规约个人行为,维多利亚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现实在客观上为阶级逾越和重婚现象创造了现实条件.合约关系与经济交易为阶级逾越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一切不择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托.从维多利亚小说中的众多重婚现象可窥见19世纪英国社会婚姻的无序状态.重婚主题以反传统㊁反权威㊁反主流的婚姻乱象来捍卫婚姻的传统伦理,宣扬一夫一妻制的传统模式,抵制和批判当时英国社会出现的婚姻乱象.重婚是个法律概念,也是个伦理概念,从法律的角度它触犯了刑律,从伦理的层面它有悖于人伦.在文本中,重婚当事人虽然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但大多没有逃脱道德法庭的惩戒,结局都很悲惨.奥德利夫人㊁伊莎贝尔㊁康斯坦丁夫人㊁苔丝㊁淑㊁亨查德㊁曼斯顿等都没能善终,这种结尾方式更加符合人们的道德期待,顺应维多利亚时代的婚姻伦理主流,最终实现了善恶有报的伦理回归,表现出维多利亚重婚叙事的社会担当.健康的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维多利亚社会的婚姻乱象,揭示了家庭不稳定,继而暴露了社会的动荡.人们急功近利,梦想一夜暴富,铤而走险,不择手段,企图通过婚姻的捷径华丽转身,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重婚叙事折射出维多利亚社会人心浮躁㊁风气败坏㊁道德沦丧的现实.作家的个人背景是影响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布雷登的父母在她童年时期就离婚了,她在未发表的回忆录里记载了这场灾难,对父亲颇有微辞,因此她对当时英国的婚姻制度以及男子在社会和经济上主宰一切的地位持怀疑和保留态度;梅瑞狄斯本人的婚姻乱象直接影响了他的小说婚恋主题和情感内涵.«圣经»从希伯来文化源流为西方世界提供了基督伦理原则㊁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圣经»摩西十诫的第七条戒律明确规定 不可奸淫 («出埃及记»20:14);摩西十诫第十条告诫人们 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㊁仆婢㊁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出埃及记»20:17).其实,一夫一妻制,在«创世记»里就有记载,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创世记»2:24).«东林怨»中,作为正统的基督教徒,卡莱尔严守婚姻准则,表示 我不打算娶任何人;我就要这样过 她,我曾经的妻子,只要活着 谁要抛弃妻子,另娶她人,那就犯了通奸罪 [4](P319).因此,从宗教的角度分析,重婚违反了基督教义所提倡的一夫一妻97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㊀珍:维多利亚小说中的重婚叙事制的婚姻理念,并且构成了摩西十诫第七条所指的 奸淫罪 ,是对基督教义的颠覆.公元285年罗马帝国颁布了反对一夫多妻制的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为合法的婚姻模式,从西方婚姻律法的层面看,重婚违反了婚姻法;从伦理角度看,重婚颠覆了夫妻伦理;从社会道德的角度看,维多利亚小说中的重婚当事人把婚姻当成了权衡利弊的交易,从根本上违背了两性为爱结合㊁为家庭坚守的神圣内涵,违背了婚姻的美好本质.总之,重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对传统道德的颠覆,也是对社会规约的逾越.二重婚叙事并非维多利亚文学独有的叙事模式,它很早就植根于英国文学,是英国婚恋故事的一种传统表现形式,早在古希腊时代的罗曼斯中就有其影子,也常见于英国传统民谣㊁民间故事和民间传奇,在盛行于19世纪的情节剧中也时有发生.例如«奥德赛»中危险的海上阔别和家中漫长的苦等就属于早期西方文学中的重婚情节模式.民谣是研究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途径,但在维多利亚小说研究方面却一直未被重视.重婚回归的民谣故事因民间文学地方性和变异性有多种版本,美国19世纪民谣研究专家把著名的重婚回归 (b i g a m o u s r e t u r n)归类为 詹姆斯 哈里斯 (J a m e sH a r r i s),在这个民谣中詹姆斯年轻的妻子发誓忠贞不渝等待丈夫,多年后传来了丈夫的死讯,妻子便嫁给了一位木匠.像西方民间文学常出现的情节那样,七年后詹姆斯的灵魂显现并以金银财宝诱劝妻子跟随他.西方民间认为鬼魂的出现是因为死人在阳间留下了未了之事,这种人鬼之间的情缘故事给作品增添了神秘感和诡异感,渲染出魔幻般的超自然氛围,制造出离奇曲折㊁起伏跌宕的情节变化,收到扣人心弦㊁悬念迭生的艺术效果. 配偶回归引起重婚事件 的民谣不胜枚举,类似的还有 亨德 豪恩 (H i n dH o r n)㊁ 杰克 罗宾逊 (J a c kR o b i n s o n)等,常以分成两半的硬币㊁手绢或戒指作为爱情信物.维多利亚小说重婚叙事基本承继了传统民谣式的叙事手法,如«西尔维娅的恋人»发生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港口芒克斯谢文,情节上深受民谣的影响,为 詹姆斯 哈里斯 型的叙事结构.«西尔维娅的恋人»中开店铺的表哥菲利普和捕鲸投枪手金雷德分别对应民谣人物卡本特和哈里斯.在去捕鲸前,金雷德和西尔维娅已定终身,以分成两半的六便士硬币作为两人的定情物.金雷德途中被强行征入海军,他请求菲利普捎话给恋人,不要忘了他们的海誓山盟,一定要等他回来娶她.菲利普受现代思想的影响,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他认为金雷德和西尔维娅之间的约定并无法律效应,因此隐瞒了金雷德被强征入伍的事,甚至在人们猜测金雷德葬身大海时也沉默缄言,甚至欺骗西尔维娅金雷德已死.后来家庭变故迫使西尔维娅嫁给了菲利普.金雷德回来后坚信他们的私人盟约有效,认为他才是西尔维娅的丈夫,两人又组成了新的家庭,这个情节反映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对话和碰撞.此后,菲利普也被应征入伍,他为了救金雷德自己却成了残废,回到芒克斯谢文后,默默地守护着女儿,在营救女儿的过程中,不幸受了致命之伤,临终时他和西尔维娅得到了和解.伍德夫人的«东林怨»中,伊莎贝尔 婉禁不住英俊水手的诱惑,与之私奔,车祸致残遭到抛弃后又以家庭教师的身份重回丈夫身边照顾孩子,临终说出真相与丈夫和解,在情节上与«西尔维娅的恋人»形成契合.«苔丝»也属于民谣似的结构序列,与«西尔维娅的恋人»和«东林怨»最大的区别在于最后苔丝和亚雷的关系崩裂,双双命归黄泉.哈代以«苔丝»为代表的重婚叙事基本保留了民谣风格,D.戴维森指出 (哈代小说)不是根据文学故事的要求构思的;它是传统的民谣或口头故事,以散文小说的形式扩大而成. [5](P126)维多利亚重婚叙事形式多样,从重婚当事人的意志判断可分为主动重婚和被动重婚,有故意重婚和不知情的无意重婚,一般被动重婚或无意重婚占较大比例.维多利亚重婚叙事呈现出比较常见的范式,第一次婚姻都具有以下特征 草率㊁非理性㊁冲动 错误的婚姻造成日后的犯罪人生,为维护现有的身份和地位,防止不光彩的污点历史暴露,主人公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因此,维多利亚重婚小说中,重婚不是单一的违法行为,它常诱发其它一系列犯罪.«奥德利夫人的秘密»和«奥罗拉 芙洛埃德»是典型的以主人公的重婚秘密为叙事主线的小说.奥德利夫人原名海伦 麦尔顿,婚后丈夫乔治 泰尔波尔去了澳大利亚,之后很长时间音讯皆无,难耐贫穷㊁不甘现状的泰尔波尔夫人便抛夫弃子,以露西 格雷厄姆的身份担任劳森先生家的家庭女教师,并华丽转身成为08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㊀奥德利庄园的女主人.她与奥德利勋爵的婚姻是典型的重婚,当合法丈夫乔治从殖民地返回英国后,金钱和地位的欲望使奥德利夫人丧失了理智,她企图除掉乔治以便抹去她的第一次婚史,掩盖不光彩的婚姻痕迹,保住她既得的荣华富贵,因此,在和乔治秘密约会时趁机把他推下井,想一了百了.阴谋败露后她向奥德利勋爵坦白了她的人生秘密 [6](P274),道出了她杀人的动机:因为乔治的存在妨碍了她的富贵之梦.[6](P281)乔治的突然失踪引起了好友罗伯特的怀疑,最终奥德利夫人的秘密暴露,真相大白,她以泰勒夫人的身份在疯人院了却残生.«潘丹尼斯»交织着几层重婚关系,其中犯有伪造罪的杰克 阿莫里(A m o r y)的妻子贝佳姆(B e g u m)在听到他死亡的谣传后嫁给了克莱弗瑞爵士,然而阿莫里并没有死,他杀死了看管人后偷偷从澳大利亚返回了英国,扬言要抖露真相,让克莱弗瑞与自己前妻的重婚事实公诸于众,以此为把柄敲诈克莱弗瑞,而后者为了掩盖真相对前者行贿.三纵观维多利亚小说的重婚叙事,可以大概归结为以下模式:配偶一方出走(意外/有意) 长期未归认定死亡或讹传死亡 配偶另一方再婚 出走一方意外回归 确认重婚事实并激化矛盾 结婚或死亡的方式化解矛盾 故事落幕回归平静,这种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常常以神秘失踪或被认定死亡或讹传死亡的人物的 意外回归 为核心轴,围绕回归来掀起情节高潮,从而引起情节突变和人物命运逆转. 意外回归 给配偶造成了或几乎造成了重婚现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夫妻一方从殖民地的 意外回归 .麦伊雅 麦克里维将这类模式化的回归情节称作 殖民回归 .这种回归事件通常控制故事的叙事节奏,规定人物的命运轨迹,小说家常以这种形式来推动情节发展㊁制造离奇效果.维多利亚重婚叙事常把故事建立在结婚与死亡这两个环节上,整个叙事过程都与结婚和死亡有关,初次结婚后配偶一方被认定死亡,他们的回归一定会激化矛盾,使情节上升到高潮,结果会导致新的结婚和死亡,小说进而落下帷幕,以此迎合19世纪英国小说不是结婚就是死亡的收尾范式.福斯特对此颇有微词: 几乎所有小说在结尾上都显得很虚弱, 假如不是死亡和结婚,真不知一般小说家还能怎样收尾.死亡和结婚几乎是联系人物和情节的唯一出路. [7](P93~94)李维屏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中也剖析了这一标志性结尾模式.乔治㊁阿莫里和艾拉贝拉从澳大利亚的回归,纽森从芬兰㊁克莱尔从巴西的回归,特洛伊从美国㊁克里夫从非洲的回归都给配偶造成了或几乎造成了重婚现象,都引起了情节上的戏剧化转折,使故事跌宕起伏,悬念迭出.殖民回归是揭开重婚秘密的导火索,配偶的回归直接影响到身份的选择和认同,在回归之前一切风平浪静,重婚常常以秘密的形态存在,回归打破了这种短暂的平静与和谐,激化了人物矛盾,重置人物关系,同时将故事推向高潮,因此,在叙事学上这种殖民回归发挥了情节推动器的作用.有些文本虽然没有典型的回归情节,但在叙事功能上还是属于回归模式,如«非常手段»中曼斯特妻子的 死而复生 ㊁«简 爱»中罗切斯特妻子的秘密被揭晓等都是引起婚姻重大波折的动因,«远离尘嚣»中特洛伊的意外出现使博尔伍德恼羞成怒,失控枪杀了情敌特洛伊而进了监狱,最后小说以奥克和巴斯谢芭的婚姻而告终.«奥德利夫人的秘密»以奥德利夫人被送进疯人院后罗伯特和乔治的妹妹的结合而收尾;«西尔维娅的恋人»以菲利普之死作为结尾;«卡斯特桥市长»以露赛妲和亨查德的相继死亡以及法福瑞与伊丽莎白的结合而收场;«简 爱»也采用了这样的结尾方式,以疯女人的死亡和罗切斯特与简爱的最终和解而结束;«呼啸山庄»中,依照临终遗嘱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葬在一起,形成了凯瑟琳和合法丈夫林顿与情人希斯克利夫之间的一女二夫式的 冥婚 .维多利亚小说重婚叙事基本上采用这种程式化的结尾方式,即小说家兼评论家玛格丽特 奥莉芬(M a r g a r e tO l i p h a n t)所谓的 皆大欢喜的婚礼 (w h o l e s o m ew e d d i n g)和 放着紫丁香的坟墓 (v i o l e tGc o v e r e d g r a v e)的结尾.[8](P259)从文学与现实关系分析,殖民回归与重婚叙事是维多利亚社会殖民扩张引起的社会婚姻家庭问题的文学反映.维多利亚是英国历史上殖民扩张的鼎盛时期,每年有大批的人到新开拓的殖民地,殖民外出成为一个时代符号,殖民扩张造成了许多重婚现象,引起了许多婚姻家庭问题,影响了社会婚姻家庭的稳定.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自然模仿论,重婚叙事的殖民回归情节是维多利亚婚姻社会现实的文化表征,它从婚姻的角度揭露了维多利亚殖民政策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含18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㊀珍:维多利亚小说中的重婚叙事蓄地批判了英国殖民政策给家庭带来的不幸.殖民地及殖民现象是维多利亚文学经常提及的话题,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以«名利场»和«简 爱»涉及的印度㊁«远大前程»提到的澳大利亚为例剖析了这种文学现象,指出小说家似乎都特别热衷于讲述印度和澳大利亚等殖民地的故事.[9](P74)在«绿荫下»中,男女主人公在遇到情感矛盾的时候,迪克情绪激动得扭头就走, 好像要迫不及待地一瞬间走到英联邦最遥远的殖民地去 [10](P117),作者用殖民地的比喻来描述迪克怒气冲冲的急切心情,表明殖民话题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家喻户晓的时髦话题,同时也反映了殖民出行是维多利亚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小说叙事上,人物的殖民回归发挥着情节助推器的功能,殖民地经历象征了与现实难以融合的过去,殖民地被当作偏离叙事中心的人物规避现实㊁隐藏逃遁的文本归宿.在维多利亚小说的重婚叙事中,回归者往往会被现实所抛弃,他们将失去自己的身份,成为不被现实接受的局外人,一个不应该存在的存在,死亡或再次消失是现实赋予他们的两个选择.«东林怨»中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隐姓埋名返回到东林做了家庭女教师,被认定死了的她失去了本属于她的妻子㊁女主人和母亲的身份,置身于 妻却不妻 (aw i f e,a n dn o t aw i f e)[3](P21)的尴尬处境,这种不伦不类的人物关系给心理投射的阴影和精神上造成的伤害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她预见了这个残酷的命运: 自己的丈夫却成了别人的!这会要了我的命! [4](P588)奥德利夫人的丈夫乔治活生生地两次被认定死亡,在澳大利亚期间被认定死亡,回国被妻子推下井后再次消失,又一次被认定死亡,印证了 死而无亡 (d e a d,y e tn o t d e a d)[3](P71)的重婚情节元素.奥德利夫人的重婚现实使他成了一个不准生存的人,不该活着的人,侥幸生还后,他接受了妻子对他的死刑裁决,无奈的他只好选择了逃避,发誓离开英国永不回来,不再打扰妻子,他给罗伯特的便条表达了自己的窘迫与无奈: 有些事会逼我这个心碎了的人离开英国,最终我会找个无人知晓的角落了却余生,默默无闻地死去. [6](P334~335)威廉 安斯沃斯的«米德尔顿 庞弗雷特»中的主人公朱利安 科森从印度回国后发现妻子已再婚,和乔治一样他听任命运安排,不想搅乱现状,决定再次隐退到殖民地. 我认识的人都假定我死了,我准备成全他们. 我决心前往印度,永不回头. [11](P42)«潘丹尼斯»中回到母国的阿莫里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受到他回归牵连的人都希望他死了,因此敲诈成功后,他继续装死,成为一个活着的死人,他曾向他的女儿坦白, 我是你父,但我已死. [12](P688)综上,重婚叙事在西方文学中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希腊神话中就有重婚叙事的范例,也是民间文学的惯用手法,它主要呈现为 意外回归 的叙事模式.维多利亚小说的重婚叙事继承了西方传统模式,又不失 殖民回归 式的维多利亚时代特色,在描写有悖伦理的反传统婚姻乱象的表象下实现了善恶有报的伦理回归,在文本中大部分重婚者都以悲剧而告终,她(他)们虽然没有受到法律的追究,却没能逃脱道德法庭的惩治.参考文献:[1]M i c h i e,H e l e n a.S o r o r o p h o b i a:D i f f e r e n c e sA m o n g W o m e n i n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C u l t u r e[M].O x f o r d: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92.[2]P a r k e r,S t e p h e n.I n f o r m a l M a r r i a g e,C o h a b i t a t i o na n dt h e L a w,1750~1989[M].N e w Y o r k:S t.M a r t i n sP r e s s,1990.[3]M c a l e a v e y,M a i a.T h eB i g a m y P l o t:S e n s a t i o n a n dC o n v e n t i o n i n t h e V i c t o r i a n N o v e l[M].L o n d o n: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5.[4]W o o d,E l l e n.E a s tL y n n e[M].L o n d o n: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5.[5]戴维森D.哈代小说的传统基础[A].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6]B r a d d o n,M a r y E l i z a b e t h.L a d y A u d l e y sS e c r e t[M].H e r tGf o r d s h i r e:W o r d s w o r t hC l a s s i c s,1997.[7]F o r s t e rE.M..A s p e c t so f t h eN o v e l[M].L o n d o n:P e n g u i n G r o u p,2005.[8]O l i p h a n t,M a r g a r e t.N o v e l s[J].B l a c k w o o d sE d i n b u r g h,1867,(102).[9]S a i d,E d w a r d W..C u l t u r e a n d I m p e r i a l i s m[M].N e w Y o r k: K n o p f,1994.[10]H a r d y,T h o m a s.U n d e r t h eG r e e n w o o dT r e e[M].O x f o r d: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2013.[11]A i n s w o r t h,W i l l i a m H a r r i s o n.M y d d l e t o n P o m f r e t[M].L e i p z i g:B e r n h a r dT a u c h n i t z,1868.[12]T h a c k e r a y,W i l l i a m M a k e p e a c e.T h eH i s t o r y o f P e n d e n n i s, H i sF o r t u n e sa n d M i s f o r t u n e s,H i sF r i e n d sa n d H i sG r e a t E n e m y[M].L o n d o n:J.M.D e n t,1994.28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㊀。

“循环的魔咒”——对拜厄特《婚姻天使》的女性空间叙事学分析

“循环的魔咒”——对拜厄特《婚姻天使》的女性空间叙事学分析

76“循环的魔咒”——对拜厄特《婚姻天使》的女性空间叙事学分析蔡薇薇 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A.S.拜厄特是“新维多利亚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天使与昆虫》由两个中篇小说构成,其中的一部《婚姻天使》以女性灵媒为切入点,描写了19世纪中后期维多利亚时期掀起的“唯灵论”热潮。

本文以这部小说为研究文本,试通过女性空间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所处的边缘性地位、周而复始的循环时间和与世隔绝的封闭性空间,以把握维多利亚时期及后现代语境下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新维多利亚小说;婚姻天使;循环时间;封闭空间一、引言“新维多利亚小说”(Neo-Victorian Novel)是20世纪80,90年代英国兴起的一股小说创作热潮。

在小说“历史转向”的影响之下,大批作家以维多利亚时代为小说背景,借助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用当下的眼光又重现审视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次热潮并不是对于过去的单纯回忆,而是有意地将历史和当下两个维度融合在一起,在作品中将缺场和在场、死者与生者一一对立起来,是现代语境之下对于维多利亚时期价值观的颠覆、改写和重构。

A.S.拜厄特是新维多利亚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

《占有》(Possessions )《天使和昆虫》(Angels and Insects ,1992)、《传记家的故事》(The Biographer ’s Tale ,2002)等都以双重时空等后现代的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维多利亚小说较高的成就。

作为拜厄特最具代表性的“新维多利亚小说”,《天使和昆虫》向我们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特殊的文化景观和价值理念。

这部小说由《尤金尼亚蝴蝶》和《婚姻天使》两篇中篇小说组成。

用当代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甚嚣尘上,传统基督教观念面临巨大挑战而带来的信仰危机的时候,对于“灵魂与物质的统一”、“女性”身份和地位等一系列关键议题的颠覆与重构。

《婚姻天使》讲述的是两个引人注目的女性灵媒的故事:“灵视者”索菲和具有艺术家气质的灵媒莉莉斯。

新历史小说的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的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的名词解释一、引言新历史小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小说,它融合了历史与虚构的元素,用以探索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时代,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再创造。

这种文学形式旨在通过小说的方式,将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传达给读者,让人们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本文将通过解释新历史小说相关的几个关键术语,探讨这一文学类型的特点和意义。

二、异质时间异质时间是新历史小说的重要元素之一,意为在同一段历史时期中出现符号化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环境,并且通过虚构手法将其联系起来。

这种叠加的历史信息可以让读者在小说中感受到不同时期之间的共通性和相互联系。

例如,一个新历史小说可以融合17世纪的英国皇室事件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传递一种关于人类历史的不断延续和交融的观点。

三、历史虚构历史虚构是新历史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指的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创造性的再构思和改编。

作家通过添加虚构的情节、对历史真相进行解读和重新演绎,来呈现一个更加丰满和有趣的历史世界。

这种历史虚构并非为了违背历史真相,而是为了弥补历史记录中的缺失和遗漏,以及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具想象力的历史体验。

四、分裂叙事分裂叙事是新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它通过交错的时间线和视角切换,呈现出多个不同角色的故事,并逐渐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能够在呈现历史事件的同时,探讨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影响。

分裂叙事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复杂性。

五、史诗宏壮史诗宏壮是新历史小说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它通过大量的历史背景、广阔的时空格局和丰富的人物描写,展现出独特的史诗感。

这种宏壮的叙事风格能够激发读者的情绪和想象力,使他们仿佛穿越时光,亲身体验历史的荣光和苦难,从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史诗宏壮也是新历史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魅力之一。

六、历史研究新历史小说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确保作品的历史准确性和可信度。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反映的社会变迁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反映的社会变迁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反映的社会变迁概述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充满了社会变迁的时期。

小说成为了人们了解和思考这些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时代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对种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和观察。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但也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分层。

小说家通过描述城市街道、工厂和劳工生活等场景,揭示了城市中不平等、贫困、环境脏乱等问题,并探讨了工人阶级的处境与心理状态。

女性地位与妇女解放运动维多利亚时代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相对束缚的时期。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倡议妇女受教育和拥有平等权益。

小说中经常呈现出勇敢、独立思考的女性形象,如《简爱》中的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

这些角色塑造表达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寻找自我认同和追求平等的努力。

社会阶级与家族关系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强调身份、地位和阶级差距。

小说揭示了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明显分隔,并触及了家族关系中的权力斗争、金钱纷争等问题。

克莱尔·德·朗普斯(Claire de Lamprais)像《艺人传奇》一书中那样,展现出家族内部矛盾与挣扎,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家庭价值观念的探索。

心理分析与意识流技巧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小说注重人物心理深度描写,以此来反映当时社会变革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作家们通过运用心理分析和意识流等写作技巧,在小说中展示了人物复杂而真实的情感状态。

例如,《荒原》中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了主人公苏珊娜的内心挣扎和她对社会规范的怀疑。

结论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小说是社会变迁的见证和记录。

通过对城市化、女性解放、阶级与家族关系、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描写,作家们塑造了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提供了对当时社会问题深入而全面的思考。

这些小说为我们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观点,也使得当代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启发和智慧。

迷失 觉醒 突围——论沃特斯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模式

迷失 觉醒 突围——论沃特斯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模式
2 0 1 5年 1 0月
语文教学通讯
B u l l e t i n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Oc t . , 201 5
第 8 5 8 卷
第 1 0期
Vo 1 . 8 5 8 No . 1 0
作者 简介 : 靳洁 ( 1 9 8 0 一) , 女, 四川乐山人 , 硕士 ,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 英美文学。
萨拉 ・ 沃特 斯 是英 国当代 备受 瞩 目的作 家 , 曾获
得 数项 文 学大 奖 , 被认 为是 现 今最好 的小说 家 之一 。
时 代女 性 娇 弱 、 拘谨 、 压 抑 的刻 板 形象 , 同 时也 挑 战
视 的对 象 。
《 轻舔 丝 绒 》 中的 南茜 逃 离 了封 闭 、 落后 的故 乡 小 镇 ,跟 随 同性 情人 凯 蒂来 到伦敦 ,却遭 遇无 情背 叛, 遂 沉迷 于戴 安娜 营造 的安 乐窝 中无 法 自拔 。 这座 豪 门贵妇居 住 的宫殿 式豪 宅 提供 了一种 下层 民众 闻
DO I : 1 0 . 1 3 5 2 5  ̄ . c n k i . b c h . 2 0 1 5 1 0 0 2 9
基金 项 目: 2 0 1 4 年 国家留学基金 西部地 区人才培养特别项 目“ 外国语言文学 ” 资助 ( 项 目编号 : 留金法
【 2 0 1 4 】 5 0 4 9 号)
◆文艺 评论
迷失 觉醒 突围
— —
论沃特斯新维 多利亚小 说的叙事模式
靳 洁
( 西 北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 甘 肃兰 州

介绍维多利亚的书籍

介绍维多利亚的书籍

介绍维多利亚的书籍
《维多利亚》是英国作家阿历克斯·海利的一本历史小说,于2014年出版。

该小说以维多利亚女王的生平为背景,描
绘了她从少女时代到成为英国历史上最长统治的君主之一
的过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以维多利亚女王的视角展开。

故事从她的童年开始,描述了她在父亲去世后成为王位继
承人,以及她在18岁时登基为女王的经历。

小说详细描绘
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成长过程,包括她与她的家人、政治顾
问和婚姻伴侣之间的关系。

《维多利亚》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为读者呈现
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

小说中出
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维多利亚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首相罗伯特·皮尔、女王的母亲维多利亚公主等。


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
和政治环境。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个人生活,包括她与
阿尔伯特亲王的婚姻、她的子女以及她对女王身份的认同。

小说中展示了她作为女王的责任感和权力的斗争,以及她
在政治和社会改革方面的努力。

《维多利亚》是一部充满历史细节和情感的小说,通过生
动的描写和丰富的背景知识,为读者带来了对维多利亚女
王时代的深入了解。

这本书不仅适合历史爱好者,也适合
对维多利亚女王及其时代感兴趣的读者。

维多利亚小说

维多利亚小说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鲁滨 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被认为是现实主 义小说的创始之作。
Critical Realism
the main trend of the 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19th century
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 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的定义基本一致。
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的差别
回忆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
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 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 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 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 物形象的超凡性。
他的名声不好,因此他对批判现实主义的 提法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 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 "资产 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 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
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 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 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 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 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 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 以肯定的。"
Critical realists set themselves the task of criticizing capitalist society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 of bourgests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19th century critical realists made use of the form of novel for full and detailed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events,and of the fate of Individuals and of whole social classes.

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叙事视角研究

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叙事视角研究
o n t h e t h r e e n o v e l s , t h e t h e s i s a n a l y z e s p o i n t o f v i e w e mp l o y e d b y Wa t e s r a n d i t s e f f e c t s f r o m t h e t y p e s o f v i e wp o i n t o f f e r e d b y Ge n e t t e a n d S h e n Da n , S O a s t o h a v e a 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a u t h o r ’ S n a r r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i n h e r e a r l y wo r k s .
事视角类型 , 分析作 者采用的叙事视 角及其效果 , 有助于把握 沃特斯早期 小说的叙事特 色。
【 关键词 】 莎拉 ・ 沃特斯 ; “ 维多利亚三部 曲” ; 叙事视 角
A St ud y o f p o i nt o f v i e w i n S a r a h Wa t e r s ’Vi c t or i a n Tr i l o g y
莎拉 ・ 沃特斯 ( S a r a h Wa t e i s , 1 9 6 6 一 ) ,英 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 1 9 9 8 入把握 , 却也 因无法相互 比较而难窥作者创 作全貌 , 鉴于此 。 本文拟 围 年 至今共出版六 部小 说 , 其作品多 次入 围“ 布克奖 ” 和“ 柑橘 奖” 。 国 绕 沃特斯 “ 维多利亚 三部曲 ” . 结合热奈特 、 申丹叙事视 角类型 , 分析 外对 沃特斯 的研 究始于 2 0 0 2 年. 研究 可分以下三方 面 : 第一 . 因沃特 小说的叙事视角及其效果 . 以期较为全面地分 析沃特斯早 期小说的叙

“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文化记忆和幽灵书写

“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文化记忆和幽灵书写

“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文化记忆和幽灵书写汤黎【摘要】作为历史编撰元小说的一个次文类,“新维多利亚小说”从主题上和形式上对维多利亚文学进行戏仿,问题化地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文化景观进行了再现和重构.以A.S.拜厄特和萨拉·沃特斯为首的当代英国女作家所创作的“新维多利亚小说”突出了对女性生存体验的挖掘和描绘,构筑和承载了维多利亚文化记忆.在对文化记忆的构筑过程中,“新维多利亚小说”采取了后现代戏仿的手法,为文化记忆增添了新的维度.“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历史叙事同时也是“幽灵书写”,成为建构文化记忆的要素.【期刊名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年(卷),期】2017(038)006【总页数】5页(P183-187)【关键词】“新维多利亚小说”;文化记忆;戏仿;“幽灵书写”;历史编撰元小说【作者】汤黎【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随着新历史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历史编撰元小说在英美文学界成为了一个主流的文类。

历史编撰元小说突出“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在历史与文本的互文当中达成互相构建。

此类小说通过叙述“未经讲述的故事和日常生活”[1](P.95),让权威正史中被忽视的文化图景得以显现。

“新维多利亚小说”便是其中的一种。

“新维多利亚小说”从主题上和形式上对维多利亚文学进行戏仿,问题化地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文化景观进行了再现和重构。

在当今英国文学界,随着“维多利亚研究热”的出现,“新维多利亚小说”亦掀起了一股发展迅猛的浪潮。

其中,以摘得布克奖桂冠的A.S.拜厄特(A.S.Byatt)和新锐作家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为首的当代英国女作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维多利亚小说”。

这些小说尤其注重对女性生存体验的挖掘和描绘,以历史编撰的形式,经由想象性的重构来编织后现代语境关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记忆。

阿特伍德的新维多利亚书写

阿特伍德的新维多利亚书写

阿特伍德的新维多利亚书写阿特伍德的新维多利亚书写是指英国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她的小说《新维多利亚书写》中所展现的一种文学风格和批判意识。

这本小说出版于1985年,是阿特伍德以想象力与批判结合的方式,对当代社会及性别问题展开的重要作品。

通过描绘一个虚构的新维多利亚社会,阿特伍德旨在探索权力、控制和自由的概念,并直面女性所面临的社会角色和束缚。

新维多利亚书写是指在小说中展示的一种女性主义思想和文学风格,它强调了女性权益的重要性,并批评了传统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

在小说中,阿特伍德通过主人公及其他角色的视角,探索了女性的权力和控制方式。

这些角色中有一些是受到社会传统观念限制的受害者,而另一些则试图通过自主权力来突破束缚。

她们的思想、行动和对话,都反映了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阿特伍德的新维多利亚书写还涉及到对权力和控制的深入探讨。

小说中的社会秩序,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权威和压迫的体制,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也剥夺了人们的个性和独立思考。

通过对这种体制的批判,阿特伍德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对他人的控制如何导致社会的不平等。

新维多利亚书写也探索了自由的概念。

在小说中,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成为故事的主题之一。

阿特伍德通过创造一个虚构的新维多利亚社会,来探讨人们自由意志和选择权的重要性。

对于女性角色来说,获得真正的自由既是一种终极目标,也是一种抗争。

通过阿特伍德的新维多利亚书写,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英国小说家对当代社会和性别问题的思考。

她对女性主义和自由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和权力问题的思考。

阿特伍德以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震惊和令人思考的世界中。

这本小说依然对当代社会课题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同时也是女性主义文学中重要的篇章之一。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乡土叙事探究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乡土叙事探究

2014年10月 外国语文(双月刊)Oct .,2014 第30卷第5期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imonthly)V01.30No .5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乡土叙事探究孙洪振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提要:英国文学史上的乡土叙事从古英语文学时期就开始了。

到了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很多乡土叙事小说,盖 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托马斯·哈代等作家纷纷在作品中描写乡村景观,表达对田园牧歌时代的怀恋。

乡 土叙事在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普遍的叙事形式,有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诗心和童 心的紧密联系是作家书写乡土记忆的原因之一。

此外,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是另一动因。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期;乡土叙事;特点;童年;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1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4)05—0029—06An Analysis of Rural Narrative in English Nov el s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 SUN Hong -zh en Abstra ct :R ural narr at iv e in Eng l i sh literat ure c a nbe t r ac ed ba ck to Old English literature .Up to V ic tor ia n era ,there 印- peared many English nove l s c o nt a i n in g rural na r r at i v e .N o v el i s t s ,s u ch a sMrs .Gask ell ,Geo rge Elio t and Tho ma s H ar d y ,describ e the ru ral landscape in their works respectively ,expressing their nos tal gi a t o w a r d the p ast or al e r a .R u r a l narra tive , widespread in Victorian era ,h a s its i n he r en t ch ara cte ris tic s a nd laws ,and hidden c o m p li c a t e d p sy c ho l og i ca l mo tive .One of the r e a so n s of r ural narrat iv e c a llbe attrib ut ed to the c lo se rel ati on b etw een the wr i t e rs ’c h i l d ho o d and their po et ic i m ag i n a - t io n .B e s i de s ,t h e q u es t io n a nd cr it ici sm ag ain st modernity is another agent of rural na r r a t iv e . Key w o rd s :V i c t o r i a n e ra ;ru ra l na r r at i v e ;c h ar a c te r i st i c s ;c hi l d ho o d ;m o de r n it y延涉及乡村的一种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维多利亚小说”历史叙事研究
新维多利亚小说自1967年《法国中尉的女人》问世以来,已历经四十余年,然而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被讨论则主要始自上个世纪末。

在“历史终结论”、“末日论”以及各种消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再加上世纪末的怀旧情绪,学者们在回望、总结“愤怒的六十年代”之后英国文坛上的重要现象时发现了一股明显的“维多利亚热”,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新维多利亚主义”。

以维多利亚时期为主要背景的后现代历史小说则相应地被称为“新维多利亚小说”。

本论文对新维多利亚小说的研究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展开。

绪论部分借鉴德里达幽灵学的方法,将“新维多利亚小说”理解为后现代作家以“幽灵书写”的形式在维多利亚历史与当代社会现实之间展开的一场对话。

过去逝者已逝,以在场的方式遗留下来的只有相关的“踪迹”。

新维多利亚作家采用“历史编纂”的形式将这些历史“踪迹”融入后现代意识形态对维多利亚历史重构的过程之中,使新维多利亚小说文本成为了当代作家与维多利亚前辈“幽灵”之间话语交锋的重要“场所”。

第一章题为“维多利亚时代与后现代叙事重构”,分析新维多利亚小说中作为权利话语建构的重要策略的历史叙事,探讨维多利亚时期以什么样的形象被再现的问题。

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描述了一个保守、虚伪的维多利亚“理性王国”。

拜厄特的《占有》、《天使与昆虫》深入刻画了十九世纪唯灵论与达尔文主义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宗教信仰的危机,堪为一幅维多利亚人的精神肖像图。

斯威夫特的《水之乡》、《从此以后》以家族叙事的形式将维多利亚世界呈现
为一个进步的“理性王国”与怀旧的“异国他乡”的合奏曲。

在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维多利亚和后现代两个时期通常被共时性地糅合在一起,在当代“后视镜”的折射下历史呈现出一副陌生而怪异的“他者”面孔。

第二章题为“元历史罗曼司叙事模式”。

首先,以《法国中尉的女人》、《占有》、《从此以后》为例,分析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罗曼司叙事和元小说“自我意识”。

然后,探讨现实主义的“历史编纂”、通俗小说中的罗曼司叙事因素以及元小说的“自我指涉”三者之间如何形成复杂的运作关系。

元历史罗曼司的叙事模式使新维多利亚小说总体上呈现出复杂的叙事、美学特征。

小说对传统历史叙事的真实性的质疑不仅在理论的层面展开,更是通过罗曼司和现实主义两大文体的并置以及两者之间互为对话、相互消解的镜像关系得以进一步深化。

第三章题为“叙事时间和空间:空间化的历史”。

新维多利亚小说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中的线性时间结构,建构了“空间化的历史”。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福尔斯在叙事形式和存在主义的时间体验两个方面破除了传统线性时间的“虚妄”,以“时间是一个房间”的空间化隐喻,对存在和自由等问题进行了积极反思。

《占有》和《天使与昆虫》中,主要表现为相对于“进步”、“理性”等男性话语支撑的线性时间而存在的“女性时间”。

拜厄特在作品中结合了性别意识和历史意识,既在空间上反映了女性生存的边缘性,也在时间上表达了女性历史的循环往复,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女性历史的血脉。

斯威夫特的《水之乡》与《从此以后》中,历史多以“记忆”的形式展开,时间随记忆的发散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随意穿梭,呈现为“网状时间”。

斯威夫
特强调历史中的一个个“此时此地”,在小说中绘制了一幅幅由“此时此地”的时空坐标构成的“自然历史”地图。

第四章题为“叙事声音:众声喧哗的对话性历史”。

新维多利亚小说中,开放性的文本结构使各种不同的声音均参与到对历史的言说,历史呈现为一种“话语杂多”的众声喧哗。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法国中尉的女人》),作者与亡者之间的对话(《占有》、《婚姻天使》),边缘与中心的对话(《水之乡》)。

这些对话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中的话语独白和权威叙事声音,使历史成为福柯意义上的“共时性的权利之争”。

余论部分是批判性反思。

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幽灵书写使历史陷入丧失了客体的无休止的意义追寻,维多利亚时代不可避免地论为了怀旧中“遥远的异国他乡”。

然而,新维多利亚小说并非“怀旧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使作家始终保持了对历史罗曼司行为背后的权力话语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人文立场。

面对历史和传统,新维多利亚作家怀旧与反讽并存,历史的“救赎”意识与“批判”精神同在。

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开创了后现代语境下一种新的历史书写范式,使小说摆脱了形式试验的困境,重新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而且这一叙事模式充分彰显了小说这一文体整合性、包容性、吸纳性和无限拓展性的本质特征,表述了后现代主义矛盾性、不确定性的时代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