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

合集下载

简明现代政治学 第十讲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

简明现代政治学 第十讲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

《简明政治学》第十讲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一、政治社会化(一) 定义①伊斯顿(David Easton)与丹尼斯( J. Dennis)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获取政治的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

②蓝敦(K. P. Langton)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把它的政治文化从上一代传递至下一代的过程。

1.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人们获取某种政治取向与行为模式的过程,或社会传递其政治文化的过程。

换言之,也就是政治学习的发展过程,上一代传达对于政治事物的好恶给下一代。

一般认为30岁之后的政治社会化因为改变困难,通常只是强化原来的政治学习。

2.早期对政治社会化的看法:社会型塑公民的过程,其背后代表了一套行为价值、规范、标准去型塑所需的公民。

希望这些公民可维系社会的稳定。

(既得利益者有意识地教育、规范所需公民)3.当代对政治社会化的看法:个人将社会价值、规范、标准内化的过程。

唯此过程为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学习与吸收政治内容,所以,内容可能有助稳定,也有可能破坏稳定→政治学习(二) 政治社会化的理论1.先入为主:最先习得的政治规范影响最大。

幼年教育最重要;政党认同可以父传子;后来会受幼年影响2.后来居上:后来所习得的政治主张,推翻早期所学3.发展论:人的一生都是学习过程,政治学习也一样。

一种综合影响的看法,人的政治主张会改变,也会受早年学习所影响各种政治社会化的类型(一)显性的与隐性的—1.显性的政治社会化 (manifes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所谓显性的政治社会化,系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为人所意识,例如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政治知识的学习、政党的宣传等,皆属显性的政治社会化。

也就是政治教育。

2.隐性的政治社会化 (laten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所谓隐性的政治社会化,系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不为人所意识,例如家庭生活的过程、社会团体的参加、宗教信仰的熏陶等.均属隐性的政治社会化。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及对策探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及对策探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及对策探析1. 引言1.1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在于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作为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参与和融合至关重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增进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团结。

通过政治社会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维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不仅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也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2. 正文2.1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一、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的影响。

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对自身民族文化有着较深厚的感情和认同感。

这种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会影响他们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念,使其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二、地域差异和教育资源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质量普遍较低,这会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与此地域差异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三、语言障碍和文化认同困境。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母语言往往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会给他们学习和理解政治社会化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

文化认同困境也使得他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认同危机和价值观冲突。

四、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转变。

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要面对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转变的挑战。

这种身份认同的改变会影响其对政治社会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使其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较为复杂和特殊的情况。

2.2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文化背景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与主流文化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其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偏差或障碍。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是相互关联的,彼此相互依托。

政治文化是指一种关于政治活动或政治规范的文化背景,它本身不涉及具体政治实践。

它是指一种政治思维、政治传统、政治行为,以及其他政治文化因素。

政治社会化由政治文化所暗示的政治实践,政治文化所暗示的角色可以被社会化,政治实践就会被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就是政治行为的过程,即政治文化的角色可以通过政治社会化被实践。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相辅相成,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框架,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化实践,从而为更高层次的政治文化发展提供基础。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政治社会化为研究视阈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政治社会化为研究视阈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政治社会化为研究视阈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政治社会化为研究视阈引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建国以来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工作。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将其作为思想疆域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通过以政治社会化为研究视阈,剖析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中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政治社会化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联系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源于社会学领域,指的是通过社会和政治机构的介入,将政治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内化于个体思想意识之中。

政治社会化与意识形态建设存在内在联系,政治社会化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社会化个体的载体和基础,意识形态建设则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实现信仰和行为规范的传播和协调。

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及其成就建国初期,中国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思想教育运动,通过政治社会化将共产主义思想内化于千千万万的个体,为新中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中共党组织在形成了党的指导思想、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同时,政府也积极开展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复杂性与困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来自市场经济、外来思潮和信息社会的多重挑战。

这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政治社会化的难度增加,个体的思想多元化,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

这些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的传播和内化方面面临许多困境。

党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和思想工作措施进行回应,但仍然面临适应性不足等问题。

四、加强政治社会化,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社会化,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首先,应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高党内外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政治学第五讲 政治社会化

政治学第五讲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早期阶段:
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 伊斯顿首次发表了有关 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1959年赫伯特· 海曼 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 一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 罗伯特· 赫斯发表了《儿童政治发展的态度》 D· (1967年),弗雷德· 格林斯坦和戴维· I· 伊斯 顿各自发表了他们关于学龄儿童政治发展的 研究报告,理查德· 道森和肯尼思· E· 普鲁伊特 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戴维· 伊斯顿和杰 克· 丹尼斯出版了《政治系统中的儿童》等。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教科书上归纳了政治社会化的三种概念界定:
第一种从个体的角度,表明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获 得“政治人”属性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学习 和建立政治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以及政治人格特征 的过程和方式。通过这种学习,建立个人在一定政 治系统内扮演政治角色所必需的价值、信仰、态度、 知识和情感。 第二种观点从政治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社会 化是一个政治的教育训练过程,是把本政治系统内 所认同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其成员的 社会过程。其目的是使社会成员对系统的基本问题 建立起起码的认同感,通过政治社会化维系这一认 同感。 第三种观点则指出,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是将政治文 化代际相传的一个过程。
在斯通看来.对理解政治行为较重要 的东西是性格,个人性格中的三个基本因 素是有联系的。性格的认同、认知和情感 因素既决定了个体对他的政治世界的不同 方面的信念的接受,也决定了他怎样将这 些信念组织起来,形成信念和态度结构, 这种态度结构构成了个人对他的政治环境 的取向。也就是说,政治态度的获得首先 是建立在个体性格结构基础上的。因为斯 通从政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领域来解释政 治社会化,所以,他把政治社会化的方法 当做个性完善的方法,把优化人的认知结 构、提高人的自我认同、使人的情感外倾 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法。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

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代相传的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上述各家定义,实际上包含了政治社会化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训练,使之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

这就最通俗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国家、社会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形态变迁与困境突破

国家、社会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形态变迁与困境突破

国家、社会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形态变迁与困境突破一、问题的提出从抽象概念上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主要是依赖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单向传递来完成政治社会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为全社会塑造观念秩序与意义结构,并不断吸纳与改造社会亚文化中的非主流元素,使主流与非主流之间达成了一个动态平衡。

然而,在社会利益多元化与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张力逐渐显现出来,这种传统动态平衡关系正受到挑战。

为了回应这个挑战,学界的研究主要给出了两种答案:融合论与放任论。

融合论提出,引导亚文化向主流意识形态融合,或者利用主流意识形态的比较优势对亚文化进行压制、控制;而放任论则认为,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之间的对立会自然消失,因而可以任其发展。

这些研究都发现了亚文化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所构成的偏离现象,“亚文化暗示一些相异于大众主流的东西,关注拥有非主流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的团体”[2]。

但无论是融合论还是放任论都忽视了两者在互动过程中的政治性特征。

事实上,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还是社会亚文化,两者一旦产生互动就存在潜在的政治性,“如果打算正确地理解亚文化,那么将文化表达形式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做法是错误的”[3]。

由于政治学的理论缺位,往往使相关研究陷入融合—放任的二维逻辑中,难以对政治社会化问题进行深入细化的研究与分析。

基于上述认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开始显现,即政治社会化如何应对日益失衡的“主—亚”关系,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能够重新回到动态平衡的状态中。

二、分析框架:政治社会化是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的稳定器政治社会化不仅静态地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或互动过程,而且动态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互动构成实质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推动力:政治社会化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亚文化的渗透。

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亚文化的渗透并非一个自为的过程,而是需要政治社会化进行推动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_涵义_特征_功能

政治社会化_涵义_特征_功能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李元书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文章将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归纳为五种观点,即社会教化论、个体学习论、文化传承论、政治传播论、社会环境论,并进而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将政治社会化的特征概括为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认为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实现功能、变革功能。

关键词 政治 社会化 政治学 政治理论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社会化属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专用语。

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社会化在这些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含义。

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也对嗣后兴起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政治学及其分支学科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解,既有对社会化传统观点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新思想的大胆创新,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有关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五种观点。

(一)社会教化论。

社会教化论是对社会化的社会学观点的直接继承。

持这种观点的人,视政治社会化为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

赫斯和托尼指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团体或机构教导幼年成员或新成员学习、掌握有关的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¹兰顿也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把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

º西格尔和格林斯坦则似乎对正式教育机构情有独钟,他们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正式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灌输政治和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这种观点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并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政治社会化名词解释

政治社会化名词解释

政治社会化名词解释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在集体生活中逐渐接受和适应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以及政治行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开始于个人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并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家庭中,父母和其他亲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体系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学校规则,个人逐渐了解和接受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

此外,媒体、社交网络、同伴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组织等,也对政治社会化产生影响。

政治社会化包括个人接受政治价值观、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

个人接受政治价值观是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它涉及个人对权威、民主、平等等政治理念的认同和尊重。

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对政治制度、政治参与方式和政治决策等方面的了解。

此外,政治社会化还需要个人参与政治活动,例如选举投票、政治组织和社会运动等,以实际行动表达并追求个人的政治价值观。

政治社会化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而言,政治社会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并增强个人在政治决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对社会而言,政治社会化能够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民主文化的培育,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发展。

然而,政治社会化并非一帆风顺,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

例如,个人所处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可能存在政治偏见或暴力行为,影响政治社会化的正常进行。

政治机构与个人之间的疏离和信任危机,也可能导致政治社会化的困难。

此外,社会的群体利益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可能干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为了促进良好的政治社会化,政府、家庭、教育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都承担着重要责任。

政府应加强政治教育和民主制度的宣传,建立公平和透明的政治环境。

家庭和教育机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提供多样化的政治教育资源。

媒体应提供客观准确的政治信息,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摘要】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通过接受政治信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逐渐形成政治意识和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家庭和学校,其中家庭是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而学校则在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包括长期性、复杂性、渗透性和持续性。

政治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公民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未来,政治社会化需要结合新科技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成为合格公民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途径、特征、定义、家庭、学校、重要性、未来发展、结论1. 引言1.1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和制度中接受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接受政治知识、观念、态度和价值观,并形成政治参与的能力和倾向。

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能够逐步融入政治生活,参与政治决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多种渠道。

家庭是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家庭成员通过言传身教传递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影响孩子对政治的认识和态度。

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培养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包括系统性、长期性和渗透性。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中接受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体在不断的接受和塑造政治观念和态度。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渗透性的过程,政治因素会渗透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中,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2. 正文2.1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可以逐渐了解政治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如何与政治机构和政治领导人互动。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包括接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旨在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政治学--政治社会化

政治学--政治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主动与被动 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儒家文化与法治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学习与 教化
3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
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子关 系与人际关系,大多数人投与父母一样的票 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部让中小学生学唱样板 戏 ,《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 中国》,教育程度与政治能力 同辈团体;协会,俱乐部,沙龙… 工作场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热爱党的教育 事业,基层党组织,工会 大众传播媒介:"第四种权力",《联邦党人文 集》,《炉边谈话》,"知识鸿沟"与话语权, 新闻自由 5
文化)
7

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自然人 社会人,餐桌上的礼仪,地 址的正确表述方式,个人卫生的准则,《鲁滨孙 漂流记》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社会成员个体学习,自然人 政治人,面对党旗宣誓, 唱国歌时起立脱帽,承认政治人物(从总统到警察)的 权威 ◇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的过程:政治体系教化(主要是主导政治意识) ◇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政治文化
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参与者,总统就职典 礼,阅兵 社会政治组织:政党,利益集团
6
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 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 治态度和政治技能:训练个人,政治依属和政治 忠诚;关于政治体系的专门知识和感情;对政治 活动的明确的观念 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 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 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支持政治系统, 并使其合法化,整体倾向性与非同质性(亚政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社会化5.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1.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政治认识的过程首先是政治实践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①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认识和把握政治现象的,这就规定了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具有特定的社会政治内容。

②人们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知识的。

③人们的政治认识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政治性体现在其动因、内容和后果等方面:①从政治社会化的动因来看,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为了适应、参加或改变政治生活和政治现实而从事政治学习的。

②从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来看,人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和形成的是对于社会政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

③从政治社会化的后果来看,通过这一过程,社会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并且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是人们的政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a.它是人们对于政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以理性指导感性的过程。

b.它是人们通过政治实践获得政治知识,再把这种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深化检验原有知识或获得新的政治知识的过程。

②从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政治社会化始于人们进入社会政治生活、参加政治实践,终于人们失去政治活动和实践能力,是个人形成和调整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长期过程。

③从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共同体来看,政治社会化就是现有政治体系和政治共同体将自己的政治信仰、准则、情感等等,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政治共同体的每个成员。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四、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政治权利因素 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社会文化因素 6、政治事件 7、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五、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看,政治社会化使之形成和获 得了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心理、政治思
想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
改变和创造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从政治体系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政治体 系能否正常运转和顺利改变的重要因素。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有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统一;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文
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4)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 2、学校 3、社会 4、社会共同体。 5、大众传播媒介 此外,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歌、 国徽、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重大历史事 件,也会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情感、政治思想观 念和政治评价标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1、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 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 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 递和延续过程。 2、定义 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 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 政治立场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获得“政治人”属 性的过程,也是社会中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 程。

第十章政治社会化

第十章政治社会化

其二,世界是多元的和变化的,为个人提 供了更困难的选择,狭隘的社会化机构无 法充分理解和期望个体作为一个成年的角 色和行为。
其三,地区和垂直的社会流动日益频繁。
其四,负责训练儿童的机构越来越少,越 来越专业化和更加局限在他们知识的世界 中。童年社会化是非政治性,不可能专力 于儿童训练,不可能为成年的政治社会作 完美的工作。成年人不断被卷入新个体和 新角色导致政治取向的改变。因此,没有 成年的不断学习,成年人无法应对他们的 政治环境。
尽管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略有差别,但基本大同 小异。可以归为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
一是个体的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成年人的角色和 地位与童年时期的角色和地位的差异,导致了成 年人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必要。
二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 会流动的频繁、大的社会事件的影响。
有关成年时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道森和 普罗伊特认为成年时期的变化主要是对具 体的政策取向的变化。有时,基本的归属 和认同也会发生改变。
伊斯顿和 丹尼斯则归为15岁至35岁,他们 认为这个时期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容易 反对权威,倾向于政体的改变。这是一个 态度容易发生改变的年龄。他们对权威的 支持很少有强烈的信念,多数准备挑战权 威。
当然,青年反叛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导致 的现象。除了情感的因素之外,还要有其 他因素。譬如足够多的人数,居住地比以 往更加集中,对政治权威的尊重和归属正 好降至最低,最后还要有引起反叛的问题, 像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种族冲突、越南战 争、民权运动等等。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 60年代所发生的学生运动恰恰具备了这些 因素。
儿童的经历对政治参与也有影响。戴维斯 (James C·Davis)对6岁以前的儿童进行 了研究,他认为,6岁以前(包括6岁)的

22政治社会化

22政治社会化

(五)特定的政治符号
国旗、国歌、政治领袖的画像在社会生活中具 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政治文化的传 递作用,
对人们的政治心理有直观的刺激作用 产生特定政治心理效应和定势。
四、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环节 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重 要的作用。
(一)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 人格和政治能力,
是把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代际相传 的过程,
(四)是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
人们在接受社会训练时,通过对政治关 过来来改造即有的政治文化,
造成一代人的价值观的变化
二、 贯穿人的一生政治社会化过程
人的政治社会化是学习政治知识、认识 政治现象、参与政治实践, 形成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以学习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 ,在于形成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念。
由学校和社会担任。参与社会活动
(三)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是一个人成熟阶级。 政治社会化过程与他们实际参与的社会 政治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此时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基本 成型
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日常社会生活、大众传媒 、政治活动、政治实践来实现
1、柏拉图认为人类真正需要的是 秩序、领导和启蒙而不是自由。
政治自由是民主的目标,也就是对个人 或作为整体的人民的行动或多或少地完 全取消控制, 这会导致蛊惑人心的政客的统治,政客 会变成暴君。 罗兰夫人在法国大革命恐怖统治的高潮 时说:“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 !”追求自由有危险。
2、霍布斯的消极自由。
4、哈耶克和诺齐克摒弃了社会 正义的观点,
主张回归到把正义理解成尊重法律和既 有权利的这一传统认识上去。 第一,社会正义思想假定有一些机构能 够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负责,而事实上这 种分配却是通过许多行动并不谐调的活 动产生的,而且他们都不旨在某种整体 的结果。

怎样科学认识政治社会化

怎样科学认识政治社会化

怎样科学认识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与人的结合,特定政治通过政治教化传播特定的政治文化,影响社会个体,通过社会个体的接受和吸收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政治人格;面对特定的政治教化,社会个体的政治内化具有选择性。

政治教化与政治内化的统一性即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取决于政治科学化的程度,政治科学化的程度又取决于政治文化的先进性。

标签:政治社会化;政治教化;政治内化政治是对社会整体的有组织进行管理的权力活动,国家政治是目前人类社会的主要政治表现形式,仅就国家政治而言,它与国民的关系极为密切。

国家政治代表国家整体利益,国家整体利益由国民个体利益组成。

整体利益具有超前性和广泛性,个体利益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

国家整体利益与国民个体利益的统一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施策能够充分保障国民个体利益的实现;一是国民个体对现行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施策的高度认知能够促进国家整体利益的健康发展。

创造这两个必要条件是国家政治正常运行的前提,通俗而言,就是实现政治与国民的融合,从理论角度讲,就是科学推进政治社会化。

当今正逢网络信息化时代,世界政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平民百姓,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也随之更为丰富,因此科学推进政治社会化应得到国家政治即政党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教授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的过程”,我国学者普遍强调社会化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逐步学习接受现有政治制度、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并决定努力维护现有政治制度的过程。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

我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体系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播,引导社会个体政治心理、规范社会个体政治行为、塑造社会个体政治人格的过程。

第十一章 政治社会化

第十一章  政治社会化

一、父辈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政治文化在家庭内如 何传递 二、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革命”狂热 首先,中共建国后到“文革”前,学校教育基本 方针的演变趋势是越来越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二,学校体制为“政治挂帅”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通过引入社会上流行的各项政治运动,对 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政治化训练。 第四,课程设置日益“革命化”。 第五,当时教师的政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直接 影响着“红卫兵”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第六,“政治挂帅”的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政 治社会化有深刻的影响。
2、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教材P286)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政治权利因素 (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社会文化因素 (6)政治事件 (7)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讨论 当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宏观社 会环境因素有Biblioteka 些? 有何影响?面临的环境因素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或说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模仿 ——政治教育 ——政治训练 ——政治实践 2)间接政治社会化 ——人际转移 ——价值转移 ——规则转移
2、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 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 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 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 段。 (3)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 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4、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濡化 (2)教化 (3)内化 (4)强化 (5)涵化
三、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1、政治社会化的类型(教材P289)
(1)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 政治社会化、----- (2)按照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李元书杨海龙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

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

三是政治态度演进。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

四是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

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

上述四个环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理论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个体纵向发展和整体纵向发展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后者则把艾里克松的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

这种描述没有揭示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在规律和两种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和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四个层面,并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渐次递进,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政治信息传播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政治共同体内的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等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媒体是政治信息传播主体,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反映的社会个体则是这一过程的客体。

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之主体性和社会个体之客体性相互统一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活动是紧紧围绕着所传播的政治信息来展开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决定着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

政治机构是政治统治的专门组织,它们的政治传播活动是为统治者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服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四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容易导致信息垄断,出现一种网上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冲击着青年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
第四媒体是开放、自由、互动、无权威性的,创造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但虚拟的网络社会实质上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它仍然具有社会性、政治性、阶级性,仍然充满着各种思想矛盾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中文信息还不到1%”。可见西方国家的信息输出量占据绝对优势,不发达国家的信息输出量很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必然产生信息垄断。此外,“因特网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因特网上运行的信息潜含的往往是美国式的意识形态”。据报道,美国的信息输出量约占互联网的70%,我国仅占0.5%,网络上到处充斥着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克林顿政府在其发表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明确强调推动信息高速公路建立的过程,是开辟一个新的思想战场,其目的是要用其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 这种“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所带来的异质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对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冲击不可小视。尤其是网络上所传输的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价值观等对政治人格仍不健全的青年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第四媒体带给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来自遇 1.第四媒体用户的全球性、信息的共享性,为青年提供即时、海量、最新的政治信息和多元的政治文化,有利于开阔青年的政治视野,丰富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
政治知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对于个体而言,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政治人格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第四媒体已经成为青年获得大量政治知识的主要途径。在第四媒体中,信息的存贮量远远超过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现已公认为人类最庞大、最综合的信息源,它是一个超越时空的高科技的人类信息传播领域,使世界各国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小,人类“地球村”的理想将逐步变为现实。在第四媒体中,古今中外,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等信息都可涉及,青年可以自由地和多角度、多方位地接受来自世界各方的信息。这既能让青年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又能让他们了解西方国家之间、西方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国内的矛盾斗争情况,了解它们所谓的“人权”与“自由”的实质。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多元世界,可以与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文化的各种类型的人平等对话和交流,青年的政治视野由此更加开阔。另外,第四媒体在人们政治人格的形成上无疑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四媒体可以将各种事件源源不断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并对其进行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分析、评论,影响人们对社会事件的看法,青年在政治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等政治人格。
1.第四媒体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它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导致信息污染,这不利于青年辨别区分有效的政治信息,使得其政治鉴别力相对薄弱。
由于第四媒体在网络信息的选择方面仍存在技术困难,而且网络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第四媒体中,一些人面对网络肆无忌惮,利用网络传输无益信息,特别是黄色信息、黑色信息、灰色信息等恶意信息,造成信息污染。据了解,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有价值的仅占十分之一,其余不仅存在大量的无用垃圾信息,而且存在危害性颇大的恶意信息,国内学者用五个字对它进行了归纳:黄、黑、假、诈、毒。网络上约有90万个黄色网站;一些供应商利用网络来坑害消费者;网上介绍不健康的活动,传授谋杀技巧或自杀、安乐死的方法以及如何骗人的各种骗术,随意侮辱诽谤他人;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网络发布虚假消息,甚至像“法轮功”这样的邪教组织也在利用网络来传递“经文”,散布反动言论,联络教徒进行所谓的“学法、护法”[3]。由于青年处于成长期,心理机制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不完善,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诱惑,导致道德水平下降。许多青年本身就是垃圾信息的制造者,而更多的青年则更可能成为受害者。网络中的信息污染,不仅会给主流政治文化带来冲击,而且会吸引青年的注意力,转移青年对政治的关注,让青年对政治问题变得冷漠;更能使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和鉴别力下降,易造成政治态度的畸形和政治行为的失范,以致影响他们政治社会化的正常发展。
2.第四媒体覆盖区域的广泛性、用户使用的自由性等,为青年提供了充分发挥个性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增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自主性。
以互联网为主包括手机短信在内的第四媒体就像一个大自由市场,不同地区、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观、生活习俗的人,不同文化背景、专业特点以及不同志趣的人都可以平等自由的穿梭于其中,信息是以一种双向交互的而非传统媒体中的单向的方式流动。同时,借助于网络,人们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无边性等特点,使网络交往呈现出戏剧性、平等性、广泛性的特点。而且,网络中的“在线生活”缓解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带给人的一些心理压力,人们可以不再戴着虚假的面具与人交往,消除了现实生活中人性虚伪的一面,更有利于青年展示真实的自我。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控制方式开始逐渐出现一些开放、宽容的趋向,社会对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慢慢不再采取仅仅以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而一味予以否定、排斥乃至批判的简单粗暴的做法,而是允许其存在,甚至不时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成分,以对当下主流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反思、充实和改造。由于青年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从而使其政治思想、政治认识、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可见,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介入现实政治生活领域,使青年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多了一份选择,这无疑为青年政治自主意识的生成和政治人格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4.第四媒体以集各种传统媒体特点于一身的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网络来获得信息,这对传统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带来了冲击。
在第四媒体兴起以前,家庭、学校、社会政治组织和传统传媒在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指导作用。虽然这些以传统媒介为主要方式的青年政治社会化目前仍是主导性的形式,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在20世纪末的飞速发展,网络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逐渐成为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互动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使各种传统上的政治社会化的载体在悄然变化。作为新型的传媒工具,第四媒体有着传统传媒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实时互动、异步传输的技术结构实现了低成本大范围信息传递,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质变,创造了崭新、平等、无强权中心的信息空间。特别是青年客体的自觉、积极参与为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和更加灵活生动的互动平台,这必然使得青年对第四媒体这种快捷、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产生更大的依赖性,结果必将造成政治社会化传统媒介优势的丧失和功能逐渐削弱退化。如何实现传统政治社会化途径与第四媒体这种新途径的优势互补,是对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提出的又一大挑战。
第四媒体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它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政治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核心。青年阶段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所接受的政治教化,形成的政治态度,往往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事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
“第四媒体”这一名词近年来越来越为我们所熟知。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当年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一般来讲,互联网被誉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的第四媒体。但是,手机短信以其即时性、交互性、普及性、开放性、平等性等诸多的特点也已经成为极受欢迎的新式信息传播手段,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其列入第四媒体的范畴之中。概言之,第四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包括手机短信在内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
三、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良性发展的对策思考
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是剧烈的、全方位的。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加快其社会化的进程,是我国现阶段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3.第四媒体的公开性和渗透性,使它突破时空的束缚,突破了党和政府的控制范围,不利于对互联网上政治舆论导向的把握。
互联网扩大了网民接收信息的自主权,增强了网民的信息发布能力。利用第四媒体这一新崛起的高科技传播手段,触网者不用通过政府机构批准、检查,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方式的信息浏览、检索和传播。因网民的匿名性、广泛性和复杂性,使得网上交流的信息呈现相当复杂性,使得舆论导向的控制显得相当困难。由于信息量加速递增、信息传递渠道的极度多元化,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专控的信息发布权正在丧失,政治控制将面临信息内容无法监控的局面,统一的舆论在可预见的将来必然渐渐瓦解,国家机器灌输传统政治文化的功能受到削弱,政治文化的非群体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而一旦政治舆论导向失控,各种价值体系和社会制度下的反政治文化将会如洪水决堤般泛滥于第四媒体,结果无疑会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
第四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之全面,受众之广都是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随着电子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第四媒体的规模急剧膨胀,涉及范围之广,普及速度之快,使它成为影响社会和人们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对于第四媒体主要受众的青年,第四媒体的崛起,在政治社会化众多的途径中,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兴的且有可能成为主导的途径。第四媒体集全球性、开放性、效益性、即时性、快捷性、便利性、丰富性、综合性、服务的多样性等特点于一身,给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实现第四媒体与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良性互动,就成为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3.第四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为青年提供了更为自由、灵活、平等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有利于吸引青年更多地介入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互动。
青年政治社会化是在青年个体与社会政治互动中得以实现的,并在此过程中将社会政治规范、政治价值观内化。面对第四媒体,每个青年既可以是政治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成为政治信息的传播者,它兼具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多种政治社会化功能,形成全社会合力式的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巨大的政治优势。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在网上发表个人的所思所想,提高了青年积极参政议政的热情。第四媒体还打破了地域、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等界限,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等政治参与和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了大大增强,参与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目前,许多网站都设置了自由论坛和个人主页,为青年们发表言论提供了便捷、自由的途径,青年们在里面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青年可以很方便的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给政府部门、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政治家甚至国家领导人,进行直接对话。另外,青年可以聚集在虚拟社区里,开展民意测验,举行电子投票,或者集体讨论政治热点,针砭时弊,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出谋划策,这些都大大提高了青年参政议政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政治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