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背景资料。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的节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赏析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情感反应。
2.学习:带领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对《月是故乡明》的理解。
3.赏析:分析古诗词的结构、用词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美。
4. 课堂活动•诗歌朗读•小组讨论•表演展示•赏析分析5. 评估方式•学生表现评价•诗歌赏析能力评估•教师反馈及时性评价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古诗词《月是故乡明》,通过导入、学习、讨论、表演以及赏析等多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仍有欠缺,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引导。
未来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对文学的独特感悟,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在评价方面,除了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可引入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设计虽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仍有待完善,需要不断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3月是故乡明》这篇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能够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眷恋与情感。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3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适当运用课文中的古诗词进行表达。
2. 教学难点•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音频资源展示描绘乡村春天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分段教学《3月是故乡明》,带领学生逐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分组讨论诗歌的解读,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 课文分析•对诗歌中的重要句子、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
4. 课后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音韵美感。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拓展语文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在家中复习课文,继续强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细化练习环节,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指导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本课文情感真挚,引人深思,适合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掌握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意思。
3.学习赏析古诗《静夜思》。
能力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能够欣赏古诗《静夜思》,感悟其中的情感。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懂得珍惜家庭和家乡的幸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
2.赏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学习古诗《静夜思》。
难点1.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能力。
2.对一些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呼吸家乡的空气,感受家乡的气息,然后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1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辅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段话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 学习古诗《静夜思》(15分钟)讲解古诗《静夜思》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让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并尝试朗读。
2. 情感表达(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和古诗,表达自己对家乡和月亮的情感之情,可以写成小段落。
第三课时1. 情感演练(15分钟)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他们写的关于家乡和月亮的情感表达段落,让全班同学一起感受同学们的表达。
2. 总结复习(10分钟)老师对这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悟,鼓励他们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对课文《月是故乡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感悟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故乡的图片和诗歌,用于教学展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和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故乡”、“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作者的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评价其朗读效果,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歌中的故乡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和情感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和加深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引导。
b.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月亮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a.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b.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操练(15分钟)a.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b.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a.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优质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故乡美景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大意。
他们对故乡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培养他们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朗读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美景,激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美景。
3.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4.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散文的韵律美,培养朗读和欣赏能力。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教学内容《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引子,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全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运用;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观察等方法,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
3.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及诗歌的意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全班交流: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写作方法。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下:《月是故乡明》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并默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3. 搜集其他关于月亮的诗句,进行摘抄。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3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
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yān(燕园)y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
)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月是故乡明》 精美教案(统编版)
《月是故乡明》精美教案(统编版)教学内容:《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本课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联想来理解。
2. 情感的体会:学生需要通过朗读和想象来深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月夜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 教师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学生通过讨论和联想,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
四、体会情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理解诗句意思,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家国情怀,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美感。
同时,学生对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3.教学挂图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故乡的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乡的美丽。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月亮的描绘,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月是故乡明》中的生词和短语。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词和词语的理解、故事情节的理解。
2.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月是故乡明》的教材。
2.PPT课件。
3.黑板、彩色粉笔。
4.课堂练习和评价表格。
5.课后习作布置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月亮的看法。
让学生感受关于月亮的诗词句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并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词和短语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让学生掌握词义。
3.理解故事情节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
3. 文学创作1.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月亮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
2.文学创作让学生体验写作乐趣,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文学创作。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品,并进行点评。
五、课堂评价1.学生的朗读表现。
2.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能力。
4.学生的文学创作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作:写一篇关于月亮的文章。
2.复习生词和短语。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理解文章中的诗意表达;–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学会分析课文结构。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月是故乡明》的诗意表达;2.理解和运用生字词;3.分析课文结构。
三、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图片或实物引入《月是故乡明》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2. 学习课文(30分钟)1.教师讲解《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诗意表达。
2.学生跟读课文,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拓展阅读(15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家乡故事,比较不同故事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4. 课堂练习(20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惑,共同解决。
5. 总结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反思,以及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月是故乡明》展开,通过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提升综合素养。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人教部编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如“作者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更多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这些表达技巧。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不够浓厚,或者是对讨论的主题感到陌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可以在导入环节加入更多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元素,让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针对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适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月是故乡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时刻特别想念家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选自人教部编版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课文《月是故乡明》的阅读与理解,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学习生字词:故乡、明月、光景、心绪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质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思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
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2.学生吟诗。
(课件出示吟诵月亮的诗句)3.导入课文题目: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月是故乡明) 4.简介作者。
《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5.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羡林爷爷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江、湖水面烟雾笼罩,广阔无边的样子。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2.自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
(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理清思路。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表演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能够听懂和讲述故事,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4.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境,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内容,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2. 导入•通过问答、引入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兴趣。
3. 学习课文•先进行整体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分段解读,讲解生词、诗句等。
•鼓励学生自主朗读,纠正发音和语调,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
4. 课文分析•请学生就课文的主题、情感、意境等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创设情境•通过分角色表演、画面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总结归纳•综合课堂讨论和表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评估•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对问题的回答等。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六、课后作业•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练习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
以上就是本节课《月是故乡明》的教案,希望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并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质课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故乡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美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情感体验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在学习本文时,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但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主动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学会通过朗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音频,以便于他们模仿和跟读。
2.相关图片: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故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故乡的美好印象,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以及产生的内心感受。
3.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以及产生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
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
他是谁呢?(多
媒体投影2007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像及季羡林介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一起朗读文章,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久石让的《故乡》。
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教师指导:本文基调深沉真挚,带有淡淡的忧伤;语调平稳,不宜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三、五自然段轻快活泼些,第六段后面应该情绪激越,读得动情,第七、八自然段应缓慢低沉些。
师:季老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细心的写了出来,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魄的神话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
自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思路。
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生:作者思乡情深。
师:那他是怎样流露、抒发这份浓浓的思乡情的?
生:借对故乡月亮的回忆、思念巧妙地表达思乡之愁。
师:围绕着月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生:童年的趣事、故乡的山(无)水(坑)即故乡月亮的背景、世界其他地方的月亮、朗润园的月亮,最后睹月思乡抒情。
三、自主阅读,学会质疑(课前预习时完成,老师将有价值的问
题投影在大屏幕上,并注明提问学生)
四、小组讨论,合作解答(每小组抽一题准备,其中第8题由三
组分工完成,每组公推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1、“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诗的上一句是什么?文章以此为题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露从今夜白”。
不落俗套,新颖脱俗,增加了文化底蕴,富有亲切
感。
2、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题目是写故乡的月,文中为什么写了童年趣事,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数星星、抓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
①不多余。
②故乡之月,是思乡(乡愁)的载体,取其团圆和美之意。
只有在家乡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因此人们常常用它来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③早年离家,童年趣事深刻在记忆中,不管走到那里,都就成了他思乡的回忆内容,而这些趣事,都是在月下或跟月亮有关,因此不多余。
3、除了故乡的月,文章还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月?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文中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月。
对比和烘托。
突出了故乡月亮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本文通过列举自己到过的许多地方,那里的月夜始终没有家乡的月夜那般清凉,那般喜人。
没有写太多的记忆,作者记住的只是家乡的月明,门前池塘的月影,以及月夜下的童趣。
把家乡农村的那种静谧祥和气氛与城市里的喧嚣作比较,把北大朗润园与鲁西平原的一个小村比较,从中让人感受到“儿不嫌母丑”的深情。
4、作者为什么要把故乡的月亮形容为“小月亮”?
明确:因为故乡相对于外面的世界是一个小地方,也表达了对于故乡月亮的无限喜爱。
(让学生列举学过的小思的《蝉》、《草地》等文章里类似的说法)
5、为什么在第六段作者写“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改故乡为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此刻作者感情强烈到极点,为便于直接抒情,改故乡为第二人称,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挚爱之深情。
(引导学生回忆魏巍《我的老师》一课同样的写法)(让学生学会回想学过的知识,学会迁移,学会归纳,方法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学会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写法作文)
6、作者说“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你怎样理解作者在此句中所表达的情怀?
明确:①在作者眼中,思乡之病是一种痛并快乐充满矛盾的滋味。
②说苦,远离家乡和亲人,月圆人不圆,思念惆怅之苦、惋惜之情、留
恋之痛等复杂情感缠绕心头;说乐,追忆、回味、留恋等情感给孤独的游子莫大安慰。
③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并甜美思念中慰藉自己,感受生活,激励奋发。
师: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其化为了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
思乡之情是孤寂愁苦的,但是对故乡生活的追忆却让人无限回味,感受到幸福。
五、延伸拓展
季老这篇感情真挚醇厚语言清新质朴的文章,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乡愁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古诗中
就有许多思乡的名句,大家积累了哪些,亮出来晒晒吧。
生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水从
来都是白的,但今夜的更白;月亮在哪里都是明亮的,但故乡的
月亮更明亮,因为在这样的夜晚,我想起了我的亲人,我的故乡。
生②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出了思乡之情。
生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在过节时格外的思念家乡。
生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也写出了思乡之情。
生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
夜洛城闻笛》
生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生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生⑧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生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生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建《宿建德江》
……
五、布置作业
1、小练笔:大雨倾盆的时刻,野花绽放的瞬间,落叶飘零的刹那,或许都会引发你的情思…请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描绘某个画面或情境,写一个小片段,要求80字以上。
2、古往今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往往借助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动人的描写,抒发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继续积累有关乡愁或月的作品,利用周末办成手抄报,一周后展出。
课后反思
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首先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让学生通过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其次,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重点进行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
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
真正做到
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例如:在本组略读课文《小桥流水人家》的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方法运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对课文的阅读感悟也比较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