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简明现代政治学 第十讲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
《简明政治学》第十讲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一、政治社会化(一) 定义①伊斯顿(David Easton)与丹尼斯( J. Dennis)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获取政治的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
②蓝敦(K. P. Langton)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把它的政治文化从上一代传递至下一代的过程。
1.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人们获取某种政治取向与行为模式的过程,或社会传递其政治文化的过程。
换言之,也就是政治学习的发展过程,上一代传达对于政治事物的好恶给下一代。
一般认为30岁之后的政治社会化因为改变困难,通常只是强化原来的政治学习。
2.早期对政治社会化的看法:社会型塑公民的过程,其背后代表了一套行为价值、规范、标准去型塑所需的公民。
希望这些公民可维系社会的稳定。
(既得利益者有意识地教育、规范所需公民)3.当代对政治社会化的看法:个人将社会价值、规范、标准内化的过程。
唯此过程为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学习与吸收政治内容,所以,内容可能有助稳定,也有可能破坏稳定→政治学习(二) 政治社会化的理论1.先入为主:最先习得的政治规范影响最大。
幼年教育最重要;政党认同可以父传子;后来会受幼年影响2.后来居上:后来所习得的政治主张,推翻早期所学3.发展论:人的一生都是学习过程,政治学习也一样。
一种综合影响的看法,人的政治主张会改变,也会受早年学习所影响各种政治社会化的类型(一)显性的与隐性的—1.显性的政治社会化 (manifes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所谓显性的政治社会化,系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为人所意识,例如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政治知识的学习、政党的宣传等,皆属显性的政治社会化。
也就是政治教育。
2.隐性的政治社会化 (laten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所谓隐性的政治社会化,系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不为人所意识,例如家庭生活的过程、社会团体的参加、宗教信仰的熏陶等.均属隐性的政治社会化。
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的路径分析
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的路径分析引言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逐渐适应并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而政治社会化则是指在社会化的基础上,个体对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参与的认同与实践。
本文将通过对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路径进行分析,探讨其相互关系和影响。
一、社会化的路径社会化的路径是多样的,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教育和媒体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对个体的社会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价值观念等都会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以及亲子关系质量等都会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明显影响。
2. 教育对社会化的影响教育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从社会获得的重要经验。
学校和老师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观念、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等,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成员。
3. 媒体对社会化的影响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对社会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媒体,个体能够获取社会各个角落的信息,了解社会风貌、价值观念以及公共事务等。
然而,媒体的内容和导向也会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正确引导和利用媒体对个体社会化是必要的。
二、政治社会化的路径政治社会化是在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上,通过与政治体系和政治参与等因素的接触,形成政治态度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路径主要包括政治社交化、政治知识的获取和政治参与的经验。
1. 政治社交化政治社交化是指在与政治相关的社会群体中,通过参与政治讨论和互动,个体逐渐接受和内化政治观念和行为方式。
政治家庭、政治组织以及政治友谊等都是个体进行政治社交化的重要途径。
2. 政治知识的获取政治知识的提升是政治社会化的关键路径。
个体通过学习政治科学知识、参与政治教育项目等方式,逐渐了解政治体系、政治流程以及政治理论等,从而形成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
3. 政治参与的经验政治参与的经验是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标。
政治社会化
第四媒体是开放、自由、互动、无权威性的,创造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但虚拟的网络社会实质上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它仍然具有社会性、政治性、阶级性,仍然充满着各种思想矛盾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中文信息还不到1%”。可见西方国家的信息输出量占据绝对优势,不发达国家的信息输出量很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必然产生信息垄断。此外,“因特网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因特网上运行的信息潜含的往往是美国式的意识形态”。据报道,美国的信息输出量约占互联网的70%,我国仅占0.5%,网络上到处充斥着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克林顿政府在其发表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明确强调推动信息高速公路建立的过程,是开辟一个新的思想战场,其目的是要用其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 这种“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所带来的异质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对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冲击不可小视。尤其是网络上所传输的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价值观等对政治人格仍不健全的青年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第四媒体带给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来自遇 1.第四媒体用户的全球性、信息的共享性,为青年提供即时、海量、最新的政治信息和多元的政治文化,有利于开阔青年的政治视野,丰富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
政治知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对于个体而言,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政治人格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第四媒体已经成为青年获得大量政治知识的主要途径。在第四媒体中,信息的存贮量远远超过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现已公认为人类最庞大、最综合的信息源,它是一个超越时空的高科技的人类信息传播领域,使世界各国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小,人类“地球村”的理想将逐步变为现实。在第四媒体中,古今中外,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等信息都可涉及,青年可以自由地和多角度、多方位地接受来自世界各方的信息。这既能让青年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又能让他们了解西方国家之间、西方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国内的矛盾斗争情况,了解它们所谓的“人权”与“自由”的实质。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多元世界,可以与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文化的各种类型的人平等对话和交流,青年的政治视野由此更加开阔。另外,第四媒体在人们政治人格的形成上无疑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四媒体可以将各种事件源源不断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并对其进行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分析、评论,影响人们对社会事件的看法,青年在政治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等政治人格。
第九章 政治社会化
从狭义上讲,指在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 和政治家。 从中义上讲,指具备一定政治知识、政治 态度和政治倾向,拥有政治能力并参与政治生活 的公民。
国民教育要城邦政体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城邦中公民的德性,要培养人们具 有适合于政体的德性,必须依靠教育。 -----亚里士多德
第九章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深刻影响 着政治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取向,影响整个国家 的政治发展进程。本章应重点掌握政治社会化的 含义、媒介及主要功能。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1.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
社会化: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形成人的社会属 性,实现人的社会生活,促使和保持与社会一致 性的过程。通俗的讲,政治社会化是在政治实践 中通过个人与社会互动,使社会成员由“自然人” 变成“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人: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指公民,即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 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的人。
3. 同辈团体。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 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 组合。这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对青少年 的观念、态度影响极大。 4. 工作场所。这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 在工作场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都 有明确认识,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也趋于确定 化。
5. 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也是现 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政治 立场以及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与观念产 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传媒提高人们的政治兴趣。 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有其特点 第一、媒体的超时空性; 第二、媒体的速效性; 第三、全局性 第四、多样性 第五、具有非强制性 第六、具有通俗性
政治学第五讲 政治社会化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所
重大的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的变革
7.社会政治组织
政党(整合利益——不仅是夺取政 权、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 另外比如象 工会、利益集团等。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 社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 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 能。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 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 要手段。 (3)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 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 素。
“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早期阶段:
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 伊斯顿首次发表了有关 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1959年赫伯特· 海曼 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 一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 罗伯特· 赫斯发表了《儿童政治发展的态度》 D· (1967年),弗雷德· 格林斯坦和戴维· I· 伊斯 顿各自发表了他们关于学龄儿童政治发展的 研究报告,理查德· 道森和肯尼思· E· 普鲁伊特 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戴维· 伊斯顿和杰 克· 丹尼斯出版了《政治系统中的儿童》等。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有密切的 关系,简单的说,政治社会化就是一 个政治文化的学习过程及社会保持或 改变政治文化的工具。可以说,政治 社会化就是研究政治文化是如何形成、 发展和变化的;各个政治共同体在政 治文化上的差别是通过什么机制保存 下来的;各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文化 为什么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政治体系在它的社会成员还在童年时期就通过政治社会化这一机制向他们灌输政治文化随着这些成员的成长他们逐渐接受并持有了该政治体系的政治思想政治规范政治观念政治标准政治信仰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并外化为他们的政治行为模式扮演该政治体系所需要的政治角色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
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代相传的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上述各家定义,实际上包含了政治社会化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训练,使之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
这就最通俗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李元书杨海龙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
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
三是政治态度演进。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
四是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
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
上述四个环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理论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个体纵向发展和整体纵向发展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后者则把艾里克松的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
这种描述没有揭示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在规律和两种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和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四个层面,并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渐次递进,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政治信息传播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政治共同体内的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等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媒体是政治信息传播主体,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反映的社会个体则是这一过程的客体。
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之主体性和社会个体之客体性相互统一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活动是紧紧围绕着所传播的政治信息来展开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决定着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
政治机构是政治统治的专门组织,它们的政治传播活动是为统治者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服务的。
政治社会化_涵义_特征_功能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李元书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文章将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归纳为五种观点,即社会教化论、个体学习论、文化传承论、政治传播论、社会环境论,并进而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将政治社会化的特征概括为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认为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实现功能、变革功能。
关键词 政治 社会化 政治学 政治理论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社会化属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专用语。
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社会化在这些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含义。
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也对嗣后兴起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政治学及其分支学科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解,既有对社会化传统观点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新思想的大胆创新,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有关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五种观点。
(一)社会教化论。
社会教化论是对社会化的社会学观点的直接继承。
持这种观点的人,视政治社会化为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
赫斯和托尼指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团体或机构教导幼年成员或新成员学习、掌握有关的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¹兰顿也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把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
º西格尔和格林斯坦则似乎对正式教育机构情有独钟,他们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正式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灌输政治和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这种观点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并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作者:刘亚平来源:《金田》2015年第12期摘要:政治社会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点两方面进行研究,从基础理论的论述来深化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解。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途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是主观世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我们可以把政治社会化概括为:人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政治生活,从中学习到了相关的政治知识和能力,继而改变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政治文化的传播是通过特定的媒介来进行的,政治社会化同样是需要通过媒介来完成。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
他们都为人们提供个体所需的政治信息,同时传递自己的政治文化,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影响人们政治意识的媒介,这些媒介有:1、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从出生开始个人社会化的第一种方式就是家庭的影响。
童年的经历和家庭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所以家庭则是政治社会化媒介的第一场所。
家长在养育后代的同时,会经常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政治权威的态度,以及对政治事件和政治价值的判断,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下一代,并且指导后代初步研究和学习理解外部政治生活。
研究表明,孩子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待事情的态度和观点影响孩子的态度和意见,能够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年轻人可能会在政治上会非常活跃;专制的家庭教育,可能会产生两种人:政治服从者和政治专断者;假如童年的家庭生活不完美,没有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有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会把孩子塑造成一种保守的性格。
2、学校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阵地學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机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课程可以长期,系统的进行。
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系统的政治学习,形成了初步规范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在同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初步参与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政治社会化名词解释
政治社会化名词解释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在集体生活中逐渐接受和适应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以及政治行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开始于个人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并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家庭中,父母和其他亲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体系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学校规则,个人逐渐了解和接受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
此外,媒体、社交网络、同伴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组织等,也对政治社会化产生影响。
政治社会化包括个人接受政治价值观、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
个人接受政治价值观是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它涉及个人对权威、民主、平等等政治理念的认同和尊重。
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对政治制度、政治参与方式和政治决策等方面的了解。
此外,政治社会化还需要个人参与政治活动,例如选举投票、政治组织和社会运动等,以实际行动表达并追求个人的政治价值观。
政治社会化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而言,政治社会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并增强个人在政治决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对社会而言,政治社会化能够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民主文化的培育,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发展。
然而,政治社会化并非一帆风顺,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
例如,个人所处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可能存在政治偏见或暴力行为,影响政治社会化的正常进行。
政治机构与个人之间的疏离和信任危机,也可能导致政治社会化的困难。
此外,社会的群体利益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可能干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为了促进良好的政治社会化,政府、家庭、教育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都承担着重要责任。
政府应加强政治教育和民主制度的宣传,建立公平和透明的政治环境。
家庭和教育机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提供多样化的政治教育资源。
媒体应提供客观准确的政治信息,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摘要】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通过接受政治信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逐渐形成政治意识和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家庭和学校,其中家庭是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而学校则在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包括长期性、复杂性、渗透性和持续性。
政治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公民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未来,政治社会化需要结合新科技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成为合格公民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途径、特征、定义、家庭、学校、重要性、未来发展、结论1. 引言1.1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和制度中接受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接受政治知识、观念、态度和价值观,并形成政治参与的能力和倾向。
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能够逐步融入政治生活,参与政治决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多种渠道。
家庭是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家庭成员通过言传身教传递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影响孩子对政治的认识和态度。
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培养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包括系统性、长期性和渗透性。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中接受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体在不断的接受和塑造政治观念和态度。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渗透性的过程,政治因素会渗透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中,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2. 正文2.1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可以逐渐了解政治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如何与政治机构和政治领导人互动。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包括接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旨在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政治社会化
三,作为个体学习和实践的政治社会化 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以政治认同,依附,忠诚,服从等感 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情感培养为主要内容 2,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形成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念 3,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再社会化
�
基于年龄,教育程度,兴趣爱好,身份角色, 价值观念的大体一致性而形成的自愿组合, 在大多数情况下,同辈群体有约定俗成的价 值标准,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4,社会政治组织--正式组织 包括政党,行政机关,以及其它各类政治社 团,如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各类职业协 会等. 政党--宣传纲领与政策主张;吸纳新的组 织成员(组织化的教育);动员政治参与
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最初与最直接的媒介,强大且持久) 民主式--积极参与型 专制式--政治专断或政治服从 单亲家庭--社会化不完整 隔代教育--易造就保守的政治品格 2,学校(专门化的机构,系统化的途径,家庭走 向社会的桥梁) 历史教育 国情教育 道德教育 公民责任与义务教育
3,同辈群,社会化--"社会人" 政治社会化--"政治人" 2,几种代表性定义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 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3,涵义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 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 知识和技能,形成或重新塑造自己的政治心 理和政治意识的能动过程. 政治社会化过程包含了两个相互关联的 方面,从微观层面看,政治社会化的承 担者是个人,即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从 宏观上看,政治社会化的施行者是政治 共同体,此为整体的政治社会化.
5,大众传媒 一方面,大众传媒式人们迅速,及时的了 解了当前发生的各类政治事件;另一方面, 又通过"拷贝世界"而形象,生动的重温 历史. 思考:关于精英媒体和主流媒体 6,特定政治符号--象征意义 如国旗,国歌,国徽,政治领袖的肖像, 首都,以及各类历史和政治建筑物,如纪 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等.
汉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
74
史学理论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利用舆论引导, 大力提倡和宣传儒学, 促使儒家经学在社会的传播和延续。 ( 一) 提倡学习儒家经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在 天人三策 中提出的 兴太学, 置明师 , 以养天下之士 的建议, 在 京城举办太学, 正式设置五经博士 , 以后增 论语 为六经 , 再增 孝经 为七经。汉武帝又采 纳了当时丞相公孙弘的为博士设弟子员、 以通经多少任为官吏的建议,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 十人, 复其身 。鼓励学习儒家经学 , 为儒家经学的独尊提供了最高政治权力保障。汉武帝 以后的诸位皇帝也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学, 他们自己也精通儒家经学。汉昭帝就自称通习 保傅传 、 孝经 、 论语 、尚书 , 汉宣帝也曾 师受 诗 、 论语 、 孝经 。 汉元帝即训 诫东平思王刘宇的师傅, 劝其教导刘宇研读儒家经典: 非 五经 之正术, 敢以游猎非礼道王 者, 辄以名闻 。 光武帝刘秀曾到太学游学, 爱好经术 , 未及下车 , 而先访儒雅 , 于是立 五经博士, 各以家法教授 。明帝刘庄自幼就通经学, 师事经学博士桓荣, 精研 春秋 、 尚 书 , 亲自参加明堂大礼, 与诸儒共同讲解、 研究经书 , 大力提倡儒家经学, 其后复为功臣子 孙、 四姓末属别立校舍, 搜选高能以受其业, 自期门羽林之士, 悉令通 孝经 章句, 匈奴亦遣 子入学 。 和帝皇后邓绥少时通 诗 、 论语 , 临朝称制后, 不仅自己研究经学, 还利用权 力提倡经学: 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 河间王子男女年 5 岁以上四十余人, 又邓氏近亲子孙三 十余人 , 并为 开邸第, 教学 经书, 躬自 监试。 汉 灵帝也致力于弘 扬儒家经学 , 熹平 四年 ( 175 年 ) 征召学者勘正 五经 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这就是著名的 熹平石经 。 汉代不仅中央提倡兴建太学, 学习儒家经典 , 而且地方政府也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学。 汉景帝末蜀郡太守文翁, 少好学, 通 春秋 ,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 遣诣京师 , 受业博 士 ,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 , 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为除更徭, 高者以补郡县 吏 , 次为 孝弟力田 , 至武帝时,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 元帝时 , 郡国置 五经 百石卒史 。 到汉平帝时, 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 , 县、 道、 邑、 侯国曰校。校、 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 聚曰序。序、 庠置 孝经 师一人 。 汉代地方政府还设有文学掾史从事教育的官员, 例如 王尊曾 师事郡文学官, 治 尚书 、 论语 ; 张霸为会稽太守, 立文学, 学徒以千数 。 郡国守相、 县令长大多是精通儒家经学, 亲自兴学讲授 , 招收生徒。颍川太守寇恂 乃修乡 校, 教生徒 , 聘能为 左氏春秋 者, 亲授学焉 ; 南阳太守鲍德 , 时郡学久废, 德乃修起横舍, 备俎豆黼冕, 行礼奏乐, 又尊飨国老 , 宴会诸儒 , 百姓观者 , 莫不劝服 ; 刘宽历任三郡太守, 在行县时 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 执经对讲 , 华峤 后汉书 说他 好为诸生讲论经义 , 不 严而治 ; 牟长任河内太守 , 诸生讲学者常千余人 , 著录前后万人 ; 伏恭任常山太守 敦修学
政治学--政治社会化
3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
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子关 系与人际关系,大多数人投与父母一样的票 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部让中小学生学唱样板 戏 ,《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 中国》,教育程度与政治能力 同辈团体;协会,俱乐部,沙龙… 工作场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热爱党的教育 事业,基层党组织,工会 大众传播媒介:"第四种权力",《联邦党人文 集》,《炉边谈话》,"知识鸿沟"与话语权, 新闻自由 5
文化)
7
�
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自然人 社会人,餐桌上的礼仪,地 址的正确表述方式,个人卫生的准则,《鲁滨孙 漂流记》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社会成员个体学习,自然人 政治人,面对党旗宣誓, 唱国歌时起立脱帽,承认政治人物(从总统到警察)的 权威 ◇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的过程:政治体系教化(主要是主导政治意识) ◇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政治文化
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参与者,总统就职典 礼,阅兵 社会政治组织:政党,利益集团
6
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 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 治态度和政治技能:训练个人,政治依属和政治 忠诚;关于政治体系的专门知识和感情;对政治 活动的明确的观念 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 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 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支持政治系统, 并使其合法化,整体倾向性与非同质性(亚政治
第十一章 政治社会化
一、父辈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政治文化在家庭内如 何传递 二、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革命”狂热 首先,中共建国后到“文革”前,学校教育基本 方针的演变趋势是越来越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二,学校体制为“政治挂帅”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通过引入社会上流行的各项政治运动,对 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政治化训练。 第四,课程设置日益“革命化”。 第五,当时教师的政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直接 影响着“红卫兵”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第六,“政治挂帅”的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政 治社会化有深刻的影响。
2、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教材P286)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政治权利因素 (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社会文化因素 (6)政治事件 (7)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讨论 当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宏观社 会环境因素有Biblioteka 些? 有何影响?面临的环境因素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或说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模仿 ——政治教育 ——政治训练 ——政治实践 2)间接政治社会化 ——人际转移 ——价值转移 ——规则转移
2、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 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 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 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 段。 (3)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 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4、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濡化 (2)教化 (3)内化 (4)强化 (5)涵化
三、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1、政治社会化的类型(教材P289)
(1)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 政治社会化、----- (2)按照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现实意义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现实意义1.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基础载体作为非正式的“初级团体”,家庭是政治社会化最原初和最直接的功能结构。
家庭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子女的教育。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通过言传身教,不断把他们已有的政治知识、政治规范和政治价值观传递给子女。
二是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行为方式,帮助其形成政治性格。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对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具有基础意义。
2.学校是政治社会化的系统机构学校是传播系统化文化知识的专门机构,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不仅通过系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授,教育学生接受既有的政治规范、政治情感、政治道德等政治文化要素,而且通过集体生活,使学生初步参与体验社会政治生活,获取对政治生活的感性认知。
由于学生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是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人未来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
在社会生活中,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社会组织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社会组织分为专门性政治组织和一般性社会组织。
专门性政治组织主要是政党和社会政治团体,一般性社会组织则包括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组织等。
现代社会中,专门性政治组织对政治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政党和政治社会团体的政治社会化作用尤为突出。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武装力量、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基层社会自治组织等,都发挥着强大的政治社会化作用,特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直接负有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责任,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和渠道。
4.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现代工具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众传媒越发显示出其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注政治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教案
关注政治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教案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篇文章将以关注政治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教案为主题,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考察封建社会的演变,并提出一些教学的建议。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封建社会是指在农业生产和手业生产基础上,以地主和农奴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制度。
通常认为,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中世纪。
但是,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都有不同的看法。
在这里,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1. 马克思主义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的末期。
在奴隶社会逐渐衰落的时期,人们开始寻找替代奴隶制度的新的生产关系。
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最终在中世纪的欧洲得到了实现,形成了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和农奴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领主和农民的依附关系。
领主拥有土地和一定的权力,而农民则为领主提供劳力和生产力。
这种生产关系一直持续到近代。
2. 新制度经济学看法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
在古代奴隶社会中,对外部环境不敏感的经济系统使得社会的发展趋于停滞。
而中世纪的欧洲,由于遭受了战争、瘟疫等多种灾难,原来的生产方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
这时候,人们开始尝试用新的生产方式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生产方式就是封建制度。
从理论上讲,封建制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组织方式。
它通过领主负责生产和政治管理的模式,能够比奴隶制度更加高效。
但是,在实际实施时,封建制度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领主的权力过度集中,农奴的权力被严重压制等。
3. 文化人类学看法文化人类学则认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一种文化演化的结果。
在中世纪欧洲,由于各种文化因素的作用,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对领主和农民之间依附关系的理解模式。
这种理解模式带来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组织方式,即封建制度。
从理论上讲,封建制度确实具有一些其他制度难以替代的优点,比如对于地方和个体的管理更加有效。
22政治社会化
(五)特定的政治符号
国旗、国歌、政治领袖的画像在社会生活中具 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政治文化的传 递作用,
对人们的政治心理有直观的刺激作用 产生特定政治心理效应和定势。
四、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环节 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重 要的作用。
(一)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 人格和政治能力,
是把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代际相传 的过程,
(四)是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
人们在接受社会训练时,通过对政治关 过来来改造即有的政治文化,
造成一代人的价值观的变化
二、 贯穿人的一生政治社会化过程
人的政治社会化是学习政治知识、认识 政治现象、参与政治实践, 形成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以学习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 ,在于形成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念。
由学校和社会担任。参与社会活动
(三)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是一个人成熟阶级。 政治社会化过程与他们实际参与的社会 政治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此时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基本 成型
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日常社会生活、大众传媒 、政治活动、政治实践来实现
1、柏拉图认为人类真正需要的是 秩序、领导和启蒙而不是自由。
政治自由是民主的目标,也就是对个人 或作为整体的人民的行动或多或少地完 全取消控制, 这会导致蛊惑人心的政客的统治,政客 会变成暴君。 罗兰夫人在法国大革命恐怖统治的高潮 时说:“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 !”追求自由有危险。
2、霍布斯的消极自由。
4、哈耶克和诺齐克摒弃了社会 正义的观点,
主张回归到把正义理解成尊重法律和既 有权利的这一传统认识上去。 第一,社会正义思想假定有一些机构能 够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负责,而事实上这 种分配却是通过许多行动并不谐调的活 动产生的,而且他们都不旨在某种整体 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李元书杨海龙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
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
三是政治态度演进。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
四是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
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
上述四个环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理论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个体纵向发展和整体纵向发展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后者则把艾里克松的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
这种描述没有揭示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在规律和两种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和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四个层面,并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渐次递进,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政治信息传播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政治共同体内的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等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媒体是政治信息传播主体,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反映的社会个体则是这一过程的客体。
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之主体性和社会个体之客体性相互统一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活动是紧紧围绕着所传播的政治信息来展开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决定着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
政治机构是政治统治的专门组织,它们的政治传播活动是为统治者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服务的。
学校、大众传媒等专门性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机构,总是受到统治者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利用,有选择地传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和政治文化信息。
而功能性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一般都有一定的自我取向,同时又对政治体系具有从属性,因而必然选择既能体现这种从属性又能符合自我取向的带有倾向性的政治信息在群体内部和对外交流中进行传播。
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在整个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都处于主导地位,支配着信息流通的全过程。
从结构上说,社会化组织和群体是政治信息传播的主体,政治信息均由这些组织和群体流向传播客体。
就传播过程而言,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信息传播,传播主体都决定着整个过程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大多数政治传播是在组织和群体的活动中进行的。
传播客体通过角色扮演来接收信息,因而受到角色规范的约束。
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的主体性还表现在政治信息传播的针对性上。
政治共同体是复杂的结构体系,不同的社会个体充当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不同的政治期望和政治素质要求。
为此,政治统治者将利用诸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文化教化,培养相应的社会个体,以适应政治共同体内的不同角色。
政治信息传播客体,即社会个体,面对政治信息传播,表现出积极的能动作用:对政治信息有选择地吸收。
政治利益、政治动机、政治兴趣影响个体对不同政治信息的需求,这种需求影响着社会个体随后的政治行为,促使社会个体寻找并关注能满足其需求的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
政治信息传播是个人内化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内化的内容来自政治信息的传播。
一方面,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教化与个人内化的统一,个人内化是在社会教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教化的内容是个人内化过程中被加工、整理和作用的原料。
离开社会教化,个人内化则无从开始。
政治社会化的全部过程,都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过程。
个人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的获得和内化,是通过吸收消化政治信息的内容,经个体思维加工,逐渐转化的。
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的各种方式都包含政治信息的传播。
模仿、学习、实践都是在政治信息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的。
政治学习是典型的政治信息传播。
而就模仿、政治实践而言,也先必须有政治信息传播,然后才能有态度的形成、行为方式和政治技能的掌握。
再一方面,社会教化的内容,即政治知识、政治规范和公共政策等都是以各种信息的方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只有通过传播,这些信息才能到达社会个体,并引发个体的内化行为。
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个人内化的基础。
二、政治观念内化政治观念内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
政治信息的认知、结构化和繁殖是这一过程的三个渐次递进的内在环节。
(一)政治信息的认知政治信息的认知是政治观念内化的初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作为政治社会化客体的个人,成了政治信息认知的主体,经政治传播过程得来的政治信息是认知主体加工作用的客体。
通过主体的思维加工、逻辑整合,政治信息进入个体心理意识结构。
认知主体和政治信息因此而构成一对矛盾统一体。
现代认识论的研究指出,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认知图式(又叫概念性思维工具)对信息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的作用,认识的结果表现为主体对信息的吸改、改造和认知图式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因此,政治信息的认知过程实质上是政治认知图式与政治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政治认知主体操作政治认知图式的过程。
政治认知图式是在政治信息认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就某一认知过程而言,它又是主体能动地把握各种政治现象,形成政治观念的先在的心理意识结构的综合体。
从构成上看,政治认知图式是由一系列政治概念系统和主体的政治思维方式构成的一个有机的功能体系。
它的作用是,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的反映,并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发展自身。
因此,政治认知图式既是政治信息认知的工具,又是政治认知过程的结果。
政治认知图式与政治信息的矛盾运动,首先表现为图式对信息的选择。
政治认知图式中现存的政治概念系统决定了主体对政治认知图式的操作过程具有方向性和选择性,即图式是在原有政治概念的基础上去比较、分析新的政治信息,并决定是否将其纳入认识过程的以后阶段。
因此,它只能对主体所能感受到的政治信息的某些方面的刺激作出反映。
正如拉兹洛所言:/认识事物就是将其纳入我们已知的某物,并通过其以前的知识将其区分开来,,全新的事物是无从认识的。
0¹在这里,/已知的事物0就是图式进行选择的基础。
政治认知图式对政治信息选择的标准有二:同质性和同构性。
同质性即新的政治信息与已有的政治观念的指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上的一致性;同构性是指两者所表达的内容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结构。
对政治认知图式来说,具有同质性或同构性的政治信息都包含着新的内容,与/已知的事物0完全一致的/信息0不能成其为信息。
进入政治认知图式的信息,是图式加工转化的对象。
加工转化过程包括分类比较和逻辑整合。
分类比较是以同构性和同质性为依据,通过比较,将新的信息认定为与图式中已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同类,为逻辑整合作准备。
逻辑整合是政治信息认知的核心过程。
主体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方式以及辩证逻辑方式,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出已有观念同新信息的异同,从而吸收新信息中的全新因素,达到对它的掌握,不断丰富政治认知图式的内容。
(二)政治信息的结构化政治信息的认知与政治信息的结构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政治信息被吸收、改造的过程,后者指的是政治信息充实政治认知图式,使之不断发展的过程。
政治信息的结构化表现为政治认知图式在新信息被吸收、融合的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和结构重组。
首先,政治信息的增加使政治认知图式中的政治观念所反映的客观政治现象发生了量的变化,丰富了政治认知图式的内容,完善了政治认知图式的结构,使图式的规模得到扩展。
斯通曾经指出,政治信念会因为其相似性而成为信念组合,他说:/某些信念或观念似乎是相互吸引的,因此认识也就变得有组织了。
0º其次,政治信息被政治认知图式组织起来,不仅导致图式容量的扩大,同时也将改变图式要素的相互组合关系,引起结构重组。
前者反映图式的量的改变,后者则是图式质的飞跃。
结构重组是通过图式自组织实现的。
当图式量变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图式的自组织现象,即引起图式内在要素性质的改变,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变革,以及图式整体功能的调整。
这种变化包括信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图式运行程序、运行方式的改变和整体作用能力的增减及作用方向的改变。
无疑,不论是规模扩张还是由自组织引发的结构重组,都是政治信息纳入政治认知图式的结果。
政治信息结构化表明,政治信息被社会个体结合进自我的心理意识结构中,构成内在的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政治心理要素,使个体政治认知图式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客体(政治信息)主体化。
(三)政治信息的繁殖现代认识论认为,认识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有三层含义:选择性、抽象性和创造性。
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不仅是对客体的刺激作出能动的反映,还是对其创造性的理解。
所以,人的认识蕴含着新知识的产生。
在政治观念内化过程中,主体通过对政治认知图式的操作和运用,根据已有的知识,发现政治现象的新的特性以及政治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特点,从而产生新的政治信息的过程,就是政治信息的繁殖。
政治信息繁殖意味着对政治现象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体现为政治观念、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发明和创新。
政治信息繁殖是在政治信息认知和结构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人类具有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符号、语言等思维工具在脱离客观认识对象的情况下,通过思维活动来认识世界。
思想、理论和其它以观念形态存在的事物,都是反映客观存在,又独立于具体事物的人类思维产品。
但这些都离不开主体对政治认知图式的创造性运用。
政治信息繁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1对政治认知对象进行建构性认知。
认识是反映和建构的统一。
建构是指主体根据图式固有的独特的背景知识、认识方式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去加工整理对象,并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格式去解释对象,使认识结果同时具备主体性和客体性。
由于主体性的注入,建构过程中信息的变异和创新在所难免,这就使新的政治观念的产生成为可能。
21对政治认知对象进行延展性认知。
政治现象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认知对象的性质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此,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认知是渐次深入和逐步发展的。
政治认知图式的作用在于,凭借一定的知识、经验,探究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运用相应的思维程序加以逻辑分析,找出政治现象的内在本质和诸政治现象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而提出对政治现象未知领域的合理假说,并加以验证。
这些都是新的政治观念、政治思想得以产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