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什么
2024年国考笔试题
2024年国考笔试题一、简述2024年国考笔试主要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考察的是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五大板块。
而申论则主要考察归纳总结、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和贯彻执行四大板块。
二、内容分析1.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题型有逻辑填空、片段阅读、语句排序等,其中逻辑填空和片段阅读是重点考察对象。
逻辑填空侧重考察对词语的理解,片段阅读则重视对文段材料的整体把握。
2.常识判断:主要考察考生对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数量关系:主要考察考生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
4.判断推理:主要考察考生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
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5.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三、特点分析1.题目难度适中,考点集中:国考笔试题目通常难度适中,既不会过于简单也不会过于困难,以常规题型为主。
考点也相对集中,常考的知识点会反复出现。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国考笔试注重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等,这些都是公务员工作中必备的基本技能。
3.强调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国考笔试不仅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还强调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资料分析部分就需要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4.题型多样,覆盖面广:国考笔试题型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覆盖面也非常广,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总的来说,2024年国考笔试题注重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强调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题型多样且覆盖面广。
辽宁省考考情分析-言语
辽宁考情分析兼备考指导—言语篇一、言语基本考情分析在辽宁省考的行测科目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查的题型包括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三大类,总题量趋于稳定,为40道。
三个题型的数量也非常稳定:逻辑填空每年考察20题,片段阅读每年考察16-17题,语句表达考察3-4题,总体来看题型及题目数量变化非常小,另外辽宁省考言语正确率呈现“大小年”的特点2018年平均正确率接近70%,2019年降到55%左右,2020年提升到70%,所以下一次考试题目命制的难度可能会有所提升,建议考生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策略复习。
二、重点题型分析及备考建议(一)逻辑填空逻辑填空主要考查考生准确、得体遣词造句的能力,共分为实词填空、成语填空以及混搭填空三大题型。
就逻辑填空题而言,首先,词汇量的多与少,直接影响我们对于选项的判断。
不少小伙伴们陷入误区,认为成语的积累需要靠背诵字典来实现。
其实,纵观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我们会发现,题目中出现的成语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常见的,而且很多词语会重复考查。
所以,漫无目的背诵字典可能事倍功半,建议大家在平时刷题的过程中多去积累一些近几年常考的词语,并且掌握其准确的含义和使用环境,如2020年辽宁省考考查了“唾手可得、“缘木求鱼”以及“以邻为壑”、“汗牛充栋”、“一脉相承”等成语,这些成语在我们历年国考和各省省考中多次出现,在我们的课程中也多次给大家整理、强调过,一定要有意识的去积累掌握。
其次,大家可以看到在18、19年的逻辑填空中直接考察实词的题目比例并不算很多,但是今年直接考察实词的题目占了11道。
与成语不同,实词词汇量巨大,如果纯靠记忆是无法应对考试的。
对于实词,最重要的是掌握辨析方法,将“词义侧重”、“固定搭配”、“程度轻重”和“感情色彩”结合起来,对相近的实词进行辨析,掌握方法,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另外,非常多的考生在面对逻辑填空题时,总是用自己的“语感”去做题,往往正确率不高。
在此提醒大家,逻辑填空题的解答是有其合理的思维和技巧的,在辽宁省考中,对固定搭配与对应关系这两个知识点的考查较多,我们需要在平时刷题的过程中多去积累常见的固定搭配,也可以多多阅读政府工作报告、时事评论文章等有意识的去积累一些热点词的搭配,不但能提升逻辑填空的正确率,还能对我们的申论写作有很大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什么东西
公务员行测考什么东西公务员行测考什么东西公务员行测考试一般考察以下内容:1.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包括词、句子、片段、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
2.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计算和推理能力。
3.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根据材料信息理解、分析判断并准确推理的能力。
4.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文字、数字、图表等统计性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
5.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6.综合写作:主要测查报考者的材料的分析提炼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不同省份的公务员考试可能会有所差异,需要考生关注官方公告。
公务员行测考大纲公务员行测考大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察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题型包括片段阅读、选词填空等。
2.数量关系: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计算和推理能力。
题型包括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
3.判断推理: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推理、分析、判断和形象思维能力。
题型包括图形推理、演绎推理、事件推理解答等。
4.常识判断: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法律、政治、经济、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
5.资料分析: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文字、数字、图表等形式的统计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
6.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测查其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
题型包括申论概括问题、解决问题等。
此外,行测考试大纲还包括其他一些细节内容,如试卷结构、题型比例、题量等。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行测考试的总体情况和考试要求,为备考提供参考。
公务员行测考试培训好考吗公务员行测考试培训是否好考,这个问题其实和每个人的基础有关。
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高分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从历年的考情来看题量也是比较稳定保持在40道题目。
言语部分成为很多考生学习突破的瓶颈。
在此来带大家认识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认知存在几种误区:误区一:逻辑填空就是凭语感,做题错误率高逻辑填空这一部分文字量阅读逐年增大,词汇量也在不断加大。
文段多集中的时下的书面议论、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下的文段特征、上下句之间语义关系也更加紧密,一般考生由于平时很少阅读,语感并不准确。
加之对于词语准确意思把握不够到位,造成这一部分准确率比较低。
解题技巧一:关注关联词如何在这一部分拿到高分,除了平时的阅读积累外,考场上对于题目的分析尤为重要。
在对题目的分析中关联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标志。
在转折结构中,转折前与转折后语义形成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选择的词语也构成前后的反义关系。
例1、在环境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由于我们____________,而是我们尽力做了,但却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面放出来的人类,已经失去把魔鬼再放回去的能力。
A.无所顾忌B. 无所不为C. 无所事事D. 无所作为【答案】D。
解析:“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事事”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无所作为”指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由“不是……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做了”意思相反,表示没有做,据此排除 A、B。
“无所事事”侧重于闲,“无所作为”侧重于没有成绩。
由“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可知,“无所作为”填入更恰当。
本题答案为 D。
因果关系中,前后形成因果关系,所选择的词义应该是对原因的推断或者是对结果的推断的推断词。
例2、以鸟类迁徙为话题的纪录片《迁徙的鸟》向我们完美展示了一个自然界的奇迹。
虽然大部分地表已被人类改造得________,但在天空中,鸟儿仍是主角,无论雪鹅、野鸭还是云雀,都自有其尊严。
公务员考试语言理解与表达的题型与解题方法
言语理解与表达——广义主旨题广义主旨题,也就是题目要求抽出文意主旨。
主旨题一定要避免以偏概全,另外切忌推理引申。
主要的提问方式有:“主要说明、主要意思、主要谈论、主要讲述、核心意思、主要表达、主要告诉我们”这些表达一般都是要求你领悟这段文字的主旨句。
可以根据“主要”两个字来做判断,如果看到“主要”二字,基本上就是要求找出段落主旨。
此类题目解题技巧:1)段落主旨题要重视段落的首末句。
有时主旨句出现在中间,比较少见,起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遇到段落中前后段意思转折式,应该提高警惕,这往往是主旨所在。
2)没有明确的主题句,要进行归纳,重视首末句。
3)段落的主题句要看第二、第三句话,如果是对第一句话进行阐述,那么第一句就是主题句,如此类推。
如果最后一句是对全段总结,那么该句就是主题句。
如果段中转折,那么该句可能是主题句。
4)作者反复强调的是主题。
5)首段出现疑问句,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全文探讨的内容,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当有转折词出现时,那么段、句的中心往往在这些词的后面。
(篇章阅读)注意:要从选项中选择一个与四句话共同指向对象意思最接近的。
找不到共同指向的论点,应该求助于排除法。
选项干扰特点:一般是以偏概全,只是文章的细枝末节,不能覆盖全文。
出现细节性的名词信息。
过于笼统,范围太大,远远超过文章范围。
过分肯定或否定。
习题与解析1、在公路发展的早期,它们的走势还能顺从地貌,即沿河流或森林的边缘发展。
可如今,公路已无所不在,狼、熊等原本可以自由游荡的动物种群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与大型动物的种群相比,较小动物的种群在数量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更容易发生杂居现象。
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 )。
A.公路发展的趋势B.公路对动物的影响C动物生存状态的变化D.不同动物的不同命运答案:B解析:“可如今”是重点应注意的关联词。
一般段落中转折句往往试主旨所在。
2、去年下半年,由中国逻辑学会等单位组织的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对4种中央级报纸和24种省级报纸进行检查。
国考省考通用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分为片段阅读、语句表达、逻辑填空、篇章阅读四种,题量一般为 30~40 道题。
片段阅读题型题量片段阅读共分为中心理解题(标题填入题)、细节判断题、词语理解题三种。
考查找到重点,留心细节、正确理解。
片段阅读再国考和大部分省考中题量为15 道左右,占比 40% ~50% 。
在言语模块中,先看提问,辨清题型,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顺序为:理解提问-阅读文段-匹配选项。
记住:内容至上。
中心理解题考察目的:中心理解题,即理解给出文段的中心思想。
考察频次:必考题型,考点最多、题量最大,占到阅读理解的 50%以上的比重。
题型特征:题干中出现“主要 /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主旨/主题/观点/概括”等标志词。
解题思路:寻找中心句或整体把握文段中心。
微观到文段和选项中的重点词语,宏观到文段的整体结构,都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文段中心,做出正确选项。
一、重点词语三类词语是分析文段结构、把握重点内容的必备,分别是:关联词——结构担当主题词——内容担当程度词——精彩担当(一)结构担当:关联词帮助理顺文段脉络,分清文段主次的标志性词汇。
常见类型包括转折、因果、条件、并列四大类。
分别搞清楚各类关联词的不同侧重点。
1、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
标志词:(1 )典型转折关联词:然而、不过、可是、但是、却、事实上、实际上、其实。
( 2 )非典型转折关联词(表语义相反或不同):殊不知、截然不同、全新的、误读、相对而言。
2、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更有助于我们确定正确答案。
标志词:( 1 )最常考:因此、因而、故而、所以、从而。
( 2 )易忽略:可见、看来。
( 3 )文段选项均可能出现:导致、致使、使得、造成。
( 4 )少见但需注意:为何、归咎。
ps :其他常表示总结的标志词:也可以这么理解,换句话说,也就是说,于是 ......当因果关联词引导的结论句出现在文段末尾时,其作为文段中心句的可能性比较大,因而应重点关注。
华图名师-章晓铭-言语理解与表达-必过教材
言语理解与表达华图名师章晓铭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查考生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言语是用语言工具进行沟通和理解的过程,言语是交流的载体。
言语理解是通过对言语的基本感知在意识中构建语义的过程;言语表达是由思想到说话或写作的过程,表达效果要努力达到语意完整、明确、最佳的呈现。
历年考试大纲都对言语理解与表达做了确的界定: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总体要求和宏观界定。
前部分重在表达能力,后部分重在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是考查应试者快速阅读材料之后果断锁定主要内容或者判断细节对错与否的能力;“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是考查应试者根据材料语境对阅读文本具体词句的理解能力;“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是考查应试者概括归纳材料主要意思;“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有三种考查倾向,第一考查应试者选择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达材料主要意思的语句,侧重在概括提炼表面主旨,第二考查应试者分析选项与对应材料是同义替换,还是偷换,侧重在细节判断,第三考查应试者选择一个新句子来填充到不完整的材料中,从而使语意衔接完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重在考查应试者的引申推断能力,题目多考查隐含主旨题;“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是对态度、意图、倾向、目的的判断,题目多是隐含主旨,也包括态度型隐显主旨。
言语理解与表达高频考点梳理
言语理解与表达高频考点梳理在 2021 年国考行测科目中,言语理解与表达共考查了 40 题,占行测科目总题量的 30%左右。
其中中心理解题、语句排序题、逻辑填空题为 2021 年乃至近五年国考言语的高频题型,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每类题型高频考点的重要解题技巧。
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各题型近五年考查数量(副省/地市)高频考点一:中心理解之对策。
中心理解题在近五年国考言语模块中考查的题量为 5-12 道,在总题量 40 中的占比还是相对较高的,属于言语模块的高频题型。
既然叫做中心理解题,顾名思义就是要找到文段中心,即文段中心句。
我们可以借助转折关联词、因果关联词、对策标志词、主题词、程度词等等特殊信息寻找中心句。
通过对近年国考真题考点的统计发现,国考试题考查最多的当属对策这一知识点,比如19 年地市卷 43 题、46 题、57 题,19 年副省卷 37 题、40 题、48 题;20 年地市卷 51 题,20 年副省卷 48 题;21 年地市卷 42 题、43 题、60 题,21 年副省卷 38 题。
对于对策文段来说,文段中心就是对策本身,那么如何找到文段的对策呢?(一)通过必要条件关联词引导对策:只有……才……其中,“只有”和“才”之间的内容为对策,即文段中心。
(二)引导对策的其他标志词:1.应该、应当、应、需要、要、必须 + 做法2.通过 / 采取……手段 / 途径 / 措施 / 方式 / 方法 / 渠道,才能……3.前提、基础、保障4.负有……的义务 /……的必由之路 /……的法门之一 / 要领之一 / 势在必行(三)对策文段常见的行文脉络:1.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2.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 解释说明(意义效果)3.对策 + 正反论证 / 原因论证(四)反面论证标志: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如:小编的父母说“如果你在 12 点之前不回家,回家就会遭遇一场混合双打(反面提对策)”,强调的就是“12 点前必须回家”。
行政能力测试【言语理解与表达】
行政能力测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包括词语表达、语句表达与阅读理解三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例题(一)词语表达1.选词填空例1当道德对诚实给予高度肯定的时候,它从政治或经济方面得到的有时恰好是否定的。
A.反映B.反应C.感受D.回应答案D。
例2应通过制度创新教育公平。
A.促进B.促使C.推进D.加速答案A。
例3不同省市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差距悬殊,这种“不公平”不应否认,也不应。
A.躲避B.避开C.逃避D.回避答案D。
2.词语替换例1诚实作为一种优良品质,在道德上历来是备受推崇的。
A.尊崇B.遵守C.尊敬D.遵循答案A。
例2金钱至上的观念正在大面积地吞食着人们的灵魂。
A.吞咽B.吞下C.美食D.蚕食答案D。
例3他们也因有这种深刻的诚实而为当代和后世所景仰。
A.仰视B.敬仰C.仰望D.仰头答案B。
(二)语句表达1.病句判断例1请从给出的四句话中找出有语病的一句:A.市场经济的发韧解放了人们曾经备受压抑的自然本性B.物质产品生产领域或精神产品生产领域的“打假”活动声势正旺C.人们只看目的和结果,而不在乎原因和手段D.至于他的金钱来历如何,一概无须过问答案B。
例2请从给出的四句话中找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但我总怀疑这类活动能取得什么大的成效B.但我总怀疑这类活动不能取得什么大的成效C.但我总怀疑这类活动能否取得什么大的成效D.但我总怀疑这类活动能否争取到什么大的成效答案C。
2.歧义辨析例1选出有歧义的一句:A.赵建今天上午到天津人才市场去了B.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才C.同学们准备明天到××人才市场去应聘D.昨天傍晚,张三听到李四和他的妻子在河边谈论人才问题答案D。
例2选出没有歧义的一句A.吉林与辽宁的部分地区下了雪B.小A见到小B那年才上小学C.推行公务员制度前一个月的一天,我出版了一本公务员制度的书D.小M是今年考上公务员的答案D。
逻辑填空
逻辑填空言语理解与表达【内容概述】由大纲可知,言语理解的常见题型包括逻辑填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三大题型。
其具体形式如下。
逻辑填空其形式通常为给出某文章的部分选段或一句话,在几个关键位置留出空格,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或几个合适的词填入题干的空格内,以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最连贯、最完整。
它既考查考生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和对汉语基础语法知识的掌握,又考查考生对语境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相关领域的习惯用语的熟悉程度。
其考点主要包括实词填空、成语填空、虚词填空与复合填空。
题型举例:许多种类的蝴蝶鱼在尾部前上方,与头部眼睛相对称位置有一黑色斑点,宛如鱼眼,而它的眼睛则 在头部的黑斑中。
平时,蝴蝶鱼在海中总是倒退游动。
掠食者常受尾部黑斑的 ,误把鱼尾作鱼头。
当掠食者猛扑向它时,蝴蝶鱼正好顺势向前飞速逃走。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隐匿 引诱B. 藏匿 诱骗C. 深藏 诱惑D. 隐藏 迷惑 解答:由第二空后面的“误把鱼尾作鱼头”可知,第二空选“迷惑”最恰当。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
阅读理解片段阅读这种题型一般是先给出一段300意理解几种类型。
要求与新建路线的贸易运输量尽可能多的要求之间取得妥协。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新建铁路的线路( )。
A.决定了新兴贸易中心的位置B.决定于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是否最短C.应该是一条造价最低的线路D.不会总是建造成本最低的线路解答:仔细观察四个选项,你可以发现,选项A 含义不相符;选项B 和C 都无法从题中得出;只有选项D 一种主要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D 。
语句表达型。
语句排序题的出题形式是给出几个句子,要求考生对其进行排序;语句填充题的出题形式是给出一个不完整的文段,要求考生选出合适的句子填入空缺处。
它们都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题型举例: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①人们要进一步了解世界,就需要发现新的数学形式 ②迄今为止,数学已经帮助我们了解了世界的各个方面 ③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曾经说过:“宇宙万物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
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
国考中常见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包括:
1. 推理判断题:根据对话或文章中的信息,判断某个观点是否正确。
2. 观点态度题:根据对话或文章中的信息,判断说话人的观点或态度。
3. 情感态度题:根据对话或文章中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判断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4. 言外之意题:根据隐含在对话或文章中的信息,判断作者的意图或目的。
5. 表达方式题:根据对话或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判断说话人的表达效果或语言风格。
6. 意义猜测题:根据上下文的暗示,猜测某个词语或短语的意义。
7. 主题思想题:根据对话或文章的内容,总结出主要的观点或中心思想。
这些题型是根据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基本技能要求设计的,考察考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话或文章的整体把
握能力。
在备考国考时,要通过多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并掌握这些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技巧,提高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经典常考题型及秒杀技巧之主旨概括
言语理解与表达经典常考题型及秒杀技巧之主旨概括题主旨概括题属于每年考试的必考题型,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事业单位考试都会考到,且考查的题量一般情况下会占到言语理解与表达总题量的一半,有时候甚至会占到三分之二。
这类题往往文字信息量较大,很多同学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往往把题目颠来复去读好多遍,但是很难找到答案。
下面笔者将根据多年来的授课经验给大家提供一些秒杀技巧,供各位考生借鉴。
秒杀技巧(一)之转折词根据转折词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在一句话之中一旦出现了转折词,那么所强调的重点一定在转折词之后,这一点各位考生必须明确。
例如:1. 全球变暖是老天爷对人类开出的罚单,便宜且容易利用的矿石燃料,是推动近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但科学证明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
目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人类必须为自己的排放埋单。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此事就相对简单,不管成本多大,最终都由这个国家承担。
但问题是,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国情历史大不相同,这张巨罚单究竟在各国间如何分配,就成了关于全球变暖问题谈判最核心的问题。
所有的国家,他们做出的所有的减排承诺,最后都会有一张价格标签,承诺越多,价码越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 减排成本份额应按各国的排放量合理分配B. 沉重的减排成本有可能拖累全球经济增长C. 遏制全球变暖需要支付巨额经济成本D. 利益是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最大症结-------2014年陕西省公务员考试真题--50题1. D 本题是主旨概括题。
文段的前半部分强调全球变暖的这个问题,文段后半部分通过转折词“但问题是”进行转折,引出重点,即如何分配巨额经济成本是全球变暖问题谈判最核心的问题,最终的核心问题还是利益。
只有D项符合此意,当选。
B、C项是文段部分内容,不是重点。
文段并未提及如何分配减排份额,排除A项。
故本题答案为D。
(此题,如果考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转折词的用法,在做类似的题的时候就很简单,可以直接去找转折词之后强调的内容,那么做题便可以大大节约时间。
国考行测讲义(言语理解与表达引言)讲义
本文由赵庆炜贡献2011国考北京录制课程讲课稿言语理解与表达引言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核的是作为公务员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是针对应试者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能力,侧重于考查应试者在言语理解的正确性、言语表达的规范性、言语表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等方面的能力。
公务员考试中,不仅仅要求我们能明白词、句、段的意义,熟悉言语中的语法关系,而且要求我们对一段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目的或意图的理解,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绝大多数时候,这种理解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言语能力,还反映了他的思维水平、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甚至反映出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作为应试者,我们重点关注内容的掌握和技巧的提高。
第一节逻辑填空一、词汇类别(一)实词:考试中所占比重最大。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三)熟语二、逻辑填空命题方向从命题方向来说,选词填空有以下趋势:1.题型上,只有一种问法,"填入划横线(括号)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因此考生不需要看问题这一部分。
2.所涉及的领域、考查的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文化、经济、政治、法制、哲学、科技等领域。
3.题量上,自2007年国考都是20道选词填空题。
省考大部分都在效仿,而值得注意的是,最近2010年9月18日省级公务员联考中,选词填空是10道题。
4.考查内容母体(选材),仍然是各个官方网站、报刊等;考查的词语,是在报刊网站上常见,使用频率较高,却容易被忽视的词语。
5.考查方向,实词的同义词、近义词仍是考查重点。
关联词也可能成为命题的重要方向。
因为这些词语的灵活运用,反映了公务员的用词能力。
词语的考查使用,不仅仅是词语的正确使用,更多的是词语更精准的使用。
这就需要判断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及词义的辨析。
三、逻辑填空的做题方法1.读题不读问题;粗读题干;细读备选项。
2.准确析义法。
3.语感判别法。
公务员考试行测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 下列四句中存在歧义的一句是( A ) ▪ A、他刚才修好了一个办公桌的抽屉。 ▪ B、我昨天买了两张演唱会的门票。 ▪ C、他去年雕刻了一尊弥勒佛的石像。 ▪ D、我早上抢救了一位脑溢血的病人。
情,是谁也割断不了的。A ▪ A、切断 B、割断 C、阻碍 D、妨碍 ▪ 14、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已经
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A ▪ A、探索 B、创造 C、摸黑 D、发展
▪ 15、这个问题充分反映了我们某些人到今天 还存在侥幸心理。A
▪ A、表现 B、反应 C、感知 D、感觉
▪ 16、技术商品化是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 使之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易,以实现其价值 的过程。B
▪ 下面就同义词如何辨析提供一些方法:
▪ 1、词义方面
▪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区分:一是词义的轻重 的不同。如“轻视”、“藐视”、“蔑视” 之间的词义轻重是不同的;二是从词的范围 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战 斗”,“边疆”和“边境”,它们范围是从 大到小的;三是个体与集体的不同。如“树” (集体)和“树木(个体)
的词填到题干之中的空格内,使句子完整、 句意表达清楚。 ▪ 2.词语替换。在一个完整的句子比较重要的 一个词下面划一条横线。要求应试者从四个 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项中选出一个合适的词 替换题干中横线上的词,但替换后句子的意 思不变。
▪ 词语辨析主要是考同义词的辨析与使用
▪ 同义词的辨析在行政能力测试中往往涉及到两 类题:一类是词语替换;一类是选词填空。这 两类题型主要考察考生的词语辨别能力。要做 好此类题,就必须掌握好同义词。
▪ (3)词义轻重失当。
▪ 词义在表达程度上有轻重之别,使用不当会 造成误用。
▪ 例如:“人世间,对于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是赞美的,对语无伦次、言而无信的人是深 恶痛绝的。”
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
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一、词汇理解1. 定义:词汇理解主要考察考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对词汇的含义、词性、用法以及搭配的掌握。
2. 类型:a) 词义辨析:考察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
b) 词汇搭配:考察词汇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如动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名词等。
c) 词性辨析:考察词汇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3. 解题方法:a) 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汇含义。
b) 关注词汇的搭配和用法。
c) 积累常见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二、句子理解1. 定义:句子理解主要考察考生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的理解能力,包括对句子的语法、修辞和逻辑关系的掌握。
2. 类型:a) 句子结构分析:考察句子中主谓宾等成分的识别和关系。
b) 句子含义理解:考察对句子中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c) 句子逻辑关系:考察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等。
3. 解题方法:a) 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找出主谓宾等成分。
b) 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c) 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段落理解1. 定义:段落理解主要考察考生对段落的结构和含义的理解能力,包括对段落的层次、主题和信息的掌握。
2. 类型:a) 段落主题提取:考察段落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b) 段落信息筛选:考察对段落中重要信息的识别和提炼。
c) 段落逻辑关系:考察段落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解题方法:a) 快速浏览段落,抓住主题和中心思想。
b) 根据问题要求,筛选出段落中的重要信息。
c) 注意段落中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四、篇章理解1. 定义:篇章理解主要考察考生对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含义的理解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层次、主题和信息的掌握。
2. 类型:a) 文章主题提取:考察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b) 文章信息筛选:考察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识别和提炼。
c) 文章逻辑关系:考察文章中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解题方法:a) 快速浏览文章,抓住主题和中心思想。
b) 根据问题要求,筛选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言语理解与表达】-张艳老师主讲
例题3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______,在实践 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捍卫你 说话的权力”,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_____ 。“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 狭隘的虚弱的表现。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流露 雅量 B. 展现 理解 C.体现 宽容 D. 彰显 自信
例题2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 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福,却希望自己笔下的 文字能有一种______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 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当然,希望也只 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已是一种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苦涩 奢望 B.辛酸 奢求 C.历练 幻想 D.风雨 梦境
细节理解题-解题思路
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
例题1 从我国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 现,在《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 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如“禾、稷 、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 五谷之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 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谷类“稻居什七”之说,稻 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 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 B. 春秋时期北方不产水稻 C. 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 D. 水稻在我国古代长期为五谷之一
例题1 社会冲突扮演了一个激发器的角色,它激发了新规范、规 则和制度的建立,从而充当了促使敌对双方社会化的代理 人。此外,冲突重新肯定了潜伏着的规范,从而强化了对 社会生活的参与。作为规范改进和形成的激发器,冲突使 得调整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关系成为可能。但是,社会 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 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 社会冲突有助于社会整合 B. 社会冲突的整合功能是需要条件的 C. 社会冲突是社会化不充分的表现 D. 社会冲突是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之一
言语理解与表达各题型
言语理解与表达各题型
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中的一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下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常见的题型:
1. 片段阅读:给定一个或多个文段,要求考生理解文段的主旨、细节、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并基于这些信息进行推理或判断。
2. 语句表达:给定一个或多个句子,要求考生根据语境、语法、语义等判断句子表达的准确含义,或者选择最佳表达方式。
3. 篇章阅读:给定一篇文章,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细节等,并基于这些信息进行推理或判断。
4. 病句辨析:给定一个或多个句子,要求考生发现并纠正其中的语法错误或表达不当之处。
5. 修辞手法:要求考生识别并理解特定语境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6. 逻辑填空:给定一个或多个句子,要求考生根据语境、语法、语义等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空,使句子完整、通顺。
7. 语句排序:给定一个或多个句子,要求考生根据语境、语法、语义等判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句子重新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8. 标题选择:给定一个或多个文段,要求考生根据文段内容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标题。
9. 阅读理解:给定一篇文章,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并基于这些信息回答问题。
10. 选词填空:给定一个或多个句子,要求考生根据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空。
以上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常见的题型,不同考试中题型和难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备考时可以多做真题和模拟题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什么
俗话说纲举目张,了解大纲就相当于抓住了本科目的关键。
大纲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描述言语考查的内容,二是列举两道典型的例题。
先来看大纲原文。
原文:大纲内容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
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中公教育分析:大纲有一个总句和七个分句,还有一句话描述常见的题型。
其中,第七个分句陈述的是“准确得体的遣词用字”,言语科目的名字符合了这一要求。
这门科目名字的全程是言语理解与表达,它暗示了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能力,对应的题型是阅读理解,即我们平常所讲的片段阅读,大约17道的题量;一是表达能力,对应的题型是语句表达和逻辑填空。
语句表达侧重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一般3道的题量。
逻辑填空侧重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一般20道的题量。
原文:大纲例题1: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
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着力在微观组织层面。
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
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
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理念需不需要转变?对科技活动管理的模式需不需要改变?管理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需不需要调整?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 应从政府管理角度思考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B . 进行国家科技体制的深层次改革迫在眉睫
C . 明确政府职责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D . 科技与经济相脱节是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
(答案:A。
根据“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一句,可知A为正确答案。
) 中公教育分析:这道题来源于2014年国考55题。
从出题人解析的手法上来看,这题的解题思路是先找到重点句。
换句话说,从形式来讲是并列关系,但是其后经常是为总结性文字,本题即是。
其后引导的句子是重点,它强调的是政府管理改革。
所以选择A选项。
另外,从出题人的解析上来看,他们倾向于不继续细分题型。
他们解题的手法是问题什么答什么。
对于阅读理解来讲,找重点句是基础的思维。
大纲例题2:说话不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能力。
会说话的人,纵然 ,滔滔不绝,听者也不以为苦;纵然 ,一字千金,也能绕梁三日。
成功人士大多是成功的说话者,毫不夸张地说,其成功至少有一半是用舌头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能言善辩讷口少言实现
B.绘声绘色不露声色完成
C.口若悬河片言只语创造
D.侃侃而谈缄口不言获取
(答案:C。
从上下文的意思,及词语本身的含义,可知选项C更为贴切。
)
中公教育分析:这道题来源于2012国考41题。
出题人的解析虽然看起来无甚营养,但是大道至简,它却暗示了解逻辑填空的基本思路。
一是从上下文的意思,即结合语境;二是及词语本身的含义,即辨析选项。
最后,经过连续多年的测分,最终证实言语科目每题的分值是0.8分,题量为40道,总分为32分,属于当之无愧的行测第一科目,得言语者得行测。
希望各位考生认真对待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