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菩萨雕像欣赏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一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和佛教艺术是在东汉末年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得以发展,唐朝时达到极盛。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宝库。
公元1世纪,印度宗教在吸收希腊和波斯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才开始佛像的制作和崇拜。
佛教是一种行为的宗教,它教导人们修善清心、忍受痛苦,以求来世得到好报。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佛陀的宗教道德学说集中体现了他成道时所悟得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说”,学说的核心是解释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根源和摆脱苦难的途径,这些正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佛教与道家、儒家思想有过儒释之争、释道之辩,但是相似的地方更多,经过后来的发展,形成了禅宗,逐渐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的佛教艺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活跃,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宣传佛教教义,在河畔山崖间大量修建供僧侣和信徒礼拜修行的石窟寺,与石窟寺相生相随的是石窟寺艺术。
中国石窟开凿于3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5~8世纪的隋唐时期,到16世纪蒙元时期基本结束。
我国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石窟有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石窟,它是世界著名的集建筑、绘画、雕塑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宝库。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东西方陆上交通更加便利和频繁,敦煌成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汉武帝时还在此设郡,行使管辖权,敦煌是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合地,因此,敦煌莫高窟不仅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艺术宝库。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
它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的断崖上,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两宋、西夏、元等时代,凿窟建寺活动相继延续了1000多年,5~8世纪最兴盛,12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莫高窟最大的佛像——96号窟及九层遮檐
莫⾼窟最⼤的佛像——96号窟及九层遮檐莫⾼窟有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那座九层的遮檐。
没来莫⾼时以为那仅仅是⼀座建筑,参观差不多所有洞窟之后,讲解员会带领来到这个九层⽊质遮檐的背后,原来那⾥是⼀座巨⼤的洞窟,序号为96号洞窟,⾥边有⼀座巨⼤的佛像,历史上被叫做“北⼤像”,因为它位于莫⾼窟总体建筑群的中间偏北的位置,⽽它的南⾯,即南区还有⼀座对应的“南⼤像”。
这座九层红⾊⽊构窟檐⾼达45⽶,依靠⼭崖⽽建,与崖顶等⾼,⽓势恢宏,巍峨壮观。
其⽊构为⼟红⾊,檐⽛⾼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系铃,随风作响。
后⾯的洞窟开凿于初唐时期(618~705),正处于武则天执政阶段重视佛教,流⾏建造⼤佛的时期。
根据莫⾼窟第156窟前室北壁《莫⾼窟记》和敦煌遗书等资料,得知该窟初建于唐延载⼆年(695),由禅师灵隐和居⼠阴祖所建,建筑为四层重檐式建筑,塑像曾涂装⾦彩。
洞窟与⼤佛的塑造据猜测与传说中武则天命薛怀义、僧法明等伪撰《⼤云经疏》,于各州建⼤云寺等历史事件相关。
莫⾼窟藏经洞中曾出⼟《⼤云经疏》残⽚,也有与⼤云寺相关的记载,怀疑96号洞窟和⼤佛就是当时的敦煌⼤云寺。
这座窟檐于晚唐(874-879)年间被建成五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重修,后历经西夏、清等时代重修,为硬⼭⼀⾯坡式建筑。
1924年华尔纳来敦煌时佛殿上层已经塌毁,从树枝隙间拍得⼤佛头部照⽚⼀张。
1928-1935年间,敦煌民众⼜对⼤佛进⾏了重修,除了将原有的五层改为九层外,还对⼤佛进⾏了全⾯的整修,并重新妆彩。
2000年,敦煌研究院对⼤殿内室和外围进⾏了发掘,如窟内和洞窟北侧的遗址展⽰,初唐时的佛殿建筑在现今地⾯的1.5⽶以下,规模也较现在宏⼤。
1924年华尔纳拍得⼤佛头部的照⽚其后⾯96号窟内的⼤佛坐像为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
在佛教信仰中,弥勒将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的下⼀尊佛,他将于五⼗六亿七千万年后降⽣⼈间。
根据⼤乘佛经描述,弥勒成佛后,将带来⼀个极为祥和、富⾜的美妙世界。
莫高窟唐代菩萨塑像上身披天衣
莫高窟唐代菩萨塑像上身披天衣
在古老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莫高窟,有一群古代的菩萨塑像,最著名的当属它们上身披着天衣的姿态。
莫高窟位于中国中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它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把传统的文化精髓展示到众多的游客面前。
莫高窟中最耀眼的当属那些古老菩萨塑像,它们披着天衣,头部及脊背上戴着红色的头饰,象征着文明和超自然的力量。
这些菩萨塑像的样貌十分生动,微笑的脸庞沐浴着光芒,面容敦厚,令人印象深刻。
它们身穿天衣,胸前有金丝线绣出的花纹,装饰华丽,宛如仙冥般威严。
莫高窟天衣菩萨塑像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征,神秘而又神圣。
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其他宗教在中国扎根时,这些塑像也受到广泛接受,因为它们代表着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
莫高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并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许多文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前来研究,让这些古老的菩萨塑像上身披天衣的神圣姿态得以保存、得以传承。
莫高窟披天衣菩萨塑像展现出诸多宗教文化和历史特征,不仅仅拥有文化底蕴,更让游客流连忘返,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今天,许多游客仍然相继来到这里,体验古代菩萨塑像上身披天衣的神秘之美。
- 1 -。
敦煌之彩塑简析
审美价值
• 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高艺术价值。
它所表现的价值既是世界性更是民族性的,它象征着中华 民族艺术创造能力的高超水平,同时也体现了极其丰富的 中国文化内涵。在这千年艺术宝库里足以看到先民的伟力、 活力、热力、以及想象力,这些彩塑艺术的产生都是依靠 当时广大普通工匠艺人的创造,它凝聚着更为普遍的民族 心理,更为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在敦煌彩 塑形象的审美中,直观的形象不是惟一的因素,民族象征 性的内涵至关重要,这正符合中国人内向性灵的欣赏习惯, 也正符合艺术的本质规律.
世俗性
• 宗教信仰是专制与蒙昧的封建社会精神上唯一的慰藉。广
大先民以表达他们热烈的信仰情绪、真挚的审美感情,以 娴熟的技巧,精雕细刻的手法来打造桎梏自己的“精神枷 锁”,寄托他们的依赖感。先民通过这种手法来表达现实 生括中形形色色的苦难与压迫,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并认为这是最能体现他们的信仰情绪和对佛与菩萨的急切 希求与依赖,是先民反映自我意识,自我欣赏和自我安慰 的一种实用形式。当这种自我意识、自我欣赏、自我安慰 的形式发展到认为是可以“光昭六亲”“道济先亡”的善 举,实现祈愿的功德时,这种造佛像的现象就世世代代造 佛成风。工匠对佛像的塑造也就与当时的普通俗人形象想 合,塑造了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这种佛 陀形象明显具有鲜明的世俗目的。
分布形式
• 主要分布形式有: 一、独立式,指独立设
计制作的单身塑像,与其他塑像无连带关 系。 二、向心式,以佛居中而坐为中心, 两侧对称排列弟子菩萨、天王和力士。相 互之间有尊卑关系,是彩塑中最常见的多 种组合方式。 三、多中心式,在洞窟中安 置好几组塑像。四、平列式,主要指造型 一致、按纵横等距排列的影塑千佛等。
敦煌之彩塑简析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敦煌泥塑历史:魏晋南北朝敦煌泥塑制作工艺特色敦煌泥塑风格造型特点在塑像造型特征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脸型长方,鼻挺额平,颈长,肩宽胸平,衣着式样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萨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庄。
受外来影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较重。
孝文帝改制以后,中原审美观念给敦煌人物从造型到服饰以全面影响。
南北门阀世族享有世袭的高官厚禄,并有家学,文化素养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学,过着孤傲独立,任性不羁的生活,并以清瘦为美,这也是“秀骨清像”审美意识的社会基础。
受之影响塑像形体扁平,脖颈细长,脸型瘦长,整体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对形体结构的表达能力有所增强。
塑像服饰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汉式衣冠,佛像内穿交襦,后套对襟袈裟,腰围长裙,肩披裟巾交于胸前,南方洒脱的“秀骨清像”在这一时期得到体现。
莫高窟彩塑莫高窟被称为三位一体的艺术,即指洞窟形制、壁画与彩塑三个组成部分,这是游客到莫高窟必看的三个内容。
莫高窟是由何人所造?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建造所需时间多长?这些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疑问。
莫高窟的营造者大致分为3类:窟主(即洞窟的主人)、施主(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和工匠(石窟营造的具体操作者)。
而工匠按照实际需要可分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画匠、木匠等。
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程序。
(一)莫高窟的彩塑是如何制作的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内容,现存上起东晋十六国晚期,中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下至西夏、元,历时一千余年间所造2000余身,其中基本完好和保存原貌者近半数。
彩塑的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圆塑、浮塑和影塑。
莫高窟彩塑全面系统的反映了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真实系统的彩塑史。
1.圆塑。
中国著名石窟3
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是中国雕塑史 上的珍品。尽管千余年来的 风吹日晒和人为破坏,尤其 是清末和民国年间中外强盗 和奸商不断将佛像和浮雕凿 下盗卖至国外或毁坏,使得 石窟中伤痕累累,但它至今 仍然以惊人的艺术魅力吸引 着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
龙门石窟
著名石窟——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
• 唐朝初年的经济繁荣使得龙门零 星持续百余年的开窟造像活动再 次活跃起来。开凿了宾阳北洞、 敬善寺、万佛洞、极南洞和看经 寺等。唐代,佛教在中国达到了 空前的普及,佛已不再是可望而 不可即,佛教形象也因此被普遍 地世俗化,神性的削弱和人性的 增长使得唐代佛的形象更富亲切 感。同时,构图上的创新,更加 富于立体感的艺术手法都使唐代 作品在写实风格上达到了新的高 度。
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 于河南洛阳城南25公里处伊 河两岸的龙门山(又名伊 阙),开凿于南北朝北魏孝 文帝太和十八年间(公元494 年), 后经东魏、西魏、北 齐、隋、唐和北宋数代营造, 遗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 •
龙门石窟
•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部, 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它原 为天然石灰岩洞,后被加工为椭 圆形平面,穹窿顶的石窟。正壁 雕一佛二菩萨二石狮,南北两壁 各凿三层像龛,雕有飞天、佛传 故事和礼佛图等。宾阳洞位于龙 门西山北部,是龙门石窟中继古 阳洞后开凿的第二大窟,在北魏 龙门石窟中最有代表性。原计划 修建三窟, 但耗时23年,动工 802,366人次仅完成了宾阳中洞。
炳灵寺石窟
•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 肃永靖县之西偏北 约35公里的小积石 山大寺沟西侧的崖 壁上,处在“丝绸 之路”陇西段的一 条支线上。在藏语 中,“炳灵”是 “十万佛”的意思, 所以,炳灵寺(唐 代名灵岩寺),也 就相当于汉语中的 “千佛山”“万佛 洞”了。 •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敦煌泥塑历史:魏晋南北朝敦煌泥塑制作工艺特色敦煌泥塑风格造型特点在塑像造型特征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脸型长方,鼻挺额平,颈长,肩宽胸平,衣着式样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萨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庄。
受外来影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较重。
孝文帝改制以后,中原审美观念给敦煌人物从造型到服饰以全面影响。
南北门阀世族享有世袭的高官厚禄,并有家学,文化素养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学,过着孤傲独立,任性不羁的生活,并以清瘦为美,这也是“秀骨清像”审美意识的社会基础。
受之影响塑像形体扁平,脖颈细长,脸型瘦长,整体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对形体结构的表达能力有所增强。
塑像服饰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汉式衣冠,佛像内穿交襦,后套对襟袈裟,腰围长裙,肩披裟巾交于胸前,南方洒脱的“秀骨清像”在这一时期得到体现。
莫高窟彩塑莫高窟被称为三位一体的艺术,即指洞窟形制、壁画与彩塑三个组成部分,这是游客到莫高窟必看的三个内容。
莫高窟是由何人所造?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建造所需时间多长?这些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疑问。
莫高窟的营造者大致分为3类:窟主(即洞窟的主人)、施主(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和工匠(石窟营造的具体操作者)。
而工匠按照实际需要可分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画匠、木匠等。
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程序。
(一)莫高窟的彩塑是如何制作的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内容,现存上起东晋十六国晚期,中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下至西夏、元,历时一千余年间所造2000余身,其中基本完好和保存原貌者近半数。
彩塑的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圆塑、浮塑和影塑。
莫高窟彩塑全面系统的反映了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真实系统的彩塑史。
1.圆塑彩塑艺术之一,用具有可塑性的泥土材料制作的适合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造像。
敦煌石窟的圆塑制作根据所塑形像的大小,方法可分为三种:(1)小型塑像,先用木料削制成造像的大体结构,再在表面敷以细质薄泥进行塑造。
历代弥勒造像珍藏集
历代弥勒造像珍藏集本期,我们共同欣赏弥勒造像敦煌莫高窟第275窟西壁彩塑交脚弥勒菩萨像,北凉敦煌莫高窟第275窟西壁彩塑,交脚弥勒菩萨像,纵580厘米、横340厘米、高365厘米。
弥勒是佛教的“未来佛”,是“兜率天宫”的主宰,交脚坐菩萨与阙形龛,象征弥勒菩萨高居“兜率天宫”。
思惟菩萨与双树龛,象征树下思惟。
塑像造型雄健,面相丰圆,神情庄静,高髻宝冠,发披两肩,上身半裸,肩挂披巾,腰束羊肠裙,造型与衣饰可以看出中原传统雕塑艺术与西域佛教艺术的融合。
弥勒菩萨精致的面部刻画,收敛下视的目光,外展的嘴角,都使微笑的表情得以突出,外披天衣的滚边和花纹形成的两道直线,与视线交汇于口鼻部位,又使微笑的表情得以强调。
弥勒菩萨,又称慈氏菩萨,名阿逸多,受释尊的教化出家修行,并获授记将来必定成佛。
根据经典描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内院修行,为诸天人说法,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
释尊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等正觉,前后分三次说法。
昔时于释迦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根之别,悉可得道。
弥勒菩萨像印度古石雕兜率,意为知足喜悦。
兜率天分为内院与外院,外院是有福报的天人享乐的天界,内院是弥勒菩萨成佛前修行说法的地方。
兜率内院说法的弥勒菩萨雍容尊贵、相好庄严。
信众系念弥勒形象,称弥勒名号,受八关斋戒,修诸清净善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阿尔奇弥勒菩萨像约1200年泥塑彩绘高4.64公尺佛塔三尊像佛高3.3公尺,左右为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立像佛说法图3-4世纪片岩高59厘米宽49厘米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
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
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
因此,作为释尊授记的继任者,弥勒菩萨现未成佛的婆罗门形象,结发髻,手持水瓶。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一、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
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
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
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
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
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
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
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
敦煌整理资料之七(敦煌雕塑)
敦煌整理资料之七(敦煌雕塑)以前读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略窥敦煌的雕塑。
建筑和雕塑是相通的,都是空间内的艺术。
对于敦煌的壁画和雕塑,其实我是想结合伯希和的拍摄及网上的资料,一个窟一个窟的过的。
但是这样的进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时间,也许一天推一天永远也不是个事儿。
或许每天睡觉之前,打开资料,固定的翻阅一个窟,化整为零吧。
虽然这样对于记忆来说是有损失的,我肯定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但我也无如之何。
在敦煌的诸多艺术表现中,可能我最喜欢书法,其次是壁画,最后才是雕塑。
所以雕塑我几乎不会发表什么见解。
先列出收集的相关资料吧。
-------------------------------------------------------------------------------------------------------------------------------------------5.3 雕塑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雕塑艺术即彩塑艺术,也叫造像艺术,是石窟的主体。
敦煌彩塑,分布在洞窟龛内、中心柱四周或中心佛坛上等位置,是信众观像礼拜的主要对象。
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国,下至清代,历时千余年,现存3000余身,基本完整的原作一千四百余身。
其余大半经过后代上彩或者重塑。
敦煌彩塑有三个发展演变时期:发展期——十六国、北魏、西魏和北周,历时180 多年。
洞窟形制以禅窟、殿堂窟、中心柱窟为主。
彩塑以弥勒为主尊,与当时传自西域流传的弥勒信仰有关。
鼎盛期——隋唐时期,历时三百多年。
洞窟以方型殿堂为主,并出现大像窟。
敦煌壁画到底有多美?(高清图集)
敦煌壁画到底有多美?(高清图集)1、莫高窟第45窟·菩萨像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大势至菩萨,此尊头戴宝冠,发梳高髻,上身半裸,肌肤圆润光洁,佩饰披巾、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俊美中蕴含着女性的妩媚。
他目光低垂,神情专注,仿佛正在侧耳聆听朝拜者的倾诉。
他是慈悲和善良的化身,是理想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晶。
2、莫高窟第57窟·美人菩萨敦煌莫高窟第57窟的观世音菩萨,在众多的唐代菩萨形象中,这尊观世音画像是最佳精品之一,被人们赞誉为美人像,此窟也因此而被称做'美人窟'。
菩萨体态婀娜,肌肤光洁细腻,长目细眉,唇红鼻直,文静典雅,姣美妩媚。
沥粉堆金的宝冠佩饰和淡朱晕染的肌肤使他显得与众不同,华贵富丽。
3、莫高窟第158窟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左侧之菩萨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左侧之菩萨。
菩萨身居莲花座上,负头光及锯齿形背光,左侧菩萨两手持如意,上方画楼阁曲廊,旁有众菩萨和供养菩萨环绕,各持花合掌聆听说法。
4、莫高窟第158窟·飞天·一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飞天,飞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罗树间菩萨列像上方的南、中、北侧。
飞天或口吹横笛,或捧持花盘,或手持璎珞。
衣带附随祥云翻飞飘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各飞天右侧更有衔花的大雁。
5、莫高窟第158窟·飞天·二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飞天,飞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罗树间菩萨列像上方的南、中、北侧。
飞天或口吹横笛,或捧持花盘,或手持璎珞。
衣带附随祥云翻飞飘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各飞天右侧更有衔花的大雁。
6、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一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或坐或跪,或持物或结印,腴体玉洁,衣冠俭素,修眉小嘴,凤眼直鼻,慈善温婉,庄静适悦,禅意甚浓。
7、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二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或坐或跪,或持物或结印,腴体玉洁,衣冠俭素,修眉小嘴,凤眼直鼻,慈善温婉,庄静适悦,禅意甚浓。
莫高窟45窟·胁侍菩萨像(盛唐临摹)
莫⾼窟45窟·胁侍菩萨像(盛唐临摹)
莫⾼窟45窟·胁侍菩萨像·左侧(盛唐·临摹)
【时间】2015年3⽉
【地点】⾹港⽂化博物馆【敦煌】特展
【地点】
看点】唐代雕塑代表之作
【看点
“⾐纹的⾃然流畅使材质充满织锦刺绣的轻柔质感。
长裙覆贴腿⾯,裙摆向后飘动,似是菩萨迎风⽽⽴,作品充满动感”
“菩萨上⾝仅斜挂披⼱,项佩璎珞,下⾝⾐饰繁复华丽,⾊彩鲜艳。
头颈、肩部和腰胯分别呈现近似三⾓形对应关系,整个塑像体形呈S形⾃然弯曲状,⼀改以往呆板挺⽴的⼈物形象,使塑像既显出菩萨的丰满健硕,⼜具有真实⼈物的体态⾝姿,赋予了塑像⽣命⼒和动态体势,情动于衷⽽形于外,写实⼿法相当成功,是对盛唐审美观和雕塑技艺⽔平的精彩诠释。
”
——王其鈞先⽣《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章、图⽚,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
⾮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使⽤先请征得本⼈同意。
莫高窟148号卧佛的介绍
莫高窟148号卧佛的介绍莫高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坐落在中国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境内的莫高山南麓的峡谷壁上,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是中国千年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说过莫高窟了,那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莫高窟148号卧佛。
莫高窟148号卧佛的历史莫高窟148号卧佛,是北周时期的作品,距今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
莫高窟148号卧佛,又被称为“西卧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卧佛之一,长达14.7米,是莫高窟中最长的卧佛。
莫高窟148号卧佛,坐落在莫高窟第一佛洞的中央,位于金殿和十王殿之间,坐脸朝上,脸上祥和的微笑,是莫高窟中非常著名的佛像。
此佛像原本完好无缺,但由于岁月的沉淀和后人的破坏,现今只剩下头部部分以及一些不完整的身体碎片。
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在莫高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卧佛之一,也是最能代表莫高窟的佛像之一。
莫高窟148号卧佛的造像莫高窟148号卧佛的造像非常精美细腻,其头部特点明显,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北周时期佛教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从其造像来看,莫高窟148号卧佛的佛像头顶上有一个宝冠,宝冠上面有五智如来佛和阿弥陀佛的造像。
佛像的眼神安详,微笑如旧,纹饰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一件制作精美、材质考究、作品极富艺术魅力的艺术品。
莫高窟148号卧佛的现状莫高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但由于莫高窟是开放的洞窟,长期不避风吹雨淋,日晒雨淋,直接受到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等多重影响,导致莫高窟内洞壁、壁画、佛像等文物逐渐老化破坏,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难题。
近年来,为了有效保护莫高窟文物,政府采取了措施加强保护,将莫高窟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取技术手段进行修复,修缮和保护莫高窟的洞窟。
总之,莫高窟148号卧佛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件极品,它代表了中国千年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珍视它,真正让后代感受到中国悠久文化的内涵和深度。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宋代佛像
元代佛像的特点
元代地域辽阔,佛 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 教的影响:菩萨袒露 上身,胸佩璎珞,璎 珞的颗粒较大;下身 着裙,纹络简洁。 佛 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 五官紧凑;菩萨蜂腰 长身,姿态妩媚,高 乳丰臀,具有印度巴 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代佛像的特点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 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 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 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 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 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 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 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天王像
• 天王像:佛教传说中,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 犍陀罗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 护一天下,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东方 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身为青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 手上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手中托 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后多有表现,也常 常和力士并列出现;归义军时期的洞窟中多于窟 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表示护持四方之意。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佛像特点
•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 像。 • 其特点有四: •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 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 发纹。 •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 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 束腰须弥座。
弟子像
• 弟子像:按字面的意思讲,跟从师父接受教导的人都可以 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过听从佛的教导, 进而自我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者。与菩萨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脱自己, 其最高果位是罗汉。就塑像而论,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 的形象出现。在莫高窟,释迦佛左右作为侍者出现的比丘 都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敦煌的弟子画像出现的很早,十 六国时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时期无此题材,北周又 重新出现了塑、画的弟子像。隋唐多绘塑结合进行表现, 以表现十大弟子为主,多是塑二而绘八。五代以后的洞窟 则是将弟子都付诸绘画,并有榜题保存至今。
敦煌雕塑的艺术赏析
敦煌雕塑的艺术赏析(一)从睡佛说起在158洞窟中,我们看到《卧佛》,这是一个16米的大卧佛,也叫做《睡佛》。
首先,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大佛雄伟的气魄,长近16米。
其次,我们感到这个大佛心灵的宁静,他安安静静地睡着了。
不管人世间有什么烦恼的事,都不能打扰他。
他自己没有任何烦恼的事情,睡得那么恬适,那么平静,甚至没有噩梦。
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
其次,要明白,他不是在睡觉,而是“涅槃”了。
所谓涅槃,不是死,是解脱了人世间的束缚,进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据佛经记载,公元前587年的冬天,释迦牟尼在一次讲法中告诉弟子,三个月后将涅磐。
三个月后,释迦牟尼躺在娑罗树下,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背向东方寂然无声,便是涅槃。
你看,这时的释迦牟尼双目半闭,唇含笑意,神情恬静,没有丝毫临死前的痛苦和悲哀。
他安详自信、心满意足地进入了幸福的境界。
从佛教的观点看来,这是一件幸事。
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才知道释迦牟尼涅槃了。
我们看壁画上的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对释迦牟尼的涅槃,平平静静。
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壁画上所表现的前来吊唁的各国王子,他们不知道释迦牟尼的涅槃,以为他死了。
他们割脸、割鼻,甚至剖腹,挖心。
这个习俗,可能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葬礼有关。
那时,老人去世,晚辈或割一耳,或割破面容,以哀悼死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真实的人。
他曾经结过婚,有过孩子,是一个男人。
但是,这座雕像,却是女像。
圆润的肌体,优美的线条,透过如纱的袈裟,隐隐约约地表现出来。
二、敦煌石窟雕像的发展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其宏伟壮丽,举世无双,从时间上说,上起公元366年的北凉,下到清代,上下1500余年;从雕塑的数量来说,历代雕塑三千余身,其中圆雕二千余身;从雕塑的质量来说,敦煌的雕塑,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从敦煌各个时期的洞窟中的佛像,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雕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一)早期是莫高窟雕塑的发展期,是指隋唐以前的时期,特别是指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 敦煌壁画(1)介绍
东方神韵 ·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de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 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
目 录
壹 造型特色
贰 主要类别
叁 绘画风格
肆 艺术美感
伍 艺术成就
陆 文化启发
壹
造型特色
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de人 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
记普牵是在 》贤白唐西
经马僧夏
唐 玄
de .
变 中 插
大 都 不 是
,
取 经 故 事
时 期 敦
曲独唐煌
de
奘 取 经 故
后 来
立 画
僧 、
壁 画
不面还有
,
,
事 画
,
断 演 绎 就 有 了 《 西 游
而 是 穿 插 在 观 音 经 变 和
de
有 人 相 似 猴 孙 悟 空 手
六 幅 《 玄 奘 取 经 图 》
➢ 西魏风格
(二四九窟、二八五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de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 画创造中.通常这个时期de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de线描和明快de赋色进行绘 制.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 北周风格
(二九零、四二八、二九九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de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 丽,虽有de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 北周造像风格、洞窟布局与前代石窟相比有两处变化:一是西魏时de“秀骨清像”式造像风格为一种面相浑圆、身体丰壮de风格 所取代;二是千佛图像面积增大,佛传、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墙中部)de佛画内容被移到次要位置de窟顶.其变化折射 出北朝晚期佛教艺术传播方向de改变,它体现了中原佛教逐渐成熟,并向周边传播.
敦煌介绍课件PPT
2021/3/10
1
舌尖上敦的 ——煌敦煌
2021/3/10
2
2021/3/10
3
2021/3/10
4
2021/3/10
5
2021/3/10
6
2021/3/10
7
2021/3/10
8
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 宋代
高 3.42米
2021/3/10
9
长 13.45米
敦煌莫高窟佛像
2021/3/10
10
菩萨 天王
盛唐的彩塑
2021/3/10
11
菩萨 第45窟龛北侧 盛唐
迦叶 第427窟中心柱南龛 隋代
2021/3/10
12
力士 第194窟龛南侧 盛唐
欢喜金刚
2021/3/10
13
阿难 第45窟龛南侧 盛唐
427窟 佛·菩萨 隋
2021/3/10
14
432窟 菩萨 .西魏
2021/3/10
26
2021/3/10
27
2021/3/10
19
96号窟,俗称九层楼 莫高窟第一大佛像
弥勒佛
2021/3/10
高33米
20
130窟 弥勒像——莫高窟的第二大佛像
2021/3/10
高26米
21
舌尖上的
——敦煌
2021/3/10
22
2021/3/10
23
2021/3/10
24
2021/3/10
25
甘谷风味小吃之凉皮
420 窟 菩萨 . 隋
2021/3/10
15
419窟 菩萨·阿难 隋
描写莫高窟佛像的优美段落
描写莫高窟佛像的优美段落
莫高窟佛像的神秘魅力扣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令人驻足凝视。
众多的佛像摆列整齐,仿佛一排在仪式中准备拜拜的成行的军队,穆然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充满了种种静谧的气息;佛像的手腕和膝盖全都隆起,端庄而又富有灵气,颇有一种内藏精神的意境;佛像有的目光凝重、若有所思,有的文质彬彬,有的威严肃穆,有的温柔慈祥;佛像有的尊崇神圣、有的美艳婀娜、也有娇媚可爱的,而它们焕发出来的气息和光彩与众不同,在莫高窟中发出一道颜色极为独特的神灯照耀着莫高窟。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佛菩薩雕像欣賞
迦葉、菩薩、天王第322窟正龕北
迦葉清瘦體健,通肩袈裟,足登雲頭履。
菩薩身材修長,花冠垂帶,霞披系裙。
天王戎裝,盔鎧戰裙蔽體,長靴護腿,腳踩地神。
敦煌盛唐第45窟塑菩薩
這身具有女性美的男性菩薩,素面如玉,豐肌秀骨。
圓領羅衣,飾以團花卷草等圖案,腰帶輕束,
披帛繞臂,從衣紋可看出絲綢的質感。
這是盛唐彩塑的精品。
敦煌中唐第159窟南側阿難、菩薩、天王
此為吐蕃時期彩塑中的精品。
阿難是一個虔心侍立的小和尚。
菩薩身體S形,面相豐腴而略方,兩
眼角上翹,服飾彩繪精緻細膩。
天王盔甲式樣大約取材於吐蕃軍隊。
敦煌雕像欣賞
敦煌雕像欣賞
敦煌雕像欣賞
敦煌盛唐彩塑一鋪第45窟
平頂敞口龕,塑像七身,體態各異,個性明朗。
主尊正襟危坐,溫和慈祥。
迦葉老態深沉,襟懷坦蕩。
阿難少年穎悟,敦實憨厚。
菩薩亭亭玉立,秀外中慧。
天王戎裝革裏,金剛怒目。
敦煌盛唐第45窟阿難
佛的小弟子阿難,完全是一個年輕英俊的小和尚。
身體微扭作S型,嘴唇的棱角與眉眼的曲線,顯示出年輕、幼稚、單純。
敦煌盛唐第45窟迦葉
敦煌雕像欣賞
這是盛唐時期的迦葉造型,完全是一幅飽覽人世變換的哲人,超然深邃。
敦煌隋代第427窟迦葉第427窟中心柱南龕
迦葉是佛的弟子,少欲知足,修頭陀行。
雙手合十,恭立佛側。
形容枯槁,青筋暴突,面部棱角分明,目光炯炯,微現笑容。
造型老成持重,很有內在活力。
敦煌隋代第427窟迦葉第427窟中心柱南龕
迦葉是佛的弟子,少欲知足,修頭陀行。
雙手合十,恭立佛側。
形容枯槁,青筋暴突,面部棱角分明,目光炯炯,微現笑容。
造型老成持重,很有內在活力。
彩塑一鋪第432窟中心柱東向龕
彩塑一鋪第432窟中心柱東向龕
券形龕,雙龍首龕梁,火焰紋身光。
主尊善跏坐,外著大袖袍,內著僧抵支,挽結。
二菩薩粗頭,
精神靜謐,寶冠,披巾著裙。
色彩豐富,格調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