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题材长篇小说《都市初心》创作自述
禅者的初心读后感
禅者的初心读后感《禅者的初心》是一部关于禅宗修行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禅宗修行者的故事,揭示了禅者心中的初心。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禅宗修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书中所讲述的禅宗修行者,他们大多是放下世俗的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他们在修行的道路上,面对种种困难和诱惑,却始终坚守初心,不为外在的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所动摇。
他们以清净的心境,去体悟生命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清澈。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追求名利和地位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然而,这种追求却往往让人们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焦虑之中。
相比之下,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心灵解脱,更显得珍贵和宝贵。
他们通过修行,慢慢地明白了世间的无常和苦难,学会了放下执念和纠缠,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书中,作者还讲述了禅宗修行者的坚持和毅力。
他们常常在严苛的环境中修行,忍受着饥寒和困苦,但他们从不放弃。
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一步步地走向内心的净土。
这种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禅宗修行者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通过阅读《禅者的初心》,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禅宗修行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在的物质和功利所左右,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然而,通过修行禅宗,我们可以学会放下执念,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这种修行精神和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禅宗修行者的初心所感动。
他们以平和的心态,去体悟生命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他们的修行精神和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我们能够从禅宗修行者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走向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生活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生活新感觉派小说是二十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他们注重取材于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将自身复杂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经历投射到小说的人物中,塑造出一个个孤独寂寞的形象,反映出在都市物质文明下,都市人的享乐主义和孤寂失落的心理状态。
一、光怪陆离的生活环境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描绘场景为十里洋场的上海——中国新兴的大都市,新感觉派作家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奇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对都市繁复驳杂的景观色彩进行渲染,对喧嚷匆促的都市生活节奏进行呈现。
正如当时的评论所说:“有意识地描写都市现代性的作家,在中国似乎最初是《都市风景线》的作者呐鸥”。
刘呐鸥的小说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生活在其中的男女的落寞。
《游戏》中对夜总会的描写,“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燈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
”文章节奏的跳跃与快速,形象的纷乱与色彩的炫目,音响的嘈杂等,真实地反映了作品中人物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同时也给人们一种晕眩的感觉。
穆时英在《上海的狐步舞》中,对上海生活环境的描写:“上了白漆的街树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
沿着那条静悄的大路,从住宅区的窗里,都会的眼珠子似的,透过了纱窗,偷溜了出来淡红的,紫的,绿的,处女的灯光。
”这段话在文中不断重复,这些景观都带着欲望的印记,描写出生活在上海的都市男女五光十色的生活。
结尾说,“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二、畸形病态的恋爱态度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作者以他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其中心主题则是暴露资产阶级男女的堕落和荒淫、寂寞与空虚。
新世纪汉族新生代女性小说的西藏书写
依 雍仲 苯 教 的故事 ,穿插 了留学 美 国的 董楸 萍患 了抑 郁
症与 西儿 的交 往 , 从西 儿 的 口中得 知 了治 疗方 法 , 始 并 开 对西藏 充 满期待 , 后 到 了阿 里后 身体 得到恢 复。这 与其 最
说是 西儿 对 董楸 萍 的拯救 ,倒 不 如说 是苯 教 修 身养性 之
她 目睹 了月光 阿妈 生病 后 不吃 药 而对 转经 去 病充 满希 望 的现 实后 , 才真 正对 藏族 人 的灵魂观 念有 所领 悟。 《 印 : 些 与 西藏 的前 世 今 生 》 心 那 写女 主 人公 西 儿 皈
将不 存在 。 ” 身患疾 病 的主 人公 对 身体 的关 注远 远 超 过 ②
迟为 代表 的汉族 新 生代女 作 家 , 过小 说 书 写了作 为 “ 通 他 者” 的汉 族女 性对 西藏 的 向往 。 安妮宝 贝 的< 莲花 >红 艺 、 的《 在西 藏 游走 >杨 金 华 的 《 爱 、 天堂 高度 》 摩卡 的《 断 、 情 西藏 》 陈泠 的 《 印 : 些 与 西藏 的 前世 今 生 》 江 觉 迟 、 心 那 及 的《 酥油 > , 等 以汉族 女人 在西藏 的情 感 故事 为径 , 书写 了
女 性成 长 中梦想 与现 实的碰 撞 ,表现 了现 代意 义上 的疾
说 中 , 到不 同种类 生命 的形 态 , 如 同写到 不同种 类 的 写 就
死亡、 苦痛和 温暖 。他们 的所 向和所求 , 以及 获得的道路 。
病 隐喻 与爱 的传 奇 。
如果任何 路 途必须 获得 终局 ,那么 它应该 被认 为是 一种 顺 乎其道 的安排 。”作者 以“ 花” 象征人 生的兴与衰 、 ( D 莲 来
《 丽莎 的哀怨 > 巴金 的< 夜》 张 爱玲 的 《 凋> 都 对 疾 到 寒 、 花 ,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精选10篇)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林清玄的散文作品(精选10篇)林清玄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林清玄的散文作品,欢迎阅读。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篇1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拍照、写生,朋友中一位是摄影家,一位是画家,他们同时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惊叹而感动了,白净绵长的沙滩反而被忽视,我看到他们拿出相机和素描簿,坐在废船头工作,那样深情而专注,我想到,通常我们都为有生机的事物感到美好,眼前的事物生机早已断丧,为什么还会觉得美呢?恐怕我们感受到的是时间,以及无常,孤寂的美吧!然后,我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保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那么在事物的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
正在思维的时候,摄影家惊呼起来:“呀!蝴蝶!一群白蝴蝶。
”他一边叫着,一边立刻跳起来,往海岸奔去。
往他奔跑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七八只白影在沙滩上追逐,这也使我感到讶异,海边哪来的蝴蝶呢?既没有植物,也没有花,风势又如此狂乱。
但那些白蝴蝶上下翻转的飞舞,确实是纷常美的,怪不得摄影家跑那么快,如果能拍到一张白蝴蝶在海浪上飞的照片,就不枉此行了。
我看到摄影家站在白蝴蝶边凝视,并未举起相机,他扑上去抓住其中的一只,那些画面仿佛是默片里,无声、慢动作的剪影。
接着,摄影家用慢动作走回来了,海边的白蝴蝶还在他的后面飞。
“拍到了没?”我问他。
他颓然地张开右手,是他刚刚抓到的蝴蝶。
我们三人同时大笑起来,原来他抓到的不是白蝴蝶,而是一片白色的纸片。
纸片原是沙滩上的垃圾,被海风吹舞,远远看,就像一群白蝴蝶在海面飞。
真相往往是这样无情的。
我对摄影家说:“你如果不跑过去看,到现在我们都还以为是白蝴蝶呢!”确实,在视觉上,垃圾纸片与白蝴蝶是一模一样,无法分别的,我们的美的感应,与其说来自视觉,还不如说来自想像,当我们看到“白蝴蝶在海上飞”和“垃圾纸在海上飞”,不论画面或视觉是等同的,差异的是我们的想像。
初心为禅(创作谈)
责任编辑 郭 志杰
所谓 “ 初 心” ?就是 你 最初 的那一 种本 真 , 那 种赤诚 , 那 一种 “ 赤子之 心 ” 。不 言而喻 , 我们
每个人在初 次接 触一个事物时 , 那一种“ 初心” ,
一
市一 区的 8 5个县 区。
还 有 一 个创 意 ,那 就是 全 书 突 出诗 与禅 二
字, 是福建全境的一次寻诗 问禅的文化之旅 。 所 以, 写作 时 , 我 自己有这 么一个定位和要 求, 那 就是尽 量在第一次到一个地 方时,把最初 的那 个感 受写 下来 。这样 , 也 许 不一 定写 出 了对这 个 地 方 的 完整 印 象 、 完 美印 象 , 但 它一 定是 比较 本 真的印象, 因为 那里 有 我 对 这 个 地 方 的 “ 初心” 啊 !而 “ 初 心” 一定 更 真 , 可能 更 不持偏 见 、 没有 私 心 地 去对待 你 所 看到 的 一切 , 于是 , 就 更接 近 于诗 , 更接 近 于禅 ! 佛界有言: 初 心近禅 !以“ 初心” 对待一切 , 或说 , 在 一切 中照 见你 的 “ 初心” 。这 , 就 接 近禅 了。说 真的 , 禅是 永远 无 法抵 达 的 , 但 可 以接 近 , 照见初心 , 照 见本性 , 恰适泰然 , 于是 , 接 近禅
矣!
一
不过 , 我这样说禅 , 我心 中总不免有点虚虚 的。其实从选编《 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 开始 , 我心中就有这样 的疑 问拂之不去 :我 写的这一 些诗是禅意诗吗? 到底什 么是禅意诗呢? 从诗坛 上看, 近期 已有一些诗人和诗评者亮出旗 帜, 在 探索“ 现代禅诗 ” , 自然, 他们也把我列入现代禅 诗的探 索者行列。但老实说 ,我还是 固执地认 为, 禅诗和禅意诗还是有界 限的。 我赞同这样的 陈述: “ 禅意诗 , 应属于禅诗 的一类。禅诗 , 是指 宣扬佛理、 禅机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 禅诗 大体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禅理诗 ,内有一般的佛理 诗, 还有 中国佛教禅 宗特有的示法诗 、 开悟诗等 等。这部分禅诗的特 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 以辨 证 思 维见长 。另一 类则是禅 意 诗 , 是 反映僧 人 和 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 , 诸如 山居诗 、 佛寺诗 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 圣洁的禅境和心境 是禅意诗的主要特 色,富有情趣 ,表现 的是空 寂、 淡泊、 出世 的 情怀 。” 我仍 然要说 , 我 写的 , 多 数都还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禅诗 ,而只是在诗里 写 出 了一 点禅 意 , 或 力求 写 出一 点禅 意而 已。所 以, 我在 前 面说 力求 再 现 “ 初 心” , 以期 接 近 禅 , 其实也就是想让文字、 诗 句有一点禅意而已, 它 可能 离禅 还极 远 , 敬 请读 这 些诗 的朋友 、 方 家见
一个灵魂的自述——浅谈苏童《菩萨蛮》的叙述视角
的叙述 , 了小说更加 宽广的视野 。比如独 虎被骗到李方 家里时 , 给 如 果 是一般 的第 一人称叙述 不可能 实时叙述 , 要么是通过 别人 的转 述 来 回忆 , 么通过其他 所见来猜测 , 要 而正 因为作者赋 于了叙述者 “ 亡 灵” 的特殊身份 , 他可 以“ 看到” 并且在看 到而不能做到 的情 况下使 。
明” 的孩子 , 西墙上贴 的最多的就是新兰 的奖状 。 还有什 么比眼睁睁 地 看着 自己孩 子一步 步走 人死亡更 巨大 的悲 伤 , 并且 自己是早 早就
知道 了结果却 什么也做 不 了, 即使 是一个 略有粗俗脾气 暴躁并 且重 男轻女的父亲 , 也将他 的父爱表达得淋 漓尽 致。 小说采用 的虽是第一 人称“ ”却是个不 可能存在 的“ —— 我 , 我”
一
篇所 采用 的是 内视角 , 型的第一人 称叙述 。然 而值得探讨 的是 这 典
篇小 说 中做为第 一人称 的“ 在第一 章之后变成 了一个灵 魂 , 我” 使得
小说 的叙述视角与一般 的第 一人称叙述有 了些微的不 同。
个灵魂 的 自述 , 对于某 些第一人称 “ ” 不可知的事 予以合 理化 我 本
界砸 出了一个洞 ,然后 就失 去 了知觉 ,我觉 得我 掉到那 个洞里 去 了。” 小说 的后 文里 ,我 ” 只一 次 的追 忆 , 在 “ 不 新兰是 “ 美丽最 聪 最
叙 述视角也称 叙述聚集 , 是叙述语 言中对故事 内容进行 观察 和 讲述 的特定角度 。结构主义 批评家兹 韦坦 ・ 托多 洛夫把叙述 视角 分 为三种形态 : 、 1 全知 视角 : 叙述者 >人 物( “ 面” 从 后 观察 ) 典主 义 古 的叙述 往往使 用这种公式 。在这种情 况下 , 叙述 者 比他 的人 物知道 得更 多。2 内视角 : 、 叙述者 =人物( 同时 ” 察 ) “ 观 这种情 形在文学 中
刘水水的主要作品
刘水水的主要作品一、《追寻》《追寻》是刘水水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追寻的故事。
小说以主人公李明为视角,通过他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寻。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叙事手法,揭示了现代人在物质追求中迷失自我的现象,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二、《岁月轮回》《岁月轮回》是刘水水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多年来的散文作品。
这本书以岁月为线索,记录了作者对时间流转的感悟和思考。
散文中融入了大量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无常。
《岁月轮回》被广大读者誉为一部温暖人心的散文经典。
三、《心灵的旅程》《心灵的旅程》是刘水水的一本诗集,其中收录了他多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
这本诗集以心灵为主题,探索了人类内心的复杂与美好。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生命和爱的深刻思考。
《心灵的旅程》被誉为一部感人肺腑的诗歌力作,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四、《城市的烟火》《城市的烟火》是刘水水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集结了他多年来的短篇小说作品。
这本书以城市为背景,描绘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
小说中展现了社会的冷漠与温情、人性的善良与阴暗,引发了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思考。
《城市的烟火》被认为是一部生动而深刻的都市小说集。
五、《思绪飘零》《思绪飘零》是刘水水的一部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他多年来的散文随笔作品。
这本书以思绪为线索,记录了作者的情感、思考和体验。
散文中既有对生活琐碎细节的观察,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思绪飘零》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犀利的洞察力,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以上是刘水水的几部代表作品,他的作品深入人心,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人性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刘水水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人生画卷。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精品,更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潘向黎简介——精选推荐
潘向黎简介潘向黎,1966年10⽉⽣于福建泉州,后移居上海。
毕业于上海社科院研究⽣部,⽂学硕⼠。
1991—1998年任上海⽂学杂志社编辑;1992—1994年赴⽇本东京外国语⼤学留学;1998年⾄今任⽂汇报社副刊主任编辑。
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说集《⽆梦相随》,《⼗年杯》,《轻触微温》,《我爱⼩丸⼦》;散⽂集《红尘⽩⽻》,《纯真年代》,《相信爱的年纪》,《局部有时有完美》等。
短篇⼩说《西风长街》获《上海⽂学》优秀作品奖,另获《⽂汇报》笔会⽂学奖新⼈奖,第⼆届上海⽂化新⼈称号,青年⽂学创作奖等。
写都市⽣活,是潘向黎⼀向的坚持。
⼩说集《⽆梦相随》,《⼗年杯》,《轻触微温》,《我爱⼩丸⼦》⾥,那些长长短短的故事,讲的都是都市男⼥的梦,是城市⼈的疲惫、叹息和欢笑,是他们的不⽢和憧憬。
城市⾥有不少她的知⾳,但不能解决潘向黎的困惑。
原因是:如今的⽂学界、评论界有种倾向,似乎⼀定要写农村题材的才够深刻,⽽都市题材简直就是“评论哑药”和“得奖毒药”。
在许多⼈眼中,⼀写到⽩领、咖啡馆、酒吧就是肤浅的、速朽的,“这也是⼀种⽂学观念上的歧视”。
在潘向黎看来,“街道就是都市⼈的⽥野,咖啡馆其实就是我们休憩的⽥埂,为什么有⼈对咖啡馆那么耿耿于怀,却不留意咖啡馆⾥的⼈和思想?”潘向黎写城市,但是不跟怀旧的风,因为在她的眼中,城市当下的⽣活就有许多鲜活的东西,“我的⾝边有⽆数的昙花在开在谢,不分昼夜。
变化太快了,⽽我的写作太慢了。
”影响最⼤的⽂学杂志《新潮》策划亚洲⼩说专号,他们选择了潘向黎的《奇迹乘着雪橇来》,⽽这正是去年她登上中国⼩说排⾏榜的作品。
追求细节动⼈虽然她的⼩说连续⼏年登上排⾏榜,并有《⽩⽔青菜》创下《⼩说选刊》,《⼩说⽉报》,《新华⽂摘》转载⼤满贯记录,新近⼜获得⼤奖,但是对潘向黎来说,只要她的⼩说能够打动读者的⼼,能够像现在⼀样经常听到有⼈告诉她,⼩说⾥的某个细节是如何令⼀些⼥读者感动甚⾄流下了眼泪,⾄使地铁坐过了站,这就⾜够了。
潘向黎简介
潘向黎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24()3
【摘要】潘向黎,作家,文学博士。
生于福建泉州,12岁移居上海。
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
曾任《上海文学》编辑,《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上海爱情浮世绘》《无梦相随》《十年杯》《轻触微温》《我爱小丸子》《女上司》《中国好小说·潘向黎》,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散文集《红尘白羽》《纯真年代》《独立花吹雪》《茶生涯》《无用是本心》《万念》《如一》等。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潘黎作品
2.深描都市光影,叙写世情人心——潘向黎小说论
3.寻求生命存在的诗意——潘向黎小说的诗性特质
4.都市情感的“诚”与“真”——读潘向黎小说集《上海爱情浮世绘》
5.潘向黎小说中的婚恋观透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海嘉措个人简历
东海嘉措个人简历东海嘉措,1990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是一位著名的现代藏族作家和诗人。
他的文学作品常见于中文和藏文两种语言的出版物上,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1. 教育背景东海嘉措于2014年获得了西南大学中文系的学士学位,之后在2018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项目。
在大学期间,他曾担任学生会主席,并积极参与了校内和校外的文艺活动。
2. 职业生涯在本科毕业前,东海嘉措就已经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雪穿梭者》(2012年),并在诗歌比赛中获得了多个奖项。
在研究生期间,他完成了他的第二本诗集《观鱼行记》(2016年)和第一本小说《草厂》(2017年),并开始在一些文学杂志上发表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东海嘉措的文学风格独特,探讨了诸如自由、存在、生死、梦想和祖国亲情等主题。
他的作品用富有哲学思辨性的语言,呈现了文学的深度思考和人性的深情表达。
他的作品已经被中外读者广泛传阅,并被多次翻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世界语言。
3. 荣誉与奖项作为一位文学界的新锐,东海嘉措已经获得了多个奖项和荣誉,包括《青年文学》杂志2013年度诗歌优秀奖、2016年度诗歌推荐奖,以及金碧文艺奖最佳藏语诗人等奖项。
2017年,他获得了法国政府贈予的“法兰西文学艺术騎士颁勋仪式”。
4. 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在接受访问时,东海嘉措曾表示:“我认为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追寻、精神的探索和心灵的共鸣。
”他的创作经常涉及跨文化之间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差异,以及对流行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文学传统的探讨和颠覆。
他对文学的态度是充满了激情和冒险的,他相信文学的力量可以跨越个人与民族的界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达人类内心的共同体验和情感。
5. 未来展望东海嘉措目前正在创作他的第三个诗集,同时也在尝试着写作他的第二本小说。
他希望将自己的创作触角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包括影视、音乐、绘画和表演艺术等。
他希望成为一位心灵探索者,通过不断探索文学之外的领域,来发掘人类精神生命的无限可能。
师陀 [论师陀笔下的城市书写]
师陀[论师陀笔下的城市书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作家,师陀因乡土小说创作享誉文坛。
1930年代初,师陀在北京初登文坛。
从乡下而来,带着强烈泥土气息的师陀以他清新的朝气和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赢得了京派和“左翼”批评家的共同关注,在文坛崭露头角。
1940年代,羁留在上海沦陷区的师陀“心怀亡国奴之牢愁”,在“饿夫墓”里写下了《果园城记》。
这部经典的怀乡之作以丰厚的文化内涵与独具特色的艺术建构,确立了师陀的乡土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乡村作家,乡野大地是师陀取之不竭的创作之源。
他带着乡下人的老实本分,对故乡的爱与恨更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出发点。
然而,作为一位从穷乡僻壤流落到大城市的“乡下人”,师陀又身处在城与乡的夹缝中,感受着现代文明与原始乡土之间不可弥合的裂隙。
和沈从文一样,师陀的写作有两副笔墨,一副写乡村,一副写都市。
在“怀乡”与“找寻”的同时,师陀于时代的潮流与现代文明进程中洞察人性幽微,清醒地看到了工业文明和工具理性与人性目标的相悖,并由此引发出对现代人生存的深沉思索。
在师陀于20世纪30年代所创作的《冶炉》《金子》《大地的儿子》等作品中,他就已经开始对于都市中的底层生活予以关注,一方面敏感于现实的丑恶与不公,另一方面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意图已相当明显。
《金子》是师陀较早的一篇以都市为背景的小说。
它取材于师陀居住在北平时的所见所闻,小说的主人公金子是一个十多岁的饭馆学徒,“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衣服破烂”,整日生活在掌柜和师傅的打骂中,受尽欺辱和压迫,最后生了病也没钱医治。
师陀说:“为了对北京(扩大一点,当时的全中国)饭馆学徒遭遇的不平我才写《金子》的”,“对他们的命运我深感痛苦,对他们的遭遇我深深同情,对那个社会我怀着更深的憎恶。
”《金子》着眼于社会的不公,《冶炉》则进一步于城、乡的对比中,写出了作者对于城市的无比厌恶。
在市镇的小学校里,新添了一个乡下的孩子,他遭到了来自其他孩子的歧视与欺辱,最后只得离开了学校回到乡下。
心学异化与宗教世俗化的文学反映——中晚明小说中的另类僧尼形象论析
的流 弊 。 以 中 晚 明 时期 小 说 中 的 另类 僧 尼 形 象 来 说 明 , 将 人 性 等 同 于 佛 性 , 扬 “ 心 即佛 ” 以 人 心 来 代 替 世 俗 社 会 的 道 德 规 若 宣 我 ,
则 , 终 必 将 导 致 心学 的异 化 和 瓦解 。 最
关 键 词 : 学 异 化 ; 教 世 俗 化 ; 晚 明小 说 ; 类 僧 尼 心 宗 中 另
10 4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社
投 稿 网址 ht :/ b jtS U c tp/ x gx. W .n
21 0 1年 8月
户人 家做 中做保 , 多是 用得 他着 的 , 明是个 没 头 到 分 发 的牙行 。 。 可 见佛 门僧人 完全 成 了市井 中介 。 ” 。 相 比这 些贪 财好 利 的僧尼 而言 , 更有 甚者 , 他们 不 仅谋 人钱 财 , 还夺 人性命 , 佛 门“ 把 五戒 ” 全部 抛 到 脑后 , 一心 只为 谋 财 害命 。赴京 赶 考 的几 个 书 生借 宿 宝华 禅寺 , 石“ 行李 十分 华丽 , 随人役 、 悟 见 跟 个个 鲜 衣 大帽 。眉头 一蹙 , 计上 心来 , 暗地欢 喜道 :这 暗 ‘
中 图分 类号 :2 7 4 I0 .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5 7 ( 0 1 0 17 3 9 2 1 ) 8—0 3 0 1 9— 4
“ 教 自汉 代 传 人 中 国 , 及 明 清 , 尼 形 象 佛 迄 僧 几 经 流 变 。初 人 中 土 的佛 教 被 视 为 神 鬼 方 术 的 附
世 俗 万 相
( ) 一 市侩僧 尼 翻开 中晚 明市 井 风 情 长卷 , 些 贪 财好 利 的僧 那 尼 形象 比比 皆是 。王学左 派所 宣扬 的“ 利 好货 ” 好 的
白先勇小说的佛教情结
白先勇小说的佛教情结作者:谢春红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8期白先勇作为誉贯海内外的台湾当代作家,他将门虎子的显荣出身、幼年罹受的缠扰病榻生活、少年遭遇的家国的变故战争及此后跨洋旅美留学的非凡经历都令人叹为观止。
然较他的经历更加令人仰止的是他一生中有大批蜚声文坛的作品出世,以及充斥作品中锐敏奇丽的宗教色彩。
究其一生,佛教不失为指引他心灵的一盏明灯,他总是试图透过宗教的视野来探究生命的本相。
溯源白先勇的佛教情结佛教文化对白先勇的影响,既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同时也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
佛教有所谓“因果相续,因缘所生”一说,我们从白先勇的成长经历可以探溯他萌生和维系宗教情结的源头,那作为佛教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君子象征的莲花,是怎样在他思想和作品里扎根发芽,婆娑开花。
白先勇是中国近代史上战功彪炳的国民党名将白崇禧之子,据白先勇回忆,他父亲是一位儒将,文学造诣很深,学了很多古文、古诗词,还写得一手好字,他对白先勇走上文学之路表示理解和尊重。
白先勇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从小就有机会接触、阅读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
尤其是《红楼梦》,对其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红楼梦》最感动他的就是其中“人生如梦”、“一切皆空”的佛家思想。
白先勇是一个有慧根的人,与佛教有缘的人,“很小的时候对世界就有一种无常的感觉”①,“看了《好了歌》,对那里面写的那些特别感到惊心动魄”②。
这种感性上的宗教感,使他在理性上天然地“对佛教的看法,特别感到动心”③。
白先勇少年时期的文化心理构成中,就存在着隐性的宗教文化因子,他的宗教情绪更多地是来源于佛教思想的濡染。
童年时,白先勇曾患病卧床达四年之久,几乎与世隔绝,这就养成他一种敏感、内向的性格,这种心理机制是滋生宗教情绪的良好土壤。
幼年养病期间看到嘉陵江涨大水,许多房屋人畜被洪流吞没、漩涡卷走,眼看着外面许多生命一一消失,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悯之情,使他觉得一切皆空,人生无常。
成年后母亲去世,“因为母亲的死亡,使我心灵受到巨大无比的震撼。
金宇澄“双重文化人”的写作姿态
金宇澄“双重文化人”的写作姿态东北七年,金宇澄回到上海,在一家钟表零件厂上班,后来调入沪西工人文化宫,整个八十年代都是他的文学创作期。
先后在《萌芽》发表《失去的河流》、《方岛》等一系列有所斩获的小说。
1986年,发表《风中鸟》。
两年后,1988年,《风中鸟》获得《上海文学》短篇奖,金宇澄调入作协,同年开始担任《上海文学》的小说编辑,在《上海文学》阵地的小说板块工作至今。
一般研究的说法,此后金宇澄搁笔二十余年,直至2012年的《繁花》横空出世,施施然走到前台,亮眼。
在大部分的采访和演讲中,金宇澄将多年的写作中断解释为“要么做作家,要么做编辑”,“1990年前后发的小说,包括《收获》发的那些中短篇、散文之后,就感觉不能再写了。
当编辑容易挑剔别人的文字,写作则是要全力来鼓励自己。
”那时候编辑和作家身份时并行时,金宇澄晚上写作,次日便觉不满。
当编辑需要挑剔别人的文字,也不免接着给自己的作品挑刺,自身状态难以自洽,从精神状态上发生了分裂,他于是感到很难继续真正的写作了。
作家写作姿态与编者思想之间的反差使他意识到写作与编辑不可两头顾,承担双重身份不是好的选择。
但,2006年金宇澄随笔集《洗牌年代》于文汇出版社出版,因此准确来讲,“搁笔”中断的是小说的创作,作为编辑的“剪裁”观点和作为作者的创作姿态两者的叠加状态从未远离金宇澄,即身负作家与《上海文学》编者的“双重文化人”身份,甚至可将上海老克腊这一浓缩了上海特色的典型人物形象再加上,得出金宇澄于上海文化领域具有三重身份的结论。
此节主要关注金宇澄的文学观点,故以“双重文化人”身份作为重点。
虽然编辑的思想对作者身份的写作有一些妨碍,主要体现在姿态上的背离,金宇澄也因此放开一端,暂且搁笔。
不过很显然,编辑的工作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
在钱文亮的专访中,金宇澄称“很喜欢”编辑的工作,因为那时编辑很重要,并且作为编辑平日阅读最多的是稿件,和一般作家不同,一般作家阅读、看得最多的是经典作品。
曾奇峰的著作
曾奇峰的著作一、简介曾奇峰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和学者,他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思想深入人心。
曾奇峰的著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
他的作品不仅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二、文学作品1. 小说系列•《红尘》:描写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性抉择。
•《大地之歌》: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现了深刻的人性之美。
•《林中之声》:以林地管理为背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2. 短篇小说集•《时光流转》:收录了曾奇峰撰写的数篇短篇小说,每个故事都独具特色,涉及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逝去的岁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描写故事中人物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失去时光的无奈和追悔。
三、历史著作1. 中国古代史系列•《秦汉之变》:详细描述了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与演变,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唐宋文化兴盛》:突出了唐宋时期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对于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 世界历史系列•《人类文明的起源》: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探讨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
•《现代科技与社会变革》:分析了现代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探讨了科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四、哲学著作1. 《人生之惑》•第一章:追寻真理的道路•第二章:人生意义的思考•第三章:伦理道德的探讨•第四章:宗教与信仰的思考五、总结曾奇峰作为一位多产而深刻的作家和学者,他的著作涵盖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各个层面的探讨,他深入人心地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多重层面和复杂性。
他的作品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引领读者思考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方向。
曾奇峰的著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也为广大读者带来了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震撼。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一《初心》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著的散文集,我是在心情沉郁的时候随意翻开看看,看着看着一颗沉重的心却不自禁地轻松起来。
书中所述一切不过是生活中的琐事小情,读起来却情致盎然。
张晓风赞赏那些有“神气”的小生意人。
她说:“一个城,住不住得下去,不在市长大人好不好,不在议员先生够不够格,而在生意人,特别是小生意人够不够神气。
”什么是“神气”?我想是一股发自骨子里的自信从容、不卑不亢、不急不燥。
香港餐厅门口的一个裁缝,牌子上写道“贵客交来物件/如有任何损失/各安天命”,张晓风一看这话就说:“中国香港这城可以住,因为有个如此富有禅意的流动洋裁师傅。
”是呀看惯了“敬请原谅”的礼貌疏离,“概不负责”的官僚霸道。
我品来咂去,只觉这“各安天命”四字太妙,配上那“不疾不徐地踩缝纫机”的景象,真觉得这个裁缝师傅是制衣界的扫地僧了。
前天晚上我在小区的一家卖豆浆馄饨煎饼果子的小店,点了一杯紫米豆浆。
不料店员却说:“豆浆我们可以送你一杯,但不卖,因为已经是温的了。
”我当时和张晓风一样,也油然生出此城可居的感慨。
张晓风的笔下有温婉动人的情感。
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留意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
”你看,爱情不是人人可以拥有的么?前两天听歌,听到“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觉得分外耳熟。
突然想起张晓风不是也说:“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如两岸”吗?只是那歌听起来全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迷茫忧伤,可张晓风却说“纵然被河道凿开,对峙,却不曾分离。
”可见,张晓风理想的爱情是独立自主且富烟火气的。
“诗是一种情缘,该碰上的时候就会碰上,一花一叶,一蝶一浪,都可以轻启其中一扇神秘的们。
”这是张晓风在《娇女篇》里写的一段话。
娇女自然指的是她的女儿晴晴,晴晴的童言稚语在妈妈眼中就是诗呢。
这我也有同感,我还记得三岁的女儿指着窗外的大树说:“冬天来了,树叶都掉光了,大树说,没有了头发,我还怎么做大树呢?”那一刻我的惊喜真的和文中的张晓风如出一辙。
《都市中的佛教》
《都市中的佛教》
佚名
【期刊名称】《佛学研究》
【年(卷),期】2003(0)0
【总页数】1页(P400-400)
【关键词】佛教现代化;人间佛教;全球化视野;宗教文化;文献学;实践层面;理论层面;积极入世;社会学;宗教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枣庄市市中区四个坚持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平阳县"村官承诺"公示考核/林口县啥事都公开件件都明白 [J],
2.妙香佛国佛都艺苑——写在2012大理“佛都艺苑”国际佛教艺术文化节前 [J], 白燕
3.“雾都”?“霾都”?——中国城市中渐行渐远的雾和越来越重的霾 [J], 汪韬;董棣
4.藏传佛教寺院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盆地的建立与发展——以博达纳佛塔周围寺院为例 [J], 尕藏杰
5.践行慈悲济世精神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佛教协会参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定点扶贫侧记 [J], 全柏音;释性妙;钱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雪小禅关于苏州的文章美文.doc
雪小禅关于苏州的文章美文原名王虹莲,笔名雪小禅、晓荷、绿荷,中国作协会员、专栏作家,大家看看下面的雪小禅关于苏州的文章美文。
雪小禅关于苏州的文章美文1 之所以喜欢这个城。
不仅仅因为这个城的气息暗合了我的气质,更是因为这里的人,仿佛早就相识。
……这些天,我有时去山塘街的生活区。
那条小巷保持着世外桃花源的味道。
人们很闲散。
一个小店铺又挨着另一个小店铺。
女人们有时呆立着,抽着烟,看着天空。
我喜欢那时发呆的她们。
少年穿着朴素,在卖新鲜的笋。
肥美的笋。
还有茨菇。
我从来没有吃过这种东西。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提到过很多这种类似土豆的东西,他说,虽然和土豆差不多,但格高。
他用的是“格”这个字。
苏州就是这样。
虽然不夺目,可是,格很好。
我常常会在小桥上发一会呆。
低头看一会流水。
和周围不认识的人说几句话,然后再回房间写作。
写作久了,我的眼睛不太好。
可是,我仍然喜欢写作。
这是我的命。
沉溺于苏州也是我的命。
去寒山寺求签时,老者说我大富大贵。
我听了嫣然一笑。
我还是喜欢听这样的话。
虽然俗气。
也选择了雨天去寒山寺。
我觉得雨天会有一种别样的味道。
雨和姑苏有一种说不清的夹缠。
像爱情。
像正在纠缠的男女。
我没有打伞。
每年我都会来苏州小住。
我没有带过伞。
白素贞曾经借了一把伞。
不好。
伞和散同音。
我不要离散。
所以我宁可在细雨中淋着,穿过那些千年的街巷。
仿佛我从前就是这的人。
千年前是,百年前是,现在也是。
我是我自己的梦中人。
所有的春天,,都关情于去年。
或者更远。
一年中有这么一小段时间就够了。
孤独而诗意地活在最喜欢的城市——如果这个城市恰恰叫苏州的话。
谢谢古文轩出版社盛情之请。
今夜,十全街在“老苏州”酒店,古文轩出版社隆重宴请。
于是喝了薄酒。
是当地的黄酒。
早春的风吹着苏州河的水,涟漪荡漾。
而我答应了我的编辑小遇,也答应自己,要好好写这本《倾城记》。
出来时,苏州在下雨。
仅仅能把发梢打湿的雨。
我和小遇没有打伞,走在十全街的夜色中。
她看着我说,你真像苏州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题材长篇小说《都市初心》创作自述
年轻时候热衷文史哲,发表过一些文学作品、学术论文。
自我感觉是有远大理想的文化青年。
后来,受外部急功近利的环境影响,焦虑而虚荣,迷茫而失落。
读书时我曾经为了换取生活费代笔写过100 多万字的小说。
唉!自己感觉也
很堕落,竟然可以为了点小钱,成了一个写作机器。
最痛苦的一次写作,还是为了凑学费,答应一家出版社的邀请,写一部古典题材的小说,写了一小半,实在不想写了,反复恳求出版社换人。
但出版计划已经定下来,没有人代替我写。
最后硬着头皮写完交差,累得身心失调,得了写作恐惧症。
上面这些出版的作品,一律都没有署我的真名,因为怕今后让人家找到把柄,说原来你还写过这么不走心的东西?!
此后,我整整15 年没动过笔,一想到写东西就头疼,甚至影响到我做新闻采访的工作。
很多次,我去采访人家,是采完了就懒得写。
人家在等我的采访见诸报端,我一拖再拖,最后很多都不了了之了。
有的还是主管我们的领导,打电话到报社,说怎么光有采访没有报道啊!后来我离开了体制,怕文字写作也是一个原因。
我后来反思,真正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觉得已经把写作看透了,觉得你再怎么想象、就是那么点意义。
写什么都是言之无物了,那机器化写作也就是必然的了。
其二是,自己清楚知道,时代在巨变,要融入时代、投身生活实践,才会重新找到那个“神”。
而这,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对时代生活的感悟,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次体验,得有一个长养的过程。
所以,我索性就随波逐流地生活吧!
后来我压根就抛弃了写作的梦想,从古到今各种著作太多了,哪会少你这一本?你何至于非得挤进去安插一部你的作品?所以我将近二十年时间,一直在努力而辛苦地生活,回避文字。
说实话,我没有觉得体制内一份稳定工作有什么不好,但我最后还是必然地离开了。
因为我想要的是那种不带框架,不设剧本、不避风险的生活原貌,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这个时代洪流,去体尝社会时代的各个方面。
我二十年之内经历了众多职业,跨度很大,全面感知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相信,这是在书斋里根本不可能体会到的喜怒哀乐和时代全息。
在不断经历这些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慢慢养成了,那就是不断阅读一些文化经典,不断思考、反省、修正自己的内心。
进一步的,我开始去深切地体验、实证这些文化思想。
而更加欣慰的是,我的身边有一群孜孜弘扬和实践传统文化的人士,跟他们一起学习和交流,砥砺前行。
随着自己有越来越多的体验和收获,感恩的心情由衷生起。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种深心求证妙契天然、小我大我最终无我的哲学精神和文化人格,真的是世界文化的宝库!也应该是当今世界解决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以及文明冲突的大医良方。
我也发现,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也越来越得以发挥。
虽然有太多人心不古、丑陋卑劣的现象,但确实也有很多的企业家、政府官员、普通百姓都在修炼自己的身心,在寻找自己的初心。
这种寻找已经不是上世纪初救亡年代对中国文化的功利选择和判断,而是重新发掘真正核心的价值。
我断言,属于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再造已经开始!而且这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一次文化复兴和升级,它的意义会超过经济层面的改革开放,古老的中国文化也完全当得起文明翘楚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实至名归。
《都市初心》这部作品,正是出于我的这样一种观察、这样一种心情。
甚至在我的心里,它首先不是一个文学作品。
我首要目标是,记录这场千年嬗变中的一个片段,一群人的心灵成长;其次是通过这次写作,也使自己和读者获得一次反省、修正和完善;第三才是写好一部小说,让它有足够的可读性,体现一定的艺术水准,更要对得起中国文字。
《都市初心》讲了一群都市人迷乱于妄心,最后又返归的故事。
因为多年的生活经验、多种工作履历,我在讲述真实的故事、描写社会万象方面,场景感更强。
为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展现,我铺排的故事情节是现代性很强、现实感很足,商业逻辑都很逼真。
目的就是让传统文化的深刻、丰富的意蕴真正走进现代经济生活,渗透进当代人物的内心。
此外,《都市初心》涉及了较多文化义理探讨方面,体现出一定理性思辨的风格,这也是我追求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体验性、玄学化,往往被引入迷信崇拜、怪力乱神的歧途。
出于文以载道的发心和动机,我为这部作品设定了一个追问生命根本意义的命题,这个命题统摄若干小命题,由此形成都市情感和人文追思交融的风格。
《都市初心》是我的第一部正式发表的长篇小说,我的计划是写成一个系列。
今后我还将按照心灵修炼的层次、阶段,续写几部小说。
第二部,我已经写了近一半了,重点写如何解决内心深处的烦恼。
主旨是如何放下执着,打开自我,用无我的心地创建外部的生活境遇,最终实现自由超越、内外一如的理想状态。
我还构思了第三部,更多地用思想来推动叙事,用象征性的文化人格、人物来梳理和表现文化价值,并涉及各种心灵问题,很有点用小说来“演义”文化的特点,文化发掘更甚于小说创作,似乎是我重新拾笔写作的主要意义。
我构思这个系列作品已有很多年,经常感到冥冥之中有某种必然性。
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直介于理想和现实之中,曲折凌乱,定力不够,又福德浅薄,有种种感受直教人无法言说。
如何安定自己的内心?一直是我的主题。
正是这种境遇,才让我感到要走出一条路来,以寄托自己的人生。
经常凌晨醒来,万籁俱寂时,内心悸动又无以言表。
这时候我就端坐书房,放空一切,以无我无执,体会万有。
每当这个时候我深深感恩自己身上的文化血脉,那种历经多少代人薪火相传、至弱又至强的东西,它始终在高处熠熠生辉。
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须尽绵薄之力,留存一点时代的踪迹,也算是一个交代。
此为写作背景介绍,亦为自我心迹表露。
恳望读者们喜欢我的作品,并长久支持。
2020年4 月30 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