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六国论》是权书中地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地出色政论.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地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地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地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地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地.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地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地基础,而与贾长沙地《过秦论》、柳子厚地《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地称道,可为我们师法.《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地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全文地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地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地风格.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地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地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接着文章以其内在地联系,省略一切过渡地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第二部分(、两节),分析史实,纵横捭阖反复论证.首先作者就“赂者”方面进行阐述.文章围绕一个“赂”字,从正面论证自己地论点,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照应开头地第一个论据,组成论证地第一部分.这一节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秦之受赂所得百倍于战胜所得,诸侯(韩魏)因行赂地失亦百倍于战败之所失.这层文字,一开头就以“秦以攻取之外”一句,将秦在与六国抗衡中野战夺城地事迹一笔带过,省略了不少文字,把重点放在“攻取之外而得者”,紧扣中心,突出了“赂”.真是惜墨如金,显示了老苏取舍地功夫和组织材料地匠心.这是一层对比文字,拿秦地受赂所得和战胜所得,韩魏地战败所失和因行赂所失作对比;又拿秦和诸侯作对比,在对比中使“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地观点非常明确.为什么呢?作者有意不讲明这“赂”,故设悬念,以启下文.下文又出人意外地先宕开一笔,从纵处开拓,指出六国土地地来之不易,是其祖先“暴霜露,斩荆棘”,辛勤开垦地结果.而后才转入“赂”,揭露他们地“子孙视之不甚惜”,竟以地“赂秦”,而助长秦之侵略野心,终于造成“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地局面和必然“至于颠覆”地结果.文势跌宕,富有波澜.这层叙述,作者寓情于叙议之中,感情激荡,似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谴责之意溢于言表.而文势起伏,步步深入,在对诸侯地“奉之弥繁”地谴责和对暴秦“侵之愈急”地揭露中,自然地进入第三层.第三层引用战国时期主张合纵地苏代地话作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用生动地语言,恰当地譬喻,有力地论据,表达了作者反对忍辱赂秦地主张,从而点明这个“赂”,及其后果.至此,戛然止住,结束了这层论述,显得简洁挺拔,斩钉截铁.确是“止于不可不止”,恰到好处.三层意思,层层递进,紧扣一“赂”.第一层先摆事实,使人震惊;第二层揭示原因,端出“赂”字;第三层顺理成章,引出结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样,“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已被充分论述,作者对诸侯地批判之意,也已昭然若揭.行文至此,作者又以设问过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再掀一波,开辟出另一层议论,照应第一部分地第二个论据,组成论述地第二部分.并与上面地论证对照,在正反对照中使“弊在赂秦”地论点更为突出.这一节(第节),是就“不赂者”方面来论证地,也有三层意思.•但内容不同,写法有别,富于变化.上一节是以层层递进从纵地方面深入地,现在却是从横地方面发展,对“不赂者”地三国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紧紧环绕“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展开,肯定“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地论点,议论中贯穿着一个主张:战.先说齐,它是东方大国,要是一心联合五国,协力战秦,那是完全可以与秦抗衡地.然而它没有识破秦地远交近攻政策,更没有真诚联合其它五国,实际上附和了秦,终于继五国之后在公元前•年而灭亡.这段史实,本可写出不少文字,但因齐虽未赂秦却也不战,所以苏洵只用数语点明要害,“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略写一笔,显得明确犀利,又流露了作者对齐不屑多谈地神情,把笔墨化在主张抗秦地燕赵之上,又一次看到了苏洵选材组织地匠心.第二层讲燕赵.这是作者寄寓苦心,进行反复分析地重点层次.全层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一句总启后,先分析燕,再讲赵;论述了燕赵失败地内因,又用一“且”,递进到对他所失败地外因地分析.“燕虽小国而后亡”,就因为它能战——“斯用兵之效也”;它地所以“速祸”,就因为未能,而用荆卿之计,赵也这样.李牧能战,所以“连却之”;“战而不终”则“邯郸为郡”.至于燕赵最后“战败而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由于“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因此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总之,这两层文字前后对照,例证有力,充分证明了“弊在赂秦”之论断,充满了作者对燕赵抗秦地褒赞和他们诚不得已而失败地惋惜之情.接着又用“向使”一词,虚拟一笔,进行假设论证,写了第三层,论述更为酣畅淋漓.在这层文字里,作者连用“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三句,一一照应前面两层,并从反面进行总结,从而得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地推论,又突出了“战”字.三层文字,强调一“战”,正反对照,虚实结合,开合自如,裁剪得体,笔墨酣畅.读完第二部分,象是看到作者在大庭广众之中,面对众多论敌发表演说,进行答辩.其逻辑性之强,语言地犀利是非常突出地.第三部分(第、节)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在上述论述之后,结论已呼之欲出了,因而顺势作结,先后写了两节.第一节,即结论地第一层,这是承上而来.上面波澜壮阔,这里仍留漪澜,在作结前又进行一层论述.先正面摆出自己主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又当别论.继而又回到史实,抨击六国地政策,使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这样既照应上文地论述,成为它地“余波”,又为中心论点地提出作好铺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照应开头地“弊在赂秦”,正面陈述了自己地政见,指出了全文地题旨.在简洁、流畅地行文中,显出了结构上细密、自然、严谨地特色.这节文字,连用两个叹词、一个语尾助词哉,加上对偶,和句法地长短错落,作者地见解透彻地表达出来了,而感情地抒发也达到了高潮.接着作者用“夫”一词,上下过渡,使情绪稍稍平息,在比较平静中进入收尾:篇末点题,说明作文目地.《六国论》虽是作者“闲君之所为”却“多言今世之事”,作者论史以为政,讽古以砭今.因此,写到这里,再向纵深推进,有机地加上第二节,即结论地第二层.在这层中,文章运用宋与六国相比较地办法,以类比推理,规劝北宋王朝“不要以天下之大”,忍辱求和.老苏生活地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内和战两派激烈交锋地时候.公元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地澶渊和约,宋输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年)契丹谴使者至宋,责问宋廷并无理要求割地,结果定盟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且改称“赠”为“纳”.西夏也趁机向宋廷索取大量钱币、财物.这些屈辱投降政策,自然引起了人民和某些有识之士地不满.所以,老苏士人进谏,提出“封谋臣”,“礼奇才”地主张,强调“简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下矣”,发出了严厉警告.这些都是针对时势,有感而发地.也因为有了第二部分地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论述和一再铺垫,使上述警告显得十分有力,令人信服.这最后一层,是点题之笔,言简意赅;结句真是“立片言而居要”,乃全篇之警策呵!。

对苏洵六国论的评价

对苏洵六国论的评价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评论文章,其主要针对六国在秦国崛起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这篇文章的结构严谨,论点有争议,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

首先,苏洵在行文结构上采用了规范性方式,使得文章脉络清晰,便于理解。

他从历史背景、各国的表现、策略的比较等方面入手,对六国在秦国崛起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全面剖析。

这种行文结构不仅使得文章易于理解,也为其后的讨论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其次,苏洵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具有其独特性。

这一观点被一些人批评为牵强附会,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无论如何,这一论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启示意义。

第三,苏洵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六国论》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苏洵所处的北宋时期,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和军事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苏洵的《六国论》被认为是一种爱国热情的抒发。

然而,对于当时的北宋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军事力量薄弱,而不是对外战争。

因此,《六国论》中的一些观点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苏洵的《六国论》也被看作是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批评。

在苏洵看来,北宋应该进行武力对抗,而不是求和。

这一观点反映了苏洵对北宋政策的批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忧虑。

综上所述,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评论文章,其结构严谨、论点有争议、时代背景影响以及对于北宋政策的批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启示意义。

这篇文章不仅探讨了六国在秦国崛起过程中的行为和策略,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忧虑。

《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

《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
围绕总论点所举的两个论据,前者是直抒己见,后者则用假设问答。这样写,在形式上不感呆板平滞,在内容上又切合情理——因为六国中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齐、燕、赵并未赂秦,所以作者用设问的形式(“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接着予以答辩,就无懈可击了。
遣词造句相当精彩,排比、对偶、夸张、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相得益彰。两个“百倍”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接着以“今日”、“明日”相连续,极言割地之频;以“五城”、“十城”极言割地越来越多;以“一夕”二字,夸张苟安时间之短。前后对照,写出了赂秦者的困境。“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生动地说明了“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真理。“如弃草芥”和“犹抱薪救火”两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前句表现了“举以与人”的轻率态度;后句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这些用语近乎夸张,却令人不感失真;相反,倒觉得入情入理。读到这里,人们自然会得出结论:赂秦者大为失策!
第四段为全文的结论。“呜呼!……悲夫!……”是两层意思。前者是为六国设策,还是主张“并力西向”抗秦,反对赂秦;后者感慨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灭亡。”最后一句(“为国者……”)从六国覆灭的惨痛史实,引出深刻的讽今,起到了过渡作用。
第五段重申六国之势虽弱于秦,然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接着又以假言判断(“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含蓄地、尖锐地针砭了北宋统治者“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对敌妥协投降的错误,预言其下场会比六铺叙的笔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语势略呈平稳。到了第四段,文章连用两个感叹词,犹如异峰突起,谆谆之言,惋惜之情,发人深省。最后在第五段中婉转含蓄地讽喻了时政,言简意赅,令人深味不已。
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把“理定而后辞畅”作为“立文之本源”(《文心雕龙·情采》)。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辞,即文章的语言艺术。苏洵的这篇《六国论》,全文只有五百多字,主旨鲜明,说理透辟,语言畅达,无一句废话,可以说是一篇“理定”、“辞畅”的好文章。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思考六国的社会结构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思考六国的社会结构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思考六国的社会结构六国论原文:齐桓公田Jia宜子舍背丗及穀稻儿市妇畀畜多者什取赋畜少者什畀之颜渊降于桓公辞曰:“夫子百仕此寡人也,日济于事,寡人有以子事百仕乎?”桓公曰:“可以试臧获ど庸。

”渊曰:“滥竽充数,非国君人也;脍于腹,非国君臣也;小人之见忌:“贪于食者,侵财也。

”曲色愠乃退,入园而歌曰:“扬yǎng 羊公岂为多赢?王之才人斯得矣隅!”桓公使人更令问曰:“子退而何以见是?”渊曰:“进矣,侧矣,大人之云云也。

”六国论翻译:齐国的桓公以田地征收税收,用儿女换取市场上的商品,畜牲口养殖多了就部分收取税赋,养殖少了就全部赋归那些少数养殖的人。

颜渊向桓公降谏,说:“老师,您担任了百官之长,每天忙于国事,您又有时间兼顾我的事吗?”桓公说:“让我考察你的器官吧。

”渊说:“敷衍了事,是不称职的国君;趋炎附势,不是忠诚的国君臣;小人看忌的:“贪图美食的人,会侵占财富。

”面带怨恨的渊退出,进入园中高唱道:“桓公啊,你的所作所为能得到多少效果?国家真正有才能的人难道就是你们这般局限的吗?”桓公派人再次问道:“你退出来以后为什么这么说?”渊说:“升官了,变得侧面了,变得像大人那样了。

”思考六国的社会结构:在《六国论》中,我们可以从桓公的统治方式中看出六国的社会结构。

首先,可以看到齐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农业为基础的。

桓公通过征收田地来获得税收,并用这些税收来交换市场上的商品。

这表明齐国是以农耕经济为主要支柱,并且农民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其次,可以看到在齐国社会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距。

《六国论》中提到,桓公根据畜牲养殖的数量来征收税赋,养殖多了就部分收取税赋,养殖少了就全部赋归那些少数养殖的人。

这说明在齐国社会中,富人相对于贫穷人承担了更重的负担。

这种贫富差距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外,从颜渊向桓公的降谏中,也可以看出在六国社会结构中存在着有限的社会流动性。

颜渊是个普通的人,但他却敢降谏桓公,表达自己的政见。

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

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

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1.词语智力孤危:智,智谋;力,力量。

孤,孤立,孤单;危,危急。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咽,咽喉。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可以;以,凭,凭借。

2.固定结构以为表示处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

由介词以和动词为构成。

以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为之所表示被动,相当于为所。

为是介词,所是结构助词,之字无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3.句式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于秦:介宾结构,古汉语用于动词后作补语,现代汉语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五战、二败、三胜:古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现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后作补语。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举以予人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全句含燕虽小国和斯用兵之效也两个判断句,都是用名词短语表示判断。

4.互文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

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

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

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

《六国论》课文赏析

《六国论》课文赏析

《六国论》课文赏析《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旨在探讨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主要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历史背景、修辞手法和论据的运用等方面展开。

一、文章结构《六国论》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分别从“赂秦之弊”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文章的论点。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二、语言表达《六国论》的语言表达质朴自然,简洁明快。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来铿锵有力,极具气势。

同时,苏洵在文章中还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事例,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三、主题思想《六国论》的主题思想深刻,意义重大。

苏洵在文章中强调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心,互相支援,而是采取了自保的政策。

这一主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四、历史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但又充满机遇的时期。

苏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窗口。

五、修辞手法《六国论》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赂秦政策的不可取之处。

六、论据的运用《六国论》的论据运用得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苏洵在论证过程中引经据典,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同时,苏洵在论证过程中还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路。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并不完美的《六国论》议论结构

并不完美的《六国论》议论结构

并不完美的《六国论》议论结构2019-10-13《六国论》为苏洵名篇,也⼀直是⾼中教材⼊选篇章,其⽂被认为论证谨严,脉络清楚,甚⾄有⼀线教师将《六国论》议论结构当成写作范式讲授给学⽣,将之奉为议论⽂写作圭臬。

《六国论》议论结构果真如此完美吗?细究起来,并不然也。

概⽽⾔之,似有三点值得商榷之处:⼀、有果⽆因,结论突兀⽂章议论结构是采⽤分论点形式,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分别对分论点加以论证。

《六国论》总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其⼀是“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其⼆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表⾯看来,的确是紧紧围绕着“赂秦”⽽来的,但细究起来,却⼤有不是之处。

因为作者这两个分论点,着眼的都是⼀个⾓度,即“赂秦”的“结果”。

分论点⼀为“赂秦⽽⼒亏”,“⼒亏”,显然是“赂秦”的结果;分论点⼆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援”,当然也是“赂秦”的结果。

⽂章⼆、三两段,各⾃围绕着两个分论点的“⼒亏”和“失援”两⽅⾯分别加以阐述,众⼈膜拜《六国论》结构,认为其严密之处也正在此。

“⼒亏”和“失援”当然可以证明“赂秦”之弊,这在论证结构上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是第四段作者得出的结论,作者在假设性地提出“不赂秦”的反⾯论证之后,得出⼀个结论――“有如此之势,⽽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秦⼈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是原因!是六国(准确来说只是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原因。

问题就在这:前⾯⼤段⼤段论证了“⼒亏”“失援”,都是重在阐述“赂秦”的“结果”,⽽并不是“赂秦”的“原因”,那凭什么就突兀冒出⼀个论断――六国“⽇削⽉割,以趋于亡”,是因为“为秦⼈积威之所劫”?证据呢?六国为什么会“为秦⼈积威之所劫”?秦⼈“积威”⼜是怎样“劫”了六国?这,都没有论述!缺少铺垫的论断,当然显得突兀。

事实上,《六国论》在前⽂倒也是提出过割地“赂秦”的原因的。

⽂章说得清楚:“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六国论结构

六国论结构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韩、魏、楚
封谋臣
礼奇才
失去强援 不能独完
齐、燕、赵
并力西向
背景材料: 宋杯酒释兵权,盖防患于未然,以免藩镇之乱 讽谏朝廷 也。有宋一代,国运昌而军兵弱,与辽、夏战,败 多胜少,岁币之贡足而边患不止矣。此其老苏之论 (借古讽今) 欤?
为国者无使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破灭之道失去强援不能独完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讽谏朝廷借古讽今背景材料
思考:苏洵写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了怎样 的论点? 又分了几种情况展开论述?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祖先创业的艰难 子孙割地之轻易 “一夕安寝”与 “秦兵又至”的鲜明 对比
继续揭示赂秦 政策的失败
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
地 有 限 , 欲 无 厌 奉 之 弥 繁 , 侵 之 愈 急
至 于 颠 覆
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 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采用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引证等论证方法,有理 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 弊在赂秦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分几层? 论证的是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对
大欲
失百倍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有限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品《六国论》的结构(1)

品《六国论》的结构(1)
简介作者
苏洵,号老泉。27岁 才发愤读书, 十多年闭 门苦读,学业大进。 1056 年 带 领 儿 子 苏 轼 、 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 章22篇谒见欧阳修。欧 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 认为可以与贾谊相媲美, 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 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文名因而大振。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 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 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 古讽今。
地有限
失易 安睡少 欲无厌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力 亏 , 破
奉繁 侵急
灭 之

引证、喻证 道
薪不尽 火不灭 赂地乃自焚 也
第四段:不赂者(齐燕赵)灭亡的原因
内因
外因
齐 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

赂 者
燕 以荆卿为计
燕赵处秦
革灭殆尽

牧以谗诛, 用武而不终
之际者 独丧 完。 。
奋起者宣称,生活的道路上险象环生,你 准备做小草,当然不会疯长成为大树。你准 备做星星,当然不会爆发光亮成为太阳。面 对困难,惟有奋起,才能成就不朽之伟业。 放眼望去,惠灵顿将军俯身坐骑,神色凝重 地向世人讲述着他兵败后奋起的艰辛。吴士 宏一袭白衫,神情肃穆地向我诉说她是如何 由一个被人误为“小贼”的清洁工一跃而起 而成为IBM这个世界顶级产业公司在华南分 公司的副总裁。我惊愕,我无言,我难以相 信这天方夜谭般的故事。然而,这是事实, 这是选择奋起者收获了的丰硕果实。
第六段:表明目的:借古讽今
六国(诸侯) 北宋(天下)
对比 借古讽今
勿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六国论》结构简图
一.引点 二.本论

苏洵《六国论》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结构分析

苏洵《六国论》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结构分析

苏洵《六国论》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结构分析苏洵《六国论》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结构分析《六国论》(苏洵)写作背景及主题思想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砭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六国论》分析层次

《六国论》分析层次
六国被击破被灭亡,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 利,仗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 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 人会问:“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 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 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 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接受诸侯的贿赂), (不打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 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 多到百倍。把六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与战 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 大的欲望,就是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这样,)本来 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
战国后期,全国实现统一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秦经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六国曾“合纵” 抗秦,但各有打算,联合并不巩固。秦王采取 “远交近攻”的策略,全面发动了对六国的剿灭 战。公元前230年秦灭邻近的韩;公元前228年秦 再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 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南下灭 齐。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 进入了秦汉封建大统一的时代。 秦全胜而速败,其暴灭被后人做足 了文章。秦何以统一六国,史家又语焉 不详。苏洵的史论《六国论》,是鞭挞 强秦暴行而剖断六国痼疾的第一文。
退却名动礼遇礼待副动坚持到底形动招致名动作战打仗词类活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觉今是而昨非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不是不能有人有时偶或有的??有的??或许也许一词多义错误没有有如此之势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非兵不利战不善斯用兵之效也瑜得精兵五万形势势力力量形状姿势姿态武器军队军事战争士兵诸侯之所亡??而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丧失丢失灭亡作为成为被介词治理逃亡通无没有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如此这样对正确??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但是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暴露冒着动词凶暴的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暴霜露斩荆棘暴秦之欲无厌才副词起初副词最终副词坚持到底动词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得到获得动词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介词结构后臵判断句特殊句式判断句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likegang略谈《六国论》的结构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以擅长议论而著称。

在他留传后世的《嘉祐集》中,主要论著有:《几策》两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

这些文章都以他的纵横捭阖和缜密论述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并被推荐给皇帝,一时流行于文坛,为许多学者所模仿。

老苏的论文,继承了《论语》、《孟子》、韩子的传统而形成自己的独家风格:笔力雄健,老辣简奥。

他的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深入,波澜跌宕,结构严谨,富有逻辑力量,颇有论辩色彩。

苏洵论文的这种风格,我们可以从《六国论》窥见一斑。

《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的出色政论。

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

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而与贾长沙的《过秦论》、柳子厚的《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的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全文的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的风格。

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

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

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接着文章以其内在的联系,省略一切过渡的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

六国论的文章结构及梳理

六国论的文章结构及梳理

六国论的文章结构及梳理《六国论》这篇文章呀,真是精彩得不得了。

先不说内容,光是那种气势就让人忍不住想为作者摇旗呐喊。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六国,各自为政,有的捉襟见肘,有的野心勃勃,真是一团乱麻。

说到这里,就让我来慢慢道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顺便聊聊它的魅力。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抛出了一个大问题,嘿,六国为何如此薄弱?这可是个关键的疑问,直接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然后,作者通过对比,把六国的情况和秦国的强大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

其实这就像打牌,大家都在盯着对手的牌面,结果秦国反而利用了这一点,顺利拿下了胜利。

看吧,六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反而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真是“树倒猢狲散”,这场景让人不禁想笑,毕竟谁能想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竟然在这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作者又开始讲道理了。

六国的君主们各怀鬼胎,有的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有的则是盲目自信,完全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变化。

就好比说,大家都知道水深火热的时候,偏偏有些人还在沉迷于自己的小日子,真是“坐井观天”,看不到外面的风云变幻。

此时的作者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国君的愚蠢和短视,真是干脆利落,像一把锋利的刀,割开了迷雾,让人豁然开朗。

然后呢,作者就开始唠叨起了外交的艺术。

想想当时的局势,六国如果能团结一心,抱团取暖,那可真是风雨无阻。

但偏偏这些小国,个个都是“各自为政”,谁都不愿意依赖别人,结果就是“孤掌难鸣”。

这段话就像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告诉我们团结的重要性。

就像是我们平时玩游戏,若不组队,注定是被别人吊打的命。

虽然作者并没有用游戏来比喻,但这个道理却深深扎根在了读者心里。

到了作者呼吁大家,哎,团结起来吧!不管是为国还是为己,这可是最明智的选择。

说得真是好,正如那句老话“众志成城”,这个时候想想也真是心潮澎湃。

试想,如果六国能够携手并进,那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大不相同,甚至有可能书写出一段辉煌的篇章。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觉得《六国论》不仅仅是一篇历史文章,更是一个大大的警钟,让人清醒。

六国论结构

六国论结构

《六国论》的论证结构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不是什么难点,不过很典型,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很有帮助,所以我要说一说。

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很平常,是议论文的最常见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

提出问题即提出论点部分。

首先是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之后是分论点,有两个,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灭亡,有赂秦和不赂秦两种情况,作者都考虑进去了。

其中,第二个分论点之后还有一句分析原因的话,“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这个分论点也就很充分了。

最后的一句是一个小结,这是学生写作时最缺少的。

文章首段破题,极为简洁,分析论点,层次分明而全面,让自己的立论牢牢站立,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分析问题部分有两段,分别从两个分论点的角度进行论证。

第三段是针对第一个分论点进行的论证,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其次还有引用论证。

有三组对比:对比组一:秦战胜得到的土地与和谈得到的土地的对比,六国战败失去的土地与割地失去的土地的对比,“其实百倍”,结论是“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看来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而六国很糊涂,竟把打仗看的很重要,把土地看的很一般,本末倒置,导致国力受损。

对比组二:六国祖先创业艰难与六国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写创业艰难,“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写割地的轻率。

这样割地就不仅仅是国力受损的问题了,还是一个道德伦理的问题,这样的子孙简直就是败家子,六国的子孙就不仅仅是目光短浅的问题了。

结果是“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对比组三:地有限,欲无厌;奉弥繁,侵愈急。

结论是“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这三组对比从六国作战目的不明,守土意识不强,割地后果认识不足三个方面,逐层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

最后一句是引用论证,古人早有此认识,可惜六国的子孙就是不明白。

此段主要是针对韩魏楚三国。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六国论》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司马迁的代表作之一、它是记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秦、齐、楚、燕、吴、韩)的历史,以及各国相互之间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和国家兴衰的原因分析。

结构上,该书可以分为序、篇目、条目组成。

首先,从结构上分析,《六国论》的序言为《序》,全书共分12篇。

《序》是司马迁对整本书的一个总体概括。

在《序》中,司马迁明确写道:“六国非无耻之民也,不爱其君,不听其法,专主私意,畔逆者是也。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全书的核心思想,即各国之所以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君和臣民的不忠不义、专权专利的行为。

然后,《六国论》根据六个国家的不同,分成六篇,分别为《秦篇》、《齐篇》、《楚篇》、《燕篇》、《吴篇》和《韩篇》。

每一篇又分成若干个条目,对各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进行逐一分析和评述。

在每个篇目中,司马迁还根据国家的兴衰来分成四个时期,即起初之时、盛衰之时、衰绝之时和败亡之时。

通过对这几个时期的分析,司马迁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以及其所遭遇的困境和原因。

此外,结构上,司马迁对整个《六国论》进行了详细的拆分,并给每个篇目起了寓意深厚的名字。

例如,《秦篇》分为“起初之时”、“盛衰之时”、“衰亡之时”和“败亡之时”四个条目;《齐篇》分为“闾丘之会”、“齐人聚而告田常”、“何以才而能王”、“齐不过田简也”四个条目。

这种精细的拆分和命名,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地理解和掌握各个国家的历史情况。

最后,《六国论》的结尾是一个总结篇目,名为《燕闵之行》。

在这一篇目中,司马迁再次强调了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和政治制度的优劣。

他举例说明了燕国因为君王不听臣子的忠告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故事,以引导人们反思君臣关系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综上所述,《六国论》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基本按照六个国家的历史顺序和事件发展来安排,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剖析和评述,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分析了六国的兴衰原因。

《六国论》文字风格

《六国论》文字风格

《六国论》文字风格
《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政论文,其文字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立论高远,言辞犀利: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深入剖析赂秦的弊端和危害,指出赂秦不仅不能换来和平,反而会助长秦国的侵略气焰,加速自身的灭亡。

2. 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赂秦者和不赂秦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全篇论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 语言简练,气势磅礴:苏洵擅长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4. 借古讽今,富有现实意义:苏洵写作《六国论》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评述历史,更重要的是借古讽今,以六国灭亡的教训警示北宋统治者,希望他们能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总之,《六国论》的文字风格体现了苏洵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独特魅力,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篇政论文,旨在分析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灭亡的原因,并借此批评当时的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

本文将归纳整理《六国论》的主要知识点。

一、写作背景1. 苏洵生活的时代:北宋中期,政治腐败,外患不断,尤其是辽和西夏的威胁。

2. 苏洵的政治立场:作为一名儒家学者,苏洵关心国家大事,主张强国抗敌。

二、主要内容1. 六国灭亡的原因:a. 内部原因:六国内部不和,互相攻伐,导致国力消耗。

b. 外部原因:秦国的强大和侵略,以及六国对秦国的外交失误。

2. 六国的外交失误:a. 互相贿赂秦国:六国为了求得一时平安,不断向秦国贿赂,削弱了自己的国力。

b. 互相攻伐:六国之间缺乏团结,互相攻伐,给秦国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秦国的统一策略:a. 远交近攻:秦国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与远方的国家结盟,同时攻击近邻国家。

b. 连横策略:秦国利用连横策略,破坏六国之间的合纵联盟。

4. 六国的悲剧:a. 亡国悲剧:六国相继被秦国灭亡,失去了独立的国家地位。

b. 民族悲剧:六国的灭亡,也意味着各自民族的衰落和文化的消亡。

三、文章结构1. 引言:提出六国灭亡的论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2. 主体部分: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秦国的统一策略。

3. 结论部分:总结六国的教训,批评北宋朝廷的外交政策。

四、文学特色1. �雄辩的论证:苏洵运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 激昂的情感: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悲剧的哀叹。

3. 深刻的讽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剖析,讽刺北宋朝廷的软弱和无能。

五、历史影响1. 政治影响:《六国论》对北宋朝廷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批评作用,对后世的政治家也有所启示。

2. 文学影响:《六国论》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成为后世文学家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3. 思想影响:《六国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诚、爱国、忧民等核心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赂 者 丧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以荆卿为计——速祸 智力 赵: 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孤危
不盖 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第四段主要内容,结构作用
开药方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治病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 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 战略
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 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 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 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 重要性。
现实启迪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 主义、强权外交;
今”
第五段主要内容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 六国与秦:诸侯

对比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
今 北宋: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明确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 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 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 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 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不要屈从于强权政治; 不要为权威所吓倒……
阅读比较
《六 国 论》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评论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 统一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 的帝王进行规劝;
论证的方法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 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 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 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 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 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 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本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1)赂秦: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盖失强援 秦



第二段论证方法?论证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赂
对 大欲 大患

得难 献易
力 亏
比 有限
奉繁
无厌 侵急
程度上
破 灭 之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道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 赂 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