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切诊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 诊法概要

中医儿科学  诊法概要

12/3/2019
8
二、四诊概要
(一)望诊
总体望诊
望神色 望形态
审苗窍
分部望诊
辨斑疹 看指纹
12/3/2019
察二便
9
1、望神色:
(1)、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即 人的生机和动态;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 神者亡”。
12/3/2019
10
望神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 ①目光的变化; ②意识是否清楚; ③反应是否敏捷; ④躯体动作是否灵活协调;
疹,点小量多,高出皮肤,摸之碍手,压之 退色。
12/3/2019
49
细疹:麻疹 奶麻 风痧 疱疹:水痘 脓疱疮 斑疹:热毒炽盛/气不摄血 风团: 白痱:
丹痧
12/3/2019
50
荨麻疹
12/3/2019
51
12/3/2019
52
12/3/2019
53
12/3/2019
54
疹有丘疹、疱疹之别,以疹内是否有液体而 区分。
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 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12/3/2019
26
望形态 ____ 望动态
望动态:观察小儿身体各部分的动静姿态变化。 小儿卧姿
仰面伸足,揭衣踏被—热证 踡卧缩足,喜复衣被—寒证 喜伏卧—乳食内积;喜侧卧—胸胁疼痛 仰卧少动,二目无神—久病重病 踡卧不安,捧腹哭叫—腹痛 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哮喘 咳嗽鼻煽,呼吸急促,点头呼吸—肺炎喘嗽
面色青黑,手足逆冷—阴寒里证 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可为药物 或食物中毒 面色青黑惨暗—肾气衰竭
12/3/2019

儿科用“四诊”,方法很重要(附儿科四诊)

儿科用“四诊”,方法很重要(附儿科四诊)

儿科用“四诊”,方法很重要(附儿科四诊)儿科“四诊”的临床应用儿科临床,虽也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但在具体应用时,与成人有所不同。

儿科古称“哑科”,问诊常是间接进行的。

当接触病人时,患儿往往惊哭不安,易失其切诊的准确性,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为此,儿科四诊,既要求迅速敏捷,又要交错进行。

在未接触患儿之前,首先要向其家长询问病史,然后再进行切诊。

在切诊的同时,其他两诊交错进行。

儿科四诊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既是互相连接,又是相互交错的,历年来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认为有必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本文仅简要介绍儿科四诊的临床应用,有关一般四诊的内容从略。

一、问诊当接触患儿之前,医者首先要以亲切的表情向患儿打招呼,接着把目标转向患儿家长说:“孩子怎样不舒服啦”?目的是既要转移患儿的视线,又要探知患儿的病情。

当患儿家长说明就诊的要求和患儿的病情时,这就是“主诉”。

医者可根据主诉,进一步追问病史。

询问时要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并要简明扼要地记录之。

这就是“小儿问诊”。

二、切诊(一)切脉:当问诊结束后,接着进行“切诊”。

两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腕部短小,多采用“一指切三关”的方法。

以医者之双手,握患儿之双手,将医者之拇指,切按患儿桡骨内侧动脉为中心的部位(即寸、关、尺三关),同时再以医生食指,按住患儿桡骨外侧,以助医生握切之力,可起到夹板样固定作用,便于医生用拇指进行切诊。

三岁以上患儿,可采用三指切诊法。

脉象以浮、沉、迟、数,以辨表、里、寒、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学龄后儿童多有兼脉,基本与成人脉象相同。

(二)切手心:在切完脉诊的同时,以医生左手鱼际,测试患儿右手心;再以医生右手鱼际,测试患儿左手心;测试患儿手心有两种意义:第一测试手心有汗或无汗,有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第二测试手心有热无热,手心热多属阴虚,无热多属阳虚。

一般来讲,手背或指尖凉多属外感,手心热多属内伤,可结合临床分辨之。

(三)切指纹:此法仅适用于二岁以内之婴幼儿,因其气血未充,经脉未定,哭闹不安,脉诊难凭,切指纹以助脉诊之不足。

四诊--问诊、切诊PPT课件

四诊--问诊、切诊PPT课件
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恶寒一症, 尤为诊断表证所必须
《伤寒论》第3条说: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 寒……”,指恶寒是发热的前奏,外邪侵袭肌表,无论自觉发 热与否,恶寒为必有之症 。
.
7
【概念】病人只感觉怕冷,不觉发热的症状。病人经 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
内热减轻 肌表得固
汗止
.
15
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 ---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阶段。
病理机制:
邪盛正馁 邪伏不去 正邪剧争 正气来复
汗出热退,脉静身 凉,提示邪去正复
汗出身热不退,烦 躁不安,脉来急 疾,提示邪盛正衰
向愈
病情 恶化
.
16
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
蒸迫津上越 津随阳泄 虚阳上越
阳气旺盛, 热蒸于头
但头汗出
.
18
半身汗: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 右侧,或见于上半身, 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 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部位,多见于痿病、中风 及截瘫病人。
风痰
痰瘀 阻滞经络 风湿
营卫不能周流, 气血失和
患侧 无汗
.
19
手足心汗:手足心汗出的症状。 手足心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 若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 感觉(见于阴虚证);
微热 概念:轻度发热,热势偏低,多在37~38℃间
意义: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
10
概念: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
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
的特征。
寒 热

教你如何进行中医四诊之切诊

教你如何进行中医四诊之切诊

教你如何进行中医四诊之切诊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是施诊者用手指或手掌对受检者的脉和全身或相关部位进行触、摸、按、叩,并通过手的触觉及受检者的反应状态,以了解其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其中脉诊又称为切脉,是施诊者用手指对受检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疾病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方法;而按诊是施诊者用手直接接触或按压人体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健康状态、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方法。

脉诊操作方法1、准备如果受检者急走、远行或情绪激动时,应让其休息片刻,待其平静后方可诊脉,以避免干扰;受检者摘除手腕上的配饰和手表;在寒冷季节,施诊者在诊脉前应捂热自己的手掌手指;放置一柔软枕垫在受检者手腕下。

2、诊脉时间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

但这样的要求一般很难做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求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清晨。

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受检者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真实可靠。

3、受检者体位诊脉时受检者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通畅,便于诊察脉象。

4、选指和布指诊脉者与受检者应侧向坐,以左手切按受检者的右手脉,以右手按其左手脉。

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

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之间与指腹交界处最敏感的部位接触脉体。

布指疏密合适,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

5、运指和调指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单诊: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举法: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寻法:手指指力适中,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适当调节指力以体察脉象。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概述四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儿科在四诊中有其独特的特点,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疾病特点及行为表现进行专门的诊查方法。

本文将介绍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

望诊在儿科中,望诊是非常重要的诊查方法之一。

儿童的面色、精神状态、皮肤情况等都能反映其健康状况。

面色的红润、苍白、黄染等可以提示患儿的肝胆、脾胃等器官是否有病变。

望诊儿童的行为表现也很重要,比如是否活泼好动、食欲如何等,这些都能协助医生判断患儿的病情。

闻诊在儿科中,闻诊主要是通过听儿童的呼吸声、咳嗽声、腹部肠鸣等来了解病情。

对于儿童的呼吸状况需要特别关注,包括是否有哮鸣音、喘息声等,这些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哮喘、肺炎等疾病。

问诊在儿科中,问诊是了解患儿病情的重要手段。

由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医生需要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患儿的症状、病程、饮食情况等,同时也要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还需要了解患儿的体温、大便、小便等情况,这些都对判断患儿的病情有重要作用。

切诊切诊是指通过切诊部位的脉象、舌诊等来了解病情。

在儿科中,切诊尤为重要。

儿童的脉象特点、舌苔情况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儿童的脉象呈现出脉搏幼细、脉率较快、脉象弱等特点,对此需医生有着丰富的经验。

儿童的舌苔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如舌苔薄白、舌体较红等。

结语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儿科在四诊中有其独特的特点。

通过对儿科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儿童的病情,为儿童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科四诊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科四诊

- ◆望诊的基本内容 望、闻、问、切,通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法。

在临床上,这四个⽅⾯不可偏废,不可孤⽴地看待某⼀⽅⾯,应该“四诊合参”,相互配合。

但由于⼩⼉有其⽣理与病理特点,⽣长发育和病情反应均不同于成⼈,且婴⼉不会语⾔表达,较⼤年龄的⼩⼉虽能⾔语,亦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象⽓息,给诊断造成困难,所以历代⼉科医家都很重视望诊,在这⽅⾯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科望诊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审苗窍、辨斑疹、察⼆便、看指纹等。

【望神⾊】 指观察⼩⼉精神状态和⾯部⽓⾊。

⼉科望诊通过对⼩⼉⽬光、神态、表情、动态、语⾔、反应等⽅⾯综合观察,才能了解五脏精⽓盛衰和病情轻重及预后。

凡精神振作,⼆⽬有神,表情活泼,⾯⾊红润,呼吸调匀,反应敏捷,均为⽓⾎调和,神⽓充沛⽆病的表现,或虽有病,也多轻⽽易愈。

如果神情呆滞,萎靡或嗜睡,或烦躁不安,⼆⽬⽆神,⾯⾊晦暗,呼吸不匀,均为有病的表现。

正常⼩⼉的⾯⾊,不论肤⾊如何,均应红润⽽有光泽。

有些⼩⼉虽⽪肤较⽩,但⽩⾥透红,说明⽓⾎调和。

⾯部望诊以五⾊推测病情变化,所谓五⾊指红、青、黄、⽩、⿊,⼜称五⾊诊。

⾯呈⽩⾊,多为寒证、虚证。

⾯⽩有浮肿为阳虚⽔泛,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华,唇⾊淡⽩,多为⾎虚,见于⼩⼉贫⾎;⾯⾊惨⽩,四肢厥冷,多为阳⽓暴脱,可见于休克。

⾯呈黄⾊,多为虚证或有湿。

⾯⾊萎黄,形体消瘦,为脾胃功能失调,常见于积滞、疳证;⾯黄⽆华,并有⽩斑,常为肠寄⽣⾍病;⾯⾊鲜黄,为湿热内蕴的阳黄,常见于急性肝炎和某些胆道疾患;⾯⾊黄⽽晦暗,为寒湿阻滞之阴黄,常见于阻塞性黄疽。

新⽣⼉⼀周内⾯⽬俱黄,能⾃⾏消退,为⽣理性胎黄,不屑病态。

⾯呈红⾊,多属热证。

⾯红⽬⾚,咽痛红肿,为外感风热;午后颧红,潮热唇⾚测为阴虚内热,可见于⼩⼉肺结核。

新⽣⼉⾯⾊嫩红,为正常肤⾊,不屑病态。

⾯呈青⾊,多为寒证、痛证、瘀证。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曲目1:四诊歌诀
四诊贯通寒热湿,
脉象舌苔闪光辉。

望闻问切四合一,
辨别病机定治归。

曲目2:四诊治法概要
1. 望诊法:观察患儿面色、目光、舌质、舌苔等,了解病情,辨别病机。

如面色苍白可见寒症,面色发红可见热症。

2. 闻诊法:嗅闻患儿体味、口臭等,辅助判断病证。

如口臭可见湿症,体味浓重可见热症。

3. 问诊法:询问家长患儿症状、病史等,全面了解疾病情况,判断病因。

如咳嗽喘息可见风症,大便稀溏可见湿症。

4. 切诊法:触摸患儿皮肤、脉搏等,辨认脉象情况,辅助判断病证。

如脉浮数可见风症,脉沉
细可见寒症。

总结治法:根据四诊结果,结合中医理论,采取相应治疗方案。

病机辨明后,可选用寒凉中药
治热症,温热中药治寒症,利湿化痰中药治湿症,疏风清热中药治风症等。

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能够帮助中医儿科医师全面诊断患儿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小儿四诊』中医如何进行小儿四诊?

『小儿四诊』中医如何进行小儿四诊?

『小儿四诊』中医如何进行小儿四诊?孩子生命很麻烦,因为她们不能准备的描述出自己的症状。

而中医上有个小儿四诊能帮助小孩子准确的看清病情。

小儿四诊是望、闻、问、切。

诊小儿病,以望为主: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苗窃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望诊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即使较大儿童往往也不能正确叙述病情,况且寸口脉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生很好合作,哭闹乱动而影响脉息,因此望诊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中医儿科医家都把望诊列为首位,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

因此可以通过望神色、苗窍、指纹、二便等,来诊察内脏的疾病。

1、望神色:就是观察面部的神态与颜色,家长应尽量让患儿面部神态、颜色保持自然。

就诊前要尽量安抚病儿,缓解病儿的紧张心理,力求使孩子在平静状态下就诊;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化妆,如给孩子搽红脸蛋、红嘴唇、染指甲等,这些都会遮盖患儿面部的本色,不利于病情检查。

2、审苗窍:包括察望目、舌、口、鼻、耳、前后阴。

中医望舌,要看舌苔与舌质。

在病儿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冷和有颜色的食物及饮料。

3、辨斑疹:小儿许多疾病均可发疹。

病儿就诊前,家长需看看周身有无出疹,就医前最好给孩子穿松软、易解、好脱的衣裤,便于医生检查。

4、查指纹:中医对3岁以下小儿进行检查时,都要看指纹颜色变化。

孩子就医前,要把小手洗净,候诊时要保持小手干净。

5、察二便:孩子大小便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尤其是腹泻的病孩,来看病时,家长要带一份新鲜的大便,给医生看看,并便于做化验检查。

若发现尿有不正常时,就需带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化验检查。

闻诊就是听声音、闻味道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听声音,包括小儿咳嗽、啼哭、语言等;闻气味,除医生能感触闻到的气味外,还要家长配合口中气味、大小便气味等,以提供医生参考。

问诊儿科问诊往往要家长代述,这就要求家长对病儿情况全面了解:1、病孩的准确年龄。

2、病孩的畏寒、发烧情况,包括体温高低、发烧时间长短等。

3、病孩出汗的情况,白天出汗还是夜间出汗,出汗后退烧还是不退。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诊法,包括四诊诊查方法和证候辨别方法,是中医临证基础的重要内容。

一、儿科四诊应用儿科疾病的诊查,与其他各科一样,也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殊情况。

闻诊诊查范围有限;婴幼儿不会叙说病情,较大儿童的主诉也不一定可靠;切脉按诊易因小儿啼哭叫闹而受到影响。

所以,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

现代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尝试将听诊器、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查方法取得的疾病信息资料,充实到四诊检查结果中来,正在摸索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型辨证方法。

(一)望诊望诊,即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情。

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察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就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

但是也要注意,儿科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查既全面又有重点,细心而又敏捷,才能提高诊查的效果。

1.望神色望神色,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神色望诊,可以对小儿患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

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在小儿尤为重要。

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

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主,目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故望神以察目最为重要。

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

若形体壮实,动作灵活自如,活动睡眠如常,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泽,目睛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哭清亮,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脏腑功能未衰,无病或病轻。

若形体羸弱,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哭笑反常,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活,呼吸浅弱或气促不匀,寡言声轻含糊或惊啼澹语,是为失神,表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重或病危。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

中国小儿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

面部气色有五色之偏,所主证候各有区别。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节选)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节选)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节选)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节选)作者/区少章一、望诊概要(一)望面色风淫所胜面色青,面色淡白肺寒形。

火淫所胜面色赤,湿淫所胜面黄呈。

面色枯暗知久病,面白无神病不轻。

(二)望唇色唇红而亮为风热,红而焦暗实热征。

淡白脾胃虚寒候,淡黄脾胃虚湿成。

湿热色深黄带暗,枯如朽骨脾绝形。

唇焦而干急增液,唇红破裂快凉清。

(三)望鼻鼻流清涕风寒袭,鼻流黄涕风热征。

鼻孔液干风热闭,鼻涕黄臭鼻渊成。

鼻孔扇张痰上涌,风温上受犯肺经。

久病汗多喘鼻扇,此病多危肺绝型。

(四)望眼眼有清泪为风虚,若是风热泪黄结。

双眼直视或上呈,肝风发搐病可决。

眼白蓝为肝有风,闭目露睛为虚脱。

眼白黄为湿热蒸,眼白红为肺火越。

眼如鱼目定其睛,肝风甚兮危可必。

(五)望头发发肉色蓝儿多壮,儿若虚弱发疏黄。

若有自汗或盗汗,调补气血可安康。

发若疏密或长短,头发如穗积须防。

(六)望舌苔舌苔白为风所侵,白而润滑是寒淫。

黄干为热不干湿,舌起红星火在心。

黑苔湿润为寒极,黑苔而干热灼阴。

苔润流涎胃寒湿,虚则无苔此要谙。

又有舌光如腰子,此为亡液细推寻。

舌苔垢腻为痰积,舌苔若厚湿滞深。

(七)望肚皮肚皮光滑为儿壮,青筋隐隐者次之。

皮薄不滑青筋现,如此乃为最弱儿。

腹大筋青胀如鼓,叩诊有如弹鼓皮。

气郁有积宜消导,日久则宜消补施。

更有肿由四肢起,后肿入腹每难医。

病邪由腑传入脏,温补兼行效亦稀。

(八)望肾囊肾囊结小为儿壮,软大长垂是弱儿。

光如玻璃袋水样,膀胱气弱水湿羁。

治当化气而利水,水邪一去病当离。

睾丸肿大宜分治,既有实时亦有虚。

(九)望指纹小儿有病看指纹,左血右气要详分。

血热左手纹多紫,右纹粗紫气热因。

关纹紫现知为热,青色为风古所云。

淡红为寒虚淡滞,模糊不现虚湿真。

若开长丫为食积,短丫为惊会吓人。

浮而夹紫风热病,带开短丫风热惊。

风关纹轻气关重,纹透命关病不轻。

亦有小儿禀赋弱,无病纹常命关呈。

为医若能详察审,四诊同参无遁情。

二、闻诊概要(一)闻诊诊儿之法听音声,细心聆察始能明。

中医儿科辩证概要:四诊概要1课件

中医儿科辩证概要:四诊概要1课件

论舌苔,共有三,黄白黑色薄厚干;
白薄外感厚腻湿,质红湿热淡湿寒;
黄厚干燥里热盛,黄白相兼热初传;
黄厚浊腻食积热,中黑燥刺大便坚;
苔黑润滑阴寒极,燥刺火热在肠间;
白色乳苔属正常,舌起红点是虫斑。
察耳: 注意耳之外形、颜色、有无分泌物及耳后 有无舋核(淋巴结)等。 察前后二阴:主要看前后二阴的外观和颜 色。如男孩前阴阴囊紧致沉着为健康少病 之征,而阴囊松弛颜色变浅则可为病态等。
1、诊
进行望诊时,首先应对病儿作整体望诊, 即首先望全身的一般情况,包括营养、发 育、精神意识等,然后根据病情再进行有 目的、有次序,既全面而又有重点的分部 望诊。
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 察二便、看指纹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1)望神色
神,广义讲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 现,即人的生机和动态; 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望神即 可从病儿精神的好坏以判断精气的盈亏, 从而测知脏腑的功能状态、病情的轻重及 预后。 《素问· 移精变气论》所谓“得神者昌,失神 者亡”在儿科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诊概要
鼻气通于肺,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鼻衄肺热并阴虚,燥气乘肺鼻孔干, 鼻孔红赤肺热盛,喘急鼻煽是肺炎, 鼻如煤烟阳毒证,鼻孔黑润阴毒寒。
第六章
(3)审苗窍 2、察口
四诊概要
口唇、牙齿、齿龈、咽喉、腮、颚及舌(舌质、 舌苔、舌体)等七个方面。
第六章
(3)审苗窍 舌象
四诊概要
望舌象首先注意有无舌苔、津液多少、有 无染苔假象以免造成误诊,望舌主要观察舌 体、舌质和舌苔。
3.望指纹 为儿科特有的诊法。 4.年龄不同,四诊的内容有差异 如新生儿要察看脐部,一岁半以内要 察看囟门的情况,3岁以下当察看指纹 等。 5.合理地运用现代诊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

表现:
目光:两目灵活,明亮有神。 面
色:荣润含蓄
表情:丰富自然。
意识:
神识清楚。 体态:动作自如,
反映灵敏。 言语:清晰
呼吸:平稳。

肉:不削。
得神例图→
少神(神气不足)
表现:精神萎靡,健忘困倦,懒言声 低,倦怠乏力,动作迟缓。
意义:多由气血虚弱,心脾两虚,肺 肾不足。
从得神→少神→失神,常提示 疾病由轻到重,脏腑精气日见衰减。
②裂纹: 干而有裂纹—热盛伤阴,阴虚液涸 ③点刺——火热炽盛


裂纹舌例图

(热盛伤津型)
2、颜色 淡白舌(色浅淡):主虚证、寒证 舌淡舌体萎缩—气血大亏 红舌(舌色红):主热证 舌红少苔或局部无苔—阴虚火旺 绛舌(舌色深红):主热盛 外感热病见舌绛—热入营血 内伤杂病见绛舌—阴虚火旺
• 黄腻—湿热
• 白腻—寒湿
• ④花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
• —气阴不足。
• ⑤无苔—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厚苔
薄苔
润苔
滑苔
燥苔
糙苔
腻苔 腐苔
2、苔色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 苔薄白—风寒表证 苔白滑—寒湿、痰饮 ②黄苔:主热证(色越深,热越重) 苔薄微黄—外感风热 苔黄厚干燥—热盛伤津 ③灰黑苔(浅黑为灰,较灰色深为黑): 主里热证、里寒证 黑而滑润,舌淡—阳气虚衰,水饮内停 苔黑而干,舌鲜红—热盛阴伤
假神例图→
神乱(神志错乱失常)
烦躁:烦乃胸中烦闷不安,躁 乃手足扰动不宁。烦与躁常并称, 但有虚实寒热的不同。实火、虚火、 痰火扰心及虚阳扰动(虚寒证)均
可导致。
恍惚:神思不定,迷乱无主之 证。意识模糊不清 ;精神不能集中, 无法思考。因七情内伤,心气不足,

浅谈中医四诊之切诊

浅谈中医四诊之切诊

浅谈中医四诊之切诊中医诊病的方法分为“望闻问切”四诊。

四诊就像一匹骏马四条腿,少了谁都是不可以的。

切诊是医生用手直接检查患者脉象和体表各部的一种诊断方法。

包括切脉和触诊两个部分。

切脉▪1.切脉的意义中医对切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最初的遍一诊法(即切头、手、足各部的动脉)逐步发展到循“寸口脉”(即手腕部桡动脉,为肺经经脉经过之处)就可以了解疾病的表现、寒热、虚实等病情变化。

血脉运行,在内营养脏腑,在外濡润筋骨、肌肉及各个组织器官。

当机体发生病变时,脉往往受到影响,甚至在疾病的证候还未明显出现以前,脉已经有了变化。

为什么循“寸口脉”就能够诊断出各个脏腑的病变呢?这是因为脉虽由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振动,所以有“肺朝百脉”之说,肺既能“朝百脉”,那么各组织器官有病,也就会通过“百脉”而反应到肺经的动脉上来,这就是古代医家对切脉的认识。

▪2.切脉的部位以及所主脏腑寸口脉的部位分寸、关、尺三部,以桡骨茎突定位为关位,由关至掌部的鱼际穴为一寸,故关前为寸,由关至肘部的尺泽穴为一尺,故关后叫尺。

但寸关尺三部脉的切脉长度,只是一寸九分(以成年人为准),即由关至寸是九分,由关至尺是一寸。

左右两侧脉的名称以及所主脏腑如下:左手寸关尺主脏心肝肾主腑小肠胆膀胱右手寸关尺主脏肺脾命门(肾)主腑大肠胃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这是根据三焦部位而划分的,其中六腑也是按脏腑表里关系归属的。

切脉时应与脉搏的强弱、形态、至数、浮取、中取、沉取以及主病等综合考虑,再结合其他三诊才能确切地辨证。

▪3.切脉的方法先让病人将手臂伸出,手掌向上放平,用脉枕垫高1寸许。

医生先用中指定关位,继以食指定寸位,再下无名指定尺位。

切脉时,手指轻放,触及脉位皮肤,这叫浮取;稍重按脉,称中取;重指诊脉,称沉取。

把寸、关、尺三部脉在浮、中、沉的表现中有哪些异同辨别清楚,这就是三部九候法。

正常人的脉象是以不浮不沉,至数清楚,一息4~5至(一呼一吸为一息),脉跳4~5次之间,相当于每分钟心跳72~80次,节律一致,力量柔和为正常。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儿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也是医生在诊治儿童疾病时需要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一个专业领域。

在儿科诊断中,四诊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

儿科在四诊中具有许多特点,如对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重视、肝脾证型的重要性以及对儿童情志因素的关注等,下面将重点介绍儿科中具有特点的四诊方法及相关知识。

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是通过观察儿童的面色、精神状态、皮肤、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诊断。

儿科医生在望诊时需特别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如体态是否匀称、面色是否红润、精神状态是否好等。

儿童的舌质常常能反映其脏腑的功能状态,比如舌红多燥为胃热、舌白为中气虚等,因此在儿科诊断时,舌象观察非常重要。

闻诊是通过听儿童的呼吸声、咳嗽声、哭声等来判断疾病的诊断。

儿科医生在闻诊时要特别留意儿童的呼吸情况,如有无呼吸困难、有无喘息声等。

对于儿童的哭声也能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比如高热时发出的伴有哭声的呼吸急促声可能是肺炎的表现。

问诊是通过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了解患儿的病史、发病情况、症状表现等情况。

在儿科问诊时,医生需要耐心倾听患儿及家长的叙述,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症状的表现特点等,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儿童年龄小、表达能力差的特点,有时需要通过家长的描述来了解具体情况。

切诊是通过对患儿脉搏的触诊来了解疾病的诊断。

儿科医生在切诊时需要关注患儿的脉搏情况,判断其脉象特点,如浮大数端为表证、沉弦缓为寒证等。

儿科脉搏的触诊有其特殊之处,例如患儿脉搏腰软弱、起伏缓慢为脾虚证,需要在诊查时特别留意。

在儿科诊断中,肝脾证型的诊断十分重要。

肝脾证型是指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与肝脾之间的关系,通过辨证论治,改善肝脾的功能状态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儿科中许多常见病症,如消化不良、厌食症、腹泻等都与肝脾的功能状态有关,因此对肝脾证型的诊断和辨证论治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肝脾证型的重要性外,情志因素在儿科诊断中也需要重视。

中西医小儿学小儿四诊概要(新)

中西医小儿学小儿四诊概要(新)

▪ 4、呼吸声:注意呼吸是否匀调,有力无力;

肺部听诊有无干、湿罗音;有无异常呼吸状态。

肺部闻及哮鸣音,多为哮喘;闻及中、小湿罗音,多
为肺炎,呼吸低微,双吸气如哭泣声,多见于呼借助现代仪器设备了解心脏情 况。
▪ 注意心率快慢、心音强弱与节律、有无心 脏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炎症,鹅口疮,麻 疹粘膜斑
kopli k
望诊
3.审苗窍: (5)察舌:
正常小儿舌象
▪ 淡红舌,薄白苔。
▪ 舌体柔软,活动自如,干湿适中
望诊
3.审苗窍: (5)察舌: 舌体—胖嫩、肿大,有裂纹
强硬,短缩干绛 弄舌,吐舌
舌质—淡红 淡白 绛红
红少苔
无苔而干
紫黯或紫红
粗大红刺
舌苔—白为寒 黄为热 腻为湿 剥苔津伤 地图舌胃之气阴不足
括听语言声、啼哭声、咳嗽、呼吸声、听心音及嗅气味等
方面。

l·语言声 清晰响亮为佳。低弱;呻吟;
高声尖呼;谵语;语声嘶哑
2·啼哭声 宏亮而长。饥饿—绵长无力。
尖锐;嘶哑;延绵而低微
洪亮为实证,微细而弱为虚证;清亮
和顺为轻,尖锐或细弱无力为重
二、闻 诊
3·咳嗽声:畅利;清扬;重浊;干咳无痰;
阵作回声;嘶哑如犬吠声
水痘
猩红热 麻疹
望诊
6.察二便 大便:察量、次、颜色、气味、形状等
须注意婴幼儿粪便的特点 燥结;稀薄夹凝块;稀薄色黄秽臭; 下利清谷;痢疾;肠套叠; 胎粪;母乳金黄;牛奶淡黄白硬 小便:热淋;血尿;黄疸;夏季热;积滞与疳 证(米泔水)
二、闻 诊
二、闻 诊

闻诊是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包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切诊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切诊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切诊1 脉诊1.1 基本要求脉诊通常切按寸口部位。

当寸口正常位置未感觉到脉动时,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反关脉,并按照其脉行位置进行切按。

脉诊注意事项应符合附录A的1。

医生提示患者的注意事项应符合附录B的1。

1.2 诊脉内容1.2.1 脉位通过指力的轻重变化,诊察脉动显现最为明显的部位,辨别脉位的浅深,以区分浮脉、沉脉、伏脉等。

1.2.2 脉率以医者的呼吸或借助钟表,计算一息或一分钟内脉动的次数,辨别脉搏频率的快慢,以区分迟脉、缓脉、数脉、疾脉等。

1.2.3 脉力根据脉搏应指的力度,诊察脉搏的强弱,以区分虚脉、实脉等。

1.2.4 脉长根据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诊察脉动的长短,并注意寸、关、尺三部是否均有脉动,以区分长脉、短脉等。

1.2.5 脉宽根据脉搏应指的径向范围,诊察脉道的粗细,以区分洪脉、细脉等。

1.2.6 脉律根据脉搏应指的节律是否一致、有无歇止及歇止有无规律,脉搏应指的力度、大小是否一致等,诊察脉搏的均匀度,以区分促脉、结脉、代脉等。

1.2.7 脉紧张度根据脉管应指的软、硬、紧、急、弛缓及柔韧度等,诊察脉象的紧张度,以区分紧脉、弦脉、濡脉等。

1.2.8 脉流利度根据脉搏应指的圆滑或艰涩等,诊察脉搏的流利度,以区分滑脉、涩脉等。

1.3 诊脉方法1.3.1 调息脉诊时,医生应调匀呼吸,宁静心神,全神贯注,可根据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脉搏跳动的至数。

1.3.2 指法1.3.2.1 布指医生应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与无名指诊脉。

首先食指、中指与无名指的指端平齐,自然弯曲呈弓形,然后以中指确定关脉部位(高骨定关),食指按于关前的寸脉,无名指按于关后的尺脉,指目紧贴于脉动部位,与被诊者体表约呈 45°角。

依据患者身高、臂长的差别调整布指的疏密。

患者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1.3.2.2 一指定三关对于小儿,运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或食指总候三部,以掌后高骨定位,诊脉时用一指分别向两侧滑动或挪动的方式体察三部脉象。

中医四诊——切诊

中医四诊——切诊

切诊是指医⽣⽤⼿在病⼈⾝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脉诊 脉诊是以⼿指按切病⼈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府,贯通周⾝,五脏六腑的⽓⾎都要通过⾎脉周流全⾝,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的周流,随之脉搏发⽣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及⾎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测知脏腑、⽓⾎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不⾜,⾎⾏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个重要依据,前⼈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的诊断⽅法是⾮常⽚⾯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般取⼨⼝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法;切脉时让病⼈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臂置于⼼脏近于同⼀⽔平,⼿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流通顺。

切成⼈脉,以三指定位,先⽤中指按在⾼⾻(桡⾻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指在关前(远⼼端)定⼨,然后⽤⽆名指在关后(近⼼端)定尺三指应呈⼸形斜按在同⼀⽔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的⾼矮适当调整,如患者⾝体较⾼,医⽣三指排列可松⼀些,⽽病⼈⾝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部位狭⼩,不能容纳三指,可⽤⼀指(拇指)定关法,⽽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可⽤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三种指⼒,开始轻度⽤⼒,在⽪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在肌⾁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在筋⾻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床需要,可⽤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指直按的⽅法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切诊
脉诊小儿脉诊较成人简单,这和小儿疾病单纯,以及少七情六欲的影响有关。

正常小儿脉象正常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细软而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不同年龄小儿的脉搏次数参阅第三节生长发育。

切脉方法因为小儿寸口部位短小,故常采用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小儿的脉搏,常因哭闹、活动或哺乳等原因而增加,所以,应在入睡或安静时进行脉诊。

三岁以下小儿可以不诊脉,而用观察指纹代替。

小儿病理脉象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脉象,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浮脉多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沉脉多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迟脉多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迟而无力为虚寒。

数脉多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此外,滑脉主食积内停或痰热壅盛;弦脉主惊风或腹痛;濡脉主气血不足或湿重;结代脉主心阳不足或心气受损;芤脉主失血证,临床也较常见。

按诊包括按压、触摸头囟、颈项、胸腹、四肢、皮肤等。

头囟 18个月以内小儿前囟未闭,按之柔软,属正常。

逾期不闭为肾气不足,发育欠佳,体质虚弱;若伴颅缝开解,则为解颅。

囟门凹陷,名为“囟陷”,新病多见于吐泻伤津;久病见于脑髓不充。

囟门高凸,为“囟填”,多属邪热亢盛。

颈项正常小儿颈项、枕骨下及腋窝等处可扪及黄豆大小、质软、无粘连的结节。

若单个结节肿大,伴有压痛和发热,则为热毒壅结。

若颈项两侧结节大小不等、质硬、推之不动、连珠成串,则为瘰疬。

胸腹胸骨高突为“鸡胸”,脊柱后突为“龟背”,均属肾气不足。

胸胁触及串珠,肋缘外翻,多为佝偻病。

左胁肋下按之有痞块,为脾肿大;右胁助下按之有痞块,为肝肿大。

小儿腹痛喜按、喜温、按之痛减,为虚痛、寒痛;腹痛胀满拒按,为里实腹痛;腹部胀满,叩之中空如鼓,多为气滞所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