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修订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设计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并培养他们对古代文人归去来兮之情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作。
3.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4.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并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设计内容:1.学习归去来兮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等。
2.阅读和分析归去来兮的原文。
3.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让学生对归去来兮之情有深入的理解。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创作一篇类似归去来兮的文章。
设计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诗歌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古代,感受古人的思绪。
然后提问:你们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有什么了解和想法?第二步:学习归去来兮的基本知识(15分钟)第三步:学习归去来兮的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去来兮中表达的情感,包括离别的伤感、归乡的喜悦和人生的无常等。
然后请学生通过对比归去来兮的情感,找出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四步: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分工,讨论和整理各自创作的诗歌,并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展示。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丰富彼此的创作。
第五步:整合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创作整合成一篇完整的作品。
然后全班轮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六步:总结和点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表扬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总结课堂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能力和魅力。
设计评价: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并深入思考归去来兮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同时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整合创作,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欣赏他人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追求,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人生的意义。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陶渊明生平、创作及其思想;3.品味词句,领悟“田园”之乐;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记》相关常识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陶渊明。
(师生共同回忆,引导学生注意其思想。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
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2.解题。
本文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解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的情感,粗略辨析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肯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穿,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出名,而辞赋以本篇最出名。
有《陶渊明集》。
留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理想的机会。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归去来兮辞》
2.《归去来兮辞》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及过程
4.教学效果及反思
5.获得一等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的优秀之处
正文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
该篇以作者自己的人生道路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在教学这篇名篇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人生背景和创作心境,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讲解陶渊明的人生背景和创作心境,引导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
然后,我们通过分析辞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最后,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让学生深入交流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不仅对《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获得一等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的优秀之处在于,它不仅注重对学生文
学素养的提高,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真正做到了“立德树人”。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一)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较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二)预习检查:1、齐读原文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
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三)课文内容: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
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精修订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
一等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精编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教案一:课程主题:《归去来兮》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归去来兮》,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通过吟诵和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归去来兮》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和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诗歌《归去来兮》的课件或印刷材料。
2. 诗歌背景介绍的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课题教师呈现《归去来兮》的标题,引导学生猜测诗歌内容和主题,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标题的含义。
Step 2: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归去来兮》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Step 3: 诗歌欣赏教师播放或朗读《归去来兮》诗歌,引导学生静心聆听,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Step 4: 诗歌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归去来兮》的诗句、诗句间的逻辑关系,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Step 5: 艺术特点探究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归去来兮》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的运用等。
Step 6: 吟诵和朗读教师教导学生正确的吟诵和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并感受诗歌的美。
Step 7: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分享感悟和体会。
Step 8: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在家自主进行更多古诗学习和欣赏,提高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课堂讨论、诗歌分析和吟诵等。
2. 学生的口头反馈,包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对艺术特点的分析等。
教学拓展:1. 继续学习其他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增加诗歌鉴赏的广度。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古诗的创作过程并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教学难点】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2.举例法3.小组讨论法【预习准备】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篇二: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
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师节祝福语】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4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经·采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
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
帚,掃除也,婦所職也。
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萧统《陶渊明集序》(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诗人辛弃疾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词,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释词的意境、意义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
3. 学生将能够通过写作和讨论,表达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辛弃疾这位中国古代诗人,并简要介绍他的背景和作品。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古代诗词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主体活动:步骤1:词的背景介绍1. 向学生简要介绍《归去来兮辞》这首词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享一些与词相关的文化背景,例如宋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辛弃疾个人经历的影响。
步骤2:词的分析和解释1. 分发《归去来兮辞》的词文本给学生,并阅读词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词的意境、意义和词人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讨论词中的重要词语、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步骤3:个人和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并进行深入讨论。
3. 指导学生思考词中的主题和词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步骤4:写作活动1. 要求学生以《归去来兮辞》为基础,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创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情感。
总结活动: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总结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进一步探索。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辛弃疾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演出,以增加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词的分析和解释的准确性和深度。
3. 评估学生写作作品的表达能力和对词的理解的准确性。
教案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以及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耻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追求、返朴归真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2.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想像丰富。
3.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1.简介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陶潜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为谋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
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
他29岁开始入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余年。
或说,本篇写在作者辞官归隐之前,是想象之作,不是写实。
2.词语积累词语①(实)惆怅chóuchàng:失意状。
谏:劝止使改正。
飏yáng:舟慢行状。
熹xī微:天微明。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摘要:一、引言1.介绍《归去来兮辞》2.教案背景及意义二、作者背景与作品简介1.作者陶渊明简介2.《归去来兮辞》作品简介三、教案设计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四、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2.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3.分析文章结构与艺术特色4.学生讨论与分享5.总结与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2.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欣赏3.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正文:《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之手。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辞官归隐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本次教案以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陶渊明,字元亮,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田园诗和饮酒诗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后世影响深远。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文中描述了他辞官后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本次教案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与艺术特色、讨论与分享,使学生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涵,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然后,分析文章结构与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接下来,学生讨论与分享,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总结课堂所学,布置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欣赏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摘要:一、引言1.介绍《归去来兮辞》背景及作者2.分析《归去来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文学价值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三、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2.结合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2.学习:逐段解析《归去来兮辞》的内容3.讨论:分析《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点4.总结: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五、课后反思1.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2.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正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
这篇文章以作者辞官归隐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本教案中,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一、引言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的一篇骈文,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语文教学中,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对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有初步的认识。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文学价值,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内容。
2.结合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我们将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幻灯片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课题市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
一等奖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