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型机制的研究

合集下载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3-11-08CATALOGUE目录•引言•高等学校实践育人的现状及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对策与建议•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引言实践育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实践育人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实践育人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学生参与度不高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实践育人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实践育人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

研究内容与方法02高等学校实践育人的现状及问题在政策层面,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实践育人工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政策并未得到全面、深入的落实。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在资源配备方面,存在实践育人相关经费不足、场地紧张、设备缺乏等问题,导致实践育人工作难以开展。

资源配置不充分实践育人政策执行不到位学生参与度低缺乏积极性部分学生对实践育人活动缺乏兴趣和热情,参与度不高,甚至存在抵触心理。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高校对于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奖励措施和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参与动力不足。

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评估标准不明确目前,高校对于实践育人活动的评估标准尚未明确,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不公正。

缺乏反馈机制在评估过程中,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缺乏及时的反馈机制,无法及时调整和改进实践育人工作。

0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加强实践育人工作,但有些政策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配套措施,导致高校在执行过程中难以落实。

政策执行不力有些高校对于实践育人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B
C
D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一些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其在指 导实践教学时难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 视实践环节,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 用于实践中。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研究范围有限
本研究虽然对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梳理和分析,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研究范围限制,未能涵盖 所有高校和所有实践育人环节的问题。
04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对策的实施 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与监督
建立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统筹规 划和协调管理。
制定实践育人工作计划和实施 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 考核标准。
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开展专项 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完善投入机制与资源配置
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经 费保障机制,确保经 费投入到位。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究
汇报人: 2023-12-06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的现状及问题 •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问题的对策 •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对策的实施保障 • 案例分析与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实践育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实践育人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知识的运用以及就业能力的提升等方 面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实践育人体制机制
建立实践育人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实践育人评 价体系,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高校教育 教学评估指标。
VS
加强实践育人质量监控
建立实践育人质量监控机制,对实践育人 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确保实践育人 工作落实到位。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实践育人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1]。

高校要通过实践育人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强化高校实践育人的必要性(一)工作就业需要加强实践育人近十几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

加之中国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日益严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践育人尤为重要。

当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少,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接触社会,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人生的艰辛和幸福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机会和劳动成果,能培养正确处世态度和增强社会活动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极大提高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障碍的心理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为将来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急需培养大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贯穿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能够让创新理论教学得到升华,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理念的最好途径。

尤其是立足于专业开展的实习和实践,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

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举措优秀案例

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举措优秀案例

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举措优秀案例一、引言实践育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津市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案例。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创新举措的具体内容、实施效果以及可借鉴之处。

二、创新举措一: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2.1 建设背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天津市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2.2 实施内容•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和内容。

•建设实践基地,提供实践场地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同工作,学习实际应用技能。

2.3 实施效果•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互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职业素养。

•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2.4 可借鉴之处•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实践目标和内容。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与企业员工互动交流。

三、创新举措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3.1 开展背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天津市高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2 实施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安排学生实地考察,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前景。

•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3 实施效果•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公民意识。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创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学生的创业之路打下基础。

3.4 可借鉴之处•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安排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前景。

新时代共青团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创新路径和机制研究

新时代共青团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创新路径和机制研究

新时代共青团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创新路径和机制研究
新时代共青团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创新路径和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项目类型和形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实践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新一代青年的实践育人模式。

可以开展社会实践、公益志愿、创业就业等不同类型的项目,同时结合互联网、科技等新兴形式,拓宽实践育人的领域。

2.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注重培养青年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表达、领导能力等综合能力。

通过实践项目的设计和组织,注重培养青年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借助共青团组织的平台优势和社会资源,积极引入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力量,加强合作共建,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机制,共同推动实践育人项目的实施。

4. 推动实践成果转化:加强对实践项目成果的评估和总结,鼓励优秀项目的转化和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帮助青年将实践经验和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的机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5. 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实践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成果进行评价。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荣誉称号、奖励资金等方式,激发青年参与实践育人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以上创新路径和机制研究,可以全面提升新时代共青团实践育人品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水平,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年。

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路径新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路径新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路径新探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更是备受关注。

高校实践育人是指通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树立信心、提高素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为了提升高校实践育人质量,高校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开创新的路径,不断提升实践育人的水平。

一、加强理论指导,确立育人目标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的第一步是在理论层面上加强指导,明确育人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充分认识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理论上创新,确立育人目标。

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深刻理解新时代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要求,提出育人目标和任务,明确高校实践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加强理论指导,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升育人质量。

二、拓展实践育人途径,促进全面素质提升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拓展实践育人途径,促进全面素质提升。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科技实践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成长空间。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生活,体会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创业实践中,学生可以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在科技实践中,学生可以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通过拓展实践育人途径,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三、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提高实效性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

高校可以探索多种实践育人模式,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以岗位为导向的模式、以问题为引导的模式等。

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是指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实践教学方案;以岗位为导向的模式是指采用实践岗位为教学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复杂的工作内容,锻炼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问题为引导的模式是指在实践中充分挖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安交大工程坊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创新“梦工厂”让学生奇思妙想开花

西安交大工程坊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创新“梦工厂”让学生奇思妙想开花

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制作和自主管理,西安交大工程坊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创新“梦工厂”让学生奇思妙想开花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坊营造出激发创新思维、学习交流和挑战极限的浓厚氛围,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创新实践“梦工场”。

工程坊开创的全新实践育人模式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报记者冯丽柯昌万通讯员刘昱含已是晚上10点,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坊四楼的慧鱼创意模型活动室灯火通明。

这天的内容是培训新队员使用慧鱼基本套件。

慧鱼创意模型队制作的秦腔木偶模型曾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模型一启动,就会发出铿锵的秦腔曲调,操作手柄可以控制木偶的一颦一笑。

慧鱼创意活动室只是西安交大工程坊内众多实践平台中的一个,Robocup机器人队、百度创意团队等14个学生自主科技类社团在这里都有自己的活动室。

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工程坊,被划分为机械设计与加工、电子设计与加工、艺术设计与雕塑3个功能区,每个区域都配置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硬件设备。

学生们只需发挥想象、然后动手操作,动脑实现,设备、材料、技术指导等都由工程坊全程无障碍提供。

只要你敢“异想天开”“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潜力大,只是很多有意思的想法都一闪即逝,工程坊就是捕捉这些创新火花并刺激他们去实现的地方。

”西安交大工程坊主任王晶说。

能动学院学生吴建东乘车经过隧道时,觉得噪声刺耳难耐,他突发奇想:能否把这些噪声转化为电能,为隧道里的灯供电呢?带着这个有点“异想天开”的想法,他走进了工程坊,没想到却得到了工程坊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很快吴建东就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专门研究设计噪声发电装置。

没课的时候,他们从早到晚几乎都泡在工程坊,实验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指导教师。

他们很快就完成了初级模型,但却遇上了技术难题:日常生活中的噪声都较小,不容易收集,而且电能的存储也存在实际困难。

这时,全程关注他们实践的工程坊指导老师赵军亚提出两个建议:使用升压变压器,改用电容来存储电能。

三全育人体系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三全育人体系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一、引言在社会实践需求日益增加的当代教育培养体系中,如何做好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各大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1-2]。

实践育人理念提出了基于提升教育质量、打造实用型人才的高校育人目标。

高校应当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挂钩,探索产学结合的学生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外双师辅导机制,人才输送与孵化基地等育人模式,针对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缺点,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方法,实现以实践为基础的育人目标。

通过对现有的实践育人模式进行研究发现,高校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培养划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理论结合实践的校企合作。

与企业签订相关实训、实践协议,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输送人才,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工作中学习企业的运转模式和实际需求,既能满足企业真实人才需求,又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帮助。

第二,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的学习时间安排。

通过先理论后实践的连续教学管理,可以让学生交替并消化所学知识,通过循环反复,实现理论结合实践的深化训练。

第三,以常规校园生活为主,高年级阶段社会实践为辅。

这种模式是传统的学生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学校建立了学生与企业间的桥梁,实现了就业岗位匹配的目标。

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均需要高校主导,企业配合下的协同配合[3]。

二、三全育人体系及其特点分析三全育人是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位一体架构下,实现育人目标的,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全育人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4]。

为了切实推进育人工作的稳步发展,高校将三全育人作为育人体系建设目标,通过体制机制、教学、管理等多角度改革,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建设。

全员育人是按照学生发展规律,整合一切教育资源,调动全员积极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导的全员育人体系。

其三全育人体系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陈鹏冰(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教育是服务社会、结合劳动的产物,三全育人是协同社会实践育人的核心,从社会发展需求及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教育只有结合实践才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提升社会生产力,若教育与社会实践脱钩就会失去其本来作用。

高校共青团_四维一体_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_田炜明

高校共青团_四维一体_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_田炜明

⾼校共青团_四维⼀体_实践育⼈体系的研究与建构_⽥炜明2012年1⽉,为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深⼊贯彻胡锦涛等同志的⼀系列重要指⽰精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步加强⾼校实践育⼈⼯作的若⼲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向实践学习、向⼈民群众学习,是⼤学⽣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意见》指出,实践育⼈⼯作是⾼校共青团⼯作的重要内容,社会调查、⽣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的有效载体。

鉴于此,⾼校共青团实践育⼈⼯作是新时代共青团⼯作的重要任务,是进⼀步完善⼤学⽣思想政治教育⼯作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实践育⼈⼯作的科学内涵实践即⼈的亲⾝体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泽东将其发展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实践育⼈是通过亲⾝体验,对⼈的成长起到的教育、警世、启发、培养等的作⽤,以塑造⼈的全⾯发展。

联合国教科⽂组织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把理论知识⽤于实践,以及学⽣参加劳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提供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更多的接触,促进学⽣品格的全⾯发展。

”⾼校共青团组织的实践育⼈是指通过组织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使学⽣在进⾏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能⼒,激发创新意识,以实现团的思想引领和促进学⽣全⾯发展的有机结合。

实践的磨炼和体验在学⽣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课堂教学⽆法替代的重要作⽤,是学⽣获得完全的知识⽽不是抽象的、⽚⾯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兴趣、发现学⽣特长,并将知识转化为能⼒、智慧、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

⾼校共青团实践育⼈,充分调动团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相结合,涌现出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实践育⼈形式。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而实践教育正是高校育人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分析现有模式的特点和不足,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期为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一、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现状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

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都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开设了一系列实践课程和项目。

这些实践课程和项目包括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科研实践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些学者也在相关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推动了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不断完善。

国外也有一些高校在实践育人模式上有很好的实践。

比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实践教育,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包括参与科研项目、社区服务、实习等。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也能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对于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推动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多元化实践形式。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不仅包括学生的实习,还包括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

这些实践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3.注重个性化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也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一、本文概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升教育质量,高校需要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高校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过程,同时注重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育人工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

本文首先对“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包括其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和成效。

对高校在落实“三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高校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也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指导思想,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等多个方面。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提升。

而“三全育人”理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它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因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成长。

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质的培养和对专业 理论水平 的把握能力 , 适应了大学生对专业
训实习 岗位信息 、 管理信 息和大学生实践信 息 , 以使学校 能更
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 三是冲突解 决机制 , 主要解决大学生之间 、 大学生与学校 管理 部门之间和学 校管理部 门之 间 因大 学生社
理论知识 的理解和深化的要求 ; 而 以教学就业实 习基地为载体
( 二) 实践载体之 间协调机制 的缺失 。实践育人载体可以分
愿在各个实践载体所提供 的岗位 中选择 实践 岗位的基础上 , 有 关 组织结合大学生 的能 力、 特 点和岗位 的要求 , 对 大学生所 选
择 的岗位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适 当的调整。二是信息交流机制 , 主要是学校各级管理部 门与大学生之 间和大学 生之间交 流实
参与实践活动 ,将实践育人贯彻大学生学 习和生活 的始终 , 针
会实践 ” 为例 , 各支暑期社 会实践小分 队的成员一般 多为二级 学 院的学生会干部。所以 , 这种社会实践 的团队模式也可 以称 作是一种“ 精英组 团” 模式。因为从社会 实践小 分队成员的“ 学 生 干部 ” 身 份来 看 , 一 般多为二级学 院学 生会主席 团成员和学 生会职能部 门的“ 部长级 ” 人物。笔者认 为 , 这种 以学生会干部 组成 的“ 精 英组团 ” 模式将大量 的普 通学生排斥在 了参与 团队
关键词 : 高校 ; 实践 育人 ; 长效机制


高校 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 ,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例 如, 部分高校对 大学生社会实践 活动的管理混乱 , 部分 学生对 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高 , 高校社会 实践考核形式化 , 等等 。
( 一) 社会 实践 的管理分块化 。国 内大多数 高校 的社会实践 管理普遍是 “ 多管齐下 ” 。 高校不 同的职能部 门分管在校大学生

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创新研究

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创新研究

JANUARY,2021/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ⅠSHIXUN YU SHIJIANTANSUO Ⅰ实训与实践探索Ⅰ实践育人是一种以实践为教育方法的育人理念,是理论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路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把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有计划且科学的体系进行实施,进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一、高校实践育人内涵及价值定位(一)内涵高校实践育人是为培养学生专业的实践技能而创设的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社区、基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实施的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高尚品格、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意识的综合性活动[1]。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理论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二)价值定位高校实践育人的价值包括教育价值和哲学价值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价值。

高校实践育人是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依托,承担着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重任,进而彰显独特的教育价值。

高校开展实践育人能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使学生更好融入社会;高校开展实践育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开展实践育人能使学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成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哲学价值。

高校实践育人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发挥实践育人导向功能、应用功能和检验功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而改变传统的重技能轻素养的教育弊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辅助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哲学支持。

二、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一)科学设计实践育人机制首先,依托多种合力构建实践育人机制。

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来自于需求,即高校的发展需求;从社会层面来看,政府的政策倾向、社会导向、市场需求等都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2]。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开始引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背景介绍: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升自我,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对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优化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系统分析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现状,探讨其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主要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旨在进一步明确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价值和重要性,为高校未来的育人工作提供可行性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高校领导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育人的机会和平台,推动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构建更加健全的育人体系,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1.3 研究意义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通过建设健全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符合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响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实践教育则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建立健全的实践育人体系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更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

而构建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则是实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制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才能促进实践教育的深入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0字】1.2 问题提出在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和机制创新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虽然应用型高校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学生的育人工作,但在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实践教育活动的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形成有机整合。

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中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机制和措施。

一些应用型高校在实践教育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急需对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其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调研报告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调研报告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调研报告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了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理念(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并强调实践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并对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提质转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当代学生政治认同的共同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总结“三全育人”视域下实践育人的主要特点,分析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新路径,是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实践育人的特点1 .育人目标明确。

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是使青年大学生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具体而言,实践育人强调引导青年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转化,并在实践转化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认知新时代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凸显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金钥匙”,实践育人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引领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科学、有效地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修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2 .育人模式多样。

实践育人模式与高校理论教育相比,在育人模式上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有利于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提高育人效果。

实践育人模式可以根据不同高校学生的偏好差异等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选择,实践育人活动的参与方式既可以以个体为单位独自进行,也可以采取小组模式,还可以集体组织;实践活动场所可以是校内组织,也可以是校外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以教师为主导,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此外,考虑到突破时空限制的需要,实践育人有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的线上途径展开,育人模式丰富多彩。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

作者简介院赵瑞希(1990—),女,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子铭(1998—),男,学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赵瑞希,王子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威海264209〉摘要:实践育人作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被诸多思政工作者持续关注与探索。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传统形式,在培植大学生家国情怀、提升大学生能力本领、锤炼大学生责任担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新形势和新变化,如何创新包含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成果在内的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急需探讨。

本文以某985高校“H ”社会实践队在共青团中央“青年观察家”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实践活动为例,以期为更好地发挥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图分类号:D2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0-0133-0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已经成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自1996年起至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余年,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弘扬青年志愿者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育人实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伴随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如何发展一种能够弥补传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真正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培植家国情怀、增强能力本领、强化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时代价值的实践育人模式,是大思政格局下思政工作者应不断思考和创新的题中之义。

一、当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实践周期短,规划不充分一般来讲,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师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调研基层。

大学University 2021年第20期133据了解,大部分高校会在暑期集中安排5—10天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但因缺乏对实践内容整体、系统、长期的规划,实地调研活动时间短,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等问题,降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该目标,应用型高校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体系,并不断创新机制,以提升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1. 定位明确。

应用型高校应明确实践育人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实践育人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核心地位。

还应明确实践育人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包括实践课程、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

2. 课程设置。

应用型高校应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到理论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还应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实践平台建设。

应用型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室、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和环境。

平台建设要与产业、企业进行紧密对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问题和挑战,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4. 导师培养。

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对导师的培养和引导,培养他们在实践育人中起到重要的辅导和指导作用。

导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5. 评价机制。

应用型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评价机制,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果。

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而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价。

1. 跟踪评估与反馈。

应用型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育人跟踪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对实践育人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改进实践育人体系的依据,及时修正和完善体系。

2. 实践育人的重要节点。

应用型高校应找准实践育人的重要节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和活动。

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可以开展集体军训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在大二大三阶段可以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产学合作与校企对接。

高校实践育人机制

高校实践育人机制

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汇报人:2024-01-05•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概述•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核心内容•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实施方式目录•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成效与挑战•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未来发展01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是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过程和方式,包括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多个方面。

特点实践育人机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育人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实践育人机制起源于欧美国家,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实践育人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实践育人机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实践育人机制将更加注重与产业界的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发展实践育人机制的历史与发展02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030201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认知能力。

社会调查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创业实践提供创业实践平台,支持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高创业能力。

创新训练通过创新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提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型机制的研究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对社会、特别是对高校提出的强烈要求。

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人才培养主要靠学校教育,而学校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则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达到。

社会各界也给予实践育人极大的关注,对其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研究发现,学术界大部分都是从实践育人的某一个方面或者角度来探讨,且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育人的内容与形式、实践育人的功能及作用、实践育人的途径、实践育人的现状等,而对于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研究却很少。

标签:高校;实践育人;创新;机制
一、引言
实践育人改变了传统的育人理念,将传统的课堂育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拓宽了教育活动的空间,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践育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具体、更现实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验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学习效果。

通过拓宽实践育人的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并逐步确立了自我学习的意识,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新兴网络及自媒體的发展赋予了实践育人更丰富的内涵,高校的教育阵地也从实体的校园拓展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实践育人也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因此,急需冲破传统教育思路,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努力挖掘实践育人的新载体,构建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创新型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得以落实。

二、实践育人工作创新型长效机制的构建目标、构建原则及内容
(一)实践育人工作创新型长效机制构建的总体目标
近年来,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教育方针政策实施的重要一环,而创新高校育人模式,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深入实践,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发掘青年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意,努力调动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及关心、关注实践育人工作的人员,乃至全社会的作用,拓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挖掘各种优质资源,创新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模式,保障实践育人工作的有序进行,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全员化、全程化和立体化,让实践育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实践育人工作创新型长效机制的构建原则及内容
(1)顶层设计,以实践育人工作的总体目标为核心。

实践育人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工作的开展始终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离开这个目标,
实践育人工作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因此,首先在时间和空间上,不管是长期性或者是阶段性,校内教学性还是校外社会性,实践育人的主题都应该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设计。

其次,在工作的具体内容及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上,应紧紧围绕设计的主题做文章,把针对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的重点难点作为实践育人的切入点,设计具有特色的实践环节。

再次,在运行机制上,要敢于把“实践”纳入学生的考察、学生学期课程设置、教职工培养计划及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使“实践”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在具体执行中,可以利用项目化,定单式工作方法,开展有益尝试。

在评价和保障机制上,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力,尝试政府监督管理下的社会公益众筹,学校具体有效推进的“三位一体”机制,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协同创新中,实现合作共赢。

(2)稳步推进,以学生成长成才为重要构建原则。

实践育人评价是否有实效,是以实践者能否在阶段性和长期性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的。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实践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社会变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但由于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不协调的原因,导致人浮于事、急功近利的问题出现。

另外,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及家长思想观念转变缓慢,加之很多部门受抱着事不关己的观望态度,在缺乏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的情况下,实践活动往往不能持续开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现行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媒体报道、形式包装等形象工程成为实践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缺乏大学生的实际参与和实践活动的实际育人成效。

因此,在实践育人工作设计之初,要对开展教育工作的可行性、操作性进行反复论证和考察。

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不是口号,而应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为衡量标准。

因此,各部门要形成联动,一把手担任项目或者具体实施过程的负责人,层层监督、层层考核,及时修正,及时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实践育人工作的初衷,使实践育人工作始终围绕主题,实现目标。

三、结语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要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实践育人工作的各个过程,以创新型长效机制保障和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

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目标,实现实践育人的长效可持续发展,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